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审美疲劳

2017-09-19 4页 doc 18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4050

暂无简介

举报
审美疲劳审美疲劳 “审美疲劳”原本是美学术语。现指在生活中对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厌倦或麻木不仁的感觉。     “审美疲劳”是随着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手机》公映而成为2004年中国的流行语的。《手机》中有个大学教授叫费墨,他发自肺腑地说了句:“在一张床上睡了20年,的确有点审美疲劳。”结果影片还没下画,“审美疲劳”就在社会上流行开了,以致许多人动辄就说“审美疲劳”。     费墨嘴里的“审美疲劳”,意思是指因长期的婚姻生活而对配偶产生了平淡和麻木的感觉。可是,现在“审美疲劳”的使用范围扩大了。例如好莱坞大片千篇...
审美疲劳
审美疲劳 “审美疲劳”原本是美学术语。现指在生活中对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厌倦或麻木不仁的感觉。     “审美疲劳”是随着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手机》公映而成为2004年中国的流行语的。《手机》中有个大学教授叫费墨,他发自肺腑地说了句:“在一张床上睡了20年,的确有点审美疲劳。”结果影片还没下画,“审美疲劳”就在社会上流行开了,以致许多人动辄就说“审美疲劳”。     费墨嘴里的“审美疲劳”,意思是指因长期的婚姻生活而对配偶产生了平淡和麻木的感觉。可是,现在“审美疲劳”的使用范围扩大了。例如好莱坞大片千篇一律是“审美疲劳”;天天重复同样的生活是“审美疲劳”;年年在农历除夕晚上合家观看央视的“春晚”,已经成为中国许多家庭过年的不可或缺的节目,如此年复一年,历经20余载,观众难免“审美疲劳”。     总之,任何时候,只要感到累了,闷了,厌了,烦了,一言以蔽之,感到不爽,你就可以用“审美疲劳”来形容。     “审美疲劳”原属于美学用语,具体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因中国导演冯小刚2003年底在贺岁片《手机》中的点睛妙用,而迅速成为2004年不少人嘴里时髦的口头禅。     “审美疲劳”的意思在电影中被借指因长期的婚姻生活对配偶产生的平淡与麻木感。随后,词义被进一步扩大化,在生活中对某一件东西失去兴趣,或是被什么弄烦了,都可以宣布遭遇“审美疲劳”。结婚七年之痒是“审美疲劳”;好莱坞大片千篇一律是“审美疲劳”;天天重复同样的生活更是“审美疲劳”……只要人感到疲乏或是心情郁闷的时候,都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语言的魅力就在这里,幽默与调侃中,自嘲与讽刺中,其实不经意间达到了自我解脱与释怀。 中国美育,还需要点什么?以下谈三点个人的感受。      一、美育需要灵魂   美的精神是什么?美育的灵魂是什么?这是一个美育工作者不能不经常反思的问题。在中国的美育家中,李泽厚说美是自由的形式;蒋孔阳说美是自由的形象;高尔太说美是自由的象征……他们对美的界定中都有一个相同内容就是肯定美是一种“自由”。     从现代学校美育的实践看,美育之所以重要,也在于它能够使学生在审美和立美的生活中欣赏、获得人性的解放和个性自由。因此,如果说美育有一个灵魂或精神的本质的话,那么它就是对主体的自由和解放精神的弘扬。目前的学校美育实践在百花齐放、色彩缤纷的同时也有许多与美育精神不相和谐的音调存在。     一些学校将美育作为只向外人展示的应景事物,而不做校内教育工作的日常和实在的功夫;一些教师着眼于培养少数艺术尖子而置学校美育对全体学生的心性陶冶的根本任务于不顾,更有甚者,在一些学校的美育活动中,学生完全被视为成人利用的工具而存在,被玩弄于股掌之中,毫无自由可言。     所以,扎实的美育需要我们经常反思什么是美育、美育的灵魂是什么等等这样抽象但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否则,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之后剩下的却是一堆心灵的瓦砾。   所以,中国美育需要审美精神。 二、美育需要风格   曾经有报载:一位美国的教育专家在北京某高校观摩一堂课堂教学之后,对中国学校的课堂教学赞不绝口。但是当他南下上海、广州看到的几乎全是北京那堂课的复制品之后,不得不表示震惊和遗憾。实际上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病之一正在于它缺乏不同的风格。本来审美或立美及其教育活动是最需要讲个性、讲风格的。但是中国的学校美育目前最大问题之一也在于不讲风格。一样的歌、一样的舞,一样的课堂教学、一样的展示模式……偌大的中国美育舞台,能够相互区别的“节目”少得惊人。所以中国的学校美育已到了应当注意追求风格的时候了。     所谓的美育风格既指民族风格,也指地区、学校特色和具体美育过程中教与学的特色。只有各国美育确立各自的风格,世界美育才有活力;只有各地、各校、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美育风格,中国的美育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生命力。     在江西省樟树市,有一所农村中学——清江中学,他们无法找到北京、上海、广州那样优越的美育条件,但是他们利用了一个最廉价的美育工具——广播。一年多来,他们组织全校学生不间断地收听每周一次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周日特别奉献”节目。来自全世界的真善美的事迹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源源不断地流入学生的心田,既是美育,又是德育,真可谓“美善相谐”。     学校美育应当像江西这所农村中学那样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甚至因人制宜,扬长避短,生动活泼。果真如此,万紫千红的美育局面就不难形成。   所以,美育需要自己的风格。      三、美育需要生活   在美育概念体系中,有小美育(艺术教育),也有大美育(自然、社会和艺术教育);有形式上的美育(美育课程),也有实质性的美育(精神陶冶)。两对概念的后者都是指向将美育与真正的生活联系起来。换一句话说就是:真正的美育应当成为一种“生活”。美育当然要教会欣赏和创造美的方法、技术。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就更是如此。     但是艺术教育首先要教会孩子的是艺术精神,审美教育要教给孩子的首先应当是美的精神、趣味等日用的生活美的发现、趣味等日用的生活美的发现、感受和创造眼光与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孩子惊叹一枚秋叶的纹路和颜色时,他就是在接受美育。     因此在路边,在人群里,最普通不过的生活里发现美好、追求美的生活情趣才是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美育目标。要使美育成为一种生活,艺术和非艺术的审美或立美活动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的层面。它应当渗透进校园生活,成为无处不在的风景。     这就至少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学校环境中应当尽力杜绝“丑育”现象。我们在参观一些学校时,常常会看到一些质量低劣的绘画、雕望和音乐存在于学校环境中。其结果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欣赏品位不高,他们认为正在进行的美育的实际效果也就适得其反。     第二,要使美育与教学合一,换言之,不仅要挖掘各科教学中的美育资源进行适时和适当的教育,而且应当确立教学美、教育美的观念,使每堂课本身成为一种美的存在。所以,除了自然美育、社会美育、艺术美育之外,还应当提倡“教育(教学)美育”!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时间最多的分配是在教与学上。一旦我们认真地确立了教育美育的观念,真正的审美环境和美育“生活”就会形成。生活在这样的情境中,谁都会其乐融融!教育美育应当成为美育乃至整个教育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所以,中国美育需要与生活相统一。
/
本文档为【审美疲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