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文学史上,谁的悼亡妻诗最哀怨

2017-12-10 5页 doc 17K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4976

暂无简介

举报
文学史上,谁的悼亡妻诗最哀怨文学史上,谁的悼亡妻诗最哀怨 悼亡诗是古代哀祭文、悼亡诗词统称,"哀祭"和"悼亡",都是生者祭奠、悼念死者的文字,但从文体分类的角度看,"悼亡"多归诗词,还专指悼念亡去的妻妾而言,与文体分类无关而多约定俗成的成分在内。故悼亡诗词多为诗人即兴抒情之作。 《辞源》对"悼亡"的解释:"晋潘岳妻死,赋《悼亡》诗三首,后因称丧妻为悼亡。"该辞典也收"潘岳"条,其释文中有:"工诗赋,辞藻艳丽,长于哀诔之体,《悼亡》诗三首最著名"的内容。 潘安之前,中国古代文学并无'悼亡'一说,正是潘安所做《悼亡》三首,开中国悼亡诗歌之先河。 《诗...
文学史上,谁的悼亡妻诗最哀怨
文学史上,谁的悼亡妻诗最哀怨 悼亡诗是古代哀祭文、悼亡诗词统称,"哀祭"和"悼亡",都是生者祭奠、悼念死者的文字,但从文体分类的角度看,"悼亡"多归诗词,还专指悼念亡去的妻妾而言,与文体分类无关而多约定俗成的成分在内。故悼亡诗词多为诗人即兴抒情之作。 《辞源》对"悼亡"的解释:"晋潘岳妻死,赋《悼亡》诗三首,后因称丧妻为悼亡。"该辞典也收"潘岳"条,其释文中有:"工诗赋,辞藻艳丽,长于哀诔之体,《悼亡》诗三首最著名"的内容。 潘安之前,中国古代文学并无'悼亡'一说,正是潘安所做《悼亡》三首,开中国悼亡诗歌之先河。 《诗经?邶风?绿衣》之: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第一首'悼亡诗',和《葛生》一样,其在中国诗歌史上是否归属悼亡范畴亦有争论。旧说谓诗的主旨是卫庄姜伤己,《毛诗序》云:"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 魏晋?潘岳《悼亡诗》三首之一: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魏晋?潘岳《悼亡诗》很出名,其实在表现手法上是受《绿衣》影响的。如三首之一: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全由《绿衣》化出。可见此诗在表现手法上实为后代开无限法门。 南朝?沈约《悼亡诗》之: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诗的前半以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哀;后半将悲伤的情感同凄凉的环境融为一处,情状交现,悲怆靡加。沈约的这首悼亡诗对后世以离别哀亡的为题材的诗词作品有较大影响。把南朝之前类似作品的哀而不伤(如潘安《悼亡诗》)的境界真正推向哀伤并茂的新境界。 唐?元稹《离思》五首之四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有离思诗五首,这是其中第四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做。韦丛死后,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这一首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曾经经过沧海的人,再看到其他的水,不是壮阔可观的水,看过巫山的云之后,便觉得别地方的云都不值得一看;即使从成千的美女中走过,都懒得回过头看他们一眼,一半固然是为了修身治学,一半是没有忘情于你呀~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词意豪壮,用笔极妙。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成为唐人悼亡诗中的千古名篇。 唐?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之: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夏秋之交,王氏突然病逝,李商隐万分悲痛。这年冬天,宣宗大中五年(851) 他应柳仲郢之辟,从军赴东川(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痛楚未定,又要离家远行,凄戚的情怀是可想而知的。这首诗,就写于赴蜀途中。 隆冬之际,旅人孑然一身,行囊单薄,自然使人产生苦寒之思,又自然地使人盼望家中妻子寄棉衣来。可是,诗人的妻子已经不在人间,有谁寄棉衣呢?用寄寒衣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倾泻出自己心底悲痛的潜流和巨大的哀思。 北宋?苏轼《江城子》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已经被岁月驱离出未来的亡妻,此时的苏轼只能满怀凄怆地回忆和悼念:"十年生死两茫茫",首句将全词笼罩在一片阴沉凄凉的悲剧氛围之中,接下来演绎着的内容必定是忧伤凄怨的格调。绝唱般的表达出词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千回万转的深沉思念。 北宋?贺铸《鹧鸪天》之: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这首词是贺铸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亦是唐宋之后悼亡诗歌中不可多得的名篇。人生原来就是这样短暂啊~在那新垒起来的坟头前,作者默默地哀悼着亡妻;在从前两人住过的地方,作者更是久久留恋,不肯离去。回到家里,躺在死者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作者沉痛地表现出了对亡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北宋诗人梅尧臣《悼亡三首》之: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终当与同宋,未死泪涟涟。 在公元1028年与谢氏夫人结婚,至公元1044年谢氏亡故,两人共同生活了17年。梅尧臣思念结发妻子谢氏。其二:"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窗冷弧萤入,宵长一雁过。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其三:"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南宋?陆游《沈园二首》之: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二首》是陆游为悼念前妻唐婉而作,连同此后关于沈园的多首悼亡诗,可以说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当情节和规模的系列。在民间流出最广的其实是'沈园'系列真正的起点--陆游和唐婉各赋的《钗头凤》一首。陆游与唐婉的故事,是中国封建制度造成的最悲剧性的爱情故事之一。 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二首。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春游》。 南宋?吴文英《莺啼序?春晚感怀》之: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这是吴文英为悼念亡妾而做的一首词,尽管后世学者对其创作背景及主旨多有争议,但词中所彰显的怀悼之意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形象地反映出与亡 妾邂逅相遇及生离死别,而且字里行间还透露出这一爱情悲剧是由于某种社会原因酿成的。它感情真挚,笔触细腻,寄慨遥深,非寻常悼亡诗词之可比。 明末?.清初顾炎武之: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公元1680年,顾炎武原配王硕人于昆山病故,顾炎武吩咐仆人买来香烛等祭品,布置好妻子的灵位。他恭恭敬敬地拜了几拜,痛哭失声。"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这是顾炎武悼念妻子的诗。大意是:妻子逝世在遥远的江南小镇,送妻子入土为安的仅有六岁的长孙。在地下你见到年迈的父母,请秉告二老吧:明朝的遗民还有我这个人。这一年顾炎武已经六十八岁了。 清?纳兰性德《沁园春》之:'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 这首《沁园春》是纳兰性德众多悼亡诗词作品中最哀婉痛彻的一首,堪称纳兰悼亡词作的压卷之作。 全篇由"记"字领起:"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倚斜阳",这些往事回忆都在早已消逝的时光中变得渐渐清晰起来,就在词人蓦然回首之中,一个早已被伤与痛撕扯得枯竭的伤口仍在继续地滴血。所以伤到极处,才会有词人"赢得更深哭一场"的哀曲。遗容仍在,物是人非,"灵飙一转,未许端详",只这一转,作者撕心裂肺,读者不忍再读。试问若非思念之极,这些细节如何能从肺腑中流出? 在纳兰性德众多悼亡诗歌中,除这首《沁园春》外,另一首《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同样可堪称千古传唱的绝笔之作,其人其性,足见一斑 魏晋时期的潘岳开创了悼亡诗后,悼亡诗的内容和思想越趋于完美,而至李商隐、元稹时,悼亡诗也可说以到了顶峰。 而悼亡词,是北宋时的苏轼开创了悼亡词,悼亡词的内容和意境也越趋于成熟,至清朝的纳兰性德时,悼亡词发展到了辉煌的顶点。 中国悼亡诗歌从魏晋潘岳开始,悼亡一词就专为悼妻之用。作为悼亡诗,它是一种以情感为主体的诗歌体裁,表达的的是情真意切。再华丽的词藻失去真情实感作依托,对于悼亡诗平说那是无神之作。 看过众多诗词名家之作,潘岳、元稹、李商隐,苏轼、陆游、纳兰性德最为情感真挚动人,词句低沉哀怨,均是冠绝一时、独步一代的上乘之作。
/
本文档为【文学史上,谁的悼亡妻诗最哀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