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冠状动脉搭桥指南》[修订]

2017-09-27 27页 doc 53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7433

暂无简介

举报
《冠状动脉搭桥指南》[修订]《冠状动脉搭桥指南》[修订]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在中国,其发病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明显上升趋势。 20世纪30年代,人们就尝试用外科手术方法来治疗冠心病,但效果不明显。自1966年Kolessov用乳内动脉,其后Favaloro等用大隐静脉,跨过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将其吻合到管腔尚好的远端冠状动脉上,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称冠状动脉搭桥术)取得成功以来,冠状动脉外科取得了重大进展。 40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有效地缓解患者心...
《冠状动脉搭桥指南》[修订]
《冠状动脉搭桥指南》[修订]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在中国,其发病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明显上升趋势。 20世纪30年代,人们就尝试用外科手术方法来治疗冠心病,但效果不明显。自1966年Kolessov用乳内动脉,其后Favaloro等用大隐静脉,跨过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将其吻合到管腔尚好的远端冠状动脉上,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称冠状动脉搭桥术)取得成功以来,冠状动脉外科取得了重大进展。 40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有效地缓解患者心绞痛,改善心肌供血,避免心肌梗塞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并且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都很低,是一种公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1974年,郭加强教授完成了中国第一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条件的改善和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麻醉和体外循环技术的改进,冠状动脉搭桥术已成为常见的心脏外科手术,也是患者愿意接受的一种常规心脏外科手术。在我国每年完成的各类心脏外科手术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病例数已经上升至第一位,同时,还有更多的病人接受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植入术。 由于我国各地医院发展不均衡,条件和技术水平各异,致使冠状动脉外科以及其它相关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影 响,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指南非常必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实施为这一举措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危险因素 一、手术适应症 1. 药物治疗不能缓解或频发的心绞痛患者。 2. 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主干病变或有严重三支病变的患者。这些患者如不及时手术可能发生猝死,每年死亡率在10%,15%。左主干狭窄50%以上的患者4年生存率为60%,手术治疗可使其提高到90%,而且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前降支或回旋支近端狭窄>50%者应予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伴有严重右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在75%以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有好处。对有1,2支病变,狭窄严重或在重要位置不能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即使心绞痛症状不明显,但如合并左心功能不全、射血分数(EF)<50%,也应手术治疗。 3. 介入性治疗(PTCA和支架)失败或CABG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患者。 4. 心肌梗塞后心肌破裂、心包填塞、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引起二尖瓣严重关闭不全的患者,应急诊手术或在全身情况稳定后再手术。 5. 室壁瘤形成可行单纯切除或同时行搭桥术。陈旧性心肌梗塞疤痕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在电生理检查后可考虑行心内膜切除术;由于陈旧心梗范围大,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即使未形成明确室壁瘤,也可在搭桥同时行左室成形术。 6. 陈旧性较大面积心梗但无心绞痛症状或左心功能不全、EF<40%的患者,应行心肌核素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心肌存活试验判定是否需要手术。如有较多的存活心肌,手术后心功能有望得到改善,也应手术治疗。 7. 不稳定型或变异型心绞痛,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明确,经积极内科治疗症状不能缓解,伴心电图缺血改变或心肌酶学变化,提示心肌缺血未能改善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患者,应行急诊手术。心肌梗塞发生6小时内亦应争取手术。 二、手术禁忌症和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且以远端冠状动脉损伤为主,陈旧性大面积心肌梗塞,同位素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存活心肌,手术对改善心功能帮助不大。心脏扩大显著、心胸比>0.75、射血分数<20%、左室舒张末径>70mm、重度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为手术禁忌。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复杂,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手术技术水平、围手术期处理是否合适以及手术适应症的掌握是否 妥当。根据课组数据库资料,年龄>70岁、体重>90kg、女性(特别是身高<160cm)、陈旧心梗或反复心梗、射血分数<20%、心脏扩大(左室舒张末径>70mm)、手术时间(包括体外循环和升主动脉阻断时间)长、肺动脉高压、术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急诊手术或再手术、大量输血、血管病变广泛、远端血管条件差、术前呼吸及肾功能受损、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外科医师及有关人员经验不够,均可能使手术死亡率增高。 第二节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和体外循环处理原则 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处理原则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及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管理的原则为:维持心肌氧的供需平衡,避免加重心肌缺血。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储备能力低,氧耗增加时难以保证有足够血流量而发生心肌缺血,因此欲维持心肌氧的供需平衡,必须做到: 1( 降低心肌耗氧量 通过降低心肌收缩力、心室壁张力、心率等因素降低心肌氧耗。 围术期维持稳定的心率在60,80次/分,可避免加重心肌缺血。 动脉血压对心肌氧的供、耗平衡起双重作用。血压升高增加氧耗,但同时也增加冠脉的灌注压力,从而增加心肌的血供。术中、术后血压的波动对心肌氧的供、耗平衡极为不利,围术期应维持血压稳定,维持110/60,130/80mmHg(参考基础血压)。 心肌收缩力对确保心排血量至关重要,但对术前无心肌梗塞病史、心功能尚好的病人,适度地抑制心肌的收缩力则明显有利于维持心肌氧的供、需平衡。 2(避免减少对心肌供血和供氧 心肌的氧供取决于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及氧含量,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取决于冠状动脉灌注压及心室舒张时间。冠心病病人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其自动调节压力范围的下限大幅上扬,故围术期的血压应维持在略高水平(130/80mmHg),尤其对合并高血压者更应如此。由于冠脉灌注主要发生在舒张期,故舒张期时间的长短是决定心肌血流量的另一决定性因素。因此,围术期避免心率增快不仅可降低心肌的氧耗,而且对确保心肌的血流灌注也至关重要。 心肌的氧供不仅取决于心肌的血流量,而且与动脉血液的氧含量密切相关,因此,在维持足够血容量的同时,必须注意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使无心肌缺血的老年患者对失血的耐受性也较差,此时应维持血色素>10g/dl。 3(重视麻醉前用药及麻醉诱导 一般情况下,病人服用的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在术前不应停用,并应根据术前心绞痛的性质、控制程度以及心率、血压的变化来调整这两类药物的剂量。麻醉诱导要缓慢,并备齐急救用药如苯肾上腺素等,血压一旦降低应积极处理。 4(保持麻醉维持过程中的循环稳定 血压和心率不应随着手术刺激的强弱而上下波动。任何正性肌力药物均增加心肌耗氧,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的指征为: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6mmHg,平均动脉压(MAP)<70mmHg或收缩压<90mmHg,心排量(CO)<2.0 L/min[或心脏指数(CI)<1.2 L/min/m2],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 65,。正性肌力药物可选用多巴酚丁胺、多巴胺、肾上腺素等。 5(麻醉的维持 在保证足够麻醉深度的同时,应维持相对平稳的血压和较慢的心率。维持适当容量,以避免左室舒张末压升高,血管活性药物如苯肾上腺素的使用可增加外周阻力,保持血压稳定,联合使用硝酸甘油能最大限度改善心肌氧的供、需平衡。 硝酸甘油不仅有效地降低肺动脉压和 PCWP,增加到一定剂量时还可降低血压,其安全性和副作用均优于硝普钠,但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硝酸甘油易发生耐受性,而且随着病员年龄的增加,效力也逐渐减弱。硝普钠应慎重使用。 β阻滞剂对冠心病病人有作用。超短效、具有选择性β1受体阻滞作用的艾司洛尔(esmolol),即使在心功能中度下降时亦安全有效。美托洛尔(metprolol)也是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但消除半衰期为3.7h,明显长于艾司洛尔,使用时须注意蓄积作用。 钙通道阻滞剂可扩张冠状动脉,防止冠脉痉挛,增加冠脉血流,改善心肌缺血,以地尔硫卓为首选,因其在扩张冠状动脉的同时,对心肌收缩力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并可减慢房室传导,降低心率。 6(非体外循环手术的麻醉: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手术数量逐年增多,有很多有利因素。术中麻醉配合非常重要,特别在术者搬动心脏、改变体位时要密切注视患者心率、血压和心电图的变化,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处理。 二、体外循环管理原则 1(动脉灌注 体外循环并行开始,应防止动脉压波动较大。要控制静脉血流,不使心脏过空,防止心肌过早室颤。动脉灌注流量应根据动脉灌注压(平均压在60,80mmHg)、体温及动静脉血氧饱和度而调整,一般维持在1.8-2.6L/m2/min。 冠心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常见,血管弹性差,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低,而且往往伴有周围动脉病变,颈动脉狭窄约 占5.6 %,这类患者体外循环后易发生神经系统损害,因此体外循环中需维持灌注压在70mmHg以上。 低血压的处理:首先维持足够的灌注流量,保证重要器官的灌注;如考虑有过敏因素,应及时抗过敏处理,若无回升,可适当使用阿拉明或苯肾上腺素等血管收缩药,增加血管张力。 体外循环的中、晚期平均动脉压逐渐升高,主要原因有:?麻醉变浅,应激反应增强,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氧分压过高或二氧化碳分压过低。高血压的危害在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导致微循环灌注不足,组织器官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增加,同时心脏后负荷增加,加重心肌做功与氧耗,应该加深麻醉或加用血管活性药。 高血压的处理:首先加深麻醉,减少应激反应,配合使用镇静、降压药物,或适当辅以血管扩张剂。切勿以减少灌注流量来降低血压,注意维持静脉血氧饱和度>65%。注意开放心肌循环前用药过多,开放后易出现低血压。 复苏后注意动脉压的稳定性,避免大幅波动,有利于维持移植血管桥的通畅与心肌灌注。 2(温度 如手术时间较长,应注意手术室内温度的变化,可用变温毯保温,防止病人体温下降诱发室颤。体外循环过程中可维持鼻咽温34?左右。 3(心肌保护和器官灌注 术前患者心肌多处于严重的缺血状态,与其他心脏病相比更不能耐受缺血缺氧,特别是在合并有严重瓣膜损坏、心脏明显扩大或急性心肌梗塞后的急症手术,心脏功能较差,因此术中心肌保护十分重要,可影响术后复苏的成败与心功能恢复。 心肌保护的具体措施为: (1) 手术中维持满意的灌注压,保证冠状动脉血流足够。 (2) 阻断期间降低心肌温度,减少心肌氧耗。 (3) 防止心脏过度膨胀,以免损伤心肌。 (4) 心肌阻断后,灌注停跳液对心肌保护有重要作用。由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阻塞,常规经升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时,停跳液分布可能不均匀,影响心肌保护效果;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方法和经血管桥灌注氧合血停跳液可及时为缺血区心肌提供氧及能量物质,冲洗组织代谢产物,对严重缺血心肌可能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但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冠状动脉逆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并非十分必要。 第三节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为冠心病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在体外循环下的CABG手术有利于培训年轻的外科医师。随着麻醉和手术技术的改进、先进器械和设备的应用,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所占的比例会逐渐增加。 一、搭桥血管的选择 1. 乳内动脉 乳内动脉的广泛应用使CABG远期效果明显改善。左乳内动脉吻合前降支,l年通畅率达 95.7%,10年通畅率在90%以上,明显优于大隐静脉,已被全世界所公认。左乳内动脉或右乳内动脉吻合在对角支或回旋支上的效果均略差。如用右乳内动脉,应有足够长度才可能吻合到后降支上,如与右冠状动脉主干吻合,则此血管偏细。用右乳内动脉时应注意如从心脏表面吻合到左冠状动脉上,可能引起再手术损伤,因此作为游离血管桥(Free graft)可能更好。游离乳内动脉桥血管 l年通畅率可达90%以上,5%~10%的血管桥晚期可能发生狭窄,但这种狭窄可能并不发展为完全堵塞。乳内动脉做桥的缺点是壁薄、腔细、质脆、易痉挛、分支多、易出血、长度有限,需要较高的吻合技术,对初学者来说最好有在体外循环下用静脉行CABG的经验和基础才容易掌握。乳内动脉之所以通畅率高,可能与其内皮功能及所分泌的某些因子、前列腺素有关。乳内动 脉搭桥能否成功除了动脉本身有无硬化、狭窄以及口径大小等情况外,更主要决定于手术技术。如果吻合不好、不通畅、扭曲、长度不够或剥离过程中造成损伤,形成夹层、腔内血栓等,均可产生致命的并发症,此种情况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很重要的原因。特别是做“游离血管桥”时,主动脉近端的吻合口要格外小心,不能成角或出现狭窄,吻合应一次成功,避免吻合口出血。不论远端还是近端,在出血后修补过程中均可能导致管腔的不通畅,有时不得不再次手术。如术中有可疑情况,术后患者发生严重低心排,不论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有无明显变化,都应积极到手术室开胸探查,必要时重新吻合。 2. 静脉 大隐静脉是最常用和易于取材的血管,口径较大,长度一般均够用。大隐静脉由于内膜损伤、过分牵拉和其它原因易出现内膜增厚和血管硬化,一年内可能发生静脉吻合口近端狭窄、血栓形成,10年通畅率在50%左右,长期效果不如乳内动脉。静脉桥最常用的是小腿的大隐静脉,其次为大腿的大隐静脉;另外,需要时特别是二次手术,小隐静脉和上肢头静脉亦可使用。如将静脉桥吻合在前降支,其通畅率会高于吻合到小的冠状动脉和疤痕区内的靶血管。小隐静脉的通畅率与大隐静脉相似,上肢静脉通畅率最低。 3. 桡动脉 桡动脉在20世纪70年代由Carpentier首先应用于临床,后来因为易痉挛等因素而被逐渐放弃。1989年以来,有些医师认识到此种痉挛可用钙离子拮抗剂等控制,且远期通畅率高,一年通畅率为90%,5年通畅率为84%,因此桡动脉又引起心外科医师 的重视,越来越多地被用来代替大隐静脉。当患者年龄不高(<50岁)时,常选用桡动脉行完全动脉化的CABG。一般多用左侧桡动脉,并发症少,但有极少数患者术后感到拇指小范围麻木,可能与取动脉时损伤相应神经分支有关。 4. 胃网膜动脉及腹壁下动脉 由于其更易痉挛等原因临床应用较少,中期和远期通畅率不明确。 二、冠状动脉搭桥的外科技术 冠状动脉外科技术的核心是选择和找到正确的靶血管并在病变远端合适位置上做好远端吻合,高质量的血管吻合是保证近期和远期通畅率的最重要条件。 1. 冠状动脉的远端吻合:探查冠状动脉,标记病变位置或游离病变远端,决定吻合的冠状动脉分支及其位置十分重要。切开心外膜及脂肪,游离冠状动脉时注意避免损伤伴行静脉。应在冠状动脉病变远端进行吻合,管腔内径要大于1.5mm,一般不在小于1mm内径处做吻合。 右冠状动脉分叉处常有病变,应吻合在后降支上,除非远端太细,一般不吻合到主干上。冠状动脉切口长3~5mm,至少达动脉内径的一倍,和静脉直径一样长。如右冠状动脉主干有病变则应吻合在主干上,即右冠状动脉左室后支与后降支分叉前任何需要的位置。 切开冠状动脉前壁,不要损伤后壁,沿纵轴用角度剪剪开开口两端,直到切口大小合适,切口边缘要尽量整齐。 将大隐静脉近端剪成相应大小斜形开口,用7-0 Prolene线连续外翻缝合。缝合不可过稀,以免产生荷包线效应而使吻合口缩小,特别是脚尖(toe)处,其关键缝线的位置要精确。缝合一般可从脚跟(heel)开始,止于脚跟(hee1),但在吻合右冠状动脉时可先从脚尖(toe)开始,以便吻合得更好。吻合要仔细、严密、无出血,吻合口要通畅。打结前应注意桥的排气,检查吻合口是否漏血,桥的长短及吻合口角度是否合适。如需行序贯吻合,应先吻合完远端,再切开要吻合的冠状动脉前壁和静脉,根据不同的位置选择侧侧吻合或对角吻合。 一般搭桥的顺序是先做心脏背侧,即左侧边缘支,再做右冠状动脉,最后做前降支。如果先做前降支,再做其它吻合,可能会损伤前降支;但如果用非体外循环,则可能先解决左室缺血区域,即做完前降支,再做边缘支或右冠状动脉。 “Y”形桥吻合:可选用自然形成的“Y”形静脉,或用两段静脉将其呈“Y”形吻合在一起,仅一个近端吻合口。在做“Y”形吻合时应先做远端,两条桥远端吻合后,再吻合近端。如用两条静脉,也应先吻合远端,再将其中一条静脉桥吻合在升主动脉上,另外一条静脉近端吻合在前一静脉桥上。“Y”形桥与序贯桥通畅率可能相似。 2. 乳内动脉的吻合:将乳内动脉远端切断,检查流量和压力及分支是否出血,用哈巴狗钳阻断近端,游离远端乳内动脉至合适的口径,选准方向,纵行剪开。一般将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故应先游离前降支病变远端。吻合可用7-0 Prolene线,也可用8-0 Prolene线,先缝合吻合口的近端(heel),再缝远端(toe)。缝完最后一针,减低灌注流量和压力,开放哈巴狗钳,打结检查是否出血。如做序贯吻合,可先吻合对角支,再做前降支。小切口手术时也可做“T”形吻合。 3. 冠状动脉的近端吻合:上侧壁钳后,选好近端吻合口的位置,注意动脉有无钙化,切开外膜,先用尖刀切开适当的开口(3~4mm长),再用4.0~4.8mm打孔器打孔。将静脉长度量好,近端角度剪合适,用哈巴狗钳阻断静脉桥,以防回血影响术野。用5-0或6-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可先将静脉近端悬起,缝完吻合口对侧4~5针后,将静脉缝线提紧,使静脉置入吻合口上继续缝合。可先做右侧,再做左侧。完成后,减流量,升主动脉排气后再打结,去除侧壁钳。用注射器和26号针头在静脉桥上排气,开放桥上的哈巴狗钳。 如果主动脉已钙化,近端只能做一个吻合口,可将静脉桥近端吻合在另一静脉桥的根部,即桥上搭桥。如果根部钙化严重,无法吻合,可考虑吻合在无名动脉上。如无名动脉亦有病变,则应用人工血管更换升主动脉,并将静脉吻合在人工血管上。上述操作也可在完全阻断升主动脉下完成。如在完全阻断下做近端吻合,静脉近端可能不需放 哈巴狗钳,但开放升主动脉前应充分排气。也可使用无需阻断升主动脉的近端吻合器。 三、常规体外循环下CABG和非体外循环手术技术的选择 常规体外循环下行CABG,术野清晰,操作精确,吻合口通畅率高,是大多数外科医生常用的手术技术,尤其适用于血管条件较差、病变广泛弥漫的患者。随着体外循环技术的改进,常规手术的短期和远期疗效均得到一致认可,特别是吻合口的远期通畅率,可能更优于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的CABG手术。 CABG技术改进体现在减少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主要是缩小切口和减少使用体外循环。20世纪90年代后期,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的CABG(off-pump CABG)在欧美一些心脏中心得到推广,并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开发和研究,出现了许多辅助性器械,如局部稳定器用于稳定目标血管,配合其它方法,可以保持术野清楚、心脏局部相对稳定,为外科医师精确吻合提供了保证,不仅手术操作得以简化,而且手术疗效也有明显的提高。近10年来,非体外循环CABG已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领域的一项新进展,国内外均有大量的文献报道。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的CABG可以免除体外循环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如代谢紊乱、体内血管活性物质的激活和释放、心肌顿抑、对肺功能和肾功能处于边缘状态患者的打击、出血和血栓形成等并发 症;同时,还能缩短气管内插管、术后监护和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但是要掌握好手术适应症,对于那些心脏显著扩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管腔小、管壁硬化严重或同时要做其它心脏手术的患者,宜在体外循环下手术。 选择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的CABG患者病变大多局限于前降支、对角支或右冠状动脉,也可以为多支病变。手术要求麻醉平稳,常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和β-受体阻断剂。这些患者移植的旁路血管数大多少于常规体外循环下的CABG,在充分恢复心肌供血和吻合口远期通畅率方面可能不如体外循环下手术。 无论在体外循环下还是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术中麻醉和体外循环要平稳,维持好血压和心率。术前有肾功能不全者尤其要维持血压在较高水平。停体外循环和心脏复跳后,要密切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心电图改变,必要时采用左心辅助措施,如及早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由于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的CABG应用时间尚短,与常规体外循环下的CABG的长期疗效比较有待继续观察随访。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的CABG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其它切口,如正中小切口和左前胸小切口。 四、冠状动脉再次搭桥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狭窄而引起各种类型心绞痛,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影响工作和生活,用静脉材料搭桥于左前降支,因狭窄引起大面 积心肌缺血,经同位素检查证实有存活心肌,并且至少有一条靶血管直径>1.5mm可供搭桥者,可考虑行冠状动脉再次搭桥术。左室功能不全不是手术禁忌,但左室EF<25%将增加手术的危险性。如冠状动脉较大分支发生了新的严重病变,可能导致大面积心肌缺血者,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一般静脉桥的10年再狭窄发生率为50%左右,严重者需要再手术治疗。再手术危险性明显高于第一次手术,因此在第一次手术后应尽可能减少再狭窄因素。由于患者多为高龄,同时合并其它疾病,如外周动脉硬化或狭窄、心功能不全、搭桥材料少等,手术死亡率在7%~11%左右。同时左乳内动脉或静脉桥本身在手术中可能发生出血,其壁上硬化斑快脱落将会导致围术期心肌梗死,一般发生率为6%左右。心包粘连会使手术更加困难、耗时。因此,决定再次冠状动脉搭桥术时应慎重。 可根据病情选择左乳内动脉、桡动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或上肢静脉作为搭桥材料。 再次冠状动脉搭桥术可选用原正中切口,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应充分游离心脏,但可能损伤乳内动脉桥。也可选择左侧开胸切口,以避免损伤乳内动脉,并可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将血管桥近端吻合口吻合到降主动脉。 再次冠状动脉搭桥的手术效果与患者年龄以及是否体弱多病有关,如年龄>70岁,手术成功率为90%左右;如果<50岁,手术成功 率可达95%。一般平均手术死亡率在7%左右。5年生存率为76%,10年为55%。远期结果亦因患者年龄大、病情重、体质差而不如第一次手术效果好。急诊手术、高龄、左室射血分数低、女性、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为危险因素。 第四节 心肌梗塞并发症的处理 一、左室室壁瘤 左室室壁瘤是心肌梗死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20%,50%发生在急性心梗48小时之内。最近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技术的普及与提高、急诊溶栓治疗和PTCA在各心脏中心的广泛应用,室壁瘤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左室室壁瘤切除最早由Likoff和Bailey于1955年完成。当时他们经左胸部切口,上侧壁钳钳夹室壁瘤后予以切除。1958年Cooley首先在体外循环下行线形法切除室壁瘤,再用三明治法闭合心室切口,此法一直沿用至今。1977年Daggeff等介绍了用涤纶材料修补心室的概念,可避免左室几何形态的改变。Jatene等用涤纶布重建左室和切除室壁瘤,保留了左室近似正常的几何形态,大部分患者疗效更好。1989年Dor提出用心室内环形成形法,同年Cooley报告了用涤纶片重建左室和切除左室室壁瘤的方法。 【手术指征】 室壁瘤小,左室舒张末压不高,无附壁血栓,无心律失常,不须手术处理。如室壁瘤大,影响心功能或合并冠心病,应手术治疗,如患者室壁瘤巨大,EF<20%,冠状动脉病变广泛或三支病变,血管条件不适合旁路移植,则可考虑心脏移植术。假性室壁瘤易于破裂(20%,45%)、出血和致死,更应积极手术。 【手术方式选择】 1(室壁瘤的切除 切开室壁瘤,探查其范围。如有血栓,予以彻底清除;如室壁瘤直径2~4cm,可在切除室壁瘤后直接闭合心脏切口,即所谓“三明治”法或“线状切除”;如室壁瘤<2cm,心腔内没有血栓,可不予切开心室,在心外直接折叠缝合。“线状切除”可能使心肌纤维束在纵向或横向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心室几何形态,不利于心功能恢复,因而该法不适于较大的室壁瘤。 基于此种认识,Jatene 提出了“左室成形”的概念。在切除直径>4cm的室壁瘤时,于室壁切除之后,先用2-0 Prolene线做一荷包缝合,将心室正常心肌恢复到原来位置,即Dor在1985年用过的方法,再用涤纶布内衬自体心包,剪成与心室缺口一样的大小和形状,沿正常心肌与瘤壁交界用4-0 Prolene线连续缝合,然后用残余瘤壁加Teflon片缝闭心脏切口。瘤壁延及室间隔时,要用4-0 Prolene线适当折叠,但要注意不能影响左室形态。室壁瘤位于后壁者较少见, 但亦可发生,此时术中要注意乳头肌的位置和二尖瓣的情况,多需心室补片成形。 2(陈旧性大面积心肌梗死的处理 即使陈旧性大面积心梗,也可以在梗死区切开左室,根据存活心肌数量予以适当切除和闭合心室切口。 3(假性室壁瘤的切除 切开瘤壁,清除血栓,切除瘤壁后用上述方法修补心脏切口。 处理室壁瘤之后,再在可能旁路移植的冠状动脉分支上重建冠状动脉血运。心肌是否充分血管化是影响手术疗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原则上能重建冠状动脉血运者,尽量行旁路移植术,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一般前降支经常因室壁瘤累及而无法进行旁路移植术。 【手术疗效】 手术死亡率4%,10%,主要与患者病情、手术技术和术后监护情况有关。左室补片成形死亡率低于线性切除术,术后射血分数有明显恢复。同时行冠脉旁路移植术者更好,5年生存率为88%,而没有旁路移植者为65%。室壁瘤患者手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肺动脉压>45mmHg、年龄>60岁、有多次心梗病史但已无心绞痛症状、CI<2.0 L/min/m2、心功能不全。国内大组临床报道不多,早期阜外医院曾有125例手术治疗的报道。近年来,采用左室成形技术治疗较大室壁瘤被广泛接受,手术疗效也有明显改善。 二、室间隔破裂的外科治疗 1956年Cooley成功地修补了第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室间隔破裂后9周的患者,1966年Allen报告了一组心室间隔破裂后1~11天患者的手术结果,以后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本病发病率占心肌梗死的1%~2%,男多于女,同冠心病一样,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患者。 心肌梗死后心室间隔破裂患者多为第一次心梗。有作者报告19例患者单支病变占64%。破裂大部分(60%)发生在前间隔,下壁梗死导致后间隔破裂的占少数(20%~40%)。心室间隔破裂有两种类型,即可能为单一破裂,也可能为多发破裂(5%~11%)。破裂的形态以不规则常见,从1毫米到数厘米大小不等;破裂边缘参差不齐,周围心肌多为坏死组织,常合并室壁瘤或左室游离壁破裂。多数破裂发生在心梗后1~8天,也可能在两周内。破裂发生后能生存的人很少,50%患者在1周内死亡,70%在2周内死亡,87%在6周内死亡,90%死于8周内。1年存活率为5%,7%,与心肌梗塞范围和室间隔破裂大小有关。 室间隔破裂的范围和大小直接影响到心内分流量的多少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心内分流和心肌梗死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室后负荷增加、肺淤血、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如破裂小,分流量少,预后好;反之,预后差。后间隔心肌破裂可能还会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 【手术指征】 患者一旦发生急性室间隔破裂,经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和内科治疗血液动力学仍不稳定,可考虑急诊手术,但手术危险性大。大面积心梗并发心源性休克一般不考虑手术。如经IABP和内科治疗病情稳定,可在2周后手术,6周后手术效果可能更好。如患者病情延误治疗,发生了多器官功能衰竭,手术可能是唯一使其生存的机会。 【手术技术】 手术原则是经心肌梗死处切开显露破裂的室间隔,修剪坏死心肌,用双头针加垫片褥式间断缝合,直接闭合破裂或用涤纶布补片修 补室间隔破裂。 缝合时应避免心肌切割,室间隔补片不能太小,以减少张力,防止撕脱或残余漏。由于室间隔破裂位置和大小不同,手术方法也不一样。 1(心尖部间隔破裂 经心梗处切开心脏,切除坏死心肌,显露心尖部左室、右室、室间隔,在切口两侧和室间隔两侧各加一涤纶布条,用3-0 Prolene线间断褥式缝合,打结后再于切口表面加Teflon条直接连续缝合。 2(前间隔破裂 经心肌梗死处切开左室,显露病变,如室间隔破裂较小,可沿缺损后缘用双头针加垫片褥式缝入,向右室游离壁穿出,闭合缺损,再用两条Teflon片置于切口两侧,行“三明治”法闭合心室切口,全部间断加连续缝合。但多数前间隔破裂较大,直接缝合 张力过高,可能会撕裂,因此需用涤纶布修补,方法是沿破裂边缘全部用5×12或6×14双头针加垫片间断褥式缝合,在破裂后缘从右室面进针,于左室面出针,前缘从心外膜进针,于心内膜出针,再穿涤纶片,缝线打结,用“三明治”法闭合心室切口。 3(室间隔后下方破裂 这种情况如用前壁直接缝合的方法,一般都不能成功,手术死亡率很高,主要原因为心肌张力过高,易于撕裂,因此应该经心肌梗死区切开,显露室间隔破裂,切除梗死心肌,仔细探查。如发现乳头肌断裂(发生率达80%),应行二尖瓣替换术,最好通过左房或房间隔切口换瓣,以免损伤心肌。心肌破损后缘用双头针加垫片间断褥式缝合补片。剪适当大小涤纶布补片,将缝线穿过补片,修补完成后,心脏切口另用涤纶布修补,沿补片边缘全部间断褥式缝合,这样可以保持心室正常形态。 4(心肌梗死局部旷置术 用戊二醛保存的牛心包片覆盖在心内膜上,将破裂和梗死心肌与左室腔隔开,沿补片边缘用4-0 Prolene线连续缝合,补片要大于破裂边缘2mm,缝合从下缘开始,再缝上缘,要避免缝线切割或撕裂心肌,用“三明治”法闭合心室切口。有作者报告用该方法治疗52例病人,死亡率19%。此种手术可减少心肌损伤,恢复左室正常几何形态,疗效较好。 5(同期行冠状动旁路移植术 如缺血心肌范围内的冠状动脉有狭窄存在,应尽可能行旁路移植术。 【手术疗效】心肌梗死室间隔破裂修补术后住院死亡率10%,25%,心室前间隔破裂死亡率略低,在15%左右,后间隔破裂为24%。术后5,10年生存率为48%,72%,90%患者心功能可恢复到?级。死亡原因多为下后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20%可发生残余分流。国内此病文献较少,大多为个别病例报道,阜外医院曾报道16例手术经验。 第五节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 一、早期疗效 1. 手术死亡率: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死亡率降到2%以下。近期住院死亡率不仅受到病例选择、医院条件、手术时间、手术技术的影响,而且与高龄、女性、既往CABG、急诊手术、左心功能不全、左主干病变、冠心病严重程度等因素有关。尽管我国患者就医和手术时间晚、病程长、病情重、血管条件差的病例多,但是如能提高手术技术,可获得同发达国家相近的疗效。如1999年前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总结1110例手术早期结果,早期死亡率0.81%,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心绞痛缓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有效地缓解心绞痛,疗效肯定,已被全世界所公认。90%~95%的患者心绞痛完全缓解,5%~10%的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或减少用药。症状缓解与否的相关因素 为:手术技术、是否完全血管化、冠状动脉移植血管有无再狭窄、患者病变范围以及血管远端条件等。 二、远期疗效 1. 远期生存率:不同研究组的报告大致相似,l个月生存率为 94%~99%,l年为95%~98%,5年为80%~94%,10年为64%~82%,15年以上为60%~66%。这不仅与患者手术年龄、病情轻重、术后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与否有关,还受患者本身血管病变以及冠状动脉移植血管是否发生再狭窄等因素的影响。手术6年后死亡率逐渐增加, 患者多死于心脏原因,其它原因死亡者约占25%。 2. 症状缓解: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心绞痛症状缓解,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一年后,除年老、体弱者外,大部分患者均可恢复工作能力。手术后3个月和 4年是心绞痛可能复发的两个时期,远期心绞痛缓解率为90%左右。 3. 再手术:静脉桥狭窄或阻塞5%~10%发生于一年内。吻合错误、血管损伤、血流量低、病变进展都会引起血管狭窄,静脉瓣对此可能亦有影响;静脉桥长度不够或过长,导致血管扭曲、内皮损伤,引起血栓形成,这些情况都需要再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报告,97%的患者5年内免于再手术,90%和65%的患者分别在10年和15年内免于再手术。乳内动脉的使用使再手术率有所下降,但年轻患者再手术率增加。89%的患者再手术后可望缓解症状,10年生存率为65% 左右。再手术危险性是第一次手术的两倍,冠状动脉左主干受累、三支以上血管狭窄和左室功能不全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4. 再梗死:除了发生围术期心梗,有作者报告96%的患者术后5年和64%的患者术后10年不会发生再梗死。 5. 左室功能:65%的患者术后左室功能明显改善,缺血心肌得到血液供应,顿抑和冬眠心肌功能恢复,节段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左室舒张功能在手术后改善更快。一年后,这些疗效会更明显。但是如果再血管化不完全或吻合口不通畅,将会影响心功能恢复。 第六节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瓣膜手术 一、冠心病合并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肌缺血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并不少见,发生率占冠心病的20%左右,常需手术治疗,但手术成功率较其它原因所致的关闭不全为低,原因是手术结果不仅受瓣膜的影响,更受心肌功能的影响。 严重的心肌缺血可使乳头肌在不同水平断裂。大约一半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后14天内发生乳头肌断裂,导致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其中1/3完全断裂,2/3不完全断裂;后乳头肌断裂多见,占75%,前乳头肌断裂占25%,大部分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为后乳头肌断裂。部 分患者合并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室间隔破裂或心室游离壁破裂。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发生在前交界或后交界处,并逐渐加重;左室及瓣环继发性扩大将会引起中心性关闭不全,与室壁运动异常有关。虽然腱索不受心肌缺血的影响,但心室壁缺血、室壁运动异常使乳头肌牵拉方向改变,也可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 乳头肌完全断裂引起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如不手术,住院存活率为25%左右。如乳头肌为不完全断裂,发病24小时内存活率为70%,1个月以上为50%。 【手术指征】 冠心病合并轻到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可仅做CABG手术,待心脏供血改善后,二尖瓣反流有望减轻或消失;中到重度关闭不全合并肺水肿或心力衰竭者,应手术治疗;心肌梗死后乳头肌断裂导致急性左心衰竭更应手术治疗。在手术中根据病变情况决定瓣膜成形还是替换术,有时成形术可能会有一定困难,如无把握,考虑到手术安全,应行瓣膜替换手术,并尽量保留二尖瓣下装置。 【手术技术】 先行冠状动脉搭桥的远端吻合,再行瓣膜成形或替换术。如无瓣叶脱垂、关闭不全,仅以瓣环扩大为主,应先环缩前、后交界,必要时使用“人工环”;也可将二尖瓣后瓣腱索转移至前叶,或行“双孔法”恢复二尖瓣功能。如无法成形,则不要犹豫,立即切除二尖瓣前叶,保留后叶,以相应大小的人工瓣替换。由于瓣叶组织多数较薄,以沿 瓣环采用间断褥式缝合的方法较为安全,可避免瓣周漏。在合并左室室壁瘤时,须先切除室壁瘤,然后行二尖瓣成形或替换术。 【手术效果】 术后早期死亡率为9.3%,15%,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死亡率为10%左右,5年生存率CABG+二尖瓣成形为70%,CABG+二尖瓣置换为60%,65%。术后二尖瓣成形或瓣膜替换并不影响手术近、远期疗效,而术前使用IABP是高危因素,大部分患者心功能可恢复到?,?级。 二、冠心病合并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时,患者多以风湿性心脏病求医。由于病史较长,患者常出现劳累后心慌、气短、胸闷、憋气等症状,体检可发现明显的心脏杂音,借助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检查,如为器质性瓣膜病很容易诊断。若患者有心绞痛症状,年龄大于40岁,应怀疑并存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合并冠心病的情况下,由于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较重。无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都容易引起乳头肌缺血,功能不全,明显影响瓣膜功能,以二尖瓣更为突出。如合并心肌梗死,乳头肌延长或断裂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腔扩大,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下降。 【手术指征】 瓣膜病合并冠心病多应同期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狭窄较轻(<40%),或狭窄存在于较小又不重要的对角支和边缘支,瓣膜手术时可不必处理冠状动脉;如冠心病较重,二尖瓣关闭不全较轻,旁路移植手术时可不必处理二尖瓣。 【手术技术】 体外循环下心脏完全停跳后,先行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再行瓣膜手术,待瓣膜手术完成,心腔内充分排气、开放循环后,再于升主动脉吻合静脉桥的近端。在使用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搭桥的情况下,可 在瓣膜手术完成后再吻合乳内动脉远端。 三、冠心病合并瓣膜退行性变 本病常以瓣膜病变为主,在就医或手术前发现合并冠心病,也可由于冠心病就诊时体检发现有瓣膜病,无论哪种情况,均应同期手术治疗。 老年性瓣膜退行性变主要表现为主动脉瓣钙化、狭窄、关闭不全,部分患者有先天性主动脉二瓣化畸形基础,左室代偿性肥厚、扩张或纤维化,心功能不全。二尖瓣退行性变性主要导致关闭不全,因瓣叶薄弱,反流冲击部可能增厚,腱索延长或断裂,二尖瓣环扩大,乳头肌细长,特别以二尖瓣后叶腱索断裂、二尖瓣脱垂最常见。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也可导致左室扩大和心功能不全,在合并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心功能不全会进行性加重。 【手术指征】 诊断一旦明确,如心功能及全身状态允许,即应积极手术治疗。 【手术技术】 老年性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多需行主动脉瓣替换术。二尖瓣病变常做成形术,如为后乳头肌腱索断裂,可矩形切除瓣叶,加用人工瓣环,也可采用双头针加垫片间断缝合的方法。手术要确切解除病变,充分实现心肌再血管化,才能保证治疗成功。 【手术疗效】 由于多数情况为择期手术,不论是主动脉瓣还是二尖瓣退行性变,同时行CABG时,其手术疗效均好于缺血性瓣膜病同期行CABG,与冠心病合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手术相似。 第七节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颈动脉狭窄患病率为2.8%~11.8%,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常合并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不一定有症状,如未能及时发现,CABG术后容易发生脑缺血或脑梗塞等意外。颈动脉狭窄一般发生在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病变可向近、远端发展,但大多数在分叉处2cm范围内。患者除冠心病症状外,可能有脑卒中病史或家族史,以及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体检可闻及颈部收缩期杂音,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颈部CT或MRI、颈动脉造影均可作出明确诊断。 【手术指征】 颈动脉狭窄>70%、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应手术治疗。如合并严重的冠心病,如左主干病变、多支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型心绞痛,需同期手术。如颈动脉双侧病变,可先做较重的一侧或供应优势脑半球的一侧,心脏手术后再做另一侧。 【手术技术】 全身麻醉,除常规监测血压、心率、PCWP和CO外,还要监测脑电图。颈动脉内膜剥脱与CABG同期手术时,先取静脉,在取静脉的同时暴露颈动脉。将患者头颈部侧向手术的对侧,以利于显露,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开皮肤,切断颈阔肌,游离胸锁乳突肌,暴露、游离颈总动脉近端至肩胛舌骨肌水平,远端达二腹肌以远,注意避免损伤沿颈外动脉下行的舌下神经。结扎、切断面静脉,显露颈动脉分叉,尽量向头侧游离至颈外动脉、甲状腺上动脉、枕动脉,切断或阻断胸锁乳突肌外侧的动、静脉分支,使舌下神经抬高,更容易暴露颈外动脉远端。从颈动脉分叉起始部向颈外动脉远端游离套带子,游离颈内动脉远端套带子。颈总动脉的后侧和颈内静脉之间有迷走神经经过,损伤迷走神经可导致喉返神经麻痹和气管阻塞,术中要注意;同时要保护好与颈总动脉伴行的颈内静脉。依次阻断颈外动脉远端、颈内动脉远端、颈总动脉近端,切开颈内动脉,从分叉开始延长切口超 过动脉硬化斑块的远端,如有回血,可临时置入一条分流管道。从动脉中层与外膜之间找到解剖平面,剥离硬化内膜并延长切口至颈外动脉,将硬化的动脉内膜尽量彻底剥出,动脉内膜近端剥离至颈总动脉并予横断,远端至正常的颈内动脉。开放颈外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让回血冲出动脉硬化斑块,但必须阻断颈内动脉远端,用肝素盐水冲洗动脉切口。清除或缝合不规则的硬化斑块残端,以防阻塞远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完成后,如果管腔足够大,可以直接缝合,也可用大小合适的静脉片以5-0 Prolene线连续缝合,修补动脉切口,以保持血管通畅和预防再狭窄。如分期手术,可中和肝素;如同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可继续进行,待CABG完毕后再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先缝合颈部切口皮下组织,手术完毕后再缝合皮肤,注意防止颈动脉切口形成血肿。 【注意事项】 避免头部神经损伤,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比单纯颈动脉狭窄患者颈部病变更严重、更广泛,不容易耐受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律失常和较长的缺血时间,因此要加强术中和术后处理,以防脑卒中发生。 【手术疗效】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不论是分期手术还是同期手术都比单纯的CABG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危险性大,围术期死亡率、非致死性脑卒中发生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5.6%~9.4%、5.3%~6.2%、4.7%~11.5%。 第八节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要求高度精确的手术,术中需要准确决断,如主动脉插管的位置,心肌保护方法的选择,冠状动脉吻合口的位置、大小、数目,移植血管的材料和长度等。手术操作要轻巧、快捷,吻合要精确、严密。同时,手术中还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处理得好,绝大多数患者可顺利康复;如缺乏认识、经验,或处理失当,将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并发症。关键在于积极预防和处理。 1(术后出血 术后出血并不常见,发生率,l%。乳内动脉血管床或心包、胸膜、膈肌以及其它胸壁组织止血不彻底,乳内动脉或静脉分支出血,吻合口缝合不严密或合并感染,主动脉壁组织薄弱,缝线切割,肝素中和不够、反跳,停用阿司匹林时间过短,凝血机制紊乱等,均可造成术后出血。如系远端吻合口出血,常需在体外循环下缝合止血。特别是左边缘支吻合口出血,探查时需抬起心脏,注意血压和心率变化,以免发生室颤;另外,此处出血在抬起心脏后可能看不见,放下时方见心包后迅速积血,应在肝素化、体外循环下修补止血。 2(心包填塞 如患者术后出血,引流不畅,引流液由100ml以上突然减少,同时患者有低心排血量征象,表现为心率快、烦躁、血压低、尿少、四肢湿冷、中心静脉压(CVP)高等,应高度怀疑心包 填塞的可能,尽早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积极开胸探查,解除对心脏或冠状动脉移植血管的压迫,彻底止血。 3(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由于患者术前心功能差,合并肺动脉高压,术中同时需行其它手术如瓣膜置换等而致手术时间过长,或因手术者技术欠佳,心肌保护不好,主动脉阻断时间过长,心肌缺血解除不满意等,均可导致术后心排血量下降。表现为低血压、心率快、尿少或无尿、四肢潮冷、代谢性酸中毒等;Swan-Ganz导管可发现CO下降。CI,2.0/.min/m2,PCWP升高,SvO2降低。此时应静脉加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或肾上腺素等治疗;心率慢者需用起搏器,以使心率维持在80~100次/分钟,必要时可用IABP或左室辅助设施治疗。 4.围术期心梗 由于患者血管条件差、手术失误和术后循环维持不满意,可引起围手术期心梗,发生率2.5%~5%。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上升、单向曲线,出现新的Q波;结合CPK或CPK-MB、LDH、GOT等血清酶谱检查,可以确诊。如梗死面积小,程度轻,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可继续观察和静脉输入硝酸甘油、肝素等治疗;如对心功能造成明显影响,引起血压下降,则应给予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必要时加用IABP,一般多可度过术后危险期;如患者术后早期血压平稳,突然出现心率快、血压下降、心律不齐,伴有心电图ST段升高,通过积极处理如输血、应用升压药后仍无改善,应高度怀疑围术期心梗,多数是因心肌缺血所致,需积极手术探查,必要时重做手术。 5.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律紊乱较常见,多为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心房纤颤,也可见室性期前收缩,与患者术前病变范围和程度、术中心肌保护、心功能状态、术后血气及电解质改变有关,应尽早去除病因。静脉注入胺碘酮可有效地控制心律紊乱,如系室性期前收缩,则给予利多卡因等治疗。 6.呼吸系统并发症 患者年龄大,术前肺功能差,有吸烟史、支气管扩张史,术中膈神经损伤,膈肌抬高,伤口疼痛,咳嗽无力,排痰困难,手术时间长,均可导致患者术后呼吸功能不全、肺不张或合并感染;应加强体疗和呼吸道护理,必要时可借助支气管镜、呼吸机进行治疗。术前加强呼吸训练,术中避免损伤膈神经,多可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 7.脑血管意外 患者高龄、脑动脉硬化或狭窄,或有高血压、脑梗死病史,手术时肝素化和体外循环对动脉压力和血流量的影响,都可加重脑组织损害;术中循环系统气栓以及各种原因的脑血栓、栓塞或脑出血,均可引起术后患者昏迷,应对症处理。个别患者有精神症状,如烦躁、谵妄等,口服奋乃静治疗,一般3天内均可恢复。良好的麻醉和体外循环技术是避免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吴清玉1* 许建屏2 高长青3 万峰4 孟强2 吴若彬5 萧明弟6 肖锋7 王东进8 李洪银1 李雷1 本项目为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以冠状动脉旁路手术为核心的冠心病外科临床规范推广研究 * 为通讯作者,1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3解放军总医院;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5 广东省人民医院;6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7 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 南京市鼓楼医院 参考文献 1( 吴清玉,胡盛寿,许建屏,等。11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早期结果。中华外科杂志 1999;37(1):666-668。 2( Qingyu Wu, ZhiXiong Huang, et al. Clinical Analysis of 1539 Case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999; 112(11): 978-981. 3( 万峰,陈彧,江龙。1198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分析。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3;19(1):16-18。 4( 高长青,贺涛,李伯君,等。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脑损伤的比较研究,中国循环杂志 2003;18(6):449-452。 5( Eagle KA, Guyton RA, Davidoff R, et al.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CC/AHA 2004 guideline update f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Committee to Update the 1999 Guidelines f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Circulation. 2004; 110(14): e340-437. 6( 黄方炯,杨禁非,来永强,等。胃网膜右动脉冠状动脉 旁路移植术32例经验。中华外科杂志 2005;43(2):98-99。
/
本文档为【《冠状动脉搭桥指南》[修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