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资料]借喻与借代

2017-12-21 12页 doc 29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资料]借喻与借代[资料]借喻与借代 借喻与借代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不同于借代。例如有这样一个例句:敌人布下天罗网,韩英不幸入铁窗。敌人布下的层层包围与“天罗网”相似,“天罗网”是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铁窗”与监牢有关系,是监牢的一部分,在句中代替了监牢,这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由此可归纳出:构成借喻和借代的不同基椽—相似性、相关性是区分二者的重要尺度;借喻的基础是相 似性;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 借喻与借代难以区别怎么办 借喻和借代就像修辞王国中的一对“孪生兄弟”,常顽皮地出现在同学们面前,使刚接触它们的同学张冠李戴,分辨不清。其实只...
[资料]借喻与借代
[资料]借喻与借代 借喻与借代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不同于借代。例如有这样一个例句:敌人布下天罗网,韩英不幸入铁窗。敌人布下的层层包围与“天罗网”相似,“天罗网”是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铁窗”与监牢有关系,是监牢的一部分,在句中代替了监牢,这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由此可归纳出:构成借喻和借代的不同基椽—相似性、相关性是区分二者的重要尺度;借喻的基础是相 似性;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 借喻与借代难以区别怎么办 借喻和借代就像修辞王国中的一对“孪生兄弟”,常顽皮地出现在同学们面前,使刚接触它们的同学张冠李戴,分辨不清。其实只要弄清它们各自的特征,找出不同之处,就不难区别了。 同学们都知道,比喻是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的。借喻作为一种特殊的比喻,没有喻词,本体一般也不在本句中出现,而是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这样可以突出本体的某种特性。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瀑布》里的:“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这两个句子都只出现了喻体“白银”和“珍珠的屏”,而本体“瀑布”都未出现,也没有比喻词。只是利用“白银”和“珍珠的屏”来突出瀑布的颜色和形状。 由此看来,借喻的本体和喻体在某一方面是有相似之处的,这是借喻的一个重要特征。借代又叫“换名”,它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本体和借体之间无相似之处,但有紧密联系,面上是两种事物,实际上是一种事物。例如小学课文《粜米》中的句子:“迎面来了几个旧毡帽”。毡帽是物,而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都知道这里“毡帽”是指来粜米的农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毡帽是江浙一带农民常戴的帽子,所以同学们通过联想,就知道了所指,就像一提“羊肚头巾”我们就会联想到陕北农民,而一提起“小花帽”我们就会联想起维吾尔族老乡一样。由引可见本体和借体(替代本体的事物)虽不相似,但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利用本体和借体之间的关系,产生的艺术换名,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的事物形象突出,特色鲜明。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借喻是喻中有代,但以比喻为主。借代则是只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利用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而借代则侧重事物的相关性(利用本体和借体的相互关系)。 另外,还有个可以区别借喻和借代:借喻可以改为明喻。例如:“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可以改为“瀑布像一座珍珠的屏~”而借代则不可能改为明喻。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借喻因为是“喻 ?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怎样区别比喻中的借喻和借代 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格因为它们都有“借”字,也往往分不清。怎样区别一个修辞格是借喻还是借代呢,一个最常用的方法是还原法。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 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里的鸿鹄。 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某些相关之处。比如:那边来了个红领巾。“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少先队员。不能说少年队员象红领巾。再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是借代,用“枪杆子”来代替“武装斗争”。因为“武装斗争”必须得用枪杆子,二者之间有联系。不能说武装斗争像枪杆子。你懂了吗, 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但两者容易混淆,怎样辨别呢,首先,明确两种修辞格的概念。借喻是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来,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例如:敌人躲在乌龟壳里不敢出来。这句中用“乌龟壳”比喻碉堡,由于特定的上下文,或由于比喻关系为大家所熟知,都只出现喻体,隐去了本体。借代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例如:郭全海解下青骒马,翻身上去撵玉石眼去了。“玉石眼”是老孙头马的特征,用这个特征代替马。第二,根据不同特点进行区别。1.借喻中,两事物之间有相似性。而借代中,两事物之间无相似性,只有相关性。例如:老师精心培育祖国的花朵。这里用“祖国的花朵”喻“少年儿童”。两者之间很相似。而“那边跑来几个红领巾”这句话中的“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代称,两者之间只有相关性。也就是借喻的作用在“喻”,而“借代”的作用在“代”。2.借喻一般可换成明喻的格式,而借代则不能。如:“老师精心培育祖国的花朵”一句,可以说成“少年儿童象花朵”,而“那边来了几个红领巾”一句,就不能说“少先队员象红领巾(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它的特征是用喻体直截代替本体。 而借代是别外独立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的特征是不直说某人或某物的名称,而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也可以称作是“换名”或“换词”。 区别借喻和借代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借代也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区别它们,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 例如: (1)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 (2)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 这两个例句,第(1)句中的“三座大山”与其所代替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具有“压迫”的相似性,所以是借喻;而第(2)句中的“红领巾”与其所代替的少先队员之间是戴与被戴的关系,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 又如: 讨厌的“尖鼻子”,“豆芽菜”恨恨地想,他干什么盯着人不放。 这一句中的“尖鼻子”是指长着尖鼻子的人,部分代整体,二者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而“豆芽菜”代替的是体质弱的象豆芽菜一样的人,二者具有相似性,所以是借喻。 [相关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是借喻,还是借代: (1)孤帆一片日边来。 (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5)“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害病的虱子~” (6)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7)旌旗十万斩阎罗。 {附} (1)借代(2)借喻(3)借代(4)借代(5)借喻(6)借代 (7)“旌旗”为借代;“阎罗”为借喻。 借喻和借代该如何区别 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比喻句与拟人句的区别, “比喻”与“拟人”这两种修辞格,在文章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它们的使用往往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渲染文章的表达感情氛围,达到妙笔生辉的效果。那么如何去识别“比喻”和“拟人”句呢,笔者谈点个人经验: “比喻句”通常是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去写,识别的重点应当体现在“比”上,即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所抓住的共同点是两事物间的相似点,一般有三种表达形式,即“明喻”、“暗喻”和“借喻”。同时出现 “明喻”是说甲事物像乙事物,通常“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同时出现,其典型的标志是出现代表性的“比喻词”“像”。如,《桂林山水》中的比喻句极多,“像老人,像巨象……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它们分别把“山”比作“老人、巨象……屏障、竹笋……”再如,《索溪峪的野》中的“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是把“索溪”比作“野孩子”。当然,比喻还有其它表示形式,如,“……宛如……”“……似的。”“犹如……”等都是明喻的表示形式。明喻的典型特征是能把比喻句改写成“……像……”的形式进行表述。如,《第一场雪》中的“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可以改写成“雪末儿像玉屑似的随风飘扬”。 “暗喻”是直接“把甲事物说成乙事物?,典型的表达形式是“甲是乙”。如,“产党是太阳”。其它标志形式有“……变成……”,“……化成……”“……构成了……”等。如“万里江山变成了粉装玉砌的世界”。(《第一场雪》) “借喻”是直接用“乙事物”来把“甲事物”替代。通常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第一场雪》)直接用“银条儿”、“棉被”来替代“雪”。抓住了事物间的相似点进行表述。 而“拟人句”是把某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富有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重点是抓住事物间的相关点,如,“它尤其爱跟山哥哥闹着玩:一会儿牵着手,并肩而行;一会儿横铲一脚,将山路拦腰截断。”(《索溪峪的野》)“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凡卡》)再如,“小河一路欢笑,一路歌……小树招手,乐呵呵。”都是拟人句式。 拟人句的识别,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 维等特征,只要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这些特征,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拟人句。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拟 比拟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比拟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拟人和拟物。 一、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例如: (1)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憨睡的婴儿呢。(斯妤《北海的早晨》)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老舍《济南的冬天》)(3)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二、拟物 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翅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例如: (4)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 乡》) (5)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叫着冲了过来。(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6)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公理”之所在》)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表达出来,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表达出来。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叫做比喻词,常见的有“如”、“像”、“好像”、“仿佛”“成”“变成”等。例如: (1)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宗璞《紫藤萝瀑布》) 其中本体是“每一朵盛开的花”,喻体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比喻词是“像”。比喻一般有三种格式: 一、明喻 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像”“好像”“如”“如同”“似”“仿佛”“好比”“一般”“像……一样”“像……似的”“如同……一般”等比喻词连接的的比喻。如: (2)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宗璞《紫藤萝瀑布》) (3)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宗璞《紫藤萝瀑布》) 注意:含有以上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是打比方,所以不一定是比喻句。如: (4)他好像刚刚还在这里。(表示猜测) (5)小赵长得就像高仓健。(表示比较) 二、暗喻 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成”“变成”“是”“就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连接的比喻。如: (6)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夏衍《包身工》) (7)尾巴是道地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浆;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布封《天鹅》) (8)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鲁迅《藤野先生》) 注意:含有以上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是打比方,所以不一定是比喻句。如:(9)无数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黑夜”和“白天”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 三、借喻 指的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出现的比喻。如: (10)教师不光要把“一桶水”指给学生看,更要把学生引到长流不尽的泉边和浩渺无际的海边去。 (11)难道我们能容忍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来玷污我们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的健全的肌体吗, (1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比喻一般有以上三种格式,几个比喻连用称为博喻。如: (1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14)(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郁达夫《故都的秋》)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 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借喻 借喻,比喻之一。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再如:“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杨朔《泰山极顶》)用“这轮晓日”来比喻“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两个例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隐去了,所以宋代陈 在《文则》中称这类形式为“隐喻”,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即暗喻)相混淆。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读者可以立即领会“鬼”、“豺狼”之所指。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像上面几个例子,假如用明喻或暗喻表示,就拖沓多了。 例句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诗句 ?唐朝诗人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裴多菲和他的诗歌 19世纪中叶,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作为一位匈牙利伟大的诗人深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赞许,100多年过去了,也许人民会忘记他在欧洲革命中的英勇斗争,但不会忘记他的一篇诗歌: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我一直认为前俩句话非常”唯心论“,不过这并不是诗的亮点,后半句”若为自由故两者 皆可抛“才是诗人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当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时,贫苦的人们为了获得自由,就要起来革命,此诗歌激励着无数进步的青年。 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自己的爱人,拿起武器,起来闹革命吧~~~ 写到这,我忽然又想到了中国的革命斗士夏明翰, 28年夏明翰在武汉刑场被处死前,反动派问他有无遗言,他大喊道”有,给我纸笔来~“接着写下了著名的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真是中华儿女多奇志,夏明翰,是英雄。 俩者都是为革命而献身,写的诗歌,对后来人的影响都非常大,激励着很多热血青年。 许多年后,当我看到这俩受诗歌,依然能感觉到他们的伟大,与那段激情的岁月。 这才是真正的诗歌……
/
本文档为【[资料]借喻与借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