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下)

2018-01-07 32页 doc 58KB 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97316

暂无简介

举报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下)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下)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文0906班 彭嫚整理 基本知识 1、现代派文学出现的标志:《你别无选择》(刘索拉) 2、1985年被称为文艺学的“方法年”。因为文学观念发生转变,方法丛生。 3、《芙蓉镇》(古华)、《沉重的翅膀》(张洁)、《活动变形人》(王蒙)、《浮躁》(贾平凹)、《古船》(张炜)、《金牧场》(张承志)。 4、归来者的诗 雷抒雁长诗《小草在歌唱》 蔡其矫《川江号子》 牛汉《华南虎》 5、朦胧诗 1978年北京,北岛,芒克《今天》: 食指:《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有着...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下)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下)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文0906班 彭嫚整理 基本知识 1、现代派文学出现的标志:《你别无选择》(刘索拉) 2、1985年被称为文艺学的“方法年”。因为文学观念发生转变,方法丛生。 3、《芙蓉镇》(古华)、《沉重的翅膀》(张洁)、《活动变形人》(王蒙)、《浮躁》(贾平凹)、《古船》(张炜)、《金牧场》(张承志)。 4、归来者的诗 雷抒雁长诗《小草在歌唱》 蔡其矫《川江号子》 牛汉《华南虎》 5、朦胧诗 1978年北京,北岛,芒克《今天》: 食指:《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有着历史印痕的个体经验的表达。 顾城:“童话诗人”《一代人》《远和近》《弧线》 舒婷:《致橡树》《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北岛:《回答》 新生代: 南京《他们》 伊蕾《独生女人的卧室》 韩东:《有关大雁塔》 于坚《O档案》 翟永明 组诗《女人》 海子《亚洲铜》 6、伤痕文学 刘心武《班主任》(谢惠敏);卢新华《伤痕》(王晓华);宗璞《我是谁》;冯骥才《啊~》 7、反思文学 王蒙《布礼》《活动变人形》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的菩提树》(又名《烦恼就是智慧》)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李顺大造屋》 8、寻根文学 韩少功《文学的“根”》 阿城:《棋王》 王安忆《小鲍庄》 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张炜:《古船》《九月寓言》《外省》 9、先锋小说 马原《拉萨河的女神》 是“小说革命”的始作俑者。马原小说显示“叙述圈套”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世事如烟》 格非《迷舟》(叙述怪圈),苏童《妻妾成群》 孙甘露《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 10、新写实小说 池莉《烦恼人生》 刘恒《伏羲伏羲》《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刘震云《一地鸡毛》 11、女性作家 [1]中年而有活力的作家:杨绛、茹志鹃、张洁(《沉重的翅膀》)、戴厚英(《人啊,人~》)、谌容(《人到中年》) [3]年轻的一部分:方方、池莉、毕淑敏、迟子建„„ 12、90年代成名的女作家:林白、陈染、徐小斌、徐坤„„、 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伤痕小说):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出现的一批通过对文革生活及文革后人们的精神创伤的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悲剧性地展现了那一场社会动乱及其给亿万家庭和人们造成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永不可平复的“伤痕”的作品。1977年,刘心武的短 篇小说《班主任》、1978年卢新华的《伤痕》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小说真实反映浩劫年月的社会和人生,揭露文革造成的肉体和心灵的伤害,表达对个体生命的关切,以此作品命名的新时期第一个小说创作潮流“伤痕小说”拉开序幕。代表作品还有王亚平《神圣的使命》、宗璞《我是谁》、冯骥才《啊~》等。 谢慧敏性格:良好的品质和荒诞的思想在她身上紧密结合,形成了她独特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性格,很长时间里成为某一类人的共名。 反思文学(反思小说):“反思小说”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的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文革前溯至50年代或者更远,将伤痕小说的情感宣泄转变为冷静的理性思考,将单一的政治批判转变为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的全面反省。历史纵深感和思辨色彩是反思小说的重要特征。代表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绿化树》(张贤亮)等。 复出作家群:伴随着反思小说出现于文坛,即在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反右运动扩大化中被剥夺了创作权利而在新时期又重新登上文坛的作家,如王蒙、张贤亮、陆文夫、张弦、邓友梅等。 改革文学:80年代初孕育兴起的一股反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创作潮流。 “知青小说”:一般来说,知青小说的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知青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量出现。80年代中期以后,已不再是一种文学潮流,但知青小说的创作还在继续。代表作家有韩少功、张承志、王安忆、史铁生、梁晓声等。 “风情”小说:以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小说。 风俗文化、风土人情不是作为客观背景存在,而是小说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小说的灵魂。 寻根文学: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1985年韩少功《文学的“根”》中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该潮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代表作品有阿城《棋王》,汪曾祺短篇《受戒》,郑义《老井》,韩少功《爸爸爸》,张炜《古船》。 “半文化小说”:以知青生活为材,表达的却是人生和文化的主题的小说。阿城的“寻根”小说,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以超越世俗生活,从山野村民那里找寻人生真谛以摆脱内心的混乱。 “先锋”小说:指的是80年代以来具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小说创作潮流。“先锋”的即“前卫”的,即具有超前意识的实验性作品,其特点就是反叛既有的一切传统。除反叛传统外,先锋小说并无一定的常规,而是由于出现的早晚和作家所受思想影响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它们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总体上以形式和叙事方式为主要目标的探索倾向。主要作品有残雪《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格非《迷舟》,苏童《妻妾成群》。 元小说:“元”即“meta-”,即“关于小说的小说”,就是说在小说当中讨论小说创作的小说。它既沿用小说这种体裁的现实主义原则,同时又竭力破坏这些原则;它以彻底的自我观照形式,关注小说自身的虚构和纪实的过程而非其结果,惯常用戏拟和反讽来颠覆小说的可信度,质疑小说的表现形式。 新写实主义: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股“回归写实”的小说创作潮流,曾被称作“新现实主义”、“写生存状态小说”,后1989年6月《钟山》推出“新写实主义小说大联展”而正式得名。它的出现直接针对的就是先锋文学离读者越来越远的状况,其作品更加贴近平民,更加贴近平民的日常,但相对于伤痕、反思、改革等现实主义小说,又吸收了现代主义的某些思想观念和表现手法。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新写实主义”是评论界对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面向世俗人生,采取平实的写实手法的一股小说创作潮流所作的概括。这种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显示,直面人生,表现为一种所谓“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方式。代表作家池莉《烦恼人生》,刘恒《伏羲伏羲》《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刘震云《一地鸡毛》。 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利用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些诗歌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 现实主义冲击波:指称90年代后期大量出现的以“现实主义”方法,表现当前乡镇、工厂、城市的现实生活,接触经济生活为核心的社会矛盾的小说在文学界产生的影响。代表作有刘醒龙的《分享艰难》何申《村民组长》陆天明《省委书记》张平《抉择》。 文化散文:90年代,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散文创作,借山水风物探求民族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艺术上表现为理性思考的凝重沉厚与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的有机交融。是从个人经验出发,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的作品。语言追求文雅,行文常常直抒胸臆,表达学者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又称“学者散文”。代表作余秋雨《文化苦旅》。 新历史小说:用新的历史观念或历史意识去解释历史的文学潮流——重说历史 基本特点:(1)反叛旧有的历史观念——“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历史发展动力)。(2)确立新的历史观念——“一切历史都是欲望的历史”(欲望、权力:历史发展动力)。(3)(题材)告别“正史”走向“野史”。新历史小说:吃、婚姻、两性、妻妾争斗。 苏童:《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余华《活着》 晚生代小说:90年代末,文坛上出现一个写作倾向相近的群体。作家有朱文、东西、毕飞宇等。对写作的“个人性”十分强调。在取材上,现代都市生活的物化现实,尤其是都市中“体制外”的边缘人的行为欲望成为关注点;捕捉个人体验和日常生活状态。创作单薄、狭隘、怪异。《我爱美元》(朱文)《哺乳期的女人》。 陕军东征:1993年中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现象。“‘陕军东征’这一提法是在作家出版社为《最后一个匈奴》举行的座谈会上。作为文学重镇的陕西一举推出多部可以流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长篇小说;例如贾平凹的《废都》和陈忠实的《白鹿原。》这一文化现象震动了文坛,成为陕西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一笔。 简答论述题: 社会的变革与文学的发展 <一>聆听时代足音,顺应历史潮流,传递人民心声,使文学真正成为变革时代的真实写照。1、“伤痕文学”率先以勇敢的,不要谢的姿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积极投身年思想解放运动。 2、“改革文学”作家们置身改革的热潮,聆听改革开放大趋势的足音,为改革的先行者鸣奏出响遏行云的赞歌。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何士光《乡场上》 张学梦《现代化和我们自己》(诗) 王蒙《春之声》 3、“反思文学”回顾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曲折历程,沉思我们社会的积弊和民族的沉疴。 4、“文化寻根”热,他们携着现代人的感受,叙说着各民族,各地域久远的民情民俗,神话传说,轶事逸闻。 张承志《黑骏马》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 5、“新写实主义”写出日常生活的琐屑和平民百姓的世俗愿望。 <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恢复人在文学中应有的位置。 朱光潜:倡导表现人性和人道主义 钱谷融:重申“文学是人学” 1、肯定人的价值,关注人的命运 舒婷《致橡树》 谌容《人到中年》 张洁《祖母绿》 2、直逼人的心灵世界,表现复杂的性格和灵魂。 刘心武《我爱每一片绿叶》,铁凝,林白,陈染 3、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探究人性的奥秘 方方《风景》《落日》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三>在广泛吸收中外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文学真正成为审美的文学。 文学潮流 一、伤痕文学 特点: ?在思想取向上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以呼唤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 严为主旨,对“文革”时期非人化的现实给与愤怒的揭露、控诉和鞭挞。 ?从审美取向上看,伤痕小说以其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悲剧性开启了现实主义复归 的潮流。 评价: ?使新时期文学的全局骤然生动起来、活跃起来,带给人们思想上的解放感和艺术上的 新鲜感。 ?总体上说还是人们长期郁积的情感的宣泄,对文革的批判还停留于感性的层次上,艺 术上也显得较为粗糙、直露。 代表作家和作品: 刘心武《班主任》 莫应丰《将军吟》 卢新华《伤痕》 古华《芙蓉镇》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宗璞《我是谁,》 陈固凯《我该怎么办》 冯骥才《啊~》 意义: 通过对文革生活中以及文革后人们的精神创伤的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悲剧性地展现了那一场社会动乱及其给亿万家庭和人们造成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永不可平复的“伤痕”。 社会意义:对文革的全面否定; 文学意义:文学的悲剧精神,对普通人的关注和表现,对人性的表现; 文学史意义: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局限: 对文革的批判不够深刻,对悲剧还不能很好地深化其意义,艺术表现比较幼稚,有明显的“文革文学”的痕迹。 一、 反思文学 反思小说所能触及的生活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反思建国以来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各种运动和“左”的思潮对人们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在人们精神上的烙印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韩少功《西望茅草地》 ?对党和人民关系的反思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李国文《月食》《冬天里的春天》 王蒙《悠悠寸草心》《蝴蝶》 ?对扭曲的人格或不健全的文化心理及“国民性”的剖析和针砭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陆文夫《美食家》 二、 寻根文学 为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或继承,如张承志《绿夜》、《黑骏马》,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郑义《远村》、《老井》,贾平凹《商州三录》,阿城《棋王》,他们不约而同地将艺术视野从政治生活转向对文化的关注。 从反思文学的角度看,“寻根”是反思的延伸,是对久远的民族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心理积淀的反思;从改革文学的角度,正是由于改革的深入而触动了深固的民族文化传统,促使作家去思考传统在今天的文化价值。 创作上,更倾向于借助各民族、各地域的神话系统来表现文明与野蛮、现代与古朴、科学与信仰的纠结,企图从各种矛盾构成的合力中,探求中华民族的未来趋势。 张承志小说 写伊斯兰教和“哲合忍耶” 阿城“三王”系列 写庄禅精神 王安忆《小鲍庄》 儒家的仁义精神 创作特点: 1)对于日常生活相关的风俗,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 2)小说整体情调、氛围营造的呈现。小说语言或者向着平淡、节制、简洁的方向倾斜,或者直接融进文言词汇、句式,以丰富的语言的内涵,表现力,增强小说的“柔韧性”; 3)小说的章法,结构,叙事方式,也都可以看到向古代小说取法的情况。 寻根小说标志着中国当代小说发生的重要变化: 1.由于文化意识的形成,文学中就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视野,而生成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 2.由于寻根小说的浪漫主义倾向并糅和了现代主义的多种表现手法,因此打破了小说创作中单一的现实主义格局,并在语言文体、隐喻象征、叙述方式、作品结构上有所创新。 寻根小说的局限是对于“根”的静止的非历史的理解,这导致一些作家一味地沉迷于左、俗、粗、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向。 三、 先锋小说 对80年代以来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创作潮流的概称。 基本特征: 1.反叛性,反叛业已确立的理性秩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美学精神和表现方法; 2.实验性,以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方式创造新的艺术和语言形式为己任。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对现代主义的吸取主要在技巧方面,即以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文学表现力。 王蒙《春之声》《蝴蝶》 宗璞《我是谁,》 张洁《他有什么病》 諶容《减去十岁》 创作特点: 1)他们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把叙事本身看做审美对象。 2)“虚构”与“真实”在作品中有意混淆、拼接,并把构思、写作过程直接写进作品。 3)不少“先锋小说”的叙述,大多只是平面化的触及感官印象,而强制性地拆除事件,细节与现实世界的额意义关联。 意义: 它们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强化了作家对于个性化的感觉和体验的发掘,平衡了80年代小说中“自我”膨胀的倾向。文本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 新时期先锋小说创作又分为两个阶段:“新潮”和“后新潮” “新潮”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刘索拉、徐星、莫言、残雪等人,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无主题变奏》 “后新潮”小说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世界意义和人生意义的虚无,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格非,他们致力于颠覆故事、结构意义的游戏,更彻底地表达神秘、虚无和悲观情绪。 四、 新写实小说 80年代中后期出现 1989年6月《钟山》文学丛刊推出 它更多地表现出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即追求物欲而淡化理想,趋于平庸而消解崇高的倾向。它所描写的主要是凡俗人生、庸常之辈,是“现实生活原生状态”的还原。 特征: A放弃“典型化”及其表现本质的目标,舍弃“宏大历史”叙述,注重平庸、琐屑的俗世化“现实”表现; B代替英雄的壮举和情思,表现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烦恼、欲望,生存的艰难。“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不带感情缺少议论消解生活的诗意,拒绝乌托邦。 与传统现实主义相比,新写实小说发生了明显变异: 1.描写各类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表现他们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烦恼,揭示人的各种尴尬处境,以对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境遇的描述替换关于生活的终极价值的判断;革命现实主义中“大写的人”为“小写的人”所取代。 刘震云“官人”系列 《单位》《头人》《官场》《官人》 2.表现人的顽强的生命欲望和本能冲动,以最基本的生命欲望的满足来阐说生存的意义,从而消解掉政治的和文化的阐说;传统现实主义中“生活”的故事为“生命”的故事所取代 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 3.罗列琐碎的日常生活片断和细屑的感性经验,对平庸的世俗人生不厌其烦的现象描绘以图还原“生活本相”;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化为零碎化所取代。 池莉“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4.不回避粗俗猥琐的场景描写,用艺术画面展示出大量卑污、鄙俗、晦暗但又闪烁着真实光焰的细节;传统现实主义的细节真实为自然主义式的真实细节所取代。 方方《风景》《落日》 苏童《米》 余华《活着》 5.作者在创作中回避激情,避免主观介入,抑制对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作出直露的评价,取退出作品的“不动情观照”的方式叙述故事;传统现实主义中的理想主义为冷静的客观主义态度所取代。 意义 这些变异使新写实小说填补了为传统现实主义所忽略或摒弃的那一部分现实生活和人生经验,更加贴近世俗人生,也拓展了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表现空间。 历史题材也为新写实小说所青睐,通常被称为“新历史小说”。它们除具备新写实主义的一般特点之外,还突出历史叙述的虚构性,以历史的荒诞性、偶然性来改写“正史”中所讲述的历史。 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 《状元镜》《十字铺》《追月楼》 苏童“妇女生活”系列 《红粉》《妻妾成群》 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 局限: 然而,也应看到,新写实小说往往表现出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屈就,有的作品也表现出对平庸心态的迎合,由此折射出社会转型期的文学创作在理想、激情等精神价值方面的一种失落。 五、 女性作家: 自五四以来,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展开和深入,女性作家大量出现,她们创造了和男性作家同样灿烂的文学景观。建国以后,从事文学创作的女性越来越多,特别进入1980年代以后女性作家的作品已成为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1920,1940年代:冰心、庐隐、冯沅君、凌叔华、丁玲、萧红、张爱玲等; 1950,1970年代:杨沫、茹志鹃、刘真等; 1980年代活跃的女作家:杨绛、茹志鹃、宗璞、戴厚英、谌容、张抗抗、张洁、王安忆、铁凝等。 “女权主义文学” 一般来说,严格意义的“女性文学”包括三层涵义:一、创作主体为女性;二、主体采用的是女性视角;三、必需展现或主要展现女性世界,并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六、 新时期小说在题材上的开掘 1.政治生活领域 陆天明《苍天在上》 周梅森《人间正道》 陈忠实《白鹿原》 张炜《古船》 2.爱情婚姻生活 靳凡《公开的情书》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3.农村生活题材 古华《芙蓉镇》 李凖《黄河东流去》 4.革命历史题材 莫言“红高粱系列”、邓一光 5.工业题材 6.军事题材 《西线轶事》《高山下的花环》 朱苏进《射天狼》《炮群》《醉太平》 7.知识分子题材 諶容《人到中年》 杨绛《洗澡》 8.历史题材 《李自成》《少年天子》《雍正皇帝》 9.少数民族生活题材 张承志《心灵史》(回) 阿来《尘埃落定》(藏)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回) 七、 作家作品: (一) 刘心武 1.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70年代末 “伤痕小说”和“问题小说”,《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 ?赞美人性、人情,呼唤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与尊重的“人情小说”和纪实小说,《我 爱每一片绿叶》《如意》《立体交叉桥》; ?80年代末以来,深层次的探索人性的奥秘,发掘人性中丑恶、冷淡的一面,《钟鼓楼》 《风过耳》《四牌楼》《栖凤楼》。 三个阶段的基本主旨未变:即对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的呼唤,以及对当代人信世相的 心理文化分析。 2.小说《班主任》解读: 1) 社会意义和文学史意义重大; 2) 艺术比较粗糙:问题小说的写作模式。 刘心武这一时期对文学的理解是朴素而简单的,文学就是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用 自己的议论将小说的意义直接道出,用文革的语言批判文革。 3) 小说中的“谢慧敏性格”塑造了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 (二) 王蒙 在创作中追求更宏大的历史感,更深沉的社会责任感,更严肃深刻的以探讨真理为 己任的哲理感。 1.“意识流”小说特点 《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 《蝴蝶》《杂色》《相见时难》 ?富于鲜明的反思意味 ?不拘一格地追求“题材的多样性和手法的多样性” ?充满“诗情词意” 2.追求现实主义多样化 《悠悠寸草心》《说客盈门》《庭院深深》《活动变人形》(倪吾诚、静珍) 3.90年代,发表系列长篇 《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 创作特点: A始终不渝地关注时代风云、国家命运、思考革命的意义、人生的理想等问题,作 品中有沉重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哲理意味; B.在艺术上求新求变,做出了很多探索。如80年代初的意识流,80年代末的“寓 言”写作等。 (三) 高晓声 代表作:《李顺大造屋》(1979)、《陈奂生上城》(1980) 创作特点: 1、 对农民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农民形象的成功刻画:为农民写农民,而不是为政治 写农民。 2、 揭示农民悲剧命运的自身根源。 “国民性”批判。李顺大。 陈奂生。 “陈奂生性格”: A、农民的传统美德; B、弱者: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 a、奴性。b、惰性。c、“精神胜利法” 艺术风格: A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叙述从容、清晰。平中见奇、冷中寓热。 B“含泪的幽默”。对农民的嘲讽中包含着浓郁的温情,表现了一种理解。 (四) 张贤亮 作品:《灵与肉》(秀之)《土牢情话》(乔安萍)《绿化树》(马缨花)《男人的一半是女 人》(黄香九)《习惯死亡》 写作风格:细致逼真地展示他在作品中展开的生活情境和人物复杂心理活动 反映底层劳动者坚韧的生命力和灵魂的美,抚慰他们濒于崩溃的生命 1.小说的哲理性 《灵与肉》(许灵均) 《河的子孙》(魏天贵) 《绿化树》(章永璘、马樱花)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2.沉郁、苍凉、雄浑的诗美 ?伤痕痛苦中的“缺陷美” ?粗犷质朴的内心美 ?大西北边陲的风情美 3.80年代末,非理性、客观性描述增多,哲理化、诗化描写减少 《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 (五) 张承志、梁晓声、史铁生的小说 同为知青作家,不仅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知青小说,而且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铭刻下知青这 一代人的精神旅程 张承志 1.以“为人民”作为自己创作恪守的原则,也是其作品基本主题。小说创作的两个阶段: 牧民――母亲――人民(写牧民的草原系列) 回回――父亲――人民(写回民的黄土高原系列) 以草原牧民为背景:《青草》《白泉》《红花蕾》《绿夜》 ?草原――母亲 以对“草原――母亲“的深切眷恋来吐发一代知青的心声。他所表现的是一种近乎血缘 般的亲情,使赤子对母亲的依恋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青草》《黑骏马》 ?黄土高原系列 以《金牧场》为接合点,小说由感性抒发向信仰追求跳跃 《西省暗杀考》《错开的花》《心灵史》《北方的河》 2.崇高和壮美的风格的体现 (为人民的崇高主题;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崇高精神;坚守理想、渴望殉道的崇高情 感) ?强烈的对抗性冲突 《北方的河》“他“与黄河的激流漩涡的对抗(人与自然) 《西省暗杀考》数代穆斯林与官府以血还血的对抗(人与人) 《黑骏马》“我”内心的失落感、负疚感、再生感的交织(人内心) ?“美文”的表达,即对语言“那变换无尽的表现力和包容力”的运用,这来源于激情 的诗化和丰富的意象 梁晓声 1.具有浓郁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的知青小说 围绕《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展开的一组中短篇,《雪城》《年轮》两 长篇,完整记叙了一代知青的历史足迹和精神旅程。 李晓燕,小妹,“摩尔人”王志刚 2.对日常现实生活的描写 《父亲》《母亲》《老师》《黑纽扣》 3.90年代以来以荒诞、象征手法创作的讽喻小说 《浮城》《尾巴》《失聪》 创作特色: ?浓烈的主观色彩 ?悲剧性 史铁生 残疾人活在世上所需承受的重压和艰难,是史铁生反复向人们传递的切身体验。 作品: (1) 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怀旧但并不感伤。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写知青生活, 表现了知青眼中的乡村、农民以及对当地人的关注;《老屋小记》表现了对普 通人的命运的关注;《奶奶的星星》表现了对亲情的体会。 (2) 对自身残疾的超越:对普遍生存的关注。如《命若琴弦》是一篇人类生存的寓 言,表现了宿命的抗争;《务虚笔记》表现了对生命的印象和体认,诗是一部 哲学小说;《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文字直抵人心;《我的丁一之旅》表达了 对爱情和性的见解。 创作特点: (1) 温情的感伤,绝望的抗争。表达了对残疾、生命、死亡、苦难、宿命、宗教、 过程等的体认; (2) 平淡质朴、意蕴深远。1985年以后,采用非传统写法,如寓言式、随感式、自 述式。 (六) 汪曾祺 注重地域风情的描写,注重挖掘平民生活中蕴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追求在融合古今中 外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写出“中国味儿” 小说特色: 1. 汪曾祺的小说流溢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我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 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对人性的丑恶发出深沉的叹喟。 《受戒》《大淖记事》《陈小手》 2.独特的气质:钟情于个人的经历与命运,个人的性格特点,操行品德甚至个人隐私(情 浓旨雅) 3.开创了新时期小说散文化的先河 ?重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的生动描 绘) ?结构随便、散漫,看似信马由缰,了无拘束 主题内涵: A他的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除去了火气和感伤,写过去生活中的美和诗意,看人看世 都是用一种温和的、悲悯的态度和情怀; B他的作品宣扬一种自然的、美的、健康的人性,既超脱了世俗的名利,又充分享受生 命的欢乐和生活的欢乐。 艺术风格: A“散文化”小说。在他的小说中气氛是最重要的,情节退到了次要的位置。这种“散 文化”的小说,看似随意,实际也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果; B“风俗画”小说。汪曾祺小说特别重视对风俗的描绘,或将风俗作为环境背景; C语言艺术。汪曾祺有着自觉的汉语写作意识,一方面讲求语言的精致、古雅,另一方 面也追求一种鲜活、自然质朴的语言境界 (七) 韩少功、阿城 他们将审美视野投向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探求民族文化的源流和精髓,打出了“文 化寻根”的旗帜 韩少功 1.第一阶段(1983年以前) 以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插队时期的农村生活 《月兰》《飞过蓝天》《西望茅草地》 2.第二阶段(1985,1990左右) 继承现实主义传统技法的同时,借鉴荒诞、变形、魔幻、夸张等现代派手法,努力实践 “文化寻根”的主张。 《爸爸爸》(丙崽) 《女女女》(幺姑、珍姑、老黑) 3.第三阶段(90年代中至今) 《马桥词典》 阿城 探求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阿城和其他寻根作家共同处。 特色在于: ?对以庄禅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神的着力把握 ?在貌似庄禅的超脱旷达中隐含着儒家的进取精神 《棋王》《树王》《遍地风流》 (八) 刘恒、方方、池莉、刘震云、叶兆言 “新写实”流派的代表作家,《钟山》杂志: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 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刘恒 1.注重表现人的原始欲望,表现人的欲望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表现人在冲突中的命 运沉浮 2.追求冷峻、奇崛的文风 《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黑的雪》《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方方 1.“风景系列”(冷峻无情) 《风景》《落日》“三白”(《白雾》《白梦》《白驹》) 2.“知识分子系列”(有的凝重,有的调侃) 《祖父在父亲心中》《行云流水》 3.“爱情系列”(感伤而悲凉) 《船的沉没》《桃花灿烂》 4.哲理小说(深邃而隽永) 《行为艺术》《埋伏》《暗示》 池莉 1. 1978,1980年代初期:早期小说以《月儿好》为代表,写清新单纯、颇有诗意 2. 1982,1986年,创作苦闷。她经历了人生和创作的重大挫折。其后创作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描写生活的原生态,通过大量琐屑的、平凡的、充满偶然性的生活事件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看法 3)1987,1990年代初期:写平常人的日常生活,成为最典型的“新写实小说”。始终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展现他们困窘的生活现状和灰色的人生悲剧 主要作品:《烦恼人生》(1987上海文学)、《不谈爱情》(1989)、《太阳出世》(1990)、《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1991)、《你是一条河》(1991)等 4)1990年代中后期以后:发生潜在转变,视点进一步下移,对平庸的日常生活由认同到赞美。《小姐,你早》《来来往往》 特点: 1)最贴近平民生活,最贴近时代变迁,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 2)“汉味”小说:泼辣、粗鄙的武汉方言,南北杂糅,刚柔相济的市民性格,地道的武汉景观。 思想倾向: 反崇高、反浪漫、反精英 缺乏对人性的深度刻划和文化底蕴 刘震云 发表于1987《塔铺》 1988《新兵连》 1.“官场系列”:《单位》《官场》《头人》 通过对大量琐事的平淡描写展示官场中的庸俗与险恶 堪称当代的《官场现形记》 2.“故乡系列”:《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 写政治斗争,充满反讽意味 刘震云的“官场系列”与“故乡系列”在当代文坛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新写实”小说展示烦恼人生的原生态、探索人性的冷漠的篇章中,刘震云的小说具有格外的政治批判意识; ?他作品中的批判锋芒、思想力量、文化底蕴,都使他的作品具有凝重的历史感 ?他善于将批判意识纳入对生活琐事的描写,对荒诞场面的想象之中,形成了平淡中有辛辣,荒诞中有凝重的艺术风格 3.《一地鸡毛》《新闻》 (九) 王安忆 1)新时期之初:发表《雨,沙沙沙》等雯雯系列小说,引起文坛注意。写知青生 活和文工团生活,清新细腻,带有年轻人特有的纯真和感伤,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2)1980年代初:创作范围扩大,开始表现更为广阔的人生。写普通人的生存状况, 对他们予以理解和尊重。如《本次列车终点》(1981)、《流逝》(1982)、《69届初 中生》(1983) 3)1980年代中期:艺术视野突然打开,从社会反思到文化反思。 《小鲍庄》(1985)标志着一种突破。被称为寻根文学的经典之作。 对性爱文化的反思。《小城之恋》(1986)、《荒山之恋》(1986)、《锦绣谷之恋》(1987)、 《岗上的世纪》(1989)。大胆描写了两性之间性爱的巨大力量。原始本能,现代性 爱意识,在当时引起了非常激烈的争论。 4)90年代:1990年,近一年的时间没有写作。 《叔叔的故事》(1990)、《纪实与虚构》(1993)、《乌托邦诗篇》(1991)等,用现 实世界的原材料来虚构小说,家族史。比现实更为真实的第三种现实,没有了传统 小说的偶然性,揭示出命运的宿命。 (十) 林白、陈染的小说 以自觉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的眼光观察世界,关心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存状态。 林白《同心爱者不能分手》《子弹穿过苹果》《回廊之椅》《致命的飞翔》 《一个人的战争》《守望空心岁月》 陈染《与往事干杯》(肖蒙)《嘴唇里的阳光》《无处告别》(黛二)《私人生活》 陈染的小说被认为是“当代中国大陆最激进的女性主义文学文本”。 ,发现女性自我 : ,恋父/弑父,对“性”的拒绝、逃往 ,恋母/仇母,同性情谊 个人化写作:写女性的种种隐私,种种秘而不宣的情感和私人经验。林白《一个人的战争》是“个人化写作”的范本;陈染是“个人化写作”的重要代表。她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充分调动女性的感觉、直觉,表现生存之痛的体验,如《私人生活》,对同性之爱的表现是陈染“个人化写作”的另一领域,如《破开》。 残雪 1、作品: 《污水上的肥皂泡》(此后专事创作) 《山上的小屋》(人民文学1985) 《苍老的浮云》(1986) 《黄泥街》(1986) 《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天津文学1986)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钟山1987) 《天堂里的对话》 《突围表演》 1997年以来创作减少,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至今创作仍在继续。 2、残雪与中国现代派小说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 首次在作品中表现了一个“真实”的非现实,非理性,荒诞的梦魇般的世界; 荒诞小说;正宗的西方色彩&中国现实, 3、阅读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 ? 人的生活境遇:每个人的生活都非常痛苦;小说把人的内心的阴暗和人和人之间的对立、冷漠、敌意极端化地表现出来;显示出对人性近乎残酷的透视力。 ? 象征:山上的小屋(真实的存在),清理抽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井中打捞(无意义无目的的宿命驱使) 创作特点: 1、她将现实与梦幻加以“混淆”,以精神变异者的冷峻感觉和眼光,创造了一个怪异的世界。 2、残雪创造这个世界时,并不运用“寓言”的方式,更多的是诉诸个人的感觉、潜在经验、记忆。 3、不过,残雪世界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特别是从对人的生命、人性等的发掘的角度去衡量时,更是如此,这导致了她的小说出现的某些单一和重复的现象 贾平凹 1、小说创作 ? 文革时期开始文学创作,直到80年代初,并没有显示更多个人特征; eg《满月儿》1978 ? 1983年以后,“商州系列”小说,开始引起文学界注意; 写陕西农村古老民风,普通人的生活,力图写出古老秦汉文化环境中特有的生存方式和风土 人情,以及时代变迁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冲击。 eg短篇:《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天狗》、《黑氏》 长篇:《商州》1987、 《浮躁》(该时期的顶峰) ? 90年代初,开始重视个人人生体验; 写城市生活体验 eg《废都》1993、《白夜》1995 ? 又回到乡土,写现代文明冲击后的乡村 eg《高老庄》1998、《怀念狼》2000、《秦腔》2005(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高兴》2007、《古 炉》2011 2、小说创作特点 ? 充满魅力的乡土世界:古朴中的保守、偏狭、愚昧和野蛮 ? 独具特色的叙述和语言风格:善于选择吸纳西方小说和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成一 种自然含蓄,既古朴又现代的独特韵味。 诗歌 一、归来的歌 归来的诗人是指打倒四人帮后重新回到诗坛的一部分诗人,包括九叶诗派、七月诗派、右 派诗人中的一部分。 1. 九叶诗派:郑敏、杜运燮《秋》(现代诗) 2. 七月诗派:胡风、曾卓、牛汉、绿原 曾卓《悬崖边的树》 绿原《重读<圣经>》 3. 右派诗人 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 流沙河《太阳》《故园六咏》 艾青《归来的歌》(新时期他的第一部诗集) 归来诗人的成就: 1.意味着五四以来新诗传统的回归,重要的是个性的回归; 2.更多地从现代诗里汲取诗情和灵感,充满了时代的反思――沧桑感。 二、艾青的诗作历程 (1)30,40年代 《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光明、希望)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表达了对土地深沉的情感) (2)50年代 《一个黑人的姑娘在歌唱》(对种族歧视的不满) 《维也纳》《给乌兰诺娃》(句子朴素、意境清新) (3)归来之后 《鱼化石》《绿》(复出及复出的欢欣) 《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美、美德、正义)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艾青诗歌的艺术成就: 1. 艾青诗是“文字”的绘画,富有色彩感 《绿》 2.具有象征主义意味,但意境新奇 3.新时期是除上述特点外,又写出了一些具有沧桑感、哲理感的长诗,表达他对历史的反 思 三、朦胧诗 在文革前还只是处于地下的青年诗歌活动,文革后开始公开活动,《今天》杂志是他们的重要活动阵地,对当代诗歌规范表现出较多的叛逆特征。 主要代表作家有北岛、顾城、舒婷。顾城《一代人》《墙》《远和近》;北岛《回答》《履历》; 舒婷《致橡树》用一系列比喻强调个体的人生价值和生命的独立性,《神女峰》表达对妇女长期受压抑的愤激和忧伤。 思想主题: ?表现一代知识青年对翁额的批判,对政治的反思 《一代人的呼声》 ?侧重张扬自我,抒写个人,是当代诗人个性解放的充分体现 《致橡树》 ?对价值理想的追求和怀疑《双桅船》《船》《一切》 艺术手法: ?追求朦胧之美,重在间接的暗示和意象的凝聚; ?手法上也有创新,如象征、联想,写错觉和幻觉 朦胧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特点,表明它们已回归了五四新诗的传统,但由于朦胧诗没有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思想,受到不少批评家质疑 “三个崛起论”:为朦胧诗辨正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表象恶性、探索精神 徐敬业《崛起的诗群》 1.北岛 《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生活》网 《一切》表现了怀疑、虚无、宿命的倾向 ?具有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了一代人的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以及与现实抗争的精神 ?诗风冷峻、迷惘 2. 舒婷 诗中更多一些美、更多一些希望 《这也是一切》(表达了一种希望) 《双桅船》(在希望和怀疑之间犹豫、彷徨) 《致橡树》 《献给我的同代人》(集体主义情感、悲壮) ?表达了比较丰富的情感,既有温婉的柔情,也有悲壮的豪情,既有个性化的情感,也有集体主义的精神 ?艺术风格:典雅、秀丽 3.顾城“童话诗人” 童心――天真:《一代人》《无题》 ――幻想:《生命幻想曲》 《小巷》《远和近》《感觉》 ?是童话诗人,善用朴素的字句表现童心的世界 ?也有一部分诗,努力地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他对政治和人生的思考 四、后朦胧诗 1.更多地写生活,没有政治意识,没有崇高的情感(消解崇高) 2.审美情感上,或非常冷漠,叛逆的情绪也非常突出 韩东《有关大雁塔》 于坚《尚义街六号》 李亚伟《中文系》 散文 贾平凹《黄土高原》《商州三录》 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 唐敏《月亮的海》《女孩子的花》 杨绛《干校六记》《回忆我的父亲》 马丽华《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终极风景》 《随想录》:这是巴金在1978年到1986年间写成的随笔集。主要是对十年“文革”的反思。他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他对历史的反思,对痛失的亲友的追忆,对自我的拷问,对他不能认同的思想言论的批判,朴质而直白地讲述出来。《随想录》在八九十年代持续被关注(也间或被争论),它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著名篇章是《怀念萧珊》
/
本文档为【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