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整理]新闻写作格式

2017-09-16 8页 doc 22KB 16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整理]新闻写作格式[整理]新闻写作格式 新闻写作格式 一条完整的新闻消息,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线五部分。 (一)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眉目,是新闻内容的精粹所在。标题是新闻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标题别致,IR闻也会增色;反之,新闻也无光彩。 新闻的标题有正题、引题和副题等形式。正题是标题的主体部分之一,一般概括标题的主旨,点明立意之所在。引题和副标题则是介绍背景、烘托气氛、或对正题予以补充。 写好新闻标题,需做到: 1、准确符合新闻内容。 2、鲜明有鲜明的政策倾向和新闻价值。 3、生动新鲜活泼,具体形象,最好带点文采。 4、简炼用...
[整理]新闻写作格式
[整理]新闻写作格式 新闻写作格式 一条完整的新闻消息,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线五部分。 (一)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眉目,是新闻内容的精粹所在。标题是新闻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标题别致,IR闻也会增色;反之,新闻也无光彩。 新闻的标题有正题、引题和副题等形式。正题是标题的主体部分之一,一般概括标题的主旨,点明立意之所在。引题和副标题则是介绍背景、烘托气氛、或对正题予以补充。 写好新闻标题,需做到: 1、准确符合新闻内容。 2、鲜明有鲜明的政策倾向和新闻价值。 3、生动新鲜活泼,具体形象,最好带点文采。 4、简炼用较少的文字概括和包含较多的新闻内容。 (二)导语导语就是消息的开头,它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的事实,揭示全文的主题思想,以便使读者了解主要内容,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导语是从事实中提炼出来的精华部分,具有统一全文的作用,因此,有人称之为"消息中的消息"。 导语的写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直叙式就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扼要叙写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给读者以开门见山、直接了当、一目了然的印象。直叙式导语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写法。如《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除》(美联社1945年8月1电)中的导语,只用"日本投降了"一句话,把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告诉了读者。 2、设问式以设问开始,把新闻消息里所要解决的问题或所要介绍的经验更尖锐、更突出地提到读者面前,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思。设问之后立即用事实作出回答。 3、描写式文章一开始就针对消息内容中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某一侧面,用简洁的笔调勾出它的形象,从而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4、评论式新闻的开头就对所报道的事实进行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评论,以揭示事物的性质、特征或作用。 5、结论式它把新闻事实的结论或结果,一开始就写出来。 6、对比式运用对比或衬托手法,把作者要说的事实和观点鲜明地突出出来。 7、引用式引用新闻中主要人物的精辟的语言,点明消息的中心或意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导语的写法还有其他一些,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但导语必须以事件为中心,兼顾其他因素。要分清主次,千万不能把许多事实都挤写在导语里。总之,导语要写得具体、肯定、准确、生动活泼。 引有新闻中主要人物的精辟语言,点明消息的中心或意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主体新闻的主体接导语,围绕着立意展开全部内容,圆满地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主体运用的材料要充实、具体,具有典型意义。新闻中的五要素一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和原因,都要有所交待。消息的立意要集中,一则新闻只有一个中心,说明一个问题,叙述一件事情。一篇消息的质量如何,关键在于主体部分写得如何。因此,写一篇消息时,主体部分必须着力写好。 主体的结构形式,有时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即时间的先后,一步步进行交待;有时按逻辑顺序,即事情的重要程度安排层次,先讲概貌,后讲细节,先讲主要材料,后讲陪衬材料。 不论用什么方式来写主体部分,都要尽量使得内容充实,层次分明,详细得当。另外,应注意主体与导语的文字不能重复,导语说过的话,主体不要再说。 (四)背景材料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中关于历史、原因的说明和环境、气氛的描写。它的作用是说明事项产生的条件、消息的性质和意义。它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消息的内容,增加消息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背景材料从具体作用上分,有以下几种: 1、对比性材料就是对事物进行前后、左右、正反的比照以突出新闻事件的重要意义,或阐明一定的主题思想。 2、说明性材料介绍新闻事件的历史状况、地理环境、政治背景、发展变化以及其他种种客观条件、主观因素等等。把新闻事实讲得全面深刻而又恰而其分。 3、诠释性材料介绍人物的出身、经历,产品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以及解释一些专用术语、技术性知识等,以帮助读者理解内容,增长知识。 (五)结尾结尾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好的结尾能加深读者对主要事实的感受,让读者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育。但并不是所有消息都非有结尾不可。 如果主体部分已交待清楚,则不必再加,否则会画蛇添足。 1.新闻特写的概念 新闻特写是区别于消息与通讯和一种体裁。它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2.新闻 特写的特点 (1)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 (2)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感--思维的感应过程。 (3)透视全局。 3.新闻特写的种类 新闻特写共分以下几种: (1)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 (2)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 (3)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 (4)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 (5)工作特写: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 (6)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之生动再现。 4.新闻特写的写作 第一,选准一个"镜头"(包括选准一个片断、一个情节),加以"放大"。 第二,要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 第三,要抓生动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动态、动势。 第四,要抓有感情色彩的东西。情能感人,要善于把人的喜怒惊思忧悲恐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情融于事中,使情满而不溢。 第五,要抓取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 第六,要运用较多的描绘手法,把已逝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但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能夸张、虚构,更不能合理想象。 4.新闻特写的实例 实例 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 本报通讯员xxx 3月12日下午3点,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在xxx省xxx市政府五楼会议室举行。能容纳500多人的会议室里,端坐着全市49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他们将通过闭卷考试获得任职"科技资格"。 主考官:分管农业的市委副书记xxx和副市长xxx。 主监考:市委组织部长。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题目《农业综合技术测验题》,涉及本地主要农作物、林果业及养殖业等方面的实用技术。 担任考务工作的高级农艺师郭老师对笔者说:"试题虽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是过的知识。" 3点15分,考生开始答卷。考场上格外肃静,只听见沙沙的答卷声。担任监考员的市委组织部两位副部长,目光不停地扫视着,有两名考生刚一交头接耳,便被提 出警告。4点过后,便有考生交卷,郭老师浏览几份试卷后告诉笔者,考得好的能得90多分。 考试结束后,笔者在考场采访了宋副书记和胡副市长,他们说,市委、市政府采取考"科技资格"的,"逼"乡镇领导带头学农业技术,以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带领群众科技致富的实际本领。市委组织部长告诉笔者:"市委、市政府将张榜公布这次考试成绩,并奖励成绩优秀者;对考试成绩不及格的,限期补考,再不及格者,将采取一定的组织措施。没有'科技资格',就不能胜任乡镇领导。这样的考试,今后我们每年都要进行。" 新闻报道怎样写出新意 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写出新意?这是摆在新闻记者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针对不同类型的事情,记者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不同的报道模式,这些模式指导着记者的写作方法,并影响着记者分析事物的思维方式。从受众一方来说,同样报道模式的新闻读多了,自然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那么,新闻报道怎样写出新意呢? 一、跳出事情本身之外。新闻报道切忌就事论事。因为就事论事,大家看到的都是同样事实,写出的报道就像一个模子制出来的,大同小异,很难有新意。苏轼有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确,许多事情如果不跳出其本身之外去看,那是发掘不了新意来的。以登山报道为例,它说到底不过是一种体育活动的报道。无非是风雪严寒,高山峻岭,一批登山队员努力攀登,少数队员最后终于登上了顶峰。题材意义的开发则大都表现运动员的顽强精神。这样报道当然有其道理,也有一定的思想意义,问题是登山运动都如此写,受众阅读时就没有了新鲜感。新华社记者郭超人当年采写我国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就没有仅仅是把它当作体育运动来写,而是从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许多人担心我们国家的建设难以为继的社会背景中来寻找此次活动的涵义。事实上,苏联人曾扬言:没有了他们的参与,中国人单独攀登世界最高峰,"在80年代以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此次登山活动实际上成了中国人民经受严峻考验的一个标志。这篇报道以此作为全文的立足点,自然就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意义。 二、挖掘事情背后的原因。有的事情从表面上观察,与别的事情并无两样,例如火灾事件,大都经过起火、报警、救火等过程,火灾报道一般也按此步骤来写。受众接触这种报道多了之后,形成一种固有的认知模式,心理上自然缺乏新鲜感。其实,火灾事件的经过虽然大体相同,但其引发原因却往往有所不同。如果从火灾原因入手作调查研究,岂不是能写出新意来?许多优秀报道正是在挖掘事情背后的原因上面体现新意的。例如,有一年秋冬时节,北京城内酱油脱销达半个月之久,群众意见很大。当时北京的几家报纸都作了报道,并呼吁有关部门尽快解决问题。作为一种社会新闻,这是一般报道所采取的方式,但问题的关键是:酱油脱销此一事情老百姓都看到了,当然是迫切要求解决,而新闻仅作如此报道,老百姓能满足吗?当然不满足,因为这些情况都是已知的。他们所要进一步了解的是此事产生的原因 是什么?《市场报》一位记者独具慧眼,从酱油厂多年失修而又久未能得以解决这一问题上,找到了事情的根源:"画圈的人多,办实事的人少",而这正是当时我国经济体制中的一大问题。文章的新意由此而生,并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三、换个角度看问题。人们观察事物时,受其生活经历的影响,往往有特定的思维角度,从而决定了他对事物所作的分析与看法。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往往因习惯而选取某一角度,并因此形成特定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反映了事情的基本性质,对受众认识事物是很有帮助的。比如近年来,反对宴会弊端的报道比较多,且多从反对浪费、搞好党风廉政建设这一角度来看问题。应该说,这样分析确是抓住了事情的实质。但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受众接收同样的信息多了,该信息就对受众失去了吸引力。因此,记者在报道某方面情况时,适当地变换一下分析角度是很有必要的,这一方面可以避免受众心理的单调感,另一方面又能给受众提供他未曾认识到的新问题。有篇题为《宴会必须改革---营养学家评宴记》的报道,就独辟蹊径,从营养学的角度揭露了宴会的弊端;报道还通过营养学家之口,发出警告:大吃海吃,谨防被"筵席下的担架"抬了出去。由于变换了思维的角度,其选题与报道自然使人耳目一新。 四、从事情变动中找新意。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事物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当其处于静止状态时,相对稳定,从外观上看不出来什么变化。显然,对静止状态中的事物报道多了,受众似曾相识,读来自然缺乏新鲜滋味。而当事物处在运动状态中时,它相对于以往情况已产生变化,此时去加以报道,受众就会有耳目一新之感。例如80年代中期,随着城市经济改革大潮的涌起,不少私营和个体经商户走上了"富裕之路",有的还成了"暴发户"。对此一新生事物,许多媒体都作了热情的报道,介绍他们的"致富之路",为社会所作的贡献,以宣传现行政策的正确性。在开始出现阶段,属于"首变"、"先变"的事例当然具有新闻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报道多了,后面出现的事例就没有了新闻价值,因为新闻毕竟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事情的报道"。那么,此类事情就完全没有报道价值了?也不尽然。《哈尔滨日报》一位女记者发现,个体经商户虽然经济上富裕了,但其精神财富却很贫乏,以至于人们对其社会地位的评价并不高。她采访到一个个体经商户在餐馆吃饭时,热情邀请一位女大学教师同桌就餐而被婉言拒绝,个体经商户感叹道:"我们穷得只剩下钱了~"这显然是出现在个体户身上的新情况,女记者据此写成的报道获该年度全国新闻评比一等奖。 五、使用全新的材料。从立论的角度来说,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材料,记者通过新闻事实所表达的看法是观点。新闻报道的新意,主要来源于作者观点的创新,但有时材料的使用也是创新的一个途径。因为全新材料的使用,是受众所不曾接触过的,自然会有一种新颖的感觉,受众似乎能从这些新材料中悟出什么新的意思来。记得在审判"四人帮"时,由于这是一次震动世界的重大政治活动,当时采访报道很多,发表了大量新闻、通讯、侧记和其他体裁的稿件,其中不少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新华社按预定,在整个审判活动完结后要写一篇性的报道。此篇报道怎么写?当然不能再写具体的审判过程,因为很多报道都已写过了。受众此时所要求的 是,能有一篇站在历史高度的、全新意义上的报道出现,以使自己对整个审判活动的认识加深。于是新华社记者写出了《历史的审判》一文。此篇报道固然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材料上的出新也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所引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一些话:"国家是一种极其严肃的东西,要它表演某种滑稽剧是办不到的。一只满载傻瓜的船也许能在风里行驶一段时间,但它终究要向不可幸免的命运驶去…""羞耻已经是一种革命"、"羞耻是一种内向的愤怒"、"如果全民族都感到了真正的羞耻,那它就会像一头准备向前扑去而往后退缩的狮子"。这些引语使受众感到"耳目一新",因为它们出自马克思1843年的一封书简《致阿?芦格》,在一般的选集里是见不到的。
/
本文档为【[整理]新闻写作格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