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中英“上下”隐喻拓展区别看民族时间取向观

从中英“上下”隐喻拓展区别看民族时间取向观

2018-08-29 6页 doc 19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从中英“上下”隐喻拓展区别看民族时间取向观从中英“上下”隐喻拓展区别看民族时间取向观 从中英“上/下”隐喻拓展区别看民族时间取向观,出类拔萃, 刘 婷 约3862字 摘要: 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示隐喻,本文通过比较中英“上/下”这两对空间概念在隐喻拓展域中的投射,发现其在时间域上的明显差别,即在汉语中,纵向模式蕴涵“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而在英语中,却出现了较晚的时间位于较早的时间之上和较晚的时间位于较早的时间之下的矛盾。通过分析发现这种中英差异根源于中英文化差异尤其是中英民族时间取向观的差异,中英分属过去时间取向和将来时间取向。 关键词: 空间隐喻中...
从中英“上下”隐喻拓展区别看民族时间取向观
从中英“上下”隐喻拓展区别看民族时间取向观 从中英“上/下”隐喻拓展区别看民族时间取向观,出类拔萃, 刘 婷 约3862字 摘要: 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示隐喻,本文通过比较中英“上/下”这两对空间概念在隐喻拓展域中的投射,发现其在时间域上的明显差别,即在汉语中,纵向模式蕴涵“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而在英语中,却出现了较晚的时间位于较早的时间之上和较晚的时间位于较早的时间之下的矛盾。通过分析发现这种中英差异根源于中英文化差异尤其是中英民族时间取向观的差异,中英分属过去时间取向和将来时间取向。 关键词: 空间隐喻中英“上/下”隐喻拓展时间取向 1.引言 Lakoff & Johnson(1980)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示隐喻,对于我们的概念形成过程和范畴化过程是不可或缺的(Lakoff & Turner,1989:99-100)。意象图式理论是心理学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深深镌刻着环境的印记。而不同的民族的生活和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的众多差异,可能是不同语言之间在范畴意象图式、语义乃至语法方面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最根本的原因(陈忠,2006:227)。基于环境、文化等因素影响范畴意象图式的理论,本文以中英“上/下”这两对空间概念在隐喻拓展域中的时间域上的不同点为切入点,尝试探析深藏其中的中英文化差异尤其是中英民族时间取向观。 2.英汉“上/下”隐喻拓展的异同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对于空间隐喻的研究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里最活跃的领域,不少学者致力于揭示空间隐喻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普遍性(蓝纯,2005:132)。本文的研究重点即英语中的up/down和汉语中的shang/xia均现为一种空间意向图示,勾勒的是动体沿纵坐标相对陆标的运动或位置。蓝纯(1999)的研究显示,汉语和英语在shang/xia和up/down的隐喻拓展方面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它们都被用来也仅被用来构建同样的四个目标域,即quantity,social hierarchy,time及states。在这四个目标域中,凡在汉语中被定为“下”的,其对应概念在英语中也被定为down,凡在汉语中被定为“上”的,其对应概念在英语中也被定为up,唯一的例外是“an earlilier time is shang,但a later time is up.”。如上文所指,汉语和英语在shang/xia和up/down的隐喻拓展方面尤其是在构建其时间域上的差别正是本研究要重点关注的议题。 在世界大多数文化中,时间观都是建筑在空间概念之上的。概括地说,主要有三种空间模式来构筑时间概念,即线性模式、循环模式和螺旋形模式(Yu,1996:86,转引自蓝纯,2005:144)。英语和汉语都选择了线性模式为主,且这一模型都可分为两种情况:时间的流逝沿横向坐标运动和沿纵向坐标的运动。在时间流逝沿横向坐标运动模式中,英汉大致相同,但在纵向空间轴投射到时间域的情况下,英汉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在汉语中,纵向模式的两个特例彼此呼应,都蕴涵“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在英语中,两种特例却呈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特例一中,较晚的时间位于较早的时间之上,而在特例二中,较晚的时间位于较早的时间之下。因此,蓝纯(2005)提出“为什么汉语中的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彼此吻合,而英语中的‘a later time is up.’和‘a later time is down.’却互相矛盾”。下面我们将从与这些隐喻相连的文化价值观中寻求。 3.英汉民族时间价值取向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Hall(1973:36),时间取向分为四种:零时间取向、过去时间取向、现在时间取向及将来时间取向。中英民族在时间价值取向上明显存在差异,在英语中,似乎“The future will be better.”这个观念更为人所接受,即持未来倾向,而在古代中国社会更注重“The past was better.”这个观念(Lin,1979),反映在他们关于时间的隐喻上,就是“时间较早为上”和“时间较晚为下”。 3.1时间取向差异的原因 3.1.1历史原因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古老的历史沉淀使人们更倾向于过去时间取向。崇古薄今,是人们的普遍心态。因此,中国有世界上无与伦比、记录精详的完整编年史。这种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取得经验教训的做法在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所有君王都十分重视历代先王定下的规矩、礼数,对先辈们的教训可谓是尊敬有加。因为这些都与过去相关。因此,“中国是一个以过去取向为主的社会,或者重视过去的社会”(贾玉新,1997:70)。 文艺复兴使西方摆脱了中世纪以来神权思想的束缚,新航路的开辟又使西方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发生了崭新的变化。伴随着商业资本的扩张,西方人一切着眼于未来。西方英语国家的历史普遍比较短,例如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没有过多的传统和经验可以遵循,而且在美国American Dream早已深入人心。因此,西方人很少循规蹈矩,很少崇拜祖宗,年龄和经验也未必值得敬仰,他们喜欢打破常规、推陈出新。 3.1.2宗教原因 在中西方的宗教信仰里,关于对人的本性善恶具有完全不同的认识。一般东方人比较倾向于人性善,比如中国《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论使中国人容易向过去看,向过去看意味着向善的本性复归。而西方人倾向于性恶论,而性本恶必然导致未来时间取向。在西方英语国家,基督教占着统治地位,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之初吃了禁果,犯了原罪,失去了乐园,堕落到万恶的现世上来受苦受难,因此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向前,超越才能有希望。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这也促成了他们一切向前看的未来取向时间观。 3.2时间取向差异的反映 3.2.1在语言中的反映 中西方时间取向上的差异可以从人们对“老”(old)的态度上得以体现。在中国文化中,“老”代表积极的意义,并潜含有“经验”、“尊敬”和“友好”等含义,对上年纪的人和老一辈人为表示敬仰用姓氏加老或老姓氏称呼,如:黄老、赵老、徐老、老张、老李、老王等。这些词是对老人的尊称,显得亲切、文雅有礼。总之,过去取向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比如崇拜祖先、尊敬老人、尊重老师、重视经验、重视年龄等,这些方面都与“过去”相关。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这种尊称却行不通,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old(老)被赋予了某种否定的语义,如past(过去),useless(无用),hopeless(无望)等,是不中用的代名词。人们对变老的态度是相当消极、否定的。他们会尽量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用old,而代替以一些委婉语如senior,adult,aged,veteran,elder等。 3.2.2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 中国人对中国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有极大的兴趣和向往,这可以从人们对历史体裁电视剧和电影的钟爱上得以体现,如《三国演义》、《康熙王朝》、《鸦片战争》等。这些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迎合了中国观众过去倾向的心理时间观。类似的,西方英语国家人的未来取向也体现在他们大量的科幻作品,如《星球大战》(Star Wars)、《未来水世界》(The Future Water World)、《异形人》(Alien)等,以及科幻片票房的高收入上,西方儿童祟拜的是未来太空时代的超人。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畅销的书籍通常是对历史的描述,如《明朝那些事儿》等,而英语国家最畅销书榜上的通常都是对未来幻想或想象的描写,如《哈利波特》、科幻小说《宿主》等。中国过去时间取向观还表现在中国人对传统文化项目的热爱上,比如人们对传统京剧及其它剧目的喜爱,对唐诗宋词、对联等的热衷;服装的复古趋势和中国风的歌曲风格都不无例外地说明了中国人的恋旧情节;此外,中国的“清明节”和祭祖等习俗也反映了中国人对祖先、对过去的眷恋和尊重。而与此相对的是西方英语国家快节奏的生活,相信美 好的未来总存在于不久的“未来”,一直在为未来美好生活忙碌。 4.结语 本文比较了英汉“上/下”方位词在隐喻投射中的异同,通过比较发现其在投射到时间域 上的差别最大,因此追溯到隐藏在语言现象背后深藏的英汉文化差异,尤其是英汉文化中对时 间取向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英汉在“上/下”中的隐喻投射。鉴于此,我们认为在分析 语言现象时,应该更深入到其文化根源,才能真正把握其本质差别。 参考文献: [1]Lakoff,G. &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Lakoff,G. & Turner,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4]Yu,N.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unpublished thesis,1996. [5]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6]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7-15. [7]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5. [8]林语堂.吾土吾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 [9]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吴玲娟,许婺.英汉“上/下”方位隐喻的认知文化对比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 报,2007,(3):104-107. [11]尹利萍.时间观念的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J].兵团教育学院学 报,2005,(6):15-17. [12]余潇.英汉方位词“上/下”“Up/Down”空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 报,2009,(2):105-107.
/
本文档为【从中英“上下”隐喻拓展区别看民族时间取向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