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围绝经期妇女社区保健现状探究

2017-10-27 9页 doc 26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围绝经期妇女社区保健现状探究围绝经期妇女社区保健现状探究 关键词 围绝经期 妇女保健 社区卫生 中图分类号,R271.1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48-03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90年代绝经研究进展”的会议上提出了围绝经期的新定义,40岁后任何时期开始出现临床上的月经不规律,血内生殖激素浓度相应的改变,直至月经停止后1年内,这段时间称为围绝经期[1]。围绝经期妇女主要表现在生育能力和性活动能力的下降、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持续时间长、经量增多或减少以至停止、性器官进行性萎缩而逐渐衰老[2]。...
围绝经期妇女社区保健现状探究
围绝经期妇女社区保健现状探究 关键词 围绝经期 妇女保健 社区卫生 中图分类号,R271.1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48-03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90年代绝经研究进展”的会议上提出了围绝经期的新定义,40岁后任何时期开始出现临床上的月经不规律,血内生殖激素浓度相应的改变,直至月经停止后1年内,这段时间称为围绝经期[1]。围绝经期妇女主要表现在生育能力和性活动能力的下降、月经周期不、经期持续时间长、经量增多或减少以至停止、性器官进行性萎缩而逐渐衰老[2]。部分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引发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症状,同时妇女进入围绝经期之后,其慢性疾病与妇科疾病的发生概率也会增加,从而影响到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因此,重视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是社区医护人员的重要责任,现对围绝经期妇女的社区保健现状综述如下。 1 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 1.1 围绝经期综合征 1.1.1 发病情况及主要症状 “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因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 1 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絮乱合并神经心理症状为主的综合症。女性40岁以后,由于卵巢产生雌激素的功能逐渐衰退,导致大部分妇女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是身心疾病的一种,目前多数研究都采用Kupperman评分法调查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水平。Porter[3]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为57.0%,其中血管舒缩障碍是困扰围绝经期妇女的典型症状,Chaopotong[4]的调查中显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是95.3%,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为骨关节疼痛。在我国,陆亦琼等[5]用改良的Kupperman问卷对40,60岁围绝经期女性进行的调查显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为70.3%,13项症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依次为,潮热出汗,53.2%,、骨关节疼痛,47.6%,、性生活障碍,45.2%,、眩晕,41.5%,、疲乏,41.2%,。肖秀梅等[6]的调查中发现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中以神经系统的症状最为突出,如健忘、烦躁、易激动、失眠等,发生率为80.3%。 1.1.2 影响因素 近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水平受妇女的年龄、文化程度、饮食情况、运动等的影响。陈丽丽[7]的研究发现年龄?50岁的妇女其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水平与45,49岁及40,44岁年龄组的妇女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文化为初中及以下程度的妇女其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 2 生水平与高中及中专和大专及以上两组的妇女相比都有显著性差异,江雪芳等[8]的调查中发现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其肌肉关节疼痛的发生率较不参加体育运动者低,这与Danz[9]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1.2 围绝经期心理健康状况 围绝经期是每个妇女都必须经过的生理周期。随着身体内分泌的改变,心理也出现一系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2.1 心理疲劳 围绝经期妇女正处于社会、家庭、工作、生活的多重压力中,家务和职业的双重负担,使她们长期处于慢性疲劳的状态,表现为疲劳、乏力、学习工作效率低,容易感情冲动、困乏和没有食欲[10]。 1.2.2 抑郁和焦虑症状 顾磊等[11]的935名被调查妇女中有抑郁症状者232人,发生率为24.8%。其中轻度抑郁症状者183人,占78.9%,中度抑郁症状者33人,占14.2%,中重度抑郁症状者12人,占5.2%,重度抑郁症状者4人,占1.7%。说明妇女进入围绝经期后更要注意心理卫生。在曹书密[12]的研究中还发现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生与雌二醇的减少有关,是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2.3 个性及行为的改变 3 这些改变表现为多疑、自私、唠唠叨叨、遇事容易急躁甚至不近人情。无端的心烦意乱,时而兴奋,时而伤感,也有的女性感到孤独、绝望,在单位和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关系往往也不顺利[13]。 1.3 慢性疾病发生情况 大量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的慢性疾病主要有高血压、骨质疏松、糖尿病和冠心病。在谢玉荣等[14]的调查中4种主要慢性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其中小于50岁人群与大于50岁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在绝经后期的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侯雯莅等[15]对998名围绝经期妇女的现状调查显示,围绝经期妇女低骨量发生率为58.9%,绝经后的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绝经期妇女。 2 围绝经期妇女的社区保健现状 2.1 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 我国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知识缺乏,出现健康问题不能及时行医,普遍存在不良的生活方式。张勇[16]的100名调查对象中,对围绝经期知识不了解的27.0%,了解一点的占62.0%,很了解的占11.0%,其中以50,59岁组的知晓率最高。陈丽丽[7]的401名被调查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对女性绝经的平均年龄、最佳补钙时间以及围绝经期易伴随发生的慢性疾病知晓率较高,均达到50.0%以上,分别为75.1%、 4 65.1%、68.3%,而对围绝经期开始的年龄、产生的原因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10.2%、28.9%,均低于50.0%。叶晓珍[17]的调查显示,社区妇女对围绝经期知识了解的仅占22.4%,不了解的占54.0%,出现围绝经期症状时会采取治疗措施的妇女仅占37.6%。认知、态度和行为是产生及影响相关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2.2 激素替代疗法(HRT)使用情况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HRT可缓解围绝经期症状,减轻泌尿生殖器宫萎缩,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预防骨质疏松,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但在我国HRT的知晓和使用情况不容乐观。陆亦琼等[18]对1 046名围绝经期妇女的调查显示,症状发生后有39人,3.7%,正在采用或既往采用过激素替代法,500人,47.8%,听说过激素替代疗法但自己没尝试过,507人,48.5%,没听说过激素替代疗法。邓英杰等的研究中广州市围绝经期妇女对HRT清楚了解的仅占6.4%,HRT的使用率为29.5%,其中有50.0%的妇女希望接受此方面的教育[19]。 2.3 围绝经期妇女健康干预情况 孙艳格等[20]根据制定的管理对100例更年期妇女进行了健康管理,管理包括,建立健康档案、系统健康教育、疾病高危因素筛查、定期体检、疾病治疗指导等内容, 5 1年后管理组的妇女保健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采纳率、HRT知晓率及主观接受率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两组妇女上述各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何平平等[21]人对社区围绝经期妇女采用自行改良的IKAP模式,即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识)-attitude(信念)-practice(行为)理念所指导的护理干预模式,依托社区、深入家庭开展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及针对性的护理指导内容,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适合不同文化层次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手册。通过实施为期半年的社区护理干预,管理组和对照组对围绝经期知识知晓程度以及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向朝静[22]充分利用社区医生和社区居民建立的信任和朋友式的关系,来赢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对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保持生活方式的健康化,使其了解更年期的特点,学会和掌握相关健康标准和早期常见病的防治知识,以提高自我监测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社区保健,围绝经期妇女顺利度过更年期的时间明显缩短,不超过2年的患者比例达到6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在2,4年及4年以上的对比中,观察组比例(25.0%和6.7,)明显低于对照组(53.3,和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温瑞英等[23]通过创建“社区健康促进之家”,对围绝经期妇女进行了定期体检、重点追踪检查,建立围绝经期健 6 康档案,提供个人健康处方,开设咨询热线,举办围绝经期保健知识讲座及家庭联谊会,设计示范典型等健康干预。围绝经期妇女干预前后Greene症状评分由,14.83?8.00)分下降至(12.19?6.25)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绝经相关的心理、躯体及性功能障碍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张然[24]带领全科医生对围绝经期妇女进行了健康行为的干预,则设立了专门的咨询部门,进行心理、行为和健康咨询,定期做常规体检,发放相关的宣传资料,同时以社区为桥梁,组织围绝经期妇女之间的联谊、经验交流,专家讲座等,鼓励和支持围绝经期妇女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工作和生活,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给予适当的激素替代治疗,采用小剂量醋酸甲羟孕酮复合胶囊。管理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进行改良的Kupperman症状评分,干预组得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杨爱玲等[25]对122名围绝经期妇女从膳食、体育锻炼、心理卫生、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及有害物质的控制5个方面进行指导,干预1年后围绝经期女性的生存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钟士銮[26]对108例社区围绝经妇女实施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用药指导、饮食干预、运动行为干预、加强性知识指导、社会家庭支持、定期进行自我监测和体检等整体护理干预1年,干预组干预后SCL-90各因子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干预组和对照组生存质量比较,干预组生活质量8个 7 纬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由此可见,对围绝经期妇女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可以直接影响患者的行为改变,使她们学会自我护理、自我调节、自我监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良好的身心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家庭、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围绝经期妇女的社区干预措施 3.1 成立妇女关爱家园,建立健康管理档案 每一位社区围绝经期妇女都是关爱家园中的成员,同时对每一位成员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对其健康情况及生存质量进行评估。 3.2 定期访视,提高健康自我管理能力 对每个成员定期进行访视,给予针对性健康干预,如,均衡营养、适度锻炼、规律作息、正确用药、性生活和谐、恰当人际交流、心态调整、常见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指导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测等,帮助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3.3 开展各种健康教育活动 制定健康教育,每周一次播放健康宣传片,每月举办一次健康专题讲座,进行宣讲及宣教活动,在社区醒目处定期更换围绝经期妇女相关保健知识宣传栏及宣传版面轮展,《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手册》人手一份,设立咨询室,开通电话咨询热线,提供咨询服务,举办各种形式的家园活动, 8 魅力女性秀、工艺制作、联谊会、健身运动等活动,通过成 员之间互动交流,使围绝经期女性更加健康、自信。 综上所述,妇女在围绝经期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社区 卫生服务机构应重视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问题,加大围 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力度,多给予其关怀,并探求适合我国围 绝经期妇女的社区综合干预模式,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 自我管理能力,使围绝经期妇女顺利适应和平安渡过围绝经 期,以期提高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乐杰. 妇产科学[M]. 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320, 379. [2] 毕建书, 郭文仙, 秦聪敏. 浅谈围绝经期保健[J]. 基 层医学论坛, 2011, 15(20): 666-667. [3] Porter M, Penney GC, Russell D, et al. A population based survey of women’s experience of the menopause[J]. BrJ Obstet Gynaecol, 1996, 103(10): 1025-1028. [4] Chaopotong P, Titapant V, Boriboonhirunsarn D. Menopausal symptoms and knowledge towards daily life and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among menopausal women in Bangkok[J]. Med Assoc Thai, 2005, 88(12): 1768-1774. [5] 陆亦琼, 汤振宇, 许薇. 上海市南京东路社区妇女围 9 绝经期症状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 2011, 18(2): 209-211. [6] 肖秀梅, 周艳萍, 容红, 等.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 需求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36): 5437-5438. [7] 陈丽丽. 石河子市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 与对策研究[D]. 新疆, 石河子大学, 2009: 1-2. [8] 江雪芳, 田丰莲. 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 综合征关系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6): 667-660. [9] Danz, Zittermann A, Schiedemaier U. The effects of a specific strength development exercise on bone dens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an [J]. Woman Health, 1998, 7(6): 701. [10] 张育, 杨莘. 围绝经期妇女健康问题的护理研究进 展[J]. 现代护理, 2005, 11(23): 1986-1987. [11] 顾磊, 杜莉, 施红.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影响因 素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25): 3962-3966. [12] 曹书密.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J]. 中 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7(11): 249-250. [13] 都兴芳. 女性更年期的心理健康与保健[J]. 中国社 区医师, 2007, 9(168): 166. [14] 谢玉荣, 兰红霞, 徐昊. 通州区414例围绝经期妇 女健康状况与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 社区医学杂志, 2005, 3(8): 18-20. 10 [15] 侯雯莅, 李莉, 宋瑞. 围绝经期妇女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6): 840, [16] 张勇.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需求的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30): 4420-4421. [17] 叶晓珍, 林梅.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认知及健康干预对策[J]. 中外医疗, 2009, 34(12): 108. [18] 陆亦琼, 蒲煜琴, 汤振宇.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对激素替代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调查[J]. 社区卫生保健, 2011, 10(3): 220-222. [19] 邓英杰. 广州市围绝经期妇女对激素替代治疗的认知和接受程度[J]. 吉林医学, 2005, 26(7): 780. [20] 孙艳格, 杜雪平, 荆玉霞. 社区健康管理对更年期妇女知信行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30): 3495-3497. [21] 何平平, 欧阳新平, 夏艺萍, 等. 对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实施改良IKAP模式护理干预的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29): 53-55. [22] 向朝静. 围绝经期妇女社区保健管理研究[J]. 医学信息, 2011, 24(4): 296. [23] 温瑞英, 邓锦娥, 王维, 等. 围绝经期妇女健康问题的社区干预效果研究[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4(1): 52-54. 11 [24] 张然. 全科医疗服务在社区妇女围绝经期治疗中的 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26): 93-94. [25] 杨爱玲, 王婕. 围绝经期女性122例健康干预分析 [J]. 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35): 1077-1078. [26] 钟士銮. 护理干预对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身心健康效 果的调查研究[J]. 齐鲁护理杂志, 2010, l6(8): 55-57. ,收稿日期,2012-02-01, 12
/
本文档为【围绝经期妇女社区保健现状探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