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空间

2018-10-29 15页 doc 35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空间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空间 谢高地 气候始终处=F波动之中,冷暖 替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应 正确分析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可能影 ,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冈应之策. 气候变化影响到人类活动的各个 域,特别是丁业,农业,交通,渔 和社会发展.2009年12月,在哥本 根气候变化大会E,经过马拉松式 艰难谈判,达成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哥本哈根协议》.这份有12项内 的协议指出,气候变化是当前面临 主要挑战之一,各国强调将通过强 的政治意愿,根据"共同但有区别 责任"原则,紧急应对气候变化. 了达成公约规定的控制大气温室气 浓度的最终...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空间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空间 谢高地 气候始终处=F波动之中,冷暖 替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应 正确分析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可能影 ,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冈应之策. 气候变化影响到人类活动的各个 域,特别是丁业,农业,交通,渔 和社会发展.2009年12月,在哥本 根气候变化大会E,经过马拉松式 艰难谈判,达成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哥本哈根》.这份有12项内 的协议指出,气候变化是当前面临 主要挑战之一,各国强调将通过强 的政治意愿,根据"共同但有区别 责任"原则,紧急应对气候变化. 了达成公约规定的控制大气温室气 浓度的最终目标,应把温度上升的 度控制在2?以内,要加强长期合 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这次会议充分 映了气候变化问的重要与复杂以 不确定性.鉴于气候变化涉及人类 同的命运以及各国的生存与发展权 ,当前人们对气候变暖的话题特别 ?2010第@期? 与碳排放空间 关注,本文就气候变暖的有关重要问 题作简要概述. 气候变化事实 揭示与观测,研究气候变化是科 学领域一项极其平常的事务.科学界 早就普遍认识到,气候始终是处于运 动和变化之中,无论是地质时期,还 是历史时期和现代,从来都没有停息 过.冷暖交替,干湿变化,一直是全 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它的时间尺度有 长达数百万年直到数千万年的地质时 期大冰期和间冰期的循环,有数千年 至数万年的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也有 数百年,数十年,甚至几年的近代和 现代的气候变化. 对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有着不同 的研究方法,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使 用地质沉积物,古土壤和古生物学的 方法.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还引 用了同位素地质学方法;历史时期的 气候变化,使用物候,树木年轮,历 史气候记录,史书,方志等;近代气 候变化主要依据气象观测记录,也有 用物候期或历史记载等.在此基础上 应用各种气候模型来模拟和预测未来 气候变化的情景. 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的地质 时期,地球气候就不断发生大冰期 和间冰期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地 球古气候史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 阶段——冰后期.在这1万年中,地 质,冰川,地貌,植被等资料进一步 丰富,气候记载的历史文献客观地反 映了气候变化的依据.挪威的冰川学 家曾作出冰后期近1万年来挪威的雪 线升降图.雪线的升降与当时的气候 有密切的关系,一个时代气候温暖则 雪线上升,气候转冷则雪线下降.根 据一万年来的雪线变化,这位挪威冰 川学家把这1万年分为四个寒冷期和 四个温暖期: 第一次寒冷时期:距今约8o0O一 9000年,是第一次寒冷时期,主要寒 期在公元前6300年前. 第二次寒冷时期:公元前5000年 到公元前1500年的气候温暖时期中, 出现了一次气候转寒时期,主要寒期 在公元前3400年前后,由于这次寒冷 期持续时间不长,降温幅度也不大, 所以在气候变化史中,仍然把公元前 5000年起,至公元前1500年止,称为 这1万年中的"气候最适宜时期". 第三次寒冷时期:公元前1000年 到公元1O0年之间,持续11O0年之久, 这是在冰后期内,跨公元前后的寒 冷时期,主要寒期在公元前830年前 后,有人称这个寒冷期为新冰期. 第四次寒冷时期:公元1550年到 1900年,发生了冰后期的第四次寒冷 时期,这次寒冷期距今最近,主要寒 期在公元1725年前后,其终期发生在 距今1O0多年以前,欧洲称这个寒冷 期为现代小冰川. 冰后期共发生四次温暖期,分别 是: 第一次温暖时期,发生在冰后期 ,这时期冰川 的初期,距今约1万年 后退,雪线上升,植物带向高纬度带 推移,标志着气候变暖,这个温暖时 期大约持续了l000年. 第二期温暖期发生于距今70O0 年左右,这个温暖时期较长,大约从 公元前5000年起,一直持续到公元前 15O0年,历时3500年,在这个时期 中,气候相当温暖湿润. 第三次温暖时期发生于距今 l10O一700年之间,被称为第二次气候 最适期,其问仍有一系列较小尺度的 冷暖起伏. 第四次温暖期,即从20世纪初叶 开始,气温波动上升,一些学者认为 这一时期应属于冰后期的第四次温暖 期. 上述研究成果虽然不是直接观 察记录的准确气候变化资料,但仍然 可以说是研究1万年来气候变化方面 的一项经典性成果,在学术界得到普 遍承认和确信.近几百年来,人类有 了仪器直接观测记录气候变化.毫无 疑问,近代有仪器观测的气候变化是 赣生态文化深度思考 人类历史以来,唯一用各种现代仪器 直接观测大气——海洋——陆地系统 得到最准确,最完整的记录,其中包 括地面,高空,海洋和由卫星观测的 数据,这些数据包括温度,降水, 风速,太阳辐射,日照和蒸发等. 这些气象要素可用来研究大气——海 洋——陆地系统的季节变化,年际和 十年际变化及其这些变化成因诊断性 的研究. 用各种现代仪器直接观测得到 的许多完整的气候记录的确表明,近 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 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2001年 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指出:在20世纪,地球 的平均温度上升了大约0.6?0.2?. 其巾大部分的温度上升发生在20世纪 最后40年.在这40年中,即数据最 为可靠的一个阶段,温度大约上升 了0.2?一0.3?.研究表明,不同区 域,不同季节和不同温度类型升温幅 度不同,陆地升温比海洋明显,高纬 度比低纬度升温明显,冬季比夏季明 显,最低温度升温幅度比最高温度升 温幅度明显. 中国气候变化具有与全球气候 变化的一致性,又有它的特殊性.由 于中国有着5000年连续的文明史,保 存了其他国家尤与伦比的丰富史料, 是研究气候异常变化的重要证据.几 十年来,中国科学家利用年代学,沉 积物的生物化石,考古发现,树木年 轮,历史文献,建立了不同地区,不 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也取得了丰 富的研究成果. 中国着名地理学家竺可桢根据中 国古代的物候记录,文字记载及一些 考古发现,作出冰后期近5000年的温 度变化趋势线.提:近5000年来可 以明显划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 期. 第一个温暖期在公元前3000年到 公元前1000年,即原始氏族的仰韶文 化到奴隶制社会安阳殷墟时代,大部 分时间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是 中围近5000年来最温暖时期.在西安 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由发掘出的 动物骨骼遗迹表明有獐和竹鼠;在河 南安阳殷代遗址中,发现如象,獐, 熊,竹鼠,水牛等大量动物残骨,现 在西安和安阳这些动物已绝迹,由此 可推断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这以 后,年平均气温有2?一3?的摆动, 第一次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1000 年到公元前850年左右(殷末一周 初),第二次寒冷期ILH现在公元初年 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周到六朝时 代),第三次寒冷期出现在公元1000 年到公元1200年(南宋时期)和第四 次寒冷期从公元1400年(明末清初) 开始,17世纪是中国近5000年来最冷 时期,特别在1650年至1700年为最 冷.在这50年中太湖,汉水和淮河均 结冰四次,洞庭湖也结冰三次,在中 国的亚热带地,冰雪也极为频繁. 始建于唐朝,经营近千年的江西的橘 同和柑园,在公元1654年和1676年发 生的两次强烈寒冬中完全冻死了',这 在历史上是少见的.第二次温暖期发 生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秦汉时 代).第三个温暖期发生在公元600 年到1000年(隋唐时代).第四个温 暖期发生在公元1200年到1300年(元 代).从总体上看,在中国5000年的 历史气候变化中,前2000年气候比较 温暖,自公元前1000年周代以后发生 了一系列的冷暖交错的变化.秦汉, 隋唐,元初等朝代比较温暖,周初, 三国六朝,南宋,明清朝代比较寒 冷. 近百年来,我国的气温记录也 显示出中国气温在变暖.中国的气温 变化与北半球气温变化一致,从1880 年一1910年为持续低温期,1920年一 1940年为持续高温期,1950年一1970 年中期为又一个低温期,1970年末期 到现在为第二个高温期,1990年代是 最暖的10年.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 温度升高0.6?0.2?,近百年来,中 同气温增温率为0.58?/1OOa,和全球 平均接近.过去的lO0年是过去l000 年中气候最暖的,而最近20年又是过 去IO0年中最暖的.最新研究资料表 ?2010第@期?7 明,近20年年均温度增加1摄氏度 每年增加0.05摄氏度. 气候变暖的原因 从万年到千年的长时间尺度来 看,气候一段时间处于温暖期,一段 时间处于寒冷期,大多数时间处于温 暖湿润时期.对于这种正常的气候波 动,人类其实没有能力改变,对其原 因也并不完全了解.我们告别了1550 年到1900年为期350年的最新一个寒 冷期后,现在我们处在开始于1900年 的一个温暖期.本来,从人类生存角 度,人类更担心寒冷期,但或许我们 已经经历了百年的温暖期,人们就特 别关注和担心气候变暖,并一直在寻 找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象学家首先会想到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系统最重要 的能量来源,也是产生大气运动的主 要动力,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地球—— 大气的热状况.根据全球地面太阳辐 射站观测表明.近50年来,全球平均 每年减少0.05Wm一2,每10年平均减少 2.7%,对全球各地来说,地表太阳辐 射降低的速率则呈现着区域差异:前 苏联欧洲部分每10年地面太阳辐射减 少6%一7%,其中西伯利亚平原和远 东部分每10年减少1%,主要农业区 则减少2.4%;在爱尔兰的8个太阳辐 射观测站中,有7个测站太阳辐射减 少,在其南部和中部每1O年减少4%, 在其北部减少1%.自20世纪5O年代以 来,太阳总辐射的降低是全球性的, 而不是个别地区.据对中国1961— 1990年来55个辐射站的Et总辐射量研 究结果表明,自1976年以来,约大部 分台站的辐射日总量距平为负值,在 参加统计的55个站中,有50个站为负 距平,初步认为,太阳辐射是呈下降 趋势.近年来大气混浊度和大气中的 气溶胶颗粒增加是太阳总辐射下降的 原因.这些研究结果,气候变暖 不是地面太阳辐射增加引起的.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非常复杂, 有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原因.自然原 因包括地球系统本身的某些因素, 8?2010第@期? 簸生态文化深度思考 如火山爆发,海——陆——气相互作 用,地壳运动和地球转动等;有的是 地球以外的因素,如太阳辐射,银河 系尘埃等.科学家现在主要是把气候 变暖的原因聚焦在了温室气体增加. 由于1860年工业革命以来,社会 文明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模式越来越 依赖机器,这就需要更多的能源来维 持其运作.能源需求的增加,意味着 需要燃烧更多化石燃料来满足需求, 结果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 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即二氧化碳, 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 化碳和六氟化硫,其中对气候变化影 响最大的是CO,它产生增温效应占 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 在大气中存留期可达200年,并充分 混合,因而最受关注. 地球上对于大气中cO浓度的直 接测量是1957年在夏威夷开始的,观 测结果清楚表明,cO浓度从1957年以 来是直线上升,大致从515ppmvt升到 200O年的568ppmv.大气中的cO等温 室气体可以透过太阳辐射到达地面, 同时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阻 碍地面长波辐射向外空发生,也就是 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通过它们引起的辐射强迫地球气候变 暖. 自1979年召开第一次世界气候 变化大会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气候 变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风险和损 失,同时气候变化问题由于气候系统 的复杂性,尽管气候变化研究在不断 深入,但仍存在不少未知问题.鉴于 气候变化是世界性的问题,各国政府 在作决策时,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较 权威的依据,于是在1988年l1月世界 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成 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 称IPCC),为国际社会就气候变化 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到目前为止, 根据IPCC报告,全球大气CO,浓度 从工业革命的280ppmv~增加到现在 的356ppmv,每年大气CO,浓度增加 2ppmv,人类每往大气中排放1Gt碳, 大气CO,浓度会增加0.47ppmv;当大 气温室气体浓度达到400ppmv时,温 度会增加1.7?一2.3?;当大气温室 气体浓度达~U5OOppmv时,温度会增 加1.9?一4?;当大气温室气体浓度 达~lJ6OOppmv时,温度会增加2.2?一 5?.总之,根据IPCC的观点,结论 十分清楚:(1)气候变暖实实在在 地发生着;(2)温室气体排放是可 能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IPCC评估报告越来越 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作用.但 是,必须清楚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未来 气候变化的估计,存在着许多的不确 定性:其一,计算模式参数不完备 性,模式中仅主要考虑人类活动所造 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气溶胶的影响, 未包括自然外强迫因子(如太阳活 动)和地球内部的可能变化.其二, 也未考虑气候系统内部的反馈作用 和过程,而这种过程是极其复杂的, 人们还不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 气候的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 然,人类对气候的影响肯定是存在 的,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IPCC评 估报告除了代表科学的最新进展外, 同时对气候变化决策和国际谈判具有 重要影响,就是协调和敦促各国减少 温室气体排放的份额和数量. 气候变暖的影响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 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 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 济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 全方位,多尺度和多层次的,既包括 正面影响,也包括负面效应.但目前 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 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 与发展.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1)由于气候变暖,使 温带北移;(2)冰川,冻土减少; (3)海平面升高影响海岸带和海洋 生态系统;(4)一些极端天气气候 事件增加;(5)病虫害增加,有利 于病虫害的越冬,使农业生产面临病 虫害的威胁,需要更多的农药控制这 些农业害虫,农业生产成本和投资大 幅度增加,也造成土地污染和人类疾 病增加;(6)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 径流,旱涝灾害频率等发生变化,特 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7)人们因气候变化而产生不适应 的感觉,也会助长某些疾病的蔓延, 使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据研 究,气候变化与死亡率有密切关系, 在美国,德国等国的城市,当有热浪 袭击时总体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全球 变暖后,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将 增加,这两种通过昆虫传播的疾病将 殃及世界人口的40%--50%.而且, 气候变化可使各种流感病毒滋生蔓 延,并通过各种渠道危害人类健康, 近年来爆发的禽流感不仅使全球的家 禽大量死亡,也导致人类的死亡. 气候变化对全球各地区的自然 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多方面的影 响,而且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也不 同.一些气候寒冷的国家甚至倾向于 认为,气候变暖会给本国带来正面的 作用,比如更适宜于居住,可以种植 更大面积的作物等.当然,不管是正 面影响还是负面效应,气候变化正 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各种经济活 动.目前,我们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 识还只限于对现实生态系统和环境的 各种影响上. 应对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空间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联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一个长 期目标: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应当 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 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稳定要在足 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 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危险并使经济 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的时间范围 内实现.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 议上,这一目标已具体化到"将全球 气温升幅控制在2?以下".为了实 现这个共同的目标,各个国家和地区 展开了不间断的国际谈判,并且取得 了一些成就,但至今未能在确定碳排 生态文化i深度思考 放空间分配的前提下确立减排行动的 承诺,因此也不可能使温室气体排放 量上升趋势发生具有重大历史性的逆 转.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气中CO, 的环境容量成为全人类日益稀缺的宝 贵环境资源,CO,排放份额一方面成 为各国在国际谈判中需要争夺的重大 国家利益,同时也日益演变为后工业 化发达国家约束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 的武器.中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 阶段,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增长,不能避 免会出现碳排放量大幅增加的情况. 在国际谈判中争取尽可能对中国有利 的CO,排放份额,成为我国越来越重要 的涉及发展权的国家利益. 碳排放空间的分配方案成为争 论的焦点.首先,在现阶段减少碳排 放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 的矛盾;其次,一次排放量可观的工 业化国家不愿意承担责任,这使更多 的国家拒绝为气候谈判的进展作出贡 献;另外,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 身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在谈判中形成 了相互制约的利益集团.随着谈判的 不断深入,人们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公平和效率 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迫切期待 着一个具有实践性的减排方案,这意 味着必须确定一个获得国际上大多数 主要国家和地区认可的碳排放空问分 配方案.随着生产活动的日益繁荣以 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碳排放空间 愈加稀缺,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不可或 缺的"资源".依据不同的减排方 案,中国可获得的碳排放空间相差很 大,对区域功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 响.中国要应对减排压力,并且实现 国家全方位的发展,应设法增大可获 取的碳排放空问,中国正处于经济腾 飞的关键阶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 需要碳排放空间. 碳排放空间的分配直接决定了一 个国家的减排责任,中国的历史碳排 放量相对较小,并且拥有众多的人口 数量,因此基于历史公平和人均原则 的分配方案对我国相对有利;在未来 要缓解来自国内外的巨大的减排压 力,在获取碳排放空间方面,中国就 需要在国际谈判中坚持按人均分配以 及历史公平原则,同时还需要进行更 多而且更深入的科学研究,为提出被 世界接受的"中国方案"提供足够的 科学依据. 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的立场 与对策 全球变暖是世界范围内的共同问 题.在碳排放上,中国是人均低碳与 历史低碳的,在碳减排问题上,为全 球近1/4的人口争取公平发展的权利是 中国政府与科学家的共同责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及世界 不断增长的生态环境压力主要来自于 化石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现在,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以二氧化碳 为主的温室气体对全球范围内的气候 变化负有重要的责任.这种责任的源 泉在于化石能源燃烧.自T业革命以 来,化石能源燃烧对人为二氧化碳排 放负有96%左右的责任,而且这种责 任随着能源消费的增长将长期居高不 下. 全球变暖是世界范嗣内的共同 问题,低碳经济成为缓解和遏制全 球气候变暖风险的长期战略选择. 关于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范嗣的 广泛认同.1992年签署的《气候公 约》和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 ?2010第0期?9 促进低碳经济从萌芽到行动.2007年 底,为了配合巴厘岛峰会,英国将减 排二氧化碳和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口 号,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欧洲, 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把 低碳经济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加以宣 扬.就连拒不签署二氧化碳减排的美 国政府,也表示要发展生物燃料,风 电等低碳技术.巴厘岛会议形成的新 气候变化协议号召发展中国家"采取 行动",以"可测量,可报告,可核 实"的方式来减轻气候变化.这样的 条款暗示出像中国这样有可能取代美 国成为世界最大碳排放国的发展中国 家将因新的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协议而 面临更多的减排责任和压力.现在, 中国已成为减排责任与压力的"目 标".对此,我国应当弄清楚应当承 担多少碳减排的责任,这与中国"作 为负责任的大国"的发展态度并不矛 盾,也不会将中国推向发展的环境陷 阱之中. 首先,要明确发展的公平性,即 人与人之间,无论贫富,均享有平等 的发展权.中国不否认是二氧化碳排 放大国的现实,但是中国人口的生活 方式是低碳的.目前,中国人均碳排 放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将较长 期维持.中国的人口控制政策使其人 口增长率在近几十年里整体上低于世 界平均水平,也为世界低碳作出了重 要贡献.单纯强调碳排放总量来定位 减排责任,显然是忽视甚至剥夺了像 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的居民的公平发 展权,也遗忘了中国为降低自身及世 界的人口压力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其次,要明确发展的历史责任. 造成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是 现在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造成的.它 们的排放已经使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 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应对已形 成现实的环境约束.现代的发达国家 普遍以广纳全球资源,广用全球环境 容量的先发优势,实现了经济,技 术,基础设施等实力积累,也提出了 更高质量的环境诉求.无疑,它们应 该是全球碳排放的最先责任者.从发 10?201O第.期? 生态文化I深度思考 _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我国应l ?对气候变化,推行低碳经济.可I I采取的节能减排对策有:_??-??? 对的选择有三:一是增加石油开采和 进口量;二是增加天然气开采和进口 量;三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包 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能.但不管哪 个选择,都有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我 国~U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 降40%--45%的减排目标需要付出巨 大的努力和代价才有望实现. (3)产业结构升级:2006年我国 每千美元GDP能耗为1.21吨煤, 是美国的3.8倍.我国单位GDP能耗和 碳排放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以 第二产业为主造成的.2006年,我国 第一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0.347吨标准 煤/万元,第二产业(规模以上工业 单位)2.53吨标准煤/万元,第三产业 O.4l4吨标准煤/万元.我国以化石能 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有根 本性改变.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发 展第三产业,将会显着提高能源利用 效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4)转移国内产能:我国经济 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对外贸易拉动 的,在进出口产品结构中,高资源, 高能源含量的低端产品仍占有相当大 的比重,我国依然是资源净流出国, 工业制成品净出口总额与"三废"排 放量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在招商引资 中,污染密集型企业仍占引进外资项 目投资总额的36.8%.从总体上看,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在 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还比较低,这 是现阶段我国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环境恶化等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 众多产品虽然在我国生产,却是出口 到别国后被消费,从而有大量为他国 排放的温室气体被转嫁到我国自身的 "账户".在这种计算方法下,转移 国内部分产能,可以减少我国的排放 量.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 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 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开展境 外加工贸易,促进产品原产地多元 化.扩大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投资 领域,推动过剩产能适度境外转移. (5)增大陆地碳汇:森林可以吸 收二氧化碳,相当于减少了二氧化碳 彀生态文化深度思考 2005年,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5 :,森林覆盖率从2O世纪9O年代 13.9%增加到2O05年的18.2%. .工造林的固碳率为1.4吨碳/(公 因此增加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 语: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保 I 候变化本来是一个科学研究的 域,这里有4个基本问题需要 全球气候是否变暖?气候变暖 排放造成的?碳排放量与大气 农度到底是什么关系?大气CO, 地球温度到底是什么关系?以 艮告为代表的目前主流的看法 20年年均温度增加1?,每年增 ?;工业革命前大气二氧化碳浓 0ppmv,2009年达~q380ppmv, 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5一 碳排放每年增加3.2Gt碳,往大气 放1Gc碳就增加大气二氧化碳浓 )pmv,主要结论就是:气候变暖实 发生着,温室气体排放是主要原 看似明确的结论,实际上忽略了 一 大气系统的复杂性.进入21 来,科学研究领域本身发生了 化,原有的简单而确定的科学 几乎已经被发现和揭示,留下 变化这样复杂的研究对象,科 任何一个发现都可能只代表一 现象而非基本规律,这样,上 就难免受到质疑.正因为基于 域研究结果的IPCC评估报告的 论在气候谈判中作用越来越重 些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所提出 的新主张和国 内政策也依赖 于IPCC评估 报告的主要结 论.现在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两大阵营 围绕IPCC评估 报告的争论也 正变得越来越 激烈,一些学者和专家公开质疑IPCC 评估报告夸大了气候变暖的速度和人 为影响的程度.事实上,目前的气候 变暖到底是一种自然现象呢还是仅仅 因为人类碳排放导致的?即使目前气 候暖化是在发生的过程,那么靠减排 CO,到底能不能解决问题呢? 目前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已经政 治化了.欧美发达国家实际上就在工 业化过程中长期毫无限制和毫无节制 地使用了大气碳排放空间.这次《哥 本哈根协议》中,确定了2?增温的 共识,即"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 2?以下",这意味着大气CO,浓度控 制在450ppmv以内,全球总共有约8 千亿吨CO,排放空间.我们清楚地知 道,现有经济运转体系是建立在消耗 能源基础上的,能源消耗又是建立在 排放CO基础上的.CO:排放空间意味 着发展的空间,意味着消耗能源的权 利.毫无疑问,CO,排放空间是越来 越宝贵的稀缺战略资源,国际间争夺 会异常激烈.国际气候谈判实际上是 在应对气候变化旗帜下各国碳排放权 的争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就 认为,当前国际主要减排方案和发达 国家的主张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和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对我国和 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更多是"陷阱", 一 定要严肃对待.就按发达国家率先 减排,发展中国家2020年前无减排指 标来计算,这意味着10亿发达国家人 口率先获得44%碳排放权,仅留给55 亿发展中国家人口56%碳排放权.现 在国际上提出的G8减排方案,UNDP 减排方案和OECD减排方案如果被接 受的话.发达国家在2006年一2050年 的人均排放权是发展中国家的2.3— 5.4倍. 目前,气候变化正在分裂为不同 步的两面,一面是需要更冷静和更长 时间才能进一步验证的气候变化的科 学事实及其真正的科学原因,另一方 面是政治,经济,伦理,道义等交织 的气候变化减缓行动.出乎很多人意 料的是,气候变化在科学上仍然存在 明显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减少温室气 体排放已经在国际科学和政治舞台上 取得了绝对的政治正确性和话语权. 这对在物质文明已处于后工业社会, 宗教文化上具有浓厚"末13"情节的 欧美国家来说,是可以想象的,但对 于中国这样的失去了将近300年[业 化阶段,吃饱饭和进入丁业化过程没 有几年的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恐怕还不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石油资源 短缺问题,就业问题,哪一个都要比 应对气候变化来得迫切.气候变化只 是我们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一 部分. 我们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 国目前的整个经济体系或者刚刚建立 起来的工业体系实际上是基于煤炭, 石油和天然气的高碳经济体系,而且 这种体系是我国工业化不得不选择的 必然体系,不会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轻 易过渡到低碳体系或低碳阶段.如何 获得相应的碳排放空间和如何借减排 压力,推动国内绿色发展是我国今后 20年面对的关键问题.不难判断,今 后中国是发达国家推动气候谈判所 "瞄准"的主要[51标,中国的积极作 用往往会被西方国家歪曲甚至"妖魔 化",国际社会对中国总量减排的压 力必将大增.~2020年在2005年水平 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减少40%到 45%是中国自愿减排的承诺.接下来 不难想象,与分解"十一五"GDP能 耗指标一样,会将GDP二氧化碳排放 指标分解到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这 一 分解希望量力而为,因地制宜地适 度发展低碳经济.簟 (摘自《领导文革》) ?2010第@期?l1
/
本文档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空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