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心理的实质

2017-12-01 38页 doc 123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实质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 本章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与唯心主义心理观 , 心理是脑的机能 ,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第一节 科学的心理观 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现象,虽然是在人的各种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每个人都体验过或正在体验着的、非常熟悉的现象。但是,心理现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否有专门的器官,心理现象同物质现象的关系怎样,也就是说,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人们为了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争论了几千年,产生了许多关于心理实质的不同观点...
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 本章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与唯心主义心理观 , 心理是脑的机能 ,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第一节 科学的心理观 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现象,虽然是在人的各种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每个人都体验过或正在体验着的、非常熟悉的现象。但是,心理现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否有专门的器官,心理现象同物质现象的关系怎样,也就是说,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人们为了寻求这个问题的争论了几千年,产生了许多关于心理实质的不同观点,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心理观,即唯物主义心理观和唯心主义心理观。 一、唯心主义心理观 唯心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心理的东西是第一性的,物质的东西是第二性的。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就对神形问题,即心与身的关系展开过激烈的争论,战国时代的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明代的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之中”。认为心理是世界的本源,心是万物和宇宙的主宰 一些人甚至认为心理是“灵魂”寄附在肉体器官内的表现,人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灵魂活动的结果,灵魂是世界的本源,灵魂独立于宇宙而存在于某一“空间”中,当人降生之后,他就驻入人体,当人死亡时,灵魂就脱离肉体回到它来的那个“空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认为在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由灵魂组成的“理念世界”,在“理念世界”里人们已经获得了一切知识,只是在投胎人世之时,由于肉体的污浊而遗忘了,因此,人的认识、智慧只不过是对灵魂在“理念世界”所获得的知识的回忆。这种把心理看成是脱离物质的、虚无缥缈的、灵魂的产物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心主义的心理观将心理看做世界的本源,把世界的万事万物看做心理的产物,给心理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甚至将心理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因此,唯心主义心理观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地揭示心理的实质,只是对心理的产生做丁一些虚幻的的、毫无客观依据的猜想而已,它对心理与物质现象关系的认识是错误的。同唯心主义心理观相反的是唯物主义心理观。 二、唯物主义心理观 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 早在战国后期,荀子便提出了“形具而神生”这一唯物主义观点;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范缜在《神灭论》中就提出于“神形相即”和“神用形质”的观点,肯定了“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观点,为正确地认识心理与物质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唯物主义心理观肯定了心理产生于机体的某一特定器官,心理是某种器官的一种机能, 但心理究竟产生于哪一种器官呢,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产生心理的器官是心脏。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人们看到动物或人类由于失血过多而造成昏迷、神志不清或死亡,而推断心脏是产生心理的器官。我国古代哲学家孟轲认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把心脏看成思考的器官。这种观点至今在汉语言中还留有痕迹,如:“胸有成竹”、“心中有数”、“计上心来”、“心爱”、“心想”、“心烦”、“心疼”等等,在汉字中几乎所有表示心理活动的字都带“心”旁,如:“思、情、意、恶、恨、感、惧、怒”等等。把心理与心脏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认为心理是心脏活动的结果。 第二种观点认为产生心理的器官是肝、胆、脾。认为心理是由肝、胆、脾分泌出来的。人们常说“胆子小”、“发脾气”、“动肝火”等等,就是受这种观点的影响。 以上两种观点虽然都将心理看作物质——心脏、肝、胆、脾活动的结果,属于唯物论,但对产生心理的器官的看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是错误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产生心理的器官是脑。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逐步增强了对脑的认识,把心理的产生与脑的活动联系起来,认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我国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明确地作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当时的著名医学家喻嘉言、金正希等也都指出:“脑之上的天门,身中万神集会之所”;作出了“神不在心而在脑”、“人之记性在脑”等正确的诊断。清代的医学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的《脑髓说》—篇中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科学论断。 经过实验发现,人在睡眠和醉酒时,测其心脏活动并无异常,但精神状态却大不相同。生理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证明,当脑的某部位受损伤时,相应器官的活动受阻。比如:大脑皮层的额叶受损,人的活动便失去了方向性,任何偶然的诱惑性情况都会引起其不正确的行为;大脑皮层的顶叶受损,人的活动便失去了均匀性,甚至不能停止已经开始的活动,直到精疲力竭为止;大脑皮层的枕叶受损,人的视觉便会发生障碍甚至失明等等。又如:“无脑儿”,没有正常的脑髓,也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活动。 小栏目2-1 关于“裂脑人”的研究 二次打战中,美国兵约翰因头部受伤而成了严重的癫痫病人,医生无可奈何为他切断了连接大脑半球的胼胝体,结果,他的病不再发作了,但精神却失常了,吃饭时,他一只手把饭碗推开,另一只手又把碗拉回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生物学教授罗杰.斯佩里博士闻讯后,给约翰做了一系列实验。将一张年轻女人照片的左半部和一张小孩照片的左半部,拼成一张照片,采用特殊方法,使照片的左半部置于约翰的左半视野,右半部置于视野。斯佩里要他指出他看见了什么,结果,他手指年轻女人,口中却果断地说:“一个小孩~” 斯佩里的研究证明了约翰的大脑两半球隔离开来后,他的思维发生了分裂,在一个人身上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思想、两个精神。裂脑人的左右半球互不通信息,行动不配合。一个半球得到的信息,另一个半球就接受不到。左半球获得的信息,裂脑人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右半球得到的信息,却有口说不出。这是因为右半球的信息传不到左半球,而右半球本身没有言语功能。 斯佩里长期潜心“裂脑人”的研究,初步揭开了人脑两半球功能,曾获得1981年诺贝尔奖。他的实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进一步推动了科学工作者对大脑进行新的探索。也更有力地说明了没有头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人的心理活动与脑密切相关。 以上科学论断和研究结果足以说明,心理与脑的活动是直接相关的,产生心理的器官是脑。正如列宁所言:“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作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它既同唯心主义观点相对立,又同旧唯物主义观点有严格区别,它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已成为科学的结论,那么脑是怎样产生心理的呢,脑作为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特殊的机能,我们只有从不同水平、不同角度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才能进一步理解脑产生心理的活动过程。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一)神经元的结构及机能 神经系统是由无数神经元构成的,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又称为神经细胞。人脑神经元的数量大概在100亿以上。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两部分组成;细胞体由细胞核和细胞质构成,其形体大小不一,多数呈星芒状、锥体形和圆形。细胞突起由树突和轴突构成,树突和轴突都是由细胞体发出的。树突,形状如树的分枝,一般较短而且有许多分枝,其作用类似电视的接受天线,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较长,一个冲经元只有一根轴突,其周围有髓鞘,轴突的末端分成许多小枝,称为轴突末梢。轴突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见图2—1) 神经元通过树突接受外界的刺激,将神经冲动传递给细胞体,经过细胞体整合后由轴突将信息传达到与之相联系的各种细胞,因此,神经元具有接受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神经系统是由无数神经元构成的,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所谓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同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细胞突起的接触部位。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与信息有选择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借助突触,使神经系统的各部分发生联系,使神经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调节机体的活动。突出有三种类型:轴突——胞体式突触、轴突——树突式突触和轴突——轴突式突触。 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二)周围神经系统及机能 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构成。(见图2—2)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部和面部,有12对,主要管理头部和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有31对,主要管理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植物性神经分布在内脏、血管和腺体中,支配全身内脏器官、血管和腺体的活动。植物性神经的活动是自律的、不随意的,故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的机能是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全身的感觉器官和效应器联系起来。 (三)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构成。(见图2—2)脊髓位于脊柱内,上接脑,外连周围神经,是中枢神经的最低部位。脊髓的基本机能是把由感觉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直接地传导到效应器官,完成简单反射的活动;是脑与周围神经之间的传导通路。 脑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位,它位于颅腔内,人脑的重量占全部中枢神经系统的98,,平均重量为1400克。女性脑重略轻于男性。从绝对质量看,象脑比人脑中3倍,但从相对质量(脑重与体重的比值)看,人脑比象脑重得多。从个体发展过程来看,新生儿脑重390克,9个月时脑重660克,2.5—3岁时脑重900—1000克,7岁时脑重1280克,12岁时接近成人。由此可见,脑重与心理发展是相关的。 脑由脑干、小脑和大脑构成。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和间脑。其中间脑又包括丘脑和下丘脑。(见图2—3)由于神经系统各部分的机能不同,一般来说,处于有机体部位越高的部分,其机能也越高级;处于机体部位越低的部分,其机能也越简单。大脑部位最高,其机能最高级;脊髓的部位最低,其机能最简单。同时,低级部位的活动要受高级部位活动的控制和调节。这样,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低级中枢神经系统(脑干、小脑)和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大脑)。 延脑:在脑干最下端,后下方接脊髓,背侧为小脑所覆盖。是心跳、呼吸、血管运动、咀嚼、吞咽、胃肠运动、排泄等活动中枢,对维持生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又称延脑为“生命中枢”。 桥脑:位于延脑与中脑之间,连接小脑两半球。主要机能是调节肌肉紧张和某些内脏活动。 中脑:位于丘脑底部,是视觉、听觉的低级中枢,主要机能是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运动。 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下部,大部分为大脑半球所覆盖并与两半球紧密连接。间脑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丘脑呈椭圆形。斜卧在中脑和纹状体之间,结构十分复杂。除嗅觉外,一切感觉纤维束到达大脑皮层前,都在丘脑有突触接替,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传入转换站”,是皮层下的感觉中枢。下丘脑位于丘脑下方,视交叉后面,它调节内脏的活动和体内物质代谢,保持体内环境的恒定,它与情绪反应有密切关系。 小脑:位于大脑后下方,脑干背面,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其表面是小脑皮质。来自全身的信息、特别是来自躯干和四肢以及内脏的信息都到达小脑皮质。小脑的主要机能是协调骨骼肌肉的活动、保持身体平衡。 大脑:位于脑干和小脑之上,是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大脑分为左、右对称的两个半球。(左半球主管语言、数学、思考分析、抽象与逻辑思维;右半球主管音乐、绘画及空间关系的鉴别)。两半球之间有胼胝体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表面由平均为2.5毫米厚的灰质覆盖着,这层灰质被称为大脑皮层(或皮质),大脑皮层可以按照神经细胞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不同分成六层,大脑皮层的展开面积为2200,2600平方厘米,纵横折叠成球 形窝在颅腔内,使皮层表面突凹不平,突出的部分称为“回”,凹陷的部分称为“沟”或“裂”,以主要的沟(中央沟、顶枕裂、外侧裂)为界,把大脑皮层分成4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小栏目2-2 与左利手相关的事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左利手相关联。例如,孤独症、精神分裂症和智力落后的人群中,左利手所占比例比正常情况下较大;脑的一侧化异常即语言中枢位于右脑或两脑都有的人,大多数是左利手。这些现象虽然不很明显,但引起一些对左利手看法上的混乱。尤其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哈利本(Diane Halpern)和柯润(Stanley Coren)于90年代初期指出手的一侧化优势与寿命有关。他从5000人的样本中发现左利手所占的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减小,在20岁时为13%,30岁时为5%,到80岁时只占1%。这一个惊人的与死亡率有关的发现,迫使他继续研究下去。他在近1000份的死者调查结果中,将男女分开,以左利手和两手混用合为一组与右利手组做比较,结果发现,左利手和两手混用组男人的寿命短10年,女人的寿命短5年。如何解释呢,他提出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左利手容易出事故,因为社会上的一切器械都是为右利手准备的,如安全杠、制动闸等的安装对他们很不利;二是左利手可能与他们在出生时受到神经损伤如早产、难产、缺氧有关,使得他们容易受到影响寿命的各种伤害。与此观点相一致,后来许多研究也发现左利手的人有出生时不顺利的经历。这个理论正好也解释了在孤独症、精神分裂症和智力落后的人群中,左利手比例较大的原因。 资料来源:张厚粲,大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大脑是产生心理的主要器官,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下极中枢的神经冲动,引起大脑皮层有关区域神经元的兴奋,于是产生对特定刺激的感觉,管理身体各部分的活动;并通过大脑皮层的分析器的话动,使机体对事物的作用产生知觉、联想、估价以及发出行动的指令;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使感觉器官接受的信息传到中枢之后,中枢能依据信息的意义主动去调节感受器,以便有选择地或更有效地去了解这些信息,同时从中枢传出的指令引起效应器的运动后,这种动作的状况也会反馈给中枢,以便中枢依据其有效性对运动作进一步的调节,使机体的活动更加准确和精细。 在大脑皮层的4叶上,相对集中地分布着几个重要中枢,专司一定的生理、心理机能,称为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区。额叶上分布着躯体运动中枢;顶叶上分布 着躯体感觉中枢;枕叶上分布着视觉中枢;颞叶上分布着听觉中枢。(见图2—4,图2—5)。这些中枢都是执行相应功能的核心部分,其它区域也分散有类似的功能。当某一区域受损后,经过适当的治疗和锻炼,其它区域可以起部分或全部补偿作用,因此,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区是相对的。 大脑如此复杂的结构和特殊的机能决定了大脑在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高级的心理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栏目2-3 脑科学的基本目标 脑科学研究涵盖了所有与认识脑和神经系统有关的研究,只要研究是了解正常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关,或与认识、改善神经系统的异常和病理状态有关,均属于神经科学或脑科学的范畴。 现代脑科学的基本目标: 1、揭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形式,奠定行为的脑机制的结构基础。神经元间的连接方式极其复杂,极其精细,正是这些连接所构成的神经回路成为脑功能的基础。 2、阐明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如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信号的传导、信号经突触的传递、信号对靶细胞的调剂等等。 3、鉴别神经元的细胞生物学特性。神经细胞虽与其他细胞有许多共同的特性,但它们在感觉信息传导、信息长距离传输、对来自其他细胞信号的反应,以及修饰其靶细胞活动方面有特殊作用,因此拥有许多高度特化的功能。 4、认识各种功能的神经回路基础。了解神经元怎样组成回路,不同神经元信号间如何相互作用,如何通过信号的串行性处理和并行性处理实现完整的信息处理,乃至神经回路如何与生理功能相关,这些都是揭示脑的秘密的重要环节。 5、揭示脑的高级功能机制。对脑的高级功能的研究构成脑研究中非常特殊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实 质是,我们必须去揭示由大量神经元(可能处于不同脑区中)组成的功能系统的设计原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脑科学的长远目标。 6、阐明神经系统疾患,从病因、机制去探索新的治疗手段。这既是脑科学的一个基本研究内容,又是这门学科的重要应用性目标。 7、开拓更广泛的应用前景。除了对神经和精神性疾患的诊断、治疗所作的贡献之外,对计算技术和人工的发展,脑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资料来源:杨雄里.脑科学的现代进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17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笛卡尔首先应用了物理学中“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人体的活动。1863年,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在《脑的反射》一中,进一步把反射的概念应用于大脑,并且指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一切活动,就其产生方式而言都是反射”。为正确认识脑产生心理的基本方式奠定了基础。人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而言是反射。 (—)什么是反射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引起反射的刺激可能是外部的,如食物、声、光、温度等等;也可能是体内的,如肠胃运动、某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等等。对于刺激的回答可能是肌肉收缩从而产生身体运动;也可能是腺体的活动从而导致分泌唾液、胃液、胆汁、汗液、眼泪或各种激素。从简单的咳嗽、眨眼到复杂的学习、品德养成都是反射。 实现反射的全部生理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环节: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内脏、肌肉等)、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腺体等)。反射活动一般都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比如,手遇烫物缩回这一反射活动,是这样实现的;当烫物作用于手的皮肤(感觉器官)引起神经兴奋,兴奋沿着传人神经到达中枢神经,由中枢神经发出“指令”传到手的肌肉(效应器)引起缩手这一活动。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反射孤模式。但完成一个活动并不是单向传导能够完成的,往往需要多次传导、多次反馈才能实现。反射弧实际上是一个反射环。 (二)反射的类型 反射可以按其产生条件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遗传的、生来就有的反射。如强光刺激,引起瞳孔收缩;异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食物进入口腔引起唾液分泌;新生儿的抓握反射、向光反射、巴宾斯基反射等等都是生来就会的。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叫无条件刺激物。无条件反射可以分为食物的、防御的和性的三大类。无条件反射的意义是维持机体的生命和延续种族。 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比如,挨过棒打的狗再见到举棒的姿势就逃跑;打过几次针的小孩,见到穿白衣服的人就哭或躲避;吃过梅子的人,一见到梅子便会分泌唾液。这些都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叫条件刺激物。 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首先提出来的,他的条件反射被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曾以动物(主要是狗)为对象进行了大量人工条件反射形成的实验,通常的做法是将做过唾液腺导管手术(使唾液流出体外以便计量)的狗放在实验台架上,先给狗以食物(无条件刺激物),狗会分泌唾液,这是由食物引起的无条件反射。这时,用铃声作用于狗,狗不分泌唾液。然后,将铃声与食物结合起来,响铃后喂食物,经过多次重复后,有铃声不给食物狗也会分泌唾液。这是由于食物和铃声的作用,在狗的大脑皮层上形成了两个兴奋中心,经过多次重复结合,两个本无联系的兴奋中心之间形成了一种暂时的神经联系,将两个兴奋中心的 机能接通了,铃声成为食物的信号,就形成了一种以铃声为条件刺激物的条件反射。见(图2-6) 图2-6 因此,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 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可以看出,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有条件的:(1)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在时间上要有一定的重合;(2)条件反射需无条件刺激物给予强化才能巩固。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反射。动物大脑皮层的活动越复杂,建立的条件反射越复杂,级数也越多。人掌握了语言这个信号,则可以建立无限级的条件反射。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工具性条件反射)。他设计了一个箱子,称为“斯金纳箱”,箱子的内壁上有一小杠杆,小杠杆有传递食物的机关相连,如果触动小杠杆,食物就会滚落在箱内。斯金纳把白鼠放入箱内,使其自由活动,当它偶尔踩到箱内的杠杆装置时,食物就会掉下来,白鼠便吃到了食物。经过多次的重复后,白鼠减少了盲目乱撞杠杆装置的次数,直到最后,可以直接去踩杠杆装置而获得食物。这就使白鼠在杠杆装置与食物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结果。不同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动物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或操作形成的,经典条件反射是动物被动地接受刺激而形成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出现在操作之后,而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与刺激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前。因此,同经典条件反射相比,操作条件反射的最明显的优点便是它的主动性。 条件反射使有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适应环境的变化,满足机体的要求。 巴甫洛夫在建立条件反射学说的同时认为,条件反射实际上是一种信号活动,因此,条件反射系统又称为信号系统。 (三)两种信号系统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可把信号系统划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1.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如声音、颜色、气味等)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如“望梅止渴”是由梅子的各种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引起唾液分泌,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2.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如“谈虎色变”是由与虎的特征相关的词语而引起的恐惧,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实验表 明,语言和词往往比具体事物的刺激更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在语言和词的刺激下,只要一次结合,就能形成条件反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第二信号系统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教师可以利用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更可以通过表扬或批评等强化手段来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3.两种信号系统的关系。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及规律 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分化、消退、转化等,是由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两个基本活动过程实现的。 (一)基本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激发加强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就是刺激所引起的神经细胞的活动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者由相对弱活动状态转入较强活动状态。如:一则好消息使人兴高采烈,手舞足蹈,整个机体活动加强。抑制是制止或减弱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就是由于刺激的减弱或消失所引起神经细胞的活动由较强活动状态转入较弱活动状态,或者由活动状态转入相对静止状态。如:疲倦时,四肢无力,不想动弹,整个机体活动减弱。兴奋与抑制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兴奋和抑制过程,是皮层同一部位活动的两个方面,二者经常处于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之中。任何一个心理现象的产生,都需要一些皮层部位的协调活动。在同一时间里,有的部位处于兴奋状态,有的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只不过有主次之分。同时,兴奋和抑制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积极活动能够使神经系统和机体的活动处于平衡和协调中。 (二)基本规律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的兴奋和抑制,不只局限在原来发生的那一点上,它会向邻近部位扩散和蔓延,使这些部位也出现同样的过程。这就是兴奋和抑制过程的扩散。但这种扩散并不是无止境的,当它在扩散过程中遇到相反的力量时;不再继续扩散,而向原发点靠拢。这就是兴奋和抑制过程的集中。比如:课堂上一个生动的例子使同学们听觉中枢兴奋,进而扩散到其它中枢。同学们又是议论又是笑,还伴随着一些身体动作,这是兴奋的扩散。但随着课的继续深入,这种蔓延的兴奋又回到原发点,这就是兴奋的集中。 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过程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兴奋和抑制过程中,每一种神经过程能够引起和加强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这就是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这种诱导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可以分为同时诱导和继时诱导;从相互诱导的因果关系看,可以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 同时诱导是大脑皮层上发生的两种神经过程在不同皮层区域之间同时发生相互诱导。比如:集中精力听课时,对其他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由于大脑皮层听课的兴奋加强了周围区域的抑制的结果。继时诱导是大脑皮层上发生的两种神经过程在同一皮层区域先后发生的相互诱导。比如:睡觉后觉得大脑特别清醒,这是由于睡眠时大脑皮层的抑制导致并加强醒来后大脑皮层的兴奋的结果。 正诱导是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的现象。比如:小孩在睡觉前常发脾气、扭动身子或哭闹,这就是由于正在发展的睡眠中心的抑制,诱导着运动中枢和言语中枢等的兴奋。负诱导是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的现象。比如:考生在考前过度兴奋,可拿到考卷后,却好象什么都想不起来了。这就是由于兴奋导致抑制的负诱导所造成的。 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的这几种形式相互结合,还会形成神经过程的同时正诱导和负诱导,继时正诱导和负诱导。 正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和相互诱导,才使得脑的活动复杂多变,才能对外界刺激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精确的反映。 综上所述: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而言是反射(主要是条件反射);要建立条件反射就必须建立暂时神经联系,而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必须通过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来实现;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通过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小栏目2-4 有损大脑的生活习惯 长期饱食: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进食过饱,大脑中被称为“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会明显增多。这些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能使毛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增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如果长期饱食的话,势必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大脑早衰和智力减退等现象。轻视早餐:不吃早餐使人的血糖低于正常供给,对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久之对大脑有害。此外,早餐质量与智力发展也有密切联系。据研究,一般吃高蛋白早餐的儿童在课堂上的最佳思维普遍相对延长。而食素的儿童情绪和精力下降相对较快。甜食过量:甜食过量的儿童往往智商较低。这是因为儿童脑部的发育离不开食物中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而甜食会损害胃口,降低食欲,减少人体对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导致肌体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大脑发育。长期吸烟:德国医学家的研究表明,常年吸烟使脑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易患老年性痴呆。因为长期吸烟可引起脑动脉硬化,日久导致大脑供血不足,神经细胞变性,继而发生脑萎缩。睡眠不足:大脑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长期睡眠不足或质量太差,会加速脑细胞的衰退,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蒙头大睡:随着棉被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浓度不断下降,长时间吸进潮湿空气,对大脑危害很大。不愿动脑:思考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法。只有多动脑筋,勤于思考,人才会变聪明。反之,不愿动脑的情况只能加速大脑的退化,聪明人也会变得愚笨。带病用脑:在身体不适或患疾病时,勉强坚持学习或工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大脑损害。少言寡语:大脑中有专司语言中枢,经常说话也会促进大脑的发育和锻炼大脑的功能。空气污染: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平均每分钟消耗氧500—600升。只有充分的氧气供应才能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资料来源:参考消息,原文载澳大利亚《澳洲在线》。 第三节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已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但脑本身是不会产生心理的,脑的机能只是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和物质前提;脑只有在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心理。 一、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这是因为物质具有“反映”这一普遍属性。所谓反映是指物质受到处界的影响,并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作出回答的过程。也就是物质间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之间总是以各种形态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着,从而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反映形式。 当地球上还未出现生物时,就有了无生命物质之间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映形式。如河水冲击石头,使石头变得圆滑;木材置于空气中会腐烂;摩擦生热、生电等等,都是无机物的反映形式。 随着有生命物质的出现,便产生了生物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形式叫感应性。所谓感应性是指生物体对与维持生存直接相关的外界影响的反映。它主要是保证生物体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保持与环境的平衡,维持其生存。比如:植物的向光性、生物的同化和异化、生物体保护自身不受伤害的防御反应,都是生物体为了生存所表现出来的反映形式,即感应性。这种反映形式与无机物的反映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感应性表明生物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独立的、积极的反映能力,即生物体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按照环境变化因素和自身的生存关系来调整自己的活动的感应性是一切有机物都有的,然而,感应性还不是心理。 在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动物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动物机体的结构和机能 也在不断发展。由单细胞动物发展到多细胞动物,开始出现了神经系统,动物机体不仅能对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还能对无生物学意义的刺激作出反应;不仅能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能对一些刺激的信号作出反应,产生了心理的反映形式。心理的发生、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感觉阶段:从腔肠动物、蠕形动物到节肢动物都能也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这类动物所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属感觉阶段。如我们常见的一个现象:不同窝的蚂蚁碰到一起便打成一团,但把蚂蚁的触须(嗅觉器官)去掉后,不同窝的蚂蚁则可相安无事,和平相处,这说明蚂蚁之所以能辨认对方而打架,是由于双方气味不同这一个别属性在起作用。因此,它只能反映当前事物的个别属性,只有感觉。 第二阶段为知觉阶段。脊椎动物由于有了脊髓和脑,使得它不仅能反映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把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综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客体来反映,使心理的发展进入了知觉阶段。比如:蛇可以凭视、听、嗅,触等多种感官的活动对食物的整体作出反应。脊椎动物如此复杂的行为,与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第三阶段是思维萌芽阶段。高级脊椎动物的出现,使动物心理发展进入了高级阶段。由于高级脊椎动物大脑的发展日趋完善,大脑的机能更加复杂化,使动物不仅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事物的整体,还能够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在高等动物身上出现了具体思维。比如:黑猩猩取食树洞中的白蚁,它会用一根草棍小心地伸进洞里,停一会儿之后,将草棍取出,草棍上爬满了白蚁,黑猩猩便用嘴唇和牙齿捕食那些白蚁。又如:黑猩猩会重叠木箱,手拿长棍取食悬挂在高处的香蕉。这说明高级脊椎动物已经能够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具体形象的反映,以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动物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史前阶段,为人的心理产生准备了条件,由于人的大脑的高度发展及语言的产生,使人类产生了抽象思维的高级反映形式。虽然人的心理是与动物反映形式根本不同的最高级反映形式,但它仍然是物质的特性,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脑是心理的器官,具有反映的机能,但人脑必须在客观现实的影响下才能实现其反映的机能,从而把客观存在转化为主观的心理。人脑好比是个“加工厂”,客观现实就是“原材料”,没有“原材料”,大脑这个“加工厂”就不能生产出任何产品。没有客观事物的作用,就不能实现脑的反映机能。只有在客观现实的作用下,人脑的反映机能才能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客观现实制约着人的心理发展方向、速度和可能达到的水平。因此,人的心理所反映的是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对人来说,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所包括的日月山川、飞禽走兽等是人的心理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条件所包括的城市、乡村、工厂、学校、家庭、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人际关系等等是人的心理的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源泉和内容。 大量实例证明,离开了社会生活条件,就不可能产生正常人的心理。“狼孩”便是一个典型的实例。1920年印度人辛格在加尔各答附近发现了两个“狼孩”,大的7岁,取名为卡玛拉;小的2岁,取名为阿玛拉(很快便死亡)。起初,卡玛拉用四肢爬行,双手和膝盖着地歇息,她害怕强光,白天蜷伏在黑暗角落里睡觉,夜间潜行,不穿衣物,不怕冷,不洗澡,用舌头舔饮生水和流汁,只吃扔在地板上的生肉。经过辛格的照料和教育,两年后学会了站立,6年后学会独立行走。8岁时只有6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4年后学会了6个词,7年后学会45个词,17岁死去时只相当于4岁儿童的智力水平。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社会生活条件,尽管他有着正常的人脑,也不可能产生正常人的心理。卡玛拉自幼失去了人的社会生活条件,生活在动物的自然环境里,她只能成为生物的个体,而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即使后来给予了她正常的社会生活条件以及多年的教育和训练,也难以使其达到 正常人的心理发展水平。 因此,人的心理现象,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无论是离奇的幻想,还是虚无缥缈的神话故事,其内容材料都来自于客观现实。正是由于客观现实中复杂的事物作用于人脑,人才能产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及个性倾向性。所以说,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人的一切心理现象,从简单的感觉、知觉到复杂的观念与意识,无不都是客观现实的各种特性、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心理是由客观现实引起的,在脑中形成的近似于客体的映象,是在脑的物质过程中实现的,并表现于言行之中。因此,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和源泉及其发生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就产生心理的人这一主体来说,任何心理都是属于一定主体并产生于具体人的脑中,不可替代的,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世界观、需要、态度及个性特征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就必然使人的心理活动带上鲜明的个人色彩,表现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主观性。因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的反映不同。如同一班学生,同读一本书,各人对书的内容的理解及评价不会完全相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情景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相同,如诗人李白两次游君山,由于心境不同所作诗中对君山的反映也完全不同,一句是“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另一句却是“铲却君山好,平铺湖水流”。反映出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此,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这并不是指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臆测或任意附加,而是指人是反映的主体,客观现实是反映的客体,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带有作为主体的具体人的特点的。正是由于人对当前事物的每一个反映都有过去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参与而起作用,才保证了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断深入。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不是机械的、刻板的、照镜子式的;更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人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对客观现实进行积极的、能动的反映;人不仅可以反映客观现实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而且可以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客观现实。 因此,人的心理活动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四、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人的心理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仅仅有了产生心理的物质器官——人脑,不能产生人的心理,即使有了反映器官和被反映的客观现实,如果人不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仍然不会自然地产生人的正常心理。社会实践活动是把人脑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的桥梁。 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在劳动、学习、交往中产生的,离开实践活动,人的心理不可能得到发展,因为人的心理的日益丰富是随着实践活动的日益深化而实现的,人在改变外界的实践活动中,也同时改变了自己对外界的反映,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发展。 人的心理服务于实践,指导实践。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规律来看,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必将作为再实践的理论指导,才能使实践活动不断深入,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即使是一些极其简单的实践活动。也需在心理调节下完成。正如恩格斯所言:“甚至人吃饭喝水,也是受了反映在他头脑中的饥渴感觉之影响而来的,停止吃喝,则是因为饱的感觉反映在他的头脑中”。 实践活动是检验人的心理的唯一标准,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来进行检验。它推动着人们去改正错误,使反映不断精确和完善。因此,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二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2.反射弧 3.无条件反射 4.条件反射 5.突触 6.反双 7.兴奋过程 8.抑制过程 9.兴奋和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 10.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11.第一信号系统 12.第二信号系统 二、填空题 1. 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 。 2. 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 的、 的反映。 3.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 ,它由 和 三部分组成。一个神经元的 与另一个神经元的 或 相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4.神经系统可分为 系统和 系统两大部分。 5.周围神经系统由 、 和 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 和 构成。 6.脑由 、 、 、 、 组成。其中 是产生心理的主要器官。 7.大脑可分为左、右厢半球。左半球主要管 理 、 、 、 ;右半球主要管理 、 。 及 8.大脑两半球的表面由平均为 毫米厚的灰质覆盖着,这层灰质称为 ,它是高级神经中枢。 9.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显著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叶。即: 、 、 、 。 10.闻见饭菜香就分泌唾液是第 信号系统的活动,属 反射。狗听见主人叫它的名字就跑过来,是第 信号系统的活动,属 反射。 11.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 。 12.反射按其产生条件可分为 和 两大类。 13.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 ,它包括 、 、 、 和 五个部分。 14.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 和 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 。 15.第一信号系统是由 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 作为 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6.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 和 ,两种神经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其活动过程有两条基本规律:一是兴奋和抑制的 ;二是兴奋和抑制的 。 17.脑的机能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 ,它还必须在 的作用下,才能产生心理。 18.心理的实质包括两个方面,即 , 。 19.人的心理活动是由 引起的,具有客观性,但由于人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发个性特点等的差异,使入的心理活动带上了鲜明的 ,因此,人的心理活动又具有 性。 20.紧张地工作了一天的人易入睡,这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中的兴奋和抑制具有 的活动规律。 2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了心理的 。 22.在大脑皮层上,分布着一些重要中枢,专司一定的生理、心理机能,称 为 。 三、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 )。 ?神经元 ?树突 ?细胞体 ?轴突 2.昨天没睡好,今天上课老打瞌睡,这属于( )。 ?相继性负诱导 ?同时性正诱导 ?同时性负诱导 ?相继性正诱导 3.( )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唯心主义心理观 ?唯物主义心理观 ?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灵魂论 4.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 ),它是产生心理的主要器官。 ?小脑 ?中脑 ?延脑 ?大脑 5.人的听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分别位于大脑皮层的( )。 ?顶叶和枕叶 ?颞叶和顶叶 ?额叶和颞叶 ?颞叶和枕叶 6.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 ?兴奋与抑制 ?两种信号系统 ?反射 ?条件反射 7.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物有( )。 ?鸟语花香 ?高山瀑布 ?数码文字 ?日月星辰 8.条件反射的原理是由( )提出来的。 ?笛卡尔 ?斯金纳 ?巴甫洛夫 ?冯特 9、操作条件反射是( )提出来的。 ?笛卡尔 ?斯金纳 ?巴甫洛夫 ?冯特 9.心理现象是( )的产物。 ?脑 ?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 ?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 10.物质间总是以各种形态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着,从而产生出各种反映(应)形式, 在以下反映(应)形式中,( )不属于心理的反映形式。 ?感应性 ?感知觉 ?记忆 ? 思维 11.( )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自然环境 ?客观现实 ?人际关系 ?社会生活条件 12.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和源泉及其发生方式来讲,是( )的。 ?客观 ?主观 ?能动 ?机械 13.( )是检验人的心理的唯一标准。 ?客观现实 ?实践活动 ?心理规律 ?社会生活条件 14.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 )。 ?相互诱导 ?暂时神经联系 ?扩散与集中 ?兴奋点 四、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一”) 1.心理现象不仅人有,动物也有。人和动物的心理都差不多。 ( ) 2.所有唯物主义心理观都可以正确解释心理的实质。 ( ) 3.生理的发展对心理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 ) 4.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只要有了正常人的脑,便可以产生人的心 理。 ( ) 5.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和大脑构成。 ( ) 6.入脑的形成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 ( ) 7.反射活动都是单向的,它只需要一次单向传导,便可以完成一项活动。( ) 8.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小脑。 ( ) 9.周围神经系统的机能是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全身的感觉器官和效应器联系起来。 ( ) lO.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大脑是中枢神经的最高部位 ( ) 11.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区的划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 ) 12.“尝梅止渴”中的“梅”是具体实物,这种反射是不学就会的,它应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无条件反射。 ( ) 13.尽管人和其他动物在神经活动的原理方面都服从条件反射的原理,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 ) 14.在大脑皮层上引起神经活动的,是兴奋过程,不引起神经活动的,是抑制过程。 ( ) 15.人和动物都有第二信号系统,只是人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更高级( ) 16.条件反射能使有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适应环境的变化,满足机体的要求。 ( ) 17.小李看电视入了迷,饭烧糊了都没发现,这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租抑制过程发生正诱导的结果。 ( ) 18.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同样,还可形成第三级条件反射。 ( ) 19.感应性是心理反映形式的开端,是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活动。 ( ) 20.人可以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改造客观世界。这说明人的心理具有主观性。 ( ) 21.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相同。 ( ) 22.人的心理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社会环境是检验人的心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 ) 23.人的心理的主观性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以凭人的主观臆测去反映客观现实。 ( ) 24.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社会生活条件,尽管他有着正常的人脑,也不可产生正常的心理。 ( ) 25.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的,不应带有具体人的个别特点。 ( ) 26.人的心理指导和调节着实践活动,但一些极其简单的实践活动,如吃、喝等,就不需要心理的调节。 ( ) 27.人的心理活动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 ( ) 28.人脑好比是一个加工厂,没有客观现实作为原材料是无法生产出产品的。因而,只有在人脑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心理。 ( ) 29.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就是对客观现实的复制,不能有任何附加。 ( ) 五、辨析题 1、科学的心理观就是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2、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反射。 3、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兴奋点。 4、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没有什么不同。 5、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区的划分是相对的。 6、动物不具备思维活动。 六、实例分析 1.马戏团里教小狗做算术是用什么原理训练的? 2.有的同学在参加重大考试前显得非常兴奋,但拿到试卷时却好像什么也想不起来了, 这是什么原因? 3.美国学者丹尼曾做过一个惨无人道的实验。他从孤儿院里选了40名婴儿,将其分别 放入被严格控制隔离的笼内,不与任何人交往,经过几年的喂养,这40名婴儿全部变痴。 后来这个实验被透露出来,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丹尼不得不停止实验。实验虽然停 了,但是被害的40名儿童虽经社会多方资助,极力挽救,收效甚微。40名儿童中除少数儿 童能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外,大部分儿童终生痴呆。这一实例说明了什么, 4.同看一部电影,人们的评价却大不相同。有的人认为非常精彩,有的人认为一般,有 的人却认为不怎么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5.食物进入嘴里就会分泌唾液,看到食物也分泌唾液,听到关于某种食物的词语时也会 分泌唾液。以上三种情况各是什么现象? 七、简答题 1.唯物心理观与唯心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 2.两种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 3.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什么?它建立的条件是什么? 4.“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八、论述题 1.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九、匹配题 1.把下列现象与所属反射类型连结起来。 a.咳嗽、眨眼 A.无条件反射 b.手遇烫物缩回 c.马戏团里的小狗做算术题 d.强光刺激引起瞳孔缩小 B.条件反射 e.学生按铃声作息 f.惧怕考试 2.将下列成语与所属信号系统连结起来。 a.望梅止渴 A.第一信号系统 b.谈虎色变 c.触景生情 B.第二信号系统 d.谈梅生津 3.将下列大脑皮层中的重要中枢与所在的叶连结起来。 A.颞叶 a.听觉中枢 B.顶叶 b.躯体运动中枢 C.枕叶 c.躯体感觉中枢 D.额叶 d.视觉中枢 4.将下列机能与脑的各部位连结起来。 A.延脑 a.调节肌肉紧张和内脏活动 B.桥脑 b.生命中枢 C.中脑 c.调节内脏活动和体内物质代谢 D.间脑 d.维持身体平衡 E.小脑 e.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运动 5.将下列现象与所属反映(应)形式连结起来。 a.猩猩用“工具”取得食物 A.无机物的反应形式 b.生铁置于空气中会生锈 c.生物的同化现象 B.生物的反应形式 d.蜘蛛通过蛛网的颤动来捕食 e.摩擦生电 C.心理的反映形式 f.蛇凭视、听、嗅、触等的综合活动来对事物作出反 映 g.植物的向光性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2.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全部生理结构。它包括感觉器官、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3.无条件反射是遗传的,生来就有的反射。 4.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存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5.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细胞突起的接触部位。 6.反映是物质受到外界的影响,并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作.出回答的过程。 7.兴奋过程是激发和加强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 8.抑制过程是制止或减弱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 9.兴奋和抑制过程的扩散与来中是指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的兴奋和抑制,不会只局限在原来发生的那一点上,它会向邻近部分漫延开来,使这些部分也出现同样的过程,这种现象叫扩散。当扩散过程中遇到相反的力量时,否再继续扩散,而向原发点靠拢,这种现象叫集中。 10.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是指在兴奋和抑制过程中,一种神经过程能够引起和加强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11.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2.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二、填空题 1.脑 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 主观 能动 3.基本单位 细胞体 树突 轴突 轴突末梢 细胞体 细胞突起 4.周围神经 中枢神经 5.脑神经 脊神经 植物性神经 脑 脊髓 6.延脑 桥脑 中脑 间脑 小脑 大脑 大脑 7.语言 数学 思考分析 抽象与逻辑思维 音乐 绘画 空间关系的鉴别 8.2.5 大脑皮层(大脑皮质) 9.额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10.一 条件 一 条件 11.反射 12.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13.全部生理结构 感觉器官 传出神经 效应器 传入神经 中枢神 14.无条件刺激物 条件刺激物 暂时神经联系 15.具体刺激物 语词 条件刺激物 16.兴奋过程 抑制过程 扩散与集中 相互诱导 17.物质前提 客观现实 18.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9.客观现实 个人色彩 主观 20.相互诱导 21.主观性 22.大脑皮质<层)机能定位区 三、单项选择题 1.? 2. ? 3.? 4.? 5.?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五、辨析题 1、(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3)科学的心理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即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1)这个观点是正确的;(2)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一切活动,就其产生方式而言都是反射。从简单的咳嗽、眨眼到复杂的学习、品德养成都是反射。 3、(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仅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兴奋点是不够的,兴奋点之间必须建立起暂时神经联系。 4、(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但这两种条件反射是有区别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动物通过自己的主动的活动或操作形成的,经典条件反射是动物被动地接受刺激而形成的;在操作性 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出现在操作之后,而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与刺激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前。 5、(1)这个观点是正确的;(2)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区上相对集中地分布着几个重要中枢,专司一定的生理、心理机能。这些中枢都是执行相应功能的核心部分,其它区域也分散有类似的功能。当某一区域受损后,经过适当的治疗和锻炼,其它区域可以起部分或全部补偿作用,因此,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区是相对的。 6、(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高级脊椎动物大脑的发展日趋完善,机能更加复杂化,使动物不仅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事物整体,而且能够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具体形象的反映,以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具备了具体形象思维。 六、实例分析 1.这是运用丁条件反射的原理训练出来的。 2.这是由于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发生负诱导的结果。 3.这一实例说明,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社会生活条件是产生人的心理的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制约因素。这40个婴儿自幼失去了社会生活,即使有正常的人脑,也不可能产生正常人的心理。即使后来,人们给予了他们极大的资助和良好的社会生活条件,也无法 使他们的心理发展达到正常人的水平, 4.这是由于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反映。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世界观、需要、态度、个性特征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就必然使人的心理活动带上鲜明的个人色彩,表现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 5.食物进入嘴里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看到食物分泌唾液,这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属条件反射。听到关于某种食物的语词时分泌唾液,这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也属条件反射。 七、简答题 1.唯物主义心理观与唯心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 (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2.(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3.(1)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 (2)条件反射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在时间上要有一定的重合; ?条件反射需无条件刺激物给予强化才能巩固。 4.“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1)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社会生活条件,尽管他有正常的人脑,也不可能产生正常人的心理。 (2)“狼孩”自幼失去了社会生活条件,生活在动物的自然环境中,只能成为生物的个体。即使后来给予了她正常的社会生活条件以及多年的教育和训练,也没能使她的,心理发展达到正常人的水平。 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社会生活条件是人的心理的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制约因素。 八、论述题(要点) 1.(1)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物质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心理也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虽然人的心理是与动物的反映形式根本不同的最高级反映形式,但它仍然具有反映这一物质的特性。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对人来说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社会生活条件是人们的心理的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制约因素。“狼孩”的事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人的一切心理现象,从简单的感知觉到复杂的观念与意识,无不都是客观现实的各种特性、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任何心理都是属于一定主体,并产生于具体的人的脑中,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世界观、需要、态度、个性特征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就必然使人的心理活动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因此,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不是机械的、刻板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通过人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对客观现实进行的积极的、能动的反映;人不仅可以反映客观现实的表面现 象和外部联系,而且可以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客观现实。因此,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人的心理服务于实践,指导实践;实践活动是检验人的心理的唯一标准。 九、匹配题 1.A——a d B——b c e f 2.A——a c B——b d 3.A——a B——c C——d D——b 4.A——b B——a C——e D——c E——d 5.A——b e B——c g C——a d f
/
本文档为【心理的实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