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

2017-09-02 21页 doc 41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886

暂无简介

举报
【doc】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 诸侯”为考察中心 2oo9年l1月 第33卷第6期 安徽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j0urnalofAnhuiUniversiy(Philos0plyan({Socia1Sciences) November2009 Vol_33No.6 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 —— 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 孔祥军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2) 摘要:"抉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政治战略的核心,学界以往虽不乏研究,但对曹操"挟天子以令 诸侯"策略的来龙去脉尚无...
【doc】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
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 诸侯”为考察中心 2oo9年l1月 第33卷第6期 安徽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j0urnalofAnhuiUniversiy(Philos0plyan({Socia1Sciences) November2009 Vol_33No.6 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 —— 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 孔祥军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2) 摘要:"抉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政治战略的核心,学界以往虽不乏研究,但对曹操"挟天子以令 诸侯"策略的来龙去脉尚无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相关史料明,董昭是曹操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 战略的重要谋臣,他不但谋划了"迎天子都许"之策,而且在此前后做了一系列重要工作?袁绍的谋臣曾 袁"抉天子以令诸侯",但未被采纳;孙策也有"抉天子"之心,但未及实施,从而成就了曹操统一北 中国的事业. 关键词:"挟天子以令诸侯";董昭;曹操;三国史 中图分类号:K2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l一5019(2009)06一O1O2—06 东汉末期,黄巾事起,为了广招贤才,稳定时局,汉灵帝不得不取消对党人的禁锏,由士人所领导的 地方势力在镇压旷世民变的过程中迅速壮大起来,州牧郡守雄踞一方,这便为日后 的群雄蜂起埋下了伏 笔.而作为"赘阉遗丑,本无令德,傈狡锋侠,好乱乐祸"j的曹操是如何在这场英雄会中力拔头筹 的,历代史家所论可谓夥矣,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端可谓众所注目,至为重要对于此事,前 贤今人多有畅论,?然而诸论于史事考订颇有遗忽,待发之覆则尤多,故有是篇之草. 一 个关键人物:董昭 胡三省《资治通鉴》卷六t汉献帝初平三年"曹操辟陈留毛玢为治中从事"条注日:"操之所以芟群 雄者,在迎天子都许,屯田积谷而已;二事乃玢发其谋也."胡氏将曹操成功的原因归结于都许,屯 田两项重大决策,这是否全面详尽,姑且不论,?而言"迎天子都许"乃毛玢所发,实为大误.今检《三国 志?魏志?毛玢传》:"太祖临兖州,辟为治中从事,玢谓太祖日:'„„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 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L毛氏所建"宜奉天子,以 令不臣"与胡氏所谓"迎天子都许"显为二事,不可混谈.实际上,曹操很早就认识到了"宜奉天子,以令 不臣"的重要性.初平元年,董卓徙天子都长安,山东义兵推袁绍为盟主,而以董卓兵强莫敢先进,曹操 时为奋武将军,慨叹众将之不靖:"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 室之重,举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尤足为患„„"据此,其不待毛氏所启而后知 "宜奉天子",明矣. 胡氏未能细读史文,误委毛玢,今遍检史传,细绎志文,可知"迎天子都许"真正的策 划者当是定陶 董昭.董昭不但为曹操谋划了"迎天子都许"之策,而且在此前后做了一系列重要工作,当为"挟天子以 ?本文所用《三国志》的工作本为卢弼《三国志集解》本,引文标点由笔者酌加 ?前贤论此事颇具代表性者为胡三省《资治通鉴注》,王夫之《读通鉴论》,今人论此事者有张红霞,陈金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 侯"论》(《江西教育学院》2003年第5期),李俊方,阎进新《从"抉天子以令诸侯"看曹操的战略得失》(《长春师范学院》2oo4 年第l期)等. ?关于屯田问题,令人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学苑出版社,l999)所收《曹魏屯田的历史作用和评价》一文所论颇详,可参看. 收稿日期:20o9一O4一O5 作者简介:孔祥军(1979,),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102 令诸侯"至为关键的人物,并且董昭也是曹操进封魏公,魏王的主要谋划者,?其于曹氏可谓殚精竭虑, 建立了不世之勋. 上文已揭曹操早有"宜奉天子"之心,献帝远在长安时其就曾经尝试与天子联系,"时太祖领兖州, 遣使诣(张)杨,欲令假途,西至长安.杨不听."„其时,董昭弟董访在张邈军中,袁绍与张邈有矛盾 又听信谗言将治罪于董昭,董昭匆忙离去欲往长安,至河内被张杨羁留.恰在此时,张杨拒绝了曹操的 请求,而董昭的努力却使得这种拒绝成了一种过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前奏悄然渐起.所谓"昭 说杨日:'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况今有缘,宜通上事,并 表荐之,若事有成,永为深分.'杨于是通太祖上事,表荐太祖.昭为太祖作书与长安诸 将李催,郭汜? 等,各随轻重致殷勤.杨亦遣使诣太祖,太祖遗杨犬马金帛,遂与西方往来".川曹操这步棋走得很顺, 兴平二年"冬十月,天子拜太祖兖州牧".?儿.今检《后汉书?孝献帝纪》,兴平二年"冬十月戊戌,郭汜使 其将伍习夜烧所幸学舍,逼胁乘舆.杨定,杨奉与郭汜战,破之.壬寅,幸华阴,露次道南„„十二月庚 辰,车驾乃进.李催等复来追战,王师大败,杀掠宫人,少府田芬,大司农张义等皆战殁.进幸陕,夜渡 河.乙亥,幸安邑".是时乘舆播越,诸方混战,似无暇顾及远在兖州的曹操,志文所谓"冬十月,天 子拜太祖兖州牧"当是以天子诏文所到之日系之,而此前献帝早已受制于李侄,郭汜等长安诸将,天子 诏书自当随其意旨,此正是曹操"与西方往来"的结果,卢弼以为"此董昭为魏武作书与长安诸将,各随 轻重置殷勤之效也",可谓有识见. 汉献帝初遭董卓强徙于长安,后又在李催,郭汜诸将的争斗厮杀中频历艰险,颠沛流离,兴平二年十 月献帝入河东后向吕布求救,"初天子在河东,有手笔版书,召布来迎,布军无畜积,不能自致".?献 帝手诏吕布,似仍想借助其往日痛斩董卓的豪气,以图自救,终因吕布军资困乏而作罢.是时"天子在 安邑,(董)昭从河内往,诏拜议郎",董昭一旦昵近了天子,便迅速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并进 一 步采取行动,为曹氏"挟天子以令诸侯"创造机会,"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昭以奉兵马最 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日:'„„方今群凶滑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 轨,诚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我为外援,今吾有 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董昭代曹操写出的这封信,可谓正中杨 奉的下怀,杨奉确有兵而乏食,且无外助,得曹操这样的外援又可解决粮草问题,好不乐哉.然而曹操其 时确实既无强兵又非足食,?却使得杨奉等人对其亲近不已,这不得不归功于董昭将"虚张声势"的手法 运用得如此巧妙,"(杨)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 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粥I.董昭此举便使曹操深得杨奉等实力派将领的信任,为其 日后能够顺利朝天子于洛阳奠定了基础. 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建安元年)夏六月,(曹操)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秋七月,杨 奉,韩暹以天子还洛阳."jl又据《后汉书?孝献帝纪》:"(建安元年)夏六月乙未,(天子)幸闻喜.秋 七月甲子,车驾至洛阳,幸中常侍赵忠宅.""则曹操封镇东将军,徙费亭侯,当在建安元年夏六月,其 时献帝尚在闻喜,至七月车驾方至洛阳.乘舆虽还旧京,局势并未就此稳定."七月,帝还至洛阳,幸杨 安殿.张杨以为己功,故因以'杨'名殿.乃谓诸将日:'天子当与天下共之,朝廷自有公卿大臣,杨当出 扦外难,何事京师?'遂还野王.杨奉亦出屯梁.乃以张杨为大司马,杨奉为车骑将军,韩暹为大将军, 领司隶校尉,皆假节钺.暹与董承并留宿卫„„暹矜功盗睢,干乱政事,董承患之,潜召兖州牧曹 操."M此时张杨,杨奉都率部离开了洛阳,这成为曹操"奉天子"的绝佳机会,而董承又主动发书潜 ?《三国志?魏志?董昭传》:"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又,卢弼《覆李季乡先生书》以为:"魏王,魏公之号,皆董 昭所创,此承祚诛心之论也."《资治通鉴》,第l93l页,中华书局.1956. ?集解本《三国志》通作"郭汜",今从宋本一律引作"郭汜".又令人吴金华《(三国志)管窥》(收入《三国志丛考》,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o)据《晋书》及《晋书音义》以为当作汜,《晋书》郭汜难以判定其与上文郭汜之关系,今不从吴说. ?据《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注引《魏略?杨沛传》:"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 进干椹,太祖甚喜."虽是论西迎天子时事,其前之景况自可推知.又《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 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散,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赢,民 人相食,州里萧条."又《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六《凶荒二十八》"桑榆为饭"条引《汉书》:"袁术在寿春,百姓以桑椹干为饭."是为当时 之实录.杨奉闻曹操有粮,即与其通款,其因可知也. 】03 召,曹操自然会动心.除了董承,丁冲也发书相召.据《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裴注引《魏略》:"冲 宿与太祖亲善,时随乘舆,见国家未定,乃与太祖书日:'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时矣.'是时 张杨适还河内,太祖得其书,乃引军迎天子,东诣许."?所谓"张杨适还河内"即指上引张杨"遂还野 王"事,?故丁冲,董承二书大体同时,这便迫使曹操迅速地决断.事态的发展实际并未如上引"太祖得其 书,乃引军迎天子,东诣许"那么简单,而是要复杂曲折得多.曹操在接到二书后便急召众贤进行商讨, "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 遂制".?如此异议使得曹操无法决断,此时曹操最为得力的谋十苟或给了其决断的信心,"或劝太祖 日:'„„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 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l_筹算分明,内谋已定,曹操便毅然率众,亲诣献帝于洛阳. 曹操来到洛阳以后,便造访了多次在暗中相助的董昭:"太祖朝天子于洛阳,引昭并坐,问日:'今孤 来此,当施何计?'昭日:'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 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董昭向曹操提}{|了一个对其日后"挟天子 以令诸侯"至为重要的计策:"移驾幸许".虽然曹操及其谋臣均早有"奉迎天子"之心,然而确切提出这 一 想法的,当是董昭.此言深得曹操心意,"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粱耳,闻起兵精,得无为孤累 乎?"?曹操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虽然他已亲诣天子,占得先机,但是洛阳毕竟不是曹操的势力范 围,要想从张杨,杨奉等实力派眼皮下将天子挟为己有,又谈何容易,特别是近在梁县的杨奉,兵精众强, 实为曹操的心腹大患.对此,董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奉少党援,将独委质,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 定.又闻书命申束,足以见信,宜时遣使,厚遗答i身},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 许,转运稍易,可无悬乏之忧'.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如 此精辟的分析,使得曹操很快打消了对杨奉的顾虑,而此时的杨奉仍然如董昭所说那样对曹操极为信 任.与此同时,杨奉身边的徐晃也在为曹操吹风,"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l4这多少也使得杨 奉放松了对曹操的警惕并一度想归身曹操,而曹操正好乘此机会首先取得了执政大权,继而清理了内部 的一些障碍,同时又安抚收买了人心,"(建安元年八月)辛亥,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 曹操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封卫将军董承为辅国将军,伏完等十人为列侯,赠沮俊为弘农太 守",而对待杨奉则实施了董昭的建议"遣使诣奉",..进一步"以安其意".内外俱善,万事皆备, "(建安元年八月)庚申,迁都许",?从而为未来"挟天子以令诸侯"铺平了道路. "挟天子以令诸侯" 虽然曹操已经成功地"挟天子"都许,但要做到"令诸侯"却无法一蹴而就."天子之东也,(杨)奉 自梁欲要之,不及".当曹操徙天子向东时,杨奉立刻意识到自己受骗了,然而正如董昭所料"比使往 来,足以定计",杨奉既失去先机,只得匆忙追赶,"车驾n{洛阳,自辍辕而东.杨奉,韩暹引军追之,轻骑 ?据《续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野王县均属河内郡,故建安初野王县当属河内郡,结合《后汉书?董卓传》,《魏略》所 谓"适还河内"当是和"遂还野王"一义 ?此句史文有误,详后文考述. ?据《三国志?魏志?苟或传》:"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而正文所引《董昭传》明言董昭谓曹操"惟有移驾幸许 耳",又《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韩)暹遁走.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 卢弼《三国志集解》引李清植日:"奉迎之后,用董昭谋劝乃都许耳;其初未有都许之议也,事见《武纪》甚明."叉《文选》卷五十二曹元首 《六代论》"迎帝西京,定都颍邑"条李善注引《魏志》:"天子东迁,败于曹阳,太祖 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还洛,董昭劝太祖都许."(影印 清胡克家覆刻宋尤袤本《文选》,第724页,中华书局,1977)六臣注《文选同条所载李善注引《魏志》与前者相同.又查《隋书?经籍志》 无《魏志》,惟有《魏志音义》一卷且系于陈寿《三国志》六十五卷之后,则此《魏志音义》似为《三国志?魏志》之《音义》,故李善注所引 《魏志》似即为《三国志?魏志》,然其所引之文今存各本《三国志》皆无,疑为唐写本《三国志?魏志》原貌,则董昭劝太祖都许事可坐实. 又曹洪迎献帝归洛事,唯有此一孤证,前引《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建安元年正月 ,然据前文详考已知此段史 有"乃遣曹洪将兵西迎"事 文舛误殊甚,曹洪或确有西迎献帝之事,然其原委难以详考.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第一章第二节认为苟或首先向曹操建议"奉迎天子 都许",今遍检典籍,不知王氏所据文献为何,据上文详考可知奉迎天子都许建议的首先提出者当是董昭又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亦 以为"曹操听苟或迎帝以制诸侯",所论亦颇疏阔.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p载:"(建安元年)九月,车驾出棵辕而东."卢弼引《后汉书?孝献帝纪以为"九月"误,当作"八月", 是也.令检宋本《太平御览》(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宋刊本,上海书店,1985)卷九十二引司马彪《续汉书》:"八月,上自 洛阳迁都于许."则承祚实误: 】04 既至,(曹)操设伏兵,要于阳城山狭中,大败之".一!于是"奉由是失望,与韩暹等到定陵钞暴太祖 不应,密往攻其梁营,降诛即定,奉,暹失众,东降袁术".?I3前被伏击,后失根据,杨,韩与曹操的力量对 比发生了急速逆转,很快这两股势力便从历史舞台止消失了. 迫在眉睫的外患一旦解决,曹操便着力于整顿内廷,肃清异己.据《后汉书?杨彪传》:"建安元年, 从东都许.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托,设托疾如厕, 因出还营.彪以疾罢,时袁术僭乱,操讫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曹操以 睚眦之恶便度其害己,当时朝廷气氛之紧张,可见一斑.《后汉书?伏皇后纪》载:"自帝都许,守位而 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 戮."3_4又《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裴注引《魏氏春秋》载袁绍《檄州郡文》:"操以精兵七百,围受宫 ,内以拘执."_2H曹操通过肃清异己,安插亲信的方式,将天子牢牢掌握阙,外称陪卫 在了自己手中.这 种高压使得献帝近乎无法忍受,"帝不任其愤,因日:'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身 为帝主被迫如此,其屈辱可想而知,而其也并未就此向曹操妥协,却是挣扎着努力一搏,"自都许之后, 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承遂与刘备同 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 诛".|3_2.这次失败彻底摧毁了献帝覆曹的希望,其后虽偶有变乱,然而均是徐波微澜,惊涛不再了. 在迅速安定内廷的同时,曹操已经开始借着天子招牌,大展拳脚.他让苟或居中"挟天子",自己 则"出令诸侯".是时其最大的对手莫过于雄踞河北的袁绍,要全力对付袁绍就必须扫除后顾之忧—— 盘踞徐州的吕布.曹操仍然沿用了当初智斗杨奉的方法,有了"天子"这张牌,曹操做得更加完满了: "太祖又手书厚加慰劳布,说起迎天子当平定天下意„„布大喜„„答太祖日:'布获罪之人,分为诛 首,手命慰劳,厚见褒奖„„布当以命为孝.'太祖更遣奉车都尉王则为使者,赍诏书, 又封平东将军印 绶,来拜布."I_弱.曹操的怀柔加上天子的美封,使得吕布很快人其彀中,虽吕布其后又曾复叛,然而终未 与袁术联手形成气候,很快曹操便率众除掉了这个屡屡叛主的猛将.对于袁绍,曹操则果断施压."建 安元年,曹操迎天子都许,乃下诏书于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 伐".虽然袁绍以长文上书自理,然天子拱手尸位,"礼乐征伐"自曹氏出,袁绍还是陷入被动,遂最 终促成了曹袁的官渡之战,一战而袁氏势溃,曹氏转兴,对此下文将详析,此不赘述. 曹操一旦"奉天子都许",名正言顺,言顺势成,其他地方势力相时而动,纷纷归附,是乃"其有天子, 不令而归".《三园志?魏志?刘放传》载:"时渔阳王松据其土,放说松日:'往者董卓作逆,英雄并起 阻兵擅命,人自封殖.惟曹公能拔整危乱,翼戴天子,奉辞伐罪,所向必克„„将军宜投身委命,厚自结 纳.'松然之„„举雍奴,泉州,安次以附之."_l_4他《三国志?魏志?桓阶传》载:"阶说其太守张羡日: '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 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日:'善!'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刘)表."LH.又贾诩在劝说曹操往日大仇 张绣归附曹操的时候,也借"奉王命"为第一理由,"绣日:'袁强曹弱,又与曹为雠,从之如何?'诩日: '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 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l3可见"奉天子以令天下"的说服力有多强. 不独对于地方实力派,对于士人,这种名义上的诱惑力也是很强的.《三国志?魏志? 赵俨传》:"(赵 俨)避乱荆州,与杜袭,繁钦通财同计,合为一家.太祖始迎献帝都许,俨谓钦日:'曹镇东应期命世,必 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建安二年,年二十七,遂扶老弱诣太祖,太祖以俨为朗陵长."『J』5又《三国志? 魏志?杜袭传》:"袭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太祖迎天子都许,袭逃还乡里,太祖以为西鄂 长."地方实力派和士人的投身归属,实际上都是冲着"天子"名号来的,而其拥有者曹操则是名利 双收,势资兼得,于是傲视群雄,最终一统北方,爵尊魏王. ?据《后汉书?董卓传》:"(杨)奉,(韩)暹奔袁术,遂纵暴扬,徐间.明年,左将军刘备诱奉斩之暹惧,走还并州,道为人所杀." ?苟或于曹操"抉天子以令诸侯"出力尤多,据《三国志?魏志?苟或传》:"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或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 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或筹焉."《荀或传》裴注又引《或剐传》:"太祖表日:'陛下幸许,或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 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或之功也.„ l05 失败者:袁绍 要更加全面地了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史事始末,袁绍是无法回避不谈的.《三国志-魏书? 袁绍传》载:"绍遂领冀州牧,从事(沮)授说绍日:'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横大江之北,合四州之 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御之? 比及数年,此功不难.'绍喜日:'是吾心也."'.是时为初平二年,?天子尚在长安,沮授献以"迎大 驾","号令天下"之策,袁绍虽言"是吾心也",但其初领冀州,一切有待消化处理,而天子又远在长安,实 有鞭长莫及之感,故未见任何动作."兴平二年,拜(袁绍)右将军.其冬,车驾为李催等所追于曹 阳",其时袁绍在冀州已经站稳脚跟,天子于颠沛之时拜其为右将军,实乃望其勤王,此与上文所引 手笔版诏吕布事出于一意,故"沮授说绍日:'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未 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 之?"'."沮授这次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挟天子而令诸侯"的谋略,此时的袁绍已经完全具备了出迎天 子的条件,且乘舆播越,天子蒙尘,如果袁绍果断行之,则日后诸雄大势或难逆料,曹操能否顺利地一统 北方亦不可知,然而"绍悦,将从之.郭图,淳于琼日:'汉室陵迟,为H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 若迎天子以自近,动则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郭图,淳于琼可谓无 识见,"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袁绍虽未位尊为相,然而也是一方大牧,天子危难却能 坐视不理,徒以私便而拒公义,何成大事?图,琼二人可谓汉室之贼臣,袁氏之罪吏."授日:'今迎朝 廷,至义也!又于时宜,大计也!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夫权不失机,功在速捷,将军其图之!'绍弗 能".l3j2无论沮授将时局看得如何通透,也无法使袁绍明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重要性,直到真如沮 授所料"必有先人者"出现后,才让袁绍感到陷入了被动局面. 曹操一旦"挟天子都许",天子立即发出一纸诏书,"责(袁绍)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 师而但擅相讨伐".当初未能从沮授之策,现在果然自陷不义之地,于是袁绍不得不作长书以自解, 虽百般辩解,然终失先机,眼看着曹操打着天子旗号,日益壮大,袁绍才真正明白了名义的重要性,但为 时已晚,无力回天,"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甄城,以自密 近.太祖拒之".?袁绍此议无异痴人说梦,曹操岂肯轻易将费尽心思迎回的天子拱手送出?曹操一 旦试探出袁绍有畏于天子之名,便使天子下诏封袁绍太尉而班在己下,"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_J?此 时袁绍已经陷入了进退失据的地步,实乃"从之则为曹操所制,违之则负拒命罪责".而袁绍并未就此 束手,据《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裴注引《典略》:"自此,绍贡御希慢,私使主簿耿苞密白日:'赤德哀 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绍以苞密白事示军府将吏,议者咸以苞为妖妄,宜诛.绍乃杀苞,以自 解."uI2m袁绍欲自篡大统来打压曹操,赢得人望,完全是被逼无奈而出此下策,以当时袁绍的声名位望 这样做,无疑是冒着很大风险的.果然人心所在仍归刘汉,袁绍不得已只能牺牲耿苞.此后,曹操征讨 张绣暂时离许,袁绍谋臣便又向其建策,"(田丰)劝绍迎天子,绍不纳".?.虽然袁绍依然优柔而不能 断,曹操还是慌忙回撤,"袁绍叛卒诣公云:'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公 乃解绣围".?J2.可见如果袁绍当时能够乘机率众袭许的话,或者是有机会迎回天子的. 袁绍一次又一次失去"奉迎天子"的机会,然而是时曹操刚被张绣败于宛,而袁绍却一举攻破公孙 瓒,彼此士气人望因此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建安四年)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 攻许.(曹操)诸将以为不可敌".l1此次袁绍是以新胜之师临方败之卒,颇有直捣许 下,荡平曹氏的气 势,然而即使是袁绍幕内的明眼人也清楚地知道此役凶多吉少,"(崔)琰复谏日:'天子近许,民望助顺, 不如受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昕".l1l3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袁绍孤注一掷,誓与曹操决一雌雄.虽然 袁绍来势汹汹,然而文韬武略皆逊曹操一筹,再战而连失颜良,文丑二将,兵士为之夺气,其后又不能从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栽:"(初平二年)秋七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栽:"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及在河东,绍遣颍川郭图使焉.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裴注引《献 帝传》所栽与正文所引《后汉书?袁绍传》同.赵一清《稿本三国志注补》(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以为:"前载沮授说绍有迎大驾于西 京,复宗庙于洛邑之语,则'奉迎汉帝'本沮生之谋,窃谓《献帝传》所言为审."(第l54页)是也,从之. 106 沮授持久战略,遂一败涂地,饮恨官渡.实际上,在双方相持时许攸曾献计破曹,"许攸说绍日:'公无与 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绍不从,日:'吾要当先围取之."'N后来也 是这位许攸转投曹操,为其献计抄截袁绍粮草,曹操据此而最终成为官渡之战的胜者.袁绍与"挟天子 以令诸侯"数次擦身而过,竟然最终与之无缘,当是志大智小,自罹其祸,陈寿谓其"外宽内忌,好谋无 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实不诬也. 除了袁绍外,动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心思的大有人在.据《三国志?吴志?孙策传》:"建安五年, 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属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 杀."??少年英发,肇基江东的孙策因不顾小节,细行不谨终自捐命寿,而使"袭许, 迎汉帝"的妙 计为之天折.刘备也曾向刘表建议劫持天子:"太祖之始征柳城,刘备说(刘表)使袭许,表不从.及太 祖还,谓备日:'不用君言,故失此大会也."船刘表长期蛰伏荆州,坐待曹操驱策中原而岿然不动,刘 备向其献策,不见纳用,明矣.天子的诱惑力如此之大,可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其时造成的巨大 影响,而曹操竞能以一州之力行此妙计.益知其见称雄豪非为虚名. 余论 曹操最终一统北方,但终究止称魏王,未自行禅代,其用意颇难揣摩.如果从其"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本意看,不难获知一些端倪."挟天子以令诸侯"关键在打着天子旗号实施自己的意愿,如果废天子 而自代之,则名义的作用便彻底丧失了.早在袁绍等人谋立刘虞以抗挟持献帝的董卓时,曹操就明确表 示反对,"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之,天下其孰安之?"„实际上一旦曹 操平定天下,必然会取汉造魏,然而其时三国鼎立,曹操还要用"天子"的名义讨伐孙,刘,所以至其没世 也未篡汉.宋黄裳《古今纪要》卷四《三国》有言:"曹操本有过人之才,适当艰难之会,不能扶颠持危,反 '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氏方用此于汉,而司马氏即用此于曹,螳螂捕蝉不知黄雀之在后,三国六朝之 祸于此乎始,而乱臣贼子接踵于后世矣!皆操有以启之,岂不悲夫!"? 参考文献: [1]卢弼.三国志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l956:1941.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虞世南.北堂书钞[M].北京:中国书店,1989. [5]萧统.文选[M].李善,注.影印清胡克家覆刻宋尤袤本.北京:中华书局,1977. [6]太平御览[M].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宋刊本.上海:上海书店,l985 [7]赵一清.稿本三国志注补[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8]敦煌吐鲁番本文选[M].饶宗颐,辑录.北京:中华书局,2oo0. 责任编校:张朝胜 ?此条史文裴注所引孙盛《异同评》以为孙策无袭许意,裴松之已随文驳之,今再举数条,以驳孙氏."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 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卢弼《三国志集解》,第396页,中华书局,l982).又"孙策闻公与袁绍相持乃谋袭 许,未发为刺客所杀"(卢弼《三国志集解》,第25页,中华书局,1982).又唐写本陆士衡《辨亡论》载:"长沙桓王逸才命世„„将北伐诸 华,诛锄干纪,旋皇舆于夷庚,反帝座于紫闼,挟天子以令诸侯,清天步而归1日物,戎车既次,群凶侧目,大业未就,中世而陨."(饶宗颐辑 录《敦煌吐鲁番本文选》,第8l页,中华书局,2cH00)《三国志?吴志?孙亮传》裴注引陆机《辨亡论》与之同,陆机由孙昊入晋,其所言必 当有据,孙策意图袭许事可以坐实. ?裴松之注《三国志》,独于曹丕禅代之际,引文最夥,备栽众议,长篇累牍,其用意似亦在此,历来研究裴注者,于此多未措意.赵 翼《廿二史苔记》卷七"禅代"条,亦揭此层,且详言此下诸朝禅代之事,可参看. 107
/
本文档为【【doc】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