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略辨正知与正念

2017-11-12 8页 doc 22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略辨正知与正念略辨正知与正念 略辨正知与正念 略辨正知与正念 前言 正知和正念.是经常被相提并论的一对概念. 从体性上来说.正知和正念都是心.只是依心作用 的差别而安立二者.但由于在汉地作为法相基础教 材的《大乘百法明门论》中,列举的五十一位心所法 中,并没有这二种心所法.所以许多人很难分清这 二者的细微差别.另外,笔者最近在研读《人菩萨 行论》(以下称《人行论》),于中看到译者释如石法 师提到"'正知'之'正'是现在进行式.指当下,正 在的'正',而不是形容词正确,不正确或正,邪的 '正"'.于是他认为"在汉传佛教的'百法'中.'正...
略辨正知与正念
略辨正知与正念 略辨正知与正念 略辨正知与正念 前言 正知和正念.是经常被相提并论的一对概念. 从体性上来说.正知和正念都是心.只是依心作用 的差别而安立二者.但由于在汉地作为法相基础教 材的《大乘百法明门论》中,列举的五十一位心所法 中,并没有这二种心所法.所以许多人很难分清这 二者的细微差别.另外,笔者最近在研读《人菩萨 行论》(以下称《人行论》),于中看到译者释如石法 师提到"'正知'之'正'是现在进行式.指当下,正 在的'正',而不是形容词正确,不正确或正,邪的 '正"'.于是他认为"在汉传佛教的'百法'中.'正 知','不正知'的'正'字.向来被解释为'正确'或 '正当'的意思"【",是千年以来的误解.窥基以来的 大德真的是在以讹传讹吗?抱着这样的疑惑.笔者 对正知和正念进行了一番研究.试图明晰其概念, 澄清其关系,指出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一 ,什么是正知 正知,虽然在《大乘百法明门论》等法相论典中 没有提到,但其反义词——不正知.作为随烦恼之 一 ,却被多次提到.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中说:"不正知者,烦恼 O4音2011年第5期总第321期 ◎张磊 相应慧为体.由此慧故起不正知身语心行.毁犯所 依为业.不正知身语心行者,谓于往来等事不正观 察,以不了知应作不应作故多所毁犯."【2] 又如《成唯识论》中说:"云何不正知?于所观 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谓不正知者多所 毁犯故.有义不正知慧一分摄.说是烦恼相应慧 故;有义不正知痴一分摄,瑜伽说此是痴分故,令知不正名不正知:有义不正知俱一分摄,由前二文影 略说故"【3]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不正知是于身语意的行为 不了,在慧心所和痴心所俱起的分位上假立的:相 反,正知也就应该是于身语意的行为了了分明.在 慧心所和无痴心所俱起的分位上假立的:而慧心所 有简择决断的作用,如《成唯识论》所说的"云何为 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故正知也就 有简择决断的功用 因此,正知的"正"应该具有两义,一是指当下, 正在的意思.即于当下正在发生的身语意的行为了 了分明,如《瑜伽师地论》中所说:"若往若来正知 而住,若睹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 伽胝及以衣钵正知而住.若食若饮若啖若尝正知而 住.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正知而住.于觉寤时正知而 住,若语若默正知而住,如解劳睡时正知而住,如是 名为正知而住."【s】二是正确,正当的意思,因为正知 中的慧心所有简择决断的作用.正知也就不妨理解 为"知正",即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如 上《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中所说,不正知是"不了 知应作不应作",那正知也就是"了知应作不应作". 这就有简择邪正的意思.所以.释如石法师的上述 观点稍有偏颇,毕竟《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是印土 着作,并非是汉人自出己意的. 总之.正知.即是于当下身口意三门正在发生 的行为的了了分明.也是对行为本身正确与否的了 了分明.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知一词有时是别别而 指,有时则是合为一说. 二,什么是正念 弄清什么是正念之前,先得弄清什么是念. 《成唯识论》中说:"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 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 失能引定故.于曾未受体类境中全不起念,设曾所 受不能明记念亦不生."[61即念是对过去境的明记不 忘,如此说来,那是否念心所就不是当下,正在发生 的呢?这里可能有点混淆,要从能所的角度来谈.因 为所念的境固然是过去的曾习.但能念的心却可以 是当下的.所以说,念可以是一个正在进行式的行 为,虽然其所念的是过去式. 在南传长老马哈希尊者的《四念处选章》中,念 被解释为包括七种含义,如说:"什么是念?(一随 念,(二)记忆,(三)觉察,(四)忆起,(五)忆持,(六)紧系 (事物),(七)不忘."根据巴利圣典协会(PaliText Society)的译本:"念在那个时候是随念,忆起,想 起,忆持,与肤浅和忘却相反."[71 这其中有些含义与汉传佛教所谓明记不忘的 说法,相差不大.但其在解释第三项觉察时,则说 "(~)Sati:念.这里,念是随念或系念于当刻.例如: 辫法音论坛』05 At~pisampajanosatilra(他是精进惊觉.念念分明的 觉知和觉念的1或Sosatovaassasatisatopassa~Lsafif当 入息时,他注意观察它.当他出息时,他也注意观 察它),又Satokappeyyasatopatikkameyyasato alokeyyasatovilokeyya(~他行走,站立,坐下,躺着, 前进,转身,望前,望向别方时他都观察着)."[81 这里的念.指随念或系念于当刻.非常接近上 文所说正知的意思.从这来看,在某些语境下,正 知和正念是类乎同义的.但这毕竟不是"念"一词 常用的主流语义,姑且暂置一边.而诸如其它第五 项的忆持义.第六项的紧系义.以及第七项与不放 逸同义的不忘义.下面会在关于修习三摩地的正 念中说到 弄清了念的定义.再来看看正念的反义 词——忘念的定义.有人或许会说,正念的反面不 应是邪念吗?为什么说是忘念呢?这里需要说明的 是,念是别境心所,是通于三性的.正念是善性的, 邪念是恶性的,而忘念是染污性的.如果侧重正念 的"正"字.从善恶的角度来说.正念的反面就是邪 念;但若是侧重正念的"念"字,从系忘的角度来 说,正念的反面就是忘念,如《成唯识论》中所说 "不忘念者即是正念"【9】 忘念有时亦翻为失念,其定义如《成唯识论》 中说:"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 念散乱所依为业,谓失念者心散乱故.有义失念念 一 分摄,说是烦恼相应念故;有义失念痴一分摄, 瑜伽说此是痴分故,痴令念失故名失念:有义失念 俱一分摄.由前二文影略说故.论复说此遍染心 故."【o] 从上可见.忘念是在念心所和痴心所俱起的 分位上假立的,那么,正念也就应当是在念心所和 无痴心所俱起的分位上假立的了.正念是对曾习 境的明记不忘.但也不妨是对当下所缘境的系持 不散乱,因为所缘境可以是曾习境,而曾习的境且 不妨就是今习的境,相续不断.所以,有时正知和 正念几不可分.正念的"正"也和正知的"正"一样, 在不同场合,有正在或正确二义. 三,正知与正念的关系 关于正知与正念的生起次第,究竟是由正知引 发正念.还是由正念引发正知呢?有人认为.要先 有正知,才能有正念,其理由是,念只有忆念之力, 而无择境之用.要保证所念是正确的.则必须要先 经过慧的简择因此如没有正知,哪里会有正念 呢?这其实是把正知正见的"正知"和正知正念的 "正知"混为一谈了前者的正知是指正确的知见. "知"是名词:后面正知正念的"知"则是动词,乃知 道的意思如果正知是指前者——正确的知见.那 当然是先有正知.后有正念.因为八正道中是以正 见为首.为前导,而有正思维乃至正念正定的,如 《杂阿含七四八经》所说:"如日出前相,谓明相初 光.如是比丘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相者,所谓正 见.彼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 便,正念,正定."[111 但如果是作为动词的正知和正念.到底孰先孰 后呢?《人行论》中认为先有正念,后有正知,如说: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 返"[121意思是.若有守护意根门防护烦恼的正念 在.那么其时即有观察是时非时.应不应作,如实 而知之正知,偶一失坏,亦能回复;又如《菩提道次 第广论》(下称《广论》)中所言:"正知云何生耶? 答:前修念法.即修正知重要一因."[3] 在昂旺朗吉堪布的《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下称 《略论释》)中更详细的说道:"正知有似正念之果, 如正念有力,正知即有力.正念无力,正知亦无由 生起"【-】为什么这里只说"似"果呢?这是因为"心, 正念,正知三者体性是一,随用异名.但古德谓,凡 体性是一者,即不许一是因一是果,《中边》明说: O6.吾2011年第5期总第321期 '念为正知因'者何故?盖谓正知依念而起.念之作 用.恒常相续住于所缘正知则依于正念,分一分 心间时而起,数数观察.念与所缘间.有无沉掉诸 事.由是而称念为正知因.不属正因果门中之因 果如属正因果.则有果生因灭之失……又非离正 念而生正知,乃由正念流而生正知.前念是正念, 后一念即正知,由是而立正念为正知之因之名."[15】 当然.正知正念是相辅相成的.固然由正念生 正知.但正知也可以觉察心住正念与否.若是忘 念.则能迅速把心从忘失的轨道拉到正念上来.从 这个角度来说.正知也是在间接地生正念.所以 《入行论》中亦说:"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 瓶中水.不复住正念"『l6】 四,不同语境下正知正念的含义 正知正念的教授.多数出现在守护学处和修三 摩地两处 《入行论》中说,守护学处的关键在护心,如 云:"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 护学处."Ll71''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_18]而护心的方便正是正念,正知, 如说:"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 念与正知"[191对于守护学处来说.正念主要是在念 什么?正知又是要知什么呢? 宽泛地说.这里的"念".是在念曾习的法要, 但主要还是指与律仪相关的法要.比如念因果不虚 的道理,念持戒的功德,毁犯的过患,念在佛菩萨 前无可隐覆的事实.念止持作持种种的学处.念菩 萨三聚净戒的内容等等.而正知则是指依正念的 法要,观察抉择当下的身语意行,时非时,处非处, 一 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了了分明.依于正念而不产 生过失.如《入行论》所说:"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 态,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2ol 除了以上所说的守护学处.要时时保持正念正 知外.在修习三摩地时,也需要不断地修习正念正 知.不过其念知的具体内容便与前者颇不相同. 首先,三摩地的意思是善心一境性,《广论》中 说:"此中三摩地者,谓心专住所缘.复须于所缘相 续而住.此须二种方便:一,于根本所缘令心不散, 二,于已散未散将散不散如实了知.初即正念,次 是正知,如《庄严经论释》云:'念与正知是能安住, 一 ,于所缘令心不散,二,心散已能正了知.'若失 正念忘缘而散.于此无间弃失所缘.故明记所缘. 念为根本"【21】 这里正念的内容是修三摩地时的所缘境.比如 不净观的青淤影像,这里的"念"义.也不是通常所 谓的念,而是如《略论释》中所说"念者,非谓常义 之念.乃指于善所缘不散乱之谓"[221.这类似于上面 《四念处选章》中说到的忆持,紧系,不忘之义.此 处"不忘",亦应如《广论》中所说:"言不忘者,非因 他问或自思察.仅能记忆师所教示所缘如此.是须 令心安住所缘,相续明记无少散动." 同样.这里的正知,也不是对三门而言,而主要 是对意门.即对心是否于所缘境已散未散将散不散 的如实了知,念力稍弱,即以正知觉察,将之提起. 这观察念力是否缓弱的心之一分,即是正知.其又 可分上中下三品,次第对应着.沉掉未生即知,沉 掉已生即知.沉掉久后乃知,"简捷言之,正念.谓 直接系心于所缘,正知,谓间接系心于所缘." 总之.正念正知在守护学处和修三摩地这二处 教授中,具体含义颇有不同,一方面.后者较前者 所缘内容为狭.另一方面,守护学处中.正知正念 是以正知为主,正念是护正知的方便:而在修三摩 地中.正知正念是以正念为主.正知是在为正念保 驾护航.当然,这都是依偏重来说的. 正知正念犹如一对孪生兄弟.正念可以引发正 知,而正知又反过来令正念相续不断.其中.正知 的慧心所虽有简择正邪的功用.但其所依的标准却 》法音论坛07 是依正念而来:然正念的念却并没有简择之用.其 作为标尺一样的"正".再推溯其源.亦是由过去曾 习的正见而来.由正见而正念.由正念而正知,依 此生起之道,无论座上座下.若都能保持正念正 知,那就离佛教所说的解脱目标不遥远了.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注释】 【l】寂天菩萨着,释如石译:《入菩萨行论》第79页下 之注释,河北省佛教协会虚云印经功德藏印行,2004年10 月版. 【2]《大正藏》第31册,第699页中. [3】同上,第34页下. 【4】同上,第28页下. [5】同上,第397页中. 【6]同上,第28页中. 【7】马哈希大法师作,Sujiva法师编辑《四念处选章》第 2节之第6页.法藏讲堂恭印版. 【8】同上,第6—7页. 【91{大正藏》第31册,第30页下. [10】同上,第34页中. [11】《大正藏》第2册,第198页中. [121(()v菩萨行论》,第59页. 【13】宗喀巴大师着,法尊法师译:《菩提道次第广论》第 367页,上海佛学书局,2003年9月第2版. [14】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记录《菩提道次第略论 释》第207页,台湾方广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4年元月第 1版. 【151{@论释》,第218—219页. [161()v菩萨行论》,第57页. 【17】同上,第51页. 【18】同上,第55页. 【19】同上,第57页. [20】同上,第78页. [21】《广论》,第360页. [22】《略论释》,第207页. [23】《广论》,第361页. [241(略论释》,第199页.
/
本文档为【略辨正知与正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