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17年整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定(暂行)

【2017年整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定(暂行)

2018-03-19 14页 doc 30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2017年整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定(暂行)【2017年整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定(暂行) 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定(暂行) 为提高声环境质量监测水平,推进噪声自动监测进程,满足环保系统建设实施噪声自动监测的需要,特制定本技术规定。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提出了声环境功能区实施噪声自动监测的点位布设、监测项目、结果评价、数据报送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内容,适用于声环境质量监测中各城市所开展的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 道路交通噪声实施噪声自动监测可参照执行。 2 术语和定义 2.1 原始数据 以噪声自动监测系统设定的最小测量时段测得的数据...
【2017年整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定(暂行)
【2017年整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定(暂行) 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定(暂行) 为提高声环境质量监测水平,推进噪声自动监测进程,满足环保系统建设实施噪声自动监测的需要,特制定本技术规定。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提出了声环境功能区实施噪声自动监测的点位布设、监测项目、结果评价、数据报送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内容,适用于声环境质量监测中各城市所开展的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 道路交通噪声实施噪声自动监测可参照执行。 2 术语和定义 2.1 原始数据 以噪声自动监测系统设定的最小测量时段测得的数据,是其它各时段统计和分析的基础数据。(该数据根据使用仪器功能的不同,可以是瞬时声级或等效声级、频谱、气象数据等。) 2.2 有效采集率 原始有效采集率(Activity,简称Act)是在监测时段内实际采集有效数据的次数与理论上应采集数据的次数之比的百分数: nAct,,100% N 式中:n—在监测时段内实际采集有效数据的次数; N—在监测时段内理论上应采集数据的次数。 统计有效采集率是在统计时段内参与统计的各分量有效采集率之和与理论上应参与统计分量的个数之比: ,ActiAct, N 式中:Act—在统计时段内各分量的有效采集率; i N—在统计时段内理论上应参与统计分量的个数。 2.3 等效声级 等效连续声级的简称,指在规定测量时间T内声级的能量平均值,当采用A 1 声级测量时,用L表示(简写为L),单位dB(A)。 Aeq,Teq 2.3.1 连续积分等效声级 当采用连续积分方法测量时,等效声级表示为: T10.1,,Li L,dt10lg,,eq10,0T,,式中:L—t时刻的瞬时声级,单位:dB,(下同); i T—规定的测量时间,单位:秒,(下同)。 2.3.2 等间隔采样时的等效声级 大部分仪器均采用等间隔采样的方法进行噪声测量,此时可用下式表示等效 声级: N1,,L/10i 10lg10,,,,LeqNi,1,, 式中:N—规定的测量时间T内的采样次数; L—单次采样的瞬时声级或等效声级。 i 2.3.3 考虑有效采集率的等效声级 在噪声自动监测时,因仪器、通信故障和气象环境等影响有效数据采集的情 况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应考虑数据的有效采集率来计算等效声级: 0.1L,,i,,,,Act10,,i ,10lgLeq,,,Acti,, ,ActiAct, N 式中:L为总时段的等效声级; eq L为分时段的等效声级; i Act为总时段的有效数据采集率; Act为分时段的有效数据采集率; i N为分时段的的个数,即理想情况下应参与计算的L的个数。 i2.4 小时等效声级 1小时内由原始数据统计计算的噪声能量平均值。 n1,,L/10iL10lg10, ,,,小时ni,1,, 2 n ,,100%Act小时N 式中:n—1小时内有效原始数据个数; N—1小时内理论应采集原始数据个数; L—1小时内第i个有效原始数据的等效声级(或瞬时声级); i Act—1小时的有效数据采集率。 小时 如果小时均值不是由原始数据产生,其定义式请参看2.9.3。 2.5 昼间等效声级、夜间等效声级 在昼间时段内测得的等效连续A声级称为昼间等效声级,用L表示,单位ddB(A)。 在夜间时段内测得的等效连续A声级称为夜间等效声级,用L表示,单位ndB(A)。 N1,,L/10iLL (或)10lg10,,,dn,Ni,1,, 式中:N—昼间(夜间)小时数; L—昼间(夜间)第i个小时的等效声级。 i 昼夜划分:一般情况每日(0:00~24:00,不跨日期)内,昼间 为6:00~22: 00;夜间为 0:00~6:00和22:00~24:00。对于昼夜时段划分与上述时段划分不同的地区按当地政府规定执行。 在考虑有效采样率的情况下: 0.1L,,i,,Act10,,i ,,,或10lgLLdn,,,Acti,, ,Acti,,或, ActActdnN 式中:N—昼间(夜间)小时数; L—昼间(夜间)第i个小时的等效声级; i Act—昼间(夜间)第i个小时的有效采集率; i Act—昼间(夜间)的总有效采集率。 (或)dn 2.6 气象监测单元 3 气象监测单元是各类噪声监测终端的选配部件,可只测量风速、降雨量2个参数,也可测量全部参数(风速、降雨量、风向、温度、湿度、气压等),用于对各种气象指标的实时测量,以对监测数据有效性进行分析。 3 监测点位 3.1 监测点位数量选取原则 声环境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点位的数量根据城市经济状况及实际管理需求确定,应涵盖各类型声环境功能区。 建议功能区自动监测点位数量:超大、特大城市?20个,大城市?15个,中等城市?10个,小城市?7个。 各类功能区监测点位数量比例按照各自城市噪声功能区划分面积比例及行政区划情况进行合理分配与布局,避免点位过度集中。 若原有功能区监测点位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和《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暂行技术规定》(总站物字,2010,241号)要求,可直接用噪声自动监测点位替代。 3.2 功能区点位布设原则 测点选择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附录B中普查监测法,各类功能区粗选出其等效声级与该功能区平均等效声级无显著差异,能反映该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特征的测点若干个,再根据如下原则确定本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点位。 (1)能满足自动监测仪器安装、监测、管理和质量控制条件。 (2)监测点位维护方便并能保持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运行。 (3)监测点位能避开附近的固定噪声源,避开树木(风天树叶声)的影响。 (4)监测点位应距任意反射面不小于3.5米,如果条件不具备,测点可布设在敏感建筑物外,距墙壁或窗户不小于1米(尽量避免较大的反射面)。 (5)测点高度应距地面4-6米。 (6)4类声环境功能区选择有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区域。 4 监测主要统计项目 每小时等效声级L、小时累积百分声级L、L、L、L、L和标准偏差小时105090maxminSD。 4 夜间最大声级L 。 max 昼间等效声级L和夜间等效声级L。 dn 分别统计各类功能区监测点位月、季、年昼间、夜间达标率及能量均值。 对应的有效采集率。 5 监测结果评价 昼、夜间等效声级和夜间最大声级L,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max 中相应的环境噪声限值进行独立评价。按监测点次分别统计昼间、夜间达标率。 其余统计项目可用于相关的分析。 6 数据上报 建立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点位的城市,数据报送目前仍按《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暂行技术规定》(总站物字,2010,241号)执行,即:上报每季度第二个月第10日(正常工作日)的监测数据,如数据不符合测试条件的顺延报下一天的监测数据,待条件成熟后再根据噪声自动监测的特点提出相关报数要求。 7 其他 (1)建议各类功能区至少有1个点位安装气象监测单元,若气象监测单元数量更少优先考虑在0类至2类功能区安装。 (2)根据管理需要自动监测站可增加录音、录像、照相等功能。 (3)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时间分布图、监测点位调整等与《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暂行技术规定》(总站物字,2010,241号)规定相同。 8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8.1 数据有效性 (1)噪声自动监测点位中凡是自然社会可能出现的各类声音,均不得视作异常值而予以剔除。 (2)每小时等效声级L、昼间等效声级Ld和夜间等效声级Ln等都应记录小时 相应的有效采集率。 (3)单位小时内,气象条件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相关规定,则小时数据视为有效。 (4)每小时等效声级L对应的有效采集率大于75,为有效数据;每日中小时 昼间等效声级L不少于12个小时,夜间等效声级L为全时段。 dn 5 (5)对于剔除的无效数据应做标记。 8.2 自动监测仪器的校准 (1)自动监测系统除自动电校准外还应定期(一般每季度一次)进行声校准。 (2)在降雨、强风过后和温湿度变化梯度较大的情况下也应进行声校准。如监测值出现急剧升高、降低或连续不变情况下,应进行系统检查,排除故障后仍需进行声校准确认。 (3)记录现场校准情况。 8.3 系统维护 8.3.1 监测点位巡检 对监测点位应定期进行巡检,包括: (1)检查仪器的接地线路是否可靠; (2)在经常出现强风暴雨的地区,应经常检查避雷设施是否可靠,户外传声器及延长电缆、风罩、气象杆等是否被损坏,有问题应及时处理,保证系统能安全运行; 3)检查监测仪器的运行状况和工作状态参数是否正常; ( (4)记录巡检情况。 8.3.2 监控中心检查 监控中心的日常检查工作应包括: (1)每日检查中心计算机与各监测点位的数据传输情况是否正常; (2)每日应对各子站至少调取一次数据,若发现某子站数据不能调取,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时排除故障; (3)每日应对各子站的时钟和日历设置进行检查,若发现时钟和日历错误应及时调整; (4)定时自动远程检测系统,远程检查系统与各点位仪器的运行状况是否异常; (5)定期备份系统的监测数据。 8.3.3 系统检修 (1)应根据所使用的仪器结构特点和厂商提供的维修手册的要求,制定常 6 见故障的判断和检修的方法及程序; (2)对于在现场能够明确诊断,并且可由简单更换备件解决的问题,如传声器、延长电缆、风罩等,可在现场进行检修与更换; (3)对于其他不易诊断和检修的故障,应将发生故障的仪器送实验室进行检查和维修,并在现场用备用仪器替代发生故障的仪器; (4)在每次检修完成后,根据检修内容和更换部件情况,对仪器进行校准,并记录检修及校准情况。 7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1 1,万 1,5千 1,2千 1,千 1,万草测 1,2千草 测 1 2 3 4 5 6 7 一 沉 1对地层划分到组或阶,如范围大应进一步二分或三分,确定1.在1,万分成的基础上,按岩层、岩性特一般地段的研究程含矿层或地 积 其时代,测定其厚度及产状 点进一步详细划分岩层,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度可低于1,万或成矿有利质 岩 2.对标志层、成矿有利的岩层在图上的宽度大于1毫米者应扩分、结构、构造特征,胶结物性质,结核体与之相似。含矿层地层仍与1观 大表示,应注明; 的形态、沉积韵律、测定各层厚度、产状与或成矿有利的岩层,2千相测 3(研究鉴别各地层的接触关系,岩层的层理机械沉积与化学沉空间分布关系。 其研究程度仍与1同,其他问研 积分异作用,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等特点; 2.3.4.5同左 ,万相同 题研究程究 4(研究喷出岩的特点,层序、层理、及岩相等特征,岩石的组6(对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地层,或成矿的度可低于1程 成及其特点,测定其时代、厚度及产状; 主要围岩、对其岩石作详细的岩石矿物鉴定,2千。 度 5.与矿产关系的研究,含矿层或对成矿有利岩层的空间分布及与岩石化学分析,并应控制它的厚度、产状 变化规律,层位与岩性特征,测定其厚度与产状 等有关特点在空间上的变化。 侵 1.确定侵入岩的时代、种类、规模、形态及产状,研究侵入岩除左列1-7各项内容外应进一步做到: 同上 同上 入 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2.对侵入岩体应详细划分岩相;3.研究岩1. 详细划分岩相、不仅要从接触带的变化 岩 体的原生构造;对原生构造带的特征分布范围与产状等,在图特征出发划分边缘相、过渡相及内部相, 上应给予标示。4.研究岩体之间及岩体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研究各自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点, 接触变质的范围,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及产状。5.脉岩的分而且要从岩浆的结晶与分异作用、熔离 布特点、岩性特征、规模及产状,脉岩与岩体的关系,脉岩之作用、同化作用和自变质等特点划分岩 间的关系、脉岩与成矿之间的关系。6.研究侵入体与成矿之间相。 的关系,岩体的形态变化、产状变化与岩相变化对成矿的富集2. 揭露和控制岩相及接触带的产状变化; 作用。7.岩浆岩型的矿床、对岩体的研究程度与揭露程度,应3. 详细划分原生流动构造与原生裂隙构造 达到对矿化研究程度的要求。 的分布特征产状,研究岩体各部位的付 矿物特征,近可能的标出岩体流动前缘; 4. 对岩体与脉岩应作详细的岩矿鉴定与成 矿有关的岩石化学分析 5. 与成矿有关的岩相或脉岩,在图上的宽 度大于1毫米者应表示,小于1毫米者 应扩大表示,但应说明。 8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2 1,万 1,5千 1,2千 1,千 1,万草测 1,2千草 测 1 2 3 4 5 6 7 一 变1研究变质作用特点及变质程度,划分变质带 1按变质程度及特点,详细划分各变质带的同上 同上 地 质2.研究各变质带空间分布规律与产状的变化特点, 变质级,按岩性特点与构造特点划分岩层; 质 岩 3(划分变质相研究各变质相系的关系 2.详细研究各变质相的剩余矿物,变化矿物观 4.研究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或矿化富集作用之间的关系 及其特征,矿物组合与常见矿物组合特点。 测 5(对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变质带应详细研究并控制空间分布与3.详细研究各变质带的接触关系,对各带的研 变化规律,研究其层位与岩相特点,测定其厚度与产状,其厚片理、线理、香肠状构造及残留构造等变化究 度能填出时应专门表示、填不出时应扩大表示。 特点,并精确的测定其产状。 程 4(同左4.5 度 5.对各变质基本岩石类型应作详细的岩矿鉴 定与岩石化学分析,以便进一步建立变质相 系。 构1查明矿区的主要构造带与控矿构造的特征, 同1-6,应进一步岩研究: 同上 同上 造2.查明各种性质构造带的组合、排列方式、分布规律,着重研1不同级别、不同序次结构面对矿体的控制 地究压性构造带的分布与变化特征,研究和划分构造型式或体系。 作用特点。 质 3查明各结构面性质、特点、规模及产状; 2.对成矿有关的构造带,在一定距离内应有 4(区分不同级别、不同序次的结构面空间分布规律与变化特点 工程控制,揭露其形态,规模、产状、充填 5.区分成矿前与成矿后的构造带特点与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级物等特征,准确测量其产状。 别构造带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3.对破坏矿体的断裂,地表应有工程控制, 6.研究构造体系的复合与联合对岩浆的活动与成矿作用的控制查明其性质、规模、产状及断距,其界线与 作用。 断距应实测。 7.对各种主要断裂带与褶皱轴的实际位置应实测。 9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3 1,万 1,5千 1,2千 1,千 1,万草测 1,2千草 测 1 2 3 4 5 6 7 一 蚀1初步查明蚀变种类,规模、产状、形态,确定蚀变围岩的性1.详细查明各蚀变带种类,蚀变强度,矿物同1,万 1与成矿关地 变质,对蚀变带应有工程控制。 组合、规模、产状、形态,确定蚀变围岩的系密切的质 围2.圈定蚀变体或蚀变带,判断蚀变作用与火成活动变质作用的性质,用工程控制蚀变带的变化。 同1,2千 观 岩 关系 2.详细圈定蚀变体和蚀变带的范围,按蚀变2.与矿关系测 3.研究蚀变围岩的含矿性。 强度与矿物组合进一步细分,确定蚀变体与不密切的研 火成活动、变质作用、矿化作用的关系; 精度可降究 3.详细研究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低。 程 矿1. 用槽井探和物化探等手段揭露和控制矿化带或矿层的规模1用槽井探和物化探等手段揭露和控制矿化同1,万 同1,2千 度 化产状及走向的变化; 带或矿体; 及2. 矿化带、含矿层、矿体、详细研究其规模、产状、形态、2.矿化带较详细的研究确定矿化类型、规模、 矿矿石自然类型等变化特点,分布规律。 产状、矿物种类及金属矿物含量 体 3. 分析和鉴定金属矿物,脉石矿物的种类及含量 3矿体,除按1,万要求外,尚需要对矿石 4. 对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条件做出初步判断,指出找矿标志自然类型、矿石物质成分等进行研究,对矿 与找矿方向。 床成因类型、工业类型做出判断。 4要用工程控制主矿体,上下盘的小矿体, 对露天开采的矿床,要详细的查明矿体的边 界 5系统的查明矿体有用组份的含量及其变化 10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4 1,万 1,5千 1,2千 1,千 1,万草测 1,2千草 测 1 2 3 4 5 6 7 二 必1.矿体宽度大于5 1.矿体宽度大于2.5 1.大于1 1.大于0.5 1.大于5 1.大于1 精 须2.一般岩石宽度大于20 2.一般岩石宽度大于10 2.大于4 2.大于2 2.大于40 2.大于4 度 表3.蚀变体宽大于10 3.蚀变体宽大于5 3.大于2 3.大于1 3.大于10 3.大于2 要 示4.各种构造形迹长大于100 4.各种构造形迹长大于50 4.形迹长大于20 4.形迹长大于10 4.形迹长大于200 4.形迹长大 求 地于40 质 体 规 模 m 地1.矿体5-10 1.矿体2.5,5 1.矿体1-2 1.矿体0.5,1 1.10,20 1.1.2,4 质2.一般地质体10-20 2.一般地质体5,10 2.一般地质体2,4 2.一般地质体1,2 2.20,30 2.2.4,6 界 线 实 测 允 许 误 差 m 11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5 1,万 1,5千 1,2千 1,千 1,万草测 1,2千草 测 1 2 3 4 5 6 7 30-40 二 观测简80,100 500,600 1200,1400 20,40 250,400 精 密度单 度个,区 Km2 要 中40,50 100,120 600,700 1400,1600 求 常 区 复,60 120,150 700,800 1600,1800 杂 区 12
/
本文档为【【2017年整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定(暂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