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复件 赏识教育与青少年学生独立人格培养

2017-09-26 50页 doc 154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复件 赏识教育与青少年学生独立人格培养复件 赏识教育与青少年学生独立人格培养 浅谈赏识教育的作用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被赏识。总之,赏识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赏识可以让学生创造出我们估量不到的成绩 中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南京少女周婷婷就是在“赏识教育”的模式下6岁就认识了2000个汉字,学会了看口型和人交流,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8岁时创造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的数字的吉尼斯世界纪录;10岁时与父亲合写了12万字的童话故事《从哑女到神童》;16岁就被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破格录取。《赏识你的学生》...
复件 赏识教育与青少年学生独立人格培养
复件 赏识教育与青少年学生独立人格培养 浅谈赏识教育的作用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被赏识。总之,赏识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赏识可以让学生创造出我们估量不到的成绩 中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南京少女周婷婷就是在“赏识教育”的模式下6岁就认识了2000个汉字,学会了看口型和人交流,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8岁时创造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的数字的吉尼斯世界纪录;10岁时与父亲合写了12万字的童话故事《从哑女到神童》;16岁就被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破格录取。《赏识你的学生》一书中的《我曾是智障者》的作者弗雷德?爱泼斯坦,《特迪的礼物》中的特迪.斯特拉德等等人物无疑都是赏识教育的受益者,他们最终能取得成功都归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家人、老师的赏识。一位教育家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二、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歌德曾经说过:“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自信是学生学习成功的精神支柱,是学生生活成功的精神支柱,它是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动力。自信心强的人,往往对生活,对学习信心百倍,干劲干足,也容易取得成功。赏识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好方法。赏识肯定了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兴奋,感到满足,从而信心百倍。研究表明,学生自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中培养起来的。日本一个教育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班级的学生,当作学习优秀的班级学生来看待,而将一个优秀班级的学生,当作问班级来教。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原来成绩差距很远的两个班,在试验结束后的总结测验中平均成绩相差无几。原因是差班的学生受到了赏识,对学习有了信心,学习态度转变了,学习积极性大增,成绩得到了提高。自信心是一种催化剂,它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培养起来的,它能 把人的潜能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人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而赏识在自信心的培养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赏识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著名赏识教育家周弘凭着独特的赏识教育法,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全国十佳少年、中国第一聋人大学生、留美博士。周弘说,他与别人正好相反,对女儿从不挑刺,而是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翘起大拇指热情洋溢地赏识,“叛变”了传统教育方式。这就是赏识教育,这种教育孩子的心态被周弘称为“花苞心态”。孩子身上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赏识就是要把他们美好的一面唤醒,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成为花朵。当他们还是花苞时,赏识是唤醒,挑毛病是摧残。 浅谈赏识教育的异化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年会 摘 要:当代教育实践中,赏识教育的宽容性、认可性与鼓励性的确在促进师生关系、学生融入集体与个性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代教育实践中对于赏识教育过分推崇,导致赏识教育的滥用,从而导致教师权威的衰落、学生抗挫折与自我意识能力的下降。 关键词:赏识;异化 教育的存在就是使人能够成为自信的、充满活力的人,仅仅依靠惩罚或者挫折教育并不能够使人成为这样的人,因为,根据阿德勒的观点,人无时无刻都存在着自卑感。而人的自卑感的消除主要就依赖于赏识,即发现一个人的闪光点,对其进行鼓励,赞扬,从而使其的优点强化、缺点弱化或者改正。 人不同于动物的一个最主要方面就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的发挥主要依赖于人的感情和意志,人的生活中的种种奇迹就是这些意志与感情的结果,如母爱可以让母亲为孩子挡去危险,生存的意志可以让一个人存活下来等等。在教育中,这样的感情与意志主要体现为对学习的热爱与坚持、对学问的孜孜追 求。人类本性最深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的,[1]所以依靠于赏识是可以建立于培养人的这种情感与意志的,但同时,如果赏识教育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一、赏识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人天生有被赞扬与鼓励的需要,这是人的自然属性,所以,在教育之中对人进行赏识,不仅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还可以鼓励学生成才,使学生的社会性与个性都得到充足的发挥,所以赏识在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赏识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是权威的代表,这种权威不仅表现在教师的学术之上,还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只是被动的存在,教师要求什么,学生就必须按照权威的指示去做,这种师生关系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诉求,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不断加重。而赏识教育要求教师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放下自己的统治心理,与学生形成平等的关系,这样学生对于教师就不再惧怕,教师对学生就不再强迫,二者之间的相处是在宽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知识的教授之上,赏识要求教师能够发现学生的强项,因为学生对于不同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有些知识接受与理解的就快,有些则相反,这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强项加以表扬,并且适时的鼓励学生在其弱项之上同样可以达到好的成绩,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并且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在生活之中,教师也应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对学生的生活态度与行为进行关注,这种关注不是强迫的,而是朋友式的引导与榜样式的影响,这样师生之间的交往就会是自由的、和谐的。 第二,赏识有利于学生融入集体。一个班集体,一所学校里有各式各样不同性格秉性的学生,他们的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而他们存在于集体之中,不仅要遵守集体内显性的规则,而且要遵守每个集体不同于其他集体的隐形的规则。对于现行规则的遵守一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但是对于隐形规则的遵守程度却是无法衡量的,因为这些集体的隐形规则代表了这个集体的一种文化,每个处于 该集体的学生对于这种文化的认同与接收的程度都会不一样。当学生对于所处的集体的文化不认同的时候,就会出现抵抗行为,这种抵抗行为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抵抗表现为在班上的捣蛋行为,消极的抵抗表现为对集体的漠不关心、集体荣誉感缺失。对于学生的抵抗行为不应进行进一步的压制,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要学生接受与认可集体,首先集体必须认可与接收学生,即集体要对学生的行为与思想进行肯定与宽容,这样学生才能找到理解自己的对象,并对其才能产生热爱心理,学生的集体心理就会形成,会把集体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对待,慢慢的会因这种心理的改变而改变行为,使自己成为集体的人。 第三,赏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既往的教育不是把学生当人看待,而是当物看待,当然实行的教育就是对“物”的“雕塑式”的教育而非对“人”的教育。[2]这种对物的教育就要求将学生雕塑成没有差异的、没有个性的、只会对社会、家长、教师惟命是从,亦步亦趋的毫无生命力的人。而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人具有活力、创造力。这些活力与创造力彰显于人的个性之中,所以教育要成人就是要成人的个性。赏识教育能够以宽容的态度接受学生差异性的存在,在保证学生达到教育所要求的每个人必须达到的共同目标实现的基础之上,对学生不同于他人的秉性进行鼓励、引导,使其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自己的专业才能。只有每个学生达到教育的共有目标的同时,没有失去其个性,并且使这种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形成学生自己的专业特色时,教育的目标才算实现了,因为这样的学生才是教育所要培养的、应该培养的人。这样的在生活中会无比自信,对事情会有不同于大流的理解与解释,会从新的角度来考量、认识事物,这种人的创造性与创造性精神将比常人要高,对社会与人类的贡献性就较大。 二、赏识教育的特性 赏识教育是众多的教育方式中的一种,它直接相对于惩罚教育而存在,它的具体操作方式虽然与惩罚教育相悖而驰,但是它们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挤的, 而是相辅相成存在的,惩罚性教育的特性在于以强制性的手段或者方法来达到规训、遏止学生的某些行为的效果,而赏识教育与惩罚恰恰相反。 第一,宽容性。宽容不是因怜悯、同情等因素而出现的一种情感,宽容是对待异己的观点和信仰持公正、理智的态度,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容许别人自由地行动和独立思想[3]。赏识教育之中就含有宽容的成分,他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不要过于严苛,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上思考学生,这样教师就不可避免的以成人的来约束与教导学生,学生所受的教育不是学生自己的,而是成人强加的。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首先必须是宽容的,也就是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问题,从而找出学生的行为、言语、活动产生的背景与原因,结合当时的实际状况,对学生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教师的宽容首先要放下权威心理,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之上,只有在内心深处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存在,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才会显得自然流畅,伪装的亲近是不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其次,教师的宽容并不仅仅表现于学生发生不当行为之时,它表现于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方方面面,因为宽容不是谅解或者是原谅,它是一种教师对于学生的理解,是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行为所表现出的一种体察与关心。这样的教师时时刻刻给予学生的感觉是善解人意的,是亲近的,这样的教师也是为学生所喜爱的。 第二,认可性。认可就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行为的认同,因为赏识或者鼓励学生进行某种行为的前提就是要认同学生的某些行为和思想,这些行为可以与教师预期要激发学生去形成的态度或要做的事情相吻合,也可以与这些行为与态度相异。当教师希望学生在其薄弱方面中取得进步时,可以通过赞扬其优势方面,进而引入对薄弱项的探讨,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认可,指出学生在其优势项中的能力同样可以转化进薄弱项,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对其薄弱项进行攻克的时候,教师必须对学生取得的进步不断进行认可,因为,每个人在其弱势项目中都是缺乏信心的,他需要外界不断的刺激与认可才会有攻克难关的动力,教师的认可无疑是学生进行进一步学习进步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人的存在的一项重要的、也是在绝大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就是人的精神性,精神性使人区别于其他 的生物,为人的存在提供了无形的力量。由于人的精神性,人才会进取、开拓并且表现出强大的创造力。认可的力量不仅在于给学生以精神动力,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以实际的帮助给予学生以帮助,因为在学生学习或者进行某种活动时,如果遇到了困难,教师的一个小小的帮助都会使学生充满动力,因为教师的帮助就意味着一种认可。不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社会历练都比较少,缺乏坚韧的性格,教师的认可对于这种性格养成将产生较大的作用。 第三,鼓励性。鼓励指的是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在言语或者行动上给予推动,鼓励的产生在认可之后,只有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认可了,教师对于该行为的鼓励才会发自内心,对于不认可的行为,教师进行了帮助,也可能是因为某种外界的强制力量,所以鼓励可以说是一种认可下的帮助。教师的鼓励可以是一种言语行为,也可以付诸于行动,言语鼓励就是教师用积极的、正面的或者引导式的语言表扬或者赞叹学生的某种思想或行为,这种鼓励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私底下的,公开的言语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心,使学生内心产生被肯定的情愫,当这种情愫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时,学生取得的成绩将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学生对于教师的肯定也想在现实中找到可以证明的证据,使同学也产生和教师同样的认同心理。私下的言语鼓励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同时学生行动的外部压力也会减少,因为行动的外部监视力会减少,学生有没有达到教师期望的效果,只有教师与学生自己知晓,私下言语鼓励的效用就显得没有公开鼓励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学校对于学生的优秀行为往往进行公开表扬。教师的鼓励也可以表现在行为之上,这种鼓励性行为可以与言语鼓励结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在言语鼓励之后的行为帮助可以对学生的进步产生实际的助推,单独的行为鼓励比较隐形,一般在多次帮助之后才会使学生察觉,行为的鼓励只有在学生主动配合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效果,当学生抵抗时,往往会产生负面效果。 三、赏识教育的异化及其表现 现在的教育界对于赏识教育的推崇相当高,认为赏识教育可以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缓解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增进家长与学生的感情,把赏识教育当 成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良药。所以当学生产生问题之时,教师、家长的开头语总是“我们谈谈吧”,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有效,当其使用的过于频繁时,也将会失效,同时教师在使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也有失偏颇,使赏识教育的实施在实际教育教学之中产生了异化。 第一,过度的赏识导致教师权威的衰落。赏识教育要求教师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权威心理,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但是这并不是说要放弃教师的权威,无论何时,教师权威都不能衰落,因为,教师在知识、人生阅历、人格魅力方面的优势决定了教师有传授知识、影响学生的优势。如果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为学生所接受,学生对于教师毫无尊敬而言,那么教师影响学生的工作就难以实施。当代的赏识教育总是一味的强调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实践中,教育的管理者总是要求教师能迁就、容忍学生,在师生产生冲突之时,妥协的一方往往是教师,学生的地位被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必须时刻按照学生的意志进行教学。这样的赏识教育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这超过了赏识的限度,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降低自己的地位,师生之间的朋友式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容忍学生的一切不当行为。当今的学生总是抱着过激的心理认为教师应该迁就自己,在教师面前就敢表现出违纪行为,对于教师熟视无睹。这样被忽略的教师如何能够进行教学,这样的学生如何才能安心下来进行学习。这样异化的教育局面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赏识教育过分推崇,惩罚教育被过分贬低的结果,因为权威的确立不仅要依靠教师自身的魅力,外界强制力的干预作用也不容忽视。 第二,赏识导致学生抗挫折力下降。赏识教育要求教师能够考虑到学生的自尊问题,对于学生的积极性不要挫伤,尽量不要从正面提出学生的问题,这样学生自信心将会增强,对于活动所抱有的热情就会较大。学生一般都没有形成完整的、正确的、固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其对社会、人生的观点会因其经历而不同,固然教师的赏识与鼓励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至关重要,但是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这个比较单纯的环境中,接触的人和事物都比较简单,而社会却不是这样的,社会是复杂的,是充满竞争的,当学生投入到社会中会发 现,社会中的竞争性决定了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这些挫折有些是社会的否定造成的,有的是别人的否定造成的。所以社会中充满了否定性的因素,而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教师却往往因为担心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去或不敢正面拨开他们眼前的迷雾。实际上,这恰恰是助长了学生的坏习惯。这种“养疖子护脓”的做法,必然会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难以承受来自现实的压力,遭受更大的心理痛苦。[4]抗挫折能力是人之为人的一项重要的素质,如果没有抗挫折的能力,人的社会适应性、自然适应性就会降低,没有了适应性,又何来创造。 第三,赏识教育导致学生自我意识能力下降。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5]学生对自己认识的开始是建立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小学生,自我认识与评价的能力非常弱,还没有完全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其对外界与自身的认识一般都是“师云亦云”,教师说是对的,他就认为是对的,反之亦然。赏识教育要求教师能够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这样就使教师不能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教师总是在赞扬学生,这就是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与思想都是对的,别人都应该认同与接受,逐渐学生就会形成自我中心主义,凡是总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喜欢把自己的问题强加于他人,这样学生的合作能力就较弱。当今社会不仅是竞争的社会,更是强调合作的社会,每个人要在社会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首先就要学会合作,与他人进行交往。人不仅是个体的存在,更是交往性的存在,因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性在于人的社会性,所以,一味的赏识培养出来的会是自私的人,这样的人是与他人、与社会是不相容的。 所以赏识教育虽然在教育中有尤其重要的一面,但是它并不能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解决之道,没有一种普世的原理存在,所以赏识的使用要有度。 参考文献: [1]陈桂贞.赏识教育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2]吴天武.寻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二论人性化教育[J].教育探索,2004(2). [3]朱家存.宽容:主体性教育的又一目标[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3). [4]宋金珠.一味赏识也许是“温柔杀手”[J].人民教育,2003(8). [5]姚本先主编.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1. 论大学生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作者:邵 萌 《考试周刊》 2009年第14期 字数:3099 字体: 【大 中 小】 摘 要: 赏识教育是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通过教育者欣赏和赞扬受教育者的优点,从而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大学生也需要实施赏识教育,因为它是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正确认识自己;是大学生个性塑造的有效手段;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 大学生 赏识教育 必要性 赏识教育,是我国一位普通工人周弘,从对自己女儿的培养教育过程中积累经验,创造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周弘使双耳失聪的女儿6岁识得两千多汉字,8岁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10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 16岁升入大学,20岁赴美攻读心理学硕士,2002年荣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称号。《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新华日报》、中央电视台、各级地方台、 英语BBC台等近千家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了这一教育成果。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赏识教育也称鼓励教育,是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以尊重、信任、宽容、鼓励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出发点,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顺应学生心理的成熟过程,对学生施以褒奖、鼓励、赞赏,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其不断增强自信心,发挥自己的潜能,体会到人生价值与力量,不断获得成功和发展的一种教育过程,是一种最具有活力的教育方法。 赏识教育之所以能够得到受教育者的欢迎,赢得他们的主动配合,激发他们的内在积极性,关键在于赏识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使受教育者以自尊的心态在宽松的环境中充分释放自身的潜能,追求自我目标实现。 赏识教育产生的实践基础,起源于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心理学家的“权威性谎言”,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教师自然流露的深情,鼓舞了学生,创造了学生学习成绩直线上升的奇迹。可见,罗森塔尔效应就是爱的效应,就是赏识的效应。教育者由此懂得了赏识的重要性。 赏识教育产生的理论基础,源于马斯洛的“人的需求的层次理论”。赏识教育的“赏识”,恰恰是在受教育者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了其较高层次的归属或被承认的需求、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求,从而激发其向实现最高层次需求——自我价值需求不断冲击的主动性,最终使受教育者的生命闪现出绚丽的光彩。 赏识教育的最初体验者、受益者都是中小学生,赏识教育的成果在他们身上屡屡得到成功验证。那么赏识教育对于已经成人的大学生是否适用呢, 二、对大学生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其实,每个人一出生便生活在一个巨人的世界里,那种生理上的弱小在心理上埋下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与不安全感,使其对这个世界有着一种深深的恐惧。于是,在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不断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赏识,以此战胜自己的那种恐惧与自卑,让心灵有一种安全的感觉。人人都希望被赏识与肯定,大学生也不例外。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需要被赏识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因次,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充分认识到在大学生中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1.赏识教育是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的,各科教学都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心理学实验结果表明:一个缺乏激励的人,其能力仅能发挥出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以上。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独立性增强,特别是随着知识量的急剧增加,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批判性也逐渐增强,对别人的不轻易盲从,喜欢提出大胆的设想和新颖独特的见解。对于这些独立思考、敢于批判、善于探索,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适时给予肯定、认可、欣赏、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和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才能达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2.赏识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正确认识自己。目前我国在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自我意识开始分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产生差距,这是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大学生踌躇满志,自尊心较强,他们喜欢得到别人的羡慕、称赞和注意,生怕被别人瞧不起。然而,大学校园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如鱼得水,各显其能,无一技之长的学生相形见拙,感到低人一等。再者,考试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困难、人际交往不和谐、就业压力大、失恋等因素,都会使一些大学生强烈感受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这样一个生理年龄成熟,但心理年龄却滞后的群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用赏识的眼光、真实深入的观察、热情专注的交流及移情换位式的理解等方法,从深层次上正确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真实地认识、感受大学生所处的生存环境,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对待学生, 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克服心理与性格上的弱点,帮助他们摆脱自卑的心境。 3.赏识教育是大学生个性塑造的有效手段。大学生具有渴望被人认同、喜欢出头露面、张扬个性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与众不同,有很强的好奇心,也特别渴望自己可以被别人认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逐渐完成自己的个性塑造,就必须真正地学会赏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就要允许学生说“不”,甚至鼓励他们说“不”,让其充分地“表白”和“暴露”自我,并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灵感”,开发其特长和潜能,促使其个性自由地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具有独立人格、自我完善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4.赏识教育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高等教育中,大学生既要服从于课程的安排被动地学习,更要结合所学专业及兴趣进行主动创造性的自我学习,同时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赏识教育本身而言,是以人性为基础,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在同样的教育过程中,是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这样的教育状态一旦在人身上起作用,那么赏识教育自然就为人的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教育顺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体现大学教育的本质。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大学教育中应用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李睿.赏识教育:翘起你的大拇指,N,.中国教育报,2002.12.26,(02). ,2,赵兴民,张秀伦.赏识教育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6,(3):221-222. ,3,尹艳华,杨咏.成功领导者的素质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王廷芳.青年学习心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浅谈赏识教育与后进生的转化区惠金 [来源:本站 | 时间:2009-01-18 | 文章点击: 10| 评论:0条|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后进生是学校永远存在的现象,赏识教育法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提供了有效可行的理论依据及方法。本文就如何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讨论了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赏识教育;后进生转化 由于目前不少人对职校存有偏见,把它视作无望继续普通教育之后的无奈选择,而职业学校为谋生存,招生时又不得不放宽条件,因此,现今职中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后进生”,他们是学习、纪律、甚至道德等方面存在缺失的群体。如何使他们转变,成为可用之才,这是职校教育工作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而赏识教育法为转化后进生工作提供了有效可行的理论依据及方法。 赏识教育源于一位伟大的父亲——周弘,他以无限的爱心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不仅使女儿走出了无声的世界,而且成为一个能言善辩、思想健康的姑娘。20年来,这两个普通的生命,创造了一系列不平凡的奇迹。如今,这位父亲创立的赏识教育法被公认为世界最著名的教育方法之一。他提出:赏识,可以理解为欣赏和认识,包含肯定、信任、鼓励和赞扬等等。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以重塑孩子的自信,发现和发挥孩子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 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及心理特点 “后进生”一般是指在学习上或行为习惯上表现不佳的学生。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家长平时溺爱有加,或教育方法粗暴简单造成的;有的是因家境不好,家务繁重,疏于管教造成的;也有不少是交友不慎造成的„„一般来说,后进生都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及逆反心理,自信心不够,纪律松散,自制力差,自暴自弃,缺乏团队精神,他们的心理可以说是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但只要教育得当,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就能走近他们,理解他们,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成功地转化他们。 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 (一)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进步 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 生,就看你会不会运用“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学实践表明,许多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开展活动时都非常投入且充满自信,好胜心特别强。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地组织各种兴趣班,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如普通话比赛、篮球比赛、书法美术比赛、文艺演出、作文比赛等,让后进生也能有展现各种能力的机会与舞台,让他们也能在集体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感受集体的温暖,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自身的潜能。在平时,对后进生要注意肯定与鼓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这对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可评论一下他们优美的书法、生动的图画,多对他们说“你能行”,“你可以做到”,“你做得真棒”等鼓励性语言。学生作业中错误较多,也应注意教育方法,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进步,让学生在正面的肯定与成功的快乐中逐渐进步。 (二)给学生以宽容,尊重学生人格 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这无疑是对宽容最为生动的注释。而我要说:教师宽容每一位学生,不论其优劣,故教育无比崇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学生的缺点、错误的表现,若是优秀生,教师很容易对他宽容、谅解,给他机会,但对待“后进生”,教师未必能做到宽容。有些教师因为“恨铁不成钢”、缺乏宽容的气度,而无法与学生沟通,从而无法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其实,“后进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方面表现比较差,受到的批评自然也比较多。父母的训斥,同学的讥笑,教师的挖苦,这些在他们看来已是家常便饭,教师没有技巧的批评,只会让他们更加逆反,更加封闭自己。相反,如果我们能对他们出现的错误有足够的耐心,能以宽容的态度处理问题,尊重他们的人格,换取他们的信任,学生自会放下心理包袱,向我们打开心扉。 笔者有过这样一个体验:有一次公开课,教室后面坐满了听课的领导与教师,而这时一位平时上课经常睡觉的学生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他,我看着他,只是平常地说了句:“虽然你迟到了,但看你的样子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事情赶过来的,快去上课吧。”没想到这节课他表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尔后,他经常主动 找我谈心,说他的苦恼,谈他的快乐,而在他面前,我常常只是一个积极的倾听者,让他知道老师在乎他说的话,重视他的感受。明显地,他自信多了,也开朗了不少,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错误,是我们成功沟通的金钥匙。 (三)让学生在自信中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 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而在竞争社会中,失败是正常的人生经历。“赏识教育”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教育。有一位学生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的成绩总是在倒数十名内,座位也总是在角落里,我在教师和同学的眼中是“灰色人物”,是“差生”,其实我觉得自己除了学习成绩差点外,其他方面也挺不错的,性格开朗,球技也蛮高超,歌唱得也很棒,但无奈的成绩总让我抬不起头。显然,这位学生在学习面前畏惧了,教师肯定了他的优点,同时给他讲了爱因斯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教师在手工课上布置做一个小木凳,爱因斯坦交了一只粗糙简陋的小木凳,其中一条凳脚还做偏了。教师失望地摇头问:“同学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爆发出一阵嘲笑,教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挖苦说:“我想世界上恐怕没有比这更差的凳子了。”爱因斯坦满脸通红地站起来,大声地对教师说:“有,有的,还有比这更差的凳子,因为它是我第三次做的,比前两只还强呢。”说完这个故事后教师问学生:“你说是什么使爱因斯坦成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不怕失败的精神与自信。”教师对这位学生说:“对,正是这种百折不挠的自信,让爱因斯坦成为一代科学巨匠。你有信心赶上前面一名同学吗,”他充满信心,肯定地大声说:“行,我能行。” 其实,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只要他能努力地追赶前面一个人,每次进步一点,学习就会由难变易,就会变成一种快乐的追赶游戏。就如上楼梯一样,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终能上到楼顶。我们不能拿后进生与优秀生比,更不能以他们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这样比掉的很可能是学生的自信,换回的却是学生的自卑。学生的表现不必是最好的,但如果是他的最好,哪怕还是最后一名,这也是一种进步,我们也要表扬他,鼓励他。让学生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自己每一步前进中感到克服困难的愉悦,收获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定能重拾丢失的自信,从而走出自卑的阴影,拥有正常健康的心态。 (四)大胆批评,助其健康成长 赏识教育提倡正面肯定,以表扬为主,但对学生的错误是否意味着不能批评呢,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仅要批评,还要大胆地批评,但应该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像“你真是无可救药”,“你完蛋了”,“捡垃圾吧你”„„这样挖苦、讽刺的批评只会适得其反。批评的原则应该是对事不对人,这是大胆批评的奥秘。我曾教过一位女学生,成绩不错,性格有些内向。有一次,学生向我反映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她在小卖部偷东西被抓到,有很多同学都知道了这件事。当我把她找来,她就哭了,一个劲地求我不要告诉她家人,说知道错了,我说:“你知道这多伤老师的心吗,像你这样的学生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你难道不知道你是老师心中的骄傲吗,你给老师说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通过交谈,我了解到,其实她每看到想要的东西,心里就特别想得到,但是又没有钱,控制不住自己就会干出这样的事,过后也非常后悔、羞愧,这样的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我给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12岁的美国少年,在院子里踢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玻璃价值12美元。孩子的父亲说,既然是你踢碎的,你就赔,你没有钱,我借你,一年后还。在一年时间里,这个孩子利用课余时间擦皮鞋、送报纸等,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说:“正是这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对于她的交待给予了肯定,说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进步,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以行动来改正,针对她的情况,建议她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并决定让她当生活委员的助手,班上的收入与开支由他们共同管理。一段时间下来,他们账目清楚,收支分毫不差,她也再次得到了同学的信任,也没再犯类似的错误,她还偷偷地对我说,用自己劳动所得的钱去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快乐的一件事,她也从以前小偷小摸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错误,对后进生来说,他们更是在犯错误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而赏识教育的批评要给学生这样的感觉:你犯了错误不要紧,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改正,你还是好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有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才能健康成长。 转变后进生是一项棘手的工作,将失败变为成功并非易事,但只要有了爱,有了宽容,有了鼓励与认可,有了持之以恒与无限的耐心,后进生的心扉自会打开,他们的潜力也会发挥。 赏识你的学生,给予他无条件的爱,常常竖起你的大拇指吧,这对学生来说或许是成长道路上的巨大动力。让我们永远记住周弘老师的一句话:“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参考文献: 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4. 黄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本文责任编辑:何惠玲) 浅谈赏识教育与后进生的转化 浅谈学校教育中的赏识教育 内容摘要:教育过程中过多的惩罚性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必须引进新的观念和方法。赏识教育从人的心理本质需求和学生身心发展出发,遵循信任、激励、尊重等原则,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用独特的眼光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设计合适的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快乐中接受教育。这是一种值得学校重视和推广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 赏识教育 信任 激励 宽容 一直以来,教育过程中过多的惩罚性教育,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与生理的负面影响。时下广大教师都已走进了新课程,教师们在上级三声五令禁止体罚的禁令下已不再“用学生的错误惩罚自己”了,体罚和 变相体罚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止,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有效保护。这是一种社会进步无可非议。然而,和一般中国人一样,大多数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受着中国几千年 “戒尺教育”习惯传统影响,“戒尺教育”省事省力,急功近利,教师的怒气能一时得到发泄。如今惩罚学生就等于惩罚自己,大多数教师不再那么傻了,但由于一时又找不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感到困惑,于是部分教师产生了程度不同的消极、马虎的工作态度,得过且过。虽然也有部分教师有着良好的愿望,特别是对差生,恨铁不成钢,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可由于收效甚微,最终归因于太笨而选择了程度不同的放弃。 一、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1、教育的发展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新要求。 也正是由于一时找不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还是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经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例:“讲了几遍怎么还不会,真是对牛弹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要做错吗,” “跟 你讲了多少遍了,就是改不了这个毛病,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教师有好的出发点,想通过揭学生的痛处,来唤醒学生,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引进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以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 2(赏识教育的优势 (1)赏识教育有利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是成功的教育。一个老三届毕业曾是工厂普通工人的父亲,一个刚生下不久就双耳全聋的女儿。二十年来两个普通的生命,创造了一系列不平凡的奇迹:女儿小学学习跳了两级;八岁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数字倒背如流;十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十六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二十岁至今在美国最著名的聋人大学——盖劳德特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十几年来,这位父亲就是这样通过对自己女儿教育过程的探索和实践,创立了赏识教育。如今,这位父亲创立的赏识教育法被公认为世界最著名的教育方法之一。 创造这个奇迹的父亲就是周弘,女儿就是周婷婷。 由于他的赏识教育的推广和实验,使成千上万的家庭和孩子从此走向和谐、舒展和快乐成长的道路。使一大批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从此改变教育观念。教育质量直线上升,一批批早慧儿童和品学兼优的学生应运而生。——以上奇迹和事实告诉我们:“赏识:成功的教育。” 赏识教育值得推广。 (2)赏识教育符合人的心理本质需求。人人需要赏识。从人的心理需要来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当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求就是对爱和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欣赏,得到社会积极与肯定的评价。 从人的本性来说,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是渴望得到赏识,也就是说,渴望被别人信任和重视。曾有一精辟的概括:“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试着让我们每个人反思一下自己,不可否认的是,哪怕是再理智的人在听到赞美和赏识时都会喜上眉梢,心里都会为之一动。从青少年的需求和发展特点来说,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随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承认与认同,希望得到他人的羡慕、好感与赞扬,渴望 得到老师和其它成人的尊重与赏识。因此,赏识教育是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的,它满足了学生内心深处的需求,能激发出学生的潜能。近年来众多赏识教育的实例和实验也证实有诸多的优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责任感,激发创新,促使完善自我。应该说,赏识教育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的,对学生的成长十分有利。 二、赏识教育的原则、方法及赏识教育中两组关系的处理 赏识教育的原则、方法及赏识教育中两组关系的处理可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方面来分述,这里仅从学校教育方面进行探讨。 1(赏识教育的原则 (1)信任。当前在班级中,对于优等生教师都能充分信任,而差生就存在信任危机。如班上发生失窃、乱抛垃圾等事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差生,这种不信任不仅来自于教师,还来自于同学间。它严重挫伤了差生的自尊心,导致这类学生失去自信。其实,这些学生最需要老师的信任和支持,他们很脆弱,由于不信任,导致课堂上怕举手,怕提问。怕错怕批评的阴影常常笼罩心头,以致课堂上他们回答问题总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尽管教师急得脑门上直冒汗,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大声点”,但效果依然不佳。这就是师生彼此的不信任的结果。在班集体中教师首先要从信任差生入手,让有特长的差生担任卫生监管员,自行车排放监管员,文体委员,小组长等,多给他们“我也行”的机会。一次一位班主任在兴趣小组上特地和一差生下了三局象棋,且故意让他赢了两局,这位数学经常考倒数的学生当场就高兴得奔走相告,回家还告诉了他妈妈说“今天我打败了老师,老师说我很聪明,也一定能学好数学”。听说打那以后他就特喜欢上那老师的数学课。以后的课堂上总能看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关注“问题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2)激励。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得到动力和鞭策,就好像飞机需要加油一样,“激励”就是给学生最好的加油和鼓励,它能使学生得到无穷的力量,所以“激励”应该永远与学生相伴。对“问题学生”要抓住恰当的时机运用赏识的语言激励他们,如“从现在开始,只要肯努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成功。”对“问题学生”的激励还应注意灵感度,太弱唤不醒 他,太强则会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课堂上可以用“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用同学们的“同意”来激励他。这样的赏识轻松自然,当然也就会引起“问题学生”再表现的欲望。 (3)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毕竟是成长中的人,所犯错误也是成长中的错误,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改正的过程也会出现反复。由于帮助学生认识错误的态度、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因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不说不会少”的观点,引进周弘老师的“缺点不说逐渐少,优点不说不得了”的新观念,善待学生成长中的错误,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宽容,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以心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诚地提醒并指出错误的危害,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同时要指出努力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和信任,教师的教育才会收到好效果。如果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动辄上纲上线,无情打击或一味训斥,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2(赏识教育的方法 (1)教师赏识学生要讲究科学性、艺术性。赏识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育,它需要赏识者的聪明才智、科学方法以及充满艺术的感召力。 首先,赏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在赏识的方式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定。不同的学生,因年龄、性别、性格、爱好的不同,其所能够接受的赏识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更需要热烈的奖赏之词;而自信、内向、含蓄的学生,可能只要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微笑,一个鼓励和赞赏的眼神就可以尽传含义;而内向又自卑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与爱护,需要老师多注视并及时表扬其优点。此外,同样的赏识方式长期重复使用也会失去效用,所以又要时时增添新意,寻找有创造性的赏识方式。 其次,赏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在赏识要有依据,要具体,并有针对性。赏识内容不能盲目和随意,要对事不对人,要针对学生对某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效果,而不要针对学生的性格和本人。常常听到教师说“你很好”、“我很喜欢你”、“你是个好学生”。如果这样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事物,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方面做得很好,同学和老师都很喜欢,大家都认为你是好样的”,而只是教师赏识意识下出现的“规范”话语,那么在学生心中不仅起不到预料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认为是教师对自己的迁就,学生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不是 尊重,反而是一种忽视与轻视。这种感受越积越多、越积越深时,爆发出来的只有愤怒。 再次,赏识方式要尽量不留痕迹,而且要投其所好。微笑是一种不着痕迹的赞扬,微笑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感。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微笑。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都能给学生以被重视、被赏识的快乐,从而让学生感到无限的温暖。赏识方式要能选择合适的强化物,并能正中其义时效果最佳。是口头表扬还是以光荣榜的形式写出来,是当众表扬还是单独谈话时称赞,是精神表扬还是物质奖励,不同的学生对表扬与奖励的反应不同,故应因人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表扬与奖励方式。对经常调皮捣乱、破坏纪律、人缘不好的学生,当众表扬可以帮其恢复声誉;对性格内向、成绩落后的学生,可单独谈心,表扬其遵守纪律的优点,鼓励其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活动,改进方法,提高效率。有位教师在全班学生中开展“幸福清单”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自己描述在学校生活中,能让自己感到最为幸福的十件事,以及最希望得到的十种褒奖方式。这些资料成为这个老师的法宝,它们不仅帮助老师更深层次了解学生,而且为以后“对症下药”的赏识留下了财富。 (2)教师赏识学生要独具慧眼。 学校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与归宿的,是一种“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它尊重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能够负责地参与到这个多元而且变化的世界中去,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教师在进行赏识时,内容不要总是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是要去挖掘寻找甚至是搜索出他们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的独特眼光,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效果会更好。爱因斯坦曾说过: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他一点都不激动,作为大科学家这类话他听腻了,但如果谁赞扬他小提琴拉得棒,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当然,这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有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要独具慧眼,要练就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做“美”的发现者,尤其要善于在细微处见真谛、见精神,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教师应坚信没有一个人是全能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无能的,要善于发现隐藏在缺点、错误中的优点,隐藏在生命中的潜在能量,要注重发现学生的特长,寻找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创造条件让学生各展其能、各显其才,享受成功的快乐。一 位班主任老师发现一个平时沉默寡言、学习落后的高年级学生在默默地擦拭班级地砖顽垢,因为及时赞赏,竟使他兴奋异常,从此找回了自信,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及时的表扬和赏识,犹如生病以后及时服药一样,能帮助他们发挥潜能。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赏识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 (3)教师要善于设计合适情景。赏识教育必须遵循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原则,赏识要有一定的依据,并且当赏识内容具体而有针对性时,才能激发起学生生命中的能量。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一定的情景,创设条件进行赏识。 课堂是学生活动最多的地方,也是自我表现和体验成功的最佳场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课堂又是教师“欣赏”的重要场所,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即成功的机会。德国心理学家阿德勒回忆道: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对数学毫无学习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这次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 教师在课堂教育中运用赏识教育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会让学生产生水到渠成的感觉,而不会给学生造成刻意表扬或虚情假意之感。优秀的教师总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之优点,用各种方法,创设各种渠道发挥赏识之功效。有一位老师说到,每次上数学课她都鼓励学生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解题方法,并且每次她都非常认真地听学生说完自己的想法。就这样,他们班里已经有不少同学获得了以自己姓名命名的解题法和规律的殊荣。这一切无疑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增强了自信心,而教师的教育功效也就事半而功倍了。课堂教育中的赏识力量不仅来自于老师,还可以来自其他学生的共鸣、欣赏和赞扬。情感信息巧妙地进行交流传递,欣赏的影响不仅促进被欣赏的学生,同时亦影响周围的同学,给周围 同学以良好的心理支持。 当然,任何一位赏识者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赏识教育在把做人的权利还给学生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承担起做人的责任。赏识教育不是培养温室中的花朵,而是要让他们的生命更经得起风雨的磨难。 3(赏识教育中两组关系的处理 (1)赏识与批评。赏识本身是学生最渴望的精神需求,而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加鼓励,于是走进了误区。赏识教育到底能不能批评学生呢,这是许多人所担心和顾忌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过分,赏识教育亦如此。提倡赏识教育并不是否定或拒绝批评和惩罚,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决不能掉以轻心。 提倡赏识教育是指教师要有包容之心,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学会等待,让学生在失败的基础上找到“登天的感觉”,尝到甜头,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对待自己的不足,发现生命的宝贵,珍惜享受生命。从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形成技能,学会学习。而绝不是要我们迁就、漠视学生的错误。赏识教育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缺点或错误的批评教育要讲究技巧。在赏识理念指导下,有效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批评,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样具有“励志”性,能催人向上,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改正缺点和错误,可以将一个人引向成功,使他一生受益。英国皮特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是出自一名小学生之手的作品。因为好奇,这名小学生想看一下小狗的心脏是什么样子,于是偷偷地打死了校长宠爱的一只小狗。怎样惩罚他呢,校长了解到他打死狗的原因后,做出了独特的惩罚决定:要他画两幅画——一幅是狗的骨髓图,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这就迫使那个小学生认真地研究狗的内部结构,并由此对动物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欲望。后来,他就成了有名的解剖学家。又如,某学生对游戏热衷有加,老师告诉他,游戏是聪明人为聪明人设计的,且很多游戏是益智的。大家都说你很聪明,但聪明与否是要用事实来证明的,聪明人不仅学习轻松,而且成绩显著,如果你能用事实证明那我也认可你。再者,如果你也能编制出所需的程序或设计出精美的游戏那才可算是聪明人。好强的他不仅把玩游戏的时间用来钻研编程,而且学习起来也是干劲倍增。后来他经常利用所学电脑知识帮助老师整理资料。 赏识教育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可以大胆地批评,但一定要将批评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士可杀不可辱”,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中的珍贵礼物,学生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礼物的。一位老师是这样批评一个调皮捣乱的学生的:“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做这种事,”这样巧妙的,艺术的批评让这位学生羞愧难当,心存感激,以至把改正缺点,错误变成了自己的自觉行为。事实上,要让学生健康成长,批评是必不可少的,但批评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学生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就一棍子打倒,将整个人都否定掉。赏识的批评要给学生这样的感觉:可怕的不是犯了错误,而是犯了错误还没能发现;你仍然是最好的孩子,犯了错不要紧,失败了没有关系,我相信你能改正;老师的批评是人的生命里最宝贵的财富。 (2)赏识与过分夸奖。赏识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一味的,过分的赏识和夸奖给人的感觉是虚假的,好像是讽刺和挖苦;肤浅的,不切实际的表扬与吹捧则是对学生迷失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以,我们的赏识要实事求是,既不滥用赏识,又不吝啬赏识,夸奖要适度,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 在大力推广教育改革的今天,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和谐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粗暴的“拳头教育”“戒尺教育”,只能激起学生无声的抵触或效仿,播下仇视的种子。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赏识教育已成为教师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参考文献: 1.周弘,教你如何赏识孩子,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2.周弘,赏识你的孩子,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3.李健明,班主任心理学,学苑出版社 2002年6月第4版。 4.傅国阳,浅谈赏识教育 ,杭州市行知中学。 浅谈赏识教育对90后大学生人格美的培养 摘 要:本文主要简述教师在赏识教育中通过对学生实行赏识教育,帮助学 生培养美的品格,陶冶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关键词:赏识教育 人格美 培养 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并把素质教育向全面纵深推进,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手段。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要学画先学做人,要做人先立德。历来的艺术大师也都认为 “德为艺先” “学画者,先立德”大师们的画艺精湛,往往他们的高风亮节则更令人敬仰。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认为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换言之,美育,包括艺术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能使它达到成熟的、高级的境界。因此,我在美术教学中除注意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传授绘画技能技巧外,同时还注意帮助他们 “先贵立品”,渗透人格美的教育。 90后大学生的特征 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当人们都在谈论80后一代是垮掉的一代时,90后一代却开始悄无声息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是一群成长于新旧观念激烈碰撞的社会转型年代的孩子。由于时代的影响,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赏识教育理念的浸润,他们的人生观念、心理状态以及种种行为习惯,既不同于80后,更不同于70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或正面临的种种问题和疑惑,也必然打上了群体特征的烙印。如何解决种种问题,化解种种疑惑,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显然不能沿袭陈规。我们该有全新的办法和对策。为此,本报推出“关注90后”系列报道,以期引起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对90后问题的关注。 ,直击, 90后,从传统走向现代 虽然90后已浮出水面,但有关专家或权威机构对这一群体的专项研究成果,目前见诸媒体的还极少。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孙宏艳。针对记者的提问,他们提供了“2005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部分成果资料。 据介绍,继“1999年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之后,该中心于2005年对北京、上海、广东、云南、甘肃和河南6个省市的4000多名6岁~14岁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都是1990年后出生的孩子。孙云晓认为,此项报告的结论足以描述90后的群体特征。 价值观多元化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90后对道德价值的认同呈多样化的特点,他们既高度认可“善良、诚实、勇敢、守信、孝敬”等传统的基本道德价值,也看重“宽容、自信、责任感”等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道德价值。“但他们也存在不足,一些为当代社会发展所需的重要品质,比如合作精神、时间观念、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等,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孙宏艳说。 她介绍说,90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是多方面的。在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人的一生什么最重要”时,90后孩子比较集中地选择了身体健康、高尚的道德、亲情和友谊,还有较多的孩子选择了良好的心态、尊严和成功的事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少年儿童的多样化需求以及他们渴望人生多姿多彩的美好愿望。” 与此相对应的是,90后的人生幸福观也呈现多元化。面对多个选项,被调查者认为,最快乐最幸福的两样事情分别是:实现目标(48.7%)和学习成绩提高(42.4%)。比较容易让90后有快乐和幸福体验的两样事情分别是:受人尊重(39.2%)和家庭和睦(37.3%),其次是上网(27%)和得到老师的表扬(23%)。由此可见,这一代孩子最注重的是个人幸福的实现。 好胜心强,承受力弱 与80后相比,90后在少年儿童阶段就显示了更强的自我意识。“2005年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显示,他们对自己的相貌、体型、健康性格等方面满意度都比较高,而且与6年前的研究成果相比,他们这方面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自信心指数也在上升。“一个人在认识了自我之后,能够接纳自己,建立自尊,就是心理成熟的表现。”孙宏艳说。 但自我意识的增强也引发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表现。调查问卷中有多项选择题:“我的成功归功于我的能力与别人无关”、“当我的朋友需要我帮助时,我一般先做完自己的事再帮助他”、“如果别人做得比我好,我心里会不高兴”等问题。结果选择第一项的为26%,选择第二项的为29%,选择第三项的为22%。孙宏艳介绍说,在对待上述问题上,90后的处理方式不同于6年前的孩子,表现出更加自我、自私、嫉妒。 90后孩子的竞争意识普遍强于以往年代的孩子。竞争日趋激烈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使孩子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虽然总体上看,少年儿童竞争意识的增强是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但竞争意识也赋予了‘好胜心’。而现实的残酷以及竞争中的冲突与失败,都会冲击着少年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现实中,仅仅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因为父母没有给自己想要的零花钱,因为同学一个讥讽的目光,有的孩子就选择了出走、自残,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这表明现在一些少年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孙宏艳说。 我的消费我做主 “2005年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专门对孩子的消费情况做了调查。结果发现,现在的孩子每周使用零花钱的数额比6年前大大增加,每周他们手里能够自己支配的零花钱不再是1元、3元,而是10元以上。尽管多数孩子认为父母赚钱不容易,但高消费、攀比消费、盲目消费,追求名牌等消费行为依然在一部分90后身上存在。被调查者当中,28名城市孩子、7名农村孩子最贵的衣服甚至在1000元以上。 和80后孩子不一样,90后孩子在支配零花钱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他们不再像过去的孩子听从父母摆布,不再是父母买什么就穿什么,父母给什么就用什么,而是更渴望自己做主,“自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更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孩子在整个家庭消费中还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父母买电脑、电视等用品往往要先听听孩子的意见,再做决定。 E时代里如鱼得水 调查显示,90后的个人电脑拥有率显著增长。相当多的孩子已经拥有了个人电脑,其中城市孩子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高达21.2%。上网在他们当中已经相当普遍。有趣的是,在对电脑和网络这些新媒介的使用技术上,90后的掌握能力要远远超过他们的父母等长辈。一些父母不得不放下架子向自己的孩子请教。 调查还显示,除了电脑和网络,90后使用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比例也不断增加。17.8%的少年儿童有手机或小灵通,城市孩子拥有率更高。他们之所以喜欢手机,一个重要原因是手机具有收发短信、玩电子游戏的功能。 在E时代,90后如鱼得水。他们的交往方式更加丰富。电话、手机短信、E-mail、QQ和博客取代了书信,成为他们更为喜爱的交往方式。网络正在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为他们打开了全新的视听窗口,但另一方面,在上网的少年儿童中,17.6%的孩子曾经将家庭或学校地址、电话号码告诉网上认识的人,18.7%的孩子还与网上认识的朋友见过面。孙宏艳指出:“这种网上交友的方式明显存在安全隐患,应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 想与父母平起平坐 90后孩子不再是家长的附庸。调查发现,大多数孩子把父母视为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家长,可以对孩子发号施令。成人的权威地位被进一步动摇,而少年儿童的社会地位则不断提升。很多孩子经常可以做到“我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而且在对待一些新生事物上,孩子的意见一定程度上还可影响父母的决定。 当然,尽管孩子想与父母平起平坐,但许多父母却做不到。在被调查的儿童中,选择“经常和父母说心里话”的仅有27.7%。父母抱怨,整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却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而孩子却常常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由此可见,90后与长辈的代沟更深了。(本报记者 史玉根) 一(必要性) 将人格美的教育贯穿于育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顺应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是当前教育现状的迫切需要 大家对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肯定记忆犹新,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伤熊”事件已由事情的本身转向了对其教育的反思上。据刘海洋的母亲说,他从小不看电视,不出去玩,一天到晚看书、学习,也没有看过多少人文书籍。近几年还有很多类似的事件。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当前多数学校中,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落到操作层面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仍以语、数等所谓的“主课”为主,但却忽视了学生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发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乏对亲情、人性、友情的体验等。所以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就尤为重要了。 (二)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阶段(年龄大约13岁---18岁左右)是个体从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期,心理上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生理上的成熟速度,易形成闭锁性心理倾向,心理活动包括审美活动的重点开始由外部转向内心。作为这一时期的美育教育,易于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激活学习动力,是学生塑早完善个性人格的最佳时期。 (三)中外美育史的借鉴 我国古代就倡导诗、礼、乐、艺之类的文艺美育,认为美育能促进人的内在修养,实现美妙的人生理想,达到和谐境界。教育家蔡元培积极提倡美育,写了很多文章使美育深入人心。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提倡人生艺术化,认为艺术是人性的需要,美感教育是一种涵养情愫的教育。 西方的美育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文艺复兴时期,美育受到许多文化巨人的关注,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举办的 “快乐之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并要求学生学会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 (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心理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关键阶段。由于于特殊的生 理、心理特点,是一个独立性和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而且又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所以中学生中出现的不正常心理状态很多,诸如狂想心理、害羞心理、嫉妒心理等。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与人格缺陷。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人格是否良好,决定了他的心理是否平衡,从而也就决定了生活是否平和愉快,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融洽,也影响着他的事业的成败。 我就针对中学生的各种心理特点,通过美育的特性,使学生在感受美 理解美 追求美的过程中,更加热爱真善美的事物,学会欣赏,树立良好的人格,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善于面对人生,面对挫折,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二(人格美得特征) 三(如何赏识教育) “学会欣赏,感悟快乐人生”。所谓欣赏,就是指人们用审美的心理、用审美的眼光,对客体进行细致入神的观赏和体味。让人学会欣赏大自然, 欢歌鸣叫的鸟儿, 粲然怒放的花儿,无语凝重的远山, 来去匆促的河流,空旷与落寞的戈壁, 令人怦然心跳峭壁。学会欣赏人类几千来的人文艺术,一幅画、一首歌、一行字、一幢建筑物。学会欣赏人自身、欣赏他人、欣赏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沟 ,可以使人扬长避短, 更健康的成长和进步。其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 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 学会欣赏是一种爱, 人与人之间在互相欣赏之中, 世界才能充满爱! 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感悟快乐人生,树立良好人格呢,笔者认为这需要美育工作者持之以恒,关注学生心理,关注教育细节,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形成健康的心态,展现良好的人格魅力。 (一)发现他人的美,欣赏他人,感悟交流的快乐 被别人欣赏不易,你必须拥有过人的本领。欣赏别人同样不易,你必须具备容人的气度学会欣赏别人,是一种人格修养,一种气质提升,有助于自己逐渐走向完美。一个人总能在某一方面胜过别人,但在这一方面也总会有人比他强。所谓“一山还有一山高”,就是这个道理。每人都各有所长,随时发现别人的进步,随时为别人的成绩而喝彩,这对于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合作能力、发展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调查嫉妒心理在中学生中相当普遍,当某些同学因表现好,成绩好,得到 老师表扬,同学们尊重时,少数同学则会产生嫉妒心理。他们总希望自己强于他人,而当他们不如别人时,他们会常常因嫉妒而产生敌意。当他们认为不被人喜欢、欣赏和尊重时就气急败坏等。嫉妒心理对中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干扰很大,因此,我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他们明白真诚地为别人取得的成绩,取得的进步,取得的荣誉喝彩,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只有不断开阔自己的胸襟,恢弘自己的气度,才能不断拥有成就事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听到别人有了成绩就不自在,看到别人有了进步就不痛快,是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的表现。这样的人很容易成为孤家寡人,不会有很多人愿意与他合作、共事和创业的。比如在作业评价方通过学生互评,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每一次的作业,我都会选出一部分来让学生评一评。有时是优秀的作业有时会选一些绘画技巧不太高但有特色的作业让他们来发现他们的长处。这样在不断的评赏同学的作业过程中,我发现获得赞赏的同学不再吝惜赞赏画别人的作业,绘画技巧高的同学也学会了去用的眼光去欣赏技巧差一些的作业,发现别人的长处。在这种作业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欣赏别人的美好。同时在欣赏别人作业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定会多一份融洽,少一点隔阂,可以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案例: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过程一个学年。学生初一年级选了三个班级,实验方式是:其中一(1)班的作业评价就一种形式老师评分课堂不展示评价作业;一(2)班作业评价形式由老师评分和课堂展示优秀作业教师评价结合;一(3)班作业评价形式由老师评分课堂;课堂展示优秀作业和有特色作业;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结合。一学年结束时教师在每个班选出一些优秀作业和有特色作业,在三个班级展示请学生评价。实验发现,一(2) 一(1)的学生对优秀作业会给予肯定,而对于绘画技巧差却有特色的作业是一种嘲笑的态度,不会试着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使得被嘲笑学生有一种羞愧感,对绘画失去信心。而一(3)班的学生在这种互评作业的活动中,不管是绘画技巧好的作业还是绘画技巧差的作业,都会获得赞赏,也会获得中肯的建议,整节课在融洽的氛围中度过,学生不仅在互相学习中对美术知识的掌握获得提升,同时也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除了在课堂作业的评价中,让学生体会欣赏别人的快乐,我还根据不同的课题,随即的方式不断的让学生学会欣赏,感受欣赏别人的快乐。如:服装设计课,关注自己的服饰搭配,发现同学的服饰美,学会用课堂中所学过的服装设计知识恰到好处的评赏 同学的服饰;室内装潢课评赏同学的房间摆设等等。只要教师注意,就会发现美术课中有很多课题可以给学生创造互相欣赏的机会,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感悟人与人间交流的快乐。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态。学生一天中有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把人格教育融入教学就尤为重要了。 当然,欣赏别人,不是廉价的吹捧,不是无原则的夸奖。欣赏别人,不是投其所好的精神按摩,要欣赏别人,必须有发现别人长处的能力。就象伯乐相马一样。如果没有这种能力,谈不到欣赏别人。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运用艺术的眼光客观的评赏。在各项美术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更多的快乐。 欣赏是一种修养,一种沉稳洒脱严于律己尊重他人的风度;欣赏是一种胸襟,容得下他人的才华和长处,同时作为自己不懈地学习和进取的动力。让我们的学生在艺术审美过程中学会欣赏,学会赞赏他人。体验交流的乐趣,培养豁达的风度,感悟快乐人生树立良好人格。 (二)欣赏生活中的风景,热爱生活,感悟生活的美好 欣赏能使人产生一种轻松、愉快和满足感,人的心灵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净化与调适。同时,欣赏还能开阔人的视野,充实生活并增添生活情趣。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欣赏往往能够促使人进入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这对人格培养,自然是大有益处的。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供欣赏的客体随处都是,一个建筑、一片树林、阳台上的花草等等,只要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它们,便能给我们带来愉悦。美术课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能培养起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从而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美。 案例:在教<<徒手画校园>>中,我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梧田找到五处以上美的风景,并用线描的方式描绘下来。但交作业时很多学生抱怨在这里寻找美的风景太难了,到处是工业区,污染严重,房子没有美感,应该到风景区去。因为课前做过调查,所以在学生抱怨完了后,用多媒体播放摄影家镜头下的梧田,有老房子、有工业区 有展现江南水乡韵味的„„这些照片给了学生很大的震撼,极大的激发了他们欣赏家乡风光的兴趣,因势利导我再出示自己画的速写,学生再次惊叹, 我在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点评作品等审美活动中潜移默 化地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风景等待我们去发现。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美,再创造美的艺术会让生活变的更美好,同时我们也会获得更多的快乐。在水彩 中外建筑 诗情画意等课题的教学中,我都会融入感受生活美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欣赏身边美的事物,体会生活的乐趣。 (三)欣赏大师的艺术作品,陶冶情操,感悟艺术带来的精神享受 在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自身的人格。如:<<诗情画意>>一课教学中,在欣赏画家描绘祖国山水的国画和诗人描绘祖国山水的诗篇时,能激起对祖国的热爱,无形中学生也会模仿画家和诗人用热爱祖国的心态去欣赏祖国的山水。一位学生以绿为主题,描绘家乡梧田,当我问:我们梧田的河道污染严重哪里来你画面上的绿?他说画家可以带着个人的感情去描绘山水,那我也可以描绘理想中的家乡了。 当每一幅美术作品的诞生,其中隐含的不仅是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情操、情感等。虽然,他们的理想或愿望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但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及临摹创作的学习,能使学生更多、更直接 更艺术性地倾诉自己的理想、愿望等,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自身的人文、道德修养。 (四) 通过艺术创想活动挑战自我,欣赏自我,感悟成功的快乐 只有学会欣赏自己,才会发现属于自己的美,拥有自信,才能感悟成功的快乐。 学生在工艺、绘画等创造活动中的作品,是学生个体在其自身发展中对原有自我的一次突破,其意义主要在学生自身。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艺术劳动的满足感,成功感和强烈的自信心,增进美术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但其表现形式因人而异。美术活动要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能更大胆的去创想。 成功来之不易 ,才能深刻体会成功的快乐。“设计 应用”是开发创意思维很好的载体,每一个创想都能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 案例:在<<标志设计>>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在欣赏优秀标志时学生惊叹设计师的创意思维,当让他们让他们对同一内容创想三个以上的标志(用草图,使学生不会被绘画技巧所束缚,会相对放松的创想)形象,这时学生普遍表现出信心 不足,这时我展示出同龄人的课堂作业,学生开始有了一些自信。经过教师不停的启发和艰难的思考。在完成作业时很多学生流露出成功的喜悦。而工艺设计就是要学生开发创意思维,当我提出在三个(大部分学生就设计了三个)不同标志形象的基础上再想出十个不同的形象时,学生的反映是绝对不可能。在讲了开发创意思维的方法,看了设计师创意的过程后,学生满怀怀疑的试着开始创想,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有的还超出了十个,少的也能想出五个不同的。 设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语言到形象、一个形象到多个形象、色彩、素材等方面不断拓展、不断创新,他们必定经历苦思冥想、也有茅塞顿开,灵感一触而蹴,在这些思维活动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观察、记忆、形象和逻辑思维、想象、创造能力等智力因素以外,还使学生能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在不断挑战自我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对逆境和困难的适应能力 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每一个创意都能让学生体会快乐,增强自信发现自我的魅力,欣赏自己,更激发设计制作的欲望。 下图为一学生设计温州城市标志的创意: 以上为第一课时的三个创意 以上为第二课时的创意 在标志作业互评、自评过程中,从学生展示作业积极性可以看出他们很自信,在同学的赞赏声中更增添了他们的自信,感受到历尽艰辛后得成功的珍贵。这种创意思维挑战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知难而上,培养意志力。在剪贴画、记录册等独特的美术创作表现活动中,学生喜欢展示自己的成功作品,动手装点教室房间,展现了学生心灵深处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和自信心。 三 当然,将人格教育融入美术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我能做的是仅仅是最初最浅的一点尝试,让学生能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感悟快乐人生、树立良好的人格。使她们的性格变得乐观、开朗、活泼,身心充满了朝气和 活力,学起美术来更有兴趣,也更容易了。更重要的是他们欣赏了美、创造了美,更懂得去追求美了。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人格美的教育,这还有待大家的共同探讨与研究,使得艺术真正为生活、为人生创造更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扬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扬立梅 《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海南出版社2004年5月 中国美术教育2004年第5期、2005年第3期 论赏识教育在青少年学生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摘要】心理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并结合赏识教育的理论,探索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赏识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社会层次,以培养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现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社会上所存在的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高职教育的地位不高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工作。高职学生也对自己所受教育的特点与目的普遍模糊,有的学生对上高职有自卑心理,认为高职学生比普通高校大学生低一等,因而看不起自己,给学习和培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特点,结合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可以心理素质培养为中心,结合赏识教育的有关理 论来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以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一、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其表现 就笔者所观察到的高职学生种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低,有一定的排斥、逆反心理 高职学生大多是由于高考成绩不佳,不能被普通院校录取,退而求次读职业学院,因此往往是非完全自愿的或是被家长所决定的被动式的无奈选择,这种高考失利的挫折感与选择学校的被动与无奈使得他们对所就读的高职院校缺乏信任感与认可度,加之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与教育目的认识不足,对职业教育甚至具有一定的排斥、逆反心理,具体表现在心态不稳定,不能迅速适应并尽快融入学校学习生活,或茫然而无所是从,或欲另劈蹊径,寻求他途。笔者曾接触到班级有学生迫于家长压力而选读本专业,然而自身所偏好的是其他学校的专业,因此对于所就读的高职学校缺乏兴趣,直接的表现是学习缺乏动力,上课时常有迟到、旷课等不良现象。也有学生初入校报到后一段时间情绪不能稳定,欲返高中复读以求来年再战。 (2)有些学生自信心不足,不能正确面对挫折。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没有考上重点或名牌大学,无疑是一个普遍性的较大的挫折。对于这一挫折,一部分学生能正视它,变压力为动力, 努力学习,提高能力,使自己增长信心,不断进步。另有部分学生则有意无意地将自己与过去的同学相比,于是在心理上觉得低人一等的挫折感时常体现出来,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也有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基础本身就差,尤其是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一旦在高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打退堂鼓,不思进取,不相信自己能学好,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认为即使是努力学习了也不能赶上来,于是干脆放弃了学习,对集体事项也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在集体当中我行我素,或是沉迷于网络,整日陷于浑浑噩噩的涣散状态中,严重影响到其本人及他人正常的学习生活,以致经常出现迟到、旷课等违纪行为,并直接影响到了班级整体的班风、班纪。 (3)缺乏自律意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高职学生从小在老师、家长地呵护与约束下成长,高中时代更是在全方位的严格保护与约束下齐心协力为着考大学而努力。步入大学之后突然离开父母,独 自开始面对相对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突然有种茫然感。加之缺乏明确的自律意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诸如“别人玩,我也玩”,“别人迟到、旷课,我也违纪”,“别人谈恋爱,我也谈恋爱”,整日里随波逐流,荒废学业。久而久之,便不能自拔,陷入不求进取的自我麻木中。 (4)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及学习的动力。 就根本而言,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最深层的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及学习的动力。来自高中学校的学生,在高中时,是以考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进入大学之后突然缺失了奋斗方向和目标,学习的内在动力随之减弱。据我带03级旅游管理专业二个班110名高职生就“入学后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问题的调查, 40%的学生回答:“希望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55.5%的学生目标不明确。另据调查,高职生学习勤奋程度同高中相比,自认为有所提高的占9%,大体相当的占29%,有所下降的占37%,大大下降的占25%;学习积极主动的占23%,一般能完成学业但学习比较被动的占45%,对学业采取应付态度的占23%,不能完成学业,学习放任的占9%,这说明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在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综上问题,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各方面入手积极寻求途径。而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它的导入与应用将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 二、赏识教育及其理念 赏识,在词典中的解释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并给予重视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愉快的感觉。赏识,在赏识教育理论中含义为:它是一种思维视角,即用赏识的眼光看世界,是一种凡是发生,往好的方面想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欣赏的心态。赏识教育,就是在这种心态和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一套教育理念。 赏识教育最初是由一位父亲在教育他的聋童女儿中发现和诞生的,逐渐推广到老师、家长对学生、孩子的教育中,起初对学生的赏识教育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主要是针对学习成绩差或后进的的学生,尤其是针对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被压抑了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处于自卑状态的学生们。 赏识教育主要包括如下的基本理念: (1)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其本质就是爱的需求,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生命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学会赏识,便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赏识是人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须臾不可缺少。没有赏识,教育就失去了灵魂的魅力。 (2)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育者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赏识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好;抱怨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坏。 (3)赏识教育是无限激发学生潜在内动力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其特点是注重学生优点和长处,不断正面强化学生闪光的点点滴滴,并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能行”的心态中觉醒,激发其内在自我的强大力量,达到生命的自我认识。 (4)赏识教育的奥秘是让教育者和学生的生命共同觉醒,共同成长。 就赏识教育本身而言,是以人性为基础,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在这一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是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另一方面,这样的教育状态一旦在人身上起作用的时候,赏识教育的着眼点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教育,而是可以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相互激励乃至相互教育的过程,赏识教育因此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受教育、共同成长的过程。 三、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赏识教育既是理念,也是方法,如何将赏识教育具体应用于实践中,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进行经验总结的过程。针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特点,结合赏识教育的理念及笔者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特提出以下几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期与各位同仁探讨: (1)强化职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正确的职业观。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动脑,又动手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即所谓“灰 领”。“灰领”在人才的金字塔中,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阶层,是将科学发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即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个作用不是少数精英所能够担当,必须是一个“数以千万计”的广大群体。高职教育就是培养这个广大群体的教育。这个群体的专业技能及整体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更快、更好地发展。 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对高职教育以上特点认识不清,对自身定位不准这一现象,教师应不断强化人生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尽快走出“读高职没前途”的传统观念的误区。例如,就笔者所了解的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据有关统计,今后三五年,长春至少需要培养、引进大量旅游人才,而整个吉林对专业旅游人才需求量至少在数万名以上。另据报道,到2020年,吉林省对高级旅游人才的需求将达到1----2万人,对中初级旅游人才的需求将达10万人左右。旅游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专业。 通过强化人生职业教育,我们要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角色,尽快使他们认清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从而激发出其内在的热爱专业的动力,进而树立起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在帮助学生树立起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观念的同时,我们作为教师,要懂得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赏识,真诚地相信他们能发挥自身潜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2)加强心理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信心 大多数高职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失败的阴影。这种失败的情结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自身潜力的发挥,影响了其内在的自尊与自信。然而,无论是在智力、体力上,还是处世能力上,自信心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便缺少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观积极性。 “赏识教育”则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以学生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发掘、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力与优势。其关键是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在学生中不排纵队,只排横队。要在学生中树立起与自己比,只要有进步,就是成功;与别人比,只要有特长,就是成功的理念。因此,要鼓励学生勇于正视自身的弱点,克服困难,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不拿学生个体的弱项与他人的长项比,而是不断挖掘个体自身的优势与强项,培养其强烈的 自我认同感。 对于因基础薄弱而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理解,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思想状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培养学习兴趣的途径,如教师集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知识的辅导或通过班级学习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进步的机会。同时要及时肯定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是成功的表现,都要给予鼓励。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挑战,在点点滴滴的进步中战胜自我,构筑强烈的信心。 因此,赏识教育就是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通过发现闪光点帮助每个学生树立信心,在“我能行,你也能行,我们大家都能行”的大氛围中,让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中学会自我进步,自我赏识,从而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 应该说,这是个良性的循环:教师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赏识学生,学生产生自信,从而得到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赏识(爱、喜欢)提高了尊重学生的自觉性,学生的发展又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得到发展与自信的学生对老师更加尊敬、赏识和热爱,受到热爱、更加自信的教师会把这份热爱和自信反馈给学生;师生的观念在“赏识教育”的互动中得到升华,自信、热爱生命成为教育的主旋律。 (3)加强自律意识培养,增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大学生涯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往往昭示着个体独立特性发展的开始。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及心理准备,一旦面临这种成长的心理跨越,常常会出现迷失方向的茫然感,而一些缺乏自律意识的学生则有可能陷入自我懈怠、松散不羁的状态中。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学会真诚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深入地了解并理解他们,发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欣赏他们个性中所独具的优点。事实上,在与学生真诚地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学生本性中所具有的许多甚值欣赏的独特品质,同时也发现了造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等表象背后的一些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内的问题。诸如教育体制、教学素质等方面的问题。 在理解学生、欣赏学生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进行自我约束的教育,鼓励学生相信自我,锻炼自我,挑战自我,增强自控能力,自觉主动养成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并要对学生在自律方面所取得的每一点滴的成功给以最大的关注和热情,真诚赏识学生在自我挑战中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坚信他们定会变得越 来越好。 赏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赞扬、鼓励的语言,也可以是爱抚、友善的动作,甚至可以是欣赏、赞许的目光。赏识教育要求面向全体,要求关照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学生,就更需要给予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尊重,因为他们更渴望得到来自各方面的赏识。通过赏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成长,促使其更加自觉主动地顺应社会规则的约束,朝着正确的发展自我的轨道前进。一个学生有了自尊,往往会自觉主动约束自身的不良行为,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增强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 (4)强化人生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对自我信心的塑造以及自律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讲与人生理想、价值观等密切相关。学生只有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明确了今后奋斗的方向,体悟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责任等,才可能调动起自身内在的潜力,激发出为理想而奋斗的内在动力,从而客观明确地为自身定位,以长远发展为目标,将高职生活作为锻炼自我、塑造自我的坚实基础,好好把握今天,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笔者曾就学生新入校思想状况不稳定、浮躁、消极等的不良现象召开以“理想与人生”为主题的班会,运用赏识教育理念,在学生中进行“人人都能成功”的激励,引导每一位学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掘自身优势、潜力,树立强烈的“我能行”的自信心,同时鼓励学生永远要“想着明天,把握好今天;而不是想着昨天,荒废今天”。通过人生理想、目标导向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前途的信心。鼓励学生将大学阶段看作是为人生长远目标而奋斗的一个过程,好好珍惜大学宝贵的时光,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自己的择业竞争能力,为实现人生奋斗目标及自身社会价值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特点,笔者认为,赏识教育理念及其方法是培养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主要是在合理的、适度的范围内给予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认可的引导,以促其产生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内在动力,充 分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自然,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容忍和放纵,也非让学生产生自负情绪,对于特殊的学生个体,还应当灵活采取适当的、合理的、有效的惩罚教育方式来达成教育的目的。 同时,在实施这一教育过程中,对教育者是要有相当的要求的,不仅教育者自身要有相当的素养,还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闪光点与实施教育的入口处,善于随时捕捉甚至是创造这样的教育情境。故而有言曰:教育者的眼睛应该是美学家的眼睛,会从平凡乃至丑陋中发现美。教师的头脑应该是哲学家的头脑,会辩证地去看学生及其行为,并得出正确的一分为二的结论。因此,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自身素质的提升同样至关重要。 一,要抓住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关键期 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贯穿在学生的整个生命过程之中,各级各类学校都有责任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但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如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具有一个关键期,少年儿童期就是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抓住关键期对少年儿童学生实施健康人格的培养,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洛伦兹“印刻”实验,实验中的小鹅从蛋壳里孵化出来第一次睁开眼睛时,首先看见的是什么动物,它就把这种动物认作妈妈,小鹅出生后的“认母现象”就是动物心理发展史中的“母亲印刻期”即关键期和敏感期: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的智力,心理发展也存在类似情况,少儿期就是孩子心理发展,人格健全的关键期,敏感期:所以,中小学抓住对少年儿童朋友们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实施教育培养,施加各种良好影响,对他们健康人格的有效形成,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生幸福感的体验与认同都将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忽视并放弃对青少年学生关键期健康人格的教育塑造,就意味着日后要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矫正他们早期人格形成中的缺陷:时下,部分中小学领导片面认为忽略并放弃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并没有产生什么不好的后果,只要学校“教育质量”高,社会声誉就好:其实这种思想是极端有害的,严重背离素质教育的宗旨:事实上,青少年在少儿期因健康人格培养的缺失未产生心理行为出轨是时机没有成熟,若不采取有效干预,行为出轨是迟早的事情:云南大学原学生 马加爵在大学毕业前一反常态连杀四位朝夕相处的同学,当时对其杀人的根源众说纷纭,儿童教育问题专家王晓燕经认真分析研究发现,马杀人的真正根源不在于打牌纠纷本身,不在于他家庭贫穷,不在于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不够„„这些最多算得上他杀人犯罪的充分条件,导致他杀人犯罪成因的唯一必要条件是其人格上的缺陷,这种人格上的缺陷又是在于他小时候的生活经验积累,在于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背景,在于一直伴随他成长的教师和家长的各种影响所致:成长早期环境中的人和事对他的不良影响在他的心理中已经注入了“心理毒素”,这尤如健康人格这棵大树的种子里有了“毒素”,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没有得到即时排解而越来越多,直至最后行为出轨: 二,要把握好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三个”环节 1.把握好学校自身作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阵地环节 少儿期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中小学校承担着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任,这本身也是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塑造学生灵魂的专门机构,首当其冲应充分发挥学校在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形成中的主阵地功能,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是生活经历中所有人和事的影响浸染长期积淀所致:在影响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人员中教师是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人对事的态度等方面无不影响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教师作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者,塑造者,首先要发挥自身人格魅力的同化传递作用,不断完善自我,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健全自身人格结构,在工作,生活的整个过程中时时处处做到扬其人格之长,弃其人格所短,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去浸染去同化自己的学生,真正实现教育是“一个高尚的人格摇动另一个高尚的人格,一个高尚的灵魂去催生另一个高尚的灵魂”之本质:其次,中小学校要尽力打造先进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健康人格形成中的潜移默化作用:一方面要打造硬环境,通过科学设计,合理调整布局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净化,美化,绿化校园环境;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造软环境,在校园内大兴学习之风,求实之风,创新之风,弘扬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的良好风尚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树立坚持真理, 坚持正义,惩恶扬善的浩然正气„„让校园真正成为一片净土,成为先进文化的发源地,以此增强环境育人功效,让学生的心灵与环境和谐统一,感受到阳光般的心灵温暖,不断提升向上生命力,真正发挥出校园环境在学生健康人格形成中的滋润浸染作用: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不仅要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还要针对学生在健康人格形成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缺失现象,在调查分析后有的放矢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诸如举行心理剧表演,“科学家与健康人格”演讲比赛,传递人间真情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知,去领悟健康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从而得到人格力量的同化提升,实现人格的不断自我完善: 2.把握好家庭作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不可替代性环节 家庭是少年儿童人格着色的第一个染缸,父母是孩子人格塑造的第一任教师:可是,长期以来,多数家长由于受传统育人观的不良影响和自身综合素质的局限,在子女的教育培养问题上出现许多偏差:倾向于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塑造;重视孩子智力发展,轻视孩子身心和谐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承受着沉重的精神压力,沉闷抑郁,自我封闭,自信心受损,自我意识弱化,人格出现缺陷:要让孩子们在人生的起始阶段就真正体验到阳光般的生命感觉,享受着人生的快乐,家长在孩子人生起始阶段健康人格的形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家长未能有效尽到这份责任,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无疑要受到严重影响,可是,许多家长由于忙于生计,教育观念的落后,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要完成作为家长应尽的那份教育责任,是很不现实的,这就跟我们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教育并引导广大家长在不断提升自我素质的基础上,尽到作为家长应该尽到的教育义务,引导家长们与子女平等相处,与子女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尊重,理解,信任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去催生子女的高尚人格,引领家长不断完善自我人格,树立正确人才观,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家长在子女健康人格形成中的不可替代性作用,只有这样学校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才能有机衔接而不会脱节,否则,学校教育功效会被家长对孩子的不良教育,不良影响冲淡或抵消,导致人格缺陷,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会产生许多令人意外的出轨行为: 3.把握好社区作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加固性环节 社区环境在学生健康人格形成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学校,家庭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教育要发挥长效作用,必须协调社区教育力量,让社区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教育与学校,家庭保持一致,否则,学校,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就会失效:学校作为祖国下一代灵魂塑造的专门机构,在对待社区对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上不能持消极态度,不能片面地认为偌大的社区,学校没有责任也没有能力来把它治理好:其实,想想办法,开动脑筋,经过努力,扬其社区所长,去其社区所短,许多社区中的教育问题还是能够解决的:尽管有的中小学在课堂上教师三番五次讲,孩子们不要吃零食,要防病从口入,可是学生刚一放学出校门,小商小贩那动听的叫卖声和那烤“羊肉串”香气扑鼻的刺激,引诱着意志力薄弱的中小学生纷纷慷慨解囊:这样长期下去,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显然苍白无力,无济于事:校方完全可以协调居委会,城管办,公安派出所多家单位重拳出击即时清理校园周边的小商小贩,对各种不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健康人格形成的网吧,游戏厅,黄色书刊光碟出租行,不健康的影视录像厅等娱乐场所实行“关停并转”,对情节严重的当事人绳之以法,对情节轻微的当事人组织集中学习,多方联手共同举起教育政策法规大旗让他们从校园周边彻底消失并成为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合格公民:为了让社区真正成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大学”,学校领导应主动协调居委会,政府有关部门,给他们献计献策,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去,共同建设出舒适卫生,文明向上的社区,彻底铲除社区环境中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有负面影响的“心理毒素”;同时,学校还应参与到社区的各种教育活动中去,对广大的社区各界人士宣传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从而唤醒广大市民自觉遵守社区规章,自觉建设社区文化,自觉关心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真正让社区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 学校在少年儿童健康人格培养过程中,只有协调处理好了同家长,同社区之间的关系,让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成为一个有机密合的人格培养系统,形成健康人格培养教育合力,少年儿童在学校受教育的真实性通过家庭教育,社区影响的一致才得以信服认可,其教育的实效才真正得以体现,其健康人格才可能真正形成: 参考文献 [1] 卫异,左振瑛.青少年人格塑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 孙晓雯) 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的类型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48 更新时间:2007-10-15 心理学家通常把人格定义为个人的社会倾向性,即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的综合表现。人格障碍,从心理学和病理学的角度分析,实际上是介于精神病和正常人格之间的一种行为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同社会正常行为规范相悖,持久和牢固在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方式。常见的人格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依赖型:凡事需要家长、老师、同学的帮助;遇事优柔寡断,总是依赖别人作决策;生活中,自己不能独立;学习中,不相信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这种类型的学生较难适应新的环境。 偏执型:不相信他人,嫉妒、蔑视他人,自我评价过高;常常怀疑别人存心不良,敏感、多疑,不经证实,便怀疑同学的忠诚与诚实,无端害怕别人利用他的信任来反击他。这种类型的学生和他人相处总是疑虑重重,提心吊胆,很难搞好人际关系。 虚荣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家庭条件比较好。表现为自高自大,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常常自吹自擂。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常有逆反心理,嫉妒心、虚荣心都很强,特别爱面子。这些学生往往言行不一,办事不可靠,发展下去对学习和工作很不利。 好斗型:这种类型的学生生性好斗。他们的自尊心强,争强好胜,但这种争强好胜不是表现在学习和品德方面,而是表现在与同学的体力争斗方面。这类学生在班级坐不住,学习不用心,哪里有纠纷就往哪儿钻。长此下去,这类学生是很危险的。 自恋型:这类学生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对批评极为敏感; 喜欢指使他人,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渴望持久的关注和赞美;缺乏同情心;有很强的嫉妒心。这些同学很少有知心朋友,封闭、孤独、隔离、自卑,常常自己给自己添烦恼。 强迫型:这类学生过分自我约束,常有不安全感,过分追求完美,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思前顾后,敏感多疑,缺乏随机应变能力。这种类型的学生缺乏创造思维,无开拓创新精神,较难有作为。 孤僻型:这种类型的学生行为怪僻,喜欢独来独往,不爱交际,不关心集体,对别人的批评或表扬都无动于衷,思想感情从不轻易显露,和同学缺少沟通,别人无法了解、把握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类型的学生离群独处的时候,内心感情是空虚而又痛苦的。 阳奉阴违型:表面上对老师、家长、班干部唯唯诺诺、点头称是,背地里却故意拆台,暗中捣乱。这种类型的学生表面上老老实实,背后却搞小动作,常常成为班级活动的阻力。 反社会型:这种类型的学生思想偏激,牢骚满腹,行为放纵,经常做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事情来。这些同学经常顶撞老师、班干部,随意损坏公物,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寻衅闹事。行为放荡不羁,缺乏羞耻心和罪恶感,对批评和教育带有逆反心理,发展下去,其后果不堪设想。 浅谈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 当今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上各种观念混杂、碰撞。由于社会生活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使一些已开始形成自己主见的青少年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格上的缺陷。比如,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差;把自己看得过重,在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有些学生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对人无感激之心,做事不尽力,甚至漠不关心;对公共财物甚至自己的财物不知珍惜,不注意克制自己的言行。 2004年6月17日马加爵在云南省被执行死刑。这一事件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沉思。其实马加爵只是人格不健全学生中的一个典型,在现在的校园,应该说部分学生的“损人不利己”的思想及行为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人格不健全的学生大有人在,例如:2000年7月,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敖志刚杀死女友事件;2002年2月,清华大学的刘海洋伤熊事件;今年某中学女生密码箱连续几次被滴入浓硫酸事件„„这些事件都体现出学生的人格的缺陷,表现为人文素质的缺乏、心理素质的缺陷和道德素质的缺失。对于一个人来说,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人格的完善却是高于一切的。因此,在赞赏他们才华的同时,不能不为他们的那种不拘“小节”的行为而深感遗憾。要知道,人格的背影就时时倒映在一个人的旅途中,在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里。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视的应是学校教育的不力、家庭教育的失误和社会环境的污染。在现代多元的社会思潮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较强,很易受到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学坏一日有余。”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和进行正确引导,会使教育效果出现偏差。教师应当把学生的人格教育摆到重要的位置。 一、言传身教结合,身教重于言传,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及组织者,在学生的人格素质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人的素质是个整体,而人格素质则是其根和主干,它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方向。 陶行知先生说:身教最可贵,行知不可分。孔子一贯倡导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说:“子师以正,孰敢不正。”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自立,才能立人,首先正己,才能正人。所以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说,教师要率先垂范,言行一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教师以自身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时的真正力量在于表里如一,行知合一。表里如一就是要求教师内心深处的灵魂和外在的表现相一致,想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势必底气不足,不能理直气壮。行知合一就是要求教师说的和做的相一致,对人和对己不能搞双重。你要去点燃别人,必须自己心中要有火种,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面前出现时袒露出真正的自我,而不是在演戏,特别不能搞双重人格,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有位学生在作文中讲了这么一件事:有位很有才华的教师,知识渊博,风度翩翩,深得学生喜爱,但一次他们听说这位教师不孝敬父母,虐待老人时,以前那光辉的形象一下子消失了,甚至变得有点“可恶”。 教师对学生有管理教育的权利,但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总是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体验所谓“尊严”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气候突变,当我们感受寒冷或炎热时,是自然关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或建议学生多喝一些水;中秋节到了,托班长买上一些学生喜欢吃的糖果、点心,送给每一位寄宿生;在课余时间,不要屁股一拍,夹着书本走人,可以与学生一起评论甚至争论一下台海局势,NBA总决赛;在课堂上和班级管理中,发扬民主作风,不把自己的话当金科玉律,心平气和地对待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并勇于承认自己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批评学生的错误和缺点,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宽容的给学生一个替自己辩解的机会,激发其奋发向上,努力改正„„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真正尊严,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时,学生会把他们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的尊 严丰碑便也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应该看到,高中学生已完全能够理解人格的意义,更懂得尊重人格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尤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之中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 二、家庭、学校、社会的结合,强调立体教育的作用。 人格素质的教育和形成单靠学校、教师的教育管理是不够的,必须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启蒙教育,家庭作用不可少。 在成人阶段之前,家庭教育要比社会教育更基本,内容更丰富,与人格的形成关系更大。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人们总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开始认识世界,走向社会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知不觉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家庭教育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许多人是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言行接受社会规则,完成社会化的,因此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所谓家庭环境的优化,就是父母应确实担当起育人的职责,既不应娇宠和溺爱孩子,也不应过分苛求孩子。只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实施正当的家庭教育,青少年学生的人格才能健全的发展。 专家认为,成年前人格障碍倾向并非一成不变,青少年学生早期人格偏离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逆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的养育方式可影响人格的发展。其中母亲与孩子有更多接触,在孩子的养育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二)关心爱护,严格管理相结合。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学生人格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学生种种人格缺陷的现象,人们不得不反思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学校德育实效不佳已是不争的事实。为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学校德育应重新定位,向生活世界回归,即让学校德育从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青年的现实生活,帮助青少年学生走出人格缺陷的误区。学校的领导,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人格素质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必要的规范其行为的方式、方法必不可少。严格管理并形成一个严格的约束机制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同时也与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有关,严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度。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而不只是表面的认同。严而有度,再加上和善,取得的效果才会好。 (三)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 人是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这对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从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来讲,人的一切都离不开社会环境,人格的培育也是如此。人格的培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培育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青少年学生必须加强健全人格的自我意识。 除了外在因素的影响之外,青少年学生在健全人格的发展进程中必须加强健 全人格的自我意识,通过自我意识不断评价、不断矫正、实现健全人格的构建。 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也很具体。为此,学校德育在坚持生活化价值取向的基本前提下,应主动关注、研究和增补大量与青少年学生生活中典型、敏感和棘手问题相关的内容,在实践中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人格素质教育强调要使学生自觉表现出一定文化水准上的道德修养,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成才,才有可能对社会作出贡献。 谈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 - 梅花香的博客 - 敏思博客星岛首页 新闻中心 时评 财经 尚品 生活 康运 专题 民调 博客 论坛 图集 直播 星岛日报 自由行 浅谈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 作者:梅花香 出自:零度空间 浏览/评论:410/1 日期:2006年6月14日 21:58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具有人格缺陷的青少年学生较为普遍。若他们的不良认知得不到正确指导和调整的话,将会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培养青少年现代意识和现代人格,学会做人和做事,学会面对挫折和走向成功,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贯穿于青少年整个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在越来越多的未来风险面前,拥有健全人格不仅是青少年的立身立业之策,也是关乎国家命运前途的立国立家之本。 关键词:人格 人格教育 健全人格 近几年来,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日益严峻,因为人格障碍而出现的悲剧和引发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十多年前留美中国学生卢刚枪杀同学、导师的悲剧人们至今记忆犹新;2000年浙江金华一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排名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母亲;浙江温州两学生因勒索钱物将一同学乱刀砍死;今天在云南大学校园里,马加爵因小事一触即发,由反叛心理引发了非人性残杀 4名无辜同学的行为又在发生等恶性案例触目惊心。 根据一些权威部门的研究表明,现在的中学生有近半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异常现象,且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所以,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势必影响到青少年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危及社会稳定与安宁,直至影响未来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 那什么是人格呢? 为什么它对人的影响有那么大呢,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多方位的,是复杂的、独特结合的整体,包括心理倾向、心理特征和心理调节,这几方面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成分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正常。如果各成分间关系失调,则人的心理就会紊乱,产生心理障碍,最后形成人格缺陷。 我国青少年学生人格缺陷集中表现在由于心理障碍引起的行为缺损,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狂妄、偏执、任性;爱慕虚荣,嫉妒心强;经受不起挫折,心理承受力差;内心孤僻,冷漠,自我封闭;缺乏自信, 心胸狭窄,患得患失,无端猜测,主观臆断,患多疑症。 造成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在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影响:1、学校教育长期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能,轻人格的培养的结果。2、家庭教育不当,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一些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经常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减学生自信,加剧了学生不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少数家长过度放纵、溺爱孩子,缺少必要管教、约束,学校、家庭教育不相一致,使学生无所适从等等,都可能使学生人格变异。3、社会因素,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渐迷失,而新的道德观 念又未确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在家长、教师、学生中都有不同程度表现,低级庸俗文化,资产阶级享乐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作品泛滥,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而人格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心灵改造和品格塑建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人格教育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所以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任务迫在眉睫。 健全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和谐、有宁静的心境以及能有效地运用个人的能力,健全人格可以从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征及发挥自己气质中的积极面入手。性格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是人格的核心内容。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应该是个悦纳、独立、理性和有高尚道德的人。 健全人格养成的策略与措施 。人的社会化的早期经验对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作为培养人的学校更应将人格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将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使学生心理结构中知、情、意、行诸要素协调起来,使心理结构的整体功能达到和谐、均衡,形成一个高层次的心理活动的完善系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1、加强认知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纲。理想信念是健全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格结构中起着调节和指导作用。因此,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要重视对其进行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和世界观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其人格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要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课堂教学、理 论讲座、专题报告、社会调查、集体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理解客观事物与当前社会现象,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态度审视人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意识和敢于竞争、勇为人先的精神。人格特征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自尊、自重、自强”,这是对高尚人格渴望与追求的最重要的内部动力。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 3、创设宽松、民主氛围,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心态和良好心理素质。 所有的青春都应该是美丽的。但是我们看到有那么多稚气的面孔流露出烦恼和无奈,听到他们绝望无助的呐喊,一幕幕惨剧不断发生在我们身边:他们因沉重压力轻生自弃;他们视家如坟墓,不惜一切代价离家出走;他们挡不住诱惑走上犯罪道路;他们人格畸变,无法正常学习生活„所有这些大都可以归咎于成长过程的心理障碍,青少年一边目睹亲历飞速发展的社会变化,另一方面自己(生理与心理)也都在极快地发育。在这化蛹为蝶的过程中,如果心理、情绪、个性的发展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调整就可能形成对成长极为不利的“心理障碍”,以至“人格障碍”。更可怕的是,如今的孩子越来越不喜欢与人交流,尤其是不与长辈推心置腹,有许多心理困惑和疑问被压抑在内心深处,长久以往象熊熊炉火中的瓷瓶,即使是一小滴水也会让他霎时破碎。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就成为当务之急。现在已经有许多学校开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在校内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积极与学生沟通,解决学生心理疑问,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塑造。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去实现: (1)发展社会认知,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跟随上时代发展的步伐。(2)发展辩证思维,提高鉴别能力,形成是非观念和培养正义感。 (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防止贪图享受、放任自流。(4)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之处,设法改善,坐而空谈,不如起而实行。 (5)在任何情境中,都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从长远的利害做决定。(6)设定积极而有可行性的生活目标,然后全力以赴求其实现,但却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不会失败。 (7)认清并坚持正义之所在,把在真、善、美后边,坚持到底。 (8)与人坦率相处,保持自然率真的自我,让别人看见你的长处和缺点,也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和痛苦。 只有造就了大批会生活,会创造,会合作,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经得起各种困难和挫折考验,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与竞争中有稳固的“基石”作保证,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
本文档为【复件 赏识教育与青少年学生独立人格培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