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肠黑变病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7-11-14 7页 doc 22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大肠黑变病及相关因素分析大肠黑变病及相关因素分析 26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年第3O卷第7期 大肠黑变病及相关因素分析 宋颖,高丽洁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21) 摘要: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的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 方法:对19例大肠黑变病的临床资料,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 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大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结果:19例大 肠黑变病患者中,16例有便秘史(84.2),其中14例有长期 或间断服用蒽醌类泻药史(73.7),5例伴有腺瘤性息肉,60 岁以上1O例(52.6).结论:便秘和滥用蒽醌类泻药是导致 ...
大肠黑变病及相关因素分析
大肠黑变病及相关因素分析 26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年第3O卷第7期 大肠黑变病及相关因素分析 宋颖,高丽洁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21) 摘要: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的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 方法:对19例大肠黑变病的临床资料,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 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大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结果:19例大 肠黑变病患者中,16例有便秘史(84.2),其中14例有长期 或间断服用蒽醌类泻药史(73.7),5例伴有腺瘤性息肉,60 岁以上1O例(52.6).结论:便秘和滥用蒽醌类泻药是导致 大肠黑变病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大,大肠黑变病检出 率呈上升的趋势.大肠黑变病患者患大肠腺瘤的机会显着 增高. 关键词:大肠黑变病;致病因素 中图分类号:R5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7—0O26一O2 大肠黑变病(melanosiscoli,MC)是一种以大肠粘膜色素 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疾病[1].本院内镜室自 2003年6月~2006年?月行电子肠镜检查854例,其中诊 断大肠黑变病19例.现将这19例大肠黑变病的临床内镜资 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来自本院行结肠镜检查的门诊 和住院病人,男9例,女1O例,男女之比为1:1.1;年龄最大 82岁,最小28岁,平均59.9岁.年龄大于6O岁以上者1O 例,占52.6,女3例,男7例;年龄小于4O岁者3例,女2 例,男1例.本组19例中,有便秘史者16例(占84.2%),其 中14例(占73.7)长期或间断口服通便缓泻剂(包括果导 片,番泻叶,大黄苏打片,复方芦荟胶囊,牛黄解毒片等);合并 腺瘤性息肉5例,结肠癌术后1例,2例有口服减肥药史.主 要临床症状有腹胀,便秘,大便干燥和羊粪粒样或排便不爽, 下腹部隐痛不适. 1.2诊断方法及使用Olympus电子肠镜(型号:CF一 2401),采用非X线下逆性插人法(双人操作)进行全大肠检 查,发现病变取活检行病理学检查. MC内镜诊断标准:肠粘膜呈浅褐色,棕褐色,黑褐色色 素沉着,其间可见乳白色线状,条索状或网状粘膜,整个肠粘 膜面呈虎皮样,蛇皮样,网状条索样或类似槟榔切成的外观, 内镜视野晦暗,病变可累及一个或几个肠段,甚至全结肠.病 理检查可见大肠粘膜固有层内有密集或散在分布的胞浆内含 有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2结果 854例行大肠镜检查患者中,检出大肠黑变病19例,检出 率为2.22,与华东医院郑松柏等_2]进行的大样本MC流行 病学统计的总检出率(2.64)相符.病变累及全大肠表现为 虎皮样黑褐色斑纹2例,其中1例为结肠癌术后患者,其余17 例为局部肠段不同程度色素沉着.所有MC病例色素沉着部 位上不超过回盲瓣,下不超过齿状线.组织学检查结果提示 肠粘膜固有层内有含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3讨论 近年来文献报道的MC病例明显增加,MC已逐渐跨入 常见病的行列I2].MC的致病因素与慢性便秘及长期服用蒽 醌类泻剂有关.据报道,黑变病患者均有长期便秘史并滥用 泻药,其中服蒽醌类泻药占7O_3].因为蒽醌类泻剂及滞留 粪便残渣等多种因素致肠粘膜细胞凋亡,凋亡细胞和组织碎 片被固有层巨噬细胞巨噬,在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内转化为脂 褐素或其他色素,这些含有色素的巨噬细胞在固有层内不断 聚集,形成典型MC.蒽醌类泻药临床上大多用于治疗便秘, 主要包括大黄类,芦荟,番泻叶,鼠李皮等,其本身并无导泻的 作用,此类泻药的主要成分为蒽醌类衍生物三羟甲基蒽醌. 蒽醌苷在大肠中被水解,刺激大肠神经丛促进大肠蠕动,从而 加速肠内容物的运行,同时抑制Na..一K一ATP酶,减少肠 粘膜对水,电解质的回吸收,起到导泻的作用.由于该类泻药 只在大肠中水解转化为蒽醌,主要作用于大肠,对小肠无作 用,且药内所含蒽醌色素亦主要被大肠粘膜吸收,故临床上表 现为大肠粘膜黑变,很少累及小肠. 一 般认为MC的发生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有一定的关 系].随着年龄的增大,检出率呈上升的趋势.本组中6O岁 以上组检出率是4O岁以下组的3.34倍.郑惠兴等l5报道青 年女性长期服用养颜美容类保健食品,药品可致MC.随着人 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美的片面追求,过度使用美容瘦身 现代科技手段制成了新的剂型,是专门用于血瘀症的方剂.方 中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主药;川I芎,赤芍能增强主药活血化 瘀的功效;当归,生地养血活血;牛膝活血化瘀,引瘀血下行;柴 胡,桔梗,枳壳疏肝理气,消痞散积,相互配伍使气行则血行,血 行则瘀散;甘草补气益血,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配伍的特 点是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去瘀又不伤 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血府逐瘀胶囊具有止痛,消炎,改善血 液微循环,加强子宫收缩节律等作用,可促进宫内残留物的排 出,加速子宫复旧,提高痛阈从而减轻了疼痛.应用血府逐瘀 胶囊祛除了瘀血,减少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另外予以抗生 素也达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作用.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收稿日期:2009—02—19) 2009年第3O卷第7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7 黄藤素外用结合光谱治疗阴道炎,外阴炎400例疗效观察 张玲,孙文波,杨新 (云南省个旧市中医医院妇科,云南个旧661000) 关键词:黄藤素;光谱治疗;阴道炎;外阴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1.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O07—2349(2009)O7一O027—01 外阴炎,阴道炎症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其共同特点是 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不同病因,其分泌物的特点,性 质及瘙痒的轻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临床以阴道栓剂给药为 主.2007年8月~2008年5月以来,笔者采用黄藤注射液喷 涂阴道,湿敷外阴结合光谱治疗外阴及阴道炎,疗效明显,疗 程与其他疗法相比明显缩短.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7年8月~2008年5月在本院妇科门诊 治疗的外阴炎200例,阴道炎600例.年龄最小1O岁,最大 65岁,平均年龄28岁.随机分为2组,其中黄藤素外用结合 光谱治疗阴道炎300例,外阴炎100例,为治疗组.单纯用阴 道栓剂给药治疗阴道炎300例,单纯用洗液外用治疗外阴炎 100例,为对照组.2组患者平均年龄,疗程经统计学处理,无 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2组平均年龄及疗程 1.2临床表现 1.2.1外阴炎外阴皮肤瘙痒,疼痛,烧灼感.以活动,性 交,排尿,排便时加重.多见局部充血,红肿,糜烂,常见有抓 痕.严重者形成溃疡或湿疹.慢性炎症可使皮肤增厚,粗糙, 皲裂,甚至苔藓样改变. 1.2.2阴道炎分为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阴道炎,细菌性 阴道病,老年性阴道炎,婴幼儿阴道炎.主要症状为阴道分泌 物增多,瘙痒. 1.3治疗方法治疗组:阴道炎患者先用黄藤注射液喷涂阴 道,同时使用相应病菌的敏感抗菌药阴道上药.外阴炎患者 外阴湿敷黄藤素纱布,外加光谱治疗10min.对照组:外阴炎 者单纯用洗液外用,阴道炎患者单纯用相应阴道栓剂.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外阴,阴道色泽正常, 阴道分泌物化验室检查:滴虫(一),霉菌(一),清洁度I.;有 效:症状明显改善,外阴阴道无红肿,阴道分泌物化验室检查: 滴虫(一),霉菌(一),清洁度?,?.;无效:症状未缓解或加 重,外阴及阴道色泽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2.2治疗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2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d0.05 3讨论 黄藤素注射液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常用于妇科炎症, 菌痢,肠炎,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外科感染,眼结膜炎.以肌 注为主,外用治疗阴道炎,外阴炎未见报道.本院采用黄藤素 外治结合光谱治疗阴道炎,外阴炎疗效明显,值得同行借鉴. (收稿日期:2008—12—03) 类保健食品,药品导致MC应引起关注.MC与大肠肿瘤的 关系倍受关注.有研究显示蒽醌类泻剂及MC与大肠肿瘤有 密切关系l2].大样本研究分析表明E,MC患者大肠腺瘤的 机会显着高于无MC患者,长期服蒽醌类泻药可增加大肠腺 瘤发生的机会.MC与大肠癌的相关性,因缺乏大规模的对 照研究,结论不尽一致,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MC是可逆性病变,消除致病因素可以逆转.停用葸醌 类泻剂后,大肠粘膜的色素可逐渐减退或消退.动物研究也 显示,停用蒽醌类泻药后,大肠粘膜浅层和深层中色素巨噬细 胞数量依次减少E.大肠镜检查MC的临床意义不应局限于 发现本病,而应注意有无其他伴发疾病,如腺瘤,肠癌等,以免 遗漏其他病变. 参考文献: [1]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EM3.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51. E23郑松柏,项平,徐富星,等.大肠黑变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及内镜特 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2):115,116. [33朱元民.蒽醌类泻药与大肠黑变病[J].中华消化杂志,2004, 24(5):314~315. [43童卫东,刘宝华,张胜本,等.大肠黑变病44例回顾分析口].中华 消化内镜杂志,2003,20(6):411. E53郑惠兴,王学群,张小燕,等.大肠黑变病21例EJ3.广东医学, 2005,26(12):1751. (收稿日期:20o8—12—22)
/
本文档为【大肠黑变病及相关因素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