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水和空气

2017-11-13 48页 doc 86KB 1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9425

暂无简介

举报
水和空气水和空气 一、单元概述 水和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两种物质,也是液体和气体的典型代表。学生们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和空气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刮风是空气快速地流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 如何将学生对水和空气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呢,水和空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什么又是气体的基本特征呢,这些是我们期待学生们关注和探究的问题。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不断地对比观察和从实验中获取证据。 “水和空气”单元共7课。 ...
水和空气
水和空气 一、单元概述 水和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两种物质,也是液体和气体的典型代表。学生们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和空气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刮风是空气快速地流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 如何将学生对水和空气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呢,水和空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什么又是气体的基本特征呢,这些是我们期待学生们关注和探究的问题。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不断地对比观察和从实验中获取证据。 “水和空气”单元共7课。 第1课,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质,初步学习对周围物质进行分类。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空气和其他物质进行初步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2课和第3课,让学生对水和其他液体进行有意义的对比研究。学生将从多个侧面(颜色、气味、黏度、密度、表面张力等)认识到水和其他液体的不同之处,同时对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概括提升,比如液体具有流动性和不能保持固定形状。 第4课,让学生解决一个常见问题——比较水的多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明白液体的多少可以用多种不同方式和工具进行比较,但工具的产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不同测量工具在测量时,测量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即使用同一种工具,测量单位不同,操作方法不同,也会带来较大的差异,无法进行比较。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也会认识到,液体的体积在测量过程中是不会改变的。 从第5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在空气内容的第1课,需要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这将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 在第6课和第7课中,学生将探究空气作为一种物质的基本属性——能占据空间和有重量。这将是学生关于水和空气概念发展的一次提升,也将深化前面一系列探究水的各种属性的活动。这两节课开展的仍是水和空气的比较活动,不过比较的重心已从性质的差异转向相同特征的抽象。 在第7课中,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反思,对石头、水和空气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特征进行对比。这是一次评价的机会,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在科学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 水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它有许多的用途;水和其他液体比较,在颜色、气味、黏性、流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 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有重量。 ? 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过程与方法 ? 对液体、固体和气体进行系统的比较观察。 ? 识别并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 ? 借助其他媒介和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观察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 ?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 运用口头、书面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过程与方法的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 认识到水和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识测量需要标准工具。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1课水 (一)背景和目标 第1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二是识别水和其他的物质,三是给物质分类。 开展有关水的知识的交流,教师将有机会评估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前有关水的原有知识,学生也将在此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分享和质疑。学生运用网状图进行记录,可以帮助他们将水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梳理,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水在哪个袋中的活动,将调动学生运用感官和已有经验来识别水和别的物质,同时在比较过程中丰富关于水的感性认识。 分类活动是在学生识别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分类的标准可能有多种,他们可能会根据识别活动中不同感官的感知结果来进行分类,比如根据手摸的结果,分为软的物体和硬的物体,这在学生初次分类中是十分正常的。教科书中将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一分类直接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期望学生对感性认识进行反思,关注这三类物质的主要区别。 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固态物质,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管把石头、木头、树叶放到哪里,它们的形状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体积的多少不会变化。水和牛奶在袋子中就会流动。气态物质,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装有空气的袋子摸起来是软的。学生在这节课中完全可以根据袋子的形状变化认识到三类物质的差异,但它们在体积上的差异学生就很难知道。体积上的区别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认识。同时,有关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也将在本单元和教科书其他单元的学习中不断地丰富和构建。 科学概念 ?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二)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资料、分类用图纸。 (三)教科书说明 活动一:我们知道的水 1.该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展开交流。小组内先展开小范围交流将有助于提高班级交流的质量。 2.网状图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多方思考提高概括能力。但要求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如图中水是什么样的,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有关水的属性,如没有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特性进行概括,然后填入图中。 3.交流中可提示学生,要发表有根据的见解。如果要对其他同学的意见进行评判,也要用事实进行说明。 活动二:水在哪个袋中 1.袋子可以是不透明的塑料袋、纸袋或布袋,但不能用太厚的袋子,这会影响学生对袋中物体的触觉。 2.袋中装液体的材料最好是小的密封袋,这样可以防止袋中的液体流出。 3.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学生识别物质的方法可能是:石头、木头摸起来比较硬,不会变形;水、醋、牛奶、空气是软的、会流动,树叶摸起来较软较轻,但不流动,所以容易识别。对于空气,学生会认为它最轻最软,所以也可被识别。这里要给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识别的理由。 4.学生打开袋子后,不用眼睛看,但可以用闻的方法识别水和别的液体,因为水是没有气味的。 (四)教学建议 1.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可以给每个学生一张网状图,让他们先在小组内交流有关水的知识,然后将知识记录下来。给学生的网状图可以是未分层次的,让学生知道什么就画个气泡填写什么。 2.班级交流有关水的知识。教师可以将学生回答的内容填写在网状图的一边,然后概括处理,也可以在学生都在列举某一方面水的知识时,请学生加以概括。在概括时,可以用一些问题提示学生,比如:在自然界中有水、冰、水蒸气,这说明水有几种不同的存在方式,水能用来洗衣、洗澡、饮用,这说明了什么, 3.网状图完成后,可以把有关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等。如果有有关水的知识课件,可以在这时放给学生看看,以开阔他们的思路。 4.出示装有不同物质的袋子,告诉学生不同的袋子里装有不同的物质,可能是石头、木头、树叶、水、牛奶、醋和空气。请学生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猜想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在哪个袋子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探究后,说出猜测的理由。 5.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感官来感知这几个袋中的物质,不急于下结论,并且告诉他们探究的方法越多,观察得越仔细,辨识的准确性就越高。 6.对于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不能辨别的物质,也要学生说出不能辨识的理由。这些 理由很有可能就是学生对液体共同特点的认识。如:摸起来是软的,流动的。 7.在打开袋子,但不能用眼直接观察的情况下,让学生再对其中还未能辨识出来的物质进行识别,学生一般会借助嗅觉。这样学生可能会较顺利地分辨出所有的物质。 8.将物质全部辨识后,让学生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理由。学生分类的情况会有多种,但估计也会有一部分会正确地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在汇报分类情况时,要抓住机会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9.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请学生说说这样分类的理由,并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例子,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五)评价建议 在这一课中,有几个评价的重点: 1.各小组的网状图可以从一些侧面反映学生单元学习前的知识水平,这提供了良好的评价机会。所以小组的网状图要收集起来,作为评价的依据。 2.关注学生在辨识袋中物质时,是否运用了不同的感官,是否客观地进行了对比,较准确地描述了物质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进行分类时,学生能否恰当地使用同一标准进行分类。 第2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一)背景和目标 本课主要进行三个比较活动。一是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对比水和食用油;二是比较它们的液滴和“轻重”;三是观察它们作为液体的共同特点。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实际上是让学生从多个侧面展开对水的认识,也有助于液体概念的进一步建立。比较从液体的颜色、气味、黏度等外部特征开始,到液体的内聚力、表面张力、密度等内部特征,过程与方法是有序有深度地开展的。 在进行感官观察比较时,可以在直接用眼、鼻观察之后,倾斜杯子,观察两种液体在杯壁上的残留量;可以用小木条搅动两种液体,观察液体旋转流动的速度;可以将小木条从两种液体中取出,观察液体下滴的状态;还可以用手捻一捻它们。总之,让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比较。 两种液体在玻璃片和蜡纸上形成的液滴不同。液滴的形成跟液体的表面张力有关,同时,地球的吸引力和其他的力(比如玻璃、蜡纸的吸附作用)也会影响水滴和油滴的形状,所以玻璃片和蜡纸上的水滴有点瘪,油滴就更瘪了。同时,水在玻璃片上会浸润,滚动后在玻璃片上形成水痕,在蜡纸上则不会;而油滴在两者上都会浸润。 比较两种液体的“轻重”,实际上是比较油和水的密度。鉴于学生的可接受度,不宜出现密度一词。由于这两种物质互不相溶,所以可直接将两者混在一起,学生自然会观察到混合物的分层状况。还可以将同一木条放入装有两种液体的试管中,观察木条在两种液体中沉浮的状况,从而来判断两者的“轻重”。 将两种液体倒入其他容器中,学生可以观察到液体的形状随容器的形状而改变。不能保持一定的形状,这是液体的相同特点。 科学概念 ?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 ?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二)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 记录纸两张。 (三)教科书说明 活动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尽可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水和油进行比较。比如:用眼比较水和食用油的颜色、透明度;用鼻比较它们的气味;倾斜杯子比较它们的流动情况、在杯壁的残留度;用木条搅拌比较它们的流动速度;比较木条上两种液体下滴的状况。 2.在比较中,提示学生不能用尝的方式。 3.提醒学生要将比较的结果记录在后面的维恩图上。 活动二:液滴比较 1.取液滴的方式可将木条从液体中取出,让液体自然下滴。有条件的学校当然可以用滴管来做滴液滴实验。 2.请学生观察液滴在玻璃和蜡纸上的状况。学生会发现一滴油和一滴水的液滴圆瘪、大小不同;还会发现水在蜡光纸上滚动后,不会流下水痕,这实际上是因为水不浸润蜡纸。如找不到蜡纸,可只用玻璃做实验。 3.提示学生在玻璃和蜡纸上同时滴上几滴油和水,可以提高实验及观察的可信度。 4.液滴形状不同的原因不需要学生说明,只要观察到它们的不同,而且将它们画下来就可以了。 5.如果将两种液体滴在报纸上,由于报纸的吸附作用大,会破坏它们形成液滴。同时,由于液体黏度不同,在短时间内会发现水的浸润速度和面积大小要超过油滴。 活动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这是两种比较方法,有条件的学校都可做一做。也可以演示给学生观察。 2.让学生来判断油和水的轻重,说说理由。第二种比较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同样重的物体(木条),在轻一些的液体中下沉得更深一些,就像轻重不同的物体,轻的会在水中浮得高一些,重的会沉得深一些。 活动四: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学生可以观察到油和水都不能保持固定的形状,它们的形状会随容器的形状改变而改变。 2.学生会发现它们都会流动。 活动五:水和食用油比较的记录表 1.这是维恩图,能直观地展现两种液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关于相同点,希望学生会填写: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都是液体、透明、都有重量、都会形成滴状等。 3.关于不同点,希望学生会填写:水重,食用油轻;水完全透明,食用油有点透明;水不粘手,食用油粘手;水没气味,食用油有气味;水无颜色,食用油是淡黄色的;水在杯壁上很快流下,食用油会粘在杯壁上慢慢流下;水搅拌后流动快,食用油流动慢;水滴更圆,食用油不够圆等。 4.要让学生对相同点部分重点展开讨论,油和水的这些相同点别的液体都具有吗,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液体的概念。 5.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学生的新认识将是水和食用油对比后形成的一些看法。如 水滴是圆的,水不粘手,水比油重,不能保持固定形状等。 (四)教学建议 1.课的开始,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有哪些, 2.呈现给学生一杯水和一杯油,告诉学生,现在需要观察比较两杯液体。 3.先将两杯液体、小木条分发给各小组。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两杯液体,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然后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不要急于将所有的材料都发给学生,这可能会妨碍学生细致的观察对比。 4.发给学生蜡纸、玻璃片、报纸,演示滴水滴和油滴的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液滴的不同。提示学生,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是否具有差不多相同的形状。 5.请学生将观察到的液滴画下来,并且要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6.向学生提出:水和油谁轻谁重,怎样才能证明, 7.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学生演示水和食用油的混合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做分组实验)请学生观察混合后的情况,说说水油分层的原因。再演示木条在水和食用油中的沉浮情况,请学生思考: ? 为什么木条浮出水和油的液面的高度不同, ? 油和水相比,谁轻谁重,为什么, 提示学生将实验结论记录在自己的水和食用油对比维恩图中。 8.教师将水和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它们有哪些相同特点。 9.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然后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点其他的液体具有吗, 它们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10.让学生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有哪些新的认识。 11.让学生整理实验材料,食用油要注意回收,装过食用油的容器可请学生用洗洁精清洗。 (五)评价建议 1.收集学生的维恩图,可从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观察对比水和食用油时,探究方法是否多样; 观察是否细致全面; 描述是否准确; 能否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概括(如相同点)。 2.收集学生的液滴画,看是否较准确地反映了液滴的形状不同。 第3课 谁流得更快一些 (一)背景和目标 学生在观察袋中的液体,进行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过程中,已经认识到液体是会流动的。在本课中,学生要对不同液体的流动快慢进行比较,加深对流动这个液体基本属性的认识。液体的流动快慢是受多个因素影响的,比如受力的大小、流过的物体表面的状况、液体自身的黏度等。本课的公平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在保持玻璃倾斜度相同(受力大小一致)、液体多少一致、玻璃片表面光滑程度一致的情况下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液体自身的黏度会影响它的流动速度。 当然有些变量难以保持完全相同,如液体的多少。但即便是这样,实验的效果也会基本一致。个别小组可能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可以让学生重新实验并让他们讨论实验结果为什么会这样。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品牌的洗洁精黏度不同。为了使洗洁精和食用油实验结果便于比较,教师需要事先实验,选取黏度大于或小于食用油的洗洁精。 科学概念 ?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 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的材料:一张维恩图。 (三)教科书说明 活动一:设计流动比赛 1.可以先让学生对三种液体流动快慢进行猜测,并说出猜测理由,以便和实验后的结论进行对比。 2.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比赛的规则。 3.在制订比赛规则时,需要学生对比赛是否公平进行重点考虑,也就是对比实验所涉及到的所有变量。教科书中列举了学生可能会考虑到的变量:同样的高度、同样多的液体。其实还有一些变量,比如:是否是在同一种物体表面流动。如果是采用杯子底打孔的方法,还需要考虑杯孔的大小一致等。 4.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比赛方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并且对比赛规则进行质疑。书中列举了学生可能会想到的比赛方法:杯子打孔滴漏;液体在玻璃、纸板上流动;液体从杯底流到杯口。当然学生可能还会想到其他的方法,如同样大的力搅动杯子观察液体流动快慢(可提示学生力的大小是否容易控制,流动快慢是否容易观察);三种液体通过同样长的吸管所需时间长短等。 活动二:比赛与思考 1.比赛时,教师要提示学生,应该多次重复实验。如果实验的结果不相同,需要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结果不同。 2.比赛后,需要全班汇报结果。如果不同小组采用的比赛方法不同,教师要尽可能让采用了不同方法的小组都汇报。 3.比赛后,学生对液体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的问题可能会说出以下几个看法:跟液体的黏度有关;跟液体的粘不粘东西有关;跟液体粘不粘手有关。其实这样的答案的意思是相同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另外一些答案:跟玻璃、纸板或杯子倾斜程度有关,跟杯子孔的大小有关等,实际上学生是关注到不同实验的变量影响到同一液体的流动快慢。对于这些“另类”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活动三:液体、固体比较 1.比较时,需利用前一节课的记录表,并且让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我们是否可以丰富这个表的内容。 2.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学生的答案可能有: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都是液体、都有点透明、都有重量、都会形成滴状,有一些黏度等;不同点会增加两点:黏度不同,流动快慢不同。 3.在学生找出这三种液体的相同点之后,要让他们填写在“液体”的圆圈中,再根据这些记录与“固体”的特征进行比较,然后判断:液体的相同点,固体是否都具有。它们相比又有哪些不同。根据前面的答案,学生找出固体与液体的不同点可能有:不会流动,有固定形状,有些透明有些不透明,不会形成滴状,不一定有黏度;相同点有:有重量,有形状(可见)。 4.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新的认识可能是:水与其他液体比较,流动速度比较快;这跟它的黏度小有关。 (四)教学建议 1.可以请学生回忆,并提出问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水和食用油会流动,流动的快慢一样吗, 2.介绍新的一种液体——洗洁精,并提问:如果这三种液体比较,你认为哪种液体流得会快一些,为什么, 3.向学生说明,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好是搞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比赛。 4.请学生设计一场液体的流动比赛,在设计中要思考:怎样进行比赛,需要什么材料,怎样比赛才是公平的。 5.小组内成员交流后,确定一个比赛的方法作为小组的比赛方法。在确定时,小组成员都要思考: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 6.全班交流比赛的方法。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可以向每一种比赛的方法提出问题,以保证实验是公平、可行的。 7.交流完毕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分发实验记录表,并提示学生要重复做几次实验。 8.全班交流,汇报比赛的结果。教师提醒汇报的内容要包括: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的结果不一致。 9.请学生共同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 10.进行总结。出示前一节课水和食用油的记录表,问:油和水具有的共同特点,洗洁精都具有吗,是否可能为这个记录表增加新的内容, 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固体与它们有哪些不同呢,然后师生共同完成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 第4课 比较水的多少 (一)背景和目标 水的多少的比较,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本课不仅要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活动,重新经历人类发明量筒这种测量液体体积工具的过程。 在学生经历量筒的发明过程中,他们对量筒的单位即毫升产生的意义也会有所认识。学生要自己画刻度尺,自己制订测量单位,然后用自制的量杯去测量。测量结果的不统一就必然产生如何统一测量单位的问题,毫升就是统一测量单位的结果,这一切都跟量筒发明之初是极其相似的。 科学概念 ?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 的标准。 (二)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三)教科书说明 活动一:比较水谁多谁少 1.鼓励学生想出多种办法来比较水的多少。 2.教科书上列举了一些比较水多少的办法:用容器来比较水的体积(用大杯量、小杯量);比较水的重量。学生可能还会想出别的方法来,如把水倒入有小孔的杯子中,比比谁先流完;加同样的有色物质在水中,比较瓶中水的颜色深浅,等等。 3.在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的同时,也要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方法中,有的方法是简便的、有效的。 4.学生实际操作,可选取不同的方法,也可选同一种方法,但最后都要对比较结果进行交流。 活动二:比较水多多少 1. 2号瓶里的水多多少的问题是在比较出水谁多谁少的问题之后自然产生的。 2.在比较谁多谁少的时候,可能有些小组实际上已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在本活动中,教科书提出:用小杯量,多了半杯怎么办,用更小的杯子来量,又会怎样,这些问题要让学生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杯子上的刻度线,即测量单位的产生和意义。 3.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在纸条上画刻度线。学生画刻度线时必然会产生线距不同,即测量单位不同的问题。这是后面对测量单位进行统一的契机。 4.请学生将有刻度线的纸条贴在杯子上。这时会产生测量的起点问题,即纸条上的刻度线是否对齐杯底,是否有零刻度。 5.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制刻度的杯子测量水的多少,然后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6.测量结果比较将是一件有趣的事。学生会发现测量的结果有较大差异。讨论导致结果差异的原因对学生来说是更有意义的。误差的产生既有操作上的原因,也有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刻度,认识测量工具,理解标准测量。 活动三:认识量筒 1.相信学生经历了前面一系列过程与方法后,对量筒会有深刻的理解。 2.教科书中简洁介绍了量筒,说明了它的作用是测量液体体积,特点是玻璃筒壁上标有刻度,测量单位是毫升。 3.提示学生观察量筒时,思考量筒刻度线和自制的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做成这样, 4.量筒的规范使用,要让学生加强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重视。比如:为什么量筒要平放,为什么视线和液面要保持水平。这对学生减少误差,正确测量有积极作用。 (四)教学建议 1.课的开始就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多,为什么。不同的学生将会说出不同的猜测理由和结果。 2.提问:怎样才能证实猜测是否正确,请学生讨论。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促使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可以提示前面学习过的水的属性。比如: 水会流动——水多,流动时间长——怎样比较水流动时间的长短, 水有重量——水多,更重——怎样比较水的重量, 水有体积——水多,体积大——怎样比较水的体积, 3.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要展开对方法的比较,让学生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学生选择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比较。 4.汇报比较的结果。如果结果出现差异或不同,请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5.针对比较的结果,教师需要提出有探究性的问题: 2号瓶子里的水多,到底多了多少呢, 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用有刻度的杯子来量一量。教师需要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若没有有刻度的杯子,又怎么办,如果用杯子量,多出来半杯怎么办,再用小杯子行吗,如果又多出来半杯,没有更小的杯子怎么办, 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6.请学生给一个玻璃杯贴上有刻度的纸条,然后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7.交流测量的结果。向学生提出关键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同呢,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8.认识量筒。教师简要介绍量筒,并请学生注意“测量要求”,问: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量筒要平放, 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9.请学生用量筒再去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如果学校没有足够的量筒进行分组活动,也可由教师演示。) 10.问学生:你们说得出一瓶酱油、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是多少吗, 第5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背景和目标 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这些将造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难度。 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 在本课,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这将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性的理解。 科学概念 ?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二)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三)教科书说明 活动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用气泡图的方式来展示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 2.希望每个学生在完成气泡图时,要注意气泡之间的关联。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概括能力。 3.学生可能填写的内容有:看不见、摸不着、很轻、没有颜色(这些都是描述空气的基本物理特征),人们要呼吸空气、地球上的生物离不开空气(这些说明空气与生命的关系),空气中有氧气、二氧化碳等(空气的组成),离开空气木柴不能燃烧(空气的化学特征)等。 4.学生交流后要完成一个班级气泡图,这会使每个学生对空气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活动二:空气的存在 1.用证据来证明 空气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 2.教科书中需要学生证明的是袋子里确实装有气体。 3.教科书中列举了两种证明方法:挤出袋子中的气体吹动小纸条;袋子中的气体在水中形成可以观察到的气泡。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还有:用手挤袋中的气体,袋子会随着气体的流动而有鼓有瘪;用书放在袋子上,袋子可以承重等其他方法。 活动三:比较水和空气 1.这是让学生对水和空气进行初步比较,后面两节课中,还会展开更深入的比较活动。 2.这次比较,主要让学生采用直接观察的方法。学生可能会认识到空气无色、无味、透明,这和水的特征相同,但空气直接触摸不着(更易流动、无形状、无质感),而且看不见。 3.这里进行的是空气和水的重量比较。这个比较,细心的学生在前面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中,其实是可以发现的:气泡在水中上升。如果将空气装入气球或塑料袋中,会浮在水面上。教科书同样希望学生自己想办法,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证明。 4.这里进行的是空气和水的流动比较。教科书仍然希望学生用证据来证明空气会流动。证明空气流动的方法有许多,教科书中列举了吹肥皂泡、观察树枝摇动、用扇子扇风三种方法。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还有:观察烟的流动,观察旗子的飘动等。 5.一系列的证明活动,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活动四:空气和水比较的记录 1.这里仍用维恩图来展示学生有关空气和水比较的结果。学生将知道维恩图是一种较好的两两比较的表达方式。 2.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原有的水和食用油比较图。学生可以通过水和食用油比较的结果,思考这些结果中,哪些属性是空气具有的,哪些空气不具有。这样,将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更多空气的特征,同时也有利于气体概念的建立。 3.关于相同点,希望学生能写出: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都是一种东西(物质的前概念),生物都离不开等。不同点学生能写出:水看得见,空气直接看不见;水重,空气轻;水可以摸到,空气摸不到等。 (四)教学建议 1.请学生回忆,在前面“猜测水在哪个袋中”的活动中是怎么辨识空气的,根据是什么, 2.出示空气的气泡图给每个学生,让他们在图中填写:关于空气,你知道些什么, 3.巡视并提示学生在填写气泡图时,要注意各个气泡之间的关系,最好能用简明的词语 加以描述。 4.请学生汇报填写的气泡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完成一个班级的气泡图。在填写班级气泡图后,可以提问: 在这些想法中,你认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呢, 5.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实际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记下实验的结果。 6.小组汇报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汇报时要说明: 是什么事实说明袋中确实存在空气。 7.在进行空气和水的比较活动时,请学生观察杯中的水和空气,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和相同,还知道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证据加以证实。这里可以提示学生,通过水的系列比较活动,可以知道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将是十分有效的扩大认识视角的方法。 8.根据学生比较活动开展的情况,适时请学生证明以下两个想法: 空气和水比较,谁轻谁重, 空气会流动吗,和水比较,有哪些不同呢, 9.请学生将比较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6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背景和目标 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由于组成空气的粒子间的空隙较大可以随着容器容量的大小而变化,所以空气既可以被压缩到一个较小的容器中,也可以膨胀扩张。学生通过实验会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上会明白空气的体积是会发生变化的。 科学概念 ?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三)教科书说明 活动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童话引出,可以让学生更易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对学生来说,占据空间可以意味着排挤原来的物质,这其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 2.这个活动是让学生利用空气把瓶中的水挤出来。这对学生认识空气像石头一样是一种物质将有帮助。 3.学生在喝盒装饮料的过程中,可能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将空气通过吸管吹入盒中,就会将盒中的液体挤出来。本活动让学生用透明的瓶子来做这个实验,就是为了让这一过程变为可视的。 4.这里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橡皮泥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将橡皮泥从瓶口取出或不密封,然后向瓶中吹气,观察水还能不能被挤出。学生会明白,由于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才能将水挤出。 5.在实验结束后,要让学生解释水会被挤出的原因。 活动二: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 1.这是一个空气占据空间的典型实验。 2.这个实验是在上面实验的基础上展开的。请学生先预测杯底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打湿,并说出理由。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认识到了空气会占据空间。 3.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占据空间其实就是挤占空间或防止空间被挤占,同一空间不会被两种物质同时占据。 4.在操作前,要提示学生注意杯子倒扣入水中时不要倾斜,纸巾要塞放到杯底。 5.学生实验后,要让学生解释纸巾不湿的原因。如个别学生的纸巾被打湿,要请他们说说可能的原因。 活动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在这里指的是空气可以被压缩到一个较小的空间或扩张到一个较大的空间里。而固体、液体一般情况下都能保持占据空间的大小(体积)不变。 2.注射器的活塞向下压或向上拉,会导致注射器中的空间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观察到水的体积不会发生变化。而空气占据的 空间可以被压小或拉大。 3.要提示学生在两次实验操作中,用同样大小的力,以保证实验公平。同时,还要提示学生为防止空气从注射器管口跑出,不要用太大的力进行实验。 4.学生在压缩和扩张空气的实验中,可能会发现停止用力后,有一股力会让活塞恢复到原来位置。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观察,但不需要向学生进行解释。 活动四:对空气占据空间变化的解释 1.可以请学生对注射器内空气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不过解释的方式是画画。 2.这次解释,对学生来说是一次较大的挑战,因为需要学生作出合理推理。教科书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希望学生从空气粒子的角度来思考。这是物质概念的一次升华,让学生尝试着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物质。 3.学生解释的情况可能有较大差异,只要表示出组成空气的粒子的间距发生变化就可以了。 活动五:水和空气的比较 希望学生在圆圈中可以填写出这节课比较活动的结果。相同点是:都能占据空间。不同点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发生变化,或者空气可以被压缩或扩张,水占据的空间不会变化。 (四)教学建议 1.教师先出示一些石头和水,然后提出问题请小组讨论:空气既然确实存在,那它能不能像石头和水一样占据空间呢, 2.演示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 教师出示一个瓶子,一边讲述故事概要,一边向瓶中放入小石头,使水上升到瓶口,然后问学生: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假如不用石子,你们能让水上升吗,用空气可以让水上升吗,为什么呢, 3.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出示实验的材料:橡皮泥、吸管、瓶子等,提问:利用这些材料,你们能不能让瓶子中的水上升并且流出来, 如果学生回答仍有困难,就可以提示学生,在平时喝盒装饮料时,你们有什么经验, 4.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时,请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且思考以下问题: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把瓶口塞住,水还能升上来吗,你们能看到水通过吸管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请学生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教师要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的解释,这将对后面的活动有意义。 6.教师演示,将玻璃杯塞入纸巾后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7.请各小组实验,提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放够,不要掉下来。 8.学生交流实验的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把学生的想法记录下来,再和前面的实验进行对比,请学生说说: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 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认识, 9.再次出示注射器,告诉学生,将用注射器分别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10.请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再请学生画画,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有什么变化,怎样用图来解释这种变化。 11.学生交流他们的画和他们的想法。 12.向学生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 13.请学生继续完成水和空气的维恩图。 (五)评价建议 1.水和空气的维恩图是重要的评价学生科学概念发展的依据,收集学生的图表并且反复多次使用,有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 2.在课堂中巡视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的表现,有助于了解他们的探究状态及合作精神。可以在课堂中适时地对小组及个别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7课 空气有重量吗 (一)背景和目标 具有一定质量是物质的本质特征之一。单位体积空气的质量很小,平均密度为1.29千克/立方米。 重量和质量不是一回事,但有关联。重量是地球引力作用于物体上的力的量度,质量是物体所含的物质的量的量度。一个物体的质量是不会改变的,但重量就不一样,比如同一物体在下落时和落地后、在月球上和地球上,重量就不同。本课中的重量,是被当作一个可被学生接受的质量的前概念在使用。是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和别的物质一样都具有重量(质量),从而认识空气是一种物质。对物质的基本特征是有一定质量(重量)和占据空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本课中,学生对天平这种测量工具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会认识到一些因素会影响到天平的测量效果。对工具的认识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因为工具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进行观察和测定。 科学概念 ?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给每个学生准备:石头、水、空气的比较。 (三)教科书说明 活动一:空气有重量吗 1.这里是请学生对空气是否有重量展开讨论,以了解他们的原有想法。要求学生在讨论中,要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在本单元中有多次出现,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经验,用小天平来称重这种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学生可能还会想到用杆秤和弹簧秤。但由于杆秤、弹簧秤的最小测量值有限,故不宜用它们来称量空气。 3.教科书中采用小天平来测量空气是否有重量,其实测量的是气球中被压缩了的空气的重量。由于气球在空气中受到浮力,只有压缩一部分气体,让气球中空气的平均密度加大,才会表现出向下的重力。这些对学生的理解来说,是有难度的,只要学生观察到充气后气球变得下沉,从而证实空气有重量就可以了。至于测量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中的资料去领悟。 4.在小天平的制作中,用图钉固定三个点,既可方便学生取挂气球,又可防止学生在取挂过程中移动气球的位置,产生误差。在按图钉时,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调整小天平平衡的方法,可以移动图钉的位置,也可以给两端加贴橡皮泥。 5.气球可选取大一点的。充气后挂上,小天平的气球一端会有一点倾斜下沉。一只气球充气后如达到篮球大小,其重量可增加约1~1.5克。这么一个较小重量引起的变化,是需要学生细心观察才能发现的。教师在学生实验操作时,一定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小天平的初始状态,这样才容易观察到发生的变化。 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学生在第一次实验时会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改进。 2.教科书列举了两种实验改进的方法,一是多挂几个气球,二是气球吹得更大一些。对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也加以了说明,即三条线的位置在对比前后要保持一致。 3.多挂几个气球是一种易行的操作方法。在气球数量不够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不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4.如果同时挂上三个气球,实验效果会更加明显,有利于学生认识到空气有重量。 活动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用天平称皮球的重量,会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有重量,同时也会加深对天平这种工具的认识。 2.在两次称量中,第一次要将皮球充气到圆满,称一称其重量是多少。第二次要使皮球充足气,再称其重量。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保持两次称量皮球体积一致,实验公平) 3.充足气的皮球重量增加了2~4克,普通天平(带游标)就可以测出。这个量化结果是 空气有重量的有力证据,也可以说明空气很轻。 4.这个实验可演示,也可分组。最好是演示,因为天平操作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5.称量后,可以问问学生:测量的结果说明什么,(空气有重量,但很轻)用天平称和用自制小天平称,有何不同, 活动四:单元小结 1.让学生填写石头、水和空气三种物质的对比表,其实是进行固体、液体、气体基本属性的对比。 2.将学生前面填写的各个维恩图发还给学生,然后再进行总结将是一个较好的策略。学生在表中可以直接用画“?”或“×”的方式填写。 3.可以在表格完成之后,请学生思考: 从表中,你们能发现石头、水和空气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和以前固体、气体、液体分类的理由相比,你们有了哪些新的看法, 4.让学生再次补充原有的气泡图,将可观察到学生认识上的发展。 (四)教学建议 1.首先让学生回忆前面有关空气和水的比较活动中,采用了哪些方法比较它们的重量,再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空气是否有重量,怎样来证实, 2.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三年级学生在自制天平时,可能有些难度,比如按图钉,拴细线。要提示学生在按图钉时注意安全。 4.小天平制好后,先将气球挂上。气球挂上后,另一端挂上重物,如笔帽、垫圈、橡皮泥等。要让学生想办法调节小天平平衡。在其中一端增加重物(如贴橡皮泥)或移动图钉,都可调节天平平衡。然后再给气球充气。有条件的学校可选用气筒打气,如不行,学生吹气球也是可行的办法。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卫生。 5.将充气后的气球挂上,请学生仔细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6.全班交流小天平变化的情况,问: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你们认为哪些原因可能导致结果不同,如果让你们改进实验的效果,有哪些办法, 7.小组间合作,将两个小组的气球同时挂上,观察挂上后的小天平的状态。然后再将两只气球中的气都放出,观察小天平的状态。问:跟前一次比,小天平的倾斜度变化大吗,结果怎样。 8.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并简要说明使用方法。 教师可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然后再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在充气时,问:加入更多的空气后,皮球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要保持皮球的大小一致, 教师再次测量皮球的重量,问:前后两次测量,重量发生变化了吗,增重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对比一下,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9.进行单元小结。 先将学生前面上交的记录表发给学生,然后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 请学生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如果再给你们一些物质,把它们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你们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再观察前面的有关水和空气的气泡图,你们会补充哪些内容,原有内容中你们认为哪些不正 确。 四、评价建议 1.石头、空气、水对比表,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 2.气泡图补充的内容也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本单元后发生的变化。 3.评价学生科学概念上的发展主要有这样一些标准: 对水和空气相关特征的认识是否更加丰富了,对这些特征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有一些 证据来加以支持。 对水和空气的特征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抽象概括,比如维恩图中相同点的内容是否 正确。 4.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可以进行这些方面的评价: ? 解决既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否正确、有效、灵活; ? 解释时是否正确地运用了收集到的证据来支持观点; ? 对对比实验中的变量是否注意,是否能加以控制; ? 对实验现象、结果、数据等是否重视,是否进行了客观记录。 ? 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量筒测量的结果是否较为准确。 五、教学案例 里面是什么 国家:美国 年级或年龄:八岁 资料来源:兰本达等(1983) “你们猜这只口袋里是什么东西,” 史蒂文斯小姐把一只吹鼓了的纸口袋(里面套着塑料袋)放在那些八岁的孩子们都能看 到的地方,孩子们的眼光都期待地注视着那只鼓鼓的纸口袋。 “糖果~” “玩具~” “甜饼子~” “你们怎么知道这里面有东西呢,” “口袋胖乎乎的。”然后是沉默。 “你们能想出一些合适的词来说明你们认为里面一定有东西吗,”说着她把口袋提起来 转了一下。 “鼓鼓囊囊。” “这个词不错。” “厚。” “大。” “圆。” 史蒂文斯小姐在心里记住了孩子们提出来的这些“词汇”。 “好吧,里面肯定有东西。你们说,我们怎样才能弄清楚里面是什么东西呢,” “把它打开,” “哦,那太容易了。你们瞧,科学家们可没法把一个原子打开来看看里面是什么,但是 他们仍然清楚地知道原子里面的情况。” “摸一下~” “你可以摸。不过科学家够不到星星,却很清楚星星里面是什么样子的。科学家们用仪器帮助他们发现星星和原子的情况。我来做你们的仪器好吗,假定我就是一个仪器,你们用我做某些你们自己做不到的事。你们能告诉我做什么以帮助你们弄清楚口袋里面是什么东西吗,卡尔顿,看来你有些想法。” “松手~” 史蒂文斯小姐踮起脚尖,把纸口袋高高地提过桌子,然后停下来,全班都屏住了气。“噗~”(口袋掉到地上。)孩子们争着举起手来。每个被叫到名字的孩子都作出积极的回答。教师把孩子们说出的名称都写在黑板上:球,石头,水果,砖头,罐头„„ “不可能是罐头。” “你为什么认为不可能,阿伦,” “因为罐头是会摔破的,可是我没有听见摔破的声音。” “你认为阿伦的意见怎么样,维奥雷特,罐头是你说的。” “我想阿伦是对的。也许是块石头。” “那我把罐头划掉了,好吗,你们还要我做什么来帮助你们判断里面是什么东西,” “摇摇口袋。” 口袋的索索声和里面东西碰击纸口袋发出的沉闷的声音,使孩子们又一次争着举起手来。 “我敢肯定里面一定是某种水果,比如苹果。”史蒂文斯小姐在黑板上写下了“苹果。” “柑橘。” “我还是认为是球,也许是两个球。” “你们说这只口袋里有几件东西,” “四五个。” “不,没有那么多。两个。” “也许是三个。” “孩子们,到现在为止,你们用了哪些感官来猜里面的东西,” “我们用了眼睛。” “还有耳朵。” “还有脑子。” “那不是感官,笨蛋~” “可是看来你们确实是用了脑子。也许鲁思安的意思是说要动脑子才能有良好的感觉。到目前为止,我们进行得很不错。现在我给每排同学一只同样的口袋。”孩子们在座位上激动起来,引起一阵小小的波动。“口袋顺着每一排传下去,每一个人都可以摸一下,想想里面可能是什么。也许你们会有新的想法;也许你们对我们刚才写在黑板上的东西更有把握。班长,把口袋发下去吧。” “到现在为止进展得相当不错,”玛丽?史蒂文斯心里自忖。“确实很有兴趣,连那些等待着轮到自己的孩子们也很专心。”她偶尔催促一个孩子快点把口袋传给别人,尽快得出结论。很快,班长把那些口袋又收了回来,放回到教师前面。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史蒂文斯小姐叫了那些还没有发过言的孩子。 “迪安。” “我肯定是苹果。” “你为什么那么有把握,” “一头有把的地方有一点凹下去。” “有人同意迪安的意见吗,”班上有一半人表示同意。 “赛丽娜,” “我肯定里面有一个球。我一推,它就滚开了。” “我认为有一块石头,一块圆石头。” “莱斯莉,你好像急于要说什么话。” “有一只动物~” “动物,”好几个孩子不相信地叫了起来。 “你为什么这想,莱斯莉,” “因为摸上去软乎乎的„„而且暖呼呼的。” “我也摸到软的东西了,还有点儿蓬松松的。” “史蒂文斯小姐~史蒂文斯小姐~„„” “沃沦,你有什么话憋不住了吧,” “是洋葱头。我闻出来了。硬硬的,圆圆的,就像个洋葱头。” “这是一样新提出来的东西,还有刚才提的动物。现在我们来看看这张单子,看看在猜 的东西中有什么可以划掉的。”史蒂文斯逐项念了一遍,孩子们则作出反应。 “球,” “对的。” “石头,” “不对。” 可是维奥莱特和布切认为是对的。 “好吧,先留着它。水果,” “那就是指苹果和柑橘。” “砖头,” “不对,形状不对。” “动物,洋葱头,你们说口袋里有几件东西,我们这儿猜了六样。” “我摸到两件东西。” “还有样别的东西,软乎乎的像一只动物。我认为有三件东西。” “六样东西怎么办,我们能决定下来吗,” 史蒂文斯小姐不明白莱斯莉为什么坚持认为口袋里有一只动物。她要不要告诉她那不可 能,还是让别的孩子去说服她,“莱斯莉总是在另外一个世界上,”她想道。“我真不知道她 是怎么回事。” 她高兴地对全班说道:“我们现在把口袋打开,好吗,” 玛丽小姐拿掉了橡皮筋,慢慢地打开了一只棕色的纸口袋,然后她更慢地开始把里面的 塑料口袋往外提。那个结一露出来,班上就轻轻嘀咕起来。随着塑料口袋的主要部分慢慢露 了出来,孩子们都伸直了脖子。教室里鸦雀无声,几乎透不过气来。首先拿出来的是土豆。 “哦,我们从来没有想到土豆~” 随后,当苹果出现时,几个声音喊道:“我说对了~我知道是苹果~” “好吧,有几件东西,” “两件。” “不对,连塑料口袋也算上,三件。” “原来这就是那个软乎乎的东西,我以为是一只什么动物呢。可是摸上去确实是暖呼呼 的。” “你有什么话,沃沦,” “我相信我闻到洋葱味了。” 史蒂文斯小姐把那只棕色纸口袋递给了沃沦。“看看里面,”她鼓励他说。 沃沦取出洋葱碎片,举了起来,“你让我们上当了,”他一边说一边笑了起来。 “要想清楚地思考,我们必须细心和周到,对吗,我们必须要验证我们的想法,科学家们对自己的想法也是要验证的。沃沦用了另一种感官发现了„„” “他的鼻子,”几个孩子说。 小个子赛丽娜的右臂举酸了,于是用左手托住仍然举得高高的右臂。当老师注意到她时,她坚定地说:“口袋里还有一样东西。里面有空气~” “唉,你怎么知道的,” “口袋里有空气,是口上那个结把它堵在里面了。” “赛丽娜认为她能看见口袋里有空气,其他同学都看到了一个苹果和一个土豆。你们有多大的把握这个苹果和这个土豆是真的呢,你们绝对有把握吗,” “它们可能是假的。” “为了弄清楚,你们还应该用什么感官,” “我们得吃吃看~”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笑声。 “我们等会儿可以那么做。”史蒂文斯小姐微笑了。她突然换了一下语气。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她从塑料口袋卷上扯下一只新的口袋,水平地拿在手里让全班都看到。“这口袋里有东西吗,” “没有。” “你们能想出什么词来形容你们怎么知道里面没有东西的吗,” “薄。” “扁。” “像皮似的。” “真比‘词汇表’丰富~”玛丽?史蒂文斯想道。然后她把手伸进打开的塑料口袋,拿住一边的口,在空中划了一圈,很快把口袋口捏住。然后她拿着那只鼓圆了的口袋对着全班。“现在里面有东西吗,” “空气~”几个人一起说。 “我看不见什么空气~你们怎么知道里面有东西,” “口袋的形状~” “现在,我给你们每人一只口袋。”学生们一个个都激动得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我要看看你们对空气会发现些什么。但是有一件事你们不可以做。是哪一件,” “不能把口袋套在头上。” “大家都听到西蒙的话了吗,” 学生们点头。 “这不是宇宙飞行帽。为什么它们不能当宇宙飞行帽用,” “人在里面没法呼吸。” “好吧。我把口袋扯下来,班长给每人发一个。” 有的孩子开始动作很慢,小心地看着邻座。有的孩子则使劲地张开口袋一挥,赶紧把口袋里装上空气收好口,好像怕空气逃跑似的。莱斯莉用鼓起来的软乎乎的口袋抚弄自己的脸。维奥雷特却使劲地把口袋往课桌上拍打。鲁思安的口袋上显然有个洞,她在用下巴压口袋,让空气从洞口喷出来,脸上带着满意的微笑,眼睛却闭着。看着高兴而调皮的小赛丽娜,史蒂文斯小姐想道:“她肯定会把那只口袋给弄爆~我要不要看她一眼,皱一下眉头,让她不要弄爆,”砰~真爆了~所有的孩子都笑了起来。史蒂文斯小姐好像被刺了一下,感到有一种危险。 “孩子们,”她用最坚定的口吻说,全班都静了下来,“赛丽娜对空气有一个了不起的发 现,过一会儿她会对大家说的。其他人没有必要再做这样的实验去压破口袋。虽然我多带了几只口袋以防万一,但是不够给每个人再来一个。” 教室里的气氛缓和了,孩子们又各自忙各自的口袋了。玛丽?史蒂文斯很快给了赛丽娜一只新口袋。赛丽娜抬起头朝她笑了。她也给了鲁思安一只新口袋,说:“你也需要一只没有洞的。” 这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活动的,现在排成两个一排,因此很容易给每对学生发几根橡皮筋和一个硬纸管。她一面轻轻地把新的学具放在一对对孩子们面前,一面轻轻地说:“你们也许会用到这些。”有的孩子看了看新的东西没有理会;有的孩子则把管子插到口袋中把塑料袋吹鼓起来。沃沦和阿伦用管子把他们的两只口袋连了起来,用橡皮筋扎好,然后把空气从一只口袋挤进另一只口袋。两个人在专心地忙着。 有几个孩子看上去想不出什么别的主意了,无精打采地重复着原来的动作。看来是把最有趣的一招拿出来的时候了。史蒂文斯小姐从那些对口袋已失去了兴趣的孩子开始,每人发了一件他们最喜欢的玩意儿,慢慢地、清楚地告诉每个孩子:“试试看,不放在嘴里能不能玩得起来。” 教室里立即静了下来,孩子们说话的嗡嗡声没有了,玛丽?史蒂文斯这才意识到刚才孩子们的说话声越来越响。可是没有过多久就响起一声很短促的嘟嘟声。接着另一个孩子弄响了他的玩意儿。最后,赛丽娜的吹龙也伸了开来。 “看,快看~”她叫道,一边有节奏地不断重复着手里的动作。 所有的孩子都急切地玩自己的玩意,声音也越来越响,教室里到处是嘟嘟声、吱吱声、窸窸窣窣的纸声、以及孩子们高兴的喊声。沃沦正在试着用不同的力量挤压口袋,让哨子发出不同的音调。只有卡尔顿还在那儿努力,他的喇叭怎么也响不起来,他几乎要哭出来了。“我的喇叭不会响。”他咕哝道。 史蒂文斯小姐走到他身边。“也许你的喇叭不行,试试这一个。”说着,她送给他一个纸龙。纸龙伸直时,卡尔顿脸上露出满意的表情。这一表情使玛丽感到,她对这堂课的担心,她的这一切准备,甚至这些吵声,都是值得的。她走到黑板跟前,写上了“研讨会”一词。孩子们一个个停止了手里的实验,抬起头来看黑板,念着组成这个新词的字母。这个时候很容易让全班集中注意力,让教学把学具收上来,转入这堂实验性的科学课的下一阶段。 她下达了清楚的指示,让孩子们把桌子靠墙排,把椅子在教室中间围成一个大圈圈。史蒂文斯小姐把自己的椅子也放在其中。 “科学家有所发现时,”她开始说,“总要举行研讨会。”她把“研讨会”这个词慢慢地念了一遍。孩子们看了一眼黑板。“你们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是一种讨论吧,” “我们现在就来举行一个研讨会。从坐在我左边的同学开始。莱斯莉,你发现了什么,” “我压口袋时,里面的空气也在推我。空气是软的。” “维奥雷特,” “我把口袋吹得硬梆梆的。我使劲在课桌上打它也不会坏。” “莱斯莉发现空气是软的;维奥雷特却发现空气是硬的。怎么解释这个不同呢,” “莱斯莉的口袋里空气没有我的多。我使劲地吹气,把袋口拧得很紧。” “鲁思安,” “我的口袋上有一个小洞。我把洞口对着我的脸挤口袋时感到有空气出来。” “卡尔顿,” “我的喇叭不响,什么地方坏了。史蒂文斯小姐又给了我一只纸龙,我把口袋套在纸龙口上,用一根橡皮筋箍住,然后用力压口袋,于是纸龙”——他用手做了比方——“呼一声伸直了。” “这挺好玩的,是吗,赛丽娜,你对你口袋里的空气有什么发现,” “我一打我那一袋空气,口袋砰的一下破裂了,空气全出来了~” “鲁思安和赛丽娜都告诉我们他们口袋里的空气出来了。赛丽娜听见了声音,鲁思安却感觉到了。鲁思安,也许你也听到了声音吧,” “有一点很轻的声音,好像讲悄悄话似的。” “有没有人能解释一下,为什么鲁思安听到的像悄悄话,赛丽娜听到的却是砰的一声,” “赛丽娜的口袋里的空气力量足。空气是一下子出来的。” “沃沦,在我发玩具前,你和阿伦在做一件有趣的事。你能对大家说说吗,” “我和阿伦用管子把我们的口袋连了起来,用橡皮筋箍好。阿伦一挤他的口袋,空气就到我口袋里来了。我一挤我的口袋,空气又回到他的口袋里去。” “布切,” “我朝口袋里吹气,里面变浑了。” “你知道怎么会浑的吗,” “不知道。” “有谁说得出原因吗,维奥雷特,” “我用嘴吹时,我的口袋也浑了。那是很小的水滴造成的,是从我潮湿的嘴里出来的。” 每个孩子至少都讲出了一条。史蒂文斯小姐把互相矛盾的观察结果同时举出来,然后让全班一起解决。接着,她用最后一项活动结束了这堂课。 “刚才大家讲的是关于空气的许多发现。科学家们在研讨会后会把他们的发现写下来,供别的科学家阅读。现在我当你们的秘书,你们告诉我写些什么。然后我把你们的发现做成观察记录,印好许多份,这样日积月累,你们每个人今后都可以把我们的科学发现钉成一本书,你们想想看,怎样用一句话说出我们对于空气的发现。” 孩子们都提出了建议。每提出一个说法,史蒂文斯小姐都问这样两个问题: 你们同意×××的说法吗, 你们同意他用的表达方式吗, 每一个八岁的孩子都拿到这样一份最后的记录: 观察记录 把空气压入喇叭,喇叭会发出嘟嘟声。 压空气用的劲越大,喇叭发出的声音也越响。 你可以感到有空气吹到脸上。 口袋里的空气是硬的,有时候是软的。 空气可使纸龙伸直。 你的身体里一定有空气。你吹进袋里的空气是湿的。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兰本达著) 六、参考资料 物质 物质是指具有体积和质量的物体。所有的物体都占据空间,占有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而质量则表明物质的多少。所有物质都可以以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形式存在。这三种形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固体分子之间排列整齐,有序,相互之间的空隙较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振动。所以它能保持固定的体积和形状,不易压缩。 当温度升高时,固体分子在原位置加剧振动,当温度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振动离开 了原位置,可以在其他分子间运动。这样,固体就熔化成液体。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也不大,但可在一定限度内移动。因此液体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可以摆脱相互之间的引力而逃逸。液体就沸腾而汽化,变成气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可以随分子能量和容器的大小变化,所以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被压缩或无限膨胀。 元素 元素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它们只由一种原子组成,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样数量的质子,用一般的化学方法不能使之变得更为简单。元素可以单独地或组合地构成一切物质。是化学元素的简称。 元素的准确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具有相同质子)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分子 分子是独立存在而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还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原子。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分子是组成物质的微小单元,它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原有的一切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一般由更小的微粒原子组成。按照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及多原子分子;按照电性结构可分为有极分子和无极分子。 原子 原子是构成元素的最小单元,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原子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不可分割的。”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物理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这一概念,并把它当作物质的最小单元,但是差不多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等人却反对这种物质的原子观,他们认为物质是连续的,这种观点在中世纪占优势。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实验技术的发展,物质的原子观在16世纪之后又为人们所接受,著名学者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人都支持这种观点。著名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所发现的周期律指出各种化学元素的原子间相互关联的性质是建立原子结构理论时的一个指导原则。从近代物理观点看,原子只不过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这个层次介于分子和原子核之间。 原子是构成自然界各种元素的最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轨道电子(又称束缚电子或绕行电子)组成。原子的中心为原子核,它的直径比原子的直径小很多,但原子核质量占原子质量的99%以上。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更外层有电子围着原子核高速转动。原子核带正电荷,束缚电子带负电荷,两者所带电荷相等,符号相反,因此,原子本身呈电中性。束缚电子按一定的轨道绕原子核运动,当原子吸收外来能量,使轨道电子脱离原子核的吸引而自由运动时,原子便失去电子而显电性,成为离子。 内 聚 力 内聚力是在同种物质内部相邻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这种相互吸引力是同种物质分子之间存在分子力的表现。只有在各分子十分接近时(小于10-6厘米)才显示出来。内聚力能使物质聚集成液体或固体。特别是在与固体接触的液体附着层中,由于内聚力与附着力相对大小的不同,致使液体浸润固体或不浸润固体。 附 着 力 附着力是在两种不同物质的接触处所发生的相互吸引力。这种相互吸引力是两种物质分子之间存在分子力的表现。只有在这两种物质的分子十分接近(小于10-6厘米)时才显示出来。从微观角度来看固体表面总是“粗糙”的,所以两固体接触时很难显示附着力的作用。液体与固体则能密切接触,它们之间就容易显示附着力的作用。液体浸润固体的现象,就是 附着力发生作用的结果。总之附着力和内聚力都来源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但不能把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称为附着力或内聚力,因附着力和内聚力是指物质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指某几个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分子间的吸引力。即液体表面的分子有一种使其面积缩成最小的力,或称一种抵抗表面积扩张的力,此力称“表面张力”。液体表面是指液体与空气或其他液体相接触的自由面。若不指明,即可认为相对于空气而言。表面张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物质有密切关系;表面张力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表面张力越小。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液滴表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而使液滴成近似球形的状态。 浸润现象 浸润现象亦称润湿现象。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的附着层将沿固体表面延伸。润湿现象的产生与液体和固体的性质有关。同一种液体,能润湿某些固体的表面,但对另外某些固体的表面就很难润湿。例如,水能润湿玻璃,但不能润湿石蜡。造成浸润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固体物质与液体分子之间产生的附着力大于内聚力的情况下,液体分子所受的合力与附着层相垂直,指向固体,引起了附着层沿固体表面延展而将固体润湿。 不浸润现象 不浸润现象亦称不润湿现象。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的附着层将沿固体表面收缩。不润湿现象的产生与液体和固体性质有关。同一种液体,能润湿某些固体的表面,但不能润湿另一些固体的表面。例如,水银不能润湿玻璃,却能润湿干净的锌板、铜板、铁板。造成不浸润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液体分子的内聚力大于附着力,宏观上就表现出液体不被固体所吸附。 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所作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布朗运动是英国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年观察悬浮在液体中的花粉运动时发现的。这些小的颗粒,为液体的分子所包围,由于液体分子的热运动,小颗粒受到来自各个方向液体分子的碰撞,布朗粒子受到不平衡的冲撞,而作沿冲量较大方向的运动。又因为这种不平衡的冲撞,使布朗微粒得到的冲量不断改变方向。所以布朗微粒作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它间接显示了物质分子处于永恒的、无规则的运动之中。但是,布朗运动并不限于上述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布朗微粒,一切很小的物体受到周围介质分子的撞击,也会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不停地做微小的无规则颤动。例如,灵敏电流计上的小镜以及其他仪器上悬挂的细丝,都会受到周围空气分子的碰撞而产生无规则的扭摆或颤动。 流体 “流体”的定义就是具有流动性的气体和液体。那么,存在不具有流动性的气体和液体吗,如果不存在,那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可见,这个定义不准确。流体的严格定义为:受任何微小剪切力作用都能连续变形的物体。通俗地说就是易流动的物体。它分两种:液体是指有自由表面的流体,而气体是指没有自由表面,可以充满容纳它的整个空间的流体。 沙子不是流体的原因:沙子虽然有一定的流动性,但那是因为沙粒间不易支撑,如果选取很小的一部分出来,例如选一粒沙,它是固体,不会流动。而流体要求不论选取多小的一点出来都有流动性。(当然是指宏观上无限小,微观上仍需保持很多,不能只选一个原子出来。这是流体力学的基本假设。) 毛细现象 把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可以看到,管内的水面比容器里的水面高,管子的内径越小,里面的水面越高。把这些细玻璃管插入水银中,发生的现象正好相反,管子里的水银面比容器里的水银面低,管子的内径越小,里面的水银面越低。 浸润液体在细管里升高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降低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能够产生明显毛细现象的管叫做毛细管。 液体为什么能在毛细管内上升或下降呢?我们已经知道,液体表面类似一张紧的橡皮膜,如果液面是弯曲的,它就有变平的趋势。因此凹液面对下面的液体施以拉力,凸液面对下面的液体施以压力。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的液面是凹形的,它对下面的液体施加拉力,使液体沿着管壁上升,当向上的拉力跟管内液柱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管内的液体停止上升,达到平衡。同样的分析也可以解释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内下降的现象。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毛细现象的例子。植物茎内的导管就是植物体内的极细的毛细管,它能把土壤里的水分吸上来。砖块吸水、毛巾吸汗、粉笔吸墨水都是常见的毛细现象。在这些物体中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着毛细管的作用。 有些情况下毛细现象是有害的。例如,建筑房屋的时候,在砸实的地基中毛细管又多又细,它们会把土壤中的水分引上来,使得室内潮湿。建房时在地基上面铺油毡,就是为了防止毛细现象造成的潮湿。 水沿毛细管上升的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土壤里有很多毛细管,地下的水分经常沿着这些毛细管上升到地面上来。如果要保存地下的水分,就应当锄松地面的土壤,破坏土壤表层的毛细管,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
本文档为【水和空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