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天龙八部》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以乔峰 慕容复为例

2017-09-02 11页 doc 28KB 8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论《天龙八部》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以乔峰 慕容复为例论《天龙八部》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以乔峰 慕容复为例 摘要:金庸小说之所以能吸引广大读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金庸在小说里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活的武侠人物,他们无论是颇具人格魅力的侠之大者,或是刚柔并济的女中豪杰,或是违背道义的卑鄙小人,他们中的很多人身上往往都体现了悲剧的一面,体现了人与命运的悲剧性冲突,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发现金庸小说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 金庸 武侠 人物命运 悲剧 一(引言 中国的文学,尤其是传统文学,是缺乏悲剧意识的。但金庸的小说,尤其是《天龙八部》,虽是用传统的手法来写的通...
论《天龙八部》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以乔峰 慕容复为例
论《天龙八部》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以乔峰 慕容复为例 摘要:金庸小说之所以能吸引广大读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金庸在小说里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活的武侠人物,他们无论是颇具人格魅力的侠之大者,或是刚柔并济的女中豪杰,或是违背道义的卑鄙小人,他们中的很多人身上往往都体现了悲剧的一面,体现了人与命运的悲剧性冲突,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发现金庸小说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 金庸 武侠 人物命运 悲剧 一(引言 中国的文学,尤其是传统文学,是缺乏悲剧意识的。但金庸的小说,尤其是《天龙八部》,虽是用传统的手法来写的通俗小说,却突破了一贯的“大团员”传统,真实地写出了历史的残酷、人生的无常和个人命运的难以自主,以浓郁的悲剧意识,悲悯的咏叹社会人生,真实地反映出朗朗乾坤之中的众生相。因此,金庸是新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其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思想精神贡献,是其它武侠小说乃至通俗文学都无法超越的。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但看到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还能通过这些故事看到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小说的世界中,人的贪、嗔、痴,人性的善与恶、爱与仇,共同织成了一张谁也逃不掉的网,共同演绎出一幕幕的人间惨剧。陈世襄先生曾用八个字概括《天龙八部》的题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天下风云出我辈, 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间, 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 白骨如山鸟惊飞; 尘事如潮人如水, 只叹江湖几人回。 金庸笔下的江湖。是一个爱恨情仇,恩怨纷争的世界,侠客们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之中无奈穿行,无论是名门正派,还是旁门左派,无论是正面的侠之大者,还是反面的江湖败类,只要是江湖中人,都摆脱不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悲剧命运。从他们的人生经历来看,快意恩仇的侠客们的真实生活并不那么潇洒,生存的法则、自己信奉的侠义精神、门派纷争、家族恩怨以及感情的纠葛,构成了他们纷繁复杂的一生。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时代的悲剧,人生的悲剧。 在金庸全部的十五部作品,洋洋洒洒千余万言的武侠大观之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是一个让人们不得不充分注意的主题。病痈之苦,身世之苦,丧乱之苦,离别之苦,爱情之苦,形形色色的人生苦难,都有着淋漓痈彻的描写。作者把这些苦难浓缩成深沉的悲剧意识,贯注于全部作品的叙述过程中,令人在紧张刺激的满纸杀伐背后,更有一份对“人生多艰”的感慨和忧思。1948年,24岁的金庸离开大陆一直寓居香港。大陆从而成了他永远的精神家园。可金庸又爱香港,爱这个给他以新生的地方。两地都无法舍弃的现实注定金庸潜在的分裂意识,也就注定了《天龙八部》里人物的命运。也就注定了“北乔峰,南慕容”悲惨结局。悲剧意识既是金庸的艺术自觉,又是其现实遭际的积淀与生成。这一点恰恰反映在了《天龙八部》中的北乔峰 南慕容的人生命运当中。 二(乔峰之悲 在金庸塑造的众多人物之中,乔峰(萧峰)可谓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金庸塑造这许多鲜活的主人公形象之中没有一个可与之相比。“陈家洛白面生心胸太窄;袁承志的形象,气概缺少豪气;胡斐失之于油滑;郭靖笨得过份;杨过又太偏激刁钻;张无忌拖泥带水毫无丈夫气;令狐冲失之于随意浪荡;狄云老实巴交;石破天无知无识;韦小宝更不在话下„„”[1] 而乔峰则具有天生的伟岸,天生的勇武,天生的豪迈,天生的英雄气概,同时,在他的身上我们还能够领略到他古希腊悲剧般的沉宏悲壮的悲剧精神。他的悲剧无不展现着人性的光辉与黑暗,无不投射出人类的灵魂,又无不令人唏嘘叹。他俨然成为了一位古希腊式的悲剧英雄,令人震惊,令人动容。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最准确的概括和莫过于少林寺的那个无名老僧所言:“唯大英雄能本色。”但是若论命运,乔峰的一生却是无处不悲,无论是他所处的历史环境、还是他辗转曲折的身世、所具备的精神内涵以及他的情感经历,都是他悲剧产生的原因,同时又各自成为他悲剧命运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是在他最春风得意的时期,也不过是为其成为悲剧发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悲剧效果。 萧峰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世界所有主人公里最令人心折、最光彩照人的英雄。看他“虽万人吾往矣”,又看他“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及至看到他“教中于折箭,六军辟易,奇英雄怒”..„真让人心涟动摇、目眩神驰!可就是这样一个与大理国王子段誉和灵曾宫主人、西夏国驸马虚竹义结金兰的丐帮帮主。却又与他们是仇敌关系——虚竹的生身之父玄慈方丈在慕容博欺骗和挑拨之下竟成为萧峰伤父杀母的“带头大哥”,这是一悲。;萧峰受康敏之骗认为段正淳是其杀父仇人,因而找其报仇,却生生打死了段正淳的女儿一段誉之妹——阿朱,而阿朱则正是和萧峰生死相许并且是萧峰本人在世间“唯一深爱的恋人”,此为二悲;。萧峰之父萧远山逼死虚竹父母玄慈方丈和叶二娘,从而使虚竹平生第一次知道自己有父有母却又只能相聚片刻便生死相隔,此乃三悲。悲悲如山,重如万钧!皆堆积在萧峰心中。可这还不够。金庸又把萧峰置于一个宋辽严重对立、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纵然萧峰身怀绝世的武功和隆重的声望,但其契丹人后裔的身份逼使他辞去帮主的职务,并一步步卷进民族矛盾的漩涡。尽管萧峰在辞去帮主职务之时发誓:有生之年决不伤汉人一条性命,并深明大义地劝阻了丐帮内的分裂,但一切于事无补!萧峰越是想要弄清自己的身世之谜,越想挣脱民族矛盾的天网,便越是被这张巨大的天网捆紧。他想洗清自己的冤情,所受的冤屈反而越来越深!作者处处设置了类似中国传统说书人擅用的“扣子”的手法,你越往下读,心中越会认为是有人在玩阴谋以陷害萧峰。不然,何至于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死人,他想找谁谁就忽然被杀,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方才明白这仇杀和报复有着久远和复杂的民族背景和历史渊源——那个杀了萧峰要找的许多人的黑衣武士原来就是自己的生父萧远山!而萧远山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报三十年前自己家人和卫士被汉族武林人无辜惨杀的仇。在此时,相信每一位读者胸中都愤怒异常。“活着,还是死去,”哈姆雷特似的天问不仅充塞于萧峰胸中,而且流荡在读者面前。阅读期待渐成,悲剧气氛也将达到顶点! 悲剧艺术的社会功能在于使人“引起怜悯与恐惧”以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怜悯界定为这是一种痛苦的感觉。金庸安排萧峰在忍受了无尽的屈辱和悲愤却又无法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矛盾之后于燕门关外自杀的情节,正是对这一点最好的淦释。通观整部《天龙八部》可以发现,萧峰这位人品和武功都极好的有高度领袖才能的英雄人物,却遭遇了类似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越想挣扎,越想反抗,命运之绳捆得越紧。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了”自杀的萧峰与瞎了双目终身流浪的俄狄浦斯王的遭遇何其相似。他们都使其后的读者悲愤莫名,不胜烯嘘。萧峰的悲惨命运既具有古希腊悲剧的震撼,同时又具有现代精神。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法国存在主义哲学所讲的人类生存的荒谬性。人为什么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是谁将我们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这 已经是一个事实,不能改变。就像萧峰知道自己是契丹人之后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事实一样。也许有一天我们自己突然得到一个消息,被告知:“孩子,你原来是日本人啊”。当这一天降临的时候你怎么办,而这种事情是完全可能发生的。这就是存在主义所讲的人的生存的荒谬性。然而,萧峰是无辜的,他的契丹血统并不是他的罪过,而是父辈的罪孽注定了他的命运。萧峰与命运的不幸作抗争,但是他无法战胜命运,最后被一种不可知的力量以玄妙不可解而又必然不可避免的方式操纵着走向更深的不幸。萧峰的苦难、不幸、抗争、死亡引发读者的悲痛、同情、崇高等情感反应,我们在萧峰悲剧人格所独有的悲壮感、崇高感中,获得了心灵的净化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产生特殊的美感愉悦。萧峰悲剧也是历史悲剧。《天龙八部》中,金庸在创作中自觉地注意和努力揭示历史的必然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从萧峰的悲剧故事中,我们同时又看到作者本人对早期陈家洛时代民族思想的否定。由于一些外族人的入侵,或者一些异族人的落后而产生的血统思想是不正确的,人性的好坏,世事的取舍不能因人的民族血统而论,像萧峰这样的大英雄就是契丹人。《天龙八部》中历史局限下敌对国双方的民族偏见十分严重,汉人一旦风闻萧峰是契丹人,就立即认为他是“大奸大恶之徒”,很快集合计谋擒杀他,废去他的帮主之位。待到萧峰背上杀父杀母杀师的冤案,人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集合起来,在聚贤庄进行聚歼。冤案不是主因,他的血统才是引发他们愤怒的根本关键。这是历史的悲剧,集中体现在一个人命运的悲剧之上,更体现出一种对历史本身的悲剧意味的发掘。 黑格尔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又都有片面性。每一方都固执自己的片面性,而损伤另一方的合理性,这就必然导致悲剧冲突。正是在这样两难的情况下,他最后选择了死亡,选择了拯救世人而自我毁灭,成为了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萧峰在宋、辽民族残杀中失去了丐帮和武林的许多朋友,甚至失去了阿朱,还亲眼目睹了宋、辽双方的无辜百姓都遭掳掠,被杀戮的惨重苦难,萧峰在心理和行为上都达到了“人道主义”的层次——所有的战争都无正义可言,残杀流血是人类的可耻表现,受害者终是黎民百姓。他已经超越了当时狭隘的民族观念,已经看到了战争背后生存的意义,并且希望众生能够平等,但是他所提倡人道的和平,呼吁停战这样单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功利的政治社会是行不通的。英雄寂寞,壮士悲歌。他的悲剧性命运具有了历史的必然性,无法抗拒。 从身世之谜到误杀心上人,由劝阻辽王攻打大宋到自刎殉义,萧峰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悲剧的一生,正如布鲁洛宣布出宇宙间的真理被需要利用愚蛮来控制人民的统治者们绑在鲜花广场焚烧一样。一个真正的清醒者,在污浊之世无以容身,然而作者没有让世界去直接杀害他,却让他自我死亡,这样的结局点出了忠君思想的历史限制。千古艰难唯一死,萧峰决断的自杀将他的人格力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惊天动地的一声响之后,余下的是几声淡淡的凄凉的回音。这样一个悲悯的拯救者形象无疑具有更强烈的悲剧力量。作为一个通俗文学作家,金庸自称讲故事的人,他自己说:“我只是把故事讲得生动讲得热闹。”然而,他创作的最完美、最有魅力的侠义英雄萧峰其艺术感染力远远超出金庸讲故事的初衷。鲁迅认为“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富有悲剧性的。我想,这正是萧峰悲剧的价值所在。萧峰是悲剧英雄的代表,他的悲剧力量是永不磨灭的。 三(慕容复之悲 与北乔峰齐名的慕容复也是一位典型的悲剧人物,不过金庸笔下的悲剧人物中另一个动人之处在于反面人物的悲剧命运同样都能让人记忆深刻,西方古典悲剧理论最能反应金庸笔下的正面人物。论说的人物也都具有一个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天意弄人,好人的每一次抗争,都是不可避免迈向悲剧结局的一步,如乔峰等等。但金庸的悲剧人物塑造成功之处不仅 在于古典悲剧形象,金庸作品的悲剧意识还在于他的反面人物悲剧性。尤以《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为最。 “北乔峰 南慕容”,《天龙八部》一书中的慕容家族原是鲜卑族人,五胡乱华时入侵中原建立了燕国,持续几个朝代后为北魏所灭。燕国灭亡后,慕容家族流散各地,以复兴燕国为终身目标。到了大宋时期,统一早已成为定局,复兴燕国只有依靠对大宋的分裂才能实现,慕容家族日渐衰微,隐藏于江南,成为一庄之主。但是他们的梦想却没有放弃。这种逆时代潮流而动的意志和行为不可能取得成功。而他却不知道,仍然为了他的理想而孜孜不倦地奋斗直至最后失败;作为一个已经失去王国和权力的家族之传人,慕容复为了实现复兴燕国的目标,他一生都再为复国而在战争。慕容复是与萧峰齐名的顶尖江湖人物,是亡国大燕皇族后裔。金庸花了不少心思,借其它人之口来赞扬慕容复的气派如何超卓、本领如何厉害,说了好半天,却迟迟不让他现身,让读者愈发期待他的出现,幻想着慕容复是何等长相。怎奈雷声大,雨点小,金庸对大家及慕容复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明明是名门正派,却为一己之欲沦为阴险小人;明明武功高强,偏偏总遇上超级高手,出丑当场;明明有才有貌有地位,不趁乔峰落难,好好地争个武林盟主来当,反而痴心妄想造反当皇帝,最后落得惨淡收场。再加上中国人向来素有仇富的心态,认为巨大的财富背后往往隐藏着罪恶,毋庸置疑,姑苏慕容复就属于富人的行列。建在“波渺渺,柳依依”风景怡人的小岛上,玲珑精雅的房舍,只不过是侍女阿碧的住所。她精通音律,拨弦成曲,婉似大家闺秀;”她让“阅尽人间春色”的段王子发出“江南女子,一美至斯”的感慨。可就是这样一个她,也只配服侍慕容复抚琴吹笛罢了。离琴韵小筑四九水路之外,还有一座典雅,富涵诗意的庄子——听香水榭,那是阿朱的住处。她精灵活泼,睿智聪明;她是那么的令乔峰痴迷,几度将生死置之于度外;她令乔峰心如磐石,令乔峰抑郁终身。就是这样一个她,也只不过是慕容复的婢女而已 。最讽刺的是,慕容复是没落皇族子孙,毕生追求皇位,对王语嫣视如草介,段誉是正牌皇帝继承人,却爱美人宁弃江山。你所追的,正是我所弃的,尽道人生的可笑荒谬。 梦想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显然,慕容复是被梦想毁灭的失败的人。失败者似乎总是错误的。揭竿起义的人,成功了就是是革命家,是开拓者;失败了,便是大逆不道的人,是叛国者。但是中国是崇尚儒教的国度,对长辈最大孝就是光宗耀祖,努力完成长辈一生中未遂的愿望。想当年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诸人都是燕国的英主明王,威震天下,创下轰轰烈烈的事业。燕国灭国以后,复国之志,代代相传,岁月蹉跎,矢志不渝。慕容复以史上成大业者勉励自己,他尽管用心险恶,但却拥有一个强大而深刻的灵魂,自强不息的精神。慕容复作为没落皇族的后代, 隐居江南,家世富豪。本可顺应历史,融入大宋,但他选择的是艰难的复国之路。以此观来,慕容复是一个十足的孝子。他自幼心存复国训导,重建大燕雄图伟志,无时无刻不念祖宗遗训。每当有人提起重振大燕雄风时,他都提起长剑,将兵刃举在胸前,肃然静立,容色庄重,大声道“复国之志,无时或忘”,似是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复国之志早已溶入血液,深入骨髓,烛火一般炙烤着他的心。但他痛复国无门,壮志难酬;他人力微薄,难遂遗训。因此,他四方奔走等待时机。但天意弄人,他从未找到属于自己命运。所以,当三十六洞,七十二岛之人求饶时,他首先想到“这里数百好手,实一支大大的精锐之师”;当群豪围杀乔峰时,他想到收揽人心,以为己用;当西夏招婿时,他想到十万强兵,埋葬儿女情长。最后,他甚至剑杀自己舅妈和家臣,认贼作父,只为能风光无限地书写一个“复”字。 但令人惋惜的是,他失败了。就像鸠摩智说的一样“你连边角上的纠缠都解决不了,还想逐鹿中原,他是一个拥有强大而深刻灵魂的反面人物。因此,他并不使人僧恶,却使人同情”慕容复一生的悲情,源于他的燕国皇室家族,也源于他自己执着坚韧而又脆弱的性格,作为这个没落的,不忘复国的家族唯一的希望,想必慕容复自己也有很多凄楚,在这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使命面前,慕容复失去了一切,他只能不断地为那个海市蜃楼般的复国理想而劳 碌奔波,舍弃一切七情六欲。慕容无疑是孤独的,邓百川,风波恶,包不同,公冶乾尽管对他很忠诚,但他们未必真正了解这位少主,风度翩翩的外表下掩藏着慕容复一颗孤寂敏感的心。家族的期许,民族的希望,压在慕容复那未必坚强的臂膀上,死死地封住了他的退路,在耗尽了所有气力后,理想的幻灭也无情的杀死了这个凤凰的心。 一个依靠理想活着的人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慕容复不是没有意识到现实和理想的距离,年复一年地奋斗却始终换不到结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慕容复的凄然可想而知。不是每只凤凰都能涅盘重生,幸运和不幸在这个男人身上交杂缠绕,使之终身不得解脱,最后以癫狂收场。鲁迅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慕容复的人生无疑便是一个悲剧。 但是就是这样反面人物。对他的最终失败也并不是拍手称快,而是一种深深的遗憾。他留给人们的是意味深长的悲剧审美反思。因为如果说他的目标是缥缈的,手段是残忍的,那么他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过程所体现出来的智慧毅力和才华。则是让人敬佩的。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要想恨起来,似乎并不容易;要想简单地进行善恶对立评价, 则显得过于草率。慕容复虽历尽挫折,却终身不悔,令人敬佩。当然,用很多人的鲜血来实现一个民族的梦想不是多么高尚的事,但是我们无法去责备慕容复,他自身亦是这个梦想的受害者,可要是没有这个梦想,慕容复也就不是慕容复了。慕容复是坚强的,一次又一次的挫折 从未将他击到,而慕容复又是脆弱的,承担不起一个民族的重担,在空幻的理想下暗淡了生命,凋零了人生。 慕容复命运的悲剧更体现在。他的出现出场想一直耀眼的凤凰,但收场却像一只受伤的麻雀。一生为了追逐梦想放弃了声誉,地位,武学以及爱情。既丢掉了人人敬仰的“大侠”名号,又失去了痴恋他的表妹,众叛亲离,复国大计终于破灭。古训总是说,付出了就会有所回报,但是他的一生却是付出了很多。舍弃了很多。但是历史是不可违的。他的一生只像过往的流行一般,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观点认为真正的悲剧人物性格,就应该拥有许多优良品格。黑格尔也同样认为悲剧主人公应该是善良的、具有优良品格的。可见在古典悲剧理论中,坏人或反面人物是不能成为悲剧角色的。但是很明显,金庸以其创作的慕容复这一深刻的形象超越了亚里斯多德和黑格尔的古典悲剧观,丰富了悲剧理论和悲剧人物类型。金庸通过创作也证明了反面人物也可以成为悲剧人物,这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方面,是反面人物如慕容复本身的坚忍不拔,抗争精神,强大的动力等正面价值因素的表现,让读者不自觉的引起叹息;另一方面,是读者对反面人物自身实现目的时表现出来的‘恶’给予了‘正当化’评价,从而对反面人物之恶给予了同情性理解和接受,进而对其遭遇失败深感同情,怜悯和惋惜。在《天龙八部》中,慕容复的努力和失败让人感受到的便是一种伟大崇高的悲壮。可见悲剧并不是简单地区分出好人与坏人,金庸的悲剧意识则更注重悲剧人物所表现出的悲剧精神对人们的震撼。正派的东西被毁灭固然具有悲剧性,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因为他们被毁灭必然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惋惜,但是恶人的毁灭同样具有悲剧性。西方有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东方则有金庸笔下的慕容复。我想,这也正是慕容复悲剧的价值所在,他是反派人物悲剧的代表,他的悲剧力量同样是不可磨灭的。 文章的最后结尾写道“慕容复坐在一座土坟之上,头戴高高的纸冠,神色俨然。.七八名乡下小儿跪在坟前,乱七八糟的嚷道:“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面乱叫,一面跪拜,有的则仲出手来,叫道:“给我糖,给我糕饼!”慕容复道:“众爱卿平身,肤既兴复大燕,身矜大宝,人人皆有封赏。”王语嫣知道表哥神智己乱,富贵梦越做越深,不禁凄然。。。。” 金庸老先生在结束时还不忘嘲讽他一番。慕容复的这一生曾让多少读者唏嘘不已。真乃可悲可叹亦可笑,孰是孰非孰无过。冷面刀光叹江湖,留待凤凰再涅盘。 四 结尾 在仔细阅读过《天龙八部》之后,从“北乔峰,南慕容”的悲剧命运中则看到了金庸 老先生自身的悲剧情怀。在他们身上,处处体现着金庸自身的分裂情怀。乔峰想要社会安定统一,然而他的命运始终是被分裂着的,慕容复想要分裂大宋,但却屡屡不得成功。这都逃不过命运的安排,然而我们在欣赏乔峰、慕容复等人物时,心灵的深处还是会泛起淡淡的涟漪。在小说中我们发现,金庸虽然给予了这些人物太多太多,武功造诣、江湖地位。然而这些主人公却逃不过命运的悲剧。他们一身都在与自己的命运作斗争或是尝试着改变命运。乔峰与自己的身世作斗争,最后跳崖自尽。慕容复为自己的家族拼搏,最后落了个疯癫收场。金庸对他们的一生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和高度的赞扬,让我们看到了反面人物命运的悲剧同样是让人值得同情的,其实不管正面人物也好,反面人物也罢。金庸所想描述的,是当时人的观念和心态,当然不能用后世或现代人的观念去衡量。金庸的小说,旨在刻画个性,抒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来体现其自身意识。小说其实并不影射什么,如果有人非要有所斥责,分出谁对谁错,那实则是人性中卑污阴暗的品质。政治观点、社会上的流行理念会时时变迁,但人性却变动却是极少。总之,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悲剧意识若隐若现的出现在每一位人物的命运上,体现在众多人物的身上,在他的武侠小说中他用悲剧意识关照社会历史和文化,传达他对于社会历史,人性尊严,人的存在的严肃思考。相比喜剧来说,金庸先生那充满悲剧意识的小说里似乎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金庸笔下还有许多悲剧人物,他们同样都有着悲剧的人生。如女性爱情命运的悲剧,阿朱、阿紫等等。这些观点有许多也都体现在了《天龙八部》这部著名的武侠小说中。这部小说也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和现代社会的强烈反响。金庸老先生在这部作品里塑造的这些人物命运悲剧在现代还是具有很深的社会意义和思考价值的。《天龙八部》不仅是一部经典的著作,而且还反映了金庸先生独特分裂情怀下的悲剧人物命运,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金庸《天龙八部》的悲剧艺术。许兴阳 四川文理学院院报 2007 [2] 萧峰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模式比较。许兴阳 重庆科技学院院报 2008 [3] 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性悲剧。杨伦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05 [4] 论《天龙八部》的悲剧意识。 潘虹 内蒙古示范大学 2011
/
本文档为【论《天龙八部》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以乔峰 慕容复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