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寒食节

2017-11-21 11页 doc 26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寒食节寒食节 寒食节,因其节俗是禁火、寒食而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寒食节始于汉代,历时两千多年,曾流行于全国各地。节期最初不定,或隆冬,或三月,或五月,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对固定于冬至后105日或106日;或以清明为参照,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南北朝时期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有明确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 1寒食。„„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此后,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或清明作为寒食节参照的做法成为惯制。以清明为参照的,一般认为,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如辽宁铁岭即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也...
寒食节
寒食节 寒食节,因其节俗是禁火、寒食而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寒食节始于汉代,历时两千多年,曾流行于全国各地。节期最初不定,或隆冬,或三月,或五月,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对固定于冬至后105日或106日;或以清明为参照,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南北朝时期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有明确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 1寒食。„„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此后,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或清明作为寒食节参照的做法成为惯制。以清明为参照的,一般认为,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如辽宁铁岭即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也叫禁烟节。也有在清明前二日的,如山东滕州即是如此。还有在清明前三日的,民国十六年(1927)辽宁《兴城县志》载:“(清明)前三日家 2家多备饼饵食之,盖取寒食禁烟之遗义,故曰‘寒食节’,亦曰‘禁烟节’。云南建水一带,也以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另外,据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修浙江《杭县志稿》,“寒食节,俗以清明前五日为‘头寒食’,三日为‘二寒食’,一日为‘正寒食’。”在山东陵县,寒食节在清明当天,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德平县续志》:“清明,插柳扫墓,闺阁亦有为秋千之戏者。是日不举火,食冷饭,故俗亦谓之‘寒食节’。”以冬至为参照的,通常以为在冬至后一百五日,故寒食节有百五节的别称。例如在山东齐河即是如此。还有若干地方如广西武宣、山东莱州,则以三月初三日为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外逃,随行人员中有大夫介子推。在重耳一行人困马乏、粮草断绝之时,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熬汤喝,帮助重耳渡过了难关。重耳外逃,,年后重返晋国登上王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重赏追随他的诸位大臣,惟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也看不惯那些人争功邀赏的丑态,干脆离开宫廷,一走了之。后经他人提醒,晋文公重又想起介子推,并对他大加封赏,却被他谢绝。为了躲避封赏,介子推和母亲离家隐居于绵山之中。重耳派人一路打听,也来到绵山。但是莽莽绵山,哪里去寻找,这时,就有人向重耳献策,说介子推是孝子,若放火烧山他必然出来。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也没有出来。火灭之后,晋文公带人搜山,才发现介子推母子已死于一棵柳树下。重耳感慨万分,于是下令在介子推死的那几天禁止用火,只吃冷食,寒食节就是这样形成的。 寒食节的起源曾受到古今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除了极少人认为认同民间对于寒食节 3的起源解释外,绝大多数学者对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其人其事的看法持否定态度。概括 45而言,关于寒食起因的观点,主要有不得不寒食说;不得不寒食及哀悼牺牲者说、斋戒仪 678式说等。而关于寒食、禁火习俗起源的观点,国内主要有周代禁火说、古代改火说、求雨 1 宗懔原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页57,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2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23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3 参见Donald Holzman, The Cold Food Festival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6,No.1,1986.6。张勃:《寒食节起源新论》,载《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秋季刊。 4 这种观点认为寒食节要禁止用火,就不能不寒食。参见庞朴:《寒食考》,载《民俗研究》1990(4)。汪宁生:《改火的由来》,载作者论文集《民族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 5 这种观点认为“焚死的介子推的原型应该是改火中被当作谷神的代而烧死的人牺”,因此,“寒食恐怕不仅仅是由于停火而产生的消极结果,它原来应该有哀悼在改火中代表神而死的牺牲者的意义”。参见裘锡圭:《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载作者论文集《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6 这种观点认为寒食是一种斋戒仪式。它有两层含义。一是让旧火完全熄灭以免死灰复燃,与新火相见,造成灾害„„寒食的第二层含义是用来表现迎接新火的庄严敬重,以期博得新火神的欢心,保佑人们新年平安。” 参见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7 周代禁火说将寒食节的禁火、寒食习俗与周代禁火旧制联系起来,认为周代就有的禁火制度是寒食节的起源。率先提出此观点的当是隋朝的杜公瞻,他注《荆楚岁时记》时说:“《周礼?秋官?司烜氏》:‘仲 910说等。此外国外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汉代寒食节主要流行于并州一带,魏晋南北朝时传播到南方,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当时寒食节的状况。唐代寒食节非常兴盛,人们在节日里举办各种活动,改火,吃冷食,冷食有饧、杏粥、麦粥、煮熟的鸡蛋之类,镂鸡子、斗鸡子、斗鸡、走马、蹴鞠、荡秋千则是寒食节深受唐人喜爱的娱乐活动。另外,上坟扫墓习俗也兴盛起来。两宋时期,人们在许多方面继承唐人寒食节的做法。元明清各朝以后,禁火、寒食习俗渐渐衰落,但是一直到二十世纪仍在不少地方依然保存着寒食节的名称并举行约定俗成的活动。 一、禁火 禁火习俗在本书涉及的时期仍有流风馀韵。例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山东《莘县志》载:“每年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各家禁动烟火。”民国二十四年(1935)《莱阳县志》载寒食,“亦曰‘百五节’,扫先墓,添土筑坟。俗以介之推是日焚死,故禁烟冷食,传举火则冰 1112雹。”又在莱州,俗信寒食节是秃尾巴老李回家为母亲上坟的日子,家家都不准烟囱冒烟,不然会遭雹灾。在山西灵石一些地方,也还十分严格地遵循着禁火的惯制,如民国二十三年(1934)《灵石县志》载:“清明前,东乡村庄相沿冷食三日,不举火,约禁颇严,感介神也,名曰‘寒食’。”又在河北的宝坻、盐山、南宫、新城,甘肃的张掖、静宁以及上海等地,清明前一日为寒食,不举火。 二、饮食 吃冷食是寒食节的饮食习惯。在寒食节当天禁止用火的地方自然不得不冷食,像在山东德平这天就不用火,吃冷饭。就是不禁火的地方也多保留了这天冷食的做法。 为了寒食节吃上冷食,有些地方总是早早地做着准备。比如民国十六年(1927)辽宁《兴城县志》载当地“(清明)前三日家家多备饼饵食之,盖取寒食禁烟之遗义。” 当然,各地寒食节的食品并不相同,如晋南地区民间习俗吃凉粉、凉面、凉糕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白面或糕面蒸熟后切成骰子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即成)。在山东莱州,这天家家吃冷食,多为高梁米粥和菜饼子。浙江富阳一带则用蓬蒿揉米粉作成米团食用。浙江南田也采菁和米粉为糍,名曰“菁麻糍”。在广西郁林,寒食日,则取枫木、桕木叶煮汁煮糯米饭,叫做乌饭。陕西绥德,人家多煎黄米面饼食用。 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曰:‘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也。”这一看法为不少后世研究者所认同。参见陈久金 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8这种观点认为寒食禁火与古老的改火习俗有关。持此说的近现代中国研究者当推李玄伯、汪宁生、裘锡圭、杨琳诸先生。参见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据开明书店1949年版影印。汪宁生:《改火的由来》裘锡圭:《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9 这种观点认为寒食习俗起源于古代求雨礼俗。参见李道和:《寒食习俗源于求雨礼俗考》,载《民俗学刊》第四辑,澳门出版社,2003。 10法国学者侯思孟曾发表一篇《中古世纪早期的寒食节》的长文(The Cold Food Festival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6,No.1,1986.6。),在文章中他对其他一些观点做了概括性的论述:法国J.J de Groot 认为寒食节不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是为了庆祝太阳春季的新生,庆祝太阳战胜阴暗势力,使人间走向温暖。法国Max Kaltenmark认为寒食节是改火的节日,跟祈求太阳有关,而且与春季的焚畋及祈雨巫术也有联系。英国弗雷泽(James Frazer)认为寒食节与周代的仲春禁火相关联,点燃新火是为了烧毁种种有害物质,净化人和动植物,使之生长顺利,繁衍旺盛。日本守屋美都雄和中村乔都认为寒食的起源与介子推无关,而跟古代的改火礼俗不可分割,后者还认为介子推的原型是古代祈雨仪式中被焚的巫觋。亦可参考李亦园:《寒食与介子推——一则中国古代神话与仪式的结构学研究》,载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民俗卷》,页168—18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1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239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12 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主要流行于山东和东北一带。说的是山东省有一户姓李的人家,整天盼着生个儿子。不曾想,生下的小孩是一个怪胎——一条乌黑光亮的小龙。小龙的爹干活归来,一看老婆生了个怪物,便生气地操起菜刀,把孩子的尾巴砍掉了一截。孩子嚎叫一声从烟囱里冲出屋去,一路向东北方向飞去,后来在黑龙江里住下来。因为他姓李,又没有了尾巴,于是人们都叫他秃尾巴老李。秃尾巴老李非常孝顺,在母亲去世后,每年都要在清明节前后回老家为母亲上坟。因为秃尾巴老李当年是从烟囱里出去的,所以家家都不准烟囱冒烟。 三、扫墓 扫墓,又称祭墓、上墓、墓祭、上墓、上冢、上陵、上坟、祭扫、拜扫、拜墓等,就是到祖先的坟墓上去祭祀的活动。关于墓祭起源何时,历来多有争论。但至少在战国时期,民 13间祭墓的活动已经相当普遍。到了汉代,这一习俗仍然流行。只是并不限于寒食节期间及其前后。寒食扫墓蔚然成风大约是在唐朝初期,此后长期流行。值得一提的是,扫墓并不局限于寒食节当天,而是在寒食节前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可以扫墓。宋代以降,扫墓更多地集中于清明节当天。但是,在本书涉及的期间内,寒食扫墓仍然是一些地方的重要习俗。 寒食扫墓是指在寒食节这天到墓地上去祭祀祖先,并为坟墓添土以加固之。此外扫墓时还要标挂纸钱。如在山西临汾,“惟每岁寒食节,必谒墓展礼,备陈祭品,焚金银冥资,挂纸钱,并加封以固坟墓而蔽风雨。”在陕西高陵,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这天家长率子弟、妇女祭坟,若有葬在去年者,则在寒食节前一日祭,叫做新坟。在陕西醴泉,寒食节、清明节扫墓有分别。凡丧未逾三年者,要在寒食节先行奠祭之,叫“上新坟”。在山东齐河县志,以寒食为百五节。这天男男女女祭扫祖先坟墓,添增新土。在河南密县这天也要拜先茔,封土致祭。在浙江富阳,寒食,扫墓,并且用五色纸剪成钱串挂在坟墓上。在浙江莆田,这天封土于墓,并插竹挂纸钱,以酒肴致祭。在上海,寒食日拜扫先墓,并插竹悬纸钱,叫做“标墓”。 祭墓之后,祭墓的家族成员往往在墓地分食祭余,如民国二十四年(1935)河北《新城县志》载:“季春之月,寒食,禁火。士庶之家,男妇祭墓,挂纸钱,坟添新土,曰‘拜扫’。即于墓前分坐馂余。” 在云南建水,这天不仅要扫墓,还要在祠堂祭祖。据民国九年(1920)《续修建水县志稿》: “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插柳于檐~祀祖于祠。郡城自世家著族至单寒下 户~莫不各建祠堂以敬宗睦族~并有一姓建数祠者。先祀大宗~后祀小宗~再后始 及墓祭~虽马医夏畦~无不受子孙追养者~礼俗此为最古。 四、折柳簪麦 在寒食节依然流传的地方,折柳插戴往往是其重要的节俗活动。人们常常折柳插于门上。如民国十八年(1929)山西《新绛县志》载当日当地沿门插柳;民国十五年(1926)广东《始兴县志》也载当地寒食节,各家插柳于门。又山东莘县插柳于门,是为介之推招魂,儿童们也戴在头上。 除了门上插柳之外,这天还有簪麦叶的做法。比如民国十九年(1930)上海《崇明县志》、光绪三十年(1904)《常昭合志稿》都记载了当地这天要簪麦叶。江苏无锡也有妇女簪麦的做法。 五、娱乐活动 在寒食节依然流传的地方,其娱乐活动主要有踏青、打秋千和放风筝等。 (一) 踏青 在山东莘县,这天,人们往往到野外踏青。在陕西周至,“或挈壶觞,择名山泉石处列坐畅饮,谓之踏青。” (二) 打秋千 13 《周礼?春官?冢人》:“凡祭墓,为尸。”《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贵者来,吾将(目加间)良人之所之也。”早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这则寓言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极度爱慕虚荣的齐人形象,极可能是孟子出于立说目的的杜撰,但它的叙述却必有其现实的依据。如果没有东郭墦间广泛的祭墓活动,这个齐人是不可能每日“必餍酒肉而后反”的。 打秋千是颇受妇女和儿童欢迎的寒食节习俗。在天津,这天妇女架秋千。在山西灵石,寒食节及其前后,儿童打秋千,俗信可以祛百病。在山东潍坊,转秋千非常有特色,据民国三十年(1941)《潍县志稿》载: 秋千之在人家庭院者悉属旧式~惟城外白狼河边沙滩上坎地竖一木柱~上缀 横梁~四面绳系画板~谓之“转秋千”。小家女子多着新衣围坐画板上~柱下围一木 栅~内有人推柱使转~节之以锣~当锣声急时推走如飞~画板可筛出丈余~看似危 险~而小女子则得意自若也。又于秋千柱顶悬一小旗~并系以钱~则有多数勇健少 年猱升而上也~作猴儿坐殿、鸭鸭浮水、童子拜观音种种把戏~谓之“打故事”。捷 足者得拔旗~携钱以归。观者乃夸赞、呵好不绝。此盖多年积习~至今未改。 (三) 放风筝 风筝,也叫纸鸢、风禽、风鹞、鹞子,“杨柳生,放风筝。”寒食节前后,风和景明,是放风筝的大好时机。四川绵竹一带在这天就有放风筝的习惯。在山东潍坊,放风筝更是流行。据民国三十年(1941)《潍县志稿》,当地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前二日为一百五日, 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或以苇作弓缚纸鸢背上~风吹之有声如筝~故又名“风筝”。 六、蒸面燕 寒食节,有些地方还要蒸面燕。在山西一带,人们用面粉捏成大拇指大小的飞燕、鸣禽、走兽、瓜果、花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柳枝上或酸枣树的枝刺上,装点室内,也有作为礼品馈送亲朋好友的。在内蒙古同样有蒸面燕和送面燕的习俗,如民国二十三年(1934)《归绥县志》载:“清明前一日,曰寒食。蒸面为白鸟状,馈亲属家小儿,曰送寒燕。”内蒙古丰镇亦有同样习俗。 七、其他 (一) 占岁 在湖北荆州一带,认为寒食日下雨,预示当年庄稼丰收,所谓“雨打墓头钱,今岁好丰年。” (二) 迎神 在浙江德清,寒食节有迎神的活动,据民国二十一年(1932)《德清县志》载: 寒食~西门外向有龙船会~乡人迎总管神戴侯~而以庙内之神船为殿~画船 旗鼓杂其中~所谓“夕阳萧鼓几船归”也。又有撩船数十艘~皆树小旗,两旁排列 十数浆~锣一、鼓一~船首一人持竿吆喝,~互相竞驶以为乐。相传戴侯因援竞赛人 溺~力尽而毙~故以此为纪念。 寒食夜~城乡十里内武装戴侯、叶侯、柳侯神像~四人肩之~灯笼火把~锣 鼓外加以大纛旗、帅旗、三军司命旗巡行街巷间~并以天坛、地坛、迎春坛、焦山、 丁山、上下兰山为经由之地~至清明前一夜止。…… 届清明日~各村肩戴、叶、柳三像~前锣后伞~狂奔街市间~店铺设香烛以 示敬。惟东坝社纡回盘旋~异于他社~名曰“旋社”。或谓戴侯溺于水~水有旋涡势~ 故像其形~然以此每生事端~致各商肆有戒心~亦偷俗也。午后~各社迎神上险塘~ 至清溪古庙内演戏、牲醴以享之。十七区各庄乃始省视塘身而加土~至今援以为例。 戴侯上塘~必何家埭人抬之~谓戴侯于洪杨一役时~其神像由该乡匿于濠内得免~ 因自据其功~他社不得任其事~成积习矣。…… 新市于寒食日起至清明日止~迎姚、桂二将军塑像~下臵酒坛~每至酒家必索酒~其直趋狂奔~滋生事端~与治城同。 (三) 重寒食 在浙江余杭,人们特重寒食。据《杭县志稿》(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修): 俗以“清明”前五日为“头寒食”~三日为“二寒食”~一日为“正寒食”。乡人极重其日~祀神敬谨~倍于年节。入夜~家不留宿异客~出嫁女亦回夫家。 (四) 不扫墓 在四川乐山、合川等地,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节,人们俗信这天如果扫墓,给祖先的纸 钱会让介子推收去,所以人们扫墓通常不会选择这天。 (五) 望绵日 在江苏丹徒县东乡,丹阳以及江心洲的扬中县乡民,将寒食日称为“望绵日”,这天人 们纷纷结伙去爬丹徒县长江边的圌山,以至山头上有人满之患。 (六) 不出门 在云南巧家县,俗以清明日前一日为寒食,“禁烟之晨,多相戒不出门。”
/
本文档为【寒食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