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父母情绪管理

2017-09-27 31页 doc 61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父母情绪管理父母情绪管理 如何做家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崛起,我们对子女的教养问题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关注,特别是对如何做称职的家长尤为重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之师,所以家长要胜任教师这一角色。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呢,很多学者都做过调查研究,在此方面,美国学者R、F尼赫茨为了弄清孩子对自已的父母究竟有什么要求,调查了十万个孩子。其中,有10条最有影响: 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 3、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4、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
父母情绪管理
父母情绪管理 如何做家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崛起,我们对子女的教养问题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关注,特别是对如何做称职的家长尤为重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之师,所以家长要胜任教师这一角色。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呢,很多学者都做过调查研究,在此方面,美国学者R、F尼赫茨为了弄清孩子对自已的父母究竟有什么要求,调查了十万个孩子。其中,有10条最有影响: 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 3、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4、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以上10条要求,即有孩子对父母以身作则起榜样作用方面的要求,也有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上的要求。1984年,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向全国家长发出倡仪,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争当好家长活动,提出了五条标准: 1、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子女的好榜样。 2、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学习抚育、培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3、爱护子女,耐心诱导,不放任,不娇惯,不打骂。 4、积极配合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社会对子女进行教育,在农村的 家长要保证适龄子女入学。 5、培养子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倡仪发出至今已十余年的,对家长们仍有指导意义。根据当今时代的要求,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孩子们的希望,谈谈如何做称职家长的问题。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直到榜样作用 家长做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为人师表。古语道: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品行不端正,就无法行使教育的权力。家长的师表作用与自身紧密相连。有人说:父母的素质——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越强烈。在这里家长素质主要指的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文化科技知识水平的高低,心理品质的健康程度以及教育子女能力的强弱等等。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发展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有理想,有积极的人生观;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上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作风正派,为人正直,是非分明,胸怀坦荡,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等等。学龄前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由于幼儿好奇、好模仿、好问、求知欲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此时家长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即家长的外在动作都是幼儿学习的样子。人们常说:看,这孩子走路和他父母一个样,可见家长的行为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孙敬修老前辈曾对家长们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要做好榜样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家长举止言谈文雅大方,子女也会如此,家长举止言谈粗俗不堪,必然会对子女有不良的影响,在某幼儿园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小男孩很喜欢搂抱小女孩,并亲她们,教师在纠正其行为时,小男孩不解地望教师说:”我爸爸也是这样亲妈妈的。”从小男孩行为可以看出,父母的行为不分场合,当着孩子的面过分亲近,结果被孩子模仿效法。再如家长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卫生,吃完瓜果将果皮放进卫生箱中,孩子也会养成这种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的习惯。而有些大人不拘小节,随地吐痰乱抛脏物,孩子也如此行事。 (二)努力提高文化科技知识水平 常言道:师者,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对家长不可能用正规教师所具备的专业水平要求,因为家长的生活经历不同,所具备的文化水平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甚远,强求家长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都具备幼儿教师的能力,恐怕是很不现实的。但是在当今时代,文化科技日益发达,知识不断更新,即使高学历的人,如不继续学习,也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的,知识也存在老化问题。幼儿求知欲相当强,他们常常向大人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要求得到满意的答复,从而使自己的威信无形中在孩子心目中降低了。家长要善于学习,使自己成为孩子求知的良师,不仅为孩子做出了好样子,也保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自已。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孩子首先品质的教育也有委重要的影响。不少刑事案件中反映出法盲常常伴随着无知、伴随着文盲。据一项对5350名青少年刑事犯罪分子调查表明,母亲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82.9,,母亲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4.5,。而中国科技大学某届少年班中,70,的学生来自于知识分子家庭中。 (三)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兴趣等个性特征,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等等。对于幼儿来说,父母是最亲近的人,家长的喜怒哀乐对于幼儿来说感染力极强。如果家长开怀大笑,幼儿也会高兴得手舞足蹈; 家长怒气冲冲,幼儿也会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所措,甚至于嚎啕大哭,家长的情绪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直接作用。孩子中有的性格倔犟,有的性格温顺,有的性格急躁,有的性格比较敏感等等,都与父母情绪有着相关作用。家长要有开朗的个性,要与人为善、富于同情心、和蔼可亲,要保持一个常态的稳定情绪,对孩子从小形成一种健康的情感是很有益处的,在这种精神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以处惊不乱的心理状态正确地面对发生在身边的意外事件,稳重沉着,应变能力强。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中,还应具备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拥有一千多项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被老师视为白痴拒 之门外,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因“智力迟钝”12岁时被校方勒令退学,他们的父母没有因孩子“笨”而丧失教育的信心,而是以极大的耐心去开发孩子的智力,“二爱”走向辉煌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实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缺乏的就是耐心和细致,他们常因孩子领会不了大人的意图而斥责和打骂子女,什么“蠢猪”、 “笨蛋”之声不绝于耳,孩子的自卑心理与逆反心理就是在这种教育方式产生的。家长还应具备坚强的性格,遇到困难敢于碰硬,善于动脑去解决,不达目的不罢休,这对形成孩子坚强的个性、勇于战胜挫折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具备各种兴趣,这里所谈的兴趣是指家长在工作之余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美等活动,如琴、棋、、画、打球、摄影等等,使家庭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既利于心理健康,也利于身体健康,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交际、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家庭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教育学,它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美学、卫生学、营养学等等。高尔基说,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 往往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产生不良效果,例如学龄前儿童,在3-7岁之间好奇心强,经常充满了天真的幻想,往往向家长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甚至因此做出一些令成人不可思议的行为, 有些行为往往带有破坏性,成人切不可轻率地指责是“胡闹”、 “捣蛋”,甚至于打骂幼儿,应该看到其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个性的萌芽,并给予正确地鼓励、引导,使之等到合理的发展。例如,有的幼儿喜欢将家中的电动玩具或收录机拆坏,究其原因是由于幼儿好奇心所致,了解这一特点的家长会正确引导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从小培养幼儿探索知识的兴趣,为以后热爱学习打下基础。而有的家长因不了解幼儿心理, 常采取训斥打骂手法而扼杀了幼儿创造个性的萌芽。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在你们的打骂声中,没有了爱迪生,没有了爱因斯坦,没有了威特„„。再如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期, 如果家长在这个时 期注意培养孩子口语能力将是最明智的做法,而有些家长却逼着孩子写汉字、 做算术,不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进入学龄期正式学习时对学习产生反感情绪,可谓欲速则不达。其消极影响很难消除。 家长要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个性,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为此家长们应挤出时间来学习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如《中华家教》、《父母必读》、《家庭教育》《为了孩子》、《幼儿教育》等刊物是家长们的良师益友, 此外家长们应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听听讲座,与同龄孩子的家长交流切磋教子经验,这对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很有益处。 三、更新成才观念,明确培养目标,使孩子全面发展 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问题。《浙江日报》登载: 在一项调查中反击,92.7,的家长希望孩子具备大学学历。这种高度期望反映了当今家长对成才观念的误解。由于这种,家长们活得很累,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生前就为他设计了一条辉煌之路,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出国留洋、直至功成名就。孩子出生后,特别是到了幼儿期,家长就开始忙于奔波于各种学习班,忽儿让孩子学钢琴,学电子琴,忽儿让孩子学画画,忽儿又让孩子学书法„„,一些家长视孩子为私有财产,子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达此目的,或物质刺激,或棍棒教育,以至于年幼的孩子盼望着自已能像爷爷奶奶那样退休就好了,就可以不学习了。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期望是孩子健康成长和正常发展,甚至酿成悲剧。 南京一姓胡工人因三岁独生儿子背不出一名唐诗竟将孩子一脚踢死;孩子为逃避练琴而伤残自已手指的事也时有发生,这些教训应引家长深思。家长应更新成才观念。 李岚清副总理1996年5月11日考察湖南汨罗素质教育时讲道:国家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但任何国家人才结构都是宝塔型的,有初级人才、中级人才、高级人才,人才是分层次的,结构必须合理、初级、中级人才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是最大量的”。他又说:“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 他认为: 只有思想健康, 思路宽广, 有组织实践能力的人, 而且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道德的, 身体健康的人,才会对社会有贡献,才有全面发展的人。社会是七彩的,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多层次 的,就当前社会需求来说, 同龄人中也只能有6,7,的人升大学,为此每个孩子不可能也用不着都成为大学生,都成为尖端科学的研究者。 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影响各不相同, 有的人适合向高科技领域发展,有的人适合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点,家长应适应国家的需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根据孩子的本身条件为他设计一个切实可靠可行的未来。古语道:七十三行,行行出状元。即使在平凡的服务行业中上照样也能培养出身手不凡的能式巧匠,如饮食待业中的名厨;美容美发中的名师;服装待业中高级服装设计师也并不一定都出自名牌大学,往往都是自学成才。集政治家、理论家、文学家、诗词家、书法家等于一身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未曾踏进过大学的门深造,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却是学医的。他们都以自身成才的成长经历表明;成才不一定非得千军万马专挤通向大学的那根独木桥。家长们应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需求及孩子本身条件对他们寄于适度的期望,培养孩子多种兴趣,顺其自然,教育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所谓氛围,就是指人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它是在某一种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家庭氛围也就是在环境中家庭成员产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它包括:生活环境、生活作风、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等。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儿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等;不良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胆怯、多疑自私、嫉妒、孤独、懒惰、放任、不懂礼貌、言语粗俗,因为儿童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家长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家庭氛围的好坏是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良好的生活环境 家庭是人基本固定的生活场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生存离不开家庭,首先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尽管每个 家庭因经济水平、住房条件各有不同,其布置标准不可强求,但居室布置整洁、色彩素雅谐调还是可以做得到的,使孩子能生活在一个环境舒适、宁静、温暖的家庭中。有些家庭不注意环境布置,不讲究清洁卫生,家中家俱陈设杂乱无章,污垢处处可见,给人大有一种无插足之地的感觉,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还有的家长尽管经济条件很优越,家中布置很有现代气派,家长却忘了给孩子一个游戏的天地。有的家长极讲清洁卫生,各处一尘不染,对孩子限制太多,这也不许玩,那也有许坐,使孩子行动极受限制,这都是不可取的。 (二)良好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 家庭要形成比较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包括休息、吃饭、娱乐、工作、学习等,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觉遵守,长此以往会促使时间观念的形成,为今后走进幼儿园、学校、社会,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维护社会秩序,讲究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行形成打下基础。有的家庭虽为孩子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家长却把自己作为局外人,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地搓麻将、喝洒划着拳,有的看录像电视成瘾忘了正常作息,有的沉醉在舞厅的乐曲声中乐而忘返等,这样都很难制约孩子的。家庭中每一成员还应注意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的洗手,定时换洗衣物、不随地吐痰、扔脏物、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按时打扫房间。 (三)和睦的心理气氛 家长还应为儿童在家庭中创造一个和睦的心理气氛。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平等待人,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体谅,即使发生矛盾也能顺利解决。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这是因为文明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于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爱被尊重,也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而灰心沮丧时,可以从家庭的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夫妻间的和睦是成功地教育儿童的首要条件。” 有的家庭夫妻不和、互相指责、经常吵架打架,十分有害于儿童的身 心健康。有一个少年犯曾这样说:“我的童年是在父母吵架、打架声中瑟瑟发抖的日子里度过的。”乌鲁木齐市少年管教所曾对少年犯作过一项调查,发现40,的孩子是由于父母离异无人管教而走上了犯罪道路。新疆有关方面教育科研人员参加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离异家庭儿童(3,12岁)心理特点研究》的结果表明, 离异家庭的儿童一般有以下特点: (1) 爱哭; (2) 放荡不羁,到处乱跑; (3) 过分胆小和焦虑; (4) 冷漠,无动于衷; (5) 情绪低落,快乐起来; (6) 悲观,觉得低人一等; (7) 孤独,经常发呆; (8) 易烦躁发怒; (9) 惧怕某些动物、情景和人; (10)固执、自夸,并具有不爱交际、孤僻、冷漠、紧张、防备、喜欢撒谎欺骗甚至敌视他人等与社会不相适应的心理品质和心理障碍。 以上这些调查都说明和睦的家庭对于孩子健康的成长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此家长要为儿童的一生负责,对家庭应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在民主和睦的气氛中成长,家长要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在人格上要平等相待,不要把成人意见强加于孩子身上,幼儿喜欢玩耍,家长要抽出时间来与孩子做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对孩子正当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不良的行为要讲明道理予以制止,而不能简单粗暴。这样孩子将家长视为大朋友,从而使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更能奏效。 五、积极配合社会、集体对孩子进行教育家庭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 在这三部分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无论在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都具有优势,是其他两种教育替补不了的。但这都不影响其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即 要把儿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21世纪的建设者,所以三方面的教育要相互配和协调。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龄前幼儿大都在托、幼园所受教育,这种集体式的教育从方式上,内容上,形式上都比家庭教育正规。在这里教师们将有计划、有步骤地专门培养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品质修养,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学习兴趣等。幼儿教师经过了专业性训练,他们具有较丰富的教育、保育知识和教育水平,他们比家长更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的特点。因此家长应积极主动与托幼园所取得联系,紧密配合幼儿教师保育员,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家长要了解托、幼园所教育规程、教育纲要和有关条例,配合托幼园所及老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使教育目的,教育步调达到一致。其次要积极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教育活动所需物品,培养孩子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最后一点要积极参加家园联系活动,如家园联系开放日,可使家长了解托幼园所的一日常规,家长学校可使家长通过听讲座、教子经验交流会、专家咨询等活动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家长切不可借口工作忙、时间紧而放弃这种良机。总之,如何做称职的家长是需要为人父母认真对待的事情,家长们从事的事业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事业,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事业, 而我们为这个事业的成功不断地在探索、在实践,当你们的孩子成为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时,能够说一句: 我尽到了为人之师的职责。 父母的情绪管理 今天的主题是《父母的情绪管理》,我很好奇你们为何一大早跑到这里来听这个课,我有个朋友是个成功人士,但他是个打孩子的爸爸,有一次当着我们这些朋友的面给孩子一个嘴巴子,孩子很委屈。后来孩子的人生发展得挺不顺利的,没有考上好的中学。他打到孩子十四岁,有一次他又打孩子,孩子突然爆发了,把他推开了,说“我恨你,找遍北京市找不到像你这么打孩子的爸爸。”他就 为何他从小也是挨父母打从来没有恨过自己的爸爸而儿子却恨他。可能小时候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教育我们,或者说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中打也是教育的方法之一。可是到了今天我们再去打孩子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感受是不一样的。为何我的朋友的孩子在挨打后会说找遍北京市找不到像他爸爸这样打孩子的,孩子为什么为有这样的爸爸而羞耻,因为今天的孩子可以通过很多渠道知道成年人不应该打孩子,我们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告诉孩子父母不应当这样对待孩子。 几年前举办的一个培训班请了美国一个老师,我作为一个母亲也去参加这个培训班,那个美国老师说我们要做“父母”而不是“家长”,“家长”和“父母”这两个词一样吗,它们有没有差别,一家之长和父母是全然不同的,对于孩子来讲,一家之长是有权威的,从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来看,更多的是控制,而父母、孩子的关系从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有很多人生经验,而且父母的很多人生经验是很宝贵的,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很宝贵的经验也是很有益的。但是,作为父母就要把控制变成影响,控制和影响虽然都是动词,但其中有微妙的不同。家长说什么孩子要听,但做父母的要想办法和孩子沟通、交流,不仅要让孩子听我的,最重要的是我要听孩子。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多少时间去听孩子,当孩子学习成绩差、在学校被别人欺负或者被老师批评的时候,你会听孩子吗,你有多少时间听孩子,特别是今天我们的家长都非常忙,没有时间听孩子,那么问大家一句话:你认为孩子重要吗,你认为重要的东西,你会把它排在前面,如果你认为孩子重要,你会挤出时间给他吗,《东方时空》的主持人敬一丹非常忙,有段时间《东方时间》改时间,她每周五去外地,下周一才回来,而当她回来的时候女儿已经去住校了,所以她就赶到女儿学校附近找个小饭馆和女儿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这是她和女儿约定的交流时间听孩子的时间。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情绪管理,我们常常看到媒体上有一些报道,说家长把孩子打死了或打伤了,他们是天生的坏爸爸坏妈妈吗,我们看报道就会知道他们在不发脾气的时候对孩子是很好的,对孩子的生活无微不至,打完孩子以后他们非常后悔。那是什么使这些家长情绪失控,用心理学的话说这些家长的理智已经被情绪控制了,不是他来管理控制情绪相反他被情绪所控制。我想和大家讲一下脑 科学研究的发现,上世纪90年代人们把它称为脑的实验,人的大脑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区域,其中有一个部分叫脑干,管理我们最基本的生存如呼吸。第二个部分叫边缘系统,在大脑里面很深的部分,边缘系统非常有趣,管理我们的情绪、感情。比如有的人遭遇车祸,那么边缘系统就会把我们的恐惧、害怕记录下来,会本能的有反应,这时候就是我们的边缘系统启动。边缘系统会记录下我们各种情绪时的状态,在相同的情况下会迅速的调出这些情绪来。最后才是我们思考问题的一部分即大脑皮层。相对来说,情感比理智要原始得多,在遇到外来刺激的时候,首先启动的不是大脑皮层,而是情感,情绪控制是让理智即大脑皮层那一块能尽快启动,使我们的情感受到控制。 为什么对今天做父母的人来说,要学习情绪管理,孩子年龄小,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高兴为什么不高兴,他会觉得是他惹得爸爸妈妈不高兴,会有我是一个惹麻烦的孩子、我是一个笨孩子的自卑心理产生,很多这样的信息收录到孩子脑中,孩子会形成一个对自己的看法,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对他造成影响。爸爸妈妈不高兴,孩子会处于自我责备的状态中,这是我们要学习情绪管理一个很重要的理由。还有就是父母的情绪很容易被孩子学去,一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给我写信,说他在一次情绪爆发时,他爸爸心脏病发去世了,他总认为是他把他爸爸气死了,非常内疚。他说他爸爸是个特别暴躁的人,经常打他和他妈妈,他总想长大后一定不要成为这样的人。但他从小积累这么多的愤怒,他不可能不成为这样的人,他就从他爸爸身上学到这样处理情绪的办法。长大以后他脾气也非常暴躁,打他爸爸,最后造成他爸爸心脏病发去世的悲剧。有的家长生气什么都不说,有的家长生气就非常暴力披头盖脸就一顿打骂,这样的情绪孩子都会学到的。学习控制情绪,受益的不止是我们,还有我们的孩子,甚至是我们的孙子。 很多听众知道EQ这个词,EQ是如何处理和管理我们的情绪。伴随着我们的情绪我们会有一些想法,当我们有一些情绪和想法的时候,我们会做一些事情,你的行为、反应会不会对孩子有影响,我们很多家长会被叫到学校去,老师会像教育孩子一样教育家长,我们有情绪的时候会有一些行为,有的行为是好的,但也有一些行为反过来会很糟糕,会影响你和孩子的关系。如果你被老师教育一顿,回家“啪”的给孩子一个嘴巴,孩子的感觉是什么,他可能感到委屈感到羞耻感 到伤心,这将影响到你和孩子的关系。人的情绪往往是外界的刺激引起的,本来你很高兴但你家孩子把邻居家的玻璃打了或者你让孩子睡觉但孩子就是不上床或者孩子在商店里要买东西而又哭又闹,家长的感受是什么,人是有意志力的,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意志力也是无法控制你的情绪的,你的身体还是会产生变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再喜怒不形于色的人生气的时候,身体也会产生变化。下面给大家看一幅克林顿和希拉里的照片,他们想表达他们是一对亲密的夫妻,你们觉得有什么问题吗,他们是不是处在很好的状态真的很亲密,但我们看他是这样,克林顿放在希拉里肩上的一只手,其实是很用劲很僵硬的,希拉里脸上的表情有一种不自然。当我们情绪强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想掩饰是很难的。 我们有很多强烈的情绪,比如生气、愤怒、焦虑,其实孩子是很聪明的,是会感觉出来的。和大家说一个问题,父母在教育抚养孩子的时候,常会出现焦虑、失望,我不知道各位是否体验过无助的感受。出现负面情绪正常吗,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伴随这些负面情绪非常正常,没有负面情绪我们不是人。作为一个正常人,在教育抚养孩子过程中一定会有挫折,伴随这些挫折一定会有负面情绪。但对同样的事情,我们的情绪、反应一样吗,比如说有一个读小学的小孩数学考了71分,做家长的感觉是什么,开心吗,不开心,好多人在摇头。对于一年级的小学来讲,数学考90分以上是很正常的,甚至考95分、100分都很能够正常,有相当多的孩子考100分,而这个孩子考了71分,有的家长会很沮丧,有的家长不是那么沮丧,而有的家长特别沮丧。孩子踢球把邻居家的窗户打破了,有的家长暴怒,有的家长生气但不暴怒,情绪反应是不一样的。这不一样很有意思,此家长愤怒到了十,而彼家长愤怒到五,十和五的反应一样吗,可能不一样,五的家长没有那么强愤怒的时候,行为会柔和一些,到十的家长可能会“啪”的一巴掌。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情反应会那么不同,做家长的会有情绪出来,在抚育孩子过程中会遭遇很多负面情绪,如果不能控制情绪产生,我们能控制我们的行为吗,很多人觉得管不住自己,火气腾的一下就爆发了,我说的是情绪不是心灵上的感觉,如果你说“我没有办法控制自己”,那么巴甫洛夫做了一个实验,刺激会有反应,但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是有空隙的。我有个男性朋友脾气极暴躁, 太太出差回来,他做了一桌饭菜,太太是个非常没有自信心的人,觉得嫁给这么优秀的男人不信任自己,当这位男人让她吃菜时,她总是说“你吃吧”,这个男的脾气很暴躁,就把桌子给掀翻了。就是这样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到后来他女儿初三的时候,有一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他觉得有事情发生,就去敲门,女儿过了一段时间把门打开,他看见女儿在看色情光盘,一些游戏光盘后面是有色情的。他说他的脑袋嗡的一声,他原来那么暴躁的脾气,但在成长以后,他先想了一下如果立刻爆发会怎么样,他停顿了6秒钟,最后离开了女儿的房间。人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吗,这么暴躁的男人能成长到这么快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我非常感动。 我也是慢慢在成长,我女儿在小学的时候,周末早晨起来会先完成作业。但有一个周末的早晨她先去看动画片,我知道她的作业没有完成,那个时间正好动画片没有了,她坐在那儿随便看一个外国的电影,我说“你回去做作业”,她回到房间后我听到书掉了笔掉了的声音,这个时候孩子不是很安心的在做作业,她没有看成心爱的动画片,她非常沮丧,情绪带到做作业的过程。这时候我有情绪吗,当我听到一会儿书掉一会儿笔掉的声音的时候,我感觉我也有情绪,这个时候我想我要怎么办,我当时马上就要爆发了,如果我爆发的话,那么这一上午至少两个小时她什么也别做了我什么也别做了,她肯定哭我肯定心情不好。于是我走过去对我女儿说“我知道你很沮丧,我给你三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你到楼下玩玩,让情绪释放,然后上来做作业。第二个选择是接着看电影,午饭前把作业写完。第三个选择是现在控制情绪把作业写好。”大家觉得她会选择什么呢,大家可能都希望她很理性坚持把作业写完,但非常不幸她是个小孩,所以她选择的是跑去看电影,虽然那时我很失望,因为我希望她能很理性的做作业甚至下去玩一圈,但我接受她作为小学生的选择,她看完电影情绪调整过来之后在午饭前把作业做完了。这是个双赢,孩子没有又哭又闹,我也安心做家务,没有把我和孩子关系弄得很紧张,孩子也完成了作业。我已经把要吼出来的东西压下去了,在这之间发生的事情就叫情绪管理,当我们不能管一和二的时候,我们要管三,要管我们自己能够支配的部分即我说什么、我做什么、我有什么样的表情。一有困难就暴跳是把情绪的责任都交给了别人,你是被刺激你就反应,我们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控制,当有一个外界的负性的刺激的时候,我们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觉察。觉察我有情绪,那种很生气的感觉在我身体里升腾,知道我生气叫觉察。 第二件事情是有一个内在的对话,问问自己如果发作会怎么样,在上面的例子中就是两个小时我和女儿什么都没有做都困在那里。第三件事是作出一个决定,要不要发火,有没有比发火更好的办法,这时候你就不是受制于人了,你就是自己情绪的主人,你对你的情绪负责而不是让你的孩子对你的情绪负责,如果你让孩子对你的情绪负责,那么就没有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你可以选择生气用打骂处理,也可以选择用别的办法来出气。我们来看一些情况,有些人说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确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叫做自动化管理,理智没有开动,全部是由情绪囊即边缘系统控制,这是一种本能的原始的反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动化管理,是和你自己早年的经历、创伤性的经历相关。常常是因为你小的时候也曾经是父母恶性情绪的受害者,这些情绪都会被你记录在你大脑的边缘系统中,一遇到恶性刺激就启动了。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妈妈会得产后抑郁症,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人很多童年都是没有得到父母充分的关爱,自己当妈妈的时候,就会得产后抑郁症。很多人为什么会控制不住自己,就如同我的朋友打孩子,他从小就被父母打,所以他身上有很多情绪的按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如果某一个事情,你的反应特别快的时候,往往和两个事情有关,一个是自我评价一个是残留的情绪。前面我们说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孩数学考了71分,如果孩子考了71分,你觉得你自己是很差的父母,觉得孩子很笨、遗传不好,对自己看法糟糕的时候,情绪就会不好。孩子上课睡觉,你会觉得孩子给你丢脸了,这件事就变得无比严重,你就不是客观看待这件事情,这时你的情绪会特别强烈。还有一种情况,比如孩子到商店买东西,他躺在那儿又哭又喊,你会觉得他给你丢脸,你会难受,情绪会强烈。很多时候和父母的面子一相关这件事情就麻烦了。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总在比较,看别人的孩子考上清华了,别人的孩子怎么怎么样了,一比较我们就觉得没有面子,本来这件事情只是2,和面子一挂钩就变成6了。残留的情绪就是因为过去我们生活中很多受创伤的经验会影响今天我们对问题的反应,有一年的十一长假,原来我在陕北农村插队,我回去看望老乡,我说带我的妹妹一起去,我的妹妹突然爆发,说“你能吃的苦我也能吃,你能干的事我也能干”她的头脑中记忆着一个东西,她的情绪为什么突然那么强烈,她的记忆中记录着什么东西,我学了心理学我不生她的气,我带她去玩她为什么急了,一定是她小时候要么是我的父母要么是她的老师说你看你姐姐多优秀,对于一个小 孩来说这是多么大的伤害。这些话记在她大脑的记忆盒里,这是一个类似的情况,当我说带她去玩的时候,自动化的扳机就打开了。我们的父母如果有很多的情绪,可能你的童年有一些被父母伤害的经历,这些东西在今天还在影响着你,很多人会很伤痛,虽然那时我们的父母什么都不知道,用他们的父母的东西教育我们,但那些伤痛在一代代影响我们,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很多伤害,尤其是被生命中最重要的父母言语或身体虐待,长大后内心积累很多,在很多小事上时常爆发,人际关系变得特别敏感。有一个老太太已经七十多岁了,她老觉得别人歧视她,通过交流我了解到从小她家里孩子很多,在家里她是最不受父母喜爱的,被父母指责、否定,七十多岁了她还是总觉得自己是被伤害的人。 我们到底如何管理情绪,父母最容易产生的负面情绪是什么,一个是愤怒还有一个是焦虑,今天的父母简直焦虑死了,从孩子上什么样的幼儿园、小学开始就焦虑。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处理我们的愤怒和焦虑,愤怒和焦虑的背后都有什么,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生气时有四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你们最习惯于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处理你们的愤怒, 第一种是压抑。 装成没事给吞下去,你觉得那个人重要不敢得罪就压抑自己。 第二种是攻击。 用很难听的话或者打骂指向让你生气的对方,你常常觉得对方是你能够控制的人,相对于成年人来讲,孩子是弱者,在单位受气回到家和孩子发火。 第三种是找个合适的人倾诉。 如果找的人不合适会火上浇油。 第四种是把这种关系躯体化。 引起生病,头疼、皮炎,很多皮肤病都是心理上出问题的征兆。前些天我给一个大学的女孩子做心理咨询,因为她的妈妈是个控制特别严的人,她最近考研究生,决定放弃法律专业,她妈妈很生气要和她断绝关系,这个女孩子的皮炎突然很严重的发作了。 这四种方法中当然最有利的是第三种,我想告诉大家一点,应该说是一个秘密,其实情绪是有很多种的,愤怒从来不是第一种,愤怒是一个,在这之前还有别的情绪,小孩惹麻烦我生气,小孩打了别人家的孩子,在生气前还有别的感受,仔细想一想,这是你控制生气的重要的事情。举几个例子,在座的有小女孩,乱蹦乱跳差点摔坏了,你会生气,在你生气之前你有什么情绪,有担心有害怕,原来生气并不是你的第一反应,你怕她摔倒。你带孩子到公园玩,孩子丢了,好不容易找到后你会对孩子大吼,在找到孩子之前有焦虑担心的情绪。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你被老师找去了,回来你和孩子谈话,孩子气你的最好办法是不说话,那时你气得想打他,在你生气之前你还有什么感受,你还有别的情绪吗,失望、沮丧。这样一些情绪是比生气更早的出现,可是因为生气起来了,愤怒出来了,这些情绪被埋在愤怒下面,如果想管理愤怒,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很快找到愤怒之前原生情绪是什么,可以去表达这些原生情绪,如何表达愤怒,非常快的知道你生气了,生气的时候身体会有反应,哆嗦、出汗、声调提高,看到小孩害怕也会有别的反应,你要知道你生气了。 如果不知道生气了该如何管理呢,情感被理智打败了,理智和情感之间如果想让理智开动,一定要有一些时间不让他发生,一旦发生了你就控制不了了,你怎么样利用好这几秒钟让你的情绪控制住,有一些很简单很具体的办法: 第一,最容易做的事情是离开情绪现场。 你生气了,马上就要吼出来了,你离开一会,让自己稍稍安静一下。为何有的家长会把孩子打死,打完了他把情绪渲泄出去,打完之后很痛快。你们听打的声音,孩子感觉是疼,开始你感觉到的是什么,听觉和触觉也是刺激,为什么很多家长控制不了,打孩子是一个情绪动作,会导致一个现象出现,打孩子是有快感的,为什么,在开始你释放的时候,情绪没有降低,相反情绪动作使你的情绪 更加高涨,很多家长都是越打越来气,所以要在第一时间不要让它发生,在过程中会有快感出来,你要离开情绪现场。 第二,下电梯。 我的情绪已经像做电梯到第十层了,我要让它下降,当情绪能够从最高层降到往下一些的时候,容易被你控制住。 第三,数数。 我那么暴怒的朋友数了十下就控制住了,我们在学校里教一些情绪比较容易失控的老师,让他们拿个纸条放在口袋里,当被孩子气得不行的时候捏一下纸条让理智开动。 第四,深呼吸。 通过呼吸让你自己平静下来让你的情绪不再失控,很多和情绪有关的词都和“心”有关,比如愤怒、忧愁。最近发现大概有四万个神经和大脑是连通的,当你调整呼吸的时候,它会有助于你的情绪管理。最近我们教一些企业、高压部门通过呼吸来管理压力,管理压力重点是管理情绪,通过呼吸让情绪得到平复。 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个内部对话,对话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我觉得孩子让我丢脸是一个看法,它使得我感觉很生气如果我的一些看法变了,我就可能会很平静。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数学考了71分,做父母的通常会有什么看法,你会如何看这件事,老师会如何看这件事,通常第一个看法是孩子笨、智商不够,就会觉得很内疚,觉得孩子人小天生不聪明。第二个看法是孩子不努力、不用功。但是一个孩子考71分,有没有可能是第三个原因呢,很可能是第三个原因。其实那个考71分的一年级孩子就是我的女儿,有一次放学我去接她,开始她还又唱又跳,后来就不唱不跳了,和我说她考了71分很不开心,我当时也是懵了,感觉很沮丧,认为是不是孩子智力有问题,如果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话,认为孩子很笨,那么我会对她放弃希望。如果我觉得是她不用功我就会责备她不好好复习,孩子会觉得很委屈。但我很好奇,我把我的孩子很笨、不用功这两个现成的看法 放下了,我把它变成一个问号,为什么她会考71分,我去看她的卷子,发现一年级的数学卷子的题目居然用很多汉字去表达,老师说题的时候说一遍她没听懂,我明白后告诉她下次考试时老师讲卷子要听,不要急着做题。到期末考试的时候,考试之前十次测验我的孩子九次一百分一次九十九分。她的智力没有问题,如果当时我就认为她笨我很失落,或者认为她是个不用功的孩子批评她,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在小学第一次考试就毁了。有个孩子初中第一次考试六十多分,第二次五十多分,老师找家长,我告诉孩子要放松,上初中有一个适应期,这个孩子今年高考成绩不错,家长的焦虑传给孩子反而把孩子给毁了。 我们怎么样能够改变我们的情绪呢,重要的是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孩子在上学前家长很快乐,孩子一上学家长就不快乐,因为考试成绩一出来就很失望,不能接受孩子不像你想象得那么优秀,有很多失望,接下来就是很多愤怒,我可以接受我的孩子不那么完美不那么优秀吗,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你无条件的爱,什么是无条件的爱什么是有条件的爱,你是个优秀的孩子我爱你,这是有条件的爱,孩子为爸爸妈妈争光争彩就爱你,给爸爸妈妈丢人就不爱你。孩子这件事让你很失望,但妈妈仍然爱你,这是无条件的爱。虽然对这件事情失望,但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像一个训狗者,一个真正爱狗的人不管狗多老多丑都会爱它,我们能够接纳一个不完美的人。当孩子出现很多令我们失望的行为的时候,你不要急着下判断,你先多点好奇心。如果孩子老上网,我们会害怕他沉迷网络,那么增添些好奇心,看他到底在网上做些什么、他在网上做的事情给他带来什么。对沉迷网络的孩子,我认为一些媒体说网络害孩子不对,大量研究发现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关注的孩子、在学校里学业很失败的孩子才会沉迷网络,利用网络添补他们的空白。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但打CS有成功感、胜利感,为什么他不喜欢呢,把这些东西变成好奇心,抱着好奇心去看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愤怒了。这些孩子没有朋友或者是很失败,所以要在网络上寻求这样的心理满足。要从正面理解孩子的心,甚至他沉迷网络,通过网络排解孤独也是一种能力,用这样的方法解决自己的孤独感,先给孩子一个正面的肯定,再去探索背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用六秒钟以内的时间把情绪控制住,和自己有一个对话:我到底要怎么办、要不要发火、我要做些什么,问题还在,还需要一个处理方法是找个人说一说,讲讲孩子最近怎么样、我很沮丧,找到的人是能让你平静的而不是火上浇油的。还有 一个很好的处理办法是你去书写,现在有的人会写博客,可以和很多家长去分享你的感觉。书写是把情绪放下的过程,我从怀孕开始写妈妈日记写到我女儿初中,两个情况下都会写。一个是开心,孩子有一些特别的进步,如学会走路。还有很不开心的时候很挫折的时候也会把过程写下来,写下来的过程是帮助我平复自己情绪的一个过程。还可以通过运动帮助你平复情绪,丢下负面的东西。运动是个非常好的事情,但成年人压力很大,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运动过程中大脑会分泌让你兴奋和平衡的化学物质,抵消让你不快的化学物质。 下面我还要教给大家处理自己愤怒简单有效的方法,即用“我信息”不用“你信息”。我们常常会指着孩子说“你„„”,这是个攻击性的动作,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还不让孩子哭。“你信息”是非常具有攻击性的,当我们很生气的时候,我们可以学着用“我信息”,我们不说“你”而说“我感到”。前面讲到生气不是第一反应,是次反应,把我首先的第一情绪说出来,比如我很失望、很沮丧、很无助,很多家长担心对孩子说“我感到很无助”没有权威,如果你想当活生生的有负面情绪的父母,告诉孩子你也很无助,你是在推他让他承担一些他的责任。把你放在脆弱的地位是很冒险的,但可以试一试。告诉孩子我很无助,孩子要想他怎么办。你说“不是和你说过了吗不许上窗台”,那是指责孩子是在批评,现在反过来“你上了窗台,妈妈很害怕,担心你从窗台上掉下来”,他会感觉到你是在关心他。孩子晚回家,你很生气,首先你是担心和焦虑,你告诉他“你这么晚回家,妈妈很着急,怕你出了什么事情。”他会感觉不回家的行为对你造成的是这样的影响。孩子不自觉学习,你很失望,告诉他“你上初二还不能自己学习我很失望。”有一个父亲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和孩子谈了半个多小时的话,孩子不出声,爸爸很生气,突然想起“我信息”,说“爸爸真的特别失望。”孩子接受到这样的信息,会有很多的情绪出来,会有自责,能够想自己应该怎么办。这是冒险,但其实是让孩子更多的承担人生责任。“我信息”有几个作用:把自己的情绪降下来。我生气时会说“我特别生气”,它已经在意识里而不是潜意识里,把情绪指数降下来了。不用“你”的时候对方不再防御,更愿意打开心胸和你说。因为很简单,没有一个人喜欢被否定、被批评,哪怕是一个孩 子,他不喜欢人说他笨说他不懂事不听话,每天这样评价孩子他会很难过,当你用“我信息”时也传达了自己的想法,对方没有感觉被指责被批评。 焦虑是家长非常常见的情绪,现代社会是充满焦虑的,家长为何这么焦虑 呢,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会把我们自己没有实现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我们没有上大学就希望孩子上大学。第二个原因是和别人比较,我们最喜欢说的话就是“你看谁谁”,我女儿曾经两次警告我说我又把她和别人比较,我们常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第三个原因是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上加好、特别完美。第四个原因是当我们没有支持的时候,我们特别焦虑。第五个原因是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很多事情需要和老师沟通,但家长没有能力和老师沟通,不知道该如何和老师说不知道如何与老师沟通。还有很多家长缺乏知识,小孩写字写得不好看,拿橡皮擦了再写,往往会写破或写成一个黑疙瘩,懂一点知识的人都会明白,对于大人来说很简单的写字,但因为孩子大脑协调小肌肉的能力没有发育好,不管如何努力都写不好,家长这时不要让孩子再写几遍反复练,而是要激励孩子。因为孩子大脑对小肌肉的控制还没有发育成熟,我会告诉孩子“别着急,等你发育好的时候就会控制。”这样孩子没有压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如果只说别人家的孩子写字漂亮,孩子会觉得自己挫败,你会怪孩子。 我们如何管理焦虑, 第一,改变我们自己一些不合理的心理。 我们常常觉得孩子小,他有什么需要我们就应当满足他,这是个错误的观念。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慢慢学着一些事情要自己去满足,孩子需要得太多了,你不可能什么都满足,当你不能满足的时候,你会对自己有很多的责备。 我必须要让我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上好的幼儿园才能上好的小学,上最好的中学才能考上好大学,如果不上好中学可能就考不上大学。考上清华、北大就是成功的吗,前几天我见到一个搞心理咨询的老师,他在北京很多大学做了咨询,他说在清华、北大总能遇到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孩子。上最好的大学就是人生目标了吗,孩子就是成功的吗,我曾经和一位大学教授通信,他的孩子在哈佛大学读书,但在哈佛大学跳楼自杀。线性发展是很奇怪的,就这样能保证孩子的 人生是成功的吗,一些孩子会在一定的坎上出问题,家长要做的是怎么样让他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孩子。搞幼教的人总是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即孩子开始输就会一直输,人生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我的孩子初中的学校是相对好一些的,中考时虽然成绩继续留在那儿没有问题,但我们下决心让她离开,因为孩子太压抑了,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中每天写作业要写到十一、二点,生活中所有的爱好都不可能去做,虽然那个学校升学率很高,但会毁了孩子。我的孩子现在上高中,她说有一个很棒的班级,身心健康好了很多,我认为她有可能考上更好的学校。 这样一些错误的观念,希望家长不要被影响和左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是不一样的,有很多时候我们让孩子去做这个去做那个,是想证明我是一个合格的家长证明我是一个负责任的妈妈,孩子真的需要吗,真的想那样做吗,那是你满足自己自尊心虚荣心的需要。要分清楚你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我想这句话可能很多家长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们把孩子培养到最后,要做的一件事是让孩子离开我们。这可能会痛苦和艰难,但是必须经过的过程。一个大学生找我咨询,他非常听话学习成绩很好,他考上大学,妈妈送他到北京,坐飞机返回时就受不了了。她把自己太多的东西放在孩子身上,丈夫和她关系不好,她把全部的希望、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和孩子关系极度密切,一旦脱离家长就受不了了。同样孩子上大学后发展也不好,开始做很多出格的事情,这是因为他在小学、中学的时候,妈妈为了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对他过分关照过分重视,表面上看孩子很成功很优秀,但后来的发展就受到阻碍。 如果你总是觉得孩子是你的脸面,你就会常常觉得自己做得不好、不够,会有很多焦虑。如果你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也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心态就会平和的多。给很多家长一句话:做一个百分之八十的好父母就可以了。很多父母觉得不能犯错误,不犯错误的家长是没有的,当我们老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的时候,你会觉得很焦虑很挫败,你有很多情绪,这些情绪一定会在某个时候爆发。饶了自己,承认我有的时候犯错误我有的时候很无助,接纳自己,不追求完美,你的心态是放松的是从容的,你的孩子因为你的放松和从容有一个更大的成长环境。如果你整天是紧张焦虑的,孩子也会受影响。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因为他的妈妈太焦虑了,我告诉朋友让他太太离开,当他太太离开后,焦虑的情 绪不再传达给孩子,孩子的成绩反而上去了。一个焦虑的妈妈反而会使孩子更加成绩不好,一个从容的妈妈很信任孩子,孩子反而会更努力。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过程。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孩子是很复杂的,我们面对复杂的社会不可能像父母教育我们那时比较单纯。我们小时候电视都没有,现在孩子不光有电视还有很多其他媒体,受很多复杂东西的影响,做一个好的父母必须学习很多东西,管理情绪时间,和孩子沟通,听懂孩子理解孩子。这些能力越强,你的焦虑感就越低,当你觉得有能力处理事情的时候,你就会放松和从容。做父亲母亲沟通的能力非常重要,最重要的不是你说什么而是你听孩子,你有本事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当你的孩子什么都不想听你的时候,你想影响孩子都没有可能,你说的话都对都有道理,但都打在橡皮墙上。提高你听的能力,只要孩子敢和你说愿意和你说,在成长过程中碰到问题就不害怕。孩子什么都不和你说,突然告诉你怀孕了,家长很意外,就是因为家长和孩子没有沟通。好,下面听众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听众:孩子暑期想参加夏令营,看到电视上一些灾难的报道,特别害怕特别担心。 陆晓娅:妈妈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我想可能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今天的社会是危机四伏的,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如何把焦虑变成帮助孩子成长的行为,应当是教给孩子保护自己,在遇到危险时如何去做的能力,教给孩子遇到危险时一些逃生的本领。如果我们因为担心孩子而不让孩子参加任何活动,孩子会认为自己是没有本事的,必须要爸爸妈妈来保护。我们一些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一遇到困难就会打电话给父母,让父母来帮忙,永远长不大,这是不可以的,有些事情是需要他自己搞定的。可以先慢慢让他参加近处的集体活动,再脱离你参加更远的一些活动。最重要的是孩子一定会碰到危险,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社会是充满危险的。 听众:最近很多单位只要男生,那么女孩子的培养方向是什么, 陆晓娅:我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中国青年报》招聘的时候,我去报考,当时我27岁,人家说我年龄大,我说旁边参加考试的男人已经30岁了,为什么让他考试不让我考试,不是规定30岁以下就可以参加考试吗,后来我参加了考试,且当时的考试成绩还不错。这个社会对女孩子会有很多限制,但我觉得不要因为这样就不去培养鼓励自己的女儿,现在很多单位有这样的事情,但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传统社会在农村你有力气你就有机会,在今天的这个社会中体力、智力都不再是那么重要,越往上坐到上位的时候重要的是情商,女性人际沟通的能力、交往的能力都很强,很多女孩子求职一关不好过,但一旦进入职场后发展机会是非常多的,很多工作还是适合女孩子的,比如公关、记者,不要对女孩说不要发展自己,如果她受到挫折的时候,要想如何更好的推销自己,也许你还有更好的机会去推销自己。 听众:我是一个老师,我想和家长一起打造一个快乐班级,有些家长认同,但另外一群家长认为没有意义,把重点放在成绩上。 陆晓娅:我很欣赏这个班主任老师,这是一群目光长远的老师和家长。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去玩就会影响学习,在北京一所很好的学校,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进入后,每周只上四天课,剩下一天时间去玩,可能去博物馆或者孩子选择的地方,已经几年了,这个班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出色,而且团队合作精神、情绪、身体都比每周上五天课的孩子更出色。有一次让孩子根据蜗牛提问题,这个班的学生提了七、八十个问题,思维非常发达。有一些家长认为只有重复性练习才是学习才能提高成绩,当重复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就是到了临界,就产生厌恶,我们一生都要学习,当孩子厌恶的时候不可能爱学习。老师要帮助家长理解玩也是学习,创造性是非常重要的,亚洲学生缺乏创造性,大量重复性练习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 如何表扬孩子: 表扬应该越具体越好。我们会发现,一旦指出孩子的哪些具体行为“有进步”,孩子以后就会自觉自愿遵循这些行为规则去做事情,我们的养育过程就会“省力 而有效”。例如当童童收拾了玩具之后,说“房间看上去多么整洁啊”,这样的评论是客观的,而非泛泛的夸她是个多好的孩子。泛泛的夸奖会让宝宝不能确定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被夸奖,以后还是无所适从。另外,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应尽量避免。因为这样做有可能会让孩子产生焦虑,认为如果以后我不这样,就不是“好孩子”了。过多地夸奖还可能让宝宝产生依赖性,如果不被夸,就没有动力做事情。其实,宝宝要养成好的习惯和品格,需要依赖自己内心的激励和评价,而非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 我愿意努力去照顾孩子的情绪,那么,我自己的情绪呢,这是很多上情绪管理课程的成年人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 戈特曼解释说,作为父母,你当然有表达情绪的权利。事实上,一个愿意表达——注意,不是宣泄——情绪的父母,比一个喜怒不行于色的父母,更容易获得孩子的亲近。生活在掩饰型家庭中的孩子,几乎就没有学到自我情绪表达的机会。事实上我们在和他人相处时也会有类似的经验,如果对方是不轻易表达情感、深藏不露型的人,就会觉得很难与这种人交往。也许这种人可以成为业务上不错的合作伙伴,但很难和这种人成为袒露心扉、无所不谈的朋友。 平衡“大人”和“小孩”的关系 类似这种不以单纯的情绪告终,而是在其背后又有其他情绪做铺垫的情绪,被称之为“元情绪”。又可以理解为“情绪背后的情绪”或“超出情绪的情绪”,是指对于情绪的想法、态度、观点和价值观。 有一位叫金贤美(化名)的妈妈(37岁)前往崔圣爱处接受咨询。她有个5岁的女儿,由于女儿任性不听话,这位妈妈动不动就打孩子。不知从何时开始,孩子开始出现了口吃的症状,甚至突然出现了遗尿现象。经过对这对母女的仔细观察,咨询师发现妈妈对孩子管教过于严格,诸多方面都约束着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感到相当萎靡。事实上如果孩子不紧张,说话时非常流利,并不存在问题。 咨询师问这位妈妈,看到孩子玩闹、嬉笑或生气时,妈妈会有什么感觉呢,她说这样会显得很幼稚,无法接受,于是她会大声训斥孩子,制止孩子继续下去。 咨询师又问她,记忆中她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的,她回忆道,5岁时爸爸突然病逝,只剩下妈妈一个人拉扯着孩子们。由于生活窘迫,妈妈不得不把3岁和1 岁的弟弟推给当时只有5岁的大姐她照看,自己忙着做化妆品推销员,成天在外奔波忙碌。从那时开始,贤美就担负起了妈妈的角色,俨然是个小家长的样子。这样的她,对于女儿的幼稚表现颇为费解,经常抱怨:“女儿都5岁了,怎么还表现得像个孩子似的不懂事, ” 对于个体来说,健康的“孩子”与“大人”角色之间需要一种平衡,而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同样需要一种平衡。如果妈妈过大地夸大“大人”的角色,为了保持一种平衡,女儿内心的“孩子”就不得不按照相应的比例变大。也就是说,妈妈越强调“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当心、别吵、别闹、别哭„„”时,孩子就会变得更加“孩子”气,不会像妈妈期望的那样,甚至退步到不能控制小便的程度。 咨询师为金贤美留的作业是删掉“必须”,换成“希望”。不要说“要迟到了,必须赶紧送孩子去幼儿园”,而要说 “我希望孩子能按时上学”。这样一来,不仅话语变得柔和了许多,孩子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要做的事情而变得懂事,像个“大人”了。结果令她意外。当她对女儿不再没完没了、不满地唠叨,而是真诚地陪她一起玩耍,试着理解女儿时,孩子也开始主动理解妈妈、安慰妈妈,甚至主动帮妈妈做些简单的事情。 警惕“关闭心扉型”对话模式 许多父母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挥霍语言暴力,而遗憾的是,许多时候家长却不能察觉到这种行为将给孩子带来多深重的内心伤害,最终导致孩子和父母疏远。 非难型对话,如“你怎么总是这副模样, ”。如果孩子不顾功课,只盯着电脑打游戏,恐怕脾气再好的家长也会忍不住发发牢骚。最开始,可能还会尽量语气委婉地劝说孩子:“不要再打游戏了,去做功课吧~ ” “哦,知道了。 ” 孩子回答得很干脆,但还是两眼直盯着屏幕,一心只顾打游戏。于是,妈妈的高分贝最终还是爆发了。 “我说你怎么天天这副模样,你看看别人,全都埋头苦干地学习。也不看看都什么时候了,怎么还这么吊儿郎当的就知道玩,玩,玩~为什么总是说好话时听不进去,非得叫我这么生气呢, ” 当父母对孩子使用“你这个„„”句式,如“你这个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等言辞时,就已经超出了针对玩电脑本身的责备程度了,而形成了对孩子自身的一种非难和攻击。而且“总是”、“常常”、“每次都”这种字眼蹦出来时,等于针对的不仅是孩子这次的错误行为,而是直接给孩子扣下了一个“向来如此”的罪名。家长的目的在于让孩子反省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但是这种非难越是加重,就会越来越让孩子走向偏离。 诸如此类的对话模式还有:轻蔑型对话,如“你有没有脑子, ”,直接否 定孩子的能力,杀伤性极强;抵御型对话,如“这都是为你好~ ”,家长习惯于数落和挖苦孩子,让孩子变得极具抵御性,同时忙于辩解和顶撞父母,这句话已经是父母最常用的挡箭牌;助长自责和不安的对话方式,如“都怪你! ”,父母经常把自己的怒气、家庭的不和归咎于孩子,无意识中加深孩子的自责情绪,有的孩子可能会因此自暴自弃;命令+训斥型对话,如“赶紧给我住手~快点~ ”,即使一些表面上与孩子平等的父母,,最终谈话内容还会落在“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必须这样„„”的命令和训斥上。 聪明地表达你的“生气” 进行情绪管理训练时,戈特曼发现有不少家长对此有错误的理解,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必须尽量掩饰自己的情绪。但情绪管理训练毕竟不是伪装表演,所以在孩子犯了明显错误让你很生气时,家长当然可以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 这种情绪流露是正常的现象,只不过要把握好尺度和方法,不要带有挖苦、轻蔑和讽刺。情绪可以表达出来,但这种情绪不应该带到彼此的对话中,只有以平和的心态冷静对话时,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必须站在“家长”的立场向孩子说明,孩子所做的错误行为会给父母带来怎样的后果。让他充分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后果,那孩子也不再有抵触心理,可以比较客观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了。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孩子撒了谎,这个谎言很蹩脚,可以说捉襟见肘,但孩子还是试图继续用谎言来掩饰。如果这时大人说:“真是大胆,哪来的这么大胆子,竟敢对妈妈撒谎,你以为妈妈会上当,你真是气死我了~ ”这种挖苦和责难,只能让孩子反感和抵触。 “妈妈有种被骗的感觉,不知道你现在心里怎么想的, ”这时孩子就会如实向你袒露他的内心:“其实我并不是有意要骗妈妈,事情是这样的„„” 当孩子没有守约时,不妨直接说:“好像你忘记约定了,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事情给耽误了,爸爸有些失望„„”“爸爸本来挺相信你的„„”“妈妈现在很生气„„” 假设孩子在没和家长打招呼的情况下很晚回家,让家长又着急又生气。 “你不看看现在都几点了,怎么才回来~ ”如果气急败坏地训孩子,孩子可能会急于用一些借口来搪塞或掩饰。 可以换一种说话方式:“你这么晚也不回来,妈妈担心你会出什么事。 ”“最近外面那么乱,坑蒙拐骗多得是,这么晚也不见你回家,担心死我们了。 ”站在“父母”的立场,把孩子的这种行为导致家长提心吊胆的情况如实讲给孩子,孩子就会或多或少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也会提醒自己下次注意,尽量不再让爸爸妈妈担心。 情绪共享需要父母的真诚 和孩子情绪共享时,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真诚地尝试感同身受。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抱着半认真半玩笑的态度,说:“太可爱了,就连生气和哭的样子都那么可爱„„” 小著的妈妈结婚比较晚,结婚3年才生下小著。期盼已久的孩子终于来临,她沉浸在无与伦比的幸福和快乐中,也许是这个孩子来得太不容易了,她觉得孩子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那么让人怜爱。 小著的胃口极好,尤其喜欢吃冰激凌,不过每次吃得太多,就会闹肚子。所以,小著的妈妈不敢任他吃,但是孩子会在每次勾起馋虫时对妈妈软磨硬泡。 “妈妈,妈妈,给我冰激凌吃吧,好不好, ”孩子可怜巴巴地央求妈妈。在妈妈的眼中,小家伙实在是既可怜又可爱,表情里就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想笑又不敢笑的神情。相比孩子的情绪本身,家长的主观态度早已把其他都掩盖了。不仅是小著的妈妈,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时,都有些“玩笑”的嫌疑。简单地说,就是家长根本没把孩子的情绪当回事。 为何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内心情绪呢,在大人的眼里,孩子因为吃不到香甜的冰激凌而生气的情绪,的确不算什么大事,但在孩子的立场却不 是如此。孩子的感受一点也不亚于大人,他们会从家长的玩笑表情中感到被深信不疑的人背叛时的愤怒和绝望。这些“不严肃,假关怀”的表里不一的态度,只会让孩子困惑不堪,导致无法认清自己的情绪,错过了正确认识和面对自我情绪的学习机会。 不管任何时候,一旦采用情绪管理训练,就一定要真挚地对待孩子的情绪。光嘴上表示认同,孩子是不可能被你打动的。这需要家长做足努力,真诚地挖掘和接纳孩子内心的真实情绪。
/
本文档为【父母情绪管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