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如何拉动消费

2017-11-13 20页 doc 42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如何拉动消费如何拉动消费 口 曾 铮 扩大消费需求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本文系统阐释了正确理 解扩大消费战略需要澄清的三个基本概念,回答了为什么我国要实施扩大消费 战略,分析了我国消费需求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以这些分析为基础设定了 形成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政策框架。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外部需求急剧“收缩”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从扩大内需的角度出发(重点实行了两个方面的短期经济刺激政策:一是通过4万亿元投资计划拉动国内投资需求的扩张,二是通过一系列刺激居民消费的措施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相对于扩大投资需求而言(加快...
如何拉动消费
如何拉动消费 口 曾 铮 扩大消费需求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本文系统阐释了正确理 解扩大消费战略需要澄清的三个基本概念,回答了为什么我国要实施扩大消费 战略,分析了我国消费需求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以这些分析为基础设定了 形成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政策框架。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外部需求急剧“收缩”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从扩大内需的角度出发(重点实行了两个方面的短期经济刺激政策:一是通过4万亿元投资计划拉动国内投资需求的扩张,二是通过一系列刺激居民消费的措施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相对于扩大投资需求而言(加快消费需求增长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和更长时间的调整(所以经济学界和主流媒体对”扩大消费”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与此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新闻报道盈千累万。2010年底,“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加快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将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重点任务之一,这进一步强化了大家对扩大消费需求战略的关注度。但是,要正确理解扩大消费需求战略,就必须澄清四个基本问:一是扩大消费需求的理论逻辑是什么;二是为什么我国要扩大消费需求;三是我国消费需求的现状如何;四是怎样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一、需要澄清的几个基本概念 在理论上,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传媒界(一部分人对“扩大消费”战略仍然存在三大误读:其一,把扩大内需和扩大消费理解为同一层次的概念;其二,简单地将扩大消费理解为提高消费率;其三(认为扩大消费能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由此,为了正确理解中央政府”扩大消费”的长期战略,就必须彻底打破这三大误区,从经济学学理上对“扩大消费”的实质内涵进行深入剖析。 1(扩大内需和扩大消费是不同层次的概念 我国曾经两次着重提出扩大内需政策:第一次是1 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消除亚洲一些国家经济收缩对我国外部需求的冲击,在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最根本的是要做好我们国内的经济工作(以增强我们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要努力扩大内需,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强调要“立足扩大国内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当年的中央工作经济会议要求“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而后在《2009政府工作报告》中又特别强调,要“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增加有效需求(加强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可以看到,两次扩大内需的着力点有所不同,前次是主要依靠投资需求(而后一次则是依靠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和投资双向驱动。所以,扩大内需包括了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两个层面的含义。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几年消费率和投资率之和一直稳定在80,以上,2008年更是达到90(2,;与此同时,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占有绝对优势,2009年,我国GDP同比增长8(7,,其中投资、消费拉动GDP增长分别为8个和4(6个百分点,净出口的贡献则为负3(9个百分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内需不足” 的确是一个现实意义上的“伪命题”。从中国经济长期运行规律来看,因为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由投资规模增加导致的国内供给能力增加大部分被国外需求吸收,外需仍然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这种经济运行模式下(国内投资的比例太重(投资贡献率高于国外一般水平;消费的比例偏低(消费贡献率不仅低于多数发达国家,更是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最终消费增长远低于投资增长。 由此,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理论视角来看,扩大内需和扩大消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我国而言(扩大内需的主要方面就是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以此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扩大消费不能简单理解为提高消费率 2000年之后,我国消费率不断下降,导致消费率呈现了偏低的现象,不但低于世界主要国家70,以上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与此同时,从发展阶段上来看,我国的消费率也明显低于许多国家在同等阶段的平均水平。这种突显的现象导致许多人直观而片面地认为,扩大消费就是要持续提高消费率。 从宏观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出发,消费率、投资率和净出口贡献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短期经济增长中的“增长结构构成”,通过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使三大需求中某些变量数值和经济增长率发生变化(就能导致三大需求的贡献率数值产生变化。以我国为例,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十分明显。从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来看,1998年至2008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负0(91 5(而投资与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1.079。即消费率随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而减少,投资率与净出口贡献率随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而增加。由此(如果机械地通过降低投资率的方法来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就能在最终消费支出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极大提高消费率。 扩大消费的实质并不是要降低高速的经济增长率(而是要通过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平衡总需求结构,以寻求长期稳定的增长。然而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速高达7(6,,是全世界最快的;但是,中国的消费率却从90年代初的60,以上下降到了2008年的45,,其原因在于消费增长的速度大大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由此(把扩大消费战略仅仅理解为提高消费率是盲目而片面的。消费增长推动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客观结果,而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宏观指导思想上把经济增长作为目的(把消费增长作为手段,而是应该相反,把满足消费作为目的(把经济增长作为手段。扩大消费战略的实质在于要保证消费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以使消费率的提升速度快于投资和净出口贡献率。从理论上来说,消费增长率的大小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和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所以扩大消费战略的最为主要和直接的抓手是加快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 3(扩大消费不会必然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2008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政府提出了扩大消费经济战略;2009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更是提出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使得有些人望文生义,认为我国应该从投资需求和外部需求转向消费需求,要从扩大消费战略中寻求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 从经济学原理上来说,三大需求驱动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它与经济增长的模式有关系。比如,赶超型经济体的投资率普遍比较高,先发型经济体的消费率普遍较高,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净出口贡献率较高。而作为经济增长而言(其内在动力必须从供给层面找到答案,比如要素投入增加、要素效率提高和经济变迁等等。由此,扩大消费本身并不能直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理解消费需求增长与经济长期增长之间的关系(必须从费尔普斯提出的“黄金分割率”或“黄金律水平”理论中找到答案。经济学的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原理认为,一个经济体中过度积累资本和人为压低消费所推动的增长是不能维持下去的。消费与投资的关系在于(投资 是未来的消费,消费与投资的选择必须从有效利用现实要素的角度来理解。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有两种情形:一是储蓄率和投资水平较高,导致经济中的资本存量多于黄金律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水平较低;另一种是储蓄率和投资水平较低(导致经济中的资本存量少于黄金律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水平(短期内)较高,这两种情形都不利于实现稳定状态的人均消费最大化。从现实来看(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的资本收益率开始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而经济平均增长率维持在9,左右的水平。这说明(我国当前的储蓄率和投资水平偏高,消费率偏低,经济增长整体偏离了黄金律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居民收入,使居民消费增长率快于经济增长率,从而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解决当前生产过剩的手段(将为未来投资驱动经济形成良性循环打下良好基础。由此,扩大消费本身不会必然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它是通过消费的变化,引导消费率接近最优消费水平,确保要素在跨时使用上达到最优效率,使经济增长处于黄金律稳定状态,以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 二、为什么“十二五”要强调扩大消费需求 我们搞经济、发展生产(唯一的目的就是满足亿万群众的生活消费需要(所以形成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有重大意义。 1(投资回报率下降,经济增长缺乏后续动力 消费需求作为国民经济的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高于投资。数据显示,消费每增加1 00亿元,可新增GDPI 06(1 2亿元(而投资每增加1 00亿元仅新增 GDPl00(02亿元。 一直以来,我国走了一条高储蓄、高投资的“赶超”战略之路(投资带动经济增长,高储蓄率、高投资率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投资热潮不断涌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较高,2008年度这一比例甚至高达57(5,(对经济增长的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我国投资一直延续着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突出表现在投资的回报水平持续偏低。许多投资主体争相上马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这种用过量的物质资源投入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能源、水和矿藏等不可再生的资源,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而且不利于资源的深层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由于要素投入存在可替代性,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本投入和出口低端产品带动(必然对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挤出效应。对劳动的挤压表现为高投资和出口加工贸易型产品所带动的产业对劳动需求较少或者需要的是素质相对较低的劳动者(不利于我国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挤压表现为技术创新乏力,企业管理粗放。全要素生产率是测度资源配置效率的综合指标。国内大部分研究表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世纪90年代40,以上平均水平下降到2000年以来30,的平均水平,与这一阶段逐步形成以高投资为显著特征的需求结构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我国投资结构出现了失衡的局面。2003年以来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国家预算内资金用于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采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租赁、商务居民和其他服务业等竞争性行业的投资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而用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资呈下降趋势。这样的投资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明显不相符。 由于投资回报率的持续下降和投资结构的不合理,我国对若干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 进行紧缩成为必然的政策基调。这样,原来过分依赖投资带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而寻求新的增长动力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2(外部需求出现波动,经济增长需要新市场 在当代,一般说来(经济增长都要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拉动。美国、日本、中国、印度等是市场经济的开放型大国,那么它们的经济发展应由三驾马车同时拉动(且以国内消费为主、投资和出口辅之。美国和日本虽然出口总额不小(但其外贸出口依存度也不过10,左右。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消费市场之大无与伦比。因此,我国必须确立并始终坚持以消费为主,以消费为第一驾马车拉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日益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于外需过分依赖,其中进出口规模占GDP的比值近几年均为60,以上,外贸依存度达30,,35,,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2至到3倍。1 978年至1 997年,内需和外需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阶段性贡献率均值分别为93(46,和6(54,;1 998年至2008年,内需和外需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阶段性贡献率均值分别为89(33,、10.67,。上一轮经济增长中,外需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1.0%提高到2007年的19.7,。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降低,但2008年还保持在9(2,的水平上。 低成本低价格的商品出口,使国外消费者享受了我们低廉的人工成本和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导致国民福利的流失,同时也导致接连不断的贸易摩擦。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已达到10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9亿美元,仅次于德国1 600亿美元的顺差水平(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顺差国。从国内经济环境看,我国到了实现发展战略转变的时期。传统贸易理论把资源禀赋作为比较优势,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是利用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实现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但是,这个优势正在消失,和美国、日本相比,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很低。但我国有大市场,市场也是一种比较优势(属于非传统的比较优势。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在各国经济竞争中,需求开始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可以在国家内部实现劳动分工,不必进行大规模的进出口贸易。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国的市场优势,走出一条大国之路,将我国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在坚持不断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开发国内市场,想方设法占领这个大市场(而不是被其他国家占领,是决定我国经济在“坐二望一”位置上能否继续发展、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 与此同时,全球化背景下,出口导向战略是比较成功的。亚洲采用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和地区都成功实现了经济起飞,在短期内实现了赶超先进国家的目标。我国采用这一战略支撑了过去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同时也出现了产业升级缓慢、技术创新乏力、流动性过剩等问题。大国能否长期采用这一战略,需要重新思考。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亚洲采用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在成功地用出口导向政策支持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后(几乎都爆发金融危机。有的国家应对不当(还陷入了长期萧条。日本是亚洲国家通过出口导向战略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典型,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一波三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二战以后(日本依靠出口导向、外需拉动实现了高速增长。1 985年广场后,日本出口和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开始推行扩大内需政策(但没有改变日本的外需依赖型经济,反而导致了经济泡沫。90年代初泡沫破灭后(经济陷入长期萧条。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由于财政投资项目选择不当、不良债权处理迟缓等原因,收效甚微(日本的内需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日本依靠向美国、中国出口汽车、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耐用消费品,带动了经济增长(使日本经济逐步摆脱长达十年的萧条。但这次金融危机,日本衰退程度排在了七国集团之首(再次暴露了出口导向、外需主导型经济的弊端。出口高附加值产品的国家长期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尚且如此,出口低附加值产品的我国(与不少发展中国家面临竞争,在替代性很强的情况下,不能长期依赖出口、依靠外需支撑经济持续发展。像中国这样的一个经济大国,只有靠自身消费水平的增加(让公众充分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才能有效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分集中地依赖一个国家的消费需求,必然导致一系列的政策冲击。从国际上看,主 要靠内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经济波动幅度比较小,美国便是如此。作为一个经济大国,过度依赖出口拉动,会增大经济增长的脆弱性。 由此可以看到,外需在为我国发展提供市场支撑、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资源禀赋条件也正在发生变化,人口红利很快消失(资源环境约束硬化。今后(需要在正确处理内需与外需关系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出口主导向内需主导转变(努力将净出口率降低到2%(基本均衡的上限)以下。 3(消费需求开始启动,国内市场前景看好 “十二五”时期,我国启动国内消费需求具有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这种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城镇化进程将快速推进。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6(6,,不仅远低于高收入国家70,以上的水平,而且低于世界50,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率的提高还有很大的空间。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变农民消费为市民消费;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农村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有利于加快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给建筑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需求,并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我国产业结构正处在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的过程中,服务业比重将不断提高(制造业内部结构将不断升级(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业比重将不断上升。 “十二五”时期,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将会形成。 第三(资金较为充裕。中国扩大消费的潜力巨大。我国储蓄率始终居高不下,与巨额储蓄相对应的是1 990年至2004年最终消费率的走低,十多年来,中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8(8,。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高于我国水平将近20个百分点。支撑“十一五”时期资金供给的因素仍将继续发挥作用,而且还会出现新的推动因素。我国储蓄率比较高的情况不会改变;由于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仍将是外资的理想投资地;特别是资本市场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多方面、多方式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十二五”时期资金的供应将更为充裕。与此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力度的加强将促进投资结构优化(资金将更多地向服务业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倾斜,而消费也可以成为拉动经济的真正和持久动力。 三、我国消费需求的基本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伴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加深和GDP高速增长,国民消费却一直处于低水平,这是中国经济特有的一个现象。与此同时,伴随着“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消费结构也出现了失衡状态。但是“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的加快,我国消费需求有望出现向好的变化趋势。 1(我国消费需求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现状 (1)消费率相对较低 消费率是衡量一国消费需求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合理的消费率不仅有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从1 978年的62(1,下降到2008年的48(6,,居民消费率从48(8,下降到35(3,。新世纪以来是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下降最快的时期,其中最终消费率从2000年的62(3, 下降到了2008年的48(6,,居民消费率从2000年的46(4,下降到了2008年的35(3,(不到10年时间,二者分别下降了13(7和11(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最终消费率大幅下降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下降引起的,居民消费率低是我国整体消费率低的最终根源。 而从居民消费的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世界各国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大多为80,左右。世界银行关于各大洲26个代表性国家的数据显示(1 985年到2003年间多数欧洲、北美洲国家以及拉美的阿根廷、巴西等国的平均消费率在70,,80,之间,非洲的埃及和南非消费率保持在80,以上。而与上述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率大约要低1 0,20个百分点。中国与部分国家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的对比情况,即便与同是人口大国的印度相比较,中国仍有较大差距。统计资料显示(印度消费率绝大多数年份一直稳定在77,,78,之间的较高水平(最低为1 995年的74(67,(最高为1 998年的80(31,。而同一时期(我国消费率平均水平不超过60,,比印度低近20个百分点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的高度增长是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拉动的,消费需求远没有达到理想水平,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 (2)消费结构不合理 一是我国消费主体结构呈现出居民消费比重偏低而政府消费比重过高。其中,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制约着国内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使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进一步分析居民消费之所以呈现出递减的态势,主要是因为我国居民收入偏低,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且收入分配不均。近年来,我国GDP以平均9(8,左右的速度增长,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但工资占GDP的比例却在下降。在按支出法统计的地方GDP构成中,劳动者报酬比重不断下降。总的来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不仅低于GDP;和投资增速,甚至低于商品零售额的增速(这造成了居民消费疲软的现状。 二是我国偏重于温饱型消费,发展享受型消费不足。现代社会的发展(物质需求的满足是一个收益递减的过程,而精神需求的满足则是收益递增的过程。理想的消费比例应该是物质消费占30,,精神消费占70,。但目前我国温饱型消费与发展享受型消费的比例是严重失衡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我国食品消费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有着极强的相关性,居住类消费以及教育消费水平偏高,医疗保健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发展享受型消费的比例不足20,,农村居民的比例更低,而这些在发达国家都为拉动消费的关键项目。这与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农民健康意识不足等因素都有关。 三是我国物质型的消费较多而服务型的消费较少。最终消费支出可以分为实物性消费品支出和服务性消费品支出两大类。2001年和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26(2,和28,,而同期美国居民个人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分别为58(88,和59(4,。据此可以近似计算(2004年我国实物消费支出和服务消费支出占整个GDP的比重分别为39 .1,和1 5(2,,相应美国这两种消费支出分别占GDP的34.7,和50(8,,我国实物消费支出率与美国相比还略显偏高,而服务消费支出率则远低于美国。因此(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低是我国最终消费率偏低的直接原因之一。 四是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城乡差距较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一直保持迅猛的增长势头,而同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占总消费比重不断下降,并且绝对值上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也相对较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非常明显,自1991年至1995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逐渐扩大,2000年之后尽管这种扩大趋势有所缓解(但城乡居民消费比重仍然稳定在3(5倍左右。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占比从1 978年的37(9,提高2007年的74(4,,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比从62(1,下降至1J25(6,,30年下降了近36(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3的农村人13消费支出不足社会消费支出的1,3,而1 ,3的城镇人口占全社会消费支出的2,3以上。因此我国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消费缺口,改善农村居民消费倾向,进一步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将成为我国快速拉动内需的首要选择。 2(“十二五”我国消费需求将发生什么改变 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已经被明确设定为“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头号引擎,中国的消费率将出现触底上升的态势,而消费结构也将出现优化的趋势。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种变化的合理性。 (1)2010年中国人均GDPE超过4000美元,正处在提升消费率的历史拐点。从现实情况看,中国的城市消费开始进入以汽车和住房为主的重要阶段(估计今年中国国内汽车市场销量将超过1 770]5-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在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刺激下,农村消费潜力也开始释放。而中国将以收入分配改革为重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这些都将直接刺激消费需求扩张,形成持续和长效的动力机制。 (2)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大公共投入,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届时,中国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将高达979亿人民币。而中国在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将进一步开放教育、医疗等中高级要素市场,由此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3)未来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0,以上(这对中国形成消费主导的新格局将起到重要作用。未来5年,2亿农民工市民化将会有重大突破,由此中国的城市化率将由目前的47,提高至f]55,左右。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曾指出,2005年至2008年中国2(4亿流动人13的消费量相当于创造一个德国2007年的消费总量。如果未来五年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国在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至少有7万亿元人民币,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中国每年10万亿元的出口。 (4) “十二五”期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5,以上,文化消费将成为中国的消费热点。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400亿元,比2008年增长10,。今后5年,预计中国文化消费将达到4万亿元左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由目前的2(5,左右上升为5,以上(成为中国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此,可以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消费率将提高5,1 O个百分点(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格局(最终消费率由现在的48(6,提高到55,左右,居民消费率由现在的35(6,恢复到50,;生存型消费的比重将逐步减少,发展型消费的内容日益增多,享受型消费也日渐丰富,将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经济格局。 四、如何形成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政策框架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一件十分繁复的任务, “十二五”时期,必须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努力建立起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重点目标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使居民“有更多钱可花”、 “有钱更敢于花”、 “有钱更方便花”。为此,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1)要全力促进居民增收。一是要将促进就业作为居民增收的主渠道。切实消除服务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服务业发展进入持续快速扩张轨道;实施就业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落实对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投资、财税、用地等支持政策,增加就业吸纳能力(促进工资水平合理增长。二是要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农村(关键是推进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民对承包土地拥有长期物权的前提下,促进土地流转和变现,使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流;清晰界定农户宅基地产权属性,推进宅基地流转、置 换方式创新,让农户分享土地升值收益。在城镇,关键是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拓展居民投资渠道,提高居民的股息、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三是着力增加政府对劳动市场服务职能,加大对职业教育、在职培训等的公共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岗位转化能力,通过增强劳动市场的活力来根本保障劳动者利益。 (2)要着力调节收入差距。一是切实缩小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就业人员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放松铁路、电信、电力、能源等基础产业和金融、出版等服务业以及部分城市公共事业的管制,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效率、降低垄断收益,最终使消费者获得实惠。对于那些确实关系国计民生的垄断或自然垄断行业,要加快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和收益分配原则,避免因垄断因素获取高于其他行业的劳动报酬。二是通过税制改革等措施加大二次分配的调整力度。加快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充分考虑家庭综合税负能力,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计征和抵扣。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将减税负与促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对有利于就业的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给予税收优惠。适时开征物业税,条件具备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和特别消费税(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三是以积极推进城镇化作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径。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并举,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改善城乡居民消费预期 在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眼中,要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力,除了使劳动者报酬的提高和生产同步,让消费者“有钱花”之外,还要改善民生(完善保障,让人们“敢花钱”。 (1)加快社会保障“扩面”、“提标”、“扩面”的重点是: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有效覆盖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低收入人群;加快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一个平台、两个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将正规就业或劳动关系稳定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纳入城市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从保障“人人有房住”出发,加大对低收入城镇居民的住房保障力度,为稳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保障性住房。 “提标”的重点放在,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不断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通过提高报销比例、增加报销药品、扩大特殊病种报销范围、降低甚至取消报销起付线等方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2)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接轨”和地区转移接续制度建设。发达地区要积极探索城乡社会保障接轨(逐步实现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统一,其他地区要建立和完善城乡之间社会保障过渡和转换机制(为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创造条件。加快建立社会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制度,为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创造条件。按照“救助标准科学化、困难程度系数化、管理服务规范化”的原则,形成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3(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 (1)创新城镇化机制,调整城乡结构(把城镇化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城镇是充满消费活力的重要载体,扩大居民消费(要以城镇化为依托,统筹城乡发展。研究和实践表明,城镇化可以将农民消费变为市民消费,引发消费需求;能够推进经济的服务化(壮大中产阶级消费群体;有利于优化居民消费环境,转变居民消费模式。同时,城镇化还有利于培育创业者和新型农民。通过吸引一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并在户籍所在地县城实现市民化,有利于实现安居乐业市民梦,加快推进城乡统筹。 (2)加快农民工身份转换。逐步落实农民工市民化待遇,有序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就业、医疗、社保、住房和子女教育等基本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基本保障权利无差别,释放进城务工人员的消费潜力。加快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立体网络型城镇体系,着力增强吸纳转移人口的能力,同 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保障权利与户籍脱钩,允许居民各项保障权益随人口自由流动而转续,加快城镇化进程,为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创造条件。 4(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 (1)降低垄断性服务产品的消费成本。一方面(加快完善垄断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定价机制和收费制度,降低垄断性服务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打破高收益服务行业的行政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改善有效供给,降低服务价格,着力改善服务质量。 (2)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在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前提下,在信贷标的、类型、流程和方式上积极支持业务创新,在消费支付终端多元化、安全化上寻求新突破,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支持居民消费需求合理增长。 (3)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大消费品质量和安全监督,加大打击社会失信行为的立法和执法力度,鼓励诚信经营。适应网络消费的发展趋势,成立“网络消费者协会”,出台地方性《网络交易管理法规》,加强网络消费的日常管理和消费者维权,确保网络消费安全。 (4)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快推进农村自来水、电气化、道路网化,消除落后地区特别是山区由于电力供应不足、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对家电和电子产品消费的障碍。同时,加强农村商贸流通和消费市场体系建设(扎实搞好“万村干乡”市场工程,鼓励并支持城市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2010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已在诸多方面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放心消费。比如,新增电动自行车为家电下乡品种的山东省规定,电动自行车下乡品牌和型号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参加投标的电动自行车供应商须在近两年国家及省级产品质量抽查中(抽查合格且无重大人身伤亡事故。产品生产企业须拥有在有效期内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5)不断提高消费便利性。一是支持合理金融创新,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在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前提下,要在信贷标的、类型、流程和方式上积极支持业务创新,在消费支付终端多元化、安全化上寻求新突破,积极发展消费信贷,支持居民合理的消费需求增长。二是大力改善消费品流通环境。支持建立健全现代消费品营销体系(积极推动消费品领域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支撑新兴消费领域发展。三是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大消费品质量和安全监督,让民众放心消费。加大打击社会失信行为的立法和执法力度(鼓励诚信经营。 5(创新消费产品和业态 据苹果公司201 0年1 0月1 9日公布的第四季度财报,iPhone手机全球销量同比增长91,,高达1 41 0万部,iPhone和相关产品及服务的收入达88(22亿美元,约占营业收入的44,。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4手机等多款产品在全球销售火爆,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支撑苹果手机热销的动力在于该公司孜孜不倦的创新,苹果公司通过数款创新性产品创造了引领市场需求、改变产业格局的奇迹。苹果公司的创新历程对中国企业经济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创新性产品往往具有创造消费需求和引导产业调整的巨大作用。正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原院长张维迎所说: “真正的消费不是刺激出来的,而是开发出来的。” (1)大力发展养老消费。加快养老机构和养老设施投资建设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发展各类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支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立社区老年人日托照料中心。依托就近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公司等向社区居民提供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护理康复等社会化、个性化、专业化的老年服务。 (2)引导中高收入群体消费。支持和吸引国际时尚巨头和顶级品牌落户(提高消费档次(满足个性化需求。支持开发集消费娱乐为一体的国际新型业态。重视智能技术、生物技术、物联网、新能源、低碳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为中高收入群体提供新的消费产品。加快建 设和完善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加强3G通讯网络、三网合一、数字电视网的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支撑新兴消费领域发展。 (3)关注“新新” (“80后”)消费。针对“80后”推出大宗商品的“捆绑式”消费信贷,他们的房、车等大额消费贷款可考虑“家庭捆绑式担保”模式,即以父母名下财产担保子女消费。针对“80后”提供“小额无抵押无担保消费信贷”,重点支持其旅游、婚庆、教育及耐用品等消费。 6(积极扩大城乡居民就业 2010年“两会”期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支出430多亿元,将2009年底到期的就业扶持政策延长一年,并启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10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自201 1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新的就业税收扶持政策在继续突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鼓励劳动者创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拓展了政策内容和对象范围。由此可见中央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具体做法是: (1)放宽市场准入(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以发展消费性服务业为基础,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实施就业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落实对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投资、财税、用地等支持政策,增加就业吸纳能力。增加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服务职能,加大对职业教育、在职培训等的公共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岗位转换能力。 (2)推进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统计数据标准(加强失业预警机制建设,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加强人力资本投资,让社会成员享受充分的、高质量的教育或培训,加强劳动力流动。进一步完善扩大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出台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规范性文件,合理拓展失业保险制度的定义,重新界定失业保险制度的各项合理功能,规范失业保险基金使用的程序和范围(加强对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让农民工能在城市稳定下来。 (3)充实扩大就业的财税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应通过增税、扩大国债规模、扩大政府购买性支出、增加转移支付等方式刺激国内投资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加大投入,积极挖掘其他资金渠道,努力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特别应该注重非赢利组织对于公共就业服务、人力资本投资的支持;有针对性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引导劳动力的流动。丰富扩大就业的金融政策。加强小额贷款政策的运用,特别注重对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的小额信贷;注重对银行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激励,完善成本补偿机制、代位清偿机制,创新经营方式i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的金融扶助力度。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博士,长策智库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特约研究员)
/
本文档为【如何拉动消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