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人物故事—沈从文

2017-09-19 8页 doc 37K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人物故事—沈从文台标 男:从心开始、全心启航,大家好,这里是FM100.0 合:“虎溪之声” “VIP.COM人物社区”节目版头  乐曲《A place nearly》″减弱 男:精彩不断,尽在VIP.COM人物社区。 女:大家好,我是杨琳。 男:我是蒋岷均。祝大家周末愉快! 女:这里是为您精心打造的“VIP.COM 人物社区”栏目,我们这个栏目的节目丰富多彩,其中以分享人物故事作为主打。 男:请记住我们的播出时间:周日晚五点四十五到六点半。每个周末,我们都将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四十五分钟。 音乐- 《a place nearly》放完 男:一个...
人物故事—沈从文
台标 男:从心开始、全心启航,大家好,这里是FM100.0 合:“虎溪之声” “VIP.COM人物社区”节目版头  乐曲《A place nearly》″减弱 男:精彩不断,尽在VIP.COM人物社区。 女:大家好,我是杨琳。 男:我是蒋岷均。祝大家周末愉快! 女:这里是为您精心打造的“VIP.COM 人物社区”栏目,我们这个栏目的节目丰富多彩,其中以分享人物故事作为主打。 男:请记住我们的播出时间:周日晚五点四十五到六点半。每个周末,我们都将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四十五分钟。 音乐- 《a place nearly》放完 男:一个成功的人总是一个充满故事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VIP.COM人物社区——名人故事。 女:今天我们人物社区栏目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名人,小说《边城》,《长河》,散文《湘行散记》等都出自他的笔下。对了,说起来,他和你还是老乡呢。 男:是啊,他就是中国文坛巨人沈从文先生。美国历史学家金介甫先生曾赞他是“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家,仅次于鲁迅”,这是对其文学成就的很高。 女: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男:名人光环背后总有很多特殊的经历和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从文先生不一样的人生故事。 “VIP大视野”节目版头 女: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让我们先来大致地了解一下他的坎坷经历。 男: 沈从文先生(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人。出生于1902年12月28日。 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 土著部队 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 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1924年后开始发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先生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  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1949年,沈从文先生放弃了文学创作,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担任了一名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沈从文先生的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 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 在1987、1988年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1988年,86岁的沈从文先生因为心脏病复发离开了人世,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惋惜。 音乐《烟花易冷》 背景音乐《风的色彩》 男:沈从文童年时十分顽劣,经常逃课四处玩耍,丰富的生活经历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女:沈从文出身在湘西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洪富是汉族,清朝末年是湘军中的军官,曾作过云南昭通镇守使,同治二年,二十六岁时作过贵州总督。祖父的一生以及祖父给家庭带来的荣耀,影响着后人的人生选择。当地的崇武风尚,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乡的人们。沈从文说:“在我生长那个地方,当兵不是耻辱。多久以来,文人只出了个翰林即熊希龄,两个进士,四个拔贡。至于武人,随同曾国荃打入南京城的就出了四名提督军门;后来从日本士官学校出来的朱湘溪,还作蔡锷的参谋长;出身保定军官团的,且有一大堆,在湘西十三县似占第一位。本地的光荣本是从过去无数男子的勇敢流血博来的。谁都希望当兵,因为这是年轻人一条出路,也正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从文少年时颇为顽劣,经常逃学,这固然是少年天性使然,但与此种风尚似不无关系。1914年左右地方新式小学成立,1915年他进了新式小学。半年后母亲相信了一个亲戚的建议,将他由城内的第二初级小学,转到城外的第一小学。沈从文说,“这件事实行以后更使我方便快乐”—— 新学校临近高山,校屋前后各处是大树,同学又多,当然十分有趣。到这学校我仍然什么也不学得,生字也没认识多少,可是我倒学会了爬树。几个人一下课就在校后山边各自拣选一株合抱大梧桐树,看谁先爬到顶。我从这方面便认识约三十种树木的名称。因为爬树有时跌下或扭伤了脚,刺破了手,就跟同学去采药,又认识了十来种草药。我开始学会了钓鱼,总是上半天学钓半天鱼。我学会了采笋子,采蕨菜。后山上到春天各处是野兰花,各处是可以充饥解渴的刺莓,在竹篁里且有无数雀鸟,我便跟他们认识了许多雀鸟,且认识许多果树。去后山约一里左右,又有一个制瓷器的大窑,我们便常常到那里去看人制造一切瓷器,看一块白泥在各样手续下如何就变成为一个饭碗,或一件别种用具的生产过程。 这就是被沈从文称之为他读的“那一本大”。沈从文是这样评价这本大书的: 总而言之,这样玩一次,就只一次,也似乎比读半年书还有益处。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拣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弄虚作伪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 音乐《醉清风》 背景音乐《天空之城》 女:沈从文先生的一生,大致经历了两个转折,奠定他文学成就的转折点便是他在经历了5年军旅生涯后做出了弃武从文的人生选择。 男: 沈从文“转入高小那年,正是民国五年”即公历1916年,从“吃月饼的八月”开始,到“次年开桃花的三月”,他接受了长达八个月的预备役军训。在1917年“七月十六那天早上”,沈从文离开了家乡,正式投身军旅——“在沅水流域十三县开始过流荡生活,接受另外一种人生教育了”——他怀抱着当将军的憧憬,浪迹于湘川黔边境地区长达五年。这为他以后的写作提供了生活的素材。《边城》即由此写成,就是证明。 没有生活写不出文学作品,这应该是一个真理。但是,《边城》故事发生地的山民比沈从文更有生活,他们为什么写不出边城?这是因为写作需要文字这个载体;另外,还需要建筑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技巧。不然的话,为什么文学评论家并不人人都是小说家呢! 这期间他接受了“五四”思潮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对于新书投了降,不再看《花间集》,不再写《曹娥碑》,却喜欢看《新潮》、《改造》了。”《新潮》是北京大学部分师生创办的综合性刊物;《改造》似应为《创造》,即郭沫若等人的创造社所办刊物。新思潮的冲击力促使沈从文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他是这样叙述当时那艰难选择的—— 我想我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题,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我闷闷沉沉的躺在床上,在水边,在山头,在大厨房同马房,我痴呆想了整四天,谁也不商量,自己很秘密的想了四天。到后得到一个结论了,那么打量着:“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到后,我便这样决定了:“尽管向更远处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得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若好,一切有办法,一切今天不能解决的明天可望解决,那我赢了;若不好,向一个陌生地方跑去,我终于有一时节肚子瘪瘪的倒在人家空房下阴沟边,那我输了。”(《从文自转》) 这是自己掌握命运抑或让命运支配自己的较量。千万不能小看这个较量——如果没有这个较量,世界上大概只有一个名叫沈从文的默默无闻的小兵,而不会出现后来的沈从文这个文学大师。 沈从文是幸运的。当他把自己的决定怯怯地向上司说及时,没想到上司额外给他三个月薪水——二十七元钱,而且还得到坚定的鼓励。就这样,他辗转到了北京。当时,他提了一卷行李,在北京前门车站下车后,呆头呆脑地在车站广场站了一会,然后被一辆拉货的排车,拉到近在咫尺的前门西河沿一家小客店。他在旅客登记簿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县人 此时应是1922年岁末。从此开始了他孤立无援的“北漂”生涯。 音乐《燃烧翅膀》 背景音乐《悲伤的吉他》 男: 沈从文的一生可谓是悲喜交加,在他的北漂生涯中,遇到了很多坎坷,也收获了很多友谊,胡适赞他是文学天才,郭沫若指责他为反动派。郁达夫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帮助他,而鲁迅先生却因为一个误会与他生出了终生的不快。 女:沈从文最初的打算,是要进学校读书。1923年,他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其时孙中山的革命势力还局限于南方,中国共产党的势力还弱。其时黎元洪第二次入京就任总统职,军阀统治,政治腐败。但幸运的是,北大正值蔡元培任校长,容纳不同学术观点,政治氛围宽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北大的旁听生比正规注册的学生多上几倍。沈从文就这样得到了到北大旁听的机会。 沈从文到北京,本来有姐姐、姐夫可以投奔。不巧的是他的两个亲人正准备回湘西,只给他留下两床棉被。沈从文要吃饭,需要钱,他以休芸芸为笔名写了大量文稿,但发表出来的很少。生活困顿,饥寒交迫。在1924年严寒的冬天,万般无奈的沈从文怀着渺茫的希望,给在京的几位知名作家写信求助。郁达夫接到信后被他的叙述震撼了。他按照来信地址找到了像冰窖一样寒冷的小屋,见到了身穿夹衣,用冻得发抖的手写作的沈从文。郁达夫被眼前的景象再一次震撼了;而沈从文也被这个大作家的突然降临震惊了。当时郁达夫身上带了五元钱,他拉沈从文到附近的饭馆吃了一顿饭,花掉一元七角,然后把剩下的钱都留给了沈从文。并因此引出了郁达夫那封沉痛无奈但脍炙人口的回信——《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在前进的道路上能得到“贵人”的支持,这无疑是要举起双手表示欢迎的。但是,贵人代替不了自己在艰难征程上的跋涉;换句话说,你只有自己作出成绩来,你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 但是,沈从文与鲁迅的交往,却因误会而生出终生的不快。 《鲁迅日记》1925年4月30日有“得丁玲信”。丁玲出身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士绅家庭,早在学生时代就接受了“五四”以后各种思潮的影响。当时她初到北京,举目无亲,生活无著,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写信向鲁迅求助。当时的丁玲还没有从事写作,故鲁迅还不知丁玲这个人。孙伏园看到信后,对鲁迅说笔迹很像休芸芸。鲁迅信以为真,非常生气。鲁迅生气的原因可从他7月12日致钱玄同的信中窥知:“这一期《国语周刊》上的沈从文,就是休芸芸,他现在用了各种名字,玩各种玩意儿。欧阳兰也常如此。”同年7月20日,鲁迅在见到沈从文用当地土语写的一篇文章后,再致钱玄同: 且夫“孥孥阿文”,确尚无偷文如欧阳公之恶德,而文章亦较为能做做者也。然而敝座之所以恶之者,因其用一女人之名,以细如蚊虫之字,写信给我,被我察出为阿文手笔,则又有一人扮作该女人之弟来访,以证明实有其人。然则亦大有数人“狼狈而为其奸”之概矣。总之此辈之于著作,大抵意在胡乱闹闹,无诚实之意,故我在《莽原》已张起电气网,与欧阳公归入一类也耳矣。 在鲁迅那里,虽经人解释而误会加深,可谓错上加错,由此还对沈从文的文章“张起电气网”,可见误会之深。 音乐《遗憾》 背景音乐《多情种》 女:从文先生曾说:“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沈从文这一生,只爱上过一个女人,他经历了千辛万苦追求到了这个女人,与她结婚,并相守一辈子。这个女人的名字叫张兆和。她曾经是沈从文的学生,也是沈从文一生之中唯一的妻子。 男:  1922年,年仅二十岁的沈从文,从湖南湘西凤凰来到了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他的梦想是想当一个作家。然而,只有小学文凭的他,遭到了别人无情的耻笑。 沈从文初来北京的时候,他无处谋生,幸好碰上了丁玲的丈夫胡也频。他们两个人一起创办文学杂志,一起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也就是此时,胡适先生发现了他,并对人说,沈从文是一个天才,这样的天才,需要别人的好好呵护。   沈从文被胡适先生聘请到上海当了老师。这样,沈从文就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也就是当上老师的第一节课上,他认识了他后来的结发妻子,张兆和。 张兆和出身于江南的名门世家。她的父亲,是江南有名的财主。而且张兆和虽然皮肤有点黝黑,但却生得和江南的莲花一样清秀。当时,在学校里追求张兆和的男生,可以用排队来形容。张兆和的一个女同学这样来评价沈从文,说沈从文不过是追求张兆和的男人中,癞蛤蟆第十三号。   沈从文第一次给张兆和她们上课,便给她们留下了并不好的印象。沈从文此人生性木讷,说话带着很重的湘西口音,第一次给人上课就开始怯场,以至于有十几分钟呆立在讲台上,燥红着脸,说不出话来。讲台下的学生一片哄堂大笑,开始捉弄这个文弱的书生。捉弄的人当中,就有生性活泼的张兆和。   张兆和的美丽和高雅气质大概让沈从文一见钟情,使这个潦倒的书生开始了漫长的求爱历程。沈从文跟得很紧,追得很累,而张兆和只是沉默。在肯定沈从文是个好人的同时,张兆和对他竟是毫无感觉。尽管对沈从文连篇累牍的情书不胜其烦,还是个孩子的张兆和却找不到适当的办法拒绝沈老师的热情。她以为沉默是最好的拒绝方式,因而对沈从文的求爱信照例不复。可沈从文不管这些,依旧勤快地写他的情书。   貌似平淡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沈从文对张兆和那种已浓烈到无法稀释的爱情。按照张兆和的说法,当时的沈从文软硬兼施,非逼迫她就范不可。硬的时候,沈从文甚至恐吓她,比如扬言自杀;软的时候,沈从文表示,即使遭到拒绝,也没有什么关系,自己会重新站立起来,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然而,语气中对张兆和没有丝毫的放松。   在沈从文锲而不舍的追求之下,张兆和坚如磐石的心也开始动摇起来:“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看得出来,她的“动摇”几乎完全出自同情。然而,同情也是爱情。沈从文,确实是一个怯弱的天才。他遇上了张兆和,无法该用幸福与不幸来形容。他追求张兆和的过程,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逼得后来张兆和也有些心软了,只好对他说,如果她的父亲答应的话,她就不反对两个人进行交往。幸运的是,张兆和的父母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并不反对接受沈从文这个文弱的湖南湘西人做他们的女婿。 1933年,张兆和与沈从文在北京结婚。 从1931年开始,也就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关系开始密切的时候,沈从文逐渐创作出了他的几部奠定了他文学大师的文学作品,分别是《边城》,《湘行散记》等等。在他的好几部作品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无一例外地是皮肤黝黑,相貌清秀,比如《边城》中的翠翠。而这种相貌的原型,便是他的妻子张兆和。沈从文还写过一篇名叫《三三》的小说,里面叙述的是一个年轻少女的初恋。而沈从文就是一直以“三三”这样来称呼张兆和的,张兆和反过来称呼沈从文作“三哥”。   女: 到了1946年以后,张兆和和沈从文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危机。这个时候,也是沈从文出现了政治危机的时候。   沈从文曾经撰文挑起过京派与海派之争。他批判的海派之中,就包括了代表当时文化主流的左翼文化分子。而且沈从文写过的《边城》,《长河》等小说一直得不到左翼文化分子的重视,甚至引起了他们的恶言相向。郭沫若则直接撰文评价沈从文为文化反动分子。从此,沈从文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   在1949年解放以前,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政治见解,发生了明显的分歧。他与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分居,只有到每天晚上,他才能回家去吃饭,走之前,还要带着第二天的早饭和中饭。沈从文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在家庭上又遭到了自己结发妻子和儿子的拒绝。这种状态,对原本就很脆弱的沈从文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折磨。   沈从文的精神开始出现了问题。他好几次选择了自杀,幸而并未自杀成功。沈从文在精神崩溃的时候,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之后,沈从文便不再进行文学创造,改而进行文物研究。他是这样评价他的一生,他认为他这一辈子,根本就不应该写小说,写小说,对他来说,原本就是一个错误。   他的妻子张兆和在沈从文逝世之后,开始整理沈从文的文稿。她对人这样给她们两个人之间的婚姻下了个结语,““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这大概就是一段现实得悲伤让人透不过气来的爱情故事。 音乐《你的眼神》快结束时  结束语 女:好啦!又到了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 男:感谢您的收听,这里是为大家带来星语星情的Vip.com人物社区。 女:我是杨琳。 男:我是蒋岷均。 女:祝您度过一个美好的周末, 男:下周日同一时间我们期待您的收听。再见! 女:再见 音乐《如果爱下去》张杰 、    
/
本文档为【人物故事—沈从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