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吉林水稻常见问题

2019-08-16 10页 doc 26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4050

暂无简介

举报
吉林水稻常见问题吉林水稻常见问题调研 第一,播种量不能太大。俗话说:壮不壮,播种量。据我们调查,多数农户公顷购种量都在70斤左右,有的甚至80斤、90斤。播种量太大,不仅造成浪费,投入也相应增加。其实当前的水稻生产,不应该提倡高投入高产出,而更应注重节本增效。另外,播种量过大,苗肯定瘦弱、细长、抗病能力差。其实秧苗的壮与弱,将直接影响移栽后的返青快慢,分蘖早晚,长势好坏以及产量高低,,因此说培育壮苗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前提。壮苗的标准大致为:秧龄35—40天,苗高15—20公分,秧苗生长整齐一致,植株个体间差异小,无病虫害发生,叶片短、宽、厚...
吉林水稻常见问题
吉林水稻常见问调研 第一,播种量不能太大。俗话说:壮不壮,播种量。据我们调查,多数农户公顷购种量都在70斤左右,有的甚至80斤、90斤。播种量太大,不仅造成浪费,投入也相应增加。其实当前的水稻生产,不应该提倡高投入高产出,而更应注重节本增效。另外,播种量过大,苗肯定瘦弱、细长、抗病能力差。其实秧苗的壮与弱,将直接影响移栽后的返青快慢,分蘖早晚,长势好坏以及产量高低,,因此说培育壮苗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前提。壮苗的标准大致为:秧龄35—40天,苗高15—20公分,秧苗生长整齐一致,植株个体间差异小,无病虫害发生,叶片短、宽、厚,不软不披,叶色绿中带黄,叶枕距短,茎呈扁蒲状,粗壮而有弹性,用手触摸有挺实感,压倒后能迅速弹起,根系发达,短白而粗壮,单株白根数15—20条,无黑根、烂根,发根力强,植伤率低,光合能力与抗逆性强,插秧后返青快等。正常情况下,用434孔的钵盘育苗,按9*6的方式插秧,一公顷400盘左右就足够,如果按9*5的方式插秧,一公顷470盘左右也足够了。去掉损失,一公顷500盘其实完全够一垧地插秧用了。稀植壮秧要求,每盘一两干籽,因此一垧地50斤种子就可以了。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垧地多用20斤种子,就增加了60元左右的投入,如果全市按15000公顷水田计算,那将浪费30万斤种子,增加近百万元的投入,多么惊人的浪费。 第二,水稻催芽工作依旧不容忽视。据我们调查,目前全市至少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农户,水稻只浸种不催芽,便直接播种下地。实践证明,催芽播种,出苗快而整齐,可减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培育壮秧,防止烂种,提高成苗率。而不催芽的种子下地后,出苗相对要晚3—5天,并且苗严重不齐,其实催芽方法很简单,目前多为火炕催芽法。只要掌握好高温破胸、适温催芽的技术要领,并注意经常翻动种子,一般经过2—3天就可以出齐芽。高温破胸是指在30—32度的高温下,使种子在1—2天内破胸露白,适温催芽是指种子破胸露白后,将温度降至25度左右,经过12—14小时,使芽长至0.2公分左右。注意催芽要做到快齐匀壮。快是指要在3天内催好芽;齐是指芽长要整齐一致,壮是指幼芽粗壮,根芽长比例适当,颜色鲜白,气味清香,无霉粒。 第三,炼苗始期不能太晚。炼苗是预防水稻立枯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立枯病的发生与早春气温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一般连续出现10度以下低温或温度不稳定,忽高忽低时,极易发病。当前多数农户存在炼苗始期延迟的现象。当一叶一心期床内温度超过30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秧苗素质,削弱了秧苗抵御低温的能力,一旦遇不良天气,会加重立枯病的发生程度。由于炼苗时间延迟或不炼苗,再加上播种量大,往往就会形成牛毛苗,绒密、苗细高、叶片过长,娇弱,浇水后披叶,茎细软无弹性,叶枕距大,叶色浓绿,根系发育不良,抗逆性差,易得病,移栽时根系极易受损伤。因此要想培育出壮苗,必须在一叶一心时就开始通风炼苗,刚开始在床背面小通风,随着温度、苗龄的增加逐渐增大通风量,当昼夜平均温度稳定在12度以上时可揭膜完全通风。苗炼好了,秧自然壮,这也为水稻后期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正如俗话所说:秧好半年粮,壮秧三分收。 第四,不要忽视水稻立枯病的防治工作。水稻立枯病是水稻苗期最突出的病害,无论大棚,中棚,地棚育苗,都可发生,轻者稻苗一簇簇青枯而死,重者全床死亡,致使水稻育苗失败,因此防治好立枯病是保证育苗成功的关键一环。立枯病的症状多种,但我市多为打绺青枯,一般在稻苗三叶期前后发病,开始时稻苗不吐水,而后突然成片青枯,心叶或上部叶片卷成松针状,略呈青灰色,根变褐,根毛少,茎基部变褐死亡。导致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一方面是秧苗素质差,另一方面就是环境条件不适宜。我市4、5月份正值气温低、温 差大的阶段,如遇寒流或低温伴随阴雨连绵而使得光照不足,或冷后暴睛而温差变动过大,都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水稻是喜温作物,其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13度,三叶期要求日平均气温在12—15度以上,而病菌在10度以下都能侵染、繁殖,所以,秧苗期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温差变幅越大,越易得病。立枯病的防治包括选择苗床地要高爽,播前用苗病清等药剂拌种,注意通风炼苗等,一旦发病或遇低温,及时喷施快丰收等药剂防治。 第五,防止出现水稻烂种问题。生产上水稻烂种时有发生,其发生原因也很多,有的是由于种子质量差或贮藏不合理,使种子的生命力减弱或失去生命力;有的是由于浸种催芽过程中发生了烧种烧芽现象;有的是由于秧板过硬或过软,发生了芽干或淤种现象,也有的是由于播种后低温持续时间长,种子腐烂而死或长期深水缺氧闷死。防止水稻烂种的措施也很多,像注意播芽率高的种子,严格掌握种子处理技术要求,适期播种,棚内注意保温,管好水层等等。 第六,苗床营养土用量要适宜。当前水稻育苗应用苗床营养土已经非常普遍。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部分农户营养土的使用量也在逐渐增加,有些营养土内除含多种养分外,还含有防病治病的药剂,因此土量加大时,药量也相应地加大,当药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势必会产生药害。苗床药害最突出的现象就是苗不爱长,有的甚至到本田后都不爱长、不爱分蘖。这样直接影响水稻后期的生长发育,产量肯定会有所减少。另外,多数农户都用拌有营养土的床土做复土,这样做极其错误,极易产生药害,影响出苗及生长发育。 第七,施肥既要做到全层深施,又要做到科学配施。全层施肥是在翻地后耙地前,将肥料均匀地施到田间,经过耙地把肥料混合在10—12厘米的耕层中。这种施肥方法氮肥利用率高,损失少,比表层施肥利用率可提高20%左右。由于肥料均匀混合在耕层中,不仅生育前期能供给植株养分,而且养分供应能达到幼穗形成期,这是一种省肥高效的施肥方法。 各种养分对水稻的生长有不同的作用,而且其作用又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增施氮肥能提高产量,特别是在地力较低的条件下更为明显。但当氮肥增加到一定水平时,水稻生长效率明显下降。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水稻对磷、钾肥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必须重视氮磷钾肥的配合使用,使营养元素间的比例协调,相互促进,有利于高产稳产。我市水稻对氮磷钾元素的吸收比例一般为2:1:3。 水稻一生中各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是不同的。比如水稻分蘖至穗分化期是水稻一生中吸收氮最多的时期,约占氮肥总量的65—70%;返青至分蘖期占15—20%;穗分化至抽穗开花期占15—20%,抽穗至成熟期占5—10%。水稻对磷的吸收自分蘖开始至成熟吸收量差异不大,吸收量最多也是分蘖至穗分化期。水稻对钾的吸收主要是穗分化至抽穗开花,约占60%,其次是分蘖至穗分化期,约占35%,也就是说分蘖至抽穗期水稻几乎吸收全部钾肥,抽穗后基本不吸收。因此生产上我们一再强调底肥深层施,追肥分次施。一般翻地前施入氮肥总量的50%,磷钾肥总量的60%,耙地前施入氮肥总量的30%,磷钾肥总量的40%,缓苗分蘖期追施氮肥总量的10%,拔节孕穗期追施氮肥总量的10%。 据我们调查,当前我市水稻生产上普遍存在翻地时不施肥,只在耙地时将底肥一次性施入,这样既做不到全层施,又做不到深层施,化肥利用率低,当前我市水田中氮肥的利用率,大约在30-60%,磷肥的利用率在12-20%,钾肥的利用率在40-70%。本来化肥的利用率 就不高,如果再不科学施用,那么利用率就更低了,这样既浪费资源,又增加生产成本,一举两不得。另外生产上还存在施肥量过大但配比不合理的现象。据我市土肥站测土结果,常年公顷产量在1.5万斤以上的中高产水田地块,公顷应施入纯氮250-350斤,纯磷100-150斤,纯钾100-150斤,折合成尿素为450—620斤,二铵为220—330斤,硫酸钾为200—300斤。而常年公顷产量在一万五千斤以下的低产地块,要考虑障碍因素,一般公顷施纯氮250斤左右,纯磷100斤左右,纯钾100斤左右。折合成尿素450斤左右,二铵220斤左右,硫酸钾200斤左右。如果是冷浆地或小井稻,应加大磷肥的施用量。 其实无论是高产地块还是低产地块,适量增施肥量确实能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但肥量过大,投入产出就不成比例,往往导致投入太多,收效太少。因此施肥一定要适量,配比一定要科学。 第八,适时早插,尽量缩短插秧期。适时早插能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延长营养生长期,提早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数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并能早拔节早出穗早成熟,可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另外早插秧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主茎基部由于受低温刺激能促进低节位分蘖发生,同时有效分蘖期时间较长,有效分蘖多,可确保达到目标穗数,。早插分蘖出生早,营养生长时间长,营养物质积累多,有利于大穗形成而增加穗粒数,也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抗病抗倒伏能力。适时早插,即包括适时又包括早插。所谓适时就是在最适合水稻幼苗生长发育的时期插秧;所谓早插就是在适期内可能插不完秧而影响水稻的产量,因此要尽量早插,缩短插秧期。我市一般5月15-25日为最适插秧期。近年来,由于自流灌区给水较晚,插秧期普遍延后,像今年部分地方5月20日才给水,至少得5月25日以后才能动手插秧,如果是这种情况,一定要组织好人力尽量缩短插秧期,力争在5月末插完秧。 其实插秧的早晚对水稻的生育及产量的影响是很大的,一般在插秧期内每晚插5天,就要减产6%左右的产量。因此一定要做到适时早插。 第九,要提高插秧质量。插秧质量对秧苗的生根、返青的快慢、分蘖的早晚、产量的高低都有很大的影响。插秧首先要按行距、穴距和每穴苗数的要求,实现确定的插秧规格,其次插秧要做到浅、匀、直。尤其是要注重浅。浅插是促进早返青早分蘖的关键措施之一。一般插秧深度不宜超过3-4厘米,这是因为浅插使秧苗根系和分蘖节位处于通风良好、土温较高、营养条件优越的泥层中,秧苗返青快,分蘖早。据测定表土3-4厘米的土温比6-8厘米的土温要高2度左右。如果插秧过深,秧苗因不能萌发而休眠,分蘖节位便伸长,形成所谓的地中茎,出现二段根或三段根现象,直到接近地面,土温较高、通气较好时才能长出分蘖来。这样分蘖节位便上移,分蘖发生晚,而且养分消耗在地中茎的生长上,发根力差,常导致僵苗不长。另外浅插还能提高光能利用率。浅插使秧苗呈扇状散开,能截获更多的光能,提高了水稻前期生长的光能利用率,因此浅插是提高栽插质量的重要环节,其次浅插能减轻植伤,有利于水稻早活棵、早返青和早分蘖。早出生的分蘖穗总粒数和成熟粒数多,有的甚至比主茎还要多,这对提高水稻产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插秧要尽量选择东西向而杜绝南北向。实践证明,东西向栽插要优于南北向栽插,这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东西行向的主要优点表现在: 一是改善了稻株的受光状态,提高了光合效率。 二是改善了田间小气候。由于阳光透入较多,透光时间也比南北行向的长,有利于稻田的水温和地温的提高,促进稻株生长发育。由于通风透光好,水分子蒸发快,傍晚以后 温度下降也快,扩大了昼夜的温差,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同时也降低了田间的相对湿度,有利于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注意行向的选择,要尽可能地选择东西行向栽插。 第十,要注意合理密植。水稻的合理密植一般根据品种特性及栽培条件而定。 对于矮秆、株型紧凑、耐肥、抗倒、叶片挺直、群体透光好、分蘖力中等的品种,可适当密些,比如像今年种植面积较大的超级稻一号,就属于耐肥、抗倒、株型收敛、分蘖力中等的品种,因此插秧时一定要密植,最好采用9*4的栽插方式。 对于土壤肥力较高,施肥较多的地块可适当加大行距和穴距或者减少每穴苗数,以分蘖成穗为主。而在土壤肥力较低、施肥水平不高的田块,插秧密度要大些,每穴多插2-3株,以主穗增产。 另外秧苗的壮与弱也决定插秧密度。壮苗每穴可少插1-2株,靠分蘖确保产量,而弱苗分蘖势弱,每穴可适当多插1-2株,以保证每公顷有足够的苗数。今年插秧前的一次低温,使多数苗床不同程度地感染了水稻立枯病,因此插秧时一定要根据自家苗的秧苗素质确定插秧苗数,并且要在病情稳定后方可移栽。 第十一,要掌握好水稻浅、湿、晒、浅、湿的灌溉技术。水稻浅、湿、晒、浅、湿的灌溉技术是水稻移栽到大田后,根据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和要求,进行灌水和排水,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是浅水栽插返青:此时水层保持在3厘米以内,栽后7天能自然落干或排干田水,晒田2-3天。 二是分蘖前期湿润,分蘖后期晒田:分蘖前期为增强根系活力,促进分蘖早发,要保持田面湿润,协调水气供给。够苗后,为了抑制无效分蘖需进行晒田,一般采取轻晒,第一次晒田不陷脚,田边开鸡爪裂时灌跑马水再晒,反复多次。 三是孕穗中后期及灌溉前期保持浅水层:这一时期约在抽穗前15天和抽穗后15天左右,是水稻需水最敏感的时期,要建立1-2厘米的浅水层,抽穗前后可适当落干,保持根系强健。 四是乳熟期保持湿润:此时一般3-5天灌一次跑马水,黄熟期由湿润到落干田水,以便收获。 当前多数农户都是只灌水不排水,完全忽视晒田这一重要过程。结果导致有效分蘖不足、无效分蘖增加、根系发育不良、抗病力下降、抗倒伏能力差等现象,严重阻碍了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第十二,要重视水稻本田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水稻本田病虫害主要是水稻纹枯病、水稻稻瘟病、水稻二化螟。 1、纹枯病:水稻纹枯病是由水稻纹枯病病菌引起的一种水田病害,一般受害轻的减产5—10%,严重的减产50—70%。随着水稻种植密度的增加和施肥水平的提高,该病有加重的趋势。 纹枯病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到穗部。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后呈椭圆形或云纹形病斑。叶片病斑与叶鞘病斑相似。叶片发病严重时早枯,可导致稻株不能正常抽穗,即使抽穗,病斑蔓延至穗部,造成瘪谷增加,粒重下降,并可造成倒伏或整株枯死。 高温、高湿最有利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发展和危害。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条件: (1)过度密植:过多或过迟地追施氮肥,水稻徒长嫩绿;灌水过深,排水不良,造成通气透光差,田间湿度大,都有利于发病。 (2)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病最盛,田间小气候在25---32度时,又遇连续阴雨, 病势发展特别快。 (3)矮秆多穗型品种因分蘖多,叶片密集,容易感病。 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纹枯病防治适期为分蘖末期至抽穗期,以孕穗至始穗期防治为最好。要加强田间调查,根据发病时期进行防治。一般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5---10%,孕穗期达10---15%时,应用药防治。高温、高湿天气连续防治2---3次,间隔期7---10天。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要在耙地后大面积打捞漂浮在水面上菌核,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病稻草不能还田,并铲除田边杂草。 (2)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做到分蘖浅水,足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 (3)药物防治。这是当前防治纹枯病最有效的方法。应在发病初期及早用药防治。主要药剂有:5%井冈霉素、25%粉锈宁等。 2、稻瘟病 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病病菌侵染水稻不同部位而引起的水稻病害。 由于病菌侵入的时间和部位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因此,有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区别。 (1)苗瘟:多由种子带菌引起,三叶期前发生,一般不形成明显病斑。我市很少发生。 (2)叶瘟:秧苗及成株的叶片上均可发生,初期表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很快扩大。一般在分蘖盛期发生,严重时,远望发病田块如火烧过似的。病斑有四种类型:急性型:病斑不规则,由针头大小至近似绿豆大小,大的病斑两头稍尖,水渍状,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 慢性型:急性型的病斑在气候干燥等情况下可转化为慢性型。病斑梭形,外围黄色的是中毒部,内部褐色的是坏死部,中心灰白色是崩坏部,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稻瘟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褐点型:病斑为褐色小点,局部在叶脉间。气候干燥时,多在抗病力强的稻株中下部叶片上出现。适温、高温时,有的会变为慢性型病斑。 白点型:这种类型的病斑较少见,多在感病嫩叶上出现近圆形的小白点。气候适宜发病时,可转化为急性型病斑。 (3)节瘟:一般发生在剑叶下第一、第二节,节上初生黑褐色小斑点,逐渐成环状扩展,最后使整个节部变成黑色,造成茎秆节弯曲或折断。 (4)穗颈瘟:发生在穗颈和穗轴或小枝梗上,对产量影响最大。初期出现小的淡褐色病斑,边缘有水渍状的褪绿现象。以后病部向下,各上扩展,长的可达2---3厘米,颜色加深,最后变黑枯死或折断,造成瘪谷甚至白穗。 (5)谷粒瘟:发病早的病斑呈椭圆形,中部灰白色,以后使整个谷粒变为暗灰色的秕谷。发病迟的常形成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 稻瘟病的发病条件: 引起稻瘟病大发生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造成年度间发病轻重不一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造成田块间发病轻重不一的主要条件是栽培管理措施和品种的抗病性。一般来说,合理的肥水管理,可增加水稻的抗病性,即使在大发生年份,也会减轻发病。 (1)气候:最适宜于病菌侵入的气温是24---28度,相对湿度在92%以上。这两个条件若同时存在,则有利于发病;若两者缺一,则发病缓慢或不发病。
/
本文档为【吉林水稻常见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