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影响研究:从可视到不可视——读大塚幸男的《比较文学原理》

2018-01-08 13页 doc 32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影响研究:从可视到不可视——读大塚幸男的《比较文学原理》影响研究:从可视到不可视——读大塚幸男的《比较文学原理》 影响研究:从可视到不可视——读大塚幸男 的《比较文学原理》 第13卷第3期(2oo8)甘啸高I午于拒 影响研究:从可视到不可视 —— 读大塬幸男的《比较文学原理55 吴锡民 (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大琢幸男视界中的从可视到不可视的影响研究,不仅把"真正的影响"看做" 创造的刺激",而且将繁 杂的影响问题梳理和充实成便于操作的"事项",并强调予以做出审美价值判断,显 然有别于影响研究的传统 程式. 关键词:大琢幸男;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从可视到不可视——读大塚幸男的《比较文学原理》
影响研究:从可视到不可视——读大塚幸男的《比较文学原理》 影响研究:从可视到不可视——读大塚幸男 的《比较文学原理》 第13卷第3期(2oo8)甘啸高I午于拒 影响研究:从可视到不可视 —— 读大塬幸男的《比较文学原理55 吴锡民 (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大琢幸男视界中的从可视到不可视的影响研究,不仅把"真正的影响"看做" 创造的刺激",而且将繁 杂的影响问题梳理和充实成便于操作的"事项",并强调予以做出审美价值判断,显 然有别于影响研究的传统 程式. 关键词:大琢幸男;影响研究;可视;不可视;价值判断 中图分类号:IO一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08}03—016—05 谈及比较文学中影响研究的传统套路,法国早期 比较文学学者的出场不可缺席,因为他们是这种研究 的自觉倡导者和先行者.从第—个系统地采用严密考 证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巴登斯贝格 (1871--1958),到第—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梵? 第根(187l一1948);从倡导"事实联系"的比较文学研 究的卡雷(1887--1958),到主张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 关系史的基亚(1921一),他们各自关于比较文学的 述,虽略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以实证方法来研究作 家及其作品对外国文学的影响,则是他们偏爱的课题. 不过,此类研究曾遭致过业内一些知名人士的尖锐批 评(如以美国学者韦勒克为首的发难).尽管如此,仍有 不少学者在理论和去上不断将之完善.其中 福冈大学教授大蟓幸男(1909--1993)所自称的日本 第一部唧比较文学原理》(1977)便是突出的一例. 一 ,影响定义及其实态多样性 大蟓幸男在他的论着中指出:"比较文学,尤其是 法国比较文学学派所标榜的'研究两国以上的文学影 响关系',最终总要归着到阐明某—作家接受了怎样的 外来影响这一点上来.可是,何之谓'影响',它又如何 为我们所捕捉呢?"国早期比较文学学者热衷于 影响研究的实践,他们似乎没有这么学理性地甚至"咬 文嚼字"式地思虑过.科学的研究往往要从基本概念出 发,而基本概念的得出又是基于人对所感觉到的事物 的认识之概括. 大琢幸男首先从基本概念人手,援引一些权威辞 书对"影响"的解释,认为:"根据《小罗伯尔》词典以及 收稿日期:2008--02—28 作者简介:吴锡民(1954一),男,湖南涟源人.文学博士,教授. 16 《法语大拉罗斯》辞书所释,具有影响含义的英语和法 语influence(德语是Influenz)一词,是由中世纪拉丁语 influentia衍化而来的,因而在原本意义上,它包含有 '主宰人类命运的天体之力'的意思.这种'力',具有 '神秘'的本质.而且,这一名词是由古典拉丁语中的动 词influere(流向,流出的意思)演变而成的,后转义为 '主宰他者的精神的,理智的力',被'法国文艺对外国 的影响(influence)'这样的文艺批评所采用."而《简 明牛津词典》的释义则是:"Actionofpersonorthingon oruponanother,perceptibleonlyintheeffects."嘲这句 话的文字信息让作者体悟出:"所谓只有在其结果(效 果)之中被觉察,不是极妙地道出了'影响'一词的特质 了吗?对于我们说来,重要的是如何觉察它."H艄至于 《日本国语大辞典》,它却给出了三种含义:"(1)映象同 反响.人影及人声.(2)具有影从形,响随音那样密切, 迅速的相应关系.(3)波及他者,使之产生反应和变化, 并照此行动."大蟓幸男认为:"加有着重号的这条解释 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在他看来,"所谓'影响',便是 使他者产生'反应(反作用)和变化"'0呻 然而,比较文学层面的"影响"定义并非局限于这 样的理解,所以大蟓幸男又循此而进地指出:"所谓特 定含义上的'影响',我们可以下这样的定义,即为:一 部作品所具有的由它而产生出另一部作品的那种微 妙,神秘的过程"(皮修瓦,卢棱语—一笔者注).一言以 蔽之,所谓特定含义E_—严格意义上的"影响",便是 一 种"创造的刺激".哟了进一步印证这种看法,大 蟓幸男还出示了法国文学史家朗松的见解:"真正的影 第13卷第3期(2oo8)吴锡民:影响研究:从可视到不可视V01.13No.3(2008) 响,是当一国文学中的突变,无以用该国以往的文学 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 中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情状——究其实质,较之于题材 选择而言,更表现为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这种真正 的影响,与其是靠具体的有形之物的借取,不如是凭 借某些国家文学精髓的渗透,即谓之'作品的色调和 构思的恰当'而加以显现,它理应是得以意会而无可 实指的."_砑简言之,"特定含义上的'影响',如上所 述,是一种'创造的刺激','是得以意会而无可实指 的'."鼢 特定含义的'影响"是如此之"玄乎",对我们来说, 该如何进一步认识它呢?在大蟓幸男看来,首先"不能 忘却其实态的多样性".他仰仗朗松的"影响论"并 予以描述道:"外国诸影响的原则——有两种情况,可 实际上,这两种情况是相互渗透的".它们大体表现在: "(1)因执着于某一外国政治的,军事的威慑而推及该 国在文明上通常涅优越,从而接受他民族的文学影 响."田"(2)当一国文学或因繁琐,或因涸竭,或贫 乏,或因停滞,或因僵化而失却生命活力之际,便会迎 合外国文学潮流.".j奎样的隋形之下,大蟓幸男继 而又列举了朗松所认为的四种"外国影响":"(1)法国 人接受外国的观念".它涵括对时事政治的关心,因对 古代政治的关心所产生的称之为"遗传"的感情,社会 的,商业的,社交的关系,对法国民众的历史知识的影 响,有关该国的文学知识(但处在实际上尚未阅读文学 作品的阶段)."(2)因外国书籍的实际普及而获得的知 识"."(3)从外国文学中获得灵感,对外国文学的改写 和模仿"."(4)在上述影响定义的讨论中,所言及的那 种可以意会但无可实指的"真正的影响". 关于影响实态的多样性问题,大蟓幸男在例证上 结合日本文学(文化)作了相应的补充.比如"明六社" 致力于启蒙西方思想,甚至主张把英语作为日本国国 语.又例如,日俄战争后战败国俄国文学源源不绝地传 人战胜国日本等.不过,更重要的是,作者不厌其烦地 把"真正的影响"定位为"仓腱的刺激"(如书中第3O页 和第32页),并在价值层面上肯定他者"影响论"中的 界分,这反映出他的学术眼力.纵观中外文学史,在那 些有所作为的文学之士中,有哪—位偏离过"真正的影 响"的场域之外?有证据表明:鲁迅的《狂人日记》固然 受到过俄国作荡戮理同名小说的影响,但是前者的 思想艺术品位显然不同后者;美国意向派诗人庞德的 诗作的确接受过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但是两者却有 着截然不同的民族艺术特色.个中奥秘之揭示不是可 以从大琢幸男"刺激说"那里找到合理的解释么? 二,从可视之处到不可视世界 大蟓幸男引述日本学者矢野峰人博士的话说:"影 响的研究,必须从可视之处着手而后导致不可视的世 界之中,并以发现和把握潜藏于对象深处的本质为其 目的."糨然这么说,如何具体落实倒是我们所关 注的.在作者看来,首先,"我们不能把作为研究准备的 对可视事实的探究,当作徒劳之举.可为我们研究提供 线索的这种准备工作,大致有以下几-'i';h-面:"(1)作 品——熟读作品"."(2)检索作家13记,创作手记和备 忘录等第一手资料".唧嘞"(3)把作家在他一生中所阅 读的书目(尤其是外国作品,不管是原版还是译本)制 成表并加以研究"."此类记载,由于如实地记述了作家 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过程,因而是比较研究的—份珍 贵资料"."(4)作家的朋友,社交关系,给亲朋知己的信 件".唧'(5)作家出国旅行及游记"."(6)作家生活时 代进口的外国原版文学书籍.当代介绍,及备受读 者欢迎的外国作家及作品". 质的"可视事实"探寻,大蟓幸男一再强调:"我们不应 忽视,它是凭借众多可视要素的积累,从而尽力把握住 不可视的神秘内核的—种研究手段."落实到"严 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基本研究课题方面",在他看来, 则有"文学样式的历史,主题研究,作家及其作品研究 等".【艄 关于"文学样式的历史",大蟓幸男以梵?第根的 "样式学"为讨论起点,认为:"所谓样式,就是指'根据 题目,风格及形式,为文学传统所定格化了的作品的范 畴'."墒邑说,在韵文样式中,有叙事诗,抒情诗 等;在散文样式中,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 等.在这里对它们进行讨论,与影响研究有什么"瓜 葛"?大琢幸男借助于法国现代批评大师布伦蒂埃的 "文学样式也是进化的"观点支撑,做出这样的回答: " 一 种文学样式,是与艺术的一种思考方式,灵感的一 种形式及—个时代和文明相结缘而产生的,因而它也 随同该种思考方式,灵感,时代及文明而一起变化发 展.而同布伦蒂埃主要是探究一国范围内的这种文学 进化相反,比较文学却致力于各种文学样式国际间的 命运比较.这侄I是样鼓-学在比擞学研究领域中占有 — 席之地的缘由."[11~-6,3 关于"主题研究",大蟓幸男首先对概念进行了宏 观界说,认为:"因同德语一词有关,因而把一种对文学 的主题,人物典型以及成为文学题材的传说中人物等 的研究,称之为主题学或题材学."其次,分别对 两个重要的概念进行诠释.何谓主题?作者认为:"据巴 登斯贝格同弗里德里希合编的《比较文学书志》(195O) 】7 第l3卷第3期(2oo8)寸青高.坪毅Vo1.13No.3(2008) 所释,是指寓言,民间传说,神话等.然而,主题不光是 这些以此为主体的无名氏的集体仓『J作,它还包括关于 女性,恋爱,性爱,通奸,恋爱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又何谓人物典型或典型?作者认为:"指某类具有鲜明 特性的人物."[11r6"0"典型较之于性格来说,更是一种观 念,态度,身份及人们愿望的集中体现."邀里两 者又是如何与影响(乃至平行)研究挂上钩的?在大琢 幸男视界中,前者"是否因作家及国别的不同而有不同 的取舍?或者是否可以在不同的作家,作品之中找见某 种相似之点?以及出现这种相似隋况的缘由是什么?此 类研究,作为主题学的一大领域,不也成了对比(即平 行一笔者注)及比较(即影响——笔者注)的对象 吗?"01tv,0至于后者,"从比较文学角度加以研究的话,正 如基亚所说的那样,恐怕是它们'具有有助于发现个人 的以及民族的心理特征价值'吧".阿旧 如果说上述两个大类研究所涉及的内容还比较 宽泛的话,那么接下来大壕幸男把讨论的问题限定到 "作家及作品研究".因为作者觉得:"此种研究较为容 易,人们又期待着实证性研究成果."咿啕j安照他的思 路,"发动者","接受者"以及"媒介者"分别成了着力研 讨的对象.具体地说,首先是"发动者——作家及其命 运".大琢幸男以梵?第根提出的"名声学"为引子,认 为:"用比较文学的术语讲,所谓名声学,就是探索,研 究作家的成就,命运及影响的历史."对于这种"历 史"的探讨,作者通过对歌德和海涅的作品在国外命运 的考察,归纳出"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当他们进入别的 国度时所出现的现象——作家命运的变迁"的大致隋 况:"(1)作家及作品被接受的方法无疑是因国而异 的.""(2)对同—个作家的评论,即便是在同—个国家, 因时代的不同,会有所不同.""(3)作家及其作品,—旦 传到国外,评价往往与本国不尽相同.""(4)有些在本 霭于二,三流的作家,在国外却成了第一流的大作 家.""(5)同一种文学现象或同一部文学作品,因接受 国的关系,会产生不同的理解.""(6)有些畅销书,其影 响却几乎等于零,而有些普及度很低的书,其影响却异 乎寻常."[1iPS,)"(7)以上一切,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是翻 译." 其次是"接受者——作家及其源泉(读书,旅行)". 作者以梵?第根提出的"源泉学"为引子,认为:"它乃是 对—个作家接受外国文学影响","换言之,就是对'源 泉'乃至'材源'的研究.源泉研究便是从'终点'的接受 者去发现'出发点'的发动者".呵是,在这种研究 中,易于操作的内幕究竟是怎样的?大蟓幸男声称:"在 '源泉'研究中,分以读书为基础的影响及旅行影响两 18 类."具体来讲,前者以读书为基础的影响研究又可分 作个别的源泉(以特定的文学样式,特定的作家为源泉 的接受者)研究与综台的源泉(一国乃至数国的文学作 品作为源泉的接受者)研究.这里,作者提请我们 注意:"我们在关注作品某一部分的同时,还必须把握 作品的全体.即使发现了作品中的某种'源泉'——'源 于读书的影响',也必须洞察其如何创造眭地吸收养 分,消化成为作者自己独特东西的."至于后者,大蟓幸 男认为:"外国旅行对作家,诗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 种情况:(1)由于产生了新鲜感,因而作家的创作活动 旺盛起来.(2)作家往往叹J报他所访问的国家.""(3)歌 德的意大利之行,给作家本人以自我发现的机会, 启示作家发现自己的真正姿态.(4)作家往往把自己的 祖国与访问国作对照,因而作家成为祖国的批判者或 相反成为'国粹'者的情况屡见不鲜.''阿碣 再次是"媒介者——个人媒介者,媒介的环境".大 墚朝依据梵?第根"媒介学"的提法,认为:"使两国文 学互相交流,影响,把一国文学作品乃至文学思想传播 给另—个国家的人……叫作媒介者.媒介者的研究,从 属于发动者及接受者的研究,然而对媒介者本身的研 究实际上也应该成为—个独立的研究项目."既然如 斯,对研究者来讲,他(她)应该事先清楚哪些与之关联 的部分呢?作者认为首要分清的是类别,即"媒介者分 '个人媒介者','媒介的环境'及'译者与翻译'三类". 就个人媒介者来说,他(她)又可细分为移动媒介者(首 先指去发动者国家的旅行者,其次指发动者国家的人 来接受者国家的旅行者)和固定媒介者(既非发动者国 家的人,也非接受者国家的人,而是在第三国进行国际 性媒介的人)两.的环I牒讲,"指外国文学研 究者的集团,文学沙龙,新闻,杂志等".噗于最后一 类,它与"个^媒介者',往往重合.因为"翻译者不就是 个^.媒介者之最么"?不过,在作者心目中,它作为"比 较文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有必要单独讨论. 大琢幸男觉得与比较文学相关的翻译问题主要 有:"(1)翻译通常是一种'创造性叛逆'——既不是'断 然拒绝',也不是'照抄照搬'."oo'(2)翻译创造新的 文体,给人以新的见解和新的感受,使该国文学呼吸到 新鲜空气,为该国文学的革新作出贡献.""(3)直译与 转译——欧洲也并非全部直接从原着翻译.'昀Il(4) 自由翻译,窜改及改编——在欧美或日本,外国文学介 绍的初期,大多是自由翻译.增删,窜改屡见不鲜,改编 也时有发生.""(5)同—作品的几种译本的比较一同 — 个作家或同一部作品,多次被译成同—个国家的文 学,对这些译本作比较,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演进,这 第13卷第3期(2oo8)吴锡民:影响研究:从可视到不可视 个国家文学趣味的变化和语言的发展,也可以观察到 同—个作家给不同时代的人以什么印象.再者,它对于 一 个作家在接受国的命运的研究也颇有作用."-? "(6)译着中的译者序言及解释——这是了解译者对原 着及原作者的看法,译者从何处强调作品及作者,翻译 时该国的文学状况如何,读者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的珍 贵材料.(7)一般地说,对接受国影响最大,拥有最多读 者的是最初的翻译."唧哪 在影响研究的问题上,大蟓幸男研讨了如何具体 地从可视之处走向不可视世界,虽然个中论述明显受 到法国早期比较文学学者(如梵?第根)探寻程式的影 响,但是这种接受如果说宛如作者所言及的"创造的刺 激",那么它具体化为日西学术资源的结合,进行上述 那种条分缕析的阐释,不妨亦可以说是一种"刺激"的 实验.从作为研究准备的对可视事实的探究,到严格意 义上的比较文学基本研究课题,它将繁杂的影响问题 加以梳理和充实成便于操作的"事项",可以说是从可 视之处到不可视世界的有益尝试.不可否认,不少比较 文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条路的行走设若稍有不慎, 就会落入一味进行文史考证的学术境地,到头来势必 有悖于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因为比较文学毕竟是一 种文学研究,讲求的是"文学性",也就是说渴求审美价 值的获致.对此,大壕幸男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认为: "有人非难比较文学工作者动辄谈其'影响',却放弃对 作家,作品作价值判断.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最初确 实存在这一弊端,日本也不乏醉心于探索'影响'踪迹 却忘了为何探索的事例.如果仅仅探求'影响'而忘却 终极目的,那么比较文学便不过是低规格的'探宝学'. 从根本E说,比较文学只有对文学作品作出价值判断 才具有意义."唧嘴 三,影响研究的价值判断 法国着名学者艾金伯勒曾经说过为学界所熟知 的名言:"比较不是理由."嘲然不是理由,那么有鉴 于"比较文学只有对文学作品作出价值判断才具有意 义"之理,大壕幸男特意在《比较文学原理》中单列一 章—一"比较文学圾其价值判断"进行讨论.其实,国际 比较文学界于1971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学术 会议匕,以"文学史与审美价值"为题,展开过深入的讨 论,对"比较文学史家应作品的审美价值"问题, 作了肯定的回答.只是在这个前提下,各路诸侯的看法 不尽相同而已.这是否意味着作者在这里的讨论没有 一 点学术的空间?否.在作者看来,"对作品价值的判 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作品被一部分人称赞 时,却正是被另一部分人轻蔑的时刻.文学作品的价值 判断,不具备精密科学(数学等)那样的普遍眭和客观 性,而文学作品的价值,只存在于多数人们的主观理解 之中"..就比较文学而言,作者提出了需要深^思考 的问题:"'比较文学'该如何作价值判断?对价值判断 有何贡献?文学作品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如何测定作品 的价值?"吩 针对这些问题,大蟓幸男并没有一一正面作答,但 是他觉得:"应作为问题提出来的是作品的文学艺术性 价值."哪对于这样—个话题的讨论,作者认为,首先, 由于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判断要因人而异,"应该排斥普 遍,永匿的标准.因为标准本身是多荦陛的,而且几乎 是矛盾的,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的判断应该说明这 种复杂f生和多样性".其次,"一部作品是—个整体,因 而不能对孤立的各个要素(文体,思想,语言艺术等)作 价值判断,而必须对各种要素的多样性作综合考虑.就 是说,应有—个'全体性关系','体系'的概念".噼怫"q 再次,"价值判断必须远离由外部而来的'超越时空的 准则'.即应该力避一切独断".m四,"为我们提供 价值判断准则的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无视作者本 身的意图.肯定的内在性,把这种内在性作品中 抽出来,是对价值作解释的前提".也就是说,"把作品 中混沌模糊的东西,赋予明白的意义","解释是价值判 断的基础,它本身是一种无声的评论."唧?q 然而,"作品的单一性(作品唯一具有的)与准则的 一 般性(多样性)之间,存在着'二律背反性"',在大壕 幸男看来,需要我们"回到'准则'问题匕来",以期能够 "发现连接这两个极端的锁环".可是,靠什么去发觉它 呢?作者认为:"发现这种锁环的方法主要有三/t~o"flIP1q 第一,就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说,大壕幸男认为:"由 艺术社会学(普列汉诺夫,伏里契等)发展而来的马克 思主义文学理论,是把文学艺术置于一定社会环境及 时代为其宗旨的."哪,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关 系上,"我们不应忘记马克思经常着眼于不均等的事 实".m-(旦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那种重文学的生 产者(作家),轻消费者(读者)的弊端恐怕如今依然存 在".n哟此作者指出:"遵照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所 写的作品——即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价值观奉 作金科玉律的文学史,一般都桑无味的,化 的."不过,事物总是—分为二的.大蟓幸男也承认他从 马克思主义那儿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是他觉得:"绝不 能以为'唯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价值观才能把握 文学作品的价值'."" 第二,就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讫井,大蟓幸男认 为:"形式主义者竭力强调文学的艺术l生,把文学当作 】9 第13卷第3期(2oo8)寸音高.坪拒Vo1.13No.3(2oo8) 独立研究的对象.就是说,使文学作品从—切历史条件 下解放出来,与'现代构造语言学'那样,纯粹从机能上 规定其固有的效用.""但是实际上,文学作品从历史条 件下解放出来之后,仅仅从手法上来把握它是远远不 够的,也是无法形成文学史的."不过,作者又把话说了 回来.他认为:"重视作品的艺术陛,研究作家的表现手 法,是文学研究的第一要义,这一点无论怎样强调也不 过分.然而,作家的表现手法,区分文体,价值判断 等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哪琪主要原因不外 乎作者借用法郎士的话所指出的:"人们的一致看法, 不过是先人为主的结果."哪t3 第三,既然"形式主义者无视文学的历史性,仅从 技法对作品作价值判断,这与马克思主义者过分重 视历史性,社会I生及阶级陛一样,无法成为衡量文学作 品价值的准绳"哪埔,那么以法国现代批评家埃斯卡庇 为代表的"文学社会学"呢?在构成文学事业的三大要 素(生产者/作者,分配者,出版社及书商,消费莉读者) 中,大琢幸男觉得:"埃}折卡庇特别重视消费者的作用 (据大氏说法,恐怕影响到尧斯的"接受美学"—笔者 注).'所以作者不吝篇幅地引述埃氏的看法,认为:"一 部作品——独立的,自由的创造品,要使它真正存在, 必须让它离开创作者,独自在人们中间寻找命运."问 题是"寻找"的考察点是什么?首先,作者认为埃氏的回 答在于:"决定I生的,最严厉的抉择是在作家死后的最 初年代里."例如,不少作家死后"并非全然被忘却,因 此与其说'再发现',不如说是'等级更换"',即"创造陛 叛逆".它的"大抵做法是把如今无法理解的作者本意 与新读者的欲求相抵触的地方,作—个假设性的新解 释".嘴115-11哄次,"美国的心理学家莱曼认为文学作品 的价值准则应从'目前是否流传','是否有生命力'中 去寻求".哪?的法则之—是:"—个人类集团,对文学 所抱的历史陛幻想,同时代的文学生产与过去时代的 文学生产几乎相等."之二是:一般地说,"四十岁以后 所写的作品比四十岁以前所写的作品流传机会少". 要而言之,大蟓幸男认为埃氏关于"创造性叛逆力 的作品"论述实际上挑明了文学作品的特性.在他看 来,"所谓'叛逆'是指作者没有明确意识到,或者连做 梦也没有想到过的东西,却被读者体会出来了.'创造' 是指不管作者意图如何,由于读者的解释及愿望,作品 获得了新的生命".哪-口此说来,文学作品的价值就孕 育在这个过程中.不过,作者又指出:"无论多么高明的 人或多么权威的评论家,光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决定 作品价值的.它们因为历史的,社会的原因,或重新为 人重视得以复活,或被人们遗忘,这便是作品的'命 运'.以作品命运作为研究对象的比较文学,在这一点 上,不也可以对文学作品的价值作判断么?因为比较文 学……它本来就是以某个作家,作品的价值与别的作 家作品作比较为使命的."哪9即此而言,窃以为"影响 研究的价值判断"又何尝不在其中.大蟓幸男说得在 理,"作品的再评价,无非是作品的再发现950Olin9以此扩 而论之,从可视到不可视的影响研究,其实就是对文学 作品进行再评价再发现的审美价值探究过程.而这,无 疑是《比较文学原理》有别于传统的影响研究理论方法 的学术亮点. 参考文献: [1?日】大琢幸男.比较文学原理【M】.陈秋峰,杨国华译.西 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2】【法】艾田伯.比较文学之道[A】.艾田伯文论选集[C】.胡玉 龙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InflunceStudy:fromPerceptibletoImperceptible —— AReviewof大蟓幸男'sThePrincipleofComparativeliterature UXi—min (GuangXiNomalUnirersity,Nannig,GuangXi,530001,China) Abstract:Intheinfluncestudyfromperceptibletoimperceptible,大壕幸男 notonlyconsiders"realinfluece"tobe " creativeexcitement".butalsosortsoutthecomplicatedinflueceintoportable"items".Hestre ssesthattheaesthetic valuejudgmentisquitedifferentformthetraditionalinfluecestudy. Keywords:大蟓幸男;influncestudy;perceptible;imperceptible;valuejudgment 责任编辑:魏琴
/
本文档为【影响研究:从可视到不可视——读大塚幸男的《比较文学原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