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左传》、《战国策》评论的异同及原因

2017-12-07 9页 doc 25KB 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左传》、《战国策》评论的异同及原因《左传》、《战国策》评论的异同及原因 《左传》、《战国策》评论的异同及原因 长江师范学院 JournalofYangtzeNormalUniversity 口古代文学 第27卷第5期2011年9月 Vo1.27No.5Sep.2011 《左传》,《战国策》评论的异同及原因 陈万灵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左传》,《战国策》中的评论在体式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一般都在叙述之后, 是典型的"叙述+评论"的形式,且评论篇幅都不是很长.也有相异的地方,《左传》的评论 多假以"君子日"的形...
《左传》、《战国策》评论的异同及原因
《左传》、《战国策》评论的异同及原因 《左传》、《战国策》评论的异同及原因 长江师范学院 JournalofYangtzeNormalUniversity 口古代文学 第27卷第5期2011年9月 Vo1.27No.5Sep.2011 《左传》,《战国策》评论的异同及原因 陈万灵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左传》,《战国策》中的评论在体式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一般都在叙述之后, 是典型的"叙述+评论"的形式,且评论篇幅都不是很长.也有相异的地方,《左传》的评论 多假以"君子日"的形式,作者很少直接介入评论;《战国策》中作者开始直接介入评论,极少 采用"君子日"的形式来评论.评论即"颂赞"这一文体的限制,是二者的评论都以短篇为主的 原因;二者在评论体式,评论倾向,评论的审美效果方面均有不同,其原因主要有时代和思想根 基的不同,评论对象的不同,作品本身的差异等. [关键词]《左传》;《战国策》;评论;异同及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652(2011)05-0049-04 绪论 刘知几在《史通?论赞》中列举了唐以前史书 中史评的体式,其前后承继,发展演变的轨迹赫 然在焉. "《春秋左氏传》每有发论,假君子以称之. 二传云公羊子,谷梁子,《史记》云太史公.既 而班同日赞,苟悦曰论,《东观》日序,谢承日 诠,陈寿日评,王隐日议,何法盛日述,……史 官所撰,通称史臣.其名万殊,其义一揆.必取 便于时者,则总归论赞焉."… 从《左传》的"君子日"到《史记》的"太 史公日".除了"某某日"的体式因循之外,《史 记》中史评体式最大的进步在于作者司马迁这个 叙述主体对评论的介入.作者的评论大量地介人 史书之中,《战国策》中就已经出现了.在从 《左传》到《史记》史评"论赞"一体的萌芽,发 展乃至形成的过程中,《战国策》的评论介于二 者之间,起着一定的桥梁架构作用.本文以《左 传》,《战国策》中的评论为考察对象,试探讨二 者在评论体式,评论倾向,评论的审美效果方面 的异同及其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一 《左传)),《战国策》评论的异同 (一)就评论体式而言,《左传》,《战国策》 中的评论有异有同 《左传》的作者一般不直接介入评论,当然也 有作者评论的情况,但比较少见.如《文公六年》 作者在"君子日"评论"秦穆公死而弃民"之后, 叙述了古代王者知道自己命将不久于人世的做法之 后,云"今纵无法以遗后嗣,而又收其良以死,难 以在上矣",委婉地明了作者对秦穆公以i良殉 葬做法的非议.但大多数情况下,《左传》的评 论,多"假君子以称之",有两种评论类型:一类 直接出现评论人的姓名,如仲虺,周任,仲尼等, 其中仲尼的评论则达25条(有的评论接连出现, 并作一条计算).二是不直接点明评论人是谁,而 总以"君子日","君子谓","君子是以知", "君子以为"四种体式,这一类的"君子日"(统 称作"君子日")评论竞有80余条.尤其是其"君 子日"一类的评论多引《诗经》来评论.其引 《诗》评论的数据,朱闻字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 做了详细的统计,并得出如下结论:"'君子日' 对《雅》,《颂》的引用频率要远高于对《风》的 【收稿日期12ol1—07—25 f作者简介】陈万灵(1986-),女,安徽灵璧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中国古代 文学硕士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引用,而且在对《雅》的引用中,'君子日'更偏 好《大雅》."[2 而《战国策》中,作者直接站出来,将观点跳 跃于文本之上.它也出现过"君子日"的评论体 式,但仅有一条.据笔者统计,《战国策》中的 36条评论中,位于篇中位置的只有四条,其评论 多在篇末位置,位置上趋于固定.就评论主体而 言,作者评论有3l条,非作者评论仅有5条: "齐人闻之日","君子闻之日","子义闻之日", "晋,楚,齐,卫闻之日","古今称之".这些评 论大多较短小,也有少量长篇评论,数量有限.在 《战国策》的评论中,作者一般用一些提示性,套 式性的固定词语来发议论,如"故","于是", "此所谓"1. 《左传》,《战国策》中的评论在体式方面也 有相同的地方.在位置上,评论一般在叙述之后, 是典型的"叙述+评论"的形式,只不过一个是 "记事为主+评论",一个是"记言为主+评论", 且评论篇幅一般都不是很长.《战国策》中评论最 长的是《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篇中的评论纵横 捭阖,近一百七十余言,最短的如《齐策一?邹忌 讽齐王纳谏》篇末评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只 有八个字.《左传》中篇幅最长的评论见于《昭公 三十二年》记载"邾黑肱以滥来奔,贱而书名", 君子评论"名之不可不慎",长达二百四十余言, 简短的评论如《襄公八年》,晋范宣子来聘一事, 评论日:"君子以为知礼."去掉"君子以为"这 个公式化的体式,此处的评论内容只有两个字 "知礼",言简意赅. (二)就评论倾向而言,《左传》的评论有浓 厚的道德化,伦理化的倾向;《战国策》中多作者 主体情感性的评价,少了说教的意味 《左传》"君子日"的评论,常以"忠,孝, 礼,信"为评价标准,来解经,论史,品人和预言】. 其中,品人的如《庄公十六年》评论鬻拳"强谏楚 子"不成,后"临之以兵"方成之后"鬻拳遂自刖 也"一事,云:"鬻拳可谓爱君矣,谏以自纳于 刑,刑犹不忘纳君于善",此处评论的标准是 "忠",对君主的忠;《隐公四年》评价石碚为"纯 臣",称他"大义灭亲",也是以"忠"为标准.以 "孝"为标准的评论如《隐公元年》评价颍考叔 "纯孝也";以"礼"为标准的评论更是比比皆是, 如《隐公十年》评价郑庄公"于是乎有礼",《文 口长江师范学院 公二年》"君子以为失礼";以"信"为评论标准 的如《隐公三年》的"信不由中……";《桓公十 二年》评价宋无信而见伐,云:"苟信不断,盟无 益也.""君子是以知"的体式一般表示君子曾经的 预言,现在变成了现实,如《文公三年》"君子是 以知出姜之不允于鲁也"等. 除了"忠,孝,礼,信",《左传》中的评论 还常以",义,知,善,恶,让"等为评价依 据,如"君子日"评价范宣子的"让",韩起的 "让",仲尼的评论中也经常出现"仁,知"的评价 语言,如评价藏文仲"不仁者三,不智者三"(文 公二年).这些评价通用语合起来就是大家所熟知 的道德标准与伦理准则"仁,义,礼,智,信"和 "温,良,恭,俭,让".《左传》的评论紧紧围绕 这些道德和伦理纲常进行发论,有浓厚的说教意味. 比之《左传》道德化,伦理化的评论倾向, 《战国策》的评论更加具有人情味,多为作者主体 情感性的评论.如《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篇中 一 段长达一百七十余言的议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 者对游说之士苏秦的欣赏与羡慕之情,"当此之 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 皆欲决苏秦之策";在强调苏秦个人的功劳时,作 者评论到,"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 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四字 短语排比,气势得到凸显.在《齐策三?楚王死》 中,"楚王死,太子在齐质"的情况下,苏秦为齐 王献上了计策,作者主体介入评论时,连用了lO 个"可以",分析了这项计策对苏秦与齐,楚,孟 尝君之间的不同利害得失,角度自由转换.在《宋 卫策?卫人迎新妇》中,作者于篇末评论"此三言 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 在这一篇中,作者用寓言故事的形式,通过记述一 个卫国的新娘子在过门的时候的言行来说明,说话 要看时机和场合,否则即使是很中肯的话也不会收 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弄巧成拙.通过评论,我们 可以看到,作者所要强调的只是运用语言的技巧, 时机与场合的把握是使用语言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完全没有任何的道德,伦理意味,也没有说教的意 ,则是 思.若是《左传》的"君子日"来评论 "礼,妇德"一类的说辞了. (三)就审美效果而言,《左传》的评论语言 温和典雅,《战国策》的评论语言比较通俗铺张 《左传》的评论多托君子,贤人之言以发之, 第27卷第5期 作者的观点不直接出现.《左传》"君子日"评 论,在论史,品人时,先冠以"忠,孝,礼,信" 这些概念模糊,内涵和外延都很宽泛的词来评价, 然后征引《诗》中的诗句来"断章取义",借以传 达出评论的声音与倾向.甚至在批评某人行为过失 的时候,其评论也只是"失善刑","不忠","失 礼"宽泛地界说一下,评论语气相当温和.而引 《诗》来发评论,比较典雅.诗歌本身会有太多的 留白,短短的几个四言句的诗歌,承载的意义需要 读者去挖掘,体会.这就使得《左传》"君子日" 一 类的评论,在"忠,孝,礼,信"的外包装下, 在《诗经》诗歌内涵的充实下,有典雅的审美效果. 语言发展到战国时期,就比较通俗,接近白 话.《战国策》中有大量的寓言,借寓言达到说 理,劝谏目的同时,语言上也收到了通俗易懂的效 果.另外,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散文有铺张扬厉的特 色,《战国策》非出自一人之手,但大多数的作者 乃纵横家出身,其评论语言也会带有铺张的审美效 果.评论中,作者大多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一针 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如《秦策二?齐助楚攻秦》 篇末的评论:"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 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指出楚之所以弄 到要亡国的惨境,在于听信张仪而没有采纳陈轸的 良言.同样的如《韩策一?秦韩战于浊泽》的评论: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 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明也."这一类的 评论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在论述权术带给谋士的 利益时,作者更是不吝惜修辞,夸张,排比并而用 之,评论语言在气势上又有铺张的效果. 二原因分析 (一)评论即"颂赞"这一文体的限制,是二 者的评论都以短篇为主的原因 借用现代新闻学的观点来看,"新闻报道和新 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新闻 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新闻评论是新闻宣 传的旗帜和灵魂","评论的功能有引导,解惑, 表态,深化事件的现实或普遍意义等"『5J.评论固 然可以根据记载的史实,从某一角度借题发挥,或 者深化事件本身蕴含的哲理与意义,但是,它必须 根植于事实,或是记事,或是记言,评论才不会是 空穴来风. 陈万灵:《左传》,《战国策》评论的异同及原因口51 从"颂赞"这一文体来看,评论源于对事物的 感叹.刘勰《文心雕龙?颂赞》"颂赞"即本 文所言的评论写作要点时云:"然本其为义,事生 奖叹,所以古来篇体,促而不广,必结言于四字之 句,盘桓乎数韵之辞;约举以尽情,昭灼以送文, 此其体也.发源虽远,而致用盖寡,大抵所归,其 颂家之细条乎!"l6因此,无论是《左传》,还是 《战国策》,二者的评论都以短篇为主,言简意赅, 多用四言整句,排而用之,以短篇为主的体式是受 其文体限制的. (二)时代与思想根基不同 《左传》记录的是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历史, 尽管这一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从未间断,但春秋时 期是一个尚礼的时代.而《战国策》记录的时代 "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l,主要以战国时期 为主.春秋与战国的时代差异,顾炎武在《日知 录?周末风俗》中云:"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 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 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 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 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 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 主.……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81 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也声称战国时期的社会 "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父子不相 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滑然道德 绝矣";"兵革不休,诈伪并起"【9j. 可以说,"仁,义,礼,智,信"和"温, 良,恭,俭,让"等诸多品质是春秋时期人们做人 行事的道德与伦理准绳.社会主流所认同的准则反 映到作品中,君子,贤人的评论也不可避免地烙上 了道德,伦理的纹饰.而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 坏,"道德大坏","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刘 向语),尚利的社会风气风靡于世.吕不韦就是认 为人质秦公子异人"奇货可居"才决定靠上这颗未 来的大树,同样受利益驱使,许多谋士游走于各个 国家之间,并不在乎哪个是自己的国家,重要的是 哪个国家重用自己的计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记载声子语于子木云"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只 是说明人才外流的个别情况而已.到了战国时期, "楚才晋用"已是再普遍不过的事实."忠,孝, 礼,信"的准绳在这个时代已被践踏,礼,信被狡 诈的权术代替,忠孝受金钱利益驱使,"君子日" 52 一 类道德化,伦理化的评论在这个时代已经失去了 公信力,取而代之的是作者个人主体情感性的评 价,少了说教的意味. 另外,《左传》的思想根基主要是儒家思想, 《战国策》的思想根基主要是纵横家思想.儒家提 倡"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左传》也继承了 《春秋》"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 惩恶而劝善"的评论原则.纵横家推崇游说之功, 讲究权术,在评价语言的表现上,便是一个温和典 雅,一个通俗铺张. (三)评论对象的不同以及作品本身的差异 《左传》塑造的多是王公,贵族,纵是地位低 的也是大夫一级的形象,而《战国策》主要塑造的 是"士"的形象,游士,谋士,勇士,高士,出身 多为平民,地位比较低下.一个阶层会有一个阶层 的生活环境,习惯乃至用语习惯,特别是在等级分 明的古代,不同的阶层,辞令更是有别.《左传》 中"君子日"所评论的对象,如鲁国的季文子,郑 国的庄公,子产,晋国的"礼,让"之臣范宣子等 等,这些人都很有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他们的辞 令温和而典雅,他们的辞令也多以同家利益为发 点.评论这样的对象,其措辞务必要讲究典雅,才 能体现出官府,贵族正统文化的权威性."王公贵 族"与平民的辞令在审美效果上的差别就如同 《雅》与《风》的不同."风"多为里巷歌谣,语 言简洁明快,通俗易于传唱;"雅"即正也,是在 一 定场合下传唱的.相较而言,王公大夫的辞令比 较中正典雅,秉承"诗教"典范,而《战周策》策 士的语言则较为通俗.评论对象的不同,影响了评 论内容的侧重,如《左传》评论的内容侧重在 "忠,孝,礼,信",《战国策》评论的要点侧重于 游说之辞以及策士的游说所取得的效果.内容决定形 式,在语言上则体现了由典雅趋向通俗的审美效果. 另外,《左传》以记事为中心,对人物的品评 由事实而来,正是基于事实基础上的评论,要做到 客观,理性,作者才要退隐到文本之外,借助"君 子日"的形式来臧否人物,断以己意,这样可以增 口长江师范学院 加记事的可信度.《战国策》以记人为中心,主要 记录人物言行,如游说之士的说辞,作者大胆开创 性地跳出文本,直书其评论,笔者认为是其史传文 学意识的觉醒与提升.如果说《左传》在"尊史" 的路子上延续的话,《战国策》则独辟了一条文学 评论介入史书的道路. 综上,《左传》,《战国策》中的评论在体式 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一般都在叙述之后,是典型的 "叙述+评论"的形式,且评论篇幅都不是很长. 也有相异的地方:《左传》的评论多假以"君子 日"的形式,作者很少直接介入评论;《战国策》 中作者开始直接介人评论,极少采用"君子日"的 形式来评论.评论即"颂赞"这一文体的限制,是 二者的评论都以短篇为主的原因;二者在评论体 式,评论倾向,评论的审美效果方面均有不同,其 原因主要有时代和思想根基的不同,评论对象的不 同以及作品本身的差异等. f参考文献】 …浦起龙.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 1988.52. [2】朱闻宇.《左传》"君子日"引《诗》考论[O1.陕 西师范大学,2009. 【3】熊宪光.战国策选译与研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8.77—78. 【5】胡文龙等.新闻评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98.5,11—20. 【6】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M】.济南: 齐鲁书社,1988.11】. 【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l卷)【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5.83. 【8】顾炎武.日知录f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304. 【9】刘向.战国策(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5.1196. [责任编辑:何来】
/
本文档为【《左传》、《战国策》评论的异同及原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