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数学难题

数学难题

2017-09-21 31页 doc 59KB 1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数学难题数学难题 千禧年大奖难题的悬赏题目 克雷数学研究所所设立的千禧年大奖难题悬赏的七个待解问题中仍未得到 解决六个题目是: 复杂度类P对NP问题(理论信息学:计算复杂度) 霍奇猜想(数学) 黎曼猜想(数学) 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量子力学) 纳维-斯托克斯存在性与光滑性(计算流体力学) 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猜想(数学) 其它未解问题 堆垒数论 哥德巴赫猜想及哥德巴赫弱猜想 华林问题中的g(k)和G(k)的值 考拉兹猜想(3n+1猜想、角谷猜想) 吉尔布雷斯猜想 数论:素数 黎曼假设 孪生素数猜想 ...
数学难题
数学难题 千禧年大奖难题的悬赏题目 克雷数学研究所所设立的千禧年大奖难题悬赏的七个待解问题中仍未得到 解决六个题目是: 复杂度类P对NP问题(理论信息学:计算复杂度) 霍奇猜想(数学) 黎曼猜想(数学) 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量子力学) 纳维-斯托克斯存在性与光滑性(计算流体力学) 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猜想(数学) 其它未解问题 堆垒数论 哥德巴赫猜想及哥德巴赫弱猜想 华林问题中的g(k)和G(k)的值 考拉兹猜想(3n+1猜想、角谷猜想) 吉尔布雷斯猜想 数论:素数 黎曼假设 孪生素数猜想 考拉兹猜想 周氏猜测(梅森素数分布猜想) 阿廷猜测(新梅森猜想) -李特尔伍德第二猜想 哈代 是否存在无穷多个四胞胎素数 是否存在无穷多个梅森素数(OEIS中的数列OEIS:A 000688,Lenstra- Wagstaff猜想);此问题的等价问题是,是否存在无穷多个偶完全Pomerance- 数 是否存在无穷多个规则素数,且其分布密度是 是否存在无穷多个卡伦素数(OEIS中的数列OEIS:A 005849) 以10为基数时是否存在无穷多个回文素数(OEIS中的数列OEIS:A 002385) 当n 4时,是否每个费马数(OEIS中的数列OEIS:A 000215)都是合数? 78,557是否是最小的谢尔宾斯基数(OEIS中的数列OEIS:A 076336)? 509,203是否是最小的黎瑟尔数(OEIS中的数列OEIS:A 101036)? 普通数论 abc猜想 是否存在奇完全数(OEIS中的数列OEIS:A 000396)? 是否存在拟完全数(quasi-perfect number)? 是否存在奇的奇异数(weird number)? 证明196是利克瑞尔数 证明10是个孤独数(solitary number)(OEIS中的数列OEIS:A 095739) 对任意给定的n,幸福结局问题的解法 拉姆齐理论 拉姆齐数的值,特别是R(5,5) 范?德?华登数的值 普通代数 希尔伯特第16问题 阿达马猜想 是否存在完美长方体 组合数学 幻方(OEIS中的数列A 006052)的数目 通过随机选择的两个元素产生对称群Sn的概率的 图论 Erd?s-Gyárfás猜想 图的同构问题 关于单位距离的图的色数的Hadwiger-Nelson问题 为逾渗阈值得到一种闭式表达式,特别是pc(二维方格模型) 分析 Schanuel猜想 Lehmer猜想 Pompeiu问题 γ(欧拉-马歇罗尼常数)是无理数吗? 群论 每个被有限表达的周期群是否都是有限的? 逆伽罗瓦问题 其它 普遍化的星号嵌套深度问题 不变子空间问题 黑洞归并的建模 天使问题 六空间理论 参见猜想列表。 近期已获解的问题 Stanley-Wilf猜想(Gabor Tardos和Adam Marcus,2004) Poincaré猜想(现已确认由Grigori Perelman于2002年解决) Catalan猜想(Preda Mih?ilescu,2002) Kato猜想(Auscher、Hofmann、Lacey和Tchamitchian,2001) 函数域的郎兰兹程序(Laurent Lafforgue,1999) 谷山-志村猜想(Wiles、Breuil、Conrad、Diamond和Taylor,1999) Kepler猜想(Thomas Hales,1998) Milnor猜想(Vladimir Voevodsky,1996) 1994) 费马最后定理(Andrew Wiles, Bieberbach猜想(Louis de Branges,1985) 四色定理(Appel和Haken,1977)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 1、费尔马大定理 费尔马大定理起源于三百多年前,挑战人类3个世纪,多次震惊全世界,耗尽人类众多最杰出大脑的精力,也让千千万万业余者痴迷。终于在1994年被安德鲁?怀尔斯攻克。古希腊的丢番图写过一本著名的"算术",经历中世纪的 算术"的残本重新被发现研究。 愚昧黑暗到文艺复兴的时候," 1637年,法国业余大数学家费尔马(Pierre de Fremat)在"算术"的关于勾股数问题的页边上,写下猜想:x^n+y^n=z^n是不可能的(这里n大于2;x,y,z,n都是非零整数)。此猜想后来就称为费尔马大定理。费尔马还写道"我对此有绝妙的证明,但此页边太窄写不下"。一般公认,他当时不可能有正确的证明。猜想提出后,经欧拉等数代天才努力,200年间只解决了n=3,4,5,7四种情形。1847年,库木尔创立"代数数论"这一现代重要学科,对许多n(例如100以内)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是一次大飞跃。 历史上费尔马大定理高潮迭起,传奇不断。其惊人的魅力,曾在最后时刻挽救自杀青年于不死。他就是德国的沃尔夫斯克勒,他后来为费尔马大定理设悬赏10万马克(相当于现在160万美元多),期限1908-2007年。无数人耗尽心力,空留浩叹。最现代的电脑加数学技巧,验证了400万以内的N,但这对最终证明无济于事。1983年德国的法尔廷斯证明了:对任一固定的n,最多只有有限多个x,y,z振动了世界,获得费尔兹奖(数学界最高奖)。 历史的新转机发生在1986年夏,贝克莱?瑞波特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包含在"谷山丰-志村五朗猜想"之中。童年就痴迷于此的怀尔斯,闻此立刻潜心于顶楼书房7年,曲折卓绝,汇集了20世纪数论所有的突破性成果。终于在1993年6月23日剑桥大学牛顿研究所的"世纪演讲"最后,宣布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立刻震动世界,普天同庆。不幸的是,数月后逐渐发现此证明有漏洞,一时更成世界焦点。这个证明体系是千万个深奥数学推理连接成千个最现代的定理、事实和计算所组成的千百回转的逻辑网络,任何一环节的问题都会导致前功尽弃。怀尔斯绝境搏斗,毫无出路。1994年9月19日,星期一的早晨,怀尔斯在思维的闪电中突然找到了迷失的钥匙:解答原来就在废墟中~他热泪夺眶而出。怀尔斯的历史性长文"模椭圆曲线和费尔马大定理"1995年5月发表在美国《数学年刊》第142卷,实际占满了全卷,共五章,130页。1997年6月27日,怀尔斯获得沃尔夫斯克勒10万马克悬赏大奖。离截止期10年,圆了 ,费尔历史的梦。他还获得沃尔夫奖(1996.3),美国国家科学家院奖(1996.6)兹特别奖(1998.8)。 2、四色问题 四色问题的内容是:"任何一张地图只用四种颜色就能使具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用数学语言表示,即"将平面任意地细分为不相重叠的区域,每一个区域总可以用1,2,3,4这四个数字之一来标记,而不会使相邻的两个区域得到相同的数字。"(右图) 这里所指的相邻区域,是指有一整段边界是公共的。如果两个区域只相遇于一点或有限多点,就不叫相邻的。因为用相同的颜色给它们着色不会引起混淆。 四色猜想的提出来自英国。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都被着上不同的颜色。"这个现象能不能从数学上加以严格证明呢?他和在大学读书的弟弟格里斯决心试一试。兄弟二人为证明这一问题而使用的稿纸已经堆了一大叠,可是研究工作没有进展。 1852年10月23日,他的弟弟就这个问题的证明请教了他的老师、著名数学家德?摩尔根,摩尔根也没有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于是写信向自己的好友、著名数学家汉密尔顿爵士请教。汉密尔顿接到摩尔根的信后,对四色问题进行论证。但直到1865年汉密尔顿逝世为止,问题也没有能够解决。 1872年,英国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凯利正式向伦敦数学学会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数学界关注的问题。世界上许多一流的数学家都纷纷参加了四色猜想的大会战。1878~1880年两年间,著名的律师兼数学家肯普和泰勒两人分别提交了证明四色猜想的,宣布证明了四色定理,大家都认为四色猜想从此也就解决了。 肯普的证明是这样的:首先指出如果没有一个国家包围其他国家,或没有三个以上的国家相遇于一点,这种地图就说是"正规的"(左图)。如为正规地图,否则为非正规地图(右图)。一张地图往往是由正规地图和非正规地图联系在一起,但非正规地图所需颜色种数一般不超过正规地图所需的颜色,如果有一张需要五种颜色的地图,那就是指它的正规地图是五色的,要证明四色猜想成立,只要证明不存在一张正规五色地图就足够了。 肯普是用归谬法来证明的,大意是如果有一张正规的五色地图,就会存在一张国数最少的"极小正规五色地图",如果极小正规五色地图中有一个国家的邻国数少于六个,就会存在一张国数较少的正规地图仍为五色的,这样一来就不会有极小五色地图的国数,也就不存在正规五色地图了。这样肯普就认为他已经证明了"四色问题",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他错了。 不过肯普的证明阐明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对以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第一个概念是"构形"。他证明了在每一张正规地图中至少有一国具有两个、三个、四个或五个邻国,不存在每个国家都有六个或更多个邻国的正规地图,也就是说,由两个邻国,三个邻国、四个或五个邻国组成的一组"构形"是不可避免的,每张地图至少含有这四种构形中的一个。 肯普提出的另一个概念是"可约"性。"可约"这个词的使用是来自肯普的论证。他证明了只要五色地图中有一国具有四个邻国,就会有国数减少的五色地图。自从引入"构形","可约"概念后,逐步发展了检查构形以决定是否可约的 一些方法,能够寻求可约构形的不可避免组,是证明"四色问题"的重要依据。但要证明大的构形可约,需要检查大量的细节,这是相当复杂的。 11年后,即1890年,在牛津大学就读的年仅29岁的赫伍德以自己的精确计算指出了肯普在证明上的漏洞。他指出肯普说没有极小五色地图能有一国具有五个邻国的理由有破绽。不久,泰勒的证明也被人们否定了。人们发现他们实际上证明了一个较弱的命题--五色定理。就是说对地图着色,用五种颜色就够了。后来,越来越多的数学家虽然对此绞尽脑汁,但一无所获。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这个貌似容易的题目,其实是一个可与费马猜想相媲美的难题。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四色猜想的证明基本上是按照肯普的想法在进行。1913年,美国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的伯克霍夫利用肯普的想法,结合自己新的设想;证明了某些大的构形可约。后来美国数学家富兰克林于1939年证明了22国以下的地图都可以用四色着色。1950年,有人从22国推进到35国。1960年,有人又证明了39国以下的地图可以只用四种颜色着色;随后又推进到了50国。看来这种推进仍然十分缓慢。 高速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促使更多数学家对"四色问题"的研究。从1936年就开始研究四色猜想的海克,公开宣称四色猜想可用寻找可约图形的不可避免组来证明。他的学生丢雷写了一个计算程序,海克不仅能用这程序产生的数据来证明构形可约,而且描绘可约构形的方法是从改造地图成为数学上称为"对偶"形着手。 他把每个国家的首都标出来,然后把相邻国家的首都用一条越过边界的铁路连接起来,除首都(称为顶点)及铁路(称为弧或边)外,擦掉其他所有的线,剩下的称为原图的对偶图。到了六十年代后期,海克引进一个类似于在电网络中移动电荷的方法来求构形的不可避免组。在海克的研究中第一次以颇不成熟的形式出现的"放电法",这对以后关于不可避免组的研究是个关键,也是证明四色定理的中心要素。 电子计算机问世以后,由于演算速度迅速提高,加之人机对话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对四色猜想证明的进程。美国伊利诺大学哈肯在1970年着手改进"放电过程",后与阿佩尔合作编制一个很好的程序。就在1976年6月,他们在美 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轰动了世界。 这是一百多年来吸引许多数学家与数学爱好者的大事,当两位数学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的时候,当地的邮局在当天发出的所有邮件上都加盖了"四色足够"的特制邮戳,以庆祝这一难题获得解决。 "四色问题"的被证明仅解决了一个历时100多年的难题,而且成为数学史 四色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不少新的数学理论随之上一系列新思维的起点。在" 产生,也发展了很多数学计算技巧。如将地图的着色问题化为图论问题,丰富了图论的内容。不仅如此,"四色问题"在有效地设计航空班机日程表,设计计算机的编码程序上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不过不少数学家并不满足于计算机取得的成就,他们认为应该有一种简捷明快的书面证明方法。直到现在,仍由不少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在寻找更简洁的证明方法。 3、哥德巴赫猜想 史上和质数有关的数学猜想中,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哥德巴赫猜想"了。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 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显然,第二个猜想是第一个猜想的推论。因此,只需在两个猜想中证明一个就足够了。 同年6月30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明确表示他深信哥德巴赫的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是欧拉当时还无法给出证明。由于欧拉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信心,影响到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数学界。从那以后,许多数学家都跃跃欲试,甚至一生都致力于证明哥德巴赫 猜想。可是直到19世纪末,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也没有任何进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的数学家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我们从6=3+3、8=3+5、10=5+5、…、100=3+97=11+89=17+83、…这些具体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哥德巴赫猜想都是成立的。有人甚至逐一验证了3300万以内的所有偶数,竟然没有一个不符合哥德巴赫猜想的。20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家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对于更大的数依然成立。可是自然数是无限的,谁知道会不会在某一个足够大的偶数上,突然出现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呢?于是人们逐步改变了探究问题的方式。 1900年,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议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为23个数学难题之一。此后,20世纪的数学家们在世界范围内"联手"进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垒,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逼近最后的结果。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了定理"9+9",由此划定了进攻"哥德巴赫猜想"的"大包围圈"。这个"9+9"是怎么回事呢?所谓"9+9",成数学语言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其它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每个数,都是9个奇质数之积。"从这个"9+9"开始,全世界的数学家集中力量"缩小包围圈",当然最后的目标就是"1+1"了。 1924年,德国数学家雷德马赫证明了定理"7+7"。很快,"6+6"、"5+5"、"4+4"和"3+3"逐一被攻陷。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证明了"1+4"。1965年,苏联数学家证明了"1+3"。 1966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是奇质数,另一个则是两个奇质数的和。"这个定理被世界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世界七大数学难题 这七个"千年大奖问题"是:NP完全问题、霍奇猜想、庞加莱猜想、黎曼假 米尔斯理论、纳卫尔-斯托可方程、BSD猜想。 设、杨- 美国麻州的克雷(Clay)数学研究所于2000年5月24日在巴黎法兰西学院宣 布了一件被媒体炒得火热的大事:对七个"千年数学难题"的每一个悬赏一百万美元。 其中有一个已被解决(庞加莱猜想),还剩六个.(庞加莱猜想,已由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破解。我国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做了证明的封顶工作。) 整个计算机科学的大厦就建立在图灵机可计算理论和计算复杂性理论的基础上, 一旦证明P=NP,将是计算机科学的一场决定性的突破,在软件工程实践中,将革命性的提高效率.从工业,农业,军事,医疗到生活,软件在它的各个应用域,都将是一个飞跃. P=NP吗?这个问题是著名计算机科学家(1982年图灵奖得主)斯蒂文?考克(StephenCook)于1971年发现并提出的. "千年大奖问题"公布以来,在世界数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这些问题都是关于数学基本理论的,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对数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化产生巨大推动。认识和研究"千年大奖问题"已成为世界数学界的热点。不少国家的数学家正在组织联合攻关。可以预期,"千年大奖问题"将会改变新世纪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P(多项式时间)问题对NP(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time,非确定多项式时间)问题 在一个周六的晚上,你参加了一个盛大的晚会。由于感到局促不安,你想知道这一大厅中是否有你已经认识的人。你的主人向你提议说,你一定认识那位正在甜点盘附近角落的女士罗丝。不费一秒钟,你就能向那里扫视,并且发现你的主人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暗示,你就必须环顾整个大厅,一个个地审视每一个人,看是否有你认识的人。生成问题的一个解通常比验证一个给定的解时间花费要多得多。这是这种一般现象的一个例子。与此类似的是,如果某人告诉你,数13,717,421可以写成两个较小的数的乘积,你可能不知道是否应该相信他,但是如果他告诉你它可以因式分解为3607乘上3803,那么你就可以用一个袖珍计算器容易验证这是对的。不管我们编写程序是否灵巧,判定一个答案是可以很快利用内部知识来验证,还是没有这样的提示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求解,被看作逻辑和计算机科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它是斯蒂文?考克于1971年陈述的。 二、霍奇(Hodge)猜想 二十世纪的数学家们发现了研究复杂对象的形状的强有力的办法。基本想法是问在怎样的程度上,我们可以把给定对象的形状通过把维数不断增加的简单几何营造块粘合在一起来形成。这种技巧是变得如此有用,使得它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推广;最终导致一些强有力的工具,使数学家在对他们研究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对象进行分类时取得巨大的进展。不幸的是,在这一推广中,程序的几何出发点变得模糊起来。在某种意义下,必须加上某些没有任何几何解释的部件。霍奇猜想断言,对于所谓射影代数簇这种特别完美的空间类型来说,称作霍奇闭链的部件实际上是称作代数闭链的几何部件的(有理线性)组合。 三、庞加莱(Poincare)猜想 如果我们伸缩围绕一个苹果表面的橡皮带,那么我们可以既不扯断它,也不让它离开表面,使它慢慢移动收缩为一个点。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想象同样的橡皮带以适当的方向被伸缩在一个轮胎面上,那么不扯断橡皮带或者轮胎面,是没有办法把它收缩到一点的。我们说,苹果表面是"单连通的",而轮胎面不 是。大约在一百年以前,庞加莱已经知道,二维球面本质上可由单连通性来刻画,他提出三维球面(四维空间中与原点有单位距离的点的全体)的对应问题。这个问题立即变得无比困难,从那时起,数学家们就在为此奋斗。 在2002年11月和2003年7月之间,俄罗斯的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在arXiv.org发表了三篇论文预印本,并声称证明了几何化猜想。 在佩雷尔曼之后,先后有3组研究者发表论文补全佩雷尔曼给出的证明中缺少的细节。这包括密西根大学的布鲁斯?克莱纳和约翰?洛特;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翰?摩根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田刚;以及理海大学的曹怀东和中山大学的朱熹平。 2006年8月,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授予佩雷尔曼菲尔兹奖。数学界最终确认佩雷尔曼的证明解决了庞加莱猜想。 四、黎曼(Riemann)假设 有些数具有不能表示为两个更小的数的乘积的特殊性质,例如,2、3、5、7…等等。这样的数称为素数;它们在纯数学及其应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所有自然数中,这种素数的分布并不遵循任何有规则的模式;然而,德国数学家黎曼(1826~1866)观察到,素数的频率紧密相关于一个精心构造的所谓黎曼蔡塔函数z(s$的性态。著名的黎曼假设断言,方程z(s)=0的所有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这点已经对于开始的1,500,000,000个解验证过。证明它对于每一个有意义的解都成立将为围绕素数分布的许多奥秘带来光明。 五、杨-米尔斯(Yang-Mills)存在性和质量缺口 量子物理的定律是以经典力学的牛顿定律对宏观世界的方式对基本粒子世界成立的。大约半个世纪以前,杨振宁和米尔斯发现,量子物理揭示了在基本粒子物理与几何对象的数学之间的令人注目的关系。基于杨-米尔斯方程的预言已经在如下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实验室中所履行的高能实验中得到证实:布罗克哈文、斯坦福、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和筑波。尽管如此,他们的既描述重粒子、又在数学上严格的方程没有已知的解。特别是,被大多数物理学家所确认、并且在他们的对于"夸克"的不可见性的解释中应用的"质量缺口"假设,从来没有 得到一个数学上令人满意的证实。在这一问题上的进展需要在物理上和数学上两方面引进根本上的新观念。 六、纳维叶-斯托克斯(Navier-Stokes)方程的存在性与光滑性 起伏的波浪跟随着我们的正在湖中蜿蜒穿梭的小船,湍急的气流跟随着我们的现代喷气式飞机的飞行。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深信,无论是微风还是湍流,都可以通过理解纳维叶-斯托克斯方程的解,来对它们进行解释和预言。虽然这些方程是19世纪写下的,我们对它们的理解仍然极少。挑战在于对数学理论作出实质性的进展,使我们能解开隐藏在纳维叶-斯托克斯方程中的奥秘。 七、贝赫(Birch)和斯维讷通-戴尔(Swinnerton-Dyer)猜想 数学家总是被诸如x2+y2=z2那样的代数方程的所有整数解的刻画问题着迷。欧几里德曾经对这一方程给出完全的解答,但是对于更为复杂的方程,这就变得极为困难。事实上,正如马蒂雅谢维奇指出,希尔伯特第十问题是不可解的,即,不存在一般的方法来确定这样的方法是否有一个整数解。当解是一个阿贝尔簇的点时,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猜想认为,有理点的群的大小与一个有关的蔡塔函数z(s)在点s=1附近的性态。特别是,这个有趣的猜想认为,如果z(1)等于0,那么存在无限多个有理点(解),相反,如果z(1)不等于0,那么只存在有限多个这样的点。 [编辑本段]数学难题一例 已知X的平方加PX减15与(X+3)(X+Q)相等.求P的平方与Q的和的值. 方程为: X平方+PX-15=(X+3)(X+Q) (x+3)(x+Q)=x^2+(3+Q)x+3Q p=(3+Q)-15=3Q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等号两边两个函数就不等价这样两个函数的图像就不会重叠就不能保证x为任何值时两个函数值都相等所以Q=-5 p=-2 p^2=4 4+(-5)=-1 参考 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 数学编年史 Category:数学中未解决的问题 引用内容 "值得攻克的问题的价值是通过抵抗而成为久攻不克来证明的" -Piet Hein(1905年-1996年) 参考文献 克雷研究院千禧年大奖 MathWorld的待解问题页面 Winkelmann,J?rg,"一些数学问题"2006年3月9日 到未解的数学问题的链接列表、奖金和研究 讨论待解题目的书籍 Fan Chung;Ron Graham(1999年).Erdos对图论的贡献:其未解问题的遗产.AK Peters.ISBN 1-56881-111-X. Hallard T.Croft;Kenneth J.Falconer;Richard K.Guy(1994年).几何学中的未解问题.Springer.ISBN 0-387-97506-3. Richard K.Guy(2004年).数论中的未解问题.Springer.ISBN 0-387- 20860-7. Victor Klee;Stan Wagon(1996年).平面几何和数论领域旧的和新的未解问题.美国数学协会.ISBN 0-88385-315-9. 讨论近期获解题目的书籍 Simon Singh(2002年).费马最后定理.Fourth Estate.ISBN 1841157910. 数学 数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家们拓展这些概念,为了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从合适选定的公理及定义中建立起严谨推导出的真理。数学属性是任何事物的可量度属性,即数学属性是事物最基本的属性。可量度属性的存在与参数无关,但其结果却取决于参数的选择。例如:时间,不管用年、月、日还是用时、分、秒来量度;空间,不管用米、微米还是用英寸、光年来量度,它们的可量度属性永远存在,但结果的准确性与这些参照系数有关。 简介 数学相关书籍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简单地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简单的计数,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基础数学的知识与运用总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其基本概念的精炼早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古印度内的古代数学文本内便可观见。从那时开始,其发展便持续不断地有小幅的进展,直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因著和新科学发现相作用而生成的数学革新导致了知识的加速,直至今日。 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上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数学家亦研究没有任何实际应用价值的纯数学,即使其应用常会在之后被发现。 创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认为:数学,至少纯粹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结构,就是以初始概念和公理出发的演绎系统。 布学派认为,有三种基本的抽象结构:代数结构(群,环,域…),序结构(偏序,全序…),拓扑结构(邻域,极限,连通性,维数…)。 词源 数学(mathematics;希腊语:μαθηματικ?)这一词在西方源自于古希腊语的μ?θημα(máthēma),其有学习、学问、科学,以及另外还有个较狭意且技术性的意义-"数学研究",即使在其语源内。其形容词μαθηματικ?(mathēmatikós),意义为和学习有关的或用功的,亦会被用来指数学的。其在英语中表面上的复数形式,及在法语中的表面复数形式les mathématiques,可溯至拉丁文的中性复数mathematica,由西塞罗译自希腊文复数ταμαθηματικ?(ta mathēmatiká),此一希腊语被亚里士多德拿来指"万物皆数"的概念。(拉丁文:Mathemetica)原意是数和数数的技术。中国古代把数学叫算术,又称算学,后来才改为数学。 历史 数学相关书籍 奇普,印加帝国时所使用的计数工具。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之起点。数学的希腊语μαθηματικ?(mathematikós)意思是"学问的基础",源于μ?θημα(máthema)("科学,知识,学问")。 数学的演进大约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续发展,或是题材的延展。第一个被抽象化的概念大概是数字,其对两个苹果及两个橘子之间有某样相同事物的认知是人类思想的一大突破。除了认知到如何去数实际物质的数量,史前的人类亦了解了如何去数抽象物质的数量,如时间-日、季节和年。算术(加减乘除)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古代的石碑亦证实了当时已有几何的知识。更进一步则需要写作或其他可记录数字的系统,如符木或于印加帝国内用来储存数据的奇普。历史上曾有过许多且分歧的记数系统。 从历史时代的一开始,数学内的主要原理是为了做税务和贸易等相关计算,为了了解数字间的关系,为了测量土地,以及为了预测天文事件而形成的。这些需要可以简单地被概括为数学对数量、结构、空间及时间方面的研究。 到了16世纪,算术、初等代数、以及三角学等初等数学已大体完备。17世纪变量概念的产生使人们开始研究变化中的量与量的互相关系和图形间的互相变换。在研究经典力学的过程中,微积分的方法被发明。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研究数学基础而产生的集合论和数理逻辑等也开始慢慢发展。 数学从古至今便一直不断地延展,且与科学有丰富的相互作用,并使两者都得到好处。数学在历史上有着许多的发现,并且直至今日都还不断地发现中。依据Mikhail B.Sevryuk于美国数学会通报2006年1月的期刊中所说,"存在于数学评论数据库中论文和书籍的数量自1940年(数学评论的创刊年份)现已超过了一百九十万份,而且每年还增加超过七万五千份的细目。此一学海的绝大部份为新的数学定理及其证明。" 中国数学历史 数学相关书籍 数学古称算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 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号。到原始公社末期,已开始用文字符号取代结绳记事了。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有用1~8个圆点组成的等边三角形和分正方形为100个小正方形的图案,半坡遗址的房屋基址都是圆形和方形。为了画圆作方,确定平直,人们还创造了规、矩、准、绳等作图与测量工具。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这些工具。 商代中期,在甲骨文中已产生一套十进制数字和记数法,其中最大的数字为三万;与此同时,殷人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日期;在周代,又把以前用阴、阳符号构成的八卦表示八种事物发展为六十四卦,表示64种事物。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提到西周初期用矩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并举出勾股形的勾三、股四、弦五以及环矩可以为圆等例子。《礼记?内则》篇提到西周贵族子弟从九岁开始便要学习数目和记数方法,他们要受礼、乐、射、驭、书、数的训练,作为"六艺"之一的数已经开始成为专门的课程。春秋战国之际,筹算已得到普遍的应用,筹算记数法已使用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对世界数学的发展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这个时期的测量数学在生产上有了广泛应用,在数学上亦有相应的提高。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正名和一些命题的争论直接与数学有关。名家认为经过抽象以后的名词概念与它们原来的实体不同,他们提出"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把"大一"(无穷大)定义为"至大无外","小一"(无穷小)定义为"至小无内"。还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命题。而墨家则认为名来源于物,名可以从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反映物。墨家给出一些数学定义。例如圆、方、平、直、次(相切)、端(点)等等。墨家不同意"一尺之棰"的命题,提出一个"非半"的命题来进行反驳:将一线段按一半一半地无限分割下去,就必将出现一个不能再分割的"非半",这个"非半"就是点。名家的命题论述了有限长度可分割成一个无穷序列,墨家的命题则指出了这种无限分割的变化和结果。名家和墨家的数学定义和数学命题的讨论,对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秦汉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和文化均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古代数学体系正是形成于这个时期,它的主要标志是算术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以及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数学著作的出现。《九章算术》是战国、秦、汉封建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就其数学成就来说,堪称是世界数学名著。例如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特别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数的方法) 等,水平都是很高的。其中方程组解法和正负数加减法则在世界数学发展上是遥遥领先的。就其特点来说,它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 《九章算术》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采用按类分章的数学问题集的形式;算式都是从筹算记数法发展起来的;以算术、代数为主,很少涉及图形性质;重视应用,缺乏理论阐述等。这些特点是同当时社会条件与学术思想密切相关的。秦汉时期,一切科学技术都要为当时确立和巩固封建制度,以及发展社会生产服务,强调数学的应用性。最后成书于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排除了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中出现的名家和墨家重视名词定义与逻辑的讨论,偏重于与当时生产、生活密切相结合的数学问题及其解法,这与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是完全一致的。《九章算术》在隋唐时期曾传到朝鲜、日本,并成为这些国家当时的数学教科书。它的一些成就如十进位值制、今有术、盈不足术等还传到印度和阿拉伯,并通过印度、阿拉伯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数学的发展。 相关人物 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三国后期魏国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也是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其生卒年月、生平事迹,史书上很少记载。据有限史料推测,他是魏晋时代山东邹平人。终生未做官。他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人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求圆周率 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中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22/7为约率,取355/133为密率,其中355/133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算术的许多研究成果里面就早已孕育了后来西方数学才涉及的思想方法,近代也有不少世界领先的数学研究成果就是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 【李氏恒等式】数学家李善兰在级数求和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命名为"李氏恒等式"。 【华氏定理】数学家华罗庚关于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王元提出多重积分近似计算的方法被国际上誉为"华-王方法"。 【苏氏锥面】数学家苏步青在仿射微分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命名为"苏氏锥面"。 【熊氏无穷级】数学家熊庆来关于整函数与无穷级的亚纯函数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誉为"熊氏无穷级"。 【陈示性类】数学家陈省身关于示性类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陈示性类"。 【周氏坐标】数学家周炜良在代数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周氏坐标;另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周氏定理"和"周氏环"。 【吴氏方法】数学家吴文俊关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方法被国际上誉为"吴氏方法";另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吴氏公式"。 【王氏悖论】数学家王浩关于数理逻辑的一个命题被国际上定为"王氏悖论"。 【柯氏定理】数学家柯召关于卡特兰问题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柯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孙琦在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柯-孙猜测"。 【陈氏定理】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提出的命题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 【杨-张定理】数学家杨乐和张广厚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杨-张定理"。 【陆氏猜想】数学家陆启铿关于常曲率流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陆氏猜想"。 【夏氏不等式】数学家夏道行在泛函积分和不变测度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夏氏不等式"。 【姜氏空间】数学家姜伯驹关于尼尔森数计算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姜氏空间";另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姜氏子群"。 【侯氏定理】数学家侯振挺关于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侯氏定理"。 【周氏猜测】数学家周海中关于梅森素数分布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周氏猜测"。 【王氏定理】数学家王戌堂关于点集拓扑学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誉为"王氏定理"。 【袁氏引理】数学家袁亚湘在非线性规划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袁氏引理"。 【景氏算子】数学家景乃桓在对称函数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景氏算子"。 【陈氏文法】数学家陈永川在组合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陈氏文法"。 语言 数学相关书籍 在现代的符号中,简单的表示式可能描绘出复杂的概念。此一图像即是由一简单方程所产生的。大部份数学符号都是到了16世纪后才被发明出来了。在此之前,数学被以文字书写出来,这是个会限制住数学发展的刻苦程序。现今的符号使得数学对于专家而言更容易去控作,但初学者却常对此感到怯步。它被极度的压缩:少量的符号包含著大量的讯息。如同音乐符号一般,现今的数学符号有明确的语法和难以以其他方法书写的讯息编码。 数学语言亦对初学者而言感到困难。如何使这些字有着比日常用语更精确的意思。亦困恼着初学者,如开放和域等字在数学里有着特别的意思。数学术语亦包括如同胚及可积性等专有名词。但使用这些特别符号和专有术语是有其原因的:数学需要比日常用语更多的精确性。数学家将此对语言及逻辑精确性的称为"严谨"。 严谨是数学证明中很重要且基本的一部份。数学家希望他们的定理以系统化的推理依着公理被推论下去。这是为了避免错误的"定理",依着不可靠的直观,而这情形在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的例子。在数学中被期许的严谨程度因着时间而不同:希腊人期许着仔细的论点,但在牛顿的时代,所使用的方法则较不严谨。牛顿为了解决问题所做的定义到了十九世纪才重新以小心的分析及正 式的证明来处理。今日,数学家们则持续地在争论电脑辅助证明的严谨度。当大量的计量难以被验证时,其证明亦很难说是有效地严谨。 领域 早期的数学完全着重在演算实际运算的需要上,有如反映在中国算盘上的一般。如同上面所述一般,数学主要的学科首要产生于商业上计算的需要、了解数字间的关系、测量土地及预测天文事件。这四种需要大致地与数量、结构、 即算术、代数、几何及分析)等数学上广泛的子领域相关连著。除空间及变化( 了上述主要的关注之外,亦有用来探索由数学核心至其他领域上之间的连结的子领域:至逻辑、至集合论(基础)、至不同科学的经验上的数学(应用数学)、及较近代的至不确定性的严格学习。 分类 数学相关书籍 从纵向划分: 1、初等数学和古代数学:这是指17世纪以前的数学。主要是古希腊时期建立的欧几里得几何学,古代中国、古印度和古巴比伦时期建立的算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代数方程等。 2、变量数学:是指17--19世纪初建立与发展起来的数学。从17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变量数学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7世纪的创建阶段(英雄时代)与18世纪的发展阶段(创造时代)。 3、近代数学:是指19世纪的数学。近代数学时期的19世纪是数学的全面发展与成熟阶段,数学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的绝大部分分支在这一时期都已经形成,整个数学呈现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 4、现代数学:是指20世纪的数学。1900年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D.Hilbert)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发表了一个著名演讲,提出了23个预测和知道今后数学发展的数学问题(见下),拉开了20世纪现代数学的序幕。 从横向划分: 1、基础数学(英文:Pure Mathematics)。又称为理论数学或纯粹数学,是数学的核心部分,包含代数、几何、分析三大分支,分别研究数、形和数形关系。 2、应用数学。简单地说,也即数学的应用。 3、计算数学。研究诸如计算方法(数值分析)、数理逻辑、符号数学、计算复杂性、程序设计等方面的问题。该学科与计算机密切相关。 4、概率统计。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大块。5、运筹学与控制论。运筹学是利用数学方法,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解决有关人力、物资、金钱等的复杂系统的运行、组织、管理等方面所出现的问题的一门学科。 数论 数论 数论这门学科最初是从研究整数开始的,所以叫做整数论。后来整数论又进一步发展,就叫做数论了。确切的说,数论就是一门研究整数性质的学科。人类从学会计数开始就一直和自然数打交道了,后来由于实践的需要,数的概念进一步扩充,自然数被叫做正整数,而把它们的相反数叫做负整数,介于正整数和负整数中间的中性数叫做0。它们和起来叫做整数。对于整数可以施行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叫做四则运算。其中加法、减法和乘法这三种运算,在整数范围内可以毫无阻碍地进行。也就是说,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整数相加、相减、相乘的时候,它们的和、差、积仍然是一个整数。但整数之间的除法在整数范围内并不一定能够无阻碍地进行。 发展简况 在《算术探讨》中,高斯把过去研究整数性质所用的符号标准化了 人们在对整数进行运算的应用和研究中,逐步熟悉了整数的特性。比如,整数可分为两大类-奇数和偶数(通常被称为单数、双数)等。利用整数的一些基 本性质,可以进一步探索许多有趣和复杂的数学规律,正是这些特性的魅力,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的数学家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自古以来,数学家对于整数性质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但是直到十九世纪,这些研究成果还只是孤立地记载在各个时期的算术著作中,也就是说还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学科。 自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数学著作中都关于数论内容的论述,比如求最大公约数、勾股数组、某些不定方程整数解的问题等等。在国外,古希腊时代的数学家对于数论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整除性问题就有系统的研究,关于质数、和数、约数、倍数等一系列概念也已经被提出来应用了。后来的各个时代的数学家也都对整数性质的研究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使数论的基本理论逐步得到完善。 在整数性质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质数是构成正整数的基本"材料",要深入研究整数的性质就必须研究质数的性质。因此关于质数性质的有关问题,一直受到数学家的关注。 到了十八世纪末,历代数学家积累的关于整数性质零散的知识已经十分丰富了,把它们整理加工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了。德国数学家高斯集中前人的大成,写了一本书叫做《算术探讨》,1800年寄给了法国科学院,但是法国科学院拒绝了高斯的这部杰作,高斯只好在1801年自己发表了这部著作。这部书开始了现代数论的新纪元。 在《算术探讨》中,高斯把过去研究整数性质所用的符号标准化了,把当时现存的定理系统化并进行了推广,把要研究的问题和意志的方法进行了分类,还引进了新的方法。 基本内容 相关书籍 数论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后,随着数学其他分支的发展,研究数论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如果按照研究方法来说,可以分成初等数论、解析数论、代数数论和几何数论四个部分。初等数论是数论中不求助于其他数学学科的帮助, 只依靠初等的方法来研究整数性质的分支。比如中国古代有名的"中国剩余定理",就是初等数论中很重要的内容。 解析数论是使用数学分析作为工具来解决数论问题的分支。数学分析是以函数作为研究对象的、在极限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学学科。用数学分析来解决数论问题是由欧拉奠基的,俄国数学家车比雪夫等也对它的发展做出过贡献。解析数论是解决数论中艰深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比如,对于"质数有无限多个"这个命题,欧拉给出了解析方法的证明,其中利用了数学分析中有关无穷级数的若干知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创造性的提出了"三角和方法",这个方法对于解决某些数论难题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中也使用的是解析数论的方法。 代数数论是把整数的概念推广到代数整数的一个分支。数学家把整数概念推广到一般代数数域上去,相应地也建立了素整数、可除性等概念。数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代数整数,或者代数数域为研究对象,不少整数问题的解决要借助于或者归结为代数整数的研究。因之,代数数论也是整数研究的一个自然的发展。代数数论的发展也推动了代数学的发展。代数数论主要起源于费马大定理的研究。法国数学家P.de费马在学习与翻译丢番图的《算术》一书时,在书边上写下了著名的"大定理",即方程xn yn=zn(n 2)没有xyz?0的整数解。他说他已得到了这个结果的证明,由于地方太小而未写下。可是直到,三百多年来经过许多数学家的努力,这个"大定理"还没有能够得到证明。容易看出,这个结果的证明,可以归结到n=4以及n为奇素数的情形。费马本人给出了n=4的证明,L.欧拉与A.-M.勒让德证明了n=3的情形,P.G.L.狄利克雷证明了n=5的情形。虽然对于许多奇素数,人们已经证明了这个结果,但始终没有得到一个一般的证明。 几何数论是由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闵可夫斯基等人开创和奠基的。几何数论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空间格网"。什么是空间格网呢?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上,坐标全是整数的点,叫做整点;全部整点构成的组就叫做空间格网。空间格网对几何学和结晶学有着重大的意义。由于几何数论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必须具有相当的数学基础才能深入研究。 意义 陈景润(图)在1966年证明"歌德巴赫猜想",在国际数学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数论是一门高度抽象的数学学科,长期以来,它的发展处于纯理论的研究状态,它对数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并不清楚它的实际意义。 由于近代计算机科学和应用数学的发展,数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在计算方法、代数编码、组合论等方面都广泛使用了初等数论范围内的许多研究 孙子定理"来进行测距,用原根和指数来计成果;又文献报道,有些国家应用" 算离散傅立叶变换等。此外,数论的许多比较深刻的研究成果也在近似分析、差集合、快速变换等方面得到了应用。特别是由于计算机的发展,用离散量的计算去逼近连续量而达到所要求的精度已成为可能。 数论在数学中的地位是独特的,高斯曾经说过"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数论是数学中的皇冠"。因此,数学家都喜欢把数论中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叫做 ,以鼓励人们去"摘取"。下面简要列出几颗"明珠":费尔马大"皇冠上的明珠" 定理、孪生素数问题、歌德巴赫猜想、梅森素数问题… 在中国近代,数论也是发展最早的数学分支之一。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在解析数论、刁藩都方程、一致分布等方面都有过重要的贡献,出现了华罗庚、闵嗣鹤、柯召等第一流的数论专家。其中华罗庚教授在三角和估值、堆砌素数论方面的研究是享有盛名的。1949年以后,数论的研究的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在"筛法"和"歌德巴赫猜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世界领先的优秀成绩。特别是陈景润在1966年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和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以后,在国际数学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盛赞陈景润的论文是解析数学的名作,是筛法的光辉顶点。至今,这仍是"歌德巴赫猜想"的最好结果。周海中在著名数论难题--梅森素数分布的研究中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卓著成绩。 分支学科 相关书籍 算术、初等代数、高等代数、欧式几何、非欧几何、解析几何、微分几何、代数几何学、射影几何学、拓扑学、分形几何、微积分学、实变函数论、概率和数理统计、复变函数论、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数理逻辑、模糊数学、运筹学、计算数学、突变理论、数学物理学等等。 初等数论意指使用不超过高中程度的初等代数处理的数论问题,最主要的工具包括整数的整除性与同余。重要的结论包括中国剩余定理、费马小定理、二次互逆律等等。 解析数论借助微积分及复分析的技术来研究关于整数的问题,主要又可以分为积性数论与加性数论两类。积性数论藉由研究积性生成函数的性质来探讨质数分布的问题,其中质数定理与狄利克雷定理为这个领域中最著名的古典成果。加性数论则是研究整数的加法分解之可能性与表示的问题,华林问题是该领域最著名的课题。此外例如筛法、圆法等等都是属于这个范畴的重要议题。 代数数论引申代数数的话题,关于代数整数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目标是为了更一般地解决不定方程的问题,而为了达到此目的,这个领域与代数几何之间的关联尤其紧密。 几何数论主要在于透过几何观点研究整数(在此即格子点)的分布情形。最著名的定理为Minkowski定理。 计算数论借助电脑的算法帮助数论的问题,例如素数测试和因数分解等和密码学息息相关的话题。 超越数论研究数的超越性,其中对于欧拉常数与特定的Zeta函数值之研究尤其令人感到兴趣。 组合数论利用组合和机率的技巧,非构造性地证明某些无法用初等方式处理的复杂结论。这是由艾狄胥开创的思路。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
本文档为【数学难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