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伤仲永]《伤仲永》

2017-08-28 18页 doc 37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伤仲永]《伤仲永》[伤仲永]《伤仲永》 篇一 : 《伤仲永》 伤仲永 王安石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复述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5、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
[伤仲永]《伤仲永》
[伤仲永]《伤仲永》 篇一 : 《伤仲永》 伤仲永 王安石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读懂课文。 2、复述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5、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原因。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三、教学难点: 1、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原因。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了解、学习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 四、教学用时:三课时 五、教学类型:讲读课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一、导入 中国有句俗语:“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被誉为“发明大王”的伟大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九十九的汗水。”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更是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学生齐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正音正字: 即:jí,立刻,就。容易混淆的字是“既然”的“既”。 为,weí,动词,写上。容易与介词weì混淆。 夫,名词以外读fú,这里有指代的意思,指代那些本来就平凡的人。这种用法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同学们注意积累。 朗读节奏指导: 仲永/生五年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传/一乡秀才/观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4、听课文录音,学习正确朗读课文。 5、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年轻的时候,文章写得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3、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目“伤仲永”的“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掌握大意。 3、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 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学”:不让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天”:从上天那里得 到或上天赋予的。 3、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稍稍宾客其父 4或以钱币乞之 5环谒于邑人 6泯然众人矣 7贤于材人远矣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5、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6、指名简要复述课文故事。 五、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六、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2、课后搜集整理“天才与勤奋”的名人名言,至少5条。 板书设计 伤仲永 奇才————————————————?平庸 ?不使学?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泯然众人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文章内容,理解课文主旨。 一、导入 人们都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有的人的“天生我才”却能够气得周瑜再次“吐血”。上节课我们就认识了这样一个人,是谁呀,。 没错,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方仲永由一天资聪明、才能非凡的人,变成了一个资质平庸、“泯然众人”的人。也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文言词汇解释,翻译复述了这个故事。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再来看看方仲永是怎样一步一步“泯然众人”的。 二、分析课文,把握内容,理解主旨。 1、朗读,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述方仲永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 2、自由读,讨论: 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 者。” 方仲永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1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2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3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的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三、小结,归纳课文中心: 本文通过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和成年后才能衰竭的故事的记叙和议论,生动地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学习成长的关系,启示人们:要充分认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伤仲永 叙?五岁时:幼年天资聪明异、奇 十二、三岁时:少年才能衰退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 议?受于人者不至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揣摩语言特点,体会写作特色。 一、导入 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揣摩课文的语言运用特点,学习它的写作方法。 二、揣摩文章语言特点 1、朗读1、2段,体会叙述语言的特点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可从两方面体会: 用词的精当传神。比如: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 的家庭背景。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问: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富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情态;而“忽”“即”“立”三个副词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4问: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丧尽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终未成大器。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一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结尾这一段议论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是: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三、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3、本文借事说事,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务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4、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以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自明的”效果。 5、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四、口语表达训练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提示: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参考示例: 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学习。从客观上讲,发现人才是重要的,但培养人才更为重要。确实应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 青少年高科技犯罪带给我们的思考应该是深刻的。 2、后天教育对一个人能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但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奋。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勤奋即成功,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如马克思,辛苦40年写就《资本论》,司马迁,足遍天下,写就《史记》;歌德耗时58年,著有《浮士德》;数学家陈景润,通宵达旦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青年曹南薇,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3、我们应该为天才的成长营造怎样的环境,文中邑人惊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对他“世隶耕”的父亲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宾客其父”。仲永的父亲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杀了仲永的才能。这让我想起了时下走红的少年作家群,轰动2000年的“韩寒现象”。该如何看待“少年作家”这一现象,该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怎样的环境,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自信而有才情的文坛新生代,天赋才情勤勉劳作是他们成功的最要紧的因素;有人劝勉他们不要因才高而迷失自我;有人认为对待少年天才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捧杀,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切实的帮助。 4、成功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都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补拙。白痴天才舟舟、英国首相丘吉尔、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鲜明的例子。实践,一个人才能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教师小结:大家说得很好,有对作者观点的认可,也有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作进一步的引申,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如能课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将会脱颖而出。 四、体验与反思。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五、课堂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篇二 : 5 伤仲永 ,]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 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 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一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观点。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见“课文研讨”。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这是一道诵读训练题,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法特殊的,一种是文言常用虚词。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比。于:被。 四?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一、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独立完成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略加点拨,适当答疑。 二、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 三、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 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1.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 2.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3.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曾以殿中丞知韶州,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宝元二年,王益卒于江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故称“先人”。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 笔、墨、纸、砚,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作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篇三 : 伤仲永 《伤仲永》_200字 记得学过一篇课文《伤仲永》,说的是方仲永由一个天才变为普通人的事实,文中也着实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同上文相比,文章的主人公在前面的表现当然截然不同,但后面的结果却更出人所料,一个从天才降为凡人,另一个由不争气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无产阶级的英雄,打造出这天差地异的结果的,应该就是 后天教育与个人努力造成的吧~ 只有在磨难中历练过得人才能成才,这就是文章所告诉我们的深刻含义吧~而且本文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写此书时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他强忍着病痛,历时三年才完成此书,也是想让我们这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刻苦学习和严格要求自己,拥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班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吧~ 我想,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初一:1515248998
/
本文档为【[伤仲永]《伤仲永》】,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