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实验三十一 似动现象

2020-03-08 6页 doc 45K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实验三十一 似动现象实验三十一  似动现象 实验背景知识 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内部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默,于1912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
实验三十一  似动现象
实验三十一  似动现象 实验背景知识 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内部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默,于1912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 实验目的 1、 学习似动现象的研究方法。 2、 掌握似动现象的基本规律。 3、 分析影响似动现象产生的时间与空间条件。 实验方法 一、 被试 全班同学,3~5人一组 二、 仪器与材料 计算机,北京大学PES心理实验系统“似动现象”实验程序,命令:EVISION。 三、 方法与程序 1、 在黑色背景上相继呈现两个红色小圆点(直径0.5cm)。两个小圆点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条件下呈现。 2、 在每种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条件下,演示两个小圆点从左到右相继呈现共5遍,每个小圆点呈现60毫秒。即每次实验按如下顺序重复5遍 刺激1  →  时间距离  →  刺激2 60ms        5~100ms      60ms 3、 两个小圆点之间的空间距离分别为2cm、5cm、8cm。空间距离的实验顺序按照拉丁方的方式进行排列,将被试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按照三种不同的顺序进行实验,图示如下: 顺序          1          2          3 甲            2cm        5cm        8cm 乙            5cm        8cm        2cm 丙            8cm        2cm        5cm 4、两个小圆点之间的时间距离有12种,分别是5ms、10ms、20ms、60ms、100ms、150ms、200ms、250ms、300ms、350ms、400ms、500ms。在每种空间距离的条件下,这12个时间距离分别按照升序和降序共做24次判断。即,在每个空间距离条件下,时间距离从5ms开始,依次增加到500ms,每个时间距离做一次判断,让被试判断两个刺激是同时出现、先后出现、还是一个刺激从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然后再从500ms开始,逐渐减少时间距离到5ms,同样每个时间距离做一次判断。每个被试对每个空间距离判断24次,三个空间距离总共判断72次。 5、将被试的判断结果分别统计为“同时”、“先后”、“似动”三种情况,将每个被试的判断结果31-1中。 表31-1  似动现象实验记录表 判断 结果 时间距离(ms) 5 10 20 6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500 空 间 距 离 (cm) 2↑ 先后 似动 似动 似动 似动 似动 似动 似动 似动 似动 似动 先后 2↓ 似动 似动 似动 似动 似动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5↑ 同时 似动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似动 先后 先后 5↓ 似动 似动 似动 似动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8↑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似动 先后 先后 8↓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6、实验参数 准备时间=1000(毫秒),即按键后到正式开始呈现的时间 刺激呈现时间=60(毫秒),即亮点呈现的时间 刺激间隔时间=800(毫秒),即两次实验间的时间间隔为800ms,每一时间距离演示5遍 任务间隔时间=2000(毫秒),即不同空间距离的实验的间隔时间 背景颜色=0,黑色,即圆点后的背景色 前景颜色=255,红色,即圆点的颜色 像素个数/厘米=41.2,通过测量320个像素的线条的长度算出来 结果与分析 1、分别计算“同时”、“先后”、“似动”三种情况出现的次数,并填入表31-2中。 2、整理和计算出不同空间距离条件下阈值(毫秒)的范围,其中从观察到“同时”到“似动”为下限,从“似动”到“先后”为上限,填入表31-2 表31-2  不同条件下三种反应的次数 反应 时间距离 (ms) 空间距离 (ms) 5 10 20 6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500 阈限范围 (ms) 2 同时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500 似动 1 2 2 2 2 1 1 1 1 1 1 0 先后 1 0 0 0 0 1 1 1 1 1 1 2 5 同时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5~60 似动 1 2 1 1 0 0 0 0 0 1 0 0 先后 0 0 1 1 2 2 2 2 2 1 2 2 8 同时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00~400 似动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先后 2 2 2 2 2 2 2 2 2 1 2 2                               结论 从本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在本实验呈现的刺激强度下,先后呈现两红色两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10cm和60cm。空距一定时,时距与10-60cm差异越大时,产生似动次数越少;时距一定时,空距越大似动现象越难产生。当刺激的强度、形状一定的情况下,当缩短时距时,只有减小空距才能产生似动。 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说明似动现象产生的时间与空间条件。 答:时间条件:时间越短,似动现象越明显,时间偏长就会认为是先后现象; 空间条件:两点距离越大,似动现象就会越明显; 两点距离越小,同时现象就会越明显。 2、分析似动现象产生的个体差异。 答:①由于实验前告知了被试什么是似动,所以对于受暗示性较强的被试,容易产生似动;暗示性较差的被试,则不容易产生似动,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产生似动效应,因而受被试的主观的影响较大。 ②有的人反应快,在较短时间反应迅速。 ③个体神经对刺激兴奋时间长短不一,有的被试没有产生同时出现的反应。 3、实验结果与经典实验结果有何差异?这种差异如何从实验上加以分析? 答:①在该试验中,被试几乎没有同时反应,而在经典实验中,当时间距离小于30ms时,容易出现同时反应。 ②在该实验中,被试的反应更加受空间距离的影响,时间距离的影响较小,而在经典实验中,被试反应受到刺激强度、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的影响。 4、似动现象在实践中有何意义? 答:霓虹灯广告的制作,电影和电视的摄制等,都是利用似动的原理而产生出一种视觉上连续、自然的运动效果。 参考文献 杨博明,《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31-235页 继续阅读
/
本文档为【实验三十一 似动现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