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古城重庆的文化再现

古城重庆的文化再现

2019-02-19 4页 doc 16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古城重庆的文化再现古城重庆的文化再现 摘要:在地域文化多方向发展的现代社会,重庆占有独特亮眼的一席之地。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它吸引了历史上的众多文学墨客。古城重庆更因为其历史魅力和地理优势,留下了历代文豪的一系列文学作品,为其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古代重庆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特殊的人文环境在文学历史长河中得到文化再现,并且形成了重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特色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关键词:古城重庆古代文学艺术再现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记载重庆的史料本应是很多的。但是,或许因为没有记载,...
古城重庆的文化再现
古城重庆的文化再现 摘要:在地域文化多方向发展的现代社会,重庆占有独特亮眼的一席之地。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它吸引了历史上的众多文学墨客。古城重庆更因为其历史魅力和地理优势,留下了历代文豪的一系列文学作品,为其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古代重庆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特殊的人文环境在文学历史长河中得到文化再现,并且形成了重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特色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关键词:古城重庆古代文学艺术再现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记载重庆的史料本应是很多的。但是,或许因为没有记载,或者记载下来的资料亡佚了,导致现存资料不多,并且零碎、笼统,常常只提到巴蜀,对古城重庆的明确记载稍有一些梗概。并且,长期以来,巴渝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被使用,盖源于古巴郡渝州之名。其覆盖面包括今重庆直辖市大部和四川省南充、沪州等地,实指其祖居或出生地在今重庆市所辖涪陵、云阳、奉节、合川等十三区二十三县(自治县)和四个县级市。 一个城市的兴起总是逐渐形成的。一般来说,总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原因形成居民点,发展而成为城市。重庆也不例外,但是,当我们知道有个江州城的时候,已经是一个诸侯国的国都了。在此之前,是怎样逐渐形成的,经历了多少岁月,可说完全找不到资料,不可考了。三千年前既然是诸侯国的国都,不容置疑,比较繁盛,城市也具有一定的规模,是巴国最重要的城市。在此之后,又历为郡、州、府治、总具有一定的规模,仍然是重要城市。根据《华阳国志》记载,三国时期时李严所建江州城周回十六里,就与明初戴鼎所筑的城差不多,可为明证。至于重庆名称的取义,有两种说法:南宋孝宗赵眘于淳熙十六(1189)年把他的儿子赵惇封在恭州为恭王。二月,赵惇就受孝宗内禅即位,八月升恭州为重庆府,既封恭王,紧接着又即帝位,双重庆贺,作为府名。有人又说重庆的取义是位置介于绍庆和顺庆之间,似乎牵强。至于重庆简称渝是由于曾在隋文帝开皇元(581)年至隋炀帝大业三(607)年,唐肃宗乾元元(758)年至宋徽宗崇宁元(1102) 年为渝州州治。渝州是有渝水而来,渝水又是渠江的另一名,本嘉陵江支流之一,当时每每用来称嘉陵江全流,又把江的名称取作州的名称。渝州虽然废了将近九百年,但重庆简称渝直到现在。 重庆因为其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集山、水、林、泉、瀑、峡、洞等为一体的壮丽自然景色,又拥有熔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的浓郁文化景观。在历史上前人多有吟咏,留下了很多古人的胜慨,使后人每每读到诗篇,不禁神往。古代文人笔下的古城重庆并不是单调缺乏灵感的,大自然所馈赠的自然景物在加上巴渝文化下产生的人文景物,往往会使古人一咏一叹,用笔墨著下绝美诗篇,以存其真。正因为有了前人的耕耘,古城重庆的文化在沧海桑田的世间变化中,成为永恒,使文化发展成为文明。 一、山脉河流 重庆地区四川省东部偏南,四川盆地的东南边缘,川东褶皱带,重庆城建筑在华蓥山余脉上,长江与嘉陵江汇合而形成的半岛的尖端。不仅城在山上,城又本在众山中。城依山建筑,起伏不定,大致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中部山脊也高。乾隆旧《志》叙形胜,更大而言之,谓全蜀“四塞之险,甲于天下。渝州虽东川腹壤,而石城削天,字水盘郭。山则九十九峰,飞拴攒锁于缙云、佛图之间。”重庆以山出名,故曰山城。古代作家的游山记通常会涉及到对山水的描写。唐代王维曾在《晓行巴峡》中写道:“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巴峡即现在所称的巫峡,行路于巴国中三峡其一的巴峡,水深山多,这也是诗人王维的感慨,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山城中,“赖多山水趣,稍解离别情”,看着这美好的山水景色,也能稍微舒缓一下内心的离别伤感之情。重庆名山众多,各具特色,关于其中之一的缙云山,清代何仕昌的《冬日游缙云山》也有一段写道缙云山奇绝的妙文:“晨起步山腰,冷冷飞玉屑。相将遣愁怀,非欲探奇绝。倚树听松涛,划台观石碣。偶逢鹤发翁,留醉藤萝月。”《巴县志》引《蜀中名胜记》:“缙云山在县西北百三十里,其山高耸多山木,下有温泉,东西分流。相传黄帝于此合药。”诗人本是登山观景欲遣愁怀,但是在半山途中观景时,却偶逢仙翁,留醉藤萝月。因此,相比较于登山访僧不遇,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缙云山的奇绝也正在此。 城在半岛上,长江绕其东、南,嘉陵江绕其北,西部接陆。重庆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汇合处,两江在城郊的溪流很多,著名的有鱼洞溪、海棠溪、清水溪流入长江,有虎溪河、童家溪流入嘉陵江。重庆称为天险,因为城垣建筑在峰顶,三面抱江,居高临下,自为金城汤池。关于这些溪流的诗词歌赋较多,但清代的诗人刘慈的《海棠溪》算是写出了溪边农家小院的静谧,如“清溪窈窕兰桡轻,荡入溪中烟水平。”和“儿童树底逐金弹,少妇楼头吹玉笙。”通过这一静一动的描写,写出了溪边生活的安详与可爱。这也是对海棠溪处处渔歌声的一种向往与赞美。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巴女词》中写出的江水却是湍急如箭:“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李白笔下的巴水和刘慈的溪水是完全两种不同的状态,但这也是合乎情理的,重庆的地势高低起伏,因此才会有江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二、寺庙宫观 重庆老城区的寺庙宫观,记载着重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是佛教文化的体现,这不仅丰富了山城的人文景观,也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根据统计,重庆尚存寺庙宫观260余座,其中老城区渝中区拥有寺庙宫观94座,为全市最多者。《巴县志?古迹》称:“巴处山川形胜之地,立国最古,前代名迹,较然彰著。”。重庆的寺庙文化较为繁荣,甚至有一些地名以寺名命名,如大佛寺现在是重庆北站的别称,当地居民都以大佛寺代称,可见寺庙文化在普通民众的影响至深。宋代周敦颐的《游大林寺》中有记载:“三月山房暖,林花互照明。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轻。”该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大霖山半腰,也映射出了了重庆大多的寺庙都是建在高山之上,这是由重庆地形所决定的,并且将寺庙建在高山之上有佛教的神秘之感,也赋予了寺庙远绝于尘世的清高之感。这也成为了古代山城人民的精神寄托。 三、文物胜迹 重庆城市一个旅游大城,不仅具有众多现代旅游景点,也有丰富的古代旅游资源,令人神往的巴渝古景。古代的巴文化所传承下来的一些典型代表,如川剧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在重庆的流传下来的各具特色的巴渝十二景,一直是人们的所喜爱的旅游胜地。除了十二景,古城重庆还有更多的文物胜迹, 如洪崖洞、丰年碑、望江屋等等。但是重庆的文物古迹很多只保留了一些名称,东西已经看不到了,现在看得到的除了罗汉寺外,只有巴蔓子墓了。墓在莲花池旁边,俗称将军坟,这个两千多年前的古迹,过去一向得到重视,历代都有修补,才能保存到现在。历来对巴蔓子加以歌颂的诗文有很多,清龙为霖《踏青过巴蔓子墓》:“刎颈高风悬日月,存城旧事邈山河。行经西路孤坟惯,思入东风芳草多。得如此臣真足矣,无降将军更如何。廉颇生懦归忠魂,岁岁游人莫浪过。”诗人对巴蔓子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清代王尔鉴《巴蔓子墓》:“头断头不断,万古须眉宛然见。”仅以此事以表世人,为后人所诫。 古城重庆正因为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它独一无二的城市特色,并且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历代文人前往,写下了多篇著名的文章,在这些诗词歌赋中,都能够具体再现古城重庆的深厚文化积淀,让我们领略到了古城重庆的壮丽与和谐。通过山川河流、寺庙宫观、文物胜迹全方面了解到了古城重庆的历史文化。在古代相关文学的记载下,也让我们对于古城重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彭伯通《古城重庆》重庆出版社1981年 (2)、彭伯通《重庆题咏录》重庆出版社1985年
/
本文档为【古城重庆的文化再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