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020-03-08 6页 doc 20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国民的物质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这种“三高一低”的特征。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以来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本文从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意义,进而具体说明怎样做才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后得出结论指出我们一定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节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近五...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国民的物质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这种“三高一低”的特征。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以来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本文从中国经济存在的问入手,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意义,进而具体说明怎样做才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后得出结论指出我们一定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节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近五年,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从26万亿元增加到约52万亿元,按现价计算翻了约一番。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新增就业达到5870万人。财政收入从5.1万亿元,增加到11.7万亿元,也翻了一番。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升空,“中国高度”实现华丽转身;“蛟龙”号7062米深海下潜成功,刷新了“中国深度”。从大型飞机项目开启,到中国高铁延伸演绎着“中国速度”,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见证。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模式,这种增长方式最明显地表现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这种“三高一低”的特征。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问题,而且也是不可持续的。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水平相比,要高出2.4倍;我国的能耗是日本的5—6倍,美国的2—3倍,而且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以煤炭和石油为主,二者占能源总消耗的90%。煤炭是我国能源结构中比重最大的,这就使得我们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是美国或日本的10倍左右。;距今已经十年前的2003年,我国煤炭消耗量已占世界煤炭消耗量的30%,但创造的GDP还不到世界总产值的4%。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物要高出10倍以上。因而素称地大物博的中国,已难以满足日益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仅2003年就从海外进口了1亿吨的石油和成品油、1.4亿多吨铁矿石。不仅如此,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带来的损失,要占到GDP的8%以上,造成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式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经集中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严重威胁,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醒。 一直以来,我们在衡量经济发展时主要采用的指标是GDP。这种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单纯追求GDP会导致忽视发展经济的目的。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为了增长的增长则把增长或追求GDP当作目的,这就会忽视很多有利于文明身体健康的公共事业。(2)单纯追求GDP导致为了增长而不择手段,由此引起各地的过度建设和重复建设,而且还对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激励, 结果是污染环境,使资源不堪重负。(3)单纯追求GDP还会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如果GDP被当作唯一的目标或主要的目标,这会使地方政府形成GDP导向的政绩观,如此数量扩张成为经济增长的目标,提高质量或者为此需要的技术创新被忽视,其结果就是集中于制造环节这一产业链条的低端,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所以如果不实现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会面临很大的困难,甚至会出现更大的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于是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正式将过去一直提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将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关专家指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是渐进的动态的概念,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精神,即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少越好,前者就是资源节约,后者就是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的环境影响。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坚持把节约放在首位,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有效抓手,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 首先,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体系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以牺牲环境容量为代价来获得财富数量的增长,表现出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高污染排放特征。因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低资源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低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为此,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广开试点,健全法制,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要达到全面小康的经济目标,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 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源,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及政府的某些政策不当,为此必须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步伐,推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不断深化改革,推进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目前我国资源、环境上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体制与机制的不适应造成的,如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和“不到位”,造成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不适应;不少地方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经济增长质量与社会发展,许多政策和制度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脱节;再比如,污染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受制于区域、流域性污染总体调控,可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形成了横向分部门管理、纵向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生态环境系统各要素的关联性被部门界限、行政区界限、行政级别界限等人为因素割裂开来,协调的工作很难。因此,必须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改革与创新,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体制保障。当前工作的重点:一是加快生产要素价格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大程度地发挥基础性作用。尽快理顺资源、环境价格,使其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的程度,改变资源、环境价格严重扭曲的现状。二是转变政府职能,使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把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管理和投入作为基本职责之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公共物品的投入强度,解决生态环境在市场配置中的失灵问题。三是大力加强制度创新,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改进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一整套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等。 再次,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这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关键。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纲要(2006-2020年)》明确今后我国科技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中,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被放在了优先位置,成为《纲要》提出的5个战略重点之一;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则成为《纲要》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和发布《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技术、工艺和设备目录》,修订《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制定《节水技术政策》等。我们要狠抓《纲要》的落实,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最后,倡导和培养全民的生态文明、环境文化和节约资源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调动企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使人们在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等领域建立起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和对环境友好的价值理念,并以此指导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就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资源的节约、也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 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程,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以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顽强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历史终将见证,意气风发的中国人民一定会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锡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政府行为的规制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3(1): 97-102. [2] 孙玉洁.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考[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2007(1): 106-107. [3] 王鹏.“两型社会”内涵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24 (5):74. [4] 王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2(2):147. [5]王吉亚.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思考[J].环境经济, 2007(4): 5-10. [6]胡和平.决不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谈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学习月刊, 2006(6):2-6.
/
本文档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