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英美文化差异

2017-10-15 11页 doc 30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635

暂无简介

举报
英美文化差异英美文化差异 1. Addressing people称呼 “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平时我们常听到学生称呼他们的老师为“Teacher Wang”王老师其实这是不符合英美人习惯的。在英语中“teacher”不能用于称呼。一般来说英美人称呼中小学的男老师为“Mr Wang”女教师为“Miss Wang”。我们中国人称呼别人时常把对方的行政职务加上如王主任Director Wang等 在英语中这些是不能与姓氏联用的。 2. Thankfulness感谢和答...
英美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差异 1. Addressing people称呼 “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平时我们常听到学生称呼他们的老师为“Teacher Wang”王老师其实这是不符合英美人习惯的。在英语中“teacher”不能用于称呼。一般来说英美人称呼中小学的男老师为“Mr Wang”女教师为“Miss Wang”。我们中国人称呼别人时常把对方的行政职务加上如王主任Director Wang等 在英语中这些是不能与姓氏联用的。 2. Thankfulness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or drink 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 Compliment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如BYour shirt looks nice. AThank you. 4. Privacy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有这样的对话: A:“How old are you Miss Green” B:“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iss Green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 “你去哪儿” Where are you going 和 “你在干什么” What are you doing 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 Greetings 问候 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习惯说您吃过了吗Have you had your meal 或者说您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而英美人见面时则说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or Good evening。 如果与熟人打招呼则说Hello Hi or: How are you 如果用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说的 “您吃过了吗” 去问候英美人就会引起对方的误解认为你会 “邀请对方去吃饭”。如果见到英美人时说“您上哪去” 他们会很不高兴。因为这是干涉别人的私事。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 6. Introduction介绍 “Whats your name” 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 “I am John Smith.” 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please” 或 “May I know your name” 如果使用 “Whats your name” 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 Festivals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大家共同的节日如新年等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 and 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浅谈中西交际用语的差异 中文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日益密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而语言便是进行跨 文化交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媒介。因此作为一名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同时 也必须充分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这已是不可置疑的事 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 掌握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 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通过简要分析中西方日常交际 用语的差异从中揭示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阐明语言学习即文化学习强调注重中西 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几种了解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途径。 关键词跨文 化交际语言与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克服交际障碍 On Differences of Communicative Express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comes closer and closer.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n which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engaged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is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media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as a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culture of the language. It is unquestionabl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very close.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also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is country’s culture. The degree of mastering this country’s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influences directly one’s capability of using the language. It is the premise of using the language properly.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n it reveal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of everyday express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ers. It clarifies that language learning means culture learning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is cultural difference. It also recommends several ways to know the culture background of English countries.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anguage and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ers overcoming the obstacles in communication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特 别是加入WTO后同其他国家的交往也日趋频繁人们开始重视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 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胡文仲1999 各民族文化有其产生的土壤发展的历史和群体认同的现状。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 历史背景决定了不同的文化现状。不同的文化现状意味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行 为准则。在中国人和西方人之就存在着一道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屏障这道屏障导致 跨文化交际者无法在交际中正确地译码使交际出现障碍。 语言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 要媒介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罗萨莉?马焦在其文章 Bias-Free Language: Some Guidelines谈到 “Culture shapes language and then language shapes culture.”“语言既塑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塑造。”1P91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化的载体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又受文化的影响。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又反 映文化。“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展现在眼前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 及该民族对人生的想法、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 民族的文化自然会迥然不同。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语言上。” 2P82-83 同时文化又制约着语言的形式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丰富和更 新着语言的文化内涵使语言变得更加精确、缜密。总之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脱离特定文化背景和内涵的语言。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反之亦然。 二、中西方日常交际谈话中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尤指中国与英美国家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它们各有反映着本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凝重的历史传统因而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在此着重讨论中西方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生活用语的差异。 一 称呼用语的差异 正常交际的首要条件是正确、得体地称呼对方。得体的称呼可使双方缩小心理距离使交际顺利进行。在中西文化中因其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使其在称呼用语上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要注意的是中西方姓名的排列顺序不同。“中国人的称呼以“姓”居首位而英美人则以“名”居首位。”3P30 因而中国人称呼西方人时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用西方人的“姓”而非用他们的“名”来称呼他们。如在看到Jim Green这个姓名时可能将其称呼为“Green” 或 “Mr. Jim”西方人听了这样的称呼就会感到不舒服应该是“Jim”或 “Mr. Green ” 才是正确的。 在日常交际中中国人比较注重礼节一般先称呼后讲话。根据对方的身份及其与自己的关系亲疏以及场合的不同使用不同的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其称呼注重敬意。但是在西方人们追求平等、亲近的人际关系不管是在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都喜欢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 Joy Peter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可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可以这样称呼一点儿也没有不尊重的意思甚至子女对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用名字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如学生对老师、雇员对上司老师和上司并不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或太随便相反认为自己待人友好、容易亲近。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而西方人崇尚对等式的称呼方式。” 4P53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属或邻居时都可以使用亲属称谓。” 5P30 如非亲属之间孩子对长辈称“叔叔”、“阿姨”、“伯伯”等对平辈称“大哥”、“大姐”是常事。但是“在英语中用于表达亲属称谓的词一般不用于表达非亲属关系。” 6P30 如果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Green”、 “Auntie/Aunt Brown”对方听了可能觉得不顺耳。因为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而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还可以用“Mr.” “Mrs.” “Miss/Ms”加上姓或者直接用“Sir先生”“Lady女士”来称呼。再则汉语的亲属关系比较具体。最典型的如汉语中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和姨父等区分但是在英语中就用一个词“Uncle”来表示汉语中有姨母、姑母、伯母、婶母、舅母等称呼英语也都只用 “Aunt”一词代碓偃绾河镏械奶谩?硇值芙忝糜?镏小癈ousin”一词也包含了全部的称呼。这三个词究竟指谁要弄清楚当时的情景才能知道。 此外在中国人们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会在姓的后面加上人的头衔、社会职位等如 “郭校长”、“杨经理”、“周局长”、“刘老师” 等称呼。但是“Principal Guo”、“Manager Yang”、“Bureau Director Zhou”、 “Teacher Liu”等称呼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在西方只有少数职业和职务可用于称呼。如教授可称Professor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 和Major等等。英语中这种职业/职务衔头姓氏的称呼形式使用范围狭小用途十分有限。西方人不喜欢这样的称呼认为这样的称呼很虚伪。 二打招呼用语的差异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见到朋友或熟人打声招呼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行为。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因此他们在见面时打招呼 的用语和习惯也大相径庭。 中国有浓厚的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因此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用“你吃了吗”来和对方打招呼但这句问候语实际上已失去了其字面上意义不是用来询问信息而只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因此回答“吃了” 或 “还没有吃”均无关紧要。然而若按字面直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来问候西方人按照其文化习俗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男性若问女性则表示要与对方交朋友或约会的愿望。可是中国人说这句话时通常是没有“邀请”和“约会”这层意思。汉语中另一种常用的打招呼语是“你去哪里啊”、“到哪儿去啦”这两句话在汉语中是打招呼的方法而不是真想了解问人到哪里去。所以对方可以任意给一个回答也毫不觉得难堪。然而如果用同样的方式与西方人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ou been”西方人往往会理解为是一个询问信息的问句会使他们感到难堪甚至会感到生气他们会觉得说话者在干涉他们的私事。他们虽然嘴上不说心里也许会想“Why do you ask these questions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另外还有一种“中国式的问候方式是看见某人在做什么就说什么。”7P97 例如当中国人遇见自己认识的人在洗车可能会这样打招呼“你在洗车啊”中国人听到这样的打招呼觉得很自然、很正常。可是对西方人说“You are cleaning your car aren’t you”他听起来觉得很奇怪、很别扭。心里会想你明明看到我在洗车还要问这样的问题简直是在说废话。 也许英美人比较讲究高效率的缘故人与人之间没有中国人那样热情在以上同样情况下常用的打招呼语一般比较简单如“Hi”、“Hello”、“How are you”或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有时也以谈论天气的方式如“It’s a nice day isn’t it”来和对方打招呼。然而这些问候语中国人听起来觉得洋味太浓觉得与对方太过生疏一般较少使用。 三告别用语的差异 通常人们在进行交际时不会不发出任何信号就突然分手或匆匆离去。离开前总会用一定的告别语来表明自己要离开。中国人分手时通常说“再见。”相当于英语中的“Good-bye”、“Bye-bye”。但是在说“Good-bye”、“Bye-Bye”或“再见”之前还要说些客套话中西方由于社会文化习俗不尽相同告别用语也各具特色。 “在中国的告别礼仪中人们往往把道别的原因归于对方。”8P71 例如中国人到别人家里做客告别时多半会以 “我得走了你一定很累了。”“I’d better be going now. You must be very tired.”或 “你明天还得早起我该走了。”“You will have to get up very early tomorrow. I should go now.”等方式向主人告别。然而“如果一个美国人去另一个美国人家里做客他多半找出与自己有关的理由道别而不涉及主人一方”9P71如“Well I’d better let you have some sleep.”“好了我得让你休息了。”、“Tomorrow I have to get up early. I must go now.”“明天我还得早起我该走了。”或者说“I’ll have to go . Tomorrow I’ll go to work.”“I must be say good-bye. My wife is waiting for me at home.”等等。就如Alan Maley 所说“In typical western context the guests would usually find reasons to leave related to themselves rather than to their hosts.” 另外也可以用“We have to say goodbye now. We enjoyed the evening very much. Thanks a lot.”“我们得说再见了。我们今天晚上过得很愉快。多谢了。”或“I think I’d better be leaving now. It’s very nice to have a talk with you.”“我想我得离开了。和你聊天非常愉快。”等略表示感谢的告别语。英美人认为这样说更显得体。但是在中国则一般不使用这样的告别语。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如有客人来访当客人离开时主人要把客人送到家门口。客人会对主人说“请留步”、“不要远送了”主人会说“走好”、“慢走” 之类的客套话。这些说法都无法直接译成英语。如果用“Stay here.”、“Don’t come any further with me please.”等向英美人道别他们会觉得十分尴尬。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要送你太远的意思。除非你邀 请否则别想他们会送你很远。这并不是西方人不友好而只是他们没有这样的习惯。而若对外国客人说“Go slowly.”、“Walk slowly.”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Why should I walk slowly” “为什么我要慢走”。外国人把“Go slowly.” 、“Walk slowly.”看成是种要求事实上它只不过是中国人告别时所使用的一种极为普通的表达方式。在此类情况下英美人常常将客人送到门口并且说“Do come around again when you have time.”“有空再来。” 或“Give my best regards to your parents.”“替我问候你的父母。” 此外当中国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问题解决后中国学生离开前可能会这么向老师告别“对不起浪费您这么多的时间我该走了。”这本是一句自谦的客套话 只是表示对老师的尊重。但若这名老师是西方人他/她就会觉得尴尬。 他/她会认为在你心里他/她的帮忙只是在做一些无用的事而已。他/她会觉得很不高兴以后也不会再帮助你了。其实在这时中国学生只需说“Thank you for your help I think I should go now. Goodbye”就可以了。 四对于赞扬和恭维的应答差异 “英美人的思维模式多为直线型喜欢直接表达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大多为螺旋型喜欢委婉含蓄的表达。”10P49因此在与中国人进行交际时外国人常常吃惊地发现当他们赞扬或恭维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总是不知所措过于谦卑或贬低自己甚至反复地予以否认而不会像外国人那样很坦然地用语言表示感谢。 例如当有人称赞你说“That’s a beautiful dress you have on”“你穿的衣服真漂亮”谦虚的中国人很可能会说“No no 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不不它只是一件很普通的衣服。”或 “No. In fact I’ve worn it for several years.”“不事实上我已经穿了好几年了。”再如当别人赞扬、恭维你的能力或技巧时如“Oh your English is really good.”“你的英语真棒。”、“Your handwriting is very beautiful.”“你的书法真漂亮。”。对于这两句恭维话不管是否与事实相符中国人通常也会否定对方的恭维而可能说“Well it’s just so so.”“一般而已。”、“No you flatter me.”“不你过奖了。”甚至有的还会用这样的话来贬低自己“Oh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I must study hard.”“哦不我的英语不好。我还必须努力。”、“No no not at all. You are joking.”“不不一点儿也不漂亮你是开玩笑吧。”。相反西方人却通常公开地表示接受这种赞扬和恭维会大大方方的说一句“Thank you”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 在以上的情况里由于西方人不太了解中国以谦虚为美德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谦虚的回答常常无法接受认为中国人很不礼貌。而且有时还会把中国人这种过分的谦虚理解为不诚实的表现。因此应该了解英美人对赞扬与恭维的应答的习惯以避免中西方交际过程中不必要的误会的产生。 五餐桌上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在请客吃饭上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否则会引起笑话。 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是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得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直到主.
/
本文档为【英美文化差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