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逆境的美德——从生存体验和艺术探索角度看“穷而后工”说

2017-11-13 11页 doc 30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0122

暂无简介

举报
逆境的美德——从生存体验和艺术探索角度看“穷而后工”说逆境的美德——从生存体验和艺术探索角度看“穷而后工”说 逆境的美德——从生存体验和艺术探索角 度看“穷而后工”说 2004年第5期 总第140期 兰州学刊 Lanzhouxuekarl No.520o4 Genera1.No.140 ? 历史文化研究? 逆境的美德 —— 从生存体验和-g术探索角度看”穷而后工”说 吴巧凤夭?々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中图分类号]io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04)05—0236—03 “穷而后工”说是中国古典美学...
逆境的美德——从生存体验和艺术探索角度看“穷而后工”说
逆境的美德——从生存体验和艺术探索角度看“穷而后工”说 逆境的美德——从生存体验和艺术探索角 度看“穷而后工”说 2004年第5期 总第140期 兰州学刊 Lanzhouxuekarl No.520o4 Genera1.No.140 ? 历史文化研究? 逆境的美德 —— 从生存体验和-g术探索角度看”穷而后工”说 吴巧凤夭?々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中图分类号]io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04)05—0236—03 “穷而后工”说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源远而流长,历代文论家都对其展开了长期的思索和反复的 讨论.众人思想交锋的重点往往集中在”穷而后工”有效性的 抽象争论上,而较少从某个特定层面或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考 查.本文尝试着从生存体验和艺术探索角度探讨”穷而后工” 说,发掘其中的深意,得出自己的观点. 一 ,生存体验逆境的美德 生存,素来就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中国古代文学史在 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们经历不幸,感受与抗 争痛苦遭遇的史;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学作品在很大 程度上孕育,产生于文学家们那颗饱受痛苦的心灵中.文学 家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面临的生存情境中激发创作动机, 在具体的氛围中感受,体验,把握对象和,从而文学创作 也就必然与文学家具体的生存状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文学家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和文化成员的多方面的精神和行 为息息相关. 钱穆先生在一篇纵谈历史人物的文章中,曾对三类历史 人物(指衰世乱世的人物,不得志不成功的人物,无所现的 人物)进行分析,并充分肯定他们对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影响 与贡献.J本文也拟从三种具体的生存体验逆境,探讨其对 文学家才情发挥的积极意义. (一)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学的风尚 说到乱世,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汉末魏晋六朝.八王 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整个社会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 混战中,每个人都被投入到血腥的生死场上.那不是一个正 常的,任人驰骋的时代,动荡变乱,残酷黑暗的现实让人朝不 保夕,名教崩毁,伦理失序的社会令人迷茫绝望.宗白华就说 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 代”J,但它又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 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时代.生 收稿日期:2004—05—19 活境遇的窘迫强化了文学家的生存体验,促使他找到借文学 来发愤抒情的途径,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其接近的《苏李诗》,无论 从形式到内容,都对现世的死亡意识——死的恐惧,生的焦虑 进行了探讨,开了一代先声.到建安时,这种感慨生命飘忽无 常的诗文就更加常见.前此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士人,像建 安士人那样敏感到生与死的问题,没有像他们那样集中地把 注意力放到生命的价值上来.人存在的价值是被极大地发现 了.刘勰在其着名的《文心雕龙》中,不仅描述了这一文学面 貌,而且对其产生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见解: 观其时文(指建安时期作品),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 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J “建安风骨”的特征就是”雅好慷慨”,”梗概而多气”.在 刘勰看来,这种具有特殊审美价值作品的产生,正是那个”世 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特殊动乱年代,给人们内心造成的痛苦 所导致的.它使得士人们心中普遍怀有一个”忧”字:忧愁,忧 惧,忧怨,忧伤等.郁结于胸,挥之不去,用曹操的话说叫做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J.在深深的迷惘和苦闷中,他们进 一 步深切感受到生之悲剧,那就是生命的短促,人生的无常, 命运的变幻,生存的无根! 细读这些诗篇,不难体会到:诗人璀璨的文字,多是与社 会,时代,命运强烈对抗中找不到出路的结果;它是人世苦难, 忧患的曲折反映和情感升华.可以试想,若”七子”不当建安 之多难,何来健朗隽永的诗文风骨?同样,若”子美不遭天宝 之乱,何以发忠愤之气,成百代之宗?”J清人赵翼在赋诗中 感叹:”家国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诗便工.”[7J明确地点出了 某种规律:社会动乱对于一个国家及人们的生活来说是种不 幸,但是对于文学家的艺术生命来说,恰恰是种不幸中的大 幸.魏晋乱世造成了文学家们难以遮掩的人生伤痛,同时也 让弥漫着愁云惨雾的个体生命有了亮色的文字承载,孕育了 第5期逆境的美德237 充满颖悟真率之美的魏晋风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身处衰 世乱世,反而是为文学家自身创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二)政治仕途的穷愁与才情的进发 中国人是有着浓厚的政治情结的.入仕,立功,企图在政 治上有所表现,是横亘在古代文人心中永远挥不掉,摆不脱的 东西.古代知识分子出路的一元化体制,促使他们积极入世, 渴望有从政的机会,把自己对人生,社会的进取热情全部拥挤 在这条狭窄的道路上.但事实上,历代绝大部分的文人,由于 某种历史遭遇和个人命运,通常无法在他们所渴望的政治事 功上尽情表现其才能,而只能始终徘徊在政权之外,满腔的抱 负无从施展.政治上的困厄失意,导致文学家们产生”怨”, “愤”和”愁”的内心痛苦,而这种内心痛苦又极大地激发了作 家们转而去从事创作活动.正如钱穆说的,”一个人在事业上 无表现,旁见侧出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来表现,这亦是中国文化 传统精神之一脉.”-8J我们通观文学发展史,不得不承认这样 一 个事实:那些伟大,深沉,感人的作品,大多与政治有密切关 系.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讲到: 屈平疾王之听之不聪也,谗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 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作《离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 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 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9J 司马迁在这里提出了”穷”的概念,而到了欧阳修那里,则 被发展提升为明确的关于文学家的政治不幸与其创作才能的 特殊关系: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穷多,夫岂然哉?盖世所谓传诗者, 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 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 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尘寡妇之所 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 穷者而后工也.ElO]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就是”穷”.文人处 于这种个人理想与仕途现状碾压的悲苦境地,政治受挫,却在 无意中成就了一桩不朽盛事——诗文. “人世富贵福泽之气,煎销净尽,而后甘苦咸酸之味始 出”-1,仕途官场是一种角色表演,多是一种置身其中的糊 涂与迷茫;政治上的失意,使得诗人能回过头来对昔日进行审 视,多是一种置身其外的清醒和犀利.正是在这种”穷困”中, 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辛酸,寂寥 的独特情感,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向创作的高峰. (三)个人情感历程的坎坷与诗文的凝结 文学家拥有丰富的情爱生活和细致的心灵活动,其情感 内容的强度,深度,广度,状态等等,远远超出普通人.敏感多 思的气质,使其对情感历程中的伤痛有着更深的体触.虽蕴 含着内心的愿望,但却未必有美好的期遇.情感的受抑,使诗 人写下一首首打动人心的作品. 潘岳专写伤春悲秋之情,尤以追悼爱妻的”悼亡诗”名重 诗史.他的名作《悼亡诗》三首,其一云: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 怀谁克从?奄留亦何益?黾倪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 其人,入室想所历.帷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 遗挂犹在壁.怅帆如或存,周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 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路中析.春风缘隙来,晨菩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己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帷屏”四句写物在人亡之感,”春风”四句写沉浸于悲哀 之中不觉冬去春来的感受,都很动人.陈祚明称他为”情深之 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婉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 休’’[. 又如李商隐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情挚意真,深厚缠 绵: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 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 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J这些诗句说尽了离情别恨, 展现了至情至性.两心眷眷,两情依依.李商隐把爱情纯化, 升华到明净缠绵的境界. 李商隐的另一着名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 通”【HJ,则表现了情人之间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那种”灵 犀一点”的心心相印.”身无”,”心有”相互映照,”心”虽相悦 但”身”不能相接,无奈的诗人,只好用笔记录下自己这份苦闷 中的欣喜,作为寂寞中的慰藉. 苏轼《江城子》透出的是一种无望而无法遏止的追求,感 人至深;李清照《声声慢》贝0是血泪写成,用哽咽凄凉之语徐徐 道来;陆游,唐婉的一首《钗头凤》,更是隐含着多少现实的辛 酸和严寒,内心的眷恋和真情啊!无情的现实,难言的结局和 有情人心灵的撞击,遂使人生情爱无奈的悲剧事实外,又多了 一 层悲剧的记载. 二,艺术探索困境的升华 “穷而后工”说,通常是从生存体验层面来进行阐述的. 文学家是社会的一员,生存是其面对的首要问题.生存状态 的好坏与文学创作有着某种奇妙的联系.如上所述,生存的 逆境,强化了文学家的创作内驱力,激发了文学家的艺术想像 力,提升了文学家的人格,从而有助于文学家创作出一系列优 秀的文学作品.但文学家又是特殊的,他在以自己易感的心 灵,丰富的才情记录反映现实的面貌,个人仕途与情感的历程 外,在艺术探索,文学创作中也必然有一段崎岖的路要走.或 千转百折,逶迤前行,或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这些都是在气象 万千的艺术探索征程中常常出现的景象,谁都不能否认创作 困境的存在.”穷”的概念,是否也可因此由生存体验延伸到 艺术探索困境层面,艺术探索困境是否同样有利于文学家的 238兰州学刊总第140期 创作活动,我觉得这样的思考是有相当意义的. (一)文学家结合文学现状,打破旧形式,催生新作品 文学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形式与内容的冲突常构成文 学发展的动力之一.社会现实新事物层出不穷,产生渴求表 现的需要.文学家总是在积极地觅求最有效的表现外在世界 与心灵情感的凭借.但旧有的文学形式已经不能胜任这项新 的任务了.文学表达出现危机,需要创造新的形式,跃出困 境,推动发展. 如《诗经》中的诗句以四言为主,来描述事物和发表感叹. 楚辞则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以杂言为主,突破传统的四 言句式,无论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 于变化,因此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 情.后来的五言,七言及律诗,也都是应诗歌表现内容的需要 而对诗体形式进行的发展.至于在晚唐后期出现,至宋发展 到顶峰的词,更是对诗歌表达的一种有效补充. “诗言志”,诗歌的体式特征,决定了其宜于记叙外在严肃 的事件,抒发符合诗教的正统感情.如果在诗歌中过多地发 泄个人的感情和忧愁,则会被视为”诗祸”.于是文学家们另 辟蹊径,创造了一种称之为词的诗歌体裁.古代文论家认为, 同样表达感情,词比之诗文,更为深婉细致,曲折幽微.宋人 张炎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莺吭燕舌间, 稍近乎情可也.”L15]清人对此也有许多论析,如朱彝尊说:” 词虽小技,昔之通儒巨公往往为之.盖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 之于声.”ll6_查礼说:”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 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lI71他们都认识到,词的审美对象 有独特之处,适于抒发在诗文中难于表达的感情,多体现为一 种不同于诗文的柔婉风格.当然,词体并非不能表现重大题 材,举凡时事政治,家国兴亡,都曾纳入词人的笔下,但他们在 表现这类审美对象时,往往借助于对个人身世之感的抒发和 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同朱彝尊所说:”善言词者,假闺房儿女之 言,通于《离骚》变雅之义.此尤不得志于时者所宜寄情 耳.’’[18] 所以,词这种有着强烈音乐性和独特节奏感,内容相对宽 容,表达较为灵活的文体,很快成为诗人表露个人体验和情感 的载体;而它也凭借本身的优势,使其最终摆脱了”诗余”的地 位,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闪现璀璨光辉的佳作,至今还为后 人所吟唱,流传.由此可见,旧文学形式的缺陷不足所造成的 困境,往往是新的艺术形式出现的起点,这种以否定面目出现 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 (二)文章非妙手,功到诗始成 人们常常把文学创作归结于灵光闪现,才情喷涌.一切 佳句妙词,本是天成,妙手偶得而已.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文学家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这 样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才能充盈着文化气息,风流蕴藉而不 流于浅薄.如王国维在接受”天才”说的同时,再三强调的还 是作家的后天阅历与修养.如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 文,他就精彩剖析了文学创作不可迷信天才的理由: 虽最优美,最宏壮之文学中往往书有陪衬之篇,篇有陪衬 之章,章有陪衬之句,句有陪衬之字,一切艺术莫不如是.此 等神兴枯涸之处,非以古雅弥缝之不可.而此等古雅之部分 又非藉修文学养之力不可.【I9J 在此前提下,强调诗人还要结合审美感知,认真地探索推 敲.在经历过一番挣扎和磨练之后,才能达到超越,通脱的境 界,实现诗情构思到文学作品的转化.这个过程无疑充满了 艰辛与痛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对这种情况作出了 精辟生动的描述: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 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 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手百度,蓦 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 词人不能道. 细推这三境,第一,二境中愁厄,穷苦的意味是很浓厚的. 困境提供一种外界的条件刺激,与诗人趋于完美的心理需求 相一致.诗人在其中潜心锤炼钻研,开拓体验与表达的深度 广度,终于达到第三境界:顿悟.至此,文章始成.其实,无论 是行云流水的李白歌行,还是沉郁顿挫的杜甫律诗,都有这种 奇妙的规律在暗中支配.”斗酒诗百篇”的诗情勃发有其前提 基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严谨态度也有其可嘉可表之处.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大多数文学作品都 是这样:置之困境而后得,付之心血而后生,爱文之人对此都 应当有深刻的体会. “穷而后工”是文学家创作过程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历时 久远,却又始终呈现开放性的活跃姿态.本文只是撷取生存 和艺术层面展开一般论述,涉及面自然很小.比如主体内在 素质差异导致”穷”未必”工”,文学家对自我身份边缘化造成 不”穷”亦可”工”等复杂情况都没有具体展开.希望今后能在 搜集掌握更多材料的基础上,对”穷而后工”说作进一步深入 的挖掘和探讨. 参考文献 [1][8]钱穆.中国历史人物[J].新亚书院学术年刊第三期(辑),1961. [2][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77.[4]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5]曹操.短歌行.[6]谢榛.四溟诗话.卷二评杜甫诗. [7]赵翼.题元遗山集.[9]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欧阳修. 梅圣俞诗集序.[11]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12]陈柞明.采菽堂?古诗 选.卷十一.[13]李商隐.无题.[14]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15]张 炎.词源?赋情.[16][18]朱彝尊.红盐词序.[17]查礼.铜鼓书堂词话. [19]Z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五册之静庵文集续编.上海古籍书店, 1983,27.[2o]曹雪芹.红楼梦.[责任编辑:包婧]
/
本文档为【逆境的美德——从生存体验和艺术探索角度看“穷而后工”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