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保健按摩教案

2017-09-28 50页 doc 142KB 1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保健按摩教案保健按摩教案 体 育 课 教 案 第 周 第 1 次课 年级 学生人数男 女 课的任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按摩发展简史、作用原理等,掌握按摩的基本知识。 课的 时练习 课的内容与组织方法 部分 间 时间 5 一、 什么是按摩 准 二、 按摩的发展简史 5 备 三、 按摩治疗作用原理 部 四、 按摩治疗须知 分 五、 课堂常规要求及考试方法 10 一、什么是按摩, 按摩又称推拿,古代称为按跷、爪幕等,目前在不同的地域有不 同的称谓,如北方称为“按摩”,南方称为“推拿”,中原一带则称为 “推按”。 ...
保健按摩教案
保健按摩 体 育 课 教 案 第 周 第 1 次课 年级 学生人数男 女 课的任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按摩发展简史、作用原理等,掌握按摩的基本知识。 课的 时练习 课的内容与组织方法 部分 间 时间 5 一、 什么是按摩 准 二、 按摩的发展简史 5 备 三、 按摩治疗作用原理 部 四、 按摩治疗须知 分 五、 课堂常规要求及考试方法 10 一、什么是按摩, 按摩又称推拿,古代称为按跷、爪幕等,目前在不同的地域有不 同的称谓,如北方称为“按摩”,南方称为“推拿”,中原一带则称为 “推按”。 按摩,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手或肢体的其它部位,在患基 者体表特定的部位和穴位上,施以特定的技巧动作,达到防治疾病目本 95 部 的的方法。 分 按摩是一种适应症十分广泛的物理疗法,它适用于伤科、内科、 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疾病,属祖国医学的外治法范畴。 用于骨科疾病称为正骨按摩,用于软组织损伤称为伤科按摩,又 称小推拿。正骨与伤科按摩相结合称为大推拿。用于儿科疾病称为小 儿按摩,也称小儿推拿。以经络理论为指导的称为经络按摩,十四经 按摩、经外奇穴按摩、窍穴奇穴按摩、子午流注按摩。以脏腑理论为 指导的称为脏腑按摩,以急救为目的称为急救按摩、抓扯刮痧按摩, 以保健强身为目的称为保健按摩,以武术内功为基础,应用武术的技 击技巧、擒拿格斗手法、点穴功法进行按摩的称为武术按摩、点穴按 摩。以发放外气为主,辅以按摩手法的称为气功按摩。 按,是单纯地向下用力,如《素问?离邪真合论》中说:“按而 止之”。摩,是在体表作环形摩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 “摩之浴之”。早期的按摩手法种类很少,适应症也少,随着时代的 推移,由按、摩等手法逐渐发展出推法、拿法、摇法等。通过不断实 践,人们发现用力方向不同,治疗效果也不同,从而使手法的发展日 趋合理,适应症逐渐扩大,于是按摩这一名称逐渐被“推拿”这个更 为明确的概念所代替,在逐渐认识按摩作用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将按 摩用于医疗实践,并不断地加以总结,形成了按摩治疗体系,这就是 “推拿学”或称“按摩学”。 二、按摩的发展简史 15 按摩,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认识和发展起来 的。人类的双手不仅是劳动的产物,而且也是劳动的工具。远古时代, 当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受到损伤或寒冷时,就会很自然地用手去 抚摸和摩擦。手的抚摸和摩擦使疼痛和寒冷减轻或消失,这样人们逐 渐认识到抚摸和摩擦的治疗作用,经过不断实践与总结,逐渐形成了 按摩疗法。 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被应用于医疗实践。我国现存 最早的医学经典,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的《黄帝内经?素问?气血形态篇》写道:“形数惊恐,经络不 通,病生于不仁,活之以按摩醪药”。由此可知,此时按摩已作为专 门技术,与醪药、汤液配合支用于临床。 隋唐时代(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随着中医学基础理论 和治疗实践的发展,按摩疗法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据《新唐书?百 官志》中记载,国家太医院有“按摩博士1人,按摩师4人,并以九 品以下,掌教导引之法的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唐六典》载:“按 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 宋、金、元时代(公元908年——公元1368年),按摩疗法的运 用更加广泛,《圣济总录》载:“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 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之以手,摩或兼以药,日按日摩,适所用也”。 明清时代(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按摩又有了新的发 展,医政分十三科,其中就有按摩科,尤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积累了 丰实的,形成了小儿按摩的独特体系。此时的按医著约有二十余 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按摩疗法有了很大发展,设立了按摩 科、按摩诊所、按摩医院、按摩学校,中医学院设立了按摩、针炙学 和研究机构,按摩专著、临床总结报告纷纷出版,如50年代按摩专 著有黄厚璞的《按摩术与体育治疗》、江静波的《推拿疗法简述》、苏 醒芝的《新推拿法疗效的原理和方法》、《中医推拿学》等;60年代, 按摩专著有《胃病推拿法》、《外伤中医按摩疗法》、《伤科按摩术》、 《中医推拿学讲义》等,70年代的著作有天津编写的《按摩》,上海 编写的《推拿学》,青岛编写的《实用小儿推拿学》等。各中医院校 开设了按摩课。80、90年代按摩治疗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 后遗症等内科疾病的方法和效果都有了新的突破。此时的著作有骆竞 洪的《实用中医推拿学》、马秀棠的《点穴疗法》、葛长海的《捏筋拍 打疗法》、金义成的《小儿推拿法》、林惠珍的《按摩与刮痧》、骆竞 洪的《中华推拿医学志——手法源流》等著作。目前,世界不少国家 派人前来学习中医保健按摩。这门古老的医学,已逐渐在为人类防治 疾病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医疗方法。 三、按摩治疗作用原理 (一)基本原理 55 按摩是一种外治法范畴的物理疗法,它是通过按摩手法产生的物 理效应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内的生理、病理状况,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摩的手法,主要是依靠手法的力和力的方向变换实施的。手法 所施的力有静止、运动和动静结合三种。所谓静止的力,指的是施力 时固定在某一部位和穴位上的力;运动的力,指的是在一定的部位或 范围内往返运动的力,这种力受运动的方向和运动范围的影响,运动 方向有直行、横行、斜行、环行等,运动范围有局部和全身的不同; 动静结合的力,指的是在某个部位上施以静止的力,而在另一部位上 施的运动的力。 以上三种力由于用力轻重不同,其渗透于内的力度也有所差别, 基本上分为浅、中、深三种。但是,由于手法作用于皮毛、经脉、经 筋、肌肉、骨髓等不同部位,实行上又分为浅(皮毛)、略浅(经脉)、 中(肌肉)、略深(经筋)、深(骨髓)五种。 物理学认为,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作功,那么后一物体就 获得一定的“能量”,简称为“能”。“能”,分为动能、势能、化学能、 热能、电能、磁能、核能等。 按摩所施的“静止的力”,产生的势能;“运动的力”,产生的是 动能;由运动而产生的摩擦,形成的是热能。这些“能”传入机体后 转成机体内有关系统所需的内能,从而调整了系统内的脏腑组织的功 能。 (二)阴阳五行 阴阳创自伏羲,五行始于《洪范》,是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 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理论工具,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也是道家 的“道法自然”的核心。 阴阳是划分和说明两种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即相互依赖、 又相互制约的矛盾着的事物的性质和相互间关系的理论,它适用于任 何领域。 祖国医学引进这个理论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在人体 内反映着自然界各种变化的结果。人体是一个阴阳相互维系的整体, 在阴平阳秘的情况下,保持着与自然界的协和,维持着正常的生理活 动。若阴阳的某一方面或盛或衰,就会使阴阳失去相对的动态的平衡 而发生病变。 按摩因手法动作上力度和方向的变换而有轻重、大小、深浅、长 短等不同。这样就使手法的作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其中轻、浅、 短、小的手法柔和舒展,有补其不足的作用;重、深、长、大的手法 属阳。阴阳不同属性的手法相互配合,刚柔相济,轻重适当,使机体 内失去平衡的阴阳在不断运动变化的手法中得到调整,恢复平衡,从 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行,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来划分和说明宇宙万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的。它比阴阳对万物的分析 和认识更为精细、深入。从某个角度来说,阴阳是宏观地认识宇宙、 利用宇宙的工具,而五行则是微观地分析世界、掌握世界的方法。 五行是以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相互滋生、相互制约, 在不断运动状态中维持着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就其功能作用而言,具有 与五行相类似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例如,心主血脉,主神明,其性向 上,与火相类;肝主筋,藏魂,主条达,其性升发,与木相似;脾主 肌肉,主意,宣五谷味,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其性敦厚,与土 相同;肺主气,主魄,主宣发,主皮毛,其性肃降,与金相仿,肾主 藏精,主骨,主二便,主志,其性润下,与水一般。 按摩的手法依其操作的部位深浅、力的渗透程度、运动的方向大 体上可分为推、拿、按、揉、摩,操作的部位在皮毛,力度轻浅,多 作环行,影响于肺,故共性属金。推、抖操作的部位在经脉,力度略 浅,多作直行和散闪,影响于心,故其性属火。拿、捏操作的部位在 肌肉,力度在中,多为横向相对用力或兼以向上提拉,对脾起作用, 故其性属土。弹、拨操作在筋,力度略深,多为左右拨动,影响于肝, 故其性属木。点、按操作在骨,力度很深,多是垂直向下,影响于肾, 故其性属水。凡与此手法相类的演化手法皆可依此划分之。 临床按摩时并非使用单一的手法,而是几种手法配合使用,在其 相互配合时,往往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配伍。 相生关系的配伍规律是: 摩、揉之后施以点、按者为金生水。因为摩、揉活跃了皮部的气 血,再以点、按可引皮部气血深入于骨,温补骨髓,补阳、活血、散 瘀,故为金生水。 点、按之后予以弹、拨者为水生木。点、按可以激发骨髓中的阳 气,适时地弹、拨经筋,能引阳气达于经筋,使经筋的功能得到补益, 具有祛风、镇痛、补虚的功效,故为水生木。 弹、拨之后施以推、抖者为木生火。弹、拨加强了经筋气血的运 行,其后予以推、抖使经筋的气血进入经脉,从而促进了经筋的舒展 条达、经脉气血的运行,故为木生火,具有补血、散寒、祛湿的功效。 推、抖之后给以拿、捏者为火生土。推、抖活跃了经脉的气血, 再给以拿、捏可使经脉的气血逐渐静止于肌肉之间,从而补养了肌肉, 具有补气养血,通经活络的作用,故为火生土。 拿、捏之后施以摩、揉者为土生金。拿、捏使气血汇聚于肌肉, 为摩、揉促进皮部气血的运行提供了条件,具有扶正驱邪,行气解表 的功能,故为土生金。 这五种相生关系的配伍,前面的手法为后面的手法制造了条件, 使后面的手法效果得到更大的增益。 相克关系的配伍规律是: 弹、拨促进了经筋气血的活跃,但只弹、拨易造成气血凝滞于经 筋,所以,弹、拨之后,予以摩、揉使活跃于经筋的气血向皮毛部升 发,克服了经筋气血的凝滞,这种手法的配伍称之为金克木,具有泻 肝平阳、祛风燥湿的效果。 拿、捏用于肌肉部位可以刺激肌肉的活性,但是单纯的拿法和捏 法可以造成肌肉瘀血。因此,拿、捏之后再用弹、拨使肌肉的刺激转 向经筋,清除了拿法、捏法带来的不良后果,这种手法的配伍称之为 木克土。具有通泻六腑、理气导滞的作用。 点、按用力的方向垂直向下,力度深达骨髓,可以激发内在的阳 气。但是,单纯的点、按又易引起激发出来的阳气散失,故尔点、按 之后加入拿、捏以激化肌肉的活力,用后天补先天,使先天之阳不致 散失。这种手法的配伍称之为土克水,具有补阳祛燥、活血清利的效 果。 推、抖可以促进经脉气血的流行,活动各个关节,使关节的气血 运行得到加强,但是,推法是去而不返,抖法为振动气血,容易耗散 气血。所以,推、抖之后加入点、按可以使气血流行的速度减缓而趋 于汇聚,不致耗散。这种手法的配伍称之为水克火,具有活血化瘀, 平降心火的功能。 摩、揉作用于表皮部位,可以活跃营已之气。但是,因其部位在 浅表,所以营卫之气易从浅表散失,而内部的气血未能及时充达皮毛。 因此,摩、揉之后施的推、抖可使脉部的气血充达于皮毛,补充散失 的营卫之气。这种手法的配伍称之为火克金,可以导致肺泻热、疏通 经脉。 这种的五行相克规律的手法可以克服先施手法的缺点,使手法作 用的效果更臻完善。 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在按摩中除了可以用于正常的治疗,还可以纠 正五行的亢进与虚衰而引起的病理现象。 按摩疗法与中医不其它疗法一样,也是根据天人相应关系制定医 疗原则。 人体的阴阳五行是受外界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的。所以,治疗原 则就要根据变化的条件制定。如:春天气候温和,万物萌动,草木吐 绿,大地一派生机,故春季属木。这个季节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冰 消冻解,风多无雨,与肝气相通。风邪易侵入于肝,使肝气受挫,其 治疗原则采用舒肝祛风,以弹、拨法为主,辅以推、抖的行经通络。 夏季气候炎热,万物茂盛,大地一派繁荣,故夏季属火。这个季 节天气火热,地气向上,人体经络气满,皮肤充实,热多雨少,与心 气相通。热邪易侵入于心,令心火燥盛,以清热解毒、平降心火为原 则,用推、抖为主,辅以拿、捏,泻热解表,救逆醒神。 长夏气候暑湿,万物滋荣,大地一派茂盛,故长夏属土。这个季 节湿多热亦多,与脾气相通,湿热之邪易侵入于脾,脾为湿困,身软 困乏,治以健脾燥湿的原则,用拿、捏,辅以弹、拨,通脏燥湿。 秋季气候凉爽,秋风渐起,万物成实,大地一派丰收景象,故秋 季属金。这个季节天气始收,地气始敛,皮毛引急,腠理闭塞,燥多 湿少,与肺气相通。燥邪易侵入于肺,以清肺润燥为原则,用摩、揉 二法,兼以点、按、清肺润燥。 冬季气候严寒,草木凋零,万物蛰藏,大地一派封闭,故冬季属 水。这个季节天气收敛,地气封蛰,寒多热少,气血入内,着伏骨髓, 通于肾气。寒邪易侵入于肾,损伤阳气,治心升阳驱寒,通经活络的 原则,以点、按为主,辅以弹、拨、推、抖,助骨扶阳。 (三)调理气血 对气血运行状况的调整,按摩采取的是以经调血,以筋养血,以 气动血,以时辰调气血等方法,这些方法之所以能够产生治疗作用, 其原理如下: 1、以气动血 气与血是相互依存的,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运行的动力,血 为气的物质基础,故中医学称之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 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病可及于血,血病可累及“气”。但是以气 血的治疗而言,理气行气是主要方面,气行则血行。所以,气血运行 失常的按摩治疗,是以推动气的运行为主要方法的。无论推、揉、摩、 擦,还是点、按、抖、拿,都是以治气为主的。 2、以经调血 气血运行主要是沿着经脉路线进行的。经脉的路线起自手太阳肺 经,终止于足厥阴肝经。 按摩对于伤筋错骨、脏腑病变都采用点、按、推、拿、揉、摩相 关经脉及其俞穴的手法,其目的是推动和激发经脉中的经气,加速经 气的运行,从而推动经脉中血的运行,或是抑制经气以改善气血运行 的亢进。这种以经调血的原理可以指导按摩时采用多种方法。这些方 法是:阴经有病、调节阳经;阳经有病,调节阴经;足三阴有病,调 节手三阴经;下部阴经有病,调节上部阳经;表部经脉有病,调节里 部经脉等。 3、以筋养血 气血运行速度缓慢或停滞时,常以弹拨经筋的方法加以疏导。这 是因为经筋者,肝主之,肝有疏泄条达之性,弹拨经筋可以产生强烈 的传导感。这种强烈的传导,就是肝的疏泄条达现象。这种疏泄条达 既能使气血运行速度加快、加强,又能使经脉和肌肉间气血受阻的现 象得到疏缓,从而改变了气血运行速度缓慢和瘀滞现象。此外,由于 气血运行得到改善,旧血得去,新血得生,间接地起到了外养气血、 调血、活血、生血的作用。 (四)伤筋治疗 凡人体的各个关节、筋络、肌肉受到外来暴力的冲击、强力的扭 转、牵拉、压迫,或因不慎而跌仆闪挫,或体虚、劳累过度及持续活 动,经久积劳等因素所引起的损伤,既无骨折、又无脱位或皮肉破损 的均称为“伤筋”。 伤筋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疼痛往往是其主要症状。这是因为损 伤后引起血离经脉,经络受阻,气血流行不通,“不通则痛”的缘故。 按摩对伤筋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其治疗的关键在于“通”,“通则 不痛”。按摩是通过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活血祛瘀三个方面达到“通 则不痛”的。 四、按摩疗法须知 按摩疗法属中医学的外治疗法之一,它不仅对内科、外科、妇科、 儿科、五官科和骨伤的许多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具有预防疾 病、保健强身、健康长寿之功效,同时安全可靠,简便易行,既无服 药之不便,更无针剌之痛苦,男女老少皆宜,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要求 1、按摩的操作者,系家属或病人本人,且多数人不懂医学或对 医学一知半解。因此,在按摩前,首先要明确诊断,否则会贻误病性,10 造成不良后果。 2、进行按摩时,要认真负责,耐心细致,精神集中,随时观察 病人出现的反应及局部情况。运用点按穴位等各种手法时,要使病人 能够适应和接受,一定要按照先轻、后重、再轻的顺序进行,由浅入 深,轻重适度,严禁动作僵硬或施用蛮力,以防按破皮肤或损伤筋骨。 3、按摩时施术者应选择一个最佳的体位,以利于治疗,不论仰 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端坐位或俯坐位,都应以病人感到舒适、安 全,使被按摩的肢体尽可能得到放松,施术者发力自如,操作方便为 原则。 4、按摩治疗的时间,应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症状的轻重,因病而 定,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治疗时间为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一 次,以7~10次为一疗程,可视病情需要酌情继续治疗1~2个疗程, 必要时还可延长。 (二)介质 在按摩治疗时,施术者可在病人治疗部位的皮肤上,盖一条布单, 或涂擦一些药液、油酒、粉等类物质,统称为按摩介质。常用的介质 有布单、滑石粉、液体石蜡、止痛药水、冬青油和活络酒等。其目的 是缓冲摩擦及润滑皮肤,保护皮肤,协同用药,避免皮肤干涩、擦伤。 (三)禁忌症 尽管推拿在治疗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骨性关 节炎等疗效显著,但应注意仍有许多禁忌症、慎用症。以下几类疾病 的人不宜推拿: 1.严重的心脑肺部疾病或过度疲劳者 2.出血性疾病,如白血病,再障,过敏性紫癜等 3.皮肤病及皮肤损伤者,如湿疹,脓肿,皮肤冻伤,皮肤破裂, 烫伤等 4.传染性疾病,如结核,肝炎等 5.肿瘤患者,如肺癌,肝癌,骨肿癌 6.骨结核,骨髓炎严重骨质疏松,骨折初期,关节脱节复位后初 期 7.有严重症状而诊断不明确者 5 五、课堂常规要求及考试方法 1、考勤方面的要求 2、服装方面的要求 3、课堂纪律方面的要求 4、卫生方面的要求 5、考试(二种常见病的按摩治疗和理论考试) 术课60%、游泳30%、平时10% 课 后 小 结 体 育 课 教 案 第 周 第 2 次课 年级 学生人数男 女 课的任务: 通过学习了解按摩的经络和穴位及取穴法,学会按摩的基本诊断方法,基本掌握按摩的推法和拿法。 课的 时练习 课的内容与组织方法 部分 间 时间 课的内容: 3 一、按摩的经络和穴位 准 二、取穴法 备 3 三、按摩诊断 部 四、学习按摩手法 分 (一)推法 (二)拿法 10 一、简介按摩的经络和穴位 经络学说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的 实践经验总结,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各科的临基 本 床实践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正如明代喻嘉言(公元1585年~1664 部 年)所说:“凡治病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分 (一)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经络系统的纵行95 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经络主要由十二经脉和 督脉、任脉组成。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围的连属部分,也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内关节的体系,具有联结筋肉、 骨骼,保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十二皮部,是人体皮肤浅表部 位和皮肤下面的孙络,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 经脉之气散布的所在,是人体以外屏障。 因此可见,经络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把人体各部联 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经络是人体运行营已气血、联络五脏六腑、沟 通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调节体内各部的路径。所以,经 络对按摩具有直接的、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掌握了常用的经络穴位, 才能了解人体的自控自调能力,灵活运用按摩疗法。 (二)穴位 穴位又称“俞穴”、“腧穴”,是脏腑经络的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 位,是内脏在体表的反映点,也是按摩治疗部位,用按穴方法刺激经 络穴位后,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驱邪扶正、补虚得实等作用, 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循行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上的穴位称“经穴”。有一定的穴 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穴位称“经外奇穴”。 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作为俞穴的称为“阿 是穴”。 10 二、取穴法 按摩时,寻找穴位位置的方法称“取穴法”,取穴正确与否直接 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家属和自我按摩者,应熟知穴位的位置和取穴方 法。常用取穴法有三种。 (一)同身与取穴法 由于各人手指的长度和宽度与其他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因此可 用病人的手指来测定穴位。 1、病人拇指间关节横纹的宽主为1寸。 2、食指、中指相并后中节的宽度为1.5寸。 3、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相并后中节的宽度为3寸。 (二)骨度取穴法 根据人体各部的长短,突出一定的分寸,作为取穴的,不论 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按此折量。 1、胸骨体下缘至肚脐正中为8寸。 2、肚脐正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 3、腑前纹头至肘横纹为9寸。 4、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 5、股骨大转子至髌骨下缘为19寸。 6、髋骨下至外踝类为16寸。 (三)体表标志取穴法 以人体体表的自然标志来取穴,如两乳之间取膻中穴;而眉之间 取印堂穴;眉头骨侧凹陷处取攒竹穴;两耳夹连线之交点取百会穴; 屈肘横纹头取曲池穴;垂手中指尽端取风市穴等。 三、按摩诊断 10 按摩诊断的方法首先是根据四诊、八纲、脏腑进行辩证,以便全 面正确掌握疾病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较合理的诊断。然后运 用按摩手法进行辩证施治,以取得预期效果。 (一)四诊 四诊即望、闻、问、切,是调查了解疾病的四种不同方法,各有 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 来,也就是“四诊合参”,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判断。 人体是一个有机地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而全身的病变也可 以在身体某个局部有所反应。因此,从疾病在人体各个方面的客观表 现,进行四诊合参的分析,就可以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质及内在联系。 1、望诊 望诊是通过医生的视觉,直接改变病人的神、色、形、态,藉以 推知病情的转变过程。 a. 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亦指精神意识活 动。它通常又能反应病情的轻重,若患者临床的症状虽较重,但其面 色润泽,目有光泽,神志清楚,气息均匀,这说明预后是好的;反之, 若临床症状虽轻,但面色灰暗,精神萎糜,就是不好的症状,所以说: “望而知之谓之神”。 b. 望色:“色”是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通过观察面部颜色判断 疾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运用五行结合五脏所属,推求病因,若面部 苍白,其病在肺,病因属虚寒;而色黄,其病在脾,病因属湿;面色 赤色,其病在心,病因属热、火;面部色青,其病在肝,病因郁滞; 面部色黑,其病在肾,病因多寒。 c. 望形态:“形”是指人的外形,“态”是指人的动静姿态,以及 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通过观察形体的强弱,可知内脏邪正的虚实; 从其动静姿态上,如行、卧、言语,可以查知病热的盛衰顺逆。如肥 人多痰,易得中风;瘦人多火,易患痨嗽。若在病程中,能自转侧, 手足暖和,开目欲见人,属阳证,易治,反之若身体沉重,转侧困难, 足冷身蜷,闭目不欲见人,属阴证,较难治。 d. 望三便:大小便是体内排出的废物,以其颜色气味可判断疾 病的虚、实、寒、热。若大便稀溏如糜,色深黄而粘,多属肠中有显 热;便稀薄如水样,类有不消化食物,色属寒湿;便如粘冻,类有浓 血,是为痢疾,色白者为黄胆病;色淡有泡沫,显酸臭味,多属消化 不良。小便黄而易少,为内有湿热;小便红色为录血;色白量多或遗 尿,为肾气虚;若小便黄而红,排尿不畅而剌痛,为膀胱有热,湿热 下注之证。 e. 望舌: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从舌质的荣枯、老、嫩可查知疾 病的虚实安危。荣为正气,有色彩,为善候;枯为无生气,无光泽, 为恶侯;老为舌质坚敛苍老,属实证;嫩为舌质浮胖娇嫩,属实证。 舌苔,正常者薄白而洁净,干湿适中,不涌不燥,或呈现现薄白黄苔。 有病象者,一般白苔属表,黄苔属里,灰苔属三阴寒证或热证,黑苔 主病多危重。至于舌质上的芝刺兼见舌质降压,不仅邪热炽盛,而且 阴分已伤。当然在望诊之前要辨别苔的真假,不要与病人食用有色食 物造成的苔色混淆。 2、闻诊 闻诊包括运用听觉和嗅觉对病人的声音和气味进行检查。听声 音,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及 呼吸、呃逆、嗳气、咳嗽、喘、哮、叹息等音响的异常,以分辨病情 的寒热虚实。嗅气味,主要嗅病人的口气,分泌物与排泄物的异常气 味,以鉴别疾病。 3、问诊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者及陪诊者,了解病情,作为诊断的资料和依 据。如病人主诉,起病情况及治疗经过与既往病史,患者生活史、婚 姻史、生产史、月经史和现有症状等,均应包括在问诊范围内。 4、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生运用指端触觉在病者一定 部位进行触、摸、寻、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脉诊:又称“切脉”、“按脉”或“持脉”是医生了解人体脏腑 疾病及内压变化的一种诊断方法。 ?按诊,是对病人的肌肤、手足、脘腹及其它病变部位施行触摸 按压,以测知局部冷热、软硬、痞块或其它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 的部位和性质的一种诊病方法。 四、学习按摩手法 60 通过学习,初步掌握推法和拿法两种手法 医者用手的不同部位,用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在人体一定的经 络、穴位上进行各种不同操作的方法,称为按摩手法。 手法是按摩治病、防病的手段,手法是否熟练,用得是否得当, 对临床治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手法作为按摩之首务,关系到 疗效的成效,医者必须重视手法的使用,刻苦锻炼,熟练掌握各种手 法,才能做到“手随心转,法人手出”。 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的作用, 这是按摩前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概括出来的。 “持久”是指手法能持续运用一定的时间; “有力”是指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力量的大小应根据病人 体质、病症虚实、施治部位和手法性质等不同情况而定。 “均匀”是指手法要有节奏性,快慢适当,轻重得宜。 “柔和”是指手法动作要稳柔缓和,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用力 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蛮力,变换动作要自然。 力量是基础,手法技巧是关键,两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达到“深 透”。 (一)推类法: 要求:在有一定压力的基础上“去而不返”。 用指或掌(包括肘部)着力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单方向 的直线(或弧线)移动,称为推法。 1、平推法(拇指、单手、双手、拳平推、肘平推等)是推法中 较为用力的一种。 适用部位:全身各部。 手法要领:用力均匀,推进速度要缓慢,必须直推,不允许斜曲 式跳跃。 功效作用:疏经通络,理筋活血,消瘀散结,消食导滞,解痉止 痛。 操作步骤: 拇指平推法:用拇指的腹螺纹面着力于施治部位,按经络循环或 肝纤维平行方向推进,一般可连续5~10遍。 掌平推法。用手掌着力于施络部位,以掌根为重点向一定方向推 进,需要增大压力时,可用另一手重叠推进。用于背部的掌平推法又 称之为刨推法或顿推法。用掌的尺侧面在脊中凹陷入的掌平推法称侧 推法。操作次数同上。 拳平推法:握拳,以食、中、环、小四指指间关节突起处着力向 一定方向推进,本法是平推法中刺激较强的手法。操作次数同上。多 用于腹背及四肢。 肘平推法:屈肘,用鹰嘴突部着力于施治部位,向一定方向推进。 本法是平推法中刺激最强的一种。多用于腹背及臂部,操作次数同上。 2、分推法:以手掌或手指在施治部位分别向不同方向推开,称 分法。 适应部位:全身各部 手法要领:用力均匀和缓,协调一致。 功效作用:调和气血,分理气血,清和导滞,疏肝理气,活血止 痛。 操作步骤: 指分推法:用双手拇指指腹或拇指偏峰或四指指腹并在一起,在 施治部位一左一右,一上一下单方向推动。此法多用于头面部。 掌分推法:用双手掌面或大鱼际或小鱼际或掌根自施治部位分别 向相反方向推动。此法主要用于面积较大的施治部位,如腹、背、腿 部。 3、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双手指掌螺纹面从两个不同 的方向,同时向一中心点合拢,亦称合法或和法。 通用部位:主要用于头、胸、腹部等。 手法要领:与分推法同。 操作步骤:根据施治部位不同,合推法可分为指、骨合推法。此 法与分推法的操作相反。 功效作用:调和脾胃,理气和血,燮理阴阳,扶助正气。 4、抹法:用拇指螺纹面紧贴皮肤,作上下或左右的直线或弧形 曲线往返推动。是推法的复合手法。 适用部位:常用于头面及颈顶部、手掌部。 手法要领:用力均匀,动作缓,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操作步骤: 头面部,患者坐、卧均可,术者用双手扶住其头部两侧,两拇指 白印堂穴交替向上推动至前额,往返数次后,随即分左右抹至两侧太 阳穴并转动数次,仍向中间合拢,如此往返数次,再分别沿眼眶周围 反复推动。然后沿颧骨下缘抹向两耳前听宫穴,再作数次往返,最后 仍还原至印堂穴,以上动作要连续不断,一气呵成。 手掌部:姿势同上,用双手握住患者手掌,两拇指作反方向的上 下或左右交叉的反复推动。操作时稍涂些润滑剂尤佳。 以上手法练习步骤: 1、教师一一作示范、讲解。 2、学生练习、要求二人一组。 A;俯卧位;平推法、合推法、分推法在背部各练习3-5遍。 B;坐位;前额部、眼眶周围抹法3-5遍。 C;坐位;指推法、抹法手臂及掌心部练习3-5遍。 (二)拿法类 提要:1. 相对挤压,提起揉动是拿法类手法的基本动作;2. 用 力要求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提住施治部位,逐渐用力 内收,并作持续的揉捏动作,称为拿法。 适用部位:颈项部、肩部、四肢等部位。 手法要领:指下柔和,用力适宜,忌用指甲,着实勿乱。 操作步骤: 指拿:以拇指指腹与食、中、无名、小指指腹分别组合,相对用 力于施治部位,做连绵不断的柔捏动作。一般可分为三指拿、四指拿、 五指拿三种。 全手拿:手 腕放松灵活,掌心紧贴于施治部位,可用一手全手 进行相对挤压动作,亦可双手同时施术。此法常用于肌肉丰厚之处。 功效作用:祛风散寒,开窍明目,舒筋活血,通经止痛,理筋整 复。 练习步骤: 1、教师作示范、讲解。 2、学生练习,二人一组。 A;坐位,颈部、二指拿、三指拿5-10分钟。 B;坐位,肩部,四指拿、全指拿5-10分钟。 C;坐位,全手拿上肩部3-5分钟。 五、手指力量练习 掌握拳:30″×3 5 小结 结 束2 部表扬好的,指出不足的地方;布置课后练习“力量” 分 课 后 小 结 体 育 课 教 案 第 周 第 3 次课 年级 学生人数男 女 课的任务: 通过学习基本掌握按摩治疗的原则,熟练掌握推法和拿法,基本掌握按法、摩法和揉法。 课的 时练习课的内容与组织方法 部分 间 时间 课的内容: 3 准 一、按摩治疗的原则 备 二、按摩治疗八法 3 部 三、复习推法和拿法 分 四、学习按法、摩法和揉法 15 一、按摩治疗原则 按摩治疗的原则与祖国医学整体治疗的原则是一致的,只是有其 自己的特点而已。 (一)调整阴阳 从根本上讲,疾病的发生,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遇到了破坏,调整 阴阳是其治疗的原则之一。无论是按摩疗伤科病患,还是内、外、妇、 基 儿、五官科疾患都有阴阳偏盛与偏衰的问,所以治疗时要调整阴阳。 本 例如:颈椎病因风寒之邪而诱发者,骨质的退行性改变即为阳虚,感 部 95 受风寒即为阴盛。盛者,损其有余;虚者,补其不足。所以颈椎病的分 治疗手法中有点、按、揉、拿等手法的驱其邪,损其有余;拨伸、端 提等手法以扶正,补其不足。 在调整阴阳时需要“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所谓“阴中求阳” 是指补阴时亦应注意温阳。这是因为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之故。“阳中 求阴”是指温阳时要注意滋阴。这是因为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缘故。 (二)治病求本 治疗原则的确立要依据临床表现,病理变化趋势、个体的差异及 时间地区的不同确立。这是因为临床的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的趋 势极为复杂,同一种疾病因为时间、地区、个体的差异而有不同表现, 所以治疗原则要根据以上的内容而定,不可千篇一律。 本,是指病的本质,疾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方面。求本,即是针 对最本质的病因病理加以治疗而言。“标”和“本”的含义有多种,二 者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用来说明病变过程中多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例如,邪正双方,邪气为标,正气为本;病因与症状,病因为本,症 状为标;病变部位,体表为标,内脏为本;疾病的先后,新病为标, 旧病为本;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等等。 但是,标本的确定并不十分简单,因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 都是通过若干症状显示出来的。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表面现象,并非 全部反映出疾病的本质,甚至还有假象。因此,必须在充分了解疾病 的各个方面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分析才能确定“标”和“本”的关系。 治本的方法有“正治”、“反治”、“标本兼治”等。 1、正治与反治 正治,是指针对疾病的本质而采取的治疗方法,属正常治疗。例 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深之等。按摩疗法,虚寒 者,采用摆动、摩擦、挤压之类的手法以增加内能和热能,手法缓慢 而柔和。热实者,以大力推、摩、捏、拿等手法的得之。 反治,治疗的方法与症状表现相同的方法,属不正常的治疗。虽 然治疗方法与症状表现相同,但是其治疗仍然是针对疾病的本质。临 床之所以采取反治法,是因为症状的表现与病因不符,出现假象的缘 故。例如,热厥症,其病因病理是邪热深伏厥阴,闭遏了厥阴的气机, 不仅邪热不能外达,而且阳气亦被郁闭的结果,临床表现是四肢厥冷、 身背寒凉、脉滑数有力或伏而不起。这就是《伤寒论》中所说的“寒 在皮肤,热在骨髓”,“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的意思。治疗时以辛 寒清热,透热于外的白虎汤治之。从用药的情况看,与临床表现相同, 但以治本情况看则是针对邪热而言的。 在按摩治疗中亦有反治的方法,例如,骨折之后,发生错位,由 于疼痛刺激引起了肌肉的收缩和痉挛。骨折移动是忌用移动和搓动的。 因为移动和搓动会引起更大的错位。但在治疗时,必须先用按摩、推 揉等法,使紧张和痉挛的肌腱松驰,然后用拨伸牵引的方法使其复位。 从其推、揉、按、摩肌腱的方法看,这种治法是错误的,然而,若不 用此法肌腱不能松驰,不仅对拨伸牵引带来阻力,而且还容易在拨伸 时肌腱断裂。所以,推、揉、按、摩等治法属“反治法”。 (三)扶正祛邪 正,即正气,指的是人体的本质和抗病的能力。邪,即邪气,指 的是致病的因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取决于邪正双方的力量 对比。正气充盛则邪不易入,既入亦易愈;邪气盛实则易入人体,且 易消耗正气。扶正即是扶助正气,祛邪即是驱逐邪气。扶正利于祛邪, 祛邪是为了助正。按摩在扶正祛邪的运用上也多采用这个原则。例如, 风寒之邪引起的肩周炎,寒邪使血凝滞,组织粘连,进而阻碍气血的 运行,即是伤正。按摩时用摇、抖、牵等手法可以解除粘连即是祛邪, 揉、按、搓等手法可以助气血的运行即是扶正。 应用扶正祛邪原则时应注意邪正双方的消长情况以及邪正所占的 主导地位,以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 (四)因时、因此、因人而宜 按摩时要注意时间、地区、个体的差异,这是按摩时重要的一项 原则。例如,春夏日少用按法,因为按能先热,春夏日本热,按之以 热助热,故当忌之。秋冬日多用摩法,秋冬日多寒,摩能温和,故多 用之。皮肤娇嫩者手法宜轻,皮肉粗壮者手法宜重,北方多用重按, 南方多用轻而频的刺激。 二、按摩治疗八法 20 按摩治疗八法,指的是治疗效果。它与按摩手法中的八法不是一 个概念。 在临床上,当应用一种手法和量对不同的部位和穴位进行刺激时, 对有的部位和穴位会产生治疗作用,有的不仅不会产生治疗作用,甚 至会引起医疗事故。例如,用轻的点按法刺激百会和环跳穴,百会会 产生治疗效果,而环跳穴则毫无反应;反之,用刺激环跳穴的重手法 刺激百会穴,轻者引起穴位肿胀,重者引起昏晕休克。另外,在同一 部位或穴位上用不同手法和量进行刺激,有的手法和量产生治疗作用, 有的手法和量不会产生或产生较小的治疗作用。例如,在肾俞穴施以 强力的时压法,治疗作用十分强烈,施以点按效果次之,施以轻推法 则无作用。可见按摩是否有治疗作用取决于二个方面:?手法作用的 性质和量;?被刺激的部位和穴位的指导性。因此,临床上衡量是否 有治疗作用,不能单纯地以手法和量或者以部位和穴位衡量和确定。 由于不同的刺激手法和穴位的特异性,临床上按摩治疗的效果基 本上分为八法,即汗、通、深、和、温、清、补、散。 (一)汗法 汗法是通过手法作用后达到发汗解表、祛风散邪的目的与效果, 适用于外感表症,治疗的部位和穴位是颈项部的风池、风府、大推, 肩部的肩井,背部的风门、肺俞,手部的合谷、外关。应用的手法种 类是挤压类、摆动类手法中的一指禅、按法、拿法、揉法。刺激的性 质是外感风寒者先轻后重,步步深入,逐渐加强刺激。外感风热者轻 松柔和,频率加快。如一指禅推法、拿法作用于颈项部的风池、风府, 按法、拿法作用于手部的合谷、外关,可以驱散一切表邪;一指禅推 法、按法、揉法作用于颈部大椎可以通三阳经气,发散邪热;拿法、 按法作用于肩部的肩井可以开通气血。这些手法治疗效果很好,患者 会周身舒适,汗已竖起,肌表微汗潮润,贼邪自散,霍然而俞。 (二)通法 通法具有行气血,通气机的作用,适用于经络不通之病。选取的 部位和穴位是四肢、肩井、背部相关的俞穴。手法为推、拿、搓、点、 按法。刺激的性质是低频率的轻刺激与重刺激相兼,刚柔并用。推、 拿、搓四肢作用于四肢可以疏通手足十二经;拿法作用于肩井可以通 气机,行气血;点、按背部相关俞穴能畅通脏腑之气血,治疗后患者 感到气血流畅,筋酥骨轻,十分舒适。 (三)泻法 泻法有通腑、泻累、消积的作用,适用于食积、便秘等下焦实症。 多选用腹部的神阙、天枢、尾骨部的长强等部位和穴位,用一指禅推 法、摩法等手法。施法时,力量稍重,频率由慢逐渐变快。食积便秘 者用一指禅推法、摩法作用于腹部的神阙、天枢、尾部的长强,使内 脏由停滞不动的胶滞状态逐渐活动起来。随着手法由慢变快,可使活 动起来的内脏功能逐渐加强,达到泻实消积的作用,阴虚火盛,津液 不足,大便秘结者用摩法顺时针方向在腹部轻柔的摩动,起到通便而 不伤阴的结果。 (四)和法 和法有调经脉、和气血、扶正气、驱客邪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 和、枢机不利、经络不畅的肝骨气痛、月经不调、脾骨不和、用身胀 痛等半表半里症。和气血者取四肢、背部相关的俞穴和肩部的肩井; 和脾骨、调肝气者取腹部的辛门、期门、上腕、中腕和背部的肝俞、 脾穴、骨穴等穴。以扌衮 法、摩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搓法、 拿法等手法治之。刺激时平稳柔和用力,频率稍慢为宜。扌衮 法、一指 禅推法、按法、揉法、搓法作用于四肢、背部及相关俞穴能增强血液 循环,促进气血调和。拿法作用于肩部的肩井穴,能行气血,通气机, 开通十二经。一指禅推法、摩法、揉法、搓法作用于腹部的募穴和背 部的俞穴,能和脏腑、调气机,疏肝和胃。 (五)温法 温法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脾、骨、肾的虚寒症。在腹部的 中腕、气海、关元和背部的肾俞、命门、脾俞、胃俞施以按、摩、揉、 擦诸法,以缓慢、柔和、有节律的动作治之。在中腕、脾俞、胃俞施 温法可以健脾和胃,扶助正气,散寒止痛;在气海、关元、肾俞、命 门可以温补肾阳。由于长时间缓慢、柔和、深沉的手法刺激,可以使 能量转换并深入于分内或脏腑组织之中,达到温阳祛寒的目的。治疗 后患者会感到脏腑、治疗的部位有温暖舒适的感觉。 (六)清法 清法能清解邪热,用于热实症、虚热症、表热症,选取背部、督 脉、腹部和阳经经脉,施以轻重并用、快慢相兼的推动和擦法。气分 实热者自大推向下轻推督脉直至尾骨,可清深实热;血分实热者重推 之;气血虚热者轻擦腹部,能养阴清热;表实热者自下而上轻推背部 膀胱经,表虚热者自上而下轻推之,能解表清热。 (七)补法 补法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培补元气、强壮肾阳的作用,多 用来治疗脾骨虚弱、气血双亏、阴阳失调、精气失固、肾气不足而引 起的疾患。脾骨虚弱,气血双亏者选用腹部的中腕、气海、关元、天 枢及背部脾俞、胃俞等部位和穴位;肾气不足,精气失固者选用腹部 的气海、关元及背部的肾俞、走室、命门等穴,以轻柔的一指禅推法、 摩法、揉法、按法、擦法等手法治之。补脾胃者,施以顺时针方向的 力,可增强脾胃的升降,使其功能得到改善;补腹肾者,可以壮腹肾, 补肾精,益肾阳。 (八)散法 散法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散结、行气导滞的功能,适用于外科痛 肿、气滞胀痛等症,多选用发病部位,以一指禅推法、摩法、揉法、 搓法、缠法治之。外科痛肿用高频率的缠法,气郁胀痛用轻柔松快的 手法。《内经》中说:“坚者消之,结者散之。„„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按之则痛止”。高频率、轻 柔的刺激可减少和克服能量向周围组织的扩散而深透于内。轻松柔和、 高频率的手法可使信息通过能量载体,沿着经络系统、神经介质传到 脏腑内部,改变脏腑的功能活动的失常状态。 三、复习推法和拿法,学习按法、摩法和揉法 (一)复习推法和拿法 55 1、教师重述要求和重点 2、学生按要求二人一组进行复习 (二)学习按法 1、操作方法:按法是指用手掌、手指或肘部,紧贴体表,按在应 取的经络、穴位或部位上,逐渐加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 ?掌按法:用全掌或掌根着力向下按压,可单手或双手重叠按压。 按腹、背部时作间断的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逐渐移动,反复施之。 按腹部时,用力宜稳妥、勿猛,轻柔缓和,并须随病人呼吸起伏,呼 气时按压,吸气时放松。 ?指按法: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罗纹面着力按压。按压穴位时, 用力多以病人略感到酸胀、治麻为适度。 ?肘按法:肘关节屈曲,用屈肘鹰嘴着力按压。 2、适应部位:掌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指按法多用于经穴和防是 穴;肘按法多用于成人腰背部、臀部或环跳穴处。 3、作用:活血止痛,开通闭塞。 (三)学习揉法 1、操作方法:用手掌、手指或前臂着力置于经络、穴位或病变部 位,前后、左右,由浅到深,轻柔缓和地回旋揉动,称为揉法。 ?掌揉法:手掌或掌根着力,贴附于病人体表部位上,以腕关节 带动前臂作小幅度的回旋揉动。 ?指揉法:用拇指或其余的四指面着力,紧贴于病人应取部位上, 作不间断的反复回旋揉动。 ?前臂揉法:肘关节微屈,前臂紧贴于应取部位,用肘关节的屈 伸带动前臂作轻柔回旋连续揉动,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2、适应部位:掌揉法、指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前臂揉法适用于 成人背、腹、臀部。 3、作用:通络散结,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四)学习摩法 1、操作方法:用手掌或手指轻放于病人体表应取部位上,肘部微 屈,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来回按直线或顺、逆时针方向。轻缓 柔和、均匀协调地抚摩,称为摩法。此法作用力温和而浅,仅达到皮 肤及皮下,常在经穴按摩疗法开始,结束及变换手法时应用。 2、适应部位:全身各部 3、作用:疏风散寒,理气和中,镇静安神,活血止痛。 (五)教师作示范、讲解 学习按要求先对米袋作手法练习,然后在人体上作练习。 练习的手法及部位 a、腰部;掌揉法—掌压法—拳压法—指压法—前臂揉法。5-10分 钟 B、肩部;指揉法—指压法—掌揉法。5-10分钟 结 1( 总结本课内容 束 2 部 2( 布置课后练习 分 课 后 小 结 体 育 课 教 案 第 周 第 4 次课 年级 学生人数男 女 课的任务: 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已学手法,基本掌握新学手法及头面部的操作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精神。 时练习课的课的内容与组织方法 间 时间 部分 1(体委检查报告人数 10 2(教师简述本课的学习、复习内容及要求 3(活动指、腕、肘、肩、颈部等关节。 准 课的内容: 10 备 一、复习上课新学手法 部 二、学习擦法和扌衮 法 分 三、学习人体操作法(颈、头、面部) 四、通过学习,培养大家互助友爱精神 一、 复习基本手法 10 (一)按法类:指、掌、压、点法 1、要求:垂直按压,固定不移 基 本 由轻而重,稳而持续 部 85 2、步骤: 分 ?教师对几种按法手法提出要求 ?学生在米袋上练习 ?二人一组,在人体上操作 (二)摩法类: 1、要求:轻柔缓和,贴实抚摩 2、步骤:同上 二、学习基本手法、擦法、扌衮 法 30 (一)擦法类: 1、提要:贴紧皮肤,直线往返,往返距离长,不要跳跃停顿。 擦法是按摩常用手法之一,是指用指腹或指面紧贴皮肤,稍用力下 压并作直线往返摩擦并产生一定的热量的手法。擦法类包括掌擦法、鱼 际擦法、侧擦法、合擦法、指面擦法等手法。 2、手法: ?掌擦法:用掌面贴紧皮肤且手掌伸直,在皮肤表面作上下或左右 方向的直线摩擦的手法,称掌擦法。 适用部位:肩背、胸腹等面积较大的部位 手法要领:掌面着力,贴实皮肤,往返距离长,摩擦至热,切忌跳 停,保护皮肤,应用介质。 操作步骤:患者坐位或卧位,术者上肢放松,手掌自然伸直,以掌 面着力于施治部位,手掌面紧贴皮肤,作多个方向的直线往返摩擦,反 复操作,以皮肤发热为止。擦时,在施治部位涂少许润滑剂(如冬青膏、 麻油等),以保护皮肤。 功效作用:温经通络,解痉止痛,散寒解表,扶正祛邪,宽胸健脾。 ?鱼际擦法:以鱼际部贴紧皮肤,进行直线往返摩擦的方法,称鱼 际擦法。 适用部位:四肢部,以上肢为常用。 手法要领:大鱼际着力,贴实皮肤,往返距离长,摩擦至热,切忌 跳停。 操作步骤:患者坐或卧位,术者自然呼吸,沉肩松背,掌指并拢微 屈成虚掌,用大鱼际及掌根部贴紧皮肤,作直线上下方向的往返摩擦, 如此反复,以皮肤发热为度。注意保护皮肤。 功效作用:温经活血,滑利关节,消瘀止痛。 ?侧擦法:以小鱼际及的尺侧皮肤贴紧体表,进行直线往返摩擦的 手法,称侧擦法。 适用部位:脊柱两侧,腹骶部及四肢部 手法要领:手掌伸直,小鱼际着力,贴实皮肤,直线往返,切忌跳 停。 操作步骤:患者坐或卧位,术者肩部及上肢放松,手掌伸直,用小 鱼际及手的尺侧部位贴紧施治部,作直线又往摩擦,如此反复,以透热 为度。 功效作用:温经祛寒,活血通络,散风解表,温肾壮阳。 ?合擦法:依靠两手协同作用进行直线摩擦的方法,称合擦法。 适用部位:头、颈、肩、膝等凸形部位。 手法要领:双掌协同,贴实皮肤,直线摩擦,依靠开合。 操作步骤:患者坐或卧位,术者两手十指交叉环抱呈弧形,贴于应 取凸状施治部位,依靠张手回擦,闭手去擦进行一张一闭,迅速开闭的 摩擦动作,反复进行直线操作,发热为止。 功效作用:温经通络,滑利关节,活血行气,消瘀止痛。 ?指擦法:以手指或指背着力于施治部位,直线往返擦动的手法, 称指擦法。分拇指擦法、四肢擦法等。 适用部位:头面部、胸腹部、腹背部 手法要领:贴实皮肤,往返推移,摩擦至热,切忌跳跃。 操作步骤:a. 拇指擦法:患者端坐,术者面对患者站立,以一手扶 住其头部一侧,另一种用拇指桡面自患者头维穴起,沿发际向耳后方向 作疾速往返推擦,基余四指微屈助力,随着拇指移动同时作推擦动作, 左右两侧可交替操作。此法用于头部,亦称扫散法。b. 四肢擦法:患者 坐或卧位,术者沿肩,屈肘,悬腕,食指屈曲,用第二节指背侧部或尺 侧偏峰着力于施治部位,直线往返擦动,反复操作,发热为止。 功效作用:温经通络,经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平肝潜阳, 镇静醒脑,祛风散寒。 (二) 扌衮 法类 1、提要: ?施术部位贴实体表,不可跳跃,摩擦。 ?以腕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施术部位进行滚动。 扌衮 法类包括 滚法和扌衮 法两种手法。滚法是一指禅按摩流派的辅助手 法;扌衮 法是扌衮 法按摩流派的主要治疗手法。 2、手法: ?滚法:以食、中、环、小四指的第一指间关节背侧突起部着力附 着在体表一定部位上,腕部放松作均匀的前后往返摆动,使拳作来回滚 动状,称滚法。 适用部位:头部、肩背、腹骶及四肢关节等部位。 手法要领:着力点贴实体表,均匀柔和,摆动灵活,幅度适宜,切 忌跳跃、摩擦。 操作步骤:患者坐位或卧位,术者以食、中、环、小四指的第一指 间关节背侧部着力于施治部位,腕部放松并均匀的屈伸关节,使拳作来 回滚动状,滚动幅度控制在前后均为45度左右。频率每分钟约160次左 右。 功效作用:舒筋活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滑利关节。 ?扌衮 法:用手背近小指侧部位吸附在施治部位,交替进行往返滚动 的手法,称扌衮 法。 适用部位:肩背腹臀及四肢肌肉丰厚的部位。 手法要领:肩背放松,略屈肘,悬腕,手背尺侧着力,随着腕关节 屈伸掌背翻滚,动作连贯,节律有序,柔和轻巧,切忌擦、摩。 操作步骤: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术者用单手或双手自然屈曲,呈握 空拳状,肩背放松,略屈肘,悬腕,将手背靠近小指侧部分成小指、无 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贴实并着力于施治部位,通过腕关节 屈伸外旋的连续往返活动,使产生的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在治疗部 位上往返滚动。手背滚动幅度在120度左右,腕关节屈曲时向外滚动约 80度,腕关节伸展时向内滚动约40度。频率每分钟约140次左右。 功效作用:舒筋活血,滑利关节,解痉止痛。 45 三、学习人体操作法 1、教师将本课学习内容一一作讲解、示范。 2、学生根据老师所教内容及要求在米袋上练习。 3、学生两人一组,在人体上练习手法。 扌衮 法:颈部、肩部、上肢部3-5分钟 擦法:颈部、上肢部、腰背部3-5分钟 4、由于扌衮 法动作难度大,技术要求较高,要熟练掌握扌衮 法的动作 要领,需要进行刻苦训练。练习方法分为沙袋上练习和人体上操作练习 两个阶段。本次课在沙(米)袋上练习,下次课可在人体上练习。 沙(米)袋上练习:术者取站位,沙袋置于胸前,距身体17cm左右。 然后按照本法的操作步骤,熟悉手法要领,从基本动作开始左右交替练 习。 5、人体操作法——头面部 人体操作法是在人体上进行手法操作训练,为临床应用打基础的练 习方法 。因此应尽可能结合临床治疗的一般操作规律,分部位进行练习。 练习时不但应注意多种单一手法的操作要领,而且要练习多种手法在人 体不同部位的配合运用,同时结合一些被动运动,进行两手协调动作的 训练,从而达到“机触于心,巧生于外”。 练习时,要思想集中,认真严肃,注意根据关节形态、功能、骨性 樗以及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的弹性、张力等不同情况,选择相宜的手法 和运用恰当的力量。“患者”的体位可分别采取坐位、伏坐位、骑坐位、 仰卧位、侧卧位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进行练习。 头面部 [练习手法]一指禅推法、拿法、扫散法、掌抹法等。 [操作步骤] (1)仰卧位或坐位,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向上至前发际,沿发际推 向头维,太阳等穴,往返数次后再推眼眶周围。在推眼眶时,指端要吸 定,移动要缓慢,手腕动作要小,防止滑脱而戳碰眼球。 术者用一指禅偏峰或螺纹自睛明穴经迎香、地仓、下关、颊车、人 中穴,环唇推至承浆穴,左右同。推三遍。 术者用一指禅偏峰或指峰推百会穴,要求吸定,防止滑移。 (2)被操作者取坐位,术者用五指拿头顶督脉和两旁太阳、少阳经, 自前发际经头顶向后至枕部,止于两侧风池穴,称拿五经。 (3)被操作者取坐位,术者用拇指或其余四指指峰自太阳穴经头维、 耳后高骨向后推至风池穴,左右各3-五遍。亦可双手同时进行。 (4)被操作者取坐位,术者大鱼除外侧端按住前额,随后分向两旁, 经阳白、太阳、耳上至风池穴处。 术者双拇指自被操作者眉内侧始,循眉弓过鱼腰至眉梢丝竹穴止, 推而抹之。 (5)、两人一组进行头面部操作每人10分钟 结1(小结:表扬好的,认真做的,批评不认真做的等 5 束 部 分 2(布置课后练习 课 后 小 结 体 育 课 教 案 第 周 第 5 次课 年级 学生人数男 女 课的任务: 通过复习熟练掌握已学手法,基本掌握摇法和扳法及项背部操作法,通过学习,培养大家团结友爱互助精神。 课的 练习时间 课的内容与组织方法 部分 时间 1、体委检查报告人数 10 2、教师简述本课的学习、复习内容及要求 准3、活动指、腕、肘、肩、颈部等关节。 备 课的内容: 10 部 一、复习上课所学手法 分 二、学习摇法和扳法 三、学习人体操作法(项背部) 四、通过学习,培养大家团结友爱互助精神 10 一、复习基本手法 (一)擦法类: 1、要求:贴紧皮肤,直线往返,往返距离长,不要跳跃停顿。 2、步骤: ?教师对擦法类(掌擦法、鱼际擦法、侧擦法、合擦法和指擦基 法)手法提出要求。 本 部?学生在米袋上练习 85 分 ?二人一组,在人体上操作 (二) 扌衮 法类 1、要求: ?施术部位贴实体表,不可跳跃、摩擦。 ?以腕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施术部位进行滚动。 2、步骤: ?教师对二种扌衮 法手法提出要求(滚法和扌衮 法) ?学生在米袋上练习 ?二人一组,在人体上操作 二、学习基本手法(摇法类和扳法类) 30 (一)摇法类: 1、提要:被动运动关节,使其在生理范围内作回旋的转动是 摇法类手法的基本特点。 摇法是按摩常用手法之一,是指用一手握住(或扶住)被摇关 节近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和缓的回旋转动。 摇法类包括摇颈、摇肩、摇腹、摇髋、摇踝、摇腕、摇趾(指) 等方法。 2、手法: ?摇颈 适用部位:颈项部 手法要领:患者颈项放松,术者动作柔缓,摇动幅度适当,切 忌粗暴施力。 操作步骤:患者坐位,颈项部放松,术者站于一侧,用一手扶 住其头顶,另一手托住下颌,双手以相反方向缓缓地使头摇转,左 右各数次。 功效作用:理筋整复,滑利关节,开通瘀闭,解痉止痛,活血 消瘀。 ?摇肩: 适用部位:肩部 手法要领:医患配合,两手合作,动作协调,柔缓持续。 操作步骤:患者坐位,屈肘,肩部放松。术者方于一侧,一手 扶肩部,另一手托起患肢肘部,作缓缓的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运转, 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应逐渐加大。 握手摇肩,同上势,患肢自然下垂,术者一手扶肩部,另一手 与患者相握,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均匀和缓的肩关节运转活 动。 环转摇肩,患者坐位,患肢自然下垂,术者站于一侧,用一手 松松的握住患者腕部,另一手相对的掌背将其慢慢向上托起,在上 托至140º-160º时随即反掌握住腕部,原握腕之手向下滑移至患肩 关节上部按住。此时要停顿一下,两手协调用力,即按肩的手下压, 握腕之手向上拉,使肩关节伸展,随即向后使肩关节作大幅度转动, 如此反复操作,使患肢作连续环转活动。在由后向前作环转时则两 手动作相反。 功效作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松解粘连,活动解凝,通利 关节。 ?摇腹: 适用部位:腹部 手法要领:患者腹部放松,术者两手协调、缓和、均匀用力, 切忌暴力。 操作步骤:患者坐位,腹部放松,术者空其后,用一手按住一 侧腹部,另一手扶住对侧肩部,两手协调作用,将腹部作顺时针及 逆时针方向摇动旋转。 功效作用:舒筋活络,活血消瘀,解痉止痛。 ?摇髋 适用部位:髋部 手法要领:两手协调,辩证施术,幅度由小到大,用力适当。 操作步骤:患者仰卧位,髋部微屈,术者站于一侧,同一手扶 按其膝部,另一手握住其足跟部,两手协调作用使其髋关节屈曲至 90度,然后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运转。 功效作用:行气活血,消瘀止痛,舒筋利节,解痉理肌。 ?摇踝 适用部位:踝部 手法要领:患者踝部放松,术者动作柔缓,牵引下转摇。 操作步骤:患者仰卧,下肢自然伸直,术者坐于其足后侧,用 一手托起足踝,另一手握住足趾部,稍用力作牵引拨伸,并在拨伸 的同时作环转摇动。 功效作用:疏经活络,理筋止痛,行气消瘀,活血解凝。 ?摇腕 适用部位:腕部 手法要领:用力轻柔,动作协调均匀,摇动幅度依病情而定。 操作步骤:患者坐位,术者用一手固定其前臂远端,另一手握 其四指,两手协调作用做腕关节的旋转摇动,如此反复,顺、逆时 针方向均操作。 功效作用:疏经活络,理筋活血,解痉止痛,消瘀利节。 ?摇指 适用部位:手指、足趾 手法要领:手法轻柔和缓,动作细致灵捷,切忌暴力。 操作步骤:患者卧位,术者以拇、食指拿定患指或趾,作左、 右、上、下之摇动。摇动时应有一定的拉力(拨伸牵引)。 功效作用:通利关节,行气消瘀,消肿止痛。 (二)扳法类 1、提要: ?被动运动关节,使关节极度屈伸和旋转是扳法类手法的基本 特点。 ?扳法是按摩常用手法之一,是指用双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 向用力,使关节伸展或旋转,由于其力的传递直接,使用时必须谨 慎,严格掌握扳法的手法技巧和适应症。 扳法类包括颈椎板法、腰椎板法、肩关节板法、肘关节板法、 踝关节板法等手法。 2、手法 ?颈椎板法:又称颈椎旋转复位法 适用部位:颈椎关节 手法要领:动作协调,两手有机配合,操作稳妥,定位准确, 手法轻巧,疑有骨质病变者禁用。 操作步骤:斜板法:患者坐位,颈前屈,颈项部放松。术者立 于其后侧方,一手抵住患者头顶部,另一手托住其下颌部,两手协 同动作使头向一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稍停顿一下,随即双手同时 用力,再作一个有控制的增大幅度(5º-10º)的快速扳动。此时常可 听到“嗒嗒”响声,一达目的即松手,本法常用于落忱等。 旋转拨伸扳法:患者坐位,颈前屈。术者立于一侧,用一手拇 指顶按第二颈椎棘突,另一手的肘部托其下颌,手掌绕过对侧耳部 扶住枕骨部,然后逐渐用力将颈椎向上拨伸牵引,在拨伸牵引下, 使颈椎旋转到有阻力的位置,随即作一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 扳动,同时拇指协调用力。此时常可听到“喀”的声响,此法适用 于环枢椎关节紊乱症。 旋转推移扳法:患者坐位,颈前屈(5º-10º),再侧屈到最大幅 度,术者立于其后侧方,用一手拇指轻按住椎棘突旁,另一手顺其 侧屈进行一个有控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与此同时,顶按棘突 的拇指要协同用力对侧推动,此时常可听到“嗒嗒”响声。 功效作用: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腰椎板法:分为斜扳法、旋转复位法和后伸扳法,顶腰扳法 及按腰扳法。 适用部位:腰椎关节 手法要领:动作柔和协调,腰椎关节被动屈伸旋转适宜,切忌 暴力。 操作步骤:斜扳法:患者侧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术者面对患 者站立,两肘(或两手)分别按患者的肩部前侧及臀部(或肩后部 及骼前上上棘部),在腹部被旋转至最大限度后,同时用力作相反 方向的扳动,此时常可听到“喀”的声响。 弯腰旋转复位法:患者坐位,腹部放松,术者腿夹住患者下肢 偏立于患者一侧,一手抵住近于术者一侧患者的肩后部,另一手从 患者另肩后侧腋下伸入抵住肩前部,双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扳 动。 腰椎后伸扳法:患者俯卧,屈肘,两手放于颌下或头前,术者 站于一侧,用一手按压其腹部,另一手将其下肢托起并用力向后扳 伸,如此两手协调动作,使腹椎向后过伸。 顶腰扳法:患者俯卧位,姿式同前法,术者用膝部顶压患者腰 椎,两手分别握住患者两踝慢慢向上提拉使腰椎过伸,如此一拉一 放,可重复5-10次。 功效作用:活血化瘀,疏通经脉,松解粘连,理筋整复,滑利 关节,解痉止痛。 三、学习人体操作法 45 1、教师将本课学习内容一一作讲解、示范。 2、学生根据老师所教内容及要求两人一组在人体上练习手法。 3、忌用暴力 4、听老师说一要求作多种手法的练习。 扳法类:颈椎,腰椎、上、下肢扳法练习 摇法类:全身各关节的摇法练习 5、项背部的人体操作法 项背部 [练习手法]一指禅推法,扌衮 法,拿法,按法,摇法,扳法,揉法, 推法。 [操作步骤] 1).被操作者取坐位,术者用一指禅推法自枕骨下经风府至大椎 穴,操作3—遍。再以两手偏峰吸定风池穴,四指自然伸直,用一 指禅推法自风池经天柱至大杼穴。操作3—5遍。 2.)被操作者取坐势,用推法直推桥弓穴。推右侧桥弓,右手固定 颈项部,左手拇指着力自翳风穴单向直推至缺盆穴10—20次。推 左侧桥弓用右手,方法同。 3.)用揉法自风池穴直至缺盆10—20次。同时配合按风府,拿风 池。 4).被操作者取坐势,术者用扌衮 法扌衮 颈椎及其两侧,配合头的屈 伸、旋转和侧屈等活动。 5.)被操作者取坐势,术者用双手拿被操作者两侧肩井穴,反复数 次。 6.)被操作者取坐势,术者用单手拇指螺纹面按风池、肩中俞、肩 外俞、天宗等穴。 7.)被操作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扶住头后枕部,一手托住下颌,颈 椎取中立位摇动,左右各作被动活动三次。 8.)被操作者取坐位,颈部前屈。术者一手拇指抵住侧凸的颈椎棘 突,一手抱头作旋转复位法。 在作摇法和扳法操作时,应在教师指导下按动作要求严格训 练。 结1(小结: 表扬好的,认真练习的,批语不认真做的及开玩笑的等 束5 部 分 2( 布置课后练习 课 后 小 结 体 育 课 教 案 第 周 第 6 次课 年级 学生人数男 女 课的任务: 通过练习掌握已学过的手法,通过学习基本掌握新学手法及肩及上肢部的操作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课的 时练习 课的内容与组织方法 部分 间 时间 1、体委整队报告人数 10 2、教师简述本课的学习、复习内容及要求 3、活动指、腕、肘、肩、颈部等关节 准 课的内容: 备 10 部 一、复习上课所学的手法 分 二、学习击法和理法 三、学习人体操作法,肩及上肢部 四、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10 一、复习基本手法 (一)摇法类 1、提要:被动运动关节,使其在生理范围内作回旋的转动是摇法 类手法的基本特点。 基 2、步骤: 本 85 ?教师对摇法类[摇颈、肩、腹、踝、腕、趾(指)]手法提出要求。 部 分 ?二人一组,在人体上操作 (二)扳法类 1、提要 ?被动运动关节,使关节极度屈伸和旋伸是扳法类手法的基本特 点。 ?本法一般在摇法使用的基础上应用。 2、步骤: ?教师对扳法类(颈椎、腹椎、肩关节、肘关节、踝关节)手法提 出要求。 ?二人一组,在人体上操作。 二、学习基本手法(击法类、理法类) 30 (一)击法类 1、提要:用适当的力量直接击打施治部位是本类手法的要求。 击有叩击、击打之意,击法是指叩法或击打施法部位的手法。其动 作简单,容易操作。但是,由于击法类手法作用力直接,且多用“刚劲”, 如果运用不当,易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因此临床应用本法时,注 意动作技巧,刚中有柔,根据不同病情,选择适宜之法。 击法类有击法、劈法、拍法、叩法、啄法等手法。 2、手法 ?击法:用法较重,包括拳击、掌击和桑技棒击等法。 适用部位:躯干及下肢部位的肌肉丰厚之处。 手法要领:直接击打,刚中有柔,均匀协调,操作和缓有序。 操作步骤: a. 拳击法:患者坐或卧位,身体放松,术者手呈现握拳状,腕伸直 不得屈伸,以肘关节屈伸活动带动手部在施治部位进行拳背的平击,主 要用于背部及腰骶部。 b. 掌击法:患者取卧位,身体放松,术者手指微屈,腕掌用力挺紧, 用上臂的力量,以掌根部或小鱼际部为着力点,在施治部位进行击打, 可单手也可双手交替进行,主要用于臀部及下肢外侧部。 功效作用:放松腠理,健理肌腠,通透毛孔,引邪达表,营养脉络, 室通气血,祛风散寒。 ?劈法:用单手或双手五指微张开,用尺侧拳指部着力于施治部位 纵叩劈打,称劈法。 适用部位:背部、臀部、肩部及四肢部。 手法要领:指间撞击,努力振动,均匀施术,和缓用力,以腕带指, 宜虚不宜实。 操作步骤:患者正坐或俯卧位,术者用单手或双手交替,指间虚异 并微张开,用尺侧掌指部有节奏的腕带指,自然摆动着力于施治部位纵 叩劈打。 功效作用:调和气血,开导放松,消除痉挛,缓解肌筋,活血化瘀。 ?拍法:以五指并拢,用手腕的摆动带动虚掌着力于施治部位,称 拍法。 适用部位:躯干及四肢部位。 手法要领:虚掌着力,以腕带手,均匀有序,自然拍打。 操作步骤:患者坐或卧位,术者用单手或双手五指并拢微屈,用腕 部关节的自然摆动起落,反复着力于施治部位,进行拍打,要有顺序, 有节奏,有弹性。 功效作用:调和气血,营养经络,发散邪气,解痉理肌,消除疲劳。 ?叩法:是击法的轻力量应用 适用部位:虚拳轻捶,持续有序,均匀柔缓,以腕带手。 操作步骤:患者坐或卧位,术者可用半屈拳,以腕关节带动手,用 掌根和指端着力,双手交替进行轻轻撞击施治部位。 功效作用:舒松筋脉,引邪达外,消除疲劳,营养肌肤。 ?啄法:又称餐法 适用部位:头部及胸背部 手法要领:并指指端着力,垂直体表,均匀和缓,以腕的摆动带动 手。 操作步骤:患者卧位,术者两手五指微屈分开成爪形或聚拢成梅花 形,以腕部自然的上下屈伸的摆动带动手指端着力于施治部位,如鸡啄 米状。 功效作用:安神醒脑,疏通气血,开胸顺气,活血化瘀,解疼止痛。 (二)理法类 1、提要:疏理筋脉是本类手法的基本治疗目的。 理法有疏导、理顺和整理的作用,是按摩治疗中常用的辅助手法之 一。 理法类包括理法、勒法、梳法、拂法等手法。 2、手法: ?理法:又称缕法、握法 适用部位:多用于四肢部 手法要领:松紧适当,循序进行 操作步骤:患者坐位或卧位,术者用单手或双手由上而下握住肢体 并一紧一松的循序移动,如此反复作2-3遍。 功效作用:顺理筋脉,疏经通络 ?勒法: 适用部位:手指及足趾部 手法要领:夹持指(趾),松紧适度,均匀和调。 操作步骤:患者坐位或卧位,术者食中指,两指屈曲夹住患者侧手 指或足趾根部,有力而迅速的滑出指(趾)端,反复数次。 功效作用:通经活络,调和阴阳,通利关节,消炎止痛。 ?梳法:又称疏法,有疏理或疏通之意 适用部位:全身各部 手法要领:指面着力,单方向滑动,柔和轻灵,手勿跳动 操作步骤:患者坐或卧位,术者五指微屈,自然展开,以指面着力 体表施治部位,作轻上的单方向滑动梳理。 功效作用:疏理皮部,调理气血,通经活络。 ?拂法: 适用部位:胸腹部、背部 手法要领:手指轻轻融及体表,轻擦而过,如拂掸尘灰。 操作步骤:患者卧位,术者手指自然伸直放松,以指腹轻轻着力于 施治部位,轻快地掠擦施治部位的肌肤,如此反复数次。 功效作用:散风活络,安神健脑,宽胸顺气,平、肝潜阳。 三、击法类和理法类练习 击法类:头部、肩部、腰背部 理法类:上肢部,指(趾)部 四、人体操作法:肩及上肢部 10 肩及上肢部 [练习手法]一指禅推法,扌衮 法,按法,拿法,捻法,摇法,搓法, 抖法及擦法类。 35 [操作步骤] 1.被操作者取坐位,术者从肩髃穴始,沿手阳明大肠经进行一指禅 推法操作至手三里穴止。 2.被操作者取坐位或卧位,术者用扌衮 法扌衮 一侧肩关节前缘,配合 肩关节内旋、外旋及外展等被动活动;扌衮 一侧肩关节外缘,配合肩关 节内旋后伸等被动运动;扌衮 肩关节后缘,配合肩关节的内收及前上举 等被动活动。扌衮 肘关节,前臂,腕关节及掌指关节配合相应的关节被 动运动。 3.被操作者取坐位,术者以拇指螺纹按肩内陵、肩髃、肩髎、肩贞、 天宗、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位,以得气为度。 4.被操作者取坐位,术者拿一侧肩关节,曲池、合谷等穴位,并捻 指间关节。 5.被操作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扶肩,一手托住肘臂部摇肩关节,顺 逆各3—5次。 6.被操作者坐位,术者两掌托住肩关节,环形搓动,随后徐徐向下 至手臂,改为上下搓动至腕部。 7.被操作者坐位,术者两手握住腕掌部缓缓抖动,由轻渐重,由小 幅度到大幅度。 8.被操作者坐位,裸露肩部、肘部、臂部、腕部及掌指部,术者用 大鱼际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进行擦法操作,以透热为度。 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习 结小结: 表扬好的,认真练习的,批语不认真做的及开玩笑的等 1( 束 部5 2(布置课后练习 分 课 后 小 结 体 育 课 教 案 第 周 第 7 次课 年级 学生人数男 女 课的任务: 通过复习熟练掌握已学手法,通过学习基本掌握胃病的治疗方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课的 时练习课的内容及组织方法 部分 间 时间 1、体委整队报告人数 10 2、教师简述本课的学习、复习内容及要求 3、活动指、腕、肘、肩、颈部等关节 准 备 课的内容: 10 部 一、复习上课所学手法 分 二、学习常见病(胃病)的治疗方法 三、学习人体操作法,腰及下肢部 四、通过互相练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一、 复习基本手法 10 (一)击法类 1、提要:用适当的力量直接击打施治部位是本类手法的要求。 2、步骤: ?教师对击法类(击法、劈法、拍法、叩法、啄法)手法提出 要求。 基 85 本 ?两人一组,在人体上操作。 部 分 (二)理法类: 1、提要:疏理筋脉是本类手法的基本治疗目的 理法有疏导、理顺和整理的作用,是按摩治疗中常用的辅助手 法之一。 2、步骤: ?教师对理法类(理法、勒法、梳法、拂法)手法提出要求。 ?两人一组,在人体上操作。 二、人体操作法 35 腰及下肢部 [练习手法] 扌衮 法、擦法、摇法、按法、扳法。 [操作步骤] 1.被操作者取俯卧位,术者用一手扌衮 腰背两侧骶棘肌及腰骶部, 配合腰及髋关节后伸等被动活动。用掌根着力在腰背两侧及腰骶部 施掌揉法操作。沿大腿后侧经月国 窝至跟腱施扌衮 法和揉法,反复三 次。 2. 被操作者换仰卧位,术者从腹股沟经膝关节至足背部腧穴及 下支腧穴。如脾俞、胃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上髎 、 中髎 、次髎、下髎、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昆仑、太溪、悬钟、 丘墟、商丘、足三里等穴。 3.被操作者取坐位,术者直擦脊柱两侧骶棘肌及腰骶部,以透 热为度。被操作者换仰卧位,术者用鱼际擦法直擦膝关节及踝关节 内外侧,以透热为度。 4.被操作者取仰卧位,术者分别摇髋、膝、踝关节。并作腰部 斜坂法,腰椎旋转扳法及迭法、晃法等各3—5次。 教师讲解、示范 40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习 三、学习常见病(胃病)治疗方法 1、提要: ?胃病俗称“心口痛”,胃炎、消化道溃疡多表现胃痛症。 ?胃痛注意和心脏痛之心前区疼痛鉴别,以免误诊。 ?按摩止痛的点穴为主。 胃痛在中医学中又称胃腕痛,是指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 症的消化道疾病,为临床常见的症状。 病因病理:引起胃病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急性和慢性胃炎、 消化道溃疡等。 ?急性胃炎:多由化学刺激、物理刺激及细菌类素等因素引起 胃壁的炎症。 ?慢性胃炎:多由急性胃炎转变而来,或继发于胃酸缺乏,营 养不良等因素。 ?消化道溃疡,是由大脑皮层受到不良刺激,使皮层下中枢活 动紊乱而引起胃及十二指肠病变的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常见青少 年,多发于秋冬季节。 此外,常吃辛辣食物和饮酒过度,亦可引起胃痛。 临床表现:胃腕近心窝处疼痛,痛时可牵连肋背,兼见呕吐、 吞酸、嗳气、嘈杂、大便不正常等症。 诊断: ?急性胃炎:急性起痛,多在胃腕部不适、疼痛、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等,常伴水样腹深,严重者有发热、失水、酸中麦、休 克等。上腹部或脐周压痛,肠鸣音亢进。 ?慢性胃炎:病程已延呈反复发作,多有胃胀满或疼痛及食欲 减退、恶心、呕吐、嗳气、腹深、消瘦等,胃腕部轻度压痛。 ?消化道溃疡:胃腕痛痛具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与饮食有 关特点,疼痛和压痛一般在中上腹部。溃疡病活动时可有持续性剧 痛。后壁穿透性溃疡可有后背部放躯痛。 鉴别诊断:注意排除冠心病之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前胸正中, 多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作,病人有压迫样或紧闷感觉, 有时可放射到颈咽部或左肩与左臂。每次发作时间1至数分钟,休 息或口含硝酸甘油体可以很快缓解。 治疗: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手法:患者仰卧位,医者居患者右侧,如胃痛发作时,先用点 穴法止痛。医者一手点内关,另一手点中腕;再点天枢、足三里, 疼痛缓解后再行其它手法。医者的轻快的一指推摩法于胃腕部,使 热量深透于胃腑。然后,医者双手交叉的中腕穴为中心,按顺时针 方向按揉腹部的10分钟。 患者俯卧位:用一指推法,从背部脊柱两旁沿膀胱经顺序而下 至三焦俞止,然后用力按揉肝俞、脾俞、三焦俞。前法往返数次, 约5分钟,胃溃疡患者重点按揉左侧,十二指肠溃疡重点按揉右侧。 患者坐位:拿肩井循臂肘而下,在手三里、内关、合谷等穴作 较强的刺激,并以轻快的手法搓其两肋。由上而下往返数次,再在 该部位抹几下结束。 胸闷者,可以用柔和的一指推法,自天突向下至中腕穴,重点 在膻中穴。 注意事项: ?注意调节饮食,不吃生硬、寒凉及不易消耗和刺激性的食物, 宜少食多餐。 ?要心情开朗,不可过度疲劳。 ?诊断未明前,避免滥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 ?对于有外科手术体症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注:中腕:脐上四寸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消化不良 手法:一指禅推、摩、按、揉 天枢:脐旁二寸 主治:腹深、便秘、腹痛、月经不调 手法:揉、摩、一指禅推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脱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腹痛、腹深、便秘、下肢冷麻、高血压 手法:按、点、一指禅推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肋痛、肝炎、目糊 手法:一指禅推、扌衮 、按、揉、弹拨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腕胀痛、消化不良、小儿慢脾惊 外法:一指禅推、点、按、揉、扌衮 、弹拨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痛、小儿吐乳、消化不良 手法:一指禅、点、按、揉、扌衮 、弹拨 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肠鸣、腹胀、呕吐、腹背强痛 手法:一指禅握、按揉、扌衮 、披、揉 手三里:曲池穴下2寸 主治:肘挛、屈伸不利、手臂麻与酸痛 手法:拿、按、揉、一指禅推 天突: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喘咳、咯痰不畅 手法:按、压、一指禅推 膻中: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处 主治:咳喘、胸闷胸痛 手法:一指禅推、摩、按、揉 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四人一组互相练习 1(小结: 表扬好的,认真练习的,批语不认真做的等 结 2(布置课后练习 束 5 部 分 课 后 小 结 体 育 课 教 案 第 周 第 8 次课 年级 学生人数男 女 课的任务: 通过学习基本掌握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课的时练习课的内容及组织方法 部分 间 时间 1、体委整队报告人数 10 2、教师简述本课的学习、复习内容及要求 3、活动指、腕、肘、肩、颈部等关节 准 备 课的内容: 10 部 一、复习所学手法 分 二、学习近视眼的治疗方法 三、学习治疗腰肌劳损的方法 四、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一、学习近视眼的治疗方法 近视眼的视远物模糊不清,视近物仍正常为特征,故称“能近情 远”症。 眼球的结构主要包括两个系统,即屈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 体和玻璃体;感觉系统就是视网膜。这两个系统正常无损,彼此之间基 配合良好,才能保持正常视觉机能。 本 85 由于眼球内结构四质性病变而导致的近视眼称真性近视眼;由于部 分 眼的调节器官痉挛所引起的近视,称假性近视。按摩时假性近视治疗 效果较好。 病因病理:发生近视眼除遗传因素外,多与青少年时期灯光照明 不良,坐位姿势不正,课程负担过重等有密切关系。若使调节太过, 睫状肌长期痉挛,导致晶体亦持续处于凸度增加的状态。这使眼球屈 光不正,前后轴变长,平行光线结成的聚光点落在视网膜之前,而在 视网膜上形成不清晰的影像。 临床表现与诊断: ?患者常感视远朦胧,视近清晰。 ?中度近视者视物常有眯目动作,或阅读报纸书刊时,多将目标移近眼前。 ?高度近视者眼底有退行性改变。 临床将了屈光度以下的分属轻度近视,3-6屈光度属中等近视,6屈光度以上属高度近视。 治疗:2屈光度以上的近视应该配戴眼镜,青少年近视者,在按摩治疗过程中可配合眼保健操,同时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 治则:养血安神,益气定志。 手法:近视眼的治疗一般分为项背部和头面部操作,常用手法包括按法、揉法、拿法、抹法、一指禅推法、拍法等手法。 ?项背部:患者坐位,术者先按揉患者两侧风池、翳明、天柱穴各半分钟;均以发胀得气为度;推两侧桥医,以桥弓穴处肌肉松软为度,再从风池开始、沿颈椎两侧用拿法,自上而下往复7-8次后,用平推法或按揉法往复操作3分钟。然后拿肩井及按揉心俞、肝俞各半分钟。 ?头面部:患者坐位,术者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从晴明到攒竹再沿眼眶作环形治疗,双侧约3分钟。再按揉百会、晴明、攒竹、承泣穴各半分钟。然后分抹前额,重点在上眼眶下缘同时配合揉太阳穴。再用扫法在头部两侧治疗同时配合按公孙穴。最后再重复在前额部的分抹法。 注意事项: ?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对青少年要做好眼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在眼面部作手法治疗时,宜小心仔细,以防止伤眼球。 注: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穴。 晴明:目内眦旁0.1寸 攒竹:眉头凹陷中 天柱: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肩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习 二、慢性腰肌劳损 提要 ?慢性腰肌劳损主要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的慢性损伤 ?腰疼时轻时重,功能活动正常,压痛点广泛 ?治疗重点在骶棘肌 慢性腰肌劳损主要是指腰部肌肉、筋膜、棘上韧带、骶髂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本病又称为“功能性腰痛”、“腰背肌筋膜炎”等,多见于青壮年。有的病例并无明显的外伤史,但与职业和工作环境有关。其发病缓慢,病程缠绵,遇阴雨天气或劳动之后症状常加重,而适当休息即可得到缓解。 本病在各种慢性腰痛中占有相当比重。 [病因病理] (1)习惯性姿势不良或劳动中长期处于某种不平衡体位,使腰肌造成慢性积累性损伤。如采煤工人长期弯腰生产,使腰背肌经常处于牵伸状态而发生疲劳性损伤;口腔科医生由于工作时姿势不良,久之引起脊柱侧弯。两侧的腰肌牵拉力不均,一侧松弛,一侧紧张,久之发生一侧的腰肌劳损。 (2)急性腰肌扭伤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或反复多次受伤,使扭伤的软组织未能得到充分修复,局部出血和渗液不能及时排出,以致产生纤维性改变和瘢痕组织,压迫或刺激神经而引起症状。 (3)腰骶骨质先天性畸形或下肢畸形等(如隐性骶椎裂、棘上韧带失去附着点,从而减弱腰骶关节的稳定性;或小儿麻痹后遗下肢畸形,走路时姿势不平衡,从而使腰肌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而劳损;或单侧腰椎骶化;或椎间小关节两侧不对称等)使腰骶部两侧的活动度不一而诱发腰痛。此外第五腰椎骶化、第一骶椎腰化、棘突过宽成吻性棘突、扁平足、扁平髋等都可造成代偿性慢性腰痛。 (4)风、寒、湿邪的侵袭,使腰部肌肉、筋膜、韧带发生痉挛紧张而变性,引起腰痛。 [临床表现] 腰背部 痛或胀痛,休息后则轻,劳累则加重,适当活动或经常改换体位也可减轻。腰背外形多无变化,功能活动范围正常。有的患者一侧或两侧骶棘肌触之僵硬、压痛。压痛点常在骶髂后部或骶骨后面肌的抵止处或腰椎横突部。腰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气、潮湿环境、感受风寒等其痛加重。慢性腰肌劳损也有急性发作时,凡急性发作则各种症状明显加重,并有肌痉挛,脊柱侧弯,下肢牵挈作痛等症。兼受风湿者患处喜热怕冷,局部皮肤粗糙、感觉迟钝。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征以及反复发作加重等特点,其诊断不难作出。 [鉴别诊断] 应与陈旧性腰椎骨折、腰椎结核等鉴别。陈旧性腰椎骨折有急性外伤史,伤愈后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活动受限。X线检查可见椎体压缩或附件骨折。腰椎结核进行期有全身症状,如低烧、盗汗、食欲减退、消瘦等,血沉快、X线检查骨质有破坏,亦可有椎旁脓肿。 [治疗] 治则 舒筋活血,温经通络。 按摩手法 慢性腰肌劳损的按摩手法比较多,但大体上相似。本节只介绍二种,读者可从中悟出道理而自行发展和衍变。 (1)点、揉、挤、推、按结合的手法:患者俯卧。医者立于一侧,先点按两侧的“委中”穴。点按时拇指用力向前向上推压,患者可感到双下肢有 胀感。然后以左手掌根沿患者右侧背伸肌自上而下旋转揉按至骶髂关节上缘,反复2—3次。再用同法以右掌根揉按左侧背伸肌。施术后医者两手拇指放于两侧背伸肌上端的外缘,沿肌纤维垂直方向向中线挤压。挤压时拇指向前推捺并向上向外旋转,沿背伸肌移行而下至骶髂关节平面上缘为止,反复2—3次。医者改为立于患者的左侧,右手掌心按于脊柱上,手指尖指向头部,掌根位于第七颈椎平面以下,左手掌横向放于第五胸椎棘突平面以上,两手呈交叉位,右手以掌根向上推按,左手以小鱼际向下推按,作相反方向的推按性牵引。然后以一定的间距逐渐向下推按至腰骶部,反复2—3 次。 医者以两手的食指、中指放在髂腰三角处的髂骨嵴上缘、骶棘肌外级,拇指置于髂棘肌外缘,其余四指(即两手的无名指、小指)环抱于两侧髂骨。拇指同时向中线横向挤压,待拇指推到骶棘肌肌腹腔的中部相当于“大肠俞”穴位时改为向内向下用力按压,然后变用力方向向上挤压,按压一分钟后将拇指向外分开,逐渐放松并在原处轻轻揉按。移动拇指改按于两侧髂骨后上嵴的内缘(即骶棘肌下方的“关元俞”穴),用力按压半分钟,再以两手大鱼际自患者第一胸椎平面沿两侧背伸肌向两侧推按,直至腰骶关节平面,反复3—4次。右手放于第四、五腰椎关节的背侧,左手迭加右手背上,在腰部作左右摇摆推按,反复4—5次。令患者双手抓住床的上沿,医者双手握住双足踝,向下牵引一分钟,然后放松,结束手法。 以上手法可缓解受伤部位的血管痉挛,以增进血液循环,促使血肿早日吸收,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本手法还可以整复肌腱滑脱;椎骨错缝、软组织嵌顿,以消除因末梢神经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反射性腰肌痉挛,使损伤组织早日修复。本手法还可剥离粘连,活血散瘀。 (2)此手法是由揉、弹拨、扌衮 、挤、压、摇晃等几种手法组合而成。 揉法:患者俯卧。医者立于患者的一侧。先以拇指的指腹在腰部两侧的自外向内广泛地揉动。揉至脊柱后,改用掌根揉法由腰外侧向脊柱正中揉动。指揉和掌揉的重点是 痛最集中的部位上,反复3—5次。 夹脊弹拨法:医者双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在脊柱两侧离正中线旁开五分的肌肉处,从背部直至腰骶部依次弹拨3—5次。 腰背扌衮 法:沿脊柱两则、肩背部、腰骶部,对斜方肌、肌筋膜、骶棘肌、背阔肌进行广泛的反复扌衮 之。 卷腰挤压法:患者改为仰卧位。医者将其双膝并拢,并屈膝屈髋。一手固定其双踝,一手固定其双膝。利用自己的体重有节奏地向下按压患者的下肢,连续10次左右。此手法可使腰部肌腱受到牵拉。但需注意应使患者受牵拉的力点放在患者平时最疼痛的部位上。例如腰骶部痛则屈按腰骶关节。如第三、四腰椎周围痛则一手托住臀部,使 腰再继续向上卷屈以使第三、四腰椎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得到屈按。 腰骶摇晃法:保持患者的上述体位,医者一手托住臀部,一手扶 膝,使患者向左右旋转摇动,以使腰骶两侧的软组织广泛受到牵连、 放松。 注意事项 用宽皮带束腰,睡硬板床,劳动中尽可能经常改变体位、姿势, 纠正不良习惯,注意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节制房事。 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习 5 结 1(小结: 表扬好的,认真练习的,批语不认真做的等 束 5 部 2(布置课后练习 分 课 后 小 结 体 育 课 教 案 第 周 第 9 次课 年级 学生人数男 女 课的任务: 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偏头疼的治疗方法。 课的时练习间 课的内容及组织方法 部分 时间 1、体委检查报告人数 10 2、教师宣布本课内容 准 3、把有关部位关节活动开 备 10 课的内容: 部 一、复习上次课内容 分 二、学习偏头痛治疗方法 三、解答学生所提出的有关按摩的问题 一、偏头痛的治疗方法 45 摘要 ?头痛以反复发作性、搏动性为特征,常伴恶心呕吐 ?头痛多偏于一侧额颞部,甚至出现全头痛 ?头痛前常有视觉、运动障碍等先兆症 ?常有家族史,多在青春期前后发病,女性多见 基 偏头痛为周期发作性头痛,为常见的血管性头痛。本病以青年本 85 部 女性多见,与月经周期有关,多有家庭史。 分 [病因病理] 血管性头痛是颅外软组织内血管的收缩、舒张、牵拉等引起的 头痛。由于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先有动脉收缩(主要是颅内), 使脑的血灌流减少,而产生先兆症状,然后有动脉扩张(主要颅外), 易发生头痛、偏头痛。主要与遗传、内分泌、过敏、精神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以反复循环性发作头痛为特征。头痛前可出现耀眼、眼前闪光 或暗点、偏盲等视觉先兆症,约15—20分钟后即发生头痛。自一侧 颞部开始,出现搏斗动性胀痛,逐渐扩展至整半侧头痛或全头,头 痛程度逐渐加重。 [诊断] (1)反复发作性头痛的特征。 (2)家庭史。 (3)常与月经周期有关。 [鉴别诊断] (1)青春期发作固定一侧头痛,同侧眼肌瘫痪,有视网膜下腔 出血史,须考虑颅内动脉肿瘤或动静脉畸形。 (2)神经官能性头痛,常有精神疲乏、记忆力减退、失眠、焦 虑等症。 (3)肌紧张性头痛,主要是头部肌肉持久紧张收缩,与精神紧 张、过度用脑、固定姿势作业或颈椎病有关。 [治疗] 治则 疏经活络、止痛。 手法 (1)患者坐位。医者居患者侧方,先点按合谷、列缺、风池、 风府穴。再用双手提拿肩井穴及其周围大筋,至患者自觉酸胀感。 (2)用双手拇指分推印堂、前额、眉弓至太阳穴3—5次。再 用双手大鱼际按揉太阳穴一带2—3分钟。然后双手屈指张开,沿患 者发际贴紧头皮向斜上方推搓,力度随患者的耐受力而定,反复3 —5次,使头皮有发热感,再用双侧手掌按、搓使之有酸胀感。 (3)用中指、食指拨揉后颈部两侧大筋3—5次,再用双手掌 根自两侧的太阳穴至耳后做推法3—5次,可稍加用力。 (4)由于头痛部位不同,可加按不同的穴位。?前头痛:按压 印堂、风府、合谷。?偏头痛:按压风池、太阳、列缺、侠溪。? 后头痛:按压天柱、风柱、风府、后溪。?头顶痛:按压百会、太 冲、合谷。?全头痛:按压百会、天柱、风池、头痛点。?如兼有 头晕者,可按压百会、率谷、内关、照海;如兼有眼眶疼,可按压 风池、攒竹、阳白;如兼有眼球胀疼,可按压风池,曲池、合谷。 [注意事项] (1)头痛原因复杂,尽量排除某些器质性头痛后,再行手法治 疗。 (2)不要随便服用止痛药 (3)必要时配合药物和针刺。 [附]其它方法 (1)针刺:风池、太阳、合谷。 (2)耳针:皮质下、枕、顶、额。 40 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习 二、解答学生提问 结1(小结: 表扬好的,认真练习的,批语不认真做的等 束 5 部2(布置课后练习 分 课 后 小 结 体 育 课 教 案 第 周 第 10 次课 年级 学生人数男 女 课的任务: 通过复习为考试作准备。 课的时练习课的内容及组织方法 部分 间 时间 1、体委检查报告人数 10 2、教师宣布本课内容 准 3、把有关部位关节活动开 10 备 把所学进的手法及治常见病的方法从头全面复习,为下次课部 分 的考试作好准备。 10 一、讲解考试内容及要求 1)、考试内容及成绩评定 偏头痛、腰肌劳损(两者任选一项) -100—90 手法熟练,力度适当,因人而异,操作的路线、方向、穴位正确 基 89—80 85 本 部 手法熟练,力度适当,操作的路线、方向、穴位基本正确 分 79—70 手法基本正确,力度较适当,操作的路线、方向、穴位基本正确 69—60 能运用手法,有一定力度,操作有一定程序 60分以下 手法不正确,部位不合适 2)、要求 按点名册上的顺序进行,二人一组在人体上进行,三至四组 同时进行,其他同学保持安静。 二、复习已学手法,重点是考试内容 75 结 1、 总结本课, 束 部 5 2、 布置课后练习 分 课 后 小 结 体 育 课 教 案 第 周 第 11 次课 年级 学生人数男 女 课的任务: 1.克服怕水心理因素,学会在水中的吸气,憋气,吐气的方法,通过熟悉水性,达到漂浮,展体的动作要求,掌握水中站起的动作技术 2.在漂浮,展体的基础上,掌握被动滑行和运动,单、双腿的蹬壁滑行技术 3.初步地了解掌握蛙泳的手臂划水路线及划水动作 课 的时练习课的内容及组织方法 部间 时间 分 一、整队检查人数,安排见习生 5 二、简介游泳池的地况及浅、深水的区域 三、提出游泳课学习的要求,安全第一 四、宣布本课的学习内容: 1.初学组: (1)熟悉水性,学会水中吸、憋、吐气的方法 (2)漂、浮,掌握滑行的身体姿势,站立的动作和要求 (3)掌握单、双腿蹬壁滑行技术要求 20 (4)了解掌握蛙泳的手臂划水路线的动作 准 2.会游组:(1)—(3)和初学组一样 备 (4)复习巩固,纠正蛙泳的手臂动作。 部 五、慢跑,绕游泳池慢跑 5 分 六、专项准备活动 10 ?颈部绕环 ?肩部绕环 ?体前屈 ?弓步压腿 ?手臂、肩、身体、双腿一字型展体 ?岸上练习,吸气—憋气—吐气的方法 一、分组考查会游与不会游(不会游可不下水) 5 二、熟悉水性(初学组) 25 75 1.水中走动,慢、快退步走,交替进行,跳跃前进 2.水中掬水洗脸 3.互相泼水 4.水中憋气,水上吐气,张嘴吸气 5.水中憋气抱膝浮体、展体、水中站立 6.水中憋气展体被动滑行 三、滑行 20 基 1.单腿蹬壁滑行,动作要领略 本 2.双腿蹬壁滑行,动作要领略 部 四、学习蛙泳的手臂划水路线及要求 25 分 1.要领: 屈肘前臂下划水,两肘肩前似抱球,掌心向下齐伸直,动作 节奏划、抱、伸 2.节奏:划水要慢,抱水要快,前伸后要滑行 3.岸上集体练习,水中集体练习 4.配合蹬臂滑行,做一次手臂动作 做二次手臂动作 做三次手臂动作 要求动作与动作之间要有直臂滑行时间 一、上水集体,检查人数 5 结 二、布置课外作业 束 5 1.单、双腿蹬臂滑行各20次,每次直到6-7米 部 2.配合滑行练习手臂动作,每次滑行,只能做三次手臂 分 三、下课 课 后 小 结 体 育 课 教 案 第 周 第 12 次课 年级 学生人数男 女 课的任务: 1.进一步巩固蹬壁滑行动作,在滑行动作基础上,复习掌握蛙泳的手臂动作 2.初步地掌握蛙泳的腿部动作,收、翻、蹬夹、滑行技术 3.臂腿的分解组合练习 课 的时练习课的内容及组织方法 部间 时间 分 准 一、整队,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 5 备 20 二、安排见习生要求不下水的学生站在池边观察学习的动作 部 三、慢跑,绕池一圈 5 分 四、徒手操(略) 10 一、岸边蛙泳手臂动作练习 5 二、水中憋气展体练习,有支撑固定物 5 1.在(1)的基础上推手滑行动作,直体向前排水滑行 三、蹬壁滑行7米,扑水滑行或蹬底滑行 10 四、水中集体练习蛙泳手臂动作(站立位) 5 1.水中集体练习憋气蛙泳手臂动作三次,(站立位),跟着口令 练习 10 基 五、蹬壁滑行一次蛙泳手臂动作 本 1.蹬壁滑行二次蛙泳手臂动作 部 2.蹬壁滑行三次蛙泳手臂动作 分 75 六、岸上学习蛙泳腿的动作 10 1.讲解示范蛙泳腿的动作,收、翻、蹬夹路线 2.集体练习蛙泳腿的动作 5 七、水中池边练习反蛙泳腿的动作 1.水中池边练习蛙泳腿的动作 10 八、蹬壁滑行蛙泳腿一次动作练习 1.蹬壁滑行蛙泳腿二次动作练习 2.蹬壁滑行蛙泳腿三次动作练习 10 九、蹬壁滑行蛙泳臂、腿配合练习,注意先手后腿,动手不动 腿,动腿不动手 一次配合,二次配合,三次配合 5 十、介绍臂与换气动作,伸手臂吐气,抬头吸气,划水,抱水 低头憋气,伸手臂吐气 结 5 一、上水集体,检查人数 束 5 二、指出学习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出学习要求 部 三、布置课外辅导练习内容 分 课 后 小 结 体 育 课 教 案 第 周 第 13 次课 年级 学生人数男 女 课的任务: 1.巩固蛙泳臂、腿的单个动作,做到有肌肉本体感觉及动作路线足型 2.初步的憋气配合练习,达到动作熟练,有三个配合以上练习的基础 3.学习臂与呼吸的配合,介绍完整动作的顺序 4.会泳者进行考试 课 的时练习课的内容及组织方法 部间 时间 分 一、整队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5 二、安排见习生要求不能下水的学生必须在岸边见习 三、宣布本课学习内容: 1.复习蛙泳 (1)臂、腿的单个动作 准 (2)憋气臂、腿的简单配合 备 20 2.学习臂与呼吸配合 部 3.介绍完整动作顺序 分 4.会游者考试25米(蛙泳),25米(自由泳) 四、下水前的准备活动 15 1.慢跑一至二圈 2.徒手操,各关节绕环 3.蛙泳臂、腿的岸上模仿练习 一、水下练习 45 1.蹬壁滑行(不动手与腿)5次,6米一次 2.蹬壁滑行三个手臂动作,5个来回(不动腿) 基 3.蹬壁滑行三个腿部动作,5个来回(不动手) 本 75 4.蹬壁滑行三个手一次,腿一次简配合,8个来回在(动手不 部 动腿,动腿不动手) 分 5.集体练习 (1)水上吸气,水中憋气(秒),吐气至水面,吸气、重点 (2)结合手臂动作,配合换气 (要领):伸手臂吐气,抬头(吸气)划水,抱水低头(憋气), 伸手臂吐气 特点:在水中主要吐气,以抬头指挥手的动作开始 (3)趴水滑行练习头、臂配合,注意一定要吐完气后抬头划 水 6.蹬壁滑行——手一次(不吐气)——腿一次(反复练习)— —吐气抬头手一次——抬头 30 二、会游者考试 1.距离25m 2.标准姿势,蛙泳,优 3.非标准姿势,自由式,良 4.组织安排 a.每人一次,一次考一个人 b.游的过程中,除了距离要求外,要进行动作技评 三、简介蛙泳配合动作顺序 从滑行开始——抬头划水(吸气)不动腿——抱水不收腿(低 头憋气)——蹬腿伸手臂——直线向前滑(吐气) (1)岸上集体模仿练习 (2)水中25米要求在8-10个配合动作慢游 四、 结 5 一、岸上集中小结,检查人数 束 5 二、布置辅导时间 部 三、下次课考试,本次课考完者,下次可以不到 分 课 后 小 结 体 育 课 教 案 第 周 第 14 次课 年级 学生人数男 女 课的任务: 1.巩固蛙泳动作,基本达到较熟练的简单配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初学者动作 2.距离考核, 考核,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动作不足之处,及纠正的方法,为以后自己练习打下基础。 课 的时练习课的内容及组织方法 部间 时间 分 一、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10 准 二、安排见习生,要求做临时救身巡查员 备 10 三、宣布本次课的内容 部 1.会游组考核距离,动作考试 分 2.初学组练习,考核已学过的动作简配合及距离 一、宣布考试标准 10 1.会游组 25m距离,用蛙泳动作游完全程者20分,用非仰、蛙、蝶、 爬姿势游完全程者17-18分 其他情况酌情扣分 基 90 2.初学者,用课上已学过的动作游过12.5米者为及格,12分, 本 超过12.5者酌情加分,不到者1米1分 部 3.未考试者不给分,安排一定的时间考试,但不超过第18周 分 二、考试安排 80 1.会游组先考试,初学组进行练习,会游组考试完毕,可以离 池 2.初学组考试 课 后 小 结
/
本文档为【保健按摩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