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防疫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目录

2017-12-11 50页 doc 457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3902

暂无简介

举报
防疫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目录防疫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目录 1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综合管理„„„„„„„„„„„„„„„„„„1 2 急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8 3 慢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46 4 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64 5 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控制„„„„„„„„„„„„„„„„„„„„„77 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102 7 科研培训指导管理„„„„„„„„„„„„„„„„„„„„„„...
防疫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目录
防疫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目录 1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综合管理„„„„„„„„„„„„„„„„„„1 2 急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8 3 慢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46 4 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64 5 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控制„„„„„„„„„„„„„„„„„„„„„77 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102 7 科研培训指导管理„„„„„„„„„„„„„„„„„„„„„„108 8 信息管理„„„„„„„„„„„„„„„„„„„„„„„„„„112 9 档案管理„„„„„„„„„„„„„„„„„„„„„„„„„„135 1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综合管理 ,(, 疫情报告 ,(,(, 常规疫情报告 ,(,(, 灾区疫情报告 ,(,(, 重大疫情报告 ,(,(, 疫情报告的管理 ,(,(,(, 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 ,(,(,(, 疫情资料管理、分析和应用 ,(,(,(, 检查指导 ,(, 传染病监测 ,(,(, 常规监测 ,(,(, 新发现传染病的监测 ,(, 疫情调查与控制 ,(,(, 散发疫情的调查处理 ,(,(, 暴发和重大疫情的调查处理 ,(,(, 灾区疫情的调查与控制 ,(,(, 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的调查处理 ,(,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综合管理 ,(, 用语解释 ,(,法规文件 ,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综合管理 ,(, 疫情报告 ,(,(, 常规疫情报告 (,) 目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疫情资料,为制订传染病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 内容、方法与分工 ,( 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法明确疫情报告的组织关系与职责 ? 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人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在规定时限内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 控制机构报告,必要时要做订正、死亡报告。 ? 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皮防、结核、妇幼保健,下称专业防治机构)应设预防保健科,每日定时负责收集各科室疫情报告卡,并在报告时限内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各有关科室要设传染病登记簿,预防保健科设传染病报告总登记簿。 ? 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发现专业管理的法定传染病(如血吸虫病、性病等),以疫情报告卡向当地县级专业防治机构报告,专业防治机构调查核实后按旬、月、年汇总报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学校、铁路、厂矿、个体诊所等医疗保健机构发现法定传染病应填写疫情报告卡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也可向所在地乡(镇、街道) 级卫生院预防保健科(组)报告。村(居委会) 卫生室发现法定传染病向乡(镇、街道) 卫生院预防保健科(组)报告。 ? 乡(镇、街道) 卫生院应设预防保健科(组) ,建立传染病登记簿,指定专人收集、登记、核实本院就诊传染病和辖区内村(居委会) 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报告的传染病,在报告时限内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 部队、武警等医疗单位发现非本系统员工的法定传染病,应按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 卫生检疫机构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规定检疫的传染病时,应及时相互通报;畜牧兽医部门发现人畜共患的法定传染病病人时,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 ? 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专门的疫情统计信息管理科(室) 负责疫情数据的收集、汇总、通讯上报、分析反馈和质量控制。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配备计算机和通讯设备,指定专人负责疫情数据的收集、核实、录入、通讯上报、分析反馈和质量控制。 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流程见图,( ,( ,。 ,( 报告要求 ? 对《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乙类传染病实施全国性报告。对病毒性肝炎、梅毒 、疟疾、肺结核做分型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需报告。 ——病毒性肝炎分型: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其它及未分型五类; ——梅毒分型(临床分型) :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和胎传梅毒三类; ——疟疾分型: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疟疾三类; ——肺结核分型:痰检菌(,) 、痰检菌(,) 和未痰检三类。 图1.1.1 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流程 ? 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小时内、农村应于,,小时内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此类疫情报告时,应于,小时内上报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组织核实调查、疫点处理和进行核实情况报告。 ? 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发现其它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时,城镇应于,,小时内、农村应于,,小时内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时,应按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与方式上报。 ? 结核病报告对象: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疑似肺结核病人。 ? 疾病监测地区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于24小时内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这类疾病暴发流行时,应按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与方式上报。 ? 传染病报告卡按卫生部颁发的《关于执行新的〈全国卫生统计报告制度〉 的》规定填报。 ? 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都应建立门诊日志和传染病登记簿,其内容有病名、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点、发病时间、就诊时间、报告时间和就诊医师等。 ;( 疫情报告审核、转卡、登记 ? 审核: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时,应及时进行核实。收到《传染病报告卡》时,应随时检查卡片是否有错项、漏项,诊断是否有误;如发现问题,及时向报出单位和人员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随时剔除各报告单位间重复报告的卡片和经订正报告或个案调查后否定的卡片。 ? 转卡 ——对非现住址就诊的甲、乙类传染病和实行全区域报告的丙类传染病的《传染病报告卡》必须向患者的现住址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转卡。 ——发现鼠疫、霍乱、肺炭疽和脊髓灰质炎输入野病毒病例,发现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严格管理病人的同时,以最快的方式向可能感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疫情。 ? 登记:将核实后的《传染病报告卡》按病种、乡(镇、街道) 登记在《专用疫情登记册》上。已实行计算机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的单位,可免登记,但要做好数据备份。 ,( 统计、汇总、上报原则 按行政区划统计,国家报表统计至地级,省、地级统计至县级,县级统计 ? 至乡级。 ? 甲、乙类传染病按现住址汇总,汇总的疫情包括户口地人口的患者和外来居民(原则上居住,个月以上)的患者。 ? 按行政区划分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两层,统计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必要时对外来居民再分“地区内”、“省内”、“省际”三类,汇总外来居民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流动人口汇总统计的一般原则是:“地区内流动”汇入所在地级,“省内流动”汇入所在省级,“省际流动"由国家级汇总。境外流入人员的重要传染病要单独上报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备案或处理。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鼠疫、霍乱、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和本地新发法定传染病的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需及时汇总逐级上报,其它传染病的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原则上只在本地登记或处理。 ? 常规疫情按旬、月、年时段统计报表,必要时增加周、季统计报表;旬、月报表按就诊日期统计,年报表按发病日期统计。 ? 鼠疫、霍乱、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和新发生的法定传染病按月订正统计,其它传染病在年报中订正统计。 ? 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已实现疫情计算机联网管理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用计算机方式报告,经确认后可不必邮递报表,但必须保留备份。 ,( 统计指标与报表 ? 按行政区划的各传染病发病、死亡数据:甲、乙类传染病按“卫统,表一,”格式,丙类按“卫统,表一,”格式; ? 按性别分年龄组发病、死亡数据:甲、乙类传染病按“卫统,表一,”格式,丙类按“卫统,表一,”格式; ? 职业分组发病、死亡数据:甲、乙类传染病按“卫统,表一,”格式,丙类按“卫统,表一,”格式; ? 按旬、月分布发病、死亡数据:甲、乙类传染病按“卫统,表一,”格式,丙类按“卫统,表一,”格式。 ,( 疫情报表编制与上报 ? 旬、月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旬、月按行政区编制“卫统,表一,"报表,于翌旬、月,日前报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相应统计报表,于翌旬、月,日前报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年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年分行政区,分月份,分职业编制“卫统,表一,”报表,按年份、性别、年龄编制“卫统,表一,”报表,以及年末人口报表,于翌年元月,日前上报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于次年元月,,日前报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结果与评价 ,( 建立本地区疫情报告; ,( 传染病报告卡的订正报告情况; ;(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合格率、报出及时率(或迟报率) ; ,( 传染病报告卡录入计算机准确率; ,( 定期报表合格率、上报及时率。 ,(,(, 灾区疫情报告 ? 目的 在自然灾害期间和灾后较长时间内,通过对灾区(灾民或抗灾群体) 及其有关地区进行与灾害相关传染病疫情的收集、专题汇总、分析与报告,供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在救灾防病决策时参考,也为评价灾区防治措施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 内容与方法 ,( 救灾防病疫情信息报告流程(见图,( ,( ,) 图1.1.2 救灾防病疫情信息报告流程图〖LM〗 ,( 报告内容与要求 ? 灾害基本情况报告:以受灾县的乡(镇、街道) 级为单位收集上报灾情的危害程度、群众的受灾情况、防病能力、疫情隐患等,随着灾情的发展及其有关因素的变化及时上报新的情况。报告的有关内容见《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业务需求方案》。 ? 灾区疫情情况报告:灾害疫情监测报告的病种和时限依自然灾害种类而定,原则上由省级及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决定。疫情报告以乡(镇、街道) 级为单位按日或周(旬)收集,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总、分析后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并逐级上报。报告的有关内容见《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 ? 水灾要求报告疾病包括:鼠疫、霍乱、痢疾、甲肝、伤寒、出血热、钩体病、乙脑、流脑、疟疾、血吸虫、红眼病、皮肤感染症、感染性腹泻、感冒、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以及其它要求报告的疾病。 ? 结果与评价 上述疾病的报告率和报告及时率。 ,(,(, 重大疫情报告 按照本《规范》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应急管理”。 ,(,(, 疫情报告的管理 ,(,(,(, 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 (,) 目的 发现和掌握法定传染病人未就诊或就诊后未报告的数量、病种和其它信息,有针对性地改进疫情报告工作;同时利用法定传染病漏报率校正报告发病率,推算估计发病率,评估就诊和疫情报告的水平,为修订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 内容和方法 ,( 责任疫情报告单位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和居民区漏报调查,方法详见《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 ,( 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与结核病、性病的漏报调查进行统筹安排。 (,) 分工与数量 ,(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责任疫情报告单位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的分工、频度与数量见下表 调查对象 频度(次/年) 数量/次 县级以上医院 1次以上 全部医院 乡镇、街道卫生院 1次以上 全部卫生院 县级 企事业医疗机构1次以上 抽查1/4责任疫情 和个体开业医生 报告单位 县级及乡(镇、街1次 1/3以上的县及抽 道)、企事业医疗查县内各类责任地级 机构 疫情报告单位各1 个 地级、县级 1次 1/4以上的地(市) 省级 及抽查地(市)的 县、区各1个 ,(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居民区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的分工、频度与数量见下表 调查对象 频度(次/年) 数量 城镇和农村居民 1/3 调查人口5000人县 级 以上 县级的居民区漏1/3 地 级 抽查区、县各1个 报调查工作 地级的居民区漏1/3 抽查2个地(市) 省 级 报调查工作 级和抽查地(市) 的区、县各1个 ;( 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的统计、分析资料应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结果与评价 ,( 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工作的考核内容为 ? 有无漏报调查实施方案 ? 是否按期开展漏报调查 ? 有无漏报调查工作总结或调查报告。 ,( 对责任疫情报告单位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的评价指标 ? 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健全情况; ? 不同级别医疗保健机构漏报率、重报率及病种漏报率、重报率。 ;( 对居民区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的评价指标 ? 调查人数; ? 就诊传染病漏报率、就诊传染病漏报归因责任,疫情报告责任单位漏报率、病种漏报率,未就诊传染病发生率。 ,( 推算估计发病率。 ,(,(,(, 疫情资料管理、分析与应用 (,) 目的 了解疫情资料管理水平,有效地利用疫情资料,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决策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内容和方法 ,( 疫情资料档案化管理 ? 按照有关技术档案管理规定要求,对疫情报表、汇编、分析图表、文字材料和电子文件等载体资料进行归类、编目、集中保管。 ? 《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疫情登记簿、旬报表和传染病漏报调查的原始资料要归类整理,保存,年。 ? 法定传染病月报表及其电子报表,保存,年。 ? 《传染病报告卡》的电子文件,具有流行病学重要意义的原始调查资料,传染病年报表,月、年疫情动态分析,定期趋势分析,疫情管理文件(包括技术方案和传染病漏报调查结果通报等,及其电子文件) ,应永久保存。 ?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辖区的疫情资料,每,年进行一次汇编,有条件的可每年进行,并永久保存。 ,( 疫情分析与应用 ? 定期疫情分析:各级在汇总辖区内的疫情数据后按月报表上报时限顺延,天作出动态分析简报。如遇有重大疫情时,随时作出专题报告,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反馈到下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年度疫情分析: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要对全年疫情进行分析,重点分析疾病的“三间”分布特征及流行趋势、防治对策和效果。分析应有文字材料和统计图、表。 ? 疫情预测预报:省级和有条件的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对常规疫情和专题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周期、发病季节等流行特征,以及掌握的可能引起流行的迹象和因素,对重点病种进行预测分析并在流行前期做出预报。 ? 疫情交换:相邻地区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后可定期交换疫情信息,遇有重要疫情时,应随时通报。 ? 疫情查询:卫生系统外的有关部门查询疫情资料,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系统内其他单位查询疫情资料,应经本单位领导批准。本单位有关科室查询和利用疫情资料,应经单位领导或疫情管理所在科室领导批准。疫情管理科室要建立疫情查询登记制度。 ? 公布:按《传染病防治法》第,,条执行。 (,) 结果与评价 ,( 内容和 ? 查阅上,年的疫情档案,计算资料归档率。 ? 专用疫情登记簿、疫情定期报表、疫情动态分析资料、漏报调查的汇总资料齐全、整洁,编入目录,装订成册,集中保管。 ,( 考核频度和分工 本项工作的考核与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检查同时进行,省、地二级每年考核三分之一的下 一级机构。 ,(,(,(, 检查指导 (,) 目的 通过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保证疫情报告工作的质量和疫情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 (,) 内容和方法 ,( 检查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包括 ? 严格执行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 对责任疫情报告单位和人员,逐级进行定期培训,对新上岗的责任报告人应随时培训; ? 对不报、漏报疫情的单位或个人报卫生行政部门; ? 责任报告单位(个人) 填写和报出传染病报告卡的情况; ? 定期报表上报的情况; ? 特殊疫情报告的情况。 ,( 方法 ? 以定期检查为主。具体检查方法:调查询问,查阅原始记录和资料,对照标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提出改进意见。 ? 定期召开疫情会审会,分析疫情,总结经验。 (,) 频度和数量:见下表 调查对象 频度(次/年 数量/次 1/4以上的地(市)及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地、县级 1 查地(市)的县、区各1 个 县级及乡1/2以上的县(区)及抽 (镇、街道)、查县(区)内各类责任疫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 企事业医疗情报告单位各1个 机构 乡(镇、街1/2的乡镇、街道及其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道)、企事业1 区内的企事业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 (,) 结果与评价:见下表 项 目 指 标 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健全程度 《传染病报告卡》报出 合格率 及时率 特殊疫情报告 及时、准确率 疫情定期报表工作 报出、及时、合格率 对下级机构的检查指导 覆盖率 ,(, 传染病监测 ,(,(, 常规监测 (,) 目的 通过定期、定点的系统监测,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关 的社会、自然因素,为制定防制对策,开展防治工作、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 内容 监测具体内容根据病种和工作需要确定(详见各病种防治、监测方案) ,其基本内容有: ,( 基本资料的收集:包括人口及生命统计资料、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资料等; ,( 疫情监测:包括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及其“三间分布"特征,疫情的变动趋势等; ;( 病原学监测:包括病原体的型别、耐药及其变迁等; ,( 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 动物宿主和病媒昆虫的监测:包括密度、季节消长、病原体携带率等; ,( 相关的危险因子监测; ,( 防制措施及其效果监测; ,(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 步骤与方法 ,( 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的步骤 ? 确定开展专题监测的病种、监测项目和监测指标,制定监测方案。 ? 划定监测点:各地应根据病种、地理、人口分布等实际情况,建立监测地区,划定监测点。城市以区为单位,人口在,,,,,万之间;农村以县为单位,人口在,,万以上;少数民族地区或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其监测人口数根据人口密度确定。 ? 组织监测队伍,并进行技术培训。 ? 实施监测,并进行质量控制。 ? 收集、统计分析监测数据,撰写监测报告,并印发至各监测点和有关专业机构,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 原始监测资料和汇总分析资料立卷归档。 ,( 监测方法 ? 流行病学调查:包括进行个案调查、病例对照调查( 专题调查等。 ? 实验室方法:病原学、血清学和媒介昆虫动物检测等。 (,) 职责分工 ,( 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订方案、建立全国的监测网络、专业师资培训和技术指导。 ,(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全国有关疾病的监测方案,建立本省的监测网络并制订监测实施方案和,负责本省专业人员培训、质量控制和考核。 ;( 承担监测任务的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监测计划要求的时间、数量和质量如期开展监测,每年汇总分析监测资料,写出监测报告。 d(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完成上级监测任务的同时,可依据本地区的需要,适当增加监测点和监测项目。 e(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深入各监测点,进行现场检查指导,并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质量控制和考核验收。必要时上级应直接承担一部分监测任务,以便随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措施,指导监测工作。 f(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应及时完成监测资料的分析、总结,上报和反 馈。 (,) 结果与评价 ,( 考核: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监测项目实施中,每年至少对各监测点检查考核,次。地级对县级的监测完成情况每半年考核,次。 ,( 评价指标:监测病种、监测项目、监测指标的完成情况,基本资料及各项监测数据、结果分析和总结的质量。 ,(,(, 新发现传染病的监测 (,) 目的 随着国际交往频繁,一些新的传染病有可能传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尤其是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迅速建立新的检测方法,开展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其传入,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 内容 ,( 实验室建设: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有条件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新发现传染病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引进和建立检测方法,提高发现能力。 ,( 业务培训:有计划地对各级预防和临床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使之能识别和处理新发现的传染病。 ;( 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疫情。 (,) 职责分工 由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有条件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 ,( , 疫情调查与控制 ,(,(, 散发疫情的调查处理 (,) 目的 查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三个环节,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续发病例发生。 (,) 内容与方法 ,( 处理时限:从接到疫情报告到抵达现场不超过,,小时,甲类传染病不超过,,小时。 ,( 到达现场后,应立即进行下列工作(见图,(,(,) ? 核实诊断,查明疫情。询问病人和查看临床诊治记录,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体征、诊治检查记录,予以确诊,并做好个案调查。 ? 确诊急性传染病后,应指导病人入院(或在家) 隔离治疗。 ? 根据病种和病人发病前后可能接触的人群,查找疑似病例,确定密切接触者并进行医学观察,注意续发病例的出现;同时对易感人群采取保护措施,包括预防服药、应急接种、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 ? 根据病种,分别采集病人(包括恢复期血清) 、接触者、环境等有关标本,尽快送检,进一步取得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的依据。 ? 查明病人发病前后活动范围,追索传染源和可能引起疾病传播的因素;划定疫点疫区范围,采取针对性消毒、杀虫、灭鼠、饮食、饮水卫生措施。 ;( 连续观察疾病的一个最长潜伏期,如无续发病例和病原携带者出现,即可解除疫点、疫区,并及时写出调查处理报告。 ,( 年末做出疫情调查处理工作的总结和分析,内容至少应包括工作的数 量、质量及流行因素调查分析。 (,) 职责分工 ,( 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除对辖区的散发疫情处理进行指导和质量抽查外,在收到鼠疫、辖区内首例霍乱以及少见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直接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指导乡(镇( 街道) 防保医生进行散发疫情的调查处理,并在收到下列急性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例) 报告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 鼠疫、霍乱以及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脊髓灰质炎(包括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 以及当地新发或少见的急性传染病; ? 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痢疾、麻疹、钩端螺旋体病、感染性腹泻有流行趋势的区域。 (,) 结果与评价 ,( 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对下级预防保健机构的疫情处理质量抽查,,,,省级对下级适量抽查。 ,( 考核内容:建立疫情处理登记簿、流行病学调查表、重点疫情处理记录、疫情处理总结报告和年度总结分析。 ;( 评价指标:散发疫情处理率、处理及时率、处理合格率、病例续发率等。 图1.3.1 散发疫情调查处理流程图 ,(,(, 暴发和重大疫情的调查处理 (,) 目的 迅速查明暴发的原因和传播特征,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尽快扑灭疫情。 (,) 内容与方法 ,( 疫情处理的时限:从接到疫情报告到抵达现场不超过,,小时,并立即开展工作。 ,( 疫情的调查处理可分为四个阶段(见图,(,(,) ,各阶段工作应同时进行。 ? 初步调查提出假设 ——核实诊断:查看所有能找到的现患者,并逐个进行个案调查,根据流行病学史和病史、症状、体征和检验结果,找出共同特征 ——对尚未隔离的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严密观察; ——分析“三间分布”特征,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暴发的因素; ——在暴发区周围进行社会调查,查看水源、食物、蚊、蝇、鼠密度等情况,结合前面的调查结果,初步判断可能引起暴发的因素或环节。 图1.3.2 暴发和重大疫情处理流程图 ? 采取防制措施,控制蔓延。下述工作同时进行 ——对暴发原因较为明确者,报请卫生行政部门后立即采取针对性强制措施,如切断被污染的水源,禁售、禁食被污染的食物,强制大面积灭蚊、蝇、鼠等; ——对病人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发现续发病例及时隔离诊治; ——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特异性保护措施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续发病例; ——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疫情及处理情况,当好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参谋。 ? 深入调查验证假设阶段:在初步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基本控制疫情的同时,尚需进行下列工作 ——核实全部病例的个案调查表; ——调查暴发地区的自然状况、地理环境等; ——有关的实验室检测; ——病例对照调查及其他补充调查。 ? 总结阶段:疫情平息无续发病例发生和病原携带者出现,防制措施取得明显效果后,可以报请卫生行政部门解除疫区,并通报疫区处理结果。负责处理人员应及时写出暴发疫情处理总结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有关调查表格、数据、 资料要分类整理,及时归档。 (,) 职责分工 ,(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直接参与新发现传染病及甲类传染病、艾滋病的暴发和卫生行政部门指示或下级机构要求协助处理的其他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并对地级的暴发疫情处理进行指导和质量抽查。 ,( 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直接参与新发现传染病、甲类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布氏菌病、伤寒、感染性腹泻、痢疾暴发的调查处理,并对县级的暴发疫情处理进行指导和质量抽查。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辖区的所有暴发和重大疫情均应参与调查处理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 结果与评价 ,(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下级机构的暴发疫情处理质量抽查的结果。 ,( 调查处理的原始资料和总结报告。 ;( 评价指标:处理率、处理及时率、传染源或传播因素查明率、续发率及其他控制效果指标。 ,(,(, 灾区疫情的调查与控制 (,) 目的 自然灾害可导致传染病的发生、暴发甚至流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在当地政府领导下,认真做好灾区的疫情调查,及时落实预防和控制,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 内容和方法 ,( 相关调查:灾区应根据灾害种类和当地疫情,按有关技术规程开展水源、食品的肠道致病菌污染情况监测和鼠类及病媒昆虫密度、寄生虫病宿主等相关的监测。 ,( 认真落实水源保护和饮水消毒,环境清理和卫生处理,消灭蚊、蝇、鼠害,食品卫生管理和健康教育等预防措施。 ;( 疫情控制与处理:灾区疫情的控制与处理原则上按本规范的,( ,( ,和,(,(,执行,但要求更严,落实更快。 (,) 职责分工 ,( 灾区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组织人员参加救灾防病的各项工作,并做出疫情和有关资料的上报。 ,( 地级以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做好疫情和有关资料的上传下达,并根据同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指示或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组织力量协助当地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 结果与评价 ,( 由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同组织,在灾情平息后进行。 ,( 主要考核指标为相关传染病的发病率,与往年同期及对照区同期发病对比分析,综合评价。 ,(,(, 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的调查处理 (,) 目的 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不但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影响社会安定。迅速查明情况 和正确处理,消除危害,以保障人民健康,维护社会安定。 (,) 内容和方法 ,( 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登记报告制度。凡接到此类报告,应认真详细地做好记录,并立即向本单位领导、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此类报告后,应在,小时之内派出“应急小分队"(详见本《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 。 ;( 到达现场后应立即按以下程序开展工作 ? 初步调查:包括全面了解疫情,确定统一诊断标准、核实诊断,进行个案调查和采集有关标本。 ? 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应用推理方法形成初步的病因假设。 ? 根据初步假设,提出控制对策并用适当的方式加以实施。同时组织力量深入开展病例对照调查和有关的实验检测。 ? 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实验检测、对策效果等资料,验证假设。 ? 总结及后续研究:病(疫) 情基本平息后,及时写出工作和业务两方面的总结报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对某些需要深入研究的事件要制定计划,进行后续研究。 (,) 职责分工 ,( 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预案、技术指导并根据需要参与 现场调查,承担下级无力开展的检验任务和后续研究。 ,( 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现场调查处理和总结报告。 (,) 结果与评价 ,( 登记报告制度及执行情况; ,( 调查处理和工作总结的质量; ;( 病因查明情况。 ,(,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综合管理 (,) 目的 通过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综合管理,推进全社会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提高防制工作水平。 (,) 内容与方法 ,( 利用各种大众传媒,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卫生宣传教育。 ,( 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提供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对策和综合防制措施的建议。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进行咨询服务。对需要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协调的预防工作,要及时请示、报告。 ;( 做好传染病防制预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对下级机构的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年终做好总结。 ,( 指导医疗保健机构、托幼机构和有关单位开展传染病预防工作。 (,) 结果与评价 ,( 向政府和各主管部门提供的对策建议及向社会各单位提供的咨询和技术服务的书面材料。 ,( 主要传染病防制预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及执行情况的检查、总结等资料的质量。 ,(, 用语解释 (,) 重大疫情:指《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条所称的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 法规文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卫生部,,,, (,) 《关于执行新的,全国卫生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卫生部,,,, (,) 《传染病疫情统计资料的使用、交换与保密暂定规定》卫生部,,,, (,) 《关于对甲、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报告卡和报表的补充说明》卫生部,,,,( (,) 《全国救灾防病预案》卫生部,,,, , 急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 鼠疫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 鼠疫 ,(,(,(, 监测 ,(,(,(, 疫区处理 ,(,(, 流行性出血热 ,(,(2(, 监测 ,(,(,(, 预防与控制 ,(,(, 其他自然疫源性疾病 ,(, 霍乱及感染性腹泻病 〖HT〗 ,(,(, 霍乱 ,(,(,(, 监测与腹泻病门诊的指导 ,(,(,(, 预防与控制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 ,(,(,(, 监测 ,(,(,(, 预防与控制 ,(,(,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 病毒性肝炎 ,(,?, 监测 ,(,(, 预防与控制 ,(, 流感与呼吸道传染病 〖,(,(, 流行性感冒 ,(,(,(, 监测 ,(,(,(, 预防与控制 ,(,(, 其他呼吸道传染病 ,(, 艾滋病、性传播性疾病 ,(,(, 监测 ,(,(, 预防与控制 ,(,(, 管理 ,(, 用语解释 ,(, 法规文件 , 急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1 鼠疫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 鼠疫 ,(,(,(, 监测 (,) 目的 尽早发现疫情,掌握疫情动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疫情的发生和流行,考核防治工作效果,进行疫情的预测预报。 (,) 内容 ,( 人间鼠疫监测 ? 建立健全鼠疫监测网:有鼠疫疫情地区的疫情报告网同时也是鼠疫监测网。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鼠疫防治专业机构为全省的监测中心。鼠疫疫源地区及其毗邻地区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亦要设鼠疫监测点。乡医院和村卫生所设监测员。疫源地区内所有单位和个人均有承担一定监测任务的义务。 ? 从事监测工作的成员,均应宣传鼠疫防治知识,坚持“三报制度”,即在疫源地区鼠疫好发季节,发现急性高热病人或不明急病死者;发现病、死旱獭(鼠) 以及其它野生动物,都要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监测成员应监视、督导猎獭人员遵守安全狩猎旱獭制度。 ? 监测单位可视疫情情况,组织卫生人员对疫区人群进行巡回检诊,必要时可建立交通检疫站。 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病人,按《鼠疫防治手册》上报并及时就地处理。 ? ,( 动物间鼠疫监测 ? 宿主监测:主要宿主和次要宿主密度监测。 ? 媒介监测:体蚤、巢蚤、洞干蚤和室内游离蚤的监测。 ? 病原学监测。 (,) 方法和标准 ,(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见《鼠疫防治手册》。 ,( 主要宿主动物调查 ? 监测标准见《动物鼠疫监测标准》。 ? 监测方法见《动物鼠疫监测标准》。 ;( 主要媒介调查:监测方法标准,见《动物鼠疫监测标准》。 ,( 病原学监测 ? 鼠疫细菌检验方法及结果判定,见《鼠疫诊断标准》。 ? 鼠疫血清学检验操作步骤及判定,见《鼠疫诊断标准》。 (,) 职责分工 ,(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鼠疫工作的部门,是全国鼠疫科研的中心,负责部署、检查、指导全国各鼠疫疫源省鼠疫的科研工作和新成果、新方法的推广。 ,( 全国鼠疫布氏菌病防治基地,负责各省鼠疫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制定下发监测方案,供应诊断试剂。每年对,,个重点鼠疫监测点进行考核评价并汇总各省级的鼠疫监测资料,撰写总结报卫生部,反馈各有关省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鼠疫防治专业机构。每年深入,,,个重点鼠疫监测点检查指导工作。 ;(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鼠疫防治专业) 机构根据全国鼠疫监测工作方案,建立本省的监测网络,制订本省的监测实施计划和考评方案并负责进行考评。每 年到监测点检查指导工作。 ,( 承担监测任务的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监测计划要求的时间、进度、数量如期开展监测。每年到监测点检查指导工作,,,次。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地区鼠疫监测计划任务的具体实施。 ,( 各级监测单位,每年要将监测的资料作认真的整理和分析,逐级上报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鼠疫防治专业机构) 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省级的监测总结应于第二年二月初之前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全国鼠疫布氏菌病防治基地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深入承担监测任务的下级机构,直接承担部分监测任务,以便随时发现问题,研究改进措施,总结经验,指导全国或地区的监测工作。 (,) 结果与评价 ,( 各鼠疫监测县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 监测工作按计划完成情况; ;( 病原学及血清学检验数量和质量; ,( 疫情及监测材料上报情况。 ,(,(,(, 疫区处理 (,) 目的 防止鼠疫疫情扩大蔓延,避免对周围人群及环境的污染,迅速扑灭疫情。 (,) 内容 ,( 人间鼠疫疫区处理 ? 确定疫区; ? 建立临时指挥部; ?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 隔离封锁; ? 疫区消毒、灭蚤、灭鼠; ? 检诊检疫; ? 预防接种; ? 尸体处理; ? 疫区封锁的解除; ? 总结报告。 ,( 动物鼠疫疫区处理 ? 确定处理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 总结报告。 (,) 方法 ,( 人间鼠疫疫区隔离封锁 ? 凡确定为疑似鼠疫病人(或尸体) 者,在病人(或尸体) 排除鼠疫诊断之前,均需按鼠疫病人处理。 ? 诊断为鼠疫病人(或尸体) 的疫区,必须划定小隔离圈隔离封锁。以鼠疫病人(或尸体) 所在住处为中心,将被污染的场所和邻舍划定为小隔离圈。小隔离圈内人员实行健康隔离。 ? 肺鼠疫病人(或尸体) 发生在人烟稀少、居住分散的山区或牧区时,只划定小隔离圈;发生在人口密集,居住较集中的地区时,必须划定大、小隔离圈。 以鼠疫病人住处为中心,将所在村屯、街道等的一部分或全部划定为大隔离圈。 ? 在人口密集地区,人间鼠疫多点同时发生时,根据病人分布可将整个村寨或几个村寨划定为隔离封锁区域。 ? 鼠疫病人发生在旅途或医院时,先将病人所在车厢及车站或医院等被污染的场所迅速隔离封锁,立即与非污染场所人群分开。 ? 迅速查清鼠疫直接接触者,并就地隔离留验。 ,( 人间鼠疫疫区处理原则 ? 鼠疫病人、疑似鼠疫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必须各自设立单独病房和隔离室并进行随时消毒。鼠疫病人中肺鼠疫、肠鼠疫病人各自设立单独病房。 ? 肺鼠疫、肠鼠疫病人的小隔离圈内必须首先进行消毒;对咳痰、排泄污物等要随时消 毒;大、小隔离圈或隔离区域内迅速灭鼠、灭蚤;所污染的场所、物品、炊具、食具等进行消毒或焚烧;各种物品禁止外运。 ? 腺型及其他型鼠疫隔离圈内灭蚤、灭鼠,病房及隔离室每天消毒,次。 ? 各型鼠疫隔离圈或隔离区域内的猫、狗实行管制和灭蚤。 ? 疫区隔离封锁的同时,必须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查传染源,查清密切接触者、污染物品和污染范围。 ? 传染源为动物时必须按《鼠疫防治手册》规定处理;人剥食染疫动物被感染时,其动物的皮、油、肉、骨骼、污染的各种物品及场所必须进行消毒或焚 烧。 ? 鼠疫病人的尸体及其污染场所必须消毒,灭鼠、灭蚤,尸体消毒后就地焚烧或深埋,严禁举行葬礼。 ? 及时组织开展疫区内的消毒、灭蚤、灭鼠。 ;( 乡(镇) 卫生人员接到人间鼠疫疫情报告后,必须在,小时内赶赴现场,将病人和病家初步隔离封锁,对重危病人及时就地抢救治疗。立即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 初步诊断人间鼠疫病例的疫区封锁必须由县级人民政府决定。 ,( 人间鼠疫疫区处理,在当地县级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下,组成有政府领导、卫生、公安、专业防治机构等有关人员参加的临时指挥部,其主要任务是落实疫区处理以及各项鼠疫防治措施,维护封锁地区的生产、生活秩序和治安。 ,( 参加鼠疫病人抢救治疗人员必须登记,并实行健康隔离和预防性治疗;去外地时,所到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协助追踪,并实行留验措施。 ,( 人间鼠疫疫区小隔离圈内的人员及其健康隔离人员,在封锁隔离期间一律不得外出,严禁与其他人员接触,专业人员每日检诊,次。 ,( 人间鼠疫大隔离圈,经疫区处理达到标准后,圈内的居民可有组织地进行生产活动;但需由专业人员对圈内的所有人员每日检诊,次,直至解除隔离封锁为止。 (,) 职责分工 ,(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鼠疫防治专业机构接到报告后,迅速赶赴现场,协助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鼠疫防治专业机构开展工作,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必须在,小时内赶赴疫区,进一步确定疫情,检查完善初步隔离封锁措施并向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疫情。 (,) 结果与评价 ,( 消毒、隔离、灭鼠、灭蚤等标准见《人间鼠疫疫区处理标准及原则》。 ,( 评价指标 ? 疫区处理率、及时率、正确率; ? 病例续发率和其他控制效果指标; ? 流行病学调查开展情况。 ,(,(, 流行性出血热 ,(,(,(, 监测 (,) 目的 掌握人间疫情的分布特征和宿主动物的种群、密度及其病毒携带情况,分析疫区类型、流行强度及演变趋势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 内容 ,( 人间疫情监测 ? 按统一报表每年收集和上报监测区的人口等基础资料; ? 每月上报病人的发生、死亡及“三间分布"资料; ? 采集监测区内所有病人的血清标本做特异性诊断和分型检测并按季度上报结果; 人群隐性感染监测:根据疫区类型,每年在流行季节前和流行季节后各 ? 采集年龄组相同的健康人群血清标本,,,份做特异性抗体检测,完成后及时上报。 ,( 宿主动物监测 ? 本底调查:鼠类的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 ? 动态监测 ——鼠密度:野鼠型疫区每年,,,,月,家鼠型疫区每年,,,月分别开展野外和室内鼠密度调查,每次的夹次数不少于,,,。 ——鼠带病毒率:在密度调查的同时,捕活鼠或新鲜鼠尸,,,只,取鼠肺冻存送实验室检测汉坦病毒抗原。 ——抗体检测:在取鼠肺标本的同时,取心血冻存送实验室检测汉坦病毒抗体。 (,) 职责分工 ,( 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监测方案、组织业务培训并对国家级监测点给予具体支持和技术指导,定期反馈结果。 ,( 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落实国家级监测点的工作任务,并根据需要和可能,建立当地的监测网络,对监测点的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质控考核。 ;( 承担监测任务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严格按照统一方案的规定,按时完成调查、检测和资料整理上报等各项任务。 (,) 结果与评价 ,( 监测工作完成情况; ,( 报表及时率、正确率; ;( 检测标本的数量、质量。 ,(,(,(, 预防与控制 (,) 目的 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减轻该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 内容 ,( 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防制预案。 ,( 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疫区灭鼠,做好技术指导。 ;( 开展宣传教育,推广出血热疫苗的免疫接种。 ,( 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大型野外工地的疫源地调查和预处理。 (,) 职责分工 ,( 国家级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防制预案,参与大型野外工地的疫源地调查处理,指导流行地区的防制工作。 ,( 有疫情的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当地的各项防制任务。 (,) 结果与评价 ,( 疫区各项防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 疫区的发病数和鼠密度下降情况; ;( 重点易感人群的疫苗接种率。 ,(,(, 其他自然疫源性疾病 (,) 目的 做好除鼠疫、流行性出血热以外的各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防制工作, 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民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 (,) 内容 ,( 监测 按照本《规范》,(,所述的传染病监测的总体要求,针对各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特点,尤其是宿主动物和媒介的特点制定监测方案并认真实施。 ,( 预防 ? 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预案; ? 协助有关部门控制鼠、犬、蚊等宿主动物和媒介; ? 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大型工程的自然疫源地调查和处理。 ;( 控制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尤其是暴发疫情(详见各病的防治手册) 。 ,( 研究 有条件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针对当地的主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以提高防制工作水平。 (,) 职责分工 ,( 国家级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各自的防制预案、监测方案,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并参与大型野外工地的疫源地调查处理。 ,( 流行地区的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当地的的各项监测和防制任务。 (,) 结果与评价:同,(,(,(,(,)和,(,(,(,(,) 。 ,(, 霍乱及感染性腹泻病 ,(,(, 霍乱 ,(,(,(, 监测与腹泻病门诊的指导 ,(,(,(,(, 监测 (,) 目的 及时发现和掌握该病的流行动态及其病原体的演变规律,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 内容与方法 霍乱监测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面上监测主要是抓好腹泻病门诊的登记、检索和报告(详见,(,(,(,(,) ,并根据流行病学需要进行适量外环境和食品监测。点上监测工作按以下要求进行 ,( 监测点的选择 在霍乱反复流行或发病危险性较高的地区,分别设立若干个城、乡长期监测点,按统一 方案定时、定点、定量地开展监测。 ,( 监测内容 ? 腹泻病人:腹泻病门诊按监测任务对腹泻病人登记上报和采便培养,对疑似病人要及时处理和上报。 ? 重点人群:根据防治工作需要,可在一定的范围内采检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及可能与流行有关的重点人群。 ? 外环境:根据调查传染来源和污染范围的需要,因地制宜地选定水体及其他外环境标本进行检测。 产品、熟 ? 食品:根据需要采检有可能受污染的食品,重点采检海(水) 肉食品、冷饮及凉拌食品。 ;( 信息上报和反馈 ? 监测结果每月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整理分析后发出通报,指导防治工作。 ? 年度总结报告及时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整理分析后反馈。 (,) 职责分工 ,( 省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监测方案,建立监测网络,进行业务培训、检查指导与质量控制。 ,( 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工作,可根据需要建立当地的监测网络。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监测工作每年考核,次。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体承担监测任务。在流行季节对承担监测任务的医疗机构每月检查,次。 (,) 结果与评价 ,( 腹泻病人登记报告及其合格率、采样及送检率、报表及时率和正确率; ,( 外环境和食品标本的检测数量和结果; ;( 监测结果及时总结上报;年度总结质量和利用情况。 ,(,(,(,(, 腹泻病门诊的指导 (,) 目的 对医疗机构设置的腹泻病门诊定期进行检查指导,了解其登记报告、消毒隔离和病人处理情况等,掌握感染性腹泻病的发病动态,及时发现以霍乱为主的各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了解其分布,为防制工作提供依据。 (,) 内容 ,( 门诊病人登记、病原检验登记、有关报表以及消杀药械设施。 ,( 收集、整理、分析感染性腹泻病人的资料。 ;( 病原学检索、分离、鉴定和结果复核。 ,( 对具有临床或流行病学指征的腹泻病人进行粪便检查。 ,( 对可疑病例及时报告,中、重型腹泻病例的隔离治疗、留验观察。 ,( 腹泻病人排泄物处理,隔离消毒及消毒效果的检查。 ,( 医护人员对腹泻病诊治的熟悉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和口服补液的使用情况。 (,) 分工和频度 ,(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全省腹泻病门诊督导工作的计划和指导,在开诊期间对重点地、县进行抽查。 ,( 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地区腹泻病门诊督导工作的计划和指导,在开诊期间抽查,次,抽查本辖区,,,县(区) ,每县(区) 检查全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抽查,,,的乡(镇、街道) 卫生院。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辖区各级医疗机构腹泻病门诊的督导,每年开诊时和开诊中期各全面检查,次。 ,( 省、地级在抽查时,必须随机抽取每月连续,天的门诊登记病例和病原检索登记资料;核实病原检验质量(包括分类、分型鉴定) ,抽查标本不少 于,份;地级还应进行消毒效果质量鉴定,抽查标本不少于,份。 (,) 结果与评价 ,( 各级医院腹泻病门诊督导工作覆盖率; ,( 腹泻病例病原学检验率; ;( 病原检验阳性率; ,( 病原微生物分类、分型符合率; ,( 消毒合格率; ,( 感染性腹泻的分析资料; ,( 年度督导工作计划和总结。 ,(,(,(, 预防与控制 (,) 目的 迅速、全面地落实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控制疫情传播蔓延,降低发病率,以保障人民健康、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 内容 ,( 预防: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预案,提出对策和治本措施及流行前期预防措施的建议,并协助卫生行政部门落实各项措施。 ,( 控制 ? 病人的管理 ——凡确诊的霍乱病人和有典型吐泻症状的疑似病人,必须及时送就近的医院或医疗点隔离治疗; ——按《霍乱防治方案》的要求做好隔离消毒和病人的治疗,符合出院标准后方可出院; ——霍乱病人尸体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的规定进行消毒、火化。 ? 疫点处理:在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早、小、严、实"的原则划定疫点并按《霍乱防治方案》的要求进行以下处理 ——隔离治疗传染源; ——污染物和外环境消毒; ——实施饮水消毒,改善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快速灭蝇;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预防性服药和采样检验。 ? 疫区处理 ——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 ——开展饮水消毒,改善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快速灭蝇; ——主动查治腹泻病人; ——暂停大型集会和因婚、丧而自办的宴席,管好集市贸易。 ? 暴发疫情的处理:当出现暴发时,应尽快查明原因和波及范围,采取除疫点和疫区的常规措施外的以下措施 ——切断受污染的水源,加大饮用水消毒药用量; ——禁止出售和食用易受污染的可疑食品; ——密切接触者等易受感染的人群可进行预防性治疗; ——实施短期检疫甚至封锁。 (,) 职责分工 ,( 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预案及技术方案、业务培训、检查指导并参与重要疫情的调查处理。 ,( 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当地的预案、业务培训、检查指导并参与辖区内首发和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当地的预案,对辖区内的医疗保健机构的霍乱防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并参与辖区内的疫情调查处理。 (,) 结果与评价 ,( 防制预案、年度计划和总结及业务培训、检查指导等书面材料; ,( 疫情调查处理:见,(,(,(,) ; ;( 暴发疫情调查处理:见,(,(,(,)。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 ,(,(,(, 监测 (,) 目的 及时发现病人并掌握疫情的分布特征、流行因素、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及其带菌状况,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 内容和方法 ,( 疫情监测 ? 健全腹泻病门诊,做好“疑似病人"的登记报告(详见《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监测方案(试行)》)并采集新鲜粪便标本于,小时内送实验室做病原学检测。 ? 建立“金标法"、“免疫磁珠法"等特异性检测方法,及时报告结果。 ? 凡发现确诊病人以最快通讯方式上报,并做好登记和统计。 ,( 动物传染源监测 ? 各监测点按统一方案开展定时、定点的动物传染源带菌动态监测。 ? 已经或可能出现流行的地区应在流行季节采集牛、羊、猪、鸡等畜禽的新鲜粪便标本,小时内送实验室做病原学检测。 ;( 流行因素监测 ? 对病人进行个案调查,分析“三间分布"特征并做病例对照调查,以发现可能的流行因素。 ?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线索,采集可疑食品及有关外环境标本做病原学检测。 (,) 职责分工 ,( 省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监测方案、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并承担下级机构不能开展的检验项目。 ,( 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上级抓好辖区内的监测工作,承担下级机构不能开展的检验项目。 ;( 有疫情或监测点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具体监测任务,并协助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落实医疗保健机构的疫情报告和标本采集等任务。 (,) 结果与评价 ,( 监测方案或计划及其实施情况; ,( 病例的发现和正确处理能力; ;( 监测结果和总结等资料的质量。 ,(,(,(, 预防与控制 (,) 目的 落实综合防制措施,以减少发病,减轻危害。 内容和方法 (,) ,( 预防 已经和可能出现流行的地区应在流行季节前落实以下措施 ? 改善饮食、饮水和环境卫生状况; ? 圈养家禽家畜,做好圈舍的卫生管理,逐步推广禽畜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 健全腹泻病门诊,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及早就诊。 ,( 控制 发现疫情后要立即落实以下控制措施 ? 病人隔离治疗; ? 疫点消毒; ? 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治疗(慎用抗菌素) ; ? 改善疫区内饮食、饮水和环境卫生状况,实施饮水消毒和禽畜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 主动从疫区的腹泻病人中查找该病的患者或可疑患者,及早予以治疗; ? 出现暴发疫情的地区可参考,( ,( ,( ,霍乱暴发疫情的处理要求进行处理。 (,) 职责分工 ,( 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预案及有关技术方案、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并参与重要疫情的调查处理。 ,( 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当地的预案、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并参与辖区内疫情的调查处理。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当地的预案,对医疗保健机构中从事 本病诊治工作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并负责辖区内的疫情调查处理。 (,) 结果与评价 同,(,(,(,(,) ,(,(, 其他的感染性腹泻病 其他感染性腹泻(包括伤寒、痢疾等) 的监测和防制可参照,(,(,霍乱部分。 ,(, 病毒性肝炎 ,(,(, 监测 (,) 目的 掌握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点、流行趋势、流行因素,为制订防制对策,评价防制效果提 供科学依据。 (,) 内容与方法 ,( 疫情监测:除常规的疫情报告外,还应逐步推广抗,,,,,,,和抗,,,;,,,等特异性血清学诊断,尤其是监测点更要做好病例分型诊断报告。 ,( 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在监测区选择有代表性健康人群进行人群甲、乙等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水平监测,每,,,年,次,每次每个监测点不少于,, ,人。 ;( 流行因素监测:在进行个案调查,掌握“三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病例对照调查,分析其主要流行因素并开展有针对性的监测,如海(水) 产品的甲肝病毒污染状况的监测、乙肝“医源性传播"的监测、献血员的 丙肝监测等。 ,( 免疫预防效果的监测:系统地收集疫苗接种、宣传教育等防制措施的数据,对比分析和评价其效果。 (,) 职责分工 ,( 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监测方案,组建全国监测网络和中心实验室,组织业务培训,进行技术指导,汇总分析资料并反馈给下级机构。 ,( 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当地的监测方案,组建当地的监测网络,组织业务培训,进行技术指导并承担基层无力开展的检验项目。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方案和上级要求,认真实施各项监测任务,及时准确地填报报表、上送标本。 (,) 结果与评价 ,( 分型诊断及其报告率; ,( 监测方案或实施计划及其完成情况; ;( 资料完整程度、总结报告的质量和利用情况。 ,(,(, 预防与控制 (,) 目的 通过落实甲、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等综合防制措施,降低甲、乙等型肝炎的发病率和乙肝病毒携带率,预防控制暴发流行的,减轻其对人民健康的危害。 (,) 内容 ,( 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订病毒性肝炎尤其是甲、乙两型肝炎的防制预案,并负责技术指导。 ,( 甲、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应做好以下工作: ? 制定免疫方案并协助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 开展宣传教育; ? 按照有关法规管理疫苗,掌握免疫对象及其数量; ? 对接种工作实施质量控制,提高接种率,确保安全接种; ? 开展免疫监测,评价预防效果。 ;( 协助有关部门落实综合防制措施 ? 传染源管理:抓好病人的隔离治疗。 ? 切断传播途径 ——对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是切断“粪,口"途径; ——对乙型和其他型别的肝炎重点是切断母婴传播和“医源性"传播。 ,( 散发和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按本《规范》,(,(,和,(,(,的要求执行。 (,) 职责分工 ,( 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防制预案及有关技术方案、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并参与重大疫情的调查处理。 ,( 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当地的防制预案、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并管理疫苗,参与辖区内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当地的防制预案,开展宣传教育,实施疫苗接种,对医疗保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并负责疫情调查处理。 (,) 结果与评价 ,( 防制预案、年度计划、检查指导及总结等资料; ,( 甲、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资料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全程接种率; ;( 疫情调查和处理资料。 ,(, 流感与呼吸道传染病 ,(,(, 流行性感冒 ,(,(,(, 监测 (,) 目的 系统地收集分析发病、死亡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动趋势,监测病毒的抗原性变异状况,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 内容与方法 本病的监测工作按《中国流感监测工作规范》实施,主要工作内容有 ,( 流行病学监测 ? 流感样病例的统计上报; ? 流感病人个案调查; ? 血清学调查(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 ? 暴发疫情调查; ? 超额死亡率的统计分析。 ,( 病毒学监测 ? 病毒的分离鉴定; ? 变异毒株基因序列分析。 (,) 职责分工 ,( 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监测方案,组织建立国家级监测网络并负责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考核,提供实验检测的参照品,并承担毒株的最后鉴定和保存,反馈监测结果,编发流感简报。 ,(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落实国家级监测网络的工作,组建省级监测网络并负责业务培训、技术指导,承担流行病学调查、毒株的初步鉴定和上送、资料汇总和上报。 ;( 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落实国家级和省级监测网络的工作,负责业务培训、技术指导,承担流行病学调查、标本的采集、病毒分离和毒株上送、资料汇总和上报。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落实哨点医院的疫情登记、统计、上报和标本的采集、登记、上送。 (,) 结果与评价 ,( 国家流感中心 ? 档案资料的完整性、规范性; ? 毒株管理的规范性、系统性; ? 提供标准品、反馈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 ? 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情况。 ,( 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资料的收集和上报的及时性、完整性; ? 毒株分离及初步鉴定的数量和质量; ? 质量控制标本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情况。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哨点医院 ? 疫情登记、统计、上报的及时性、完整性; ? 采样的数量和质量。 ,(,(,(, 预防与控制 (,) 目的 落实流感综合防制措施,降低流行强度,减少发病和死亡,减轻危害。 (,) 内容与方法 ,( 推广流感疫苗的免疫接种,尤其是高危人群(,,岁以上老人和体弱多病者)的免疫接种,以减少发病,特别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 根据监测资料,在可能出现流行的季节前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开展流感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落实综合防制措施。 c.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尤其暴发疫情。 (,) 职责分工 a .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防制预案及有关技术方案,开展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并参与重大疫情的调查处理。 b .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当地防制预案,开展业务培训、技术指导、疫苗管理并参与辖区内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 c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当地防制预案,开展宣传教育、实施疫苗接种、对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人员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负责疫情及暴发疫情处理。 (4) 结果与评价 ,( 流感病人发病情况和接种流感疫苗的人数及高危人群接种率; ,( 宣传教育的资料。 ,(,(, 其他呼吸道传染病 除流感以外,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流脑、白喉、百日咳等是免疫预防的针对传染病,其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详见本《规范》,免疫预防部分。 ,(, 艾滋病、性传播性疾病 ,(,(, 监测 ,(,(,(, 综合监测 (,) 目的 建立艾滋病与性病监测相结合,生物学监测和行为学监测相结合的综合监测系统;按不同地区艾滋病、性传播疾病(以下简称性病) 的流行强度和不同的危险因素,以及优化资源配置,节约资源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分级监测,以达到全面、准确地分析疫情,预测疫情发展趋势,为制订预防与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 内容 ,( ?级监测适用于未发现本地(含在本地居住三个月以上的外地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本地任何高危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均低于,,的地区,其主要工作内容是 ? 基本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见,、,、,、,) ; ? 加强和完善艾滋病、性病病例报告的管理; 开展高危人群的艾滋病、性病感染率的专题调查或艾滋病、性病综合哨 ? 点监测; ? 高危人群的行为调查或监测; ? 向社会提供自愿者检测。 ,( ?级监测适用于艾滋病流行聚集在某一类人群中,该类人群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率达,,,疫情波及局限,整体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低于,,,人群中性病发病率和感染水平较高的地区。其监测重点是重点人群。主要监测内容是 ? 加强?级监测工作; ? 开展重点人群或特定人群(含孕妇、流产妇) 艾滋病和性病综合哨点监测; ? 性病病原体耐药性监测(仅在国家级监测点开展) ; ? 开展重点人群或特定人群(含孕妇、流产妇) 行为学调查或监测; ? 开展性病求医行为的调查; ? 干预措施效果调查与评价; ? 开展有关的专题调查。 ;( ?级监测适用于人群性病发病和感染水平高,当地至少有一类高危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持续高于,,,疫情波及地区较广泛,整体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达到或超过,,的地区。其监测重点是一般人群中的青少年;寻找新的或调整原有的干预措施;主要监测内容是 ? 加强?级监测工作; ? 重点收集出生与死亡、寿命统计、结核病流行与死亡资料; ? 开展城乡一般人群艾滋病和性病综合哨点监测; ? 加强成人和儿童艾滋病病例的监测与报告; ? 高危人群的性病调查; ? 开展青少年高危行为调查或监测; ? 开展重点防治措施效果的评估调查; ? 艾滋病患者的关怀状况调查。 (,) 方法 ,( 监测工作分级的划分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上一年度本地各县艾滋病、性病流行现状资料,依照艾滋病、性病分期特征,列出本省执行?、?、?级监测工作县的名单。对情况不明的地区,应在迅速开展艾滋病、性病流行现况的横断面(基线) 调查后再归类。 ,( 监测哨点分国家和省两级。以省级哨点为基础,国家级哨点为指导。各省设立的各类哨点,应达到有效的地区和各类人群的覆盖,有代表性,可反映本地实际情况。 ;( ?级监测是基础监测,无论目前当地有无艾滋病、性病流行报告,每年都应进行。因基础条件不具备无法开展艾滋病、性病实验检测的县,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统一组织,将临近的县组成检测网络,选择地级或有条件的县成立艾滋病、性病检测中心点,负责网络内各县送检样品的检测工作。 d( 随着各地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流行的各项措施落实程度,疫情可发生动态变化,届时对相应的县艾滋病、性病监测工作的等级应作调整。 ,( 监测工作按《全国艾滋病、性病综合监测指南及方案》、《全国艾滋病检测规范》、《全国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实施。 f( 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艾滋病、性病检测实验室的工作应按照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的三个方面进行管理。质量保证包括提供行政支持,实验室设置的规范化,人员培训、标本采集、运送和处理以及检测程序、检测结果报告的规范化,检验方法、仪器和试剂的选择,设备维修与校准以及文件管理等工作,质量控制使用内部对照质控样品和外部对照质控样品进行。质量评价需建立实验室间质量评价体系,由上级实验室定期对下级实验室进行检测质量的评 定。 (,) 职责分工 ,( 卫生部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别负责全国艾滋病和性病监测业务工作的组织和技术指导,提供《艾滋病性病综合监测指南及方案》,并与各省哨点监测负责单位的联络指导。定期编印监测情况资料和相关信息反馈给各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各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性病专业防治机构,制定本省综合监测工作的实施计划;协调本地各有关部门的关系,支持本地哨点监测承担单位的工作。负责本地各县监测工作的等级划分与调整。承担国家哨点任务的省级单位不得擅自改变监测方法、内容或撤换哨点。 ;( 担负哨点监测任务的各级负责单位,应按要求组织落实所承担的各项监测工作。对设在本地区的哨点每年督导一次,帮助解决监测工作中的问题。省级哨点照国家级哨点的要求开展工作和管理。各哨点监测负责单位应每年撰写哨点监测工作总结报告,呈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并分别报上级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机构。 (,) 结果与评价 ,( 每年考评一次,考评指标如下: ? 监测分级的划分与调整; ? 哨点设立数,哨点分布和人群的覆盖率和代表性; ? 各类人群的监测任务完成率; ? 监测统计报表的填写正确率、上报及时率; ? 检测试剂提供的及时率; ? 各类监测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检出率; ? 性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疫情漏报率; ? 临床分离淋球菌菌株的耐药监测率和监测药物的耐药率。 ,( 开展行为监测和专题调查的结果。 ;( 监测总结报告的质量。 ,( 监测资料、数据收集和利用的情况。 ,(,(,(, 基本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报告 (,) 目的 系统地收集、整理与艾滋病、性病流行相关的资料和规划、计划实施情况等基本资料,保证疫情统计分析和规划实施情况评估的科学性、完整性。 (,) 内容 除本《规范》,(,(,疫情监测基本资料所列的人口、死因、社会因素、疫情和病原学、血清学资料等内容外,还应收集以下资料: ,( 高危人群、重点人群资料 ? 高危人群、重点人群的数量及分布; ? 被收容的吸毒者人数、注射毒品者比例; ? 被收容的暗娼人数,长途运输司、售人员数; 归国劳务人员数,娱乐休闲服务行业类别数量和从业人员数; ? ? 流动人口的来源、数量及分布。 ,( 临床用血量、来源、供血(浆) 人数及检测项目等相关情况。 ;( 疾病流行资料:艾滋病、性病流行历史资料,相关的血清学检测资料,艾滋病、性病干预措施及效果评估资料,病原体耐药监测和专题调查资料,乙型、丙型肝炎、结核病流行资料等。 ,( 社会学方面资料:国家或地方政府历年公布的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的政策、法规、条例、办法、意见等。 ,( 全社会实施政府艾滋病、性病预防与控制计划的情况。 ,( 艾滋病、性病预防与控制、防治管理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 方法 资料收集与整理每年一次,与当年疫情监测资料一并作综合或专题分析,撰写报告,提出政策建议,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结果与评价 ,( 基本资料收集的及时、准确、完整、规范的程度; ,( 年度收集的资料综合分析利用程度与报告的质量。 ,(,(,(, 疫情报告的管理 (,) 目的 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汇总艾滋病、性病的发生、死亡及其分布特征资料,为掌握艾滋病、性病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提供依据。 (,) 内容与方法 ,( 病例和感染者报告 ? 责任报告人发现疑似艾滋病(艾滋病毒感染者) ,经血清学初筛试验阳性后,将血标本送到初筛中心复检,阳性者再送确认实验室做确认。 ? 确认实验室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向责任报告人报告确认结果;责任报告 人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 ? 若在临床上发现了淋病、梅毒两种法定报告性病和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生殖器疱疹五种监测性病,必须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一个患者同时患多种性病时,应在报告卡上注明所患的多种性病。复发性尖锐湿疣和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病例不作报告。 ? 确认实验室在监测过程中发现并确认艾滋病(艾滋病毒感染者) 应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通知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在报告的同时,要将报告的内容登记在由专人保存的艾滋病、性病疫情登记簿上,内容保密。 ? 责任报告单位要建立艾滋病和性病报告核对制度,自核(查) 每月一次,并按有关规定定期进行漏报和重报检查。 ,( 病征处理的病例报告 ? 凡有下列病征者列入病征病例报告:生殖器溃疡、尿道分泌物增多的病例。 ? 病征病例报告用于医疗诊断技术缺乏,不具备完善的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地区。 ? 开展病征病例报告地区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选择部分不同的病征病例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为估算不同病征所代表的性病病例数提供依据。 病征病例的诊断标准参见《全国性病病征病例报告实施方案》。 ? ;( 病例的漏报和重报调查 ? 应纳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常规漏报调查。 ? 性病病例应进行重报的调查。 ? 艾滋病、性病漏报调查的方法,按《全国艾滋病性病综合监测指南及方案》和《全国性病疫情漏报调查和检查督导工作实施方案》的规定进行。 ,( 统计分析 ? 制作定期报表上报,上报时间和报表质量按本《规范》,(,(,执行。 ? 年终作发病率的横向分析和纵向的趋势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 (,) 职责分工 ,( 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性病防治机构) ? 负责本辖区内艾滋病、性病疫情的收集、分析和总结,按规定时限将各类报表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报卫生部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机构。 ? 对下级机构的病例报告管理工作定期进行检查指导。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性病防治机构) ? 随时检查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和《性病报告卡》,发现有错项、漏项、特异诊断结果不明等应及时与责任报告单位有关责任人核实订正,记录患者的实验诊断依据。 ? 对辖区内的采供血系统、戒毒所和收容教养单位应纳入艾滋病、性病的报病网络,并设专人负责,及时登记艾滋病、性病患者。每年与报病网络单位进行病例核查。 ? 将核查无误的报告卡内容转登在相应的专用登记簿上或录入计算机。按病种分别对年龄、性别、婚姻、职业、文化程度、地区、时间、传染来源和发病地区等进行归纳统计。《传染病报告卡》和《性病报告卡》保留三年,专用登记 簿保存五年。 ? 汇总上报:性病疫情资料每月与同级专业防治机构核对一次。按病种分别整理,填写月报和年报,按规定时限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对本辖区的责任报告单位每年进行二次检查指导,对辖区内注册的个体开业医生和社会办医单位每年至少检查一次。 (,) 结果与评价 ,( 病例报告、定期报表、漏报调查的考评参见本《规范》,(,。 ,( 年终发病率分析报告的质量。 ,(,(,(, 哨点监测 (,) 目的 通过哨点监测,了解不同地区和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和性病发生和流行的趋势。 (,) 内容与方法 ,( 艾滋病哨点监测 ? 监测对象:性病门诊就诊者、暗娼、嫖客、吸毒者、供血(浆) 者、长途运输司机、同性恋者、孕妇、医院门诊就诊者等人群。 ? 下列单位可选为哨点监测单位:性病门诊、戒毒所、妇教所、采供血(浆) 站、长途 运输司机体检单位,围产期保健门诊及其他可接近监测对象的场所。 ? 在原嫖娼、吸毒者、长卡司机三类人群的艾滋病监测哨点中增加梅毒检测项目;在原性病哨点医院监测中增加艾滋病检测项目。 ,( 性病的哨点医院监测 ? 了解性病门诊量的变化和确诊性病病例的报告; ? 各性病病征中不同病原体的构成; ? 性病患者艾滋病毒的监测; ? 求医行为的监测。 ? 选择有代表性的性病门诊为监测单位。 (,) 结果与评价 ,( 监测哨点数及其类型; ,( 哨点监测人数及阳性数; ;( 监测资料完整性、分析报告的质量及其利用情况。 ,(,(,(, 性病的区域监测 (,) 目的 以监测地区全体人群为基础,观察该地区艾滋病性病发生和发展的趋势。 (,) 内容 ,( 病例报告(含八种性病的报告) ; ,( 不同人群的性病患病率调查; ;( 性病规范治疗率的调查; ,( 性病患者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监测; ,( 其他专题调查。 (,) 方法 ,( 选择,,,,,,万人口,有一定性病防治工作基础的、有代表性的行政区为区域监测地区。 ,( 开展疫情资料、实验室检测和临床性病诊疗的质量控制。 (,) 结果与评价 ,( 监测区域数,开项目数和工作质量; ,( 监测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利用情况。 ,(,(,(, 行为监测 (,) 目的 收集各类人群与艾滋病、性病感染相关的行为变化和趋势资料,为制订干预对策及评价 效果提供依据。 (,) 内容 ,( 艾滋病、性病的防治知识及其来源; ,( 对艾滋病、性病的态度; ;( 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行为及其分布特征和有关活动的规律性; d( 清洁针具、安全套使用的情况。 (,) 方法 ,( 可根据工作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监测方法,如,,,,调查、行为监测调查(,,,) 等,在固定时间、地点、连续系统地收集资料。 ,( 监测人群除艾滋病哨点监测的各种人群外,还应包括婚前体检人员、应征入伍体检者、中学(初三以上) 和大专院校在校生、企事业单位职工和社 区居民等。 ;( 调查人数按调查的人群性质而定,并能反映每类人群的情况。每两年进行一次。 (,) 结果与评价 ,( 开展监测的数量、类型; ,( 监测资料整理、分析、总结的质量和利用情况。 ,(,(,(, 病原体耐药性监测 (,) 目的 收集和分析性病病原体对治疗药物的耐药性及其分布和发展趋势,为选择、推广制新的治疗药物和改进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内容与方法 ,( 固定地点设立耐药监测哨点实验室,固定时间、连续系统地收集资料。 ,( 监测的抗生素主要是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等。 ;( 淋球菌耐药检测操作程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琼脂稀释法。 ,( 淋球菌耐药监测哨点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由淋球菌耐药监测中心实验室负责每年检测一次。 ,(,(,(, 专题调查 〖HT〗 (,) 目的 根据防治工作的需要,开展专题调查,为指导艾滋病、性病防治提供参考。 (,) 内容 ,( 艾滋病、性病暴发流行和突发事件的调查; ,( 血液、血浆、血制品艾滋病病毒污染事件的调查; ;( 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治疗、随访与社会关怀状况调查; ,( 无症状性病感染者调查; ,( 性病相关并发症的调查; ,( 安全套使用与销售状况的社会调查; ,( 性病患者就医行为,性病诊疗服务需求和服务质量的调查; ,( 流动人口对艾滋病、性病流行影响的调查; ,( 艾滋病、性病预防与控制措施效果的调查; ,( 艾滋病、性病综合监测系统工作能力的评估; k( 根据防工作的需要,开展其他相关的调查。 ,(,(, 预防与控制 ,(,(,(, 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 (,) 目的 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 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行为,达到控制艾滋病、性病的目的。 (,) 内容与方法 ,( 健康教育资料的制作依据卫生部疾病控制司颁发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和当地的需求确定内容和形式。 ,( 制订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计划,根据各类人群知识知晓率调查、重点目标人群信息的需求,以及可利用资源,确定活动主题、重点对象、目标、内容、应制作的健康教育资料、适宜的活动形式、参与的部门、经费预算、工作进 度和评价方法等。 ;( 做好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 联合、指导大众传媒、各有关主管部门、大中专学校、社会团体共同开展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活动,进行骨干师资的培训,提供业务技术咨询和信息资料。 ? 策划每年世界艾滋病运动日、国际禁毒日以及中央或地方艾滋病防治重要活动前后的宣传活动。 ,( 应让目标人群参予健康教育材料制作的过程,并倾听其对资料的看法和意见。 ,( 咨询服务 ? 凡提供艾滋病、性病诊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都应开展咨询服务,接诊医生对病人应传递必要的预防、防护知识,鼓励和讲解使用安全套,要求患者通知性伴就诊; ? 有条件的性病、艾滋病专科诊疗机构应开设艾滋病、性病咨询门诊和咨询服务热线电话,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经过性病艾滋病咨询专业培训,素质良好、知识丰富、文明礼貌的咨询员; ? 咨询门诊需有单独空间,备有健康教育材料、演示用安全套、模型/操作图及其他性病服务、转诊、社区支持网络信息等,有专门的咨询记录; ? 病人候诊区必须备有健康教育材料,公示咨询热线电话号码,在方便患者处设安全套销售机或销售点; ? 咨询项目:艾滋病检测前后及支持性咨询;有关性病咨询;有关安全性行为和正确使用安全套的咨询;对心理障碍者(如抑郁、焦虑和自述不能正常生活者)的转介服务; ? 上级机构应定期对下级机构的咨询工作进行督导。 ,( 定期对不同人群预防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的方案由 卫生部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机构统一制定。 (,) 职责分工 ,( 适用于不同人群和针对普遍存在问题的健康教育资料,主要由国家和省级艾滋病预 防控制机构和健康教育机构制作; b( 针对各地特殊风俗、文化需求人群的健康教育资料,主要由省级或省级以下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作; c( 各级机构都要建立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资料库。 (,) 结果与评价 ,( 不同人群预防艾滋病十大知识要点的知晓率; ,( 不同人群预防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 ;( 材料制作计划、热线电话记录、资料库以及资料的质量等; ,( 咨询记录信息的汇总分析和评价。 ,(,(,(, 医疗卫生人员全员培训 〖HT〗 (,) 目的 为病人提供规范的诊断、治疗、预防、咨询等医疗保健服务。 (,) 内容与方法 ,( 培训计划 ? 通过培训需求评估,确定从事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人员需要具有的能 力和知识,需要培训的人数、类别和知识领域; ? 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当地培训资源,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艾滋病、性病防治培训实施计划的建议; ? 通过计划?实施?评估?调查计划?继续培训,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 培训对象和时间 ? 直接接触艾滋病、性病病人的医疗、检验、疾病预防控制等专业人员,累计培训,,学时以上。 ? 不直接接触艾滋病、性病病人的其他医务人员和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小时。 ;( 培训内容、教育大纲和教材 ? 培训内容:艾滋病、性病的流行病学、监测、临床诊疗管理、实验诊断技术、消毒隔离、职业防护、健康教育和咨询、安全套推广使用、项目管理及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 按上述两类对象由全国艾滋病、性病专业防治机构提供教育大纲和教材。 ? 各地可参照全国的大纲和教材,根据本地资源和学员,教员的需求调整或编写适合本地的教材,但技术标准应与国家方案一致。 ,( 培训活动的组织 ? 艾滋病、性病专业防治机构应配合医政部门做好培训工作,提供师资、教材和技术指导。 ? 逐级、分期、分批地进行全员培训。 ? 每年对新上岗的人员和以往漏训的人员进行培训。 ? 采用在职培训、上岗培训、自学、继续教育等形式纳入各类人员培训计划及社区卫生保健、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血源传染病的控制等培训中。 (,) 结果与评价 ,( 过程评价:各类人员的培训类型、频次、人数、培训率、培训合格率。 ,( 结果评价:各类人员专业知识知晓率,专业技术的合格率,各类性机构病诊疗规范服务率(见本规范,、,、,) 以及规范服务的各单项指标值。 ,(,(,(, 性病病征处理的推广和运用 (,) 目的: 推广病征处理方法,以达到性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 (,) 内容与方法 ,( 在病征处理实施前,必须对当地不同性病病征的病原学分布、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药品供应情况进行调查。由当地专家参考国家推荐的流程图作相应的修改,使其适合当地的特点,并对其有效性作出评价,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 实施病征处理的部门,必须具有基本的体检条件和实验室检查条件(至少具有?级实验室水平) ,医务人员需经过病征处理的培训。 ;( 实施病征处理地区的性病疫情报告,在省级性病防治机构的指导下对报告的性病病征进行分析整理。 ,( 病征处理实施的技术方案和实施步骤参见《国家性病病征处理工作指南》。 (,) 职责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组织专家制定适用于本地区的病征处理方案和流程图,确定不同病征的病原体分布情况和此方法在当地的适用范围,培训人员, 通过试点不断完善,有计划的推广应用。 (,) 结果与评价 ,( 实施方案及应用情况; ,( 效果分析资料。 ,(,(,(, 危险因素的调查和干预 (,) 目的 在行为监测的基础上,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落实干预措施,有效地控制艾滋病、性病的传播。 (,) 内容与方法 ,( 危险因素的调查对象 ? 具有与艾滋病、性病传播相关高危行为的各种人群。 ? 危险行为包括:非婚性行为、多性伴、不安全的性行为及共用注射器吸毒等。 ? 调查内容:上述相关危险行为的方式、频次、数量、地区、场所分布等特征与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因素。 ,( 干预方案的制定 ? 根据行为监测的结果,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明确干预的目标人群、场所、活动内容和方式,参与的部门与人员、督导与评价及有关政策要求。 ? 与公安、计生、司法、教育、民政、工商、旅游等有关部门达成共识,取得配合和支持。 ? 让目标人群参与制定方案,尊重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使干预的人员、方式、 场合、时间、频度等可行、可操作、可持续。 ;( 在重点人群中进行同伴教育 ? 通过调查选择目标人群和场所:如性乱人群、吸毒人群,同性恋人群、娱乐场所。 ? 同伴宣教员的选定标准:目标人群中有影响力,沟通表达能力强,愿意为控制艾滋病、性病做工作的人。 ? 培训宣教员:使他们掌握艾滋病、性病基本知识、预防措施、阻断传播的要点和正确的求医行为。 ? 定期对宣教员的工作进行培训督导和提供技术支持。 ? 宣教员工作的评估:通过同伴了解是否做了工作,通过目标人群测试了解教育的效果。 ,( 安全套的推广使用 ? 将安全套的防病知识和正确使用方法纳入各种宣传培训活动及资料中。 ? 向计划生育部门提供安全套销售需求资料,共同制订推广使用策略。 ? 在各种有需求的场所,采用适宜的方式提供安全套和正确使用安全套的宣传品。在需要量大的场所采用自动销售机。 ? 对安全套的可及性(方便买到) 、质量、价格的可接受性、销售量和使用率等进行评估。 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结合本职工作开展干预活动 ,( ? 指导有条件的综合医院的有关科室组织工作人员到高危人群活动场所,提供性病的优惠规范诊疗、咨询,发放宣传资料,推广使用安全套、交换针具等服务(外展服务)以及艾滋病毒的自愿匿名检测服务。 ? 指导公安、司法部门对监管场所的工作人员和被监管人员开展有关艾滋病、性病的查治和防治知识教育。 ? 指导有艾滋病感染者的社区,按照《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的规定,实施有关的管理和关怀措施。 ,( 有关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健康管理 ? 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根据当地性病流行情况,由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对公共场所有关服务行业人员的培训和健康管理要加入艾滋病、性病防治的内容。 ? 通过问诊疑为目标人群时,体检可增加梅毒、艾滋病的血清学检测和其他检查项目。 ? 检出的性病患者,应尊重隐私权并予以保密,并主动提供诊疗的外展服务。 ? 培训内容应包括艾滋病、性病基本知识、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传播途径和预防传播的方法、正确的求医方式。理发业推广使用一次性刀具,浴室业工作用刀具等的消毒方法等。 (,) 职责分工 调查和干预方案由卫生部艾滋病、性病专业防治机构制定。各级艾滋病、性病专业防治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适时进行督导和评价。 (,) 结果与评价 ,( 制定干预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 ,( 开展危险因素干预的项目及其开展情况的相关指标、数据。 ,(,(,(, 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管理 (,) 目的 给艾滋病人和感染者及时提供关怀、咨询和医疗保健服务,减少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伤害,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 内容和方法 ,( 严格按照卫生部《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进行管理。 ,( 对确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通知受检者本人,同时鼓励感染者告知配偶或家属;通知时要给予心理咨询并提供预防再传播的技术指导。 ;( 对于非匿名检查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流行病学调查,建立个人档案,定期随访(至少每年一次) 并做好随访记录,同时对其家属进行医学观察、预防和护理指导,设专人负责管理资料档案,严格保密。 ,(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如申请结婚,双方应接受医学咨询。 ,( 流动人口(含申请入境及境内的外国人) 中被确诊的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由临时居住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管理,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其户籍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没有正当理由不得将其遣送原籍。 ,( 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就医管理 在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过程中,对疑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提供检 ? 测前咨询,在“自愿"及“保密"的原则下,进行必要的血清学检测。对确认阳性者应做进一步的检测后咨询。 ?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收治的住院病人,如发现合并感染艾滋病病毒,应继续治疗其所患疾病,不得中止治疗。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为病人保密,不得歧视病人。要作好消毒工作,严防医源性传播。在病情缓解期或其他原因无法住院治疗时,可设立“家庭病床",由收治单位指定专人在保护隐私权的情况下,与病人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协同给予家庭治疗和护理指导。 ? 艾滋病病人与感染者死亡后的尸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 结果与评价 ,(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报告数,个案调查建档数,每年应访和实访人数,个案调查和随访小结。 ,(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申请结婚、接受咨询和实际登记结婚的人数,感染者申请生育和实际生育人数。 ;( 以其他临床表现入院而发现的艾滋病病人数,其中继续给予治疗、转院和以各种借口让病人出院不为其服务的病人数。 ,( 以住院或以“家庭病床"的形式治疗的艾滋病病人占当地艾滋病病人的百分比。 ,( 管理工作的总结报告。 ,(,(,(, 戒毒所、收容站、劳教妇教所和监狱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管理 (,) 目的 加强吸毒人员和被拘留、收容、劳教、服刑人员中艾滋病、性病的防治,减少对社会的危害,控制艾滋病、性病蔓延。 (,) 内容与方法 ,( 因性罪错和吸毒而被拘留、收容、劳教的服刑人员、吸毒人员要进行艾滋病、性病检查。对确诊的艾滋病、性病患者或感染者的治疗场所由劳教、监狱管理部门决定。对已出现临床症状的艾滋病人经指定的医学专家确认,羁押场所内无条件治疗的,由劳教监狱管理部门决定可否保外就医。 ,( 对患有艾滋病、性病的刑满释放、期满解教、保外就医的人员,戒毒出所人员,由监狱、劳教、戒毒机关的医务部门出具“艾滋病、性病治疗结论证明书",交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便对其继续实施治疗与管理。 ;( 在监狱、收容站、劳教妇教所和戒毒所内应开展艾滋病、性病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人和感染者的配偶或性伴应进行追踪查治。 ,( 开展有关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和健康教育,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高危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 职责分工 ,( 根据实际需要在有条件的监狱、劳教场所和戒毒所设立艾滋病、性病监测诊疗点,开展艾滋病、性病防治服务,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 不具备建点条件的监、所,对收容、拘留、劳教和服刑人员的艾滋病、性病的检查、治疗,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 ;(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指导当地公安、司法机关,做好监、所的艾滋病、性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工作,促使他们将监狱、所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其工作范围。 (,) 结果与评价 ,( 监测治疗建点数(率); ,( 应检对象受检率、检出率; ;( 查出的现症病人规范治疗的情况; ,( 工作人员培训率; ,( 收容、拘留、教养、收监和吸毒人员健康教育普及率,高危行为改变的情况。 ,(,(,(, 预防与控制的试点工作 (,) 目的 探索艾滋病、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促进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 内容与方法 ,( 试点的原则和要求:在对当地艾滋病、性病流行与防治情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选好试点、精心组织、周密计划、逐年推进,以点带面。对试点工作定期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健全各项制度。 ,( 试点内容 ? 艾滋病、性病防治示范社区的建设,把防治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 ——示范社区应有一定的地域和人口数;性病患病率和吸毒等高危行为高于本地的平均水平。 ——社区领导必须把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卫生保健服务。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社区人口的健康状况和艾滋病、性病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掌握流动人口和防治的重点对象。 ——开展社区医疗门诊的性病哨点监测。 ——开展性病规范诊治,社区关怀,开拓外展服务。 ——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普及预防知识,营造尊重和善待艾 滋病、性病病人的社会环境。 ——开展咨询服务,推广使用安全套,设安全套销售点。 ? 高危人群行为干预的试点 ——为高危人群提供优质、价格合理的安全套。 ——为高危人群提供性健康咨询服务。 ——开展同伴教育。 ——为注射吸毒者提供优质、价格合理的注射器。 ——为吸毒者提供社区戒毒治疗服务。 (,) 结果与评价 ? 不同类型的试点数; ? 试点的总结报告。 ,(,(, 管理 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的以下工作 ,(,(,(, 性病规范诊疗的质量检查 (,) 目的 促进规范艾滋病、性病诊断、治疗、预防服务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病 人的满意率。 (,) 内容与方法 ,( 确定病例诊治规范服务的标准 ? 有规范的病历和必要的检验资料; ? 诊断及时规范,实验室检查项目准确; ? 有正确治疗方法的指导,用药、剂量、疗程规范; ? 发放健康教育资料; ? 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 ? 做性伴通知; ? 有安全套提供和使用指导; ? 有及时、正确、完整的疫情报告; ? 无医源性感染发生; ? 病人满意。 ,( 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对诊断、治疗、预防服务的质量定期进行检查考评, 每次每单位检查病例数不少于10例。 (,) 结果与评价 ,( 评价指标 ? 复诊性病病人的诊断符合率; ? 可治愈性性病的复查率、治愈率; ? 病例诊治规范服务率及其分项率; ? 检验质控考核项目合格率。 ,( 对上述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 性病诊疗机构的技术审核 (,) 目的 对申办性病诊疗的机构(或科室) 进行技术审核,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技 术审核报告。 (,) 内容与方法 ,( 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对申办单位进行技术资质的审核。 ,( 按照《全国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规范》性病诊疗机构的审批和管理中规定的性病诊疗机构的基本条件逐一进行现场勘查。 ;( 将审核结果和意见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 职责分工 根据《全国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规范》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技术审核。 ,(,(,(, 制订预防、控制计划和方案的咨询 (,) 目的 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提供艾滋病、性病预防与控制的背景和工作情况的资料,预防与控制对策方案的论证报告和决策咨询,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计划管理和综合考评。 (,) 内容 ,( 拟订计划和方案 ? 拟订当地艾滋病、性病预防与控制规划和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 ? 协助卫生行政部门拟订综合防治计划和考评方案及其技术指标。 ,( 提供调查研究(或形势分析与对应分析) 的资料 ? 提供各部门、团体等可用于预防与控制的资源状况。 ,易感人 ? 艾滋病、性病的流行与监测情况:感染、发病、死亡数(率) 群的类型、数量、流行模式的估计和预测。 ? 预防与控制:是否抓住了重点领域,过去工作的成效与主要障碍。 ? 上一计划期目标指标实现情况的总结分析和下一计划期要解决的问题。 ? 有关对策措施的论证报告和决策建议。 ? 预防与控制调查研究的结果。 ? 应卫生行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和咨询内容。 (,) 职责分工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分析报告或决策咨询。 ,(, 用语解释 (,) 动物鼠疫监测:在鼠疫疫源地内定期定量地监测动物鼠疫流行动态,观察宿主动物及媒介昆虫生态,研究动物鼠疫感染、传播、保存规律及地理分布特征。 (,) 综合监测:将艾滋病和性病监测工作相结合,将生物学监测与行为监测相结合,从而形成的艾滋病、性病综合监测体系。 (,) 高危人群或核心人群:指卖淫妇女、嫖客、吸毒人群、同性恋人群,被拘留、收容、收审、劳教、劳改的性乱人群,及其性伴和(或) 配偶等。 (,) 重点人群:指在宾馆、招待所、旅店(尤其是路边店) 、舞厅、咖啡厅、酒巴、发廊、沐浴、洗脚店、夜总会、休闲娱乐、旅游部门的从业人员、汽车司机(尤其是长途卡车司机、出租车司机) 、职业供血者、供销外勤人员,到性病门诊就诊者,流氓团伙,在中国大陆居留的港、澳、台及外国人,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和国外居留的中国公民(包括在国外轮船上工作的中国海员) 、出国劳务人员,以及流动人口等。 (,) 特定人群:出于某一特定目的如监测、筛查等,在重点人群中特指 的那一部分人群。 (,) 性病的病征处理:是根据性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即病征) ,利用相应的流程图,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健康教育、咨询及性伴通知等综合处理,是一种快速、价廉、简便、有效的临床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容易掌握,能使不同专业水平的尤其是在基层的医务人员在广泛范围内使用。 (,) 哨点监测:系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固定对象连续收集监测信息,以达到监测目的的一种快速、简便、经济的流行病学方法。 (,) 同伴教育:在目标人群中选择有影响力的人员通过培训后做为宣教员,对同伴进行教育。 (,) 外展服务:医务人员走出诊室,主动到高危人群聚集场所接近目标人群,积极开展艾滋病、性病的预防和诊疗服务。 (,,) 自愿匿名检测服务:由合法机构提供。被检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和有检测前后咨询服务的条件下,被检标本不注明被检人姓名的服务项目。 (,,) 社区:社区是由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民族、社会组织、机关、团体)集聚在某一地域内形成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 形势分析和对应分析:是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推荐的一种旨在帮助各国制订适宜有效计划和策略的方法。 ,(, 法规文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卫生部,,,, (,) (,) 《动物鼠疫监测标准》,,,,,,,,,,,, (,) 《鼠疫诊断标准》,,,,,,,,,,,, (,) 《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 (,) 《人间鼠疫疫区处理标准及原则》,,,,,,,,,,,, (,) 《国家鼠疫控制应急预案》国务院办公厅,,,, (,) 《霍乱防治方案》卫生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 《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国务院,,,, (,,) 《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卫生部,,,, (,,)《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年)国务院,, ,, (,,)《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实施指导意见》(,,,,,,,,,)卫生部、国家计委、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司法部、财政部、广电总局,,,,) (,,) 《预防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提纲(试行) 》卫生部,,,, (,,) 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卫生部,,,,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国务院,,,, (,,)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卫生部,,,, (,,) 《全国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规范》报批 (,,) 《全国艾滋病性病综合监测指南及方案》报批 , 慢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 结核病 ,(,(, 监测 ,(,(,(, 疫情报告 ,(,(,(, 结核病人登记 ,(,(,(, 监测点工作 ,(,(,(, 流行病学调查 ,(,(, 病人的发现、治疗和管理 ,(,(,(, 病人的发现 ,(,(,(, 病人的治疗 ,(,(,(, 病人的管理 ,(,(,(, 病人诊治的质量控制 ,(,(, 结核病防治的健康教育 ,(, 麻风病 ,(,(, 监测 ,(,(,(1 基本资料的收集与应用 ,(,(,(, 疫情及相关资料的报告 ,(,(, 病例的发现与管理 ,(,(, 麻风联合化疗的管理 ,(,(, 麻风反应病例的管理 ,(,(, 麻风畸残的预防与康复 ,(,(, 基本消灭麻风病考核验收 ,(, 用语解释 ,(, 法规文件 ,(, 结核病防治 ,(,(, 监测 3(,(, 疫情报告 (,) 目的 通过经常、系统地收集疫情信息,了解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及控制效果,为制订结核病控制规(计) 划及其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 内容和方法 ,( 报告对象:传染性或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新发现的疑似肺结核病人、结核性胸膜炎及其他肺外结核病人。 ,( 内容与方法:在建立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含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下同) 的地区,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报告对象时,应按乙类传染病报告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向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传染病报告卡。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卡后,应在一周内直接或通过基层卫生保健组织落实病人的归口就诊,以明确诊断,并将确诊的肺结核病人(含痰菌检查阴性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 未建立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地区,责任报告人直接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卡。 ? 进入计算机报告信息系统的疫情,应按国家统一编制的计算机统计和报告软件系统录入计算机。 漏报、漏转调查 ;( ? 地、县级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与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起,每年对管辖区内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进行肺结核病人的漏报、漏转调查。通过查阅放射科、细菌检验、住院病人登记本等,检索漏报、漏转的肺结核病人。 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保健机构漏报、漏转抽查的数量: ? 频度(次/ 覆盖率 年 (%) 地级以上 县级医保 乡级医保 地级以上 县级医保 乡级医保 医保机构 机构 机构 医保机构 机构 机构 省级结防1 - - 10,20 - - 机构 地(市)级1 1 - ?50 10,20 - 结防机构 县级结防- 1 1 - 100 ?20 机构 注:医保机构包含结核病院、传染病院结核科。 (,) 结果与评价 ,( 漏报率; ,( 报告及时率; ;(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质量。 ,(,(,(, 结核病人登记 (,) 目的 了解结核病疫情特点和变化趋势,掌握防治措施的实施现状与效果,为改进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 登记对象和内容 ,( 登记对象:凡县级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辖区的居民(包括流动人口) 中,被确诊为传染性或活动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的病人予以登记。 ,( 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居住地址,诊断、登记分类、治疗管理分类、痰菌结果、确诊日期、治疗情况等。 (,) 登记分类 按《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 (,) 登记方法 登记方法分“卡片"法和“登记本"法。我国目前推荐使用登记本法。登记本有三种:“初诊病人登记本"、“结核病人实验室登记本"和“结核病人登记本"。 ,( 初治:本年内第一次登记的肺结核病人(包括确诊后逾年登记) ;登记时未进行过抗结核治疗,疗程不足,个月或治疗虽然超过一个月,但登记后仍继续原方案治疗的病人。其中“初治涂阳"包括登记时为初治涂阴,治疗不足一个月时转为涂阳的病人。 ,( 新登复治:本年内第一次登记的肺结核病人(包括确诊后逾年登记) ;登记时抗结核治疗达到或超过一个月,登记后决定改变原化疗方案的病人。其中“复治涂阳"包括登记时为涂阴,治疗一个月后转为涂阳的病人。 ;( 复发:过去有明确的肺结核病史,曾经完成预定的化疗疗程,医生已认为治愈,但现在痰菌又出现阳性(或病变又出现明显活动) 的病人。 其他复治:除新登记复治及复发以外的复治病人,包括:初治失败及 ,( 其他未治愈的复治病人。 ,( 追回:指登记病人在治疗疗程中,中断治疗,个月以上,由医务人员追回或出现症状等原因,回到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重新登记治疗的菌阴病人。 ,( 迁入:指已在其他辖区确诊并登记、治疗的肺结核病人,迁入本辖区居住,须重新登记、治疗的病人。 (,) 结果与评价 ,( 登记率、新登记率和漏登率; ,( 新登记病人诊断的查痰率、新登记病人中涂阳病人比例; ;( 新登记病人各种发现途径(如因症就诊,线索调查,体检发现) 的比例。 ,( 上级机构对所辖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病例登记等工作,每年进行,次考核评价。省级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查各地级的登记工作外,并每地抽查,,,个县。地(市) 对所辖县(区) 每年检查,,,次。 ,(,(,(, 监测点工作 (,) 目的 通过系统、持续地收集结核病的流行资料以及与结核病控制有关因素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综合,以充实结核病控制计划,不断改进结核病控制工作。 (,) 内容和方法 ,( 资料收集 ? 建立监测点肺结核病人登记本,其项目除肺结核病人登记本内容外,还应列入病人诊断 延迟、治疗延迟、痰菌培养、抑药或耐药检查、死亡原因等项目。 ? 根据登记本有关内容制定各类统计报表。 ? 专题调查:进行必要的疫情调查和防治工作专题调查。 ,( 收集流行病学数据和各类指标,对以往及当前的结核病流行情况和动态作出分析。对各项结核病防治措施和管理的覆盖情况、工作质量以及结核病控制效果进行定期考核、评价。 ;( 修订、改进防治对策,由点及面,推动面上防治工作。 ,( 预测、预报结核病的未来趋势。 (,) 监测点数量和分布 监测点通常以县为单位。省级监测点设,-,,个;择点时应考虑疫情、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等因素。监测县人口数不少于,,万,或不少于本省县的平均人口数。 (,) 组织分工 ,( 国家级:负责监测方案和计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定期到各省进行技术指导和考核,汇总全国监测资料,提出监测工作的改进建议。 ,( 省、地级:确定本省的监测点,负责工作指导、检查、考评和总结。 ;( 设监测点的县(区) :根据全国统一监测计划和要求,直接实施监测工作。 (,) 结果与评价 ,( 方法:省级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对监测点疫情趋势和防治措施效果评价,次。 监测点肺结核病人登记本项目填写完整情况。 ? ? 各类工作报表内指标和数据填写准确无误。 ? 每年,月底前,省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将监测工作汇总表报卫生部结核病控制中心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 每年,月,省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将综合分析的书面资料反馈到有关部门和各监测点。 ,( 指标 ? 疫情指标:感染率与年感染率、患病率(登记率) 、发病率(新登记率) 、涂阳患病率(涂阳登记率) 、涂阳发病率(涂阳新登记率) 及死亡专率等。 ? 防治措施及管理指标:人群涂(菌) 阳病人发现覆盖率、诊断延迟、病例发现方式、治疗延迟、查痰率、化疗覆盖率、规则治疗率、痰菌阴转率、复发率、登记数与新登记数之比、卡介苗接种率、卡痕率、结素试验阳转率等。 ? 监测资料分析总结报告的质量。 ,(,(,(, 流行病学调查 〖HT〗 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根据卫生部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结核病防治工作实际需要开展,其方法主要是现况调查,了解一定人群、某一时间内结核病的分布状况。通过调查,获得感染率、患病率、涂阳患病率、死亡专率、结核菌对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等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分析结核病的流行趋势与动态变化,为拟订和修改防治对策提供依据。实施时参照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进行。 ,(,(, 病人的发现、治疗和管理 ,(,(,(, 病人的发现 (,) 目的 积极发现是为了对结核病人,特别是涂阳肺结核病人给予有效、彻底的治疗与治愈,使病人恢复健康,消除其传染性。 (,) 内容 ,( 以发现涂阳肺结核病人为重点,筛查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筛检对象 ? 咳嗽、咳痰超过两周; ? 咯血或血痰; ? 发热或胸痛超过两周者; ? 结核病高危人群,糖尿病人,免疫抑制剂治疗、矽肺、,,,,,,,,患者等。 ,( 检查方法 ? 痰菌检查:凡初诊病人至少作,次痰涂片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应做痰培养。痰检人员在痰标本收集、取样、涂片及镜检过程中,均应规范化操作(见《传染性肺结核诊断标准及处理》) 。 ? ,线检查:采用胸透或摄片发现肺结核病人。成人拍后前位胸片一张,儿童拍正侧位各一张。 ;( 检查方式 ? 因症就诊:各级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协调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对就诊的疑似肺结核症状的人,进行痰菌检查和,线检查,以发现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病人。 ? 可疑者检查(线索调查) :适于在疫情较高或传染源发现率低的地区,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以主动方式搜索病人。对象为咳嗽、咳痰超过两周,咯血或血痰,发热或胸痛超过两周者。 ? 重点人群筛查,指对易患肺结核的人群,或一旦发病易引起广泛传播的人群进行筛查,发现肺结核病人。 (,) 职责与分工 ,( 县级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订病人发现工作计划,对各类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技术培训。承担或督导指定的结核病诊疗机构做好归口转入病人的定诊、治疗和管理,并将患有非活动性肺结核病的其他肺部疾病患者转回原医疗保健机构诊治。 ,( 各级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检查和指导;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协同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发现计划,对肺结核病人或疑似病人进行报告、转诊。 (,) 结果与评价 ,( 方法:每年,月底以前,地级对全部辖县上一年肺结核病人发现工作进行考评。省级根据上报结果进行抽查。 ,( 评价指标 ? 可疑肺结核症状者就诊率; ? 可疑肺结核病人的查痰率; ? 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摄胸片率; ? 可疑肺结核症状者中检出率; ? 涂阳病人新登记率; ? 综合医疗机构肺结核新病人转诊率。 ,(,(,(, 病人的治疗 (,) 目的 合理化疗可使病人在较短时间内消失传染性,切断结核病菌的传播环节,从 而控制结核病流行。 (,) 内容与方法 ,( 化疗对象 ? 菌阳肺结核病人 ——初治涂片阳性病人; ——初治失败继续排菌病人; ——初治涂片阴性,痰培养阳性的病人; ——复治涂片阳性或涂片阴性,培养阳性病人。 ? 细菌学检查阴性而胸片显示有新活动性肺结核病灶或伴有空洞形成,胸片显示有血行播散性粟粒状阴影的肺结核。 ,( 治疗方式:以采取不住院方式为主,实施督导化疗和全程管理。对少数伴有合并症和危急、重症肺结核病人,对抗结核药过敏或严重毒副反应病人,可采用住院治疗,出院后抗结核治疗仍应严格管理。 ;( 化疗的原则 ? 早期:及早发现和治疗肺结核病人,提高治愈率,防止传播; ? 联合:利用多种抗痨药物的协同杀菌作用,提高疗效,防止产生耐药性; ? 适量:根据病人年龄、体重,参照抗结核药物剂量表,给予合适的治疗药量; 规律:按照化疗方案,规律服药,保持相对稳定的血浓度,以达到理想 ? 的灭菌作用; ? 全程:根据结核菌生物学特征,坚持用药,直至疗程结束,以达到治愈目的。 ,( 药物品种、剂量、用法、毒副反应及处理原则参照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 ,( 化疗方案:根据不同化疗对象(初治菌阳病人、初治涂阴病人、复治涂阳病人、慢性传染源和多耐药结核病人) ,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见《传染性肺结核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 ,( 药品供应:使用卫生部推荐的并经药品管理部门批准生产的抗结核药品。有条件的地方,宜由当地统一组织货源。 ,( 对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实行收费减免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者免费治疗。 (,) 结果与评价 ,( 诊治率; ,( 强化期末痰菌阴转率; ;( 满疗程痰菌阴转率。 ,(,(,(, 病人的管理 (,) 目的 通过加强管理,确保肺结核病人全程规则化疗,达到治愈目的。 (,) 内容 ,( 组织管理:各级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是所辖地区肺结核病人痰菌检验、诊断、治疗管理的中心。乡级以及乡级以下肺结核病人治疗应有管理网络。管理上应有各项治疗管理制度,其中包含分级分工负责制,各种治疗规程、家访、查痰、宣教、培训及考核等制度。 ,( 督导管理 ? 原则:疗程中病人用药要在督导员直接面视下进行,发生漏治者要及时采取补救措。 ? 对象:传染性肺结核病人。 ? 要点 ——三定:定督导员、定督导点、定督导用药时间; ——每次督导用药后,督导员在治疗卡中记录,对漏治者须在,,小时内完成补治; ——病人须按要求进行定期门诊复查; ——县、乡级结核病防治人员对病人进行访视,检查督导点工作,核对治疗卡的用药情况及药量。 (,) 职责与分工 ,( 省级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统一化疗方案、治疗管理技术要求,指导化疗实施,进行考核评价。 ,( 地、县级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治疗管理,并组织、指导、培训、监督基层防治单位开展工作。 ;( 基层卫生组织的专职或兼职防痨人员,在县级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对病人进行治疗管理。 (,) 结果与评价 方法:每年,月末以前,在县级自查的基础上,地级对管辖的全部县 ,( 治疗管理工作考评。省级根据考评结果进行抽查。 ,( 对象:上二年新登记涂阳病人。 ;( 评价指标 ? 化疗管理考核指标 ——完成治疗率; ——化疗督导率。 ? 化疗效果考核指标 ——涂阳病人转归进行队列分析的结果; ——化疗强化期(两个月) 末痰菌转阴率; ——已治愈病人,年内细菌学复发率。 ,(,(,(, 病人诊治的质量控制 (,) 目的 通过规范化操作使病人的登记、检查、诊断、治疗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 内容 ,( 痰涂片检查质量控制 ? 室内质量控制:实验室自身对痰标本收集、制作、染色液制备、显微镜检查、结果登记以及痰涂片保存质量的控制。 ? 室间质量控制:上级痰检实验室对下级实验室在痰涂片检查工作中的督导。 ——督导内容:实验室布局、安全防护、污染物处理,涂片、染色操作;显微镜维护状况;抽样复检、实验室日常记录。 ——抽样数量:以双盲法抽取,,张痰涂片,包括,,张阴性、,,张阳性痰涂片。 ——上级提供标准痰涂片对基层实验室进行技术考评。 ,( 病人治疗的质量控制 ? 检查治疗单位 ——查阅“初诊病人登记本"、“结核病人登记本"和“实验室登记本"填写情况,并与病史记录核对,有无漏填、错填;书写是否规范;用药是否正确,复诊配药、查痰是否及时。 ——登记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失访情况。 ——药品质量检查:采用定期或不定期方式,察看抗结核药品种类、生产厂家、剂型、存放场所、失效期等。 ? 病人访视 ——询问病人服药时间,药品种类和数量,核对“肺结核病人记录卡"的服药记录,必要时可做尿液药检,询问病史,若有病历、,光片进行查看,判断诊断与治疗方案是否正确。 ——向病人了解基层防痨医生督导与访视情况,核对“肺结核病人记录卡"中访视记录。 (,) 结果与评价 ,( 阳性片符合率; ,( 阴性片符合率; ;( 痰膜面积和厚度、脱落合格率; ,( 染色合格率; 各登记本每项目错误率; ,( ,( 新、复发涂阳病人化疗督导率; ,( 新、复发涂阳病人完成治疗率; ,( 无假冒伪劣、变质、过失效期的药品。 ,(,(, 结核病防治的健康教育 (,) 目的 通过健康教育,达到促使人们了解结核病防治知识,增强自我防病能力;促使人们自觉 采纳适合于结核病控制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增强个人和全社会参与结核病控制的意识。 (,) 对象 ,( 一级目标人群:肺结核病人; ,( 二级目标人群 ? 结核病人家属; ? 医务人员; ? 行政主管领导; ? 教师。 ;( 三级目标人群:全体公众。 (,) 内容和方法 ,( 内容:结核病防治知识;结核病对健康的危害;结核病治疗须知。 ,( 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教活动,利用每年,月,,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契机,进行广泛宣传。 (,) 结果与评价 ,( 结核病防治特定知识知晓率; ,( 疑似肺结核病人就诊率。 ,(, 麻风病 ,(,(, 监测 (,) 目的 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国麻风病(以下简称麻风) 疫情和防治情况,了解麻风的流行动态与趋势、评价麻风防治效果,为制定和改进我国麻风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 内容和方法 ,( 收集的内容 ? 人口资料:包括人口总数及不同性别、年龄组的人口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 增长率;流动人口数等; ? 省麻风病例年度情况(卫统,,号表:麻风病防治工作年报表); ? 县麻风流行病学情况; ? 以县为单位麻风基本消灭达标情况; ? 省麻风联合化疗实施情况; ? 省麻风联合化疗药物需求状况; ? 麻风初发病例初诊、年度随访及复发的个案情况(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年度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表) ; ? 各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名称、通讯地址、从事麻风防治人员数、麻风村 (院) 数、留院病人数、联合化疗提供情况等。 ,( 收集的方法 ? 资料的收集采用横向收集与纵向收集相结合的方式,原则上是通过上下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的途径收集资料。 ? 县为麻风疫情资料收集与报告的基本单位,收集和整理的资料逐级上报给上一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供进一步汇总上报。本单位必须保存备份。 ? 各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需要按照技术档案管理的要求对资料进行分类、编码、装订、存档,并妥善保管。 (,) 麻风疫情资料的应用 ,( 疫情状况和流行趋势的分析; ,( 疫情资料的汇编和总结; ;( 信息的交流和查询; ,( 疫情状况的发布; ,( 流行病学研究; ,( 制定策略的科学依据。 (,) 职责与分工 ,( 各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负责收集本辖区的所有资料,下一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定期向上一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上报有关资料,并逐级验收。上一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应及时将有关资料信息反馈给下一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 ,( 国家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负责对全国麻风疫情资料的整理、汇总和分析,并呈报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其它相关部门。 (,) 结果与评价 ,( 资料收集和上报及时、准确和完整; ,( 收集资料的应用情况。 ,(,(,(, 疫情及相关资料的报告 (,) 目的 及时、准确地掌握麻风的疫情,充分发挥麻风疫情报告资料在指导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中的作用。 (,) 内容与方法 ,(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麻风为监测管理类传染病。责任报告人在发现疑似麻风病人后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向辖区的麻风防治专业机构报告; ,( 进入计算机报告信息系统的,应按国家统一编制的计算机统计和报告软件系统录入计算机; ;( 麻风防治专业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通知病人就诊或到现场诊查病人。对确诊的新发或复发病人及时填写“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年度随访检查或复发病例登记表",对尚未判愈的现症病人每年需要随访并填写随访结果; ,( 麻风防治专业机构对每年的麻风流行病学、临床、治疗等情况进行资料汇总,填写相应的统计报表; ,( 各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按下表规定时间上报上一年所有个案登记表和统计报表: 上报的时限 上 报 的 资 料 内 容 上报至地级 上报至省级 上报至国家 麻风初发病例初 诊、现症病例年度次年1月20日 次年1月 次年2月底 随访检查及复发 病例登记表 省麻风病例年度 情况(卫统10号次年1月20日 次年1月 次年2月15日 表:麻风病防治工 作年报表) 县麻风流行病学次年1月20 次年1月 次年2月15日 情况 麻风基本消灭达次年1月20日 次年1月 次年2月15日 标情况 麻风联合化疗实次年1月20日 次年1月 次年2月15日 施情况 麻风联合化疗药次年1月20日 次年1月 次年2月15日 物需求状况 各级麻风防治业 务负责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麻风防 治人员数、麻风村次年1月20日 次年1月 次年2月15日 院数、留院病人 数、联合化疗提供 情况等 (,) 职责与分工 ,( 各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必须按规定时限逐级上报有关疫情资料。 ,( 国家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建立全国麻风疫情监测系统数据库,在完成 原始表格数据的输入工作后,将该表格及时反馈原省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各地区在填写规定表格的同时,必须留有备份资料。 ;( 各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必要的手续(经省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同意) 后,可以向国家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索取全国麻风疫情数据库中本地区的有关资料。 (,) 结果和评价 疫情报告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上报的及时性等进行综合评价。 ,(,(, 病例的发现与管理 (,) 目的 早期发现病人,给予及时治疗,消除传染源,控制疾病传播,减少麻风畸残。 (,) 内容与方法 ,( 皮肤科门诊:日常工作中充分利用综合性医院皮肤科门诊和麻风防治专业机构的皮肤病门诊,积极发现病人,并提供麻风诊疗服务; ,( 患者家属及接触者检查:对所有现症或新发和复发麻风患者的家属和密切接触者每年做一次随访检查,直至该患者治愈; ;( 线索调查:利用基层卫生防保网,每年对乡镇预防保健医生进行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通过他们提供麻风病可疑线索,专业防治人员对可疑线索进行调查、核实。 麻风报病: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宣传麻风病自我诊断知识,促进麻风 ,( 病的自报和他报。 ,( 外来流动人口检查:对来自麻风高流行区的外来流动人口,定期筛查麻风可疑者。 ,( 团体检查:流行区利用征兵,招工、入学等团体体检的机会,派员指导筛查麻风可疑患者。 ,( 所有麻风病患者均须经麻风防治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员检查确诊。 ,( 开展消除麻风运动:对麻风疫情严重的县(患病率?,,万) 可开展一次消除麻风运动,在政府的参与下,召开全县消除麻风运动培训班,发动基层干部和各级医务人员提供可疑线索,在短时间内发现“隐藏"的麻风患者;如有必要,可在,,,年后重复开展一次。 (,) 职责与分工 ,( 国家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 结合疫情监测工作,每年在,,,个麻风流行省分别对,,,个未达到国家基本消灭麻风病指标县的病例发现工作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估。 ,( 省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 ? 制定规划,组织实施病例发现工作; ? 负责全省县以上医务人员的麻风培训; ? 现场评估:未达国家基本消灭麻风病指标的县?,,个的省,必须对所有未达标县(区) 的病例发现工作进行评估;未达标县,,,个者,则至少对,,个县的病例发现工作进行评估; ? 负责有关县开展消除麻风运动的指导、培训和评估; ? 承担全省疑难麻风病例的确诊。 ;( 地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 按省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规定的病例发现要求,结合现场工作,每年对本地 区未达国家基本消灭麻风指标的所有县的病例发现工作进行评估。 ,( 县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 ? 全县麻风病例的发现和确诊以及可疑病例的随访; ? 每年实施一次的麻风线索调查; ? 对本县外来流动人口的麻风筛查和团体诊查。 (,) 结果与评价 ,( 了解开展麻风病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频度; ,( 每年培训乡镇医院预防保健人员数及其比例; ;( 每年随访检查现症、新发和复发麻风患者家属及接触者人数和比例; ,( 每年全县上报的可疑麻风线索数和其中确诊的比例; ,( 每年新确诊的麻风患者数; ,( 每年新发现患者病期在,年以内的比例; ,( 每年新发现患者中,级畸残的比例; ,( 每年新发现患者中儿童麻风患者的比例。 ,(,(, 麻风联合化疗的管理 (,) 目的 为及时控制麻风的传染,治愈病人,促进我国基本消灭麻风病的进程,必须实施麻风联合化疗的规范化管理。 内容和方法 (,) ,( 麻风联合化疗的对象、分类、治疗方案、疗期和观察方法(参见《麻风病防治手册》,,,,版) 。 ,( 患者达到治愈标准后应及时判愈,此后即不列为现症病例登记和统计。 ;( 县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每年年底对现症病人的治疗情况作一次统计分析,填写“麻风病防治工作年报表"。 (,) 职责与分工 ,( 国家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结合疫情监测工作,每年在流行程度不同的,,,个省分别对,,,个县的联合化疗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 省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结合现场工作,每年应对不少于,,个县的麻风联合化疗工作进行考核评估。 ;( 地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结合现场工作,每年应对本地区,,,县进行麻风联合化疗的考核评估。 ,( 县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负责本县病例发现、麻风联合化疗、临床观察、随访检查和疗效判断等工作。 (,) 结果与评价 ,( 各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均应有人负责麻风联合化疗工作; ,( 麻风联合化疗患者的病历、病程和有关记录完整,治疗的分型和方案准确; ;( 治疗期间的随访及完成治疗后的监测按规定要求进行(参见《麻风病防治 手册》,,,,版) ; ,( 判愈病例均符合临床治愈标准; ,( 麻风联合化疗复发后能及时逐级上报至省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省级 或地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应予及时确认和处理; ,( 统计麻风联合化疗复盖率、规则治疗率、完成治疗率和复发率等; ,( 按时上报有关麻风病麻风联合化疗的统计报表。 ,(,(, 麻风反应病例的管理 (,) 目的 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麻风反应,减少患者痛苦,避免或减轻麻风反应所致之畸残和失明。 (,) 内容和方法 ,( 专业防治机构应将麻风反应的临床诊断、处理原则和方法作为基层防治人员的培训内容,使他们掌握麻风反应的分类和反应程度(轻、中、重) ,并及时作相应的处理。 ,( 预先告诉患者在抗麻风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神经痛、眼不适、视力模糊或其它急性症状时,要及时向专业医师报告,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处理。 ;( 麻风反应是麻风病的急症,专业防治机构接到基层报告后应在,,小时内派专业人员前往检查,一旦确诊必须立即予以处理。 ,( 在院外治疗的患者发生麻风反应时,如仅有原皮损红肿扩大,出现少数新皮损,有轻度神经痛或轻度麻风性结节性红斑者,可给予抗麻风反应药物,继续院外治疗;原皮损红肿明显,新皮损扩大,伴中、重度神经痛,或麻风性结节性红斑溃破坏死,全身症状明显,或伴虹膜睫状体炎等重度反应者应予住院治疗。 ,( 患者一旦发生喉头粘膜水肿引起的呼吸困难和食道上段麻痹者应立即转综合性医院紧急处理。 ,( 尽力查明引起麻风反应的诱因,并作相应处理。 ,( 因麻风反应用皮质类固醇长期治疗者,应继续或重新开始麻风联合化疗。 (,) 职责与分工 ,( 轻度反应可在县级防治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在基层医院门诊治疗; ,( 中、重度麻风反应可在县级专业防治机构或综合性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必要时可由地或省级专业防治机构派专业人员协助处理。 (,) 结果与评价 ,( 患者发生麻风反应时能否及时报告; ,( 医务人员能否及时诊断和处理; ;( 治疗的药物、剂量、疗程是否确当; ,( 患者是否发生畸残、视力降低或失明。 ,(,(, 麻风畸残的预防与康复 (,) 目的 通过医学的、社会的以及职业技能的治疗、护理、训练等措施,帮助麻风畸残者最大限度地重新获得生活和工作能力,使之在身心、社会地位、就业、经济等方面得到恢复,以利于他们重新参加社会生活。 (,) 内容 ,( 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麻风病及其引发的周围神经炎,预防原发性周围神经的损害。 ,( 对已有周围神经损害者,进行畸残预防的健康教育和自我护理训练,防止或减缓原有畸残的进一步加重以及预防继发性损害的发生。 ;( 对已有继发性损害者,进行必要的外科治疗和通过自我护理的实施,减少继发性损害的复发和加重,同时通过职业训练,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增强劳动能力。 (,) 方法 ,( 麻风残疾的分级、周围神经功能的检测、周围神经损害的治疗(参见《麻风病防治手册》,,,,版。 ,( 眼、手、足的自我护理 ? 选择合适的对象(填好麻风畸残记录表) ; ? 拟定培训计划,对患者逐个进行自我护理知识的培训; ? 为病人提供自我护理有关的器材,建立医患指导关系; ? 培训乡、村医生,使之能承担对病人经常性的督促指导工作; ? 根据病人畸残情况选择相应的自我护理措施(参见《麻风病防治手册》,,,,版) 。 ;( 防护鞋的选择和穿用,穿鞋者预先要进行自我护理训练,并能正确掌握自 我护理方法。防护鞋可选购市售的运动鞋和球鞋,一般符合以下条件: ? 宽松合脚; ? 鞋底要硬、内垫要软; ? 鞋内不应有钉子; 垂足者应选用高帮鞋,畸形足者最好选用特制矫形鞋。 ? ,( 皲裂和溃疡的治疗 ? 单纯性溃疡和皲裂,让患者休息和保持溃疡清洁即可。 ? 复杂性溃疡的治疗,除应遵守上述单纯性溃疡处理方法外,还应积极控制感染、剔除死骨、彻底清创,特别是溃疡周围坏死组织和胼胝。 ,( 假肢安装与使用 ? 优先选择符合安装假肢条件的中青年,具有一定的行走、劳动能力者。 ? 截肢后已超过,个月,小腿残端保留在胫骨平台以下,,,,;,,残端无疼痛,皮肤疤痕与深部组织无粘连,切口疤痕远离负重区,关节屈伸运动范围正常,残端形态稳定者。 ? 假肢的制作应价廉耐用,造型美观,合适的接受腔,维修方便。 ? 专业医生应指导如何包扎和保护残端及行走功能训练。 ? 病人必须掌握自我护理与使用假肢的方法。 (,) 职责与分工 ,( 国家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负责全国麻风康复计划、康复技术标准的制订和组织实施,并为各省培养康复专业人员;每年对现场的康复工作进行指导和督导。 ,( 省、地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负责康复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对下级单位的业务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培养康复专业技术人员。 ;( 县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负责康复计划的实施,培训预防保健医生、康复对象及其家属。督导预防保健医生开展下列工作: ? 评估和填写残疾记录表; ? 根据受训知识发现和处理神经炎; ? 正确选择合适的防护鞋和穿鞋的对象,并进行随访; ? 给需装假肢的患者联系假肢安装和维修,并进行随访; ? 对手足部的伤口进行非外科处理; ? 教会病人有关眼、手、足的自我护理和简单的功能锻练; ? 说服病人家属积极参与此项工作,对病人的自我护理进行监督; ? 找出影响病人接受治疗或参加社会活动的心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并采取适当措施帮助病人克服困难,并开展适当的职业训练,让他们自立。 (,) 结果与评价 ,( 省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 ? 有麻风康复技术指导小组或技术骨干; ? 有康复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 全省麻风畸残病人的统计资料完整; ? 省级康复专业骨干的技能评价; ? 对全省康复工作督导、评估的记录; ? 全省新发麻风病人畸残率; ? 麻木足患者防护鞋复盖率,截肢患者假肢安装使用率,畸残病人眼、手、足自我护理训练普及率; ? 全省麻风防治人员康复知识培训情况; ? 省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每年投入麻风康复的经费。 地,县级麻风防治专业机构 ,( ? 有人从事麻风康复工作; ? 麻风防治人员畸残预防及康复知识培训情况; ? 康复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 畸残病人的资料完整; ? 对预防保健医生畸残防治及康复技能评价; ? 新发病人畸残率; ? 麻木足患者防护鞋复盖率,畸残病人眼、手、足自我护理训练普及率,假肢安装使用率。 ,(,(, 基本消灭麻风病考核验收 (,) 目的 为促进麻风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推动全国基本消灭麻风病的进程,保证实现这一阶段目标各项指标的质量;检查巩固既有防治成果的措施落实情况,从而使麻风防治工作能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 内容(参见《基本消灭麻风病考核验收办法(重新修订,,,,,) 》) ,( 检查核实在县级或省级范围,是否达到了卫生部颁发的《基本消灭麻风病考核验收办法》中的申报条件。 ? 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指标稳定、确切; ? 县级自身考核和省级验收的质量完好; ? 落实好保持低流行状态下麻风防治工作持续性的目标与措施。 ,( 是否达到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指标。 (,) 方法 ,( 县自身考核:是验收工作的基础,由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进行,除评价指标要求外,主要考核以下内容 ? 麻风病健康教育的力度和社会参与的效果; ? 对专兼职麻风病防治人员、皮肤科医生及其他有关卫生人员防治知识的培训情况,上述人员对麻风病的识别能力和防治水平; ? 在做好日常病例发现和现症病人治疗、随访工作基础上,分析有无防治工作尚未开展的地区,是否存在有未发现的病例,并积极采取弥补措施; ? 有关麻风病防治的历年行政及业务文件、工作计划和总结,健康教育和培训情况的原始记录资料; ? 具备较完整的流行病学及防治资料; ? 对历年来的防治资料进行整理,作出麻风防治工作总结及流行病学分析; ? 具有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指标后,下一阶段防治工作的目标、计划以及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 ,( 县级向省级申报考核验收的条件 ? 已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指标; ? 日常麻风防治工作具有良好的基础; ? 各级领导重视麻风防治工作,有计划、有措施; ? 麻风防治网络基本健全,根据防治工作需要安排专兼职人员,队伍稳定,没有防治工作尚未开展的地区; ? 开展麻风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及业务知识培训; 及时发现麻风病例,按时完成疫情登记报告工作; ? ? 病例诊治及时、规范,近,年联合化疗覆盖率及规则服药率均在,,,以上; ? 开展麻风畸残预防及康复工作; ? 已完成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进行的自身考核。 ? 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附以自身考核的内容、方法、程序和结果,麻风防治工作总结及流行病学分析,下一阶段防治工作的目标、计划以及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等。 ;( 省级向卫生部申报考核验收条件 ? 全省所有县全部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指标,并在县自身考核的基础上,通过省级组织的验收; ? 具备完整的流行病学及防治资料; ? 对历年来的防治资料进行整理,作出麻风防治工作总结及流行病学分析; ? 具有达到基本消灭指标后,下一阶段防治工作的目标、计划以及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 ? 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向卫生部提出申请,并附以省级麻风防治工作总结及流行病学分析、省级验收的总结、下一阶段防治工作的目标、计划以及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等。 (,) 考核验收的实施 ,( 省级验收 ? 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力量,根据“基本消灭"标准和“申报条件"中相关内容,分别对原最高患病率在,,,,万以上或累计病人数在,,,名以上的县进行抽样验收;对原最高患病率在,,,,万以下或累计病人数不足,,,名的县进行检查核实或抽查审核(亦可授权技术力量强的地级卫生行政部门考 核) 。 ? 验收的方式丶程序与要求,可参照部级验收 ? 考核验收组根据考核情况写出报告,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 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通过验收的县,如出现疫情反复或超标趋向,应及时加大防治措施力度,短期加以控制。 ,( 部级验收 ? 验收的方式,大体为 ——麻风病人数很少的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宁夏等五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在明确防治管理措施,整理好历年麻风流行病学防治资料,提出申请后,由卫生部派员对原流行地区(,,,个县) 进行检查核实。 ——原流行程度较低的河北、河南、黑龙江等三个省,以县为单位全部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并已经完成省级验收,提出申请后,由卫生部组织专家组对原最高患病率在,,,,万以上或累计病人数在,,,名以上的,,,个县进行抽查审核。 ——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 ,以县为单位全部达到基本消灭标准,并已经完成省级验收,提出申请后,由卫生部组织专家组,视原流行程度进行不同规模(,,,个县) 的全面抽样验收。 ? 验收的程序与要求 ——听取各级的汇报(麻风防治工作总结和流行病学分析,以县为单位基本消灭麻风病自身考核及省级验收情况以及达标后麻风防治工作的目标、计划与措施) ,审阅文字总结及基本统计数据。 ——查阅防治档案、资料,核实有关事实和数据,认定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查麻风防治专业机构的工作情况; ——问卷调查:结合现场考核及座谈、访问时进行; ——现场考核:在被抽查的县实地深入,个十年内有过病人发生的乡、每个乡查,个村。 (,) 结果和评价 ,( 省级验收可参照部级验收。 ,( 部级验收:验收专家组对被抽查的县应有“验收审核书",记录其达到基本指标概况及自身考核评估结果,结合现场考核及综合评估结果,作出验收核实结论。 ? 在基本指标达到部颁“基本消灭"要求的基础上,判定“自身考核评估"和“综合评估"验收标准为:?,,分,通过;,,,,,分,限期改正后通过;,,,分,否认通过。 ? 被抽查的县如发现,名未登记病人或联合化疗复盖率,,,,,应限期该省在流行地区组织一次深入的病例发现或加强落实治疗措施后,半年左右决定通过与否;如发现,名未登记病人或联合化疗复盖率,,,,,本次验收均否认通过。 ? 所有被抽查的县的评估全部均为“通过"者,验收专家组即提出“该省以县为单位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这一阶段目标"的结论建议,并写出书面材料上报卫生部审批、确认。 ? 本评价中的大多数方法及要求,亦可供评估日常麻风防治工作开展情况时参照。 ,(, 用语解释 (,) 麻风联合化疗:系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理不同的有效杀菌性化学药物进行治疗。在目前的麻风联合化疗方案中必须包括高效、速效的杀菌性药物利福平。 (,) 麻风反应:系指在麻风病的慢性过程中由于免疫状态的改变而突然发生急性或亚急性的病情活跃或加剧。它是机体对麻风杆菌抗原的一种变态反应。 ,( , 法规文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年全国结核病控制规划》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 《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传染性肺结核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年修订 (,) 〖ZK(〗关于印发修订“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条例"和,个技术方案的通知卫生部(,,) 卫地字,,号。 (,) 关于建立全国麻风疫情监测系统的通知卫生部卫防慢字(,,) 第,,号 (,)关于下发《全国麻风康复试点项目实施计划(,,,,,,,,,)》的函卫防慢字(,,) 第,,号 》卫疾控(,) 《基本消灭麻风病考核验收办法(重新修订,,,,,) 发〔,,,,〕第,,, 4 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 ,(, 监测 ,(,(, 基本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应用 ,(,(, 病媒生物的种群密度与消长调查 ,(,(, 病媒生物侵害状况的调查监测 ,(,(, 病媒昆虫对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5 医疗机构消毒质量与感染因素监测 ,(,(6 疫源地消毒质量监测 ,(,(7 感染控制重点行业预防性消毒质量与感染监测 ,(, 消毒、杀虫、灭鼠措施的实施 ,(,(, 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 疫源地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 ,(,(3 灾区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 ,(,(4 感染控制重点行业预防性消毒与感染控制 ,(,(5 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的技术指导与效果评价 ,(,(6 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业务培训 ,(, 消毒、杀虫、灭鼠相关产品效果及其相关健康危害因素监测 ,(4 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专项调查与研究 用语解释 ,(5 ,(6 法规文件〖LM〗 , 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 ,(, 监测 ,(,(, 基本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应用 (,) 目的 收集、利用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的基本资料,分析与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制订计划、采取对策、改进防制措施、实施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 内容与方法 ,( 资料来源 ?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卫生统计资料和相关文件。 ? 有关部门或行业发布的统计资料。 ? 各级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科室的工作记录总结。 ? 本单位信息管理部门的信息库。 ? 各专题调查资料和监测资料。 ,( 需要收集的资料:内容见下表 表4. 各级疾控中心应收集的资料及频度 资料类别 收集或整理频省级 地级 县级 度(次/年) 1. 基础资料: (1) 行政区划 变动时调整 ? ? ? (2) 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 变动时调整 ? ? ? (3) 感染控制重点行业数量分1/2 ? ? ? 布与基本数量 (4)消毒、杀虫、灭鼠相关产品变动时调整 ? ? ? 生产企业、消毒灭菌单位数量分 布与基本情况 (5) 消毒、杀虫、灭鼠服务单, ? ? ? 位数量分布与基本情况 (6)气象、水文 , ? ? ? 2. 专题调查或监测资料: (1) 蚊、蝇、蟑螂、鼠的种群, ? ? ? 和密度消长 (2) 主要昆虫抗性调查 1/5,1/3 ? ? ? (3) 病媒生物侵害状况调查监, ? ? 测 (4) 医疗卫生用品消毒质量消、, ? ? ? 杀、灭药械质量监测 (5) 疫源地消毒、杀虫、灭鼠, ? ? ? 监测 (6) 感染控制重点行业预防性, ? ? ? 消毒质量与感染监测 (7) 消毒、杀虫、灭鼠相关产品, ? ? ? 及其生产企业卫生学评价 (8) 消毒、灭虫、灭鼠药械实验, ? ? ? 室和现场应用评价 3.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指导与效, ? ? ? 果评价 ?表示需要收集的资料。 ;( 收集的资料力求准确、完整、系统,按档案管理的要求分类整理、登记、编号、装订、存档;专题调查和监测资料每,,年汇编,次。 资料应定期分析、总结、上报、反馈、交流。 ,( (,) 职责分工 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集各自辖区内的基础资料,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并写出报告;地区性调查、监测资料报卫生行政部门和上一级疾病控制机构,上一级机构应定期向下级机构反馈相关信息。省级机构负责制定监测、调查的记录表。 (,) 结果与评价 ,( 收集的资料齐全、准确、完整; ,( 分类整理,装订成册,按期汇编; ;( 资料的利用情况。 ,(,(, 病媒生物的种群密度与消长调查 (,) 目的 准确地掌握本辖区蚊、蝇、蟑螂和鼠等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媒介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和控制蚊、蝇、蟑螂、鼠等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依据。 (,) 内容与方法 ,( 蚊、蝇种群密度和消长调查 ? 密度调查方法 ——成蚊:采用人工小时法,即用电动吸蚊器于设定的调查点内,人工捕捉,,分钟,捕获的成蚊只数乘以,,即为人工小时密度指数。捕蚊应于上午,,时前完成。 ——成蝇:采用捕蝇笼法。以高,,;,,底圆直径,,;,,锥形高,,;,,顶口直径,;,的蝇笼,于设定的调查点内,白天放置,小时,捕获的蝇数即为蝇密度指数。诱饵应采用腐鱼。 ? 设调查点:选择蚊、蝇各种群最适栖息或活动的场所为调查点,并各占一定比例,一旦设定不应任意变动。县城镇设蚊、蝇调查点,个(东、西、南、北、中) ,蚊调查每点每次在人房和畜圈各调查,间房,蝇调查每点每次各调查,笼次。 ? 调查期:每年调查,个消长周期(即从蚊、蝇露头月开始至越冬月止) ,每旬调查,次。 ? 鉴定统计:捕获的蚊、蝇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计数、记录。新发现的种群应制作标本保存。 ,( 蟑螂种群密度与消长调查 ? 密度调查采用粘捕法:每一调查点布统一规格的粘捕盒,,,只,每盒用,,新鲜面包屑为诱饵,每,,,\+2布盒,只,置于蟑螂活动场所,晚放晨收。连放,日,捕获只数即为该点的密度指数。捕获的蟑螂进行分类鉴定,并作记录。 ? 设调查点:选择不同生态环境,如居民户、饮食服务行业、酿造业、交 通工具、医疗卫生单位等作为调查点。地级市的区设调查点不少于,,,个。有条件的县城镇可参考地级市的区选设调查点。 ? 调查期:每年调查,个消长周期,每个调查点每月调查,次。 ? 调查总结于次年,月报上一级机构。 ;( 鼠的种群密度和消长调查 ? 密度调查方法:采用夹夜法,在调查的全过程中,统一使用中型铁制鼠夹,诱饵用油条、油炸花生米(在缺水环境可用苹果块) 。在一个消长周期内,选定的诱饵不能更改。 ? 设调查点:应选择能代表各类鼠的生态环境。每个区及县城镇至少应设,个调查点。每一调查点布夹不少于,,,夹,连布,日,有效夹不少于,,,夹日。有鼠传疾病的县,应针对主要传染源或宿主进行调查,掌握其密度,必要时应在田间或草场进行。 ? 调查期:每年调查,个消长周期,每月调查,次。 ? 鉴定统计:捕获的鼠进行分类鉴定、计数,记录于调查表内,新发现的种类制作标本保存。 鼠密度(或分类鼠密度) ,捕获鼠总数(或某一种鼠类) ,有效夹次总数×,,,, ,( 其它病媒生物调查 根据本地区对人民健康危害大的病媒生物情况,确定其它监测调查对象,如蚤、白蛉等。 (,) 职责分工 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技术指导和考核,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调查工作。县级于次旬(月) 初,日内向地级报旬(月) 报表,次年,月内报出年报;地级汇总县级月报于次月,,日内报省,次年,月内报出年报。 (,) 结果与评价 ,( 调查点的调查旬(月) 次数; ,( 旬(月、年) 报上报数(率) 、及时上报数(率) ; ;( 现场调查记录、分类鉴定记录、消长曲线图和工作总结的质量等。 ,(,(, 病媒生物侵害状况的调查监测 (,) 目的 通过调查监测,掌握本地区不同单位和场所病媒生物孳生和侵害情况,以便更有效地杀灭病媒生物,提高防制效果。 (,) 内容 ,( 选择单位、居民户为监测单元。 ,( 对外环境蚊、蝇孳生地及鼠和蟑螂栖息场所进行调查。 ;( 按本规范,(,(,规定的密度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对照全国爱卫会规定的灭鼠、蚊、蝇、蟑螂标准,衡量是否超标;根据其侵害程度提出防制对策和建议。 ,( 根据监测与调查结果,提出防治对策和处理意见。 (,) 职责分工 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合爱卫办负责组织实施,地级负责抽查。 (,) 结果与评价 调查记录、防制方案和工作总结的质量。 ,(,(, 病媒昆虫对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 目的 通过监测,掌握当地主要病媒昆虫对常用杀虫药物的抗药性,为筛选敏感的药物,指导合理选择药物品种和使用浓度提供依据。 (,) 内容与方法 ,( 测试常用杀虫药物为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等。测试的药物采用标准品。 ,( 测试的方法:成蚊用滤药膜法,幼蚊用浸液法,成蝇用点滴法,蟑螂用药物接触法。 ;( 测试昆虫的采集和处理;测试的昆虫应从不同地区的外环境中采集。 ? 成蝇:以家蝇为测试蝇种,捕获后经实验室培育,,,代,体重应达,,只,,方可用于测试。 ? 成蚊:以库蚊为测试蚊种,收集野外的库蚊卵块,实验室培养出第,,,代的幼虫和成虫(羽化后不超过,天) 为测试对象。 ? 蟑螂:用玻璃瓶捕获的蟑螂(选用德国小蠊较好) ,经实验室培育第,,,代作为测试对象。 ,( 每,,,年调查,次,每次测定,,,个虫种,每一虫种测定,种以上的不同类型药物。 (,) 职责分工 省和有条件的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抗性调查。做出总结报告,并反馈至下级。 (,) 结果与评价 ,( 测试记录、方法、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等; ,( 完成测试的虫种、药物类别和药物品种的数量; ;( 测试总结报告的质量。 ,(,(, 医疗机构消毒质量与感染因素监测 (,) 目的 通过定期监测,掌握医院、保健院(站、所) 、体检站、私人诊所等单位和采供血机构的消毒质量与感染危险因素,促进消毒质量的提高,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 内容与方法 a. 根据本辖区医源性感染的具体情况,选择可能引起感染的重点部门或环节进行监测,分析危险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汇总后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定期将汇总的监测情况反馈给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被监测单位。 b. 根据医院感染控制的实际情况,拟订医源性感染监测方案,对易发生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进行监测,各类不同部门监测的主要环节与项目。 ? 手术室:空气、灭菌医疗用品、医务人员手、灭菌设备; ? 监护室:空气、呼吸器具、湿化瓶、医务人员手; ? 血透室:透析器具、透析水、透析机; ? 口腔科:使用中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溶液、口腔手机、灭菌设备; ? 内窥镜室:内窥镜及其附件、使用中消毒/灭菌溶液、注水瓶水; ? 烧伤病房:空气、医疗用品、医务人员手; ? 层流病房:空气、物体表面; ? 产房与母婴同室:空气、护理台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手消毒液; ? 注射室、治疗室:使用中皮肤消毒液、医务人员手; ? 传染病门诊与病房:物体表面、使用中口表与手消毒液; ? 检验科与血库:使用中剩余标本消毒液、血标本操作台; ? 供应室:压力蒸汽灭菌器、环氧乙烷灭菌器; ? 污水处理:排放水; ? 其他感染相关科室。 c. 依据国家《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以及卫生部《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与《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 》进行情况调查与采样,并选择相应的指标检测与评价。 (3) 职责分工 ,( 省级:制定本辖区监测工作计划,汇总统计监测资料,分析危险因素,提出控制措施,进行质量控制,指导下级工作。 ,( 地级:根据省级监测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组织辖区内医疗机构监测,汇总统计分析与及时上报监测资料,指导下级工作。 ;( 县级:根据上级监测工作计划与实施细则,实施辖区内医疗机构监测,汇总统计并及时上报监测报表。 (4) 结果与评价 ,( 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监测数、监测率; ( 不同单位、不同环节检测数、合格率; b c( 对不合格原因分析和总结和监测结果上报与反馈; d( 监测记录和资料的准确、完整性。 ,(,(, 疫源地消毒质量控制与评价 (,) 目的 掌握传染病疫源地消毒情况与消毒效果,控制疫源地传染病传播。 (,) 内容与方法 依据卫生部《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消毒质量监测,定期将汇总的监测情况上报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每月抽查5-10%疫源地消毒对象进行消毒质量访视,了解消毒范围、消毒剂使用、消毒方法等的符合情况; ,( 凡甲类传染病或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的疫源地消毒,其他传染病在必要时,进行微生物学消毒效果监测。可根据传播途径选择物体表面、水、排泄物、空气等作为监测对象,指标为细菌菌落总数、致病菌。 (,) 职责分工 ,( 省级:汇总统计监测报表并进行分析,进行监测质量控制。 ,( 地级:汇总统计并及时上报监测报表,提出改进意见,指导下级工作。 ;( 县级:实施本辖区疫源地消毒质量监测,汇总并及时上报监测报表。 (,) 结果与评价 ,( 疫源地消毒监测数、监测率、合格率,不合格原因分析; b( 监测记录和资料的准确、完整性; c( 监测结果上报与反馈及时性。 ,(,(, 感染控制重点行业预防性消毒质量与感染监测 (,) 目的 通过对感染控制重点行业预防性消毒质量与感染情况监测,确定消毒效果,发现 感染危险因素,为感染控制重点行业预防性消毒工作提供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消毒质量。 (,) 内容与方法 a. 感染控制重点行业包括: 托幼机构,敬老院,慈善 机构,毛皮羽毛骨等收购、贮存、加工行业,信托旧衣旧物商店,火葬场,洗涤机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回收处理单位等行业。 b. 根据本辖区感染性疾病发生情况,选择可能引起感染的重点单位与环节进行监测采样,选择相应的指标检测与评价,汇总监测结果,分析危险因素。各级机构每年汇总统计监测情况,作分析后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c. 托幼机构消毒质量与感染监测 ? 消毒质量监测:儿童活动室、卧室空气作细菌菌落总数和溶血性链球菌检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玩具、餐饮具、熟食盛器、毛巾、桌椅、手、嬉水池等重点环节作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检测;使用中消毒液作有效成分含量或含菌量测定。 ? 感染监测:托幼机构感染性疾病发生与续发情况。 d. 其他感染控制重点行业消毒质量监测 ? 消毒质量监测:消毒设备用指示器材作消毒效果监测;使用中消毒液作有效成分含量或含菌量测定;排放的污水按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检测;物品、环境物体表面等重点环节作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检测。 ? 感染监测:感染控制重点行业感染性疾病发生与续发情况。 (,) 职责分工 ,( 省级:制定工作计划,掌握情况,分析感染危险因素,提出控制措施,指导下级工作,进行质量控制。 ,( 地级:每年抽查,个县,每县各3,,个不同类型的单位进行监测,汇总统计分析监测资料并按时上报,指导县级工作。 ;( 县级:每年按监测工作计划实施辖区内相关单位的监测,资料汇总统计分析按时上报。 (,) 结果与评价 ,( 不同类型感染控制相关行业发生感染事件的情况; b( 不同单位、不同环节检测数、合格率; c( 对不合格原因分析和总结,将监测结果和指导情况上报并反馈; d( 监测记录和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 ,(, 消毒、杀虫、灭鼠措施的实施 ,(,(1 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 目的 通过采取医源性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与暴发疫情的处理,有效控制医源性感染发生与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 (,) 内容与方法 ,( 医源性感染预防措施的评价和指导 ——对消毒灭菌方法合理选择与使用进行应用效果评价和指导。 ——对中心供应室、传染病门诊与病房、血透室、监护室、层流净化室、污水污物处理以及其他医源性感染重点科室的消毒隔离措施进行效果评价和指导。 ,( 医源性感染暴发疫情处理 ——现场调查: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进行现场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罹及的人员、年龄、性别、职业、住院科室、入院时间,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验报告记录、临床诊断、疾病转归等。听取有关医护人员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初步判断。 ——样品检测:按初步判断的感染性质、途径,采集检测标本做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分析上报:根据现场调查、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结论,按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调查结果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与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职责分工 ,( 省级:制定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方案;对重点科室消毒隔离进行效果评价,重大(不明原因、新发感染性疾病或病死率较高) 医源性感染暴发疫情处理;指导下级工作;做好质量控制。 ,( 地级:省、地级医疗机构医源性感染重点科室消毒隔离规范管理,提出改进意见;较大医源性感染暴发疫情处理;指导下级与配合省级工作。 ;( 县级:辖区内医疗机构医源性感染重点科室消毒隔离规范管理,提出改进意见;医源性感染暴发疫情(发生病例较少、无死亡病例的事件) 处理;配合省级、地级工作。 结果与评价 (,) ,( 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方法应用效果,医源性感染重点科室消毒隔离执行情况与规范要求的符合率; ,( 暴发事件调查处理数、处理率;暴发事件调查处理资料的质量;调查处理总结报告的质量。 ,(,(2 疫源地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 (,) 目的 及时、彻底地消除疫源地传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杀灭病媒生物,清洁被污染的环境,控制传染病的扩散和蔓延。 (,) 内容与方法 ,( 终末消毒 ? 疫源地消毒的病种和时限按《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 ? 消毒范围: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消、杀、灭的对象和范围,有针对性地进行消、杀、灭工作。 ? 消毒程序: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消、杀、灭的器材、药物剂型、浓度、施药方法;保护食品、电器设备和其他有关物品,防止沾染药物;实施消毒应先室内后室外、先地面后墙壁、先重点后一般、先饮水后污水的顺序进行;消毒结束填写“疫源地消毒记录表"。 ,( 随时消毒:教会病家配制消毒液的方法、使用浓度、消毒对象、消毒方法、作用时间、注意事项等。 (,) 职责分工 ,( 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县级进行特殊疫源地的处理和处理的质量控制。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辖区内疫源地消、杀、灭的实施,并在每 次工作结束后作出工作小结。 (,) 结果与评价 ,( 疫源地消、杀、灭处理率、处理及时率、处理合格率; ,( 疫源地消毒质量抽查的结果; ;( 疫源地消毒记录和资料的质量。 ,(,(3 灾区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 (,) 目的 对自然灾害地区和突发事件,及时采取消毒、杀虫、灭鼠措施,有效地保护灾区人民身体健康。 (,) 内容与方法 ,( 自然灾害包括旱、涝、地震等,突发事件包括传染病暴发、敌人发动的生物战等。 ,( 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传染病性质和蚊、蝇、鼠等的种群分布及密度,拟定消毒、杀虫、灭鼠方案,确定使用的药物及其浓度、方法和器械。 ;( 防制原则:行动上快速彻底,人员组织实行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 方法上采取捕打、焚烧、药物处理等综合性措施,器械要土洋结合,直到采取地面和空中超低容量喷洒,同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职责分工 (,) ,(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拟定应急消毒、杀虫、灭鼠预案,指导下级机构实施,抽查处理质量并作出总结。 ,( 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拟定方案,指导县级并参与特殊地区的处理,检查处理质量并作出总结。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拟定本级应急方案,组织实施,灾后及时作出工作总结。 (,) 结果与评价 调查报告,应急预案或方案,效果考核和工作总结的质量。 ,(,(, 感染控制重点行业预防性消毒与感染控制 (,) 目的 通过对感染控制重点行业的预防性消毒,使生产环境与工艺达到规定要求,达到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 内容与方法 指导托幼机构以及其他感染控制重点行业预防性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措施的实施,把消毒和媒介生物控制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与工艺流程。 (,) 结果与评价 ,( 指导单位数,指导率; ,( 预防性消毒符合率。 ,(,(, 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的技术指导与效果评价 (,) 目的 通过科普宣传以及对消毒、杀虫、灭鼠服务单位的技术指导与技术审核,提高社区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水平,提出科学合理用药方案,切实保证消毒、杀虫、灭鼠效果,保护环境。 (,) 内容与方法 ,( 按《消毒技术规范》、《农药登记卫生用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方法》对辖区内消毒、杀虫、灭鼠药械进行应用效果评价,提出适合本地区使用安全、有效的消毒、杀虫、灭鼠药械,并进行技术指导。 ,( 对消毒、杀虫、灭鼠服务单位进行技术审核和效果评价。 ;( 开展科普宣传,普及防制知识以及过量使用杀虫剂与剧毒鼠药的危害。 ,( 进行质量控制,每年组织2-3次服务质量与用药情况评估。 (,) 职责分工 ,( 省级: ? 消毒、杀虫、灭鼠服务单位技术审核、效果评价及质量控制; ? 制订消毒、杀虫、灭鼠技术操作规程与用药方案; ,( 地县级:消毒、杀虫、灭鼠服务单位技术指导、效果考核; (,) 结果与评价 ,( 审核、宣传、评价资料的完整性、规范性。 ,( 药械效果评价的结果。 ;( 消毒、杀虫、灭鼠药械使用方案。 ,(,(6 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业务培训 (1) 目的 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感染控制重点行业、消毒与杀虫灭鼠产品生产企业和服务机构等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单位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质量,更好执行标准、规范与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 (2) 内容 a. 卫生标准与规范以及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 b. 国内外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新方法、新技术; c. 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检验方法与质控; d. 消毒灭菌设备操作规范与要求; e. 杀虫、灭鼠操作规范与要求。 (3) 职责分工 a.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三级医疗机构开展经常性的业务培训,并对有关单位质量控制、检验、消毒灭菌设备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b. 地(市)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辖区内其他医疗机构与有关单位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4) 结果与评价 a. 培训工作计划、小结; b. 培训教材、教师的情况; c. 考试记录、结果与反馈意见。 ,(, 消毒、杀虫、灭鼠相关产品效果及其相关健康危害因素监测 (,) 目的 通过对各类消毒、杀虫、灭鼠相关产品的卫生学监测,掌握产品效果的动态变化情况、影响产品效果的危险因素和环节的变化情况,提出消除危险因素的措施的建议。 (,) 内容与方法 ,( 杀虫、灭鼠相关产品效果及其相关健康危害因素监测 ? 产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针对不同性质的溶媒,测定其中可能混有的毒性物质; ? 杀灭主要昆虫的效果测试; ? 灭鼠剂的杀鼠效果测试; ? 原材料卫生监测。 ,( 消毒相关产品效果及其相关健康危害因素监测 ? 消毒药械产品监测:理化性能、杀灭微生物效果、实际使用效果、安全性能; ? 灭菌设备监测:杀灭微生物效果、实际使用效果、安全性能; 消毒药剂有效成分含量与消毒器械杀菌因子强度监测; ? ?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用品产品微生物监测; ?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用品产品环氧乙烷残留量监测; 3) (职责分工 ,( 省级 ? 实施消毒药械产品、灭菌设备监测、环氧乙烷残留量监测。 ? 实施杀虫、灭鼠药械产品有效成分含量与生物效果检测。 ? 掌握情况,指导下级工作,汇总统计分析监测与评价资料,进行质量控制。 ,( 地级 ? 掌握情况,指导县级工作,汇总统计监测与评价资料。 实施省级项目以外的检测。 ? ;( 县级:配合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监测与评价工作。 (4) 结果与评价 ,( 监测采样、检测评价工作的规范性,资料的档案管理; ,( 检测结果汇总统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以及资料利用情况。 ,(4 消毒、病媒生物防制专项调查与研究 (1) 目的 针对本辖区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开展消毒专项调查或研究,分析危险因素,提出防制措施,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 (2) 内容 a. 医源性感染危险因素及其消毒方法; ,( 传染病疫源地消毒质量与方法; c. 其他与感染因子有关的危险因素及其消毒方法; d. 病媒生物防制方法的专项调查与研究; e. 标准与规范的调研和制(修)订。 (3) 职责分工 a. 省级:重要的、普遍性的危险因素及其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方法专项调研的方案设计、组织实施;标准与规范的制(修) 订。 ,( 地级:本辖区内重要的危险因素及其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方法专项调研的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协助省级做好专项调研的实施工作。 c. 县级:实施省级、地级布置的专项调研工作。 (4) 结果与评价 a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组织1-2项专项调研,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每1-2年组织1项专项调研; ,( 专项调研应有专题设计、计划、调查数据、分析与小结; c. 专项调研的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并能解决某些方面问题。 ,(5 用语解释 (,) 昆虫抗药性:指昆虫的某些种群对某种杀虫剂的耐受量较该种昆虫的敏感品系(正常品系) 有明显增高。通常高,,倍以上,即认为产生了抗药性。 (2 ) 感染控制重点行业:指托幼机构,敬老院,慈善机构,毛皮、羽毛、骨等的收购、贮存、加工行业,信托旧衣、旧物商店,火葬场,洗涤机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回收处理单位等。 ,(6 法规文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卫生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国务院,,,, (,) 《消毒管理办法》卫生部,,,, (,) 《消毒技术规范》第一分册《实验技术规范》卫生部,,,, (,) 《消毒技术规范》第二分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 《消毒技术规范》第三分册《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 》卫生部,,,, (, ) 《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卫生部,,,, (,,)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 (,,)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4 ) 《医疗卫生用品辐射灭菌消毒质量控制标准》GB16383-1996 (,5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6 ) 〖ZK()《农药登记卫生用杀虫剂的室内药效评价》,,,,,,,,,( ,,,,,,,( ,,,,,,,〖ZK)〗 (,7 )《农药登记卫生用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方法》,,,,,,,( ,,,,,,,( ,-,, (,8 ) 《灭鼠、蚊、蝇、蟑螂标准》国家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9 ) 《灭鼠、蚊、蝇、蟑螂现场考核办法》国家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 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控制 ,(, 流行区的确定与分类 ,(, 防制管理 ,(, 疫情管理 ,(, 监测管理 ,(, 专题调查 ,(, 特殊寄生虫病的诊疗 ,(, 血吸虫病 ,(,(, 流行情况的调查 ,(,(, 专题调查 ,(,(, 传染源管理和控制 ,(,(, 钉螺调查和控制 ,(,(, 预防 ,(,(, 急性血吸虫病的预防与暴发流行的处理 ,(,(, 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治疗与管理 ,(,(, 血吸虫病监测 ,(, 疟疾 ,(,(, 流行情况调查 ,(,(, 专题调查 (,(, 传染源控制和管理 , ,(,(, 媒介按蚊的调查防制 ,(,(, 暴发的处理 ,(,(, 特殊人群的疟疾防制 ,(,(, 疾病监测 ,(, 丝虫病 ,(,(, 监测 ,(,(, 丝虫病传播阻断的审评 ,(,, 黑热病 ,(,,(, 黑热病的监测和病人的调查 ,(,,(, 黑热病病人的治疗和疫点处理 ,(,, 包虫病 ,(,,(, 病情调查 ,(,,(, 防制措施的实施 ,(,, 其它寄生虫病 ,(,,(, 华支睾吸虫病 ,(,,(, 囊虫病 ,(,,(, 其他需加强防制的寄生虫病 ,(,, 不同防制阶段的达标考核和评审 ,(,,(, 地、县级自我考核 ,(,,(, 省级考核验收 ,(,,(, 部级复核审评 ,(,, 法规文件 , 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控制 ,(, 流行区的确定与分类 (,) 目的 确定流行区的类型和流行强度,制定因地制宜的防制策略和措施。通过分类指导,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降低人群寄生虫病的感染率,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使当地寄生虫病防制工作进入新阶段。 (,) 内容与方法 ,( 流行病学调查的开展:包括寄生虫的种类、传播媒介或中间宿主的种类,确定不同寄生虫病的流行范围,并画出流行的分布地图。 ,( 流行类型的确定: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日常的监测结果,确定寄生虫病流行类型。一般以有无当地感染者和相应的传播媒介或中间宿主,将某一寄生虫病的流行类型分为:流行区、不确定流行区、潜在流行区和非流行区。 ;( 流行强度的确定:在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某一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或感染率) 高低、传播媒介或中间宿主的密度及感染度而确定。一般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 流行区。根据防制工作的需要,还可分别在重度、轻度流行区内分出超重度、超轻度流行区。 ,( 不同防制阶段的确定。根据不同寄生虫病的流行状况、防制目标及措施, 防制阶段原则上可分为: ? 调查模底阶段。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流行区的类型、强度和范围,在开展防制试点基础上,制订防制策略、规划和措施,培训防制人员,组织和实施大规模的防制措施以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 ? 控制实施阶段。通过开展传染源和传播媒介监测,实施确实有效的防治措施,进一步肃清残存传染源,控制传播媒介或中间宿主,提高人群的防病意识和抵抗寄生虫病的能力,为阻断寄生虫病传播,终止流行创造条件。 ? 监测巩固阶段。通过长期的传染源和媒介或中间宿主的监测,不断肃清残存和输入性的传染源,一旦发现疫情及时扑灭,以扩大防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达到寄生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 结果与评价 ,( 按分类标准绘制出该地区的主要寄生虫病的流行和强度分布图; ,( 确定流行类型后,报上级专业防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提出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制订全国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开展对省级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提出全国性的防制策略。 b( 省级: ? 制订全省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并组织实施;依据调查结果确定流行区类型和流行强度,提出防制策略; ? 负责全省流行病学调查的培训及质量控制,以及全省资料汇总与统计工作。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指导解决。 c( 地级:参与样本地区流行病学的调查设计、调查过程及资料统计的质控。 d( 县级:具体负责流行病学调查的组织实施、流行区分类及报表的上报。 ,(, 防制管理 (,) 目的 提高防制效果,确保防制规划如期完成。 (,) 内容与方法 ,( 防制规划的制订 ? 按国家防制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条件确定计划目标; ? 制定防制技术措施,组织实施; ? 编制人、财、物预算; ? 组织专家论证防制计划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 防制措施的落实 ? 针对各项防制技术措施,制订质量控制方案。对查病质量(人群受检率、初复检符合率、受检标本合格率、检查遗漏阳性率等) 、治病质量(受治率、全程率、补治率等) 、媒介和中间宿主防制(合理选用药物、防制完成率、处理质量合格率等) 、媒介或中间宿主的调查(应查项目、数量完成率及调查质量合格率等) 、健康教育(目标人群寄生虫病防制知识、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目标人群卫生行为的变化,疫区人群寄生虫病疫情变化) 等指标予以控制; ? 加强资料的管理。对寄生虫病调查、防制、科研活动的计划、方案、简报、总结、统计报表、调查和观察实验记录等,进行定期收集整理、分析,及时上报下发。并按照《档案法》和《医学科技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每年进行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及时归档; ? 协助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搞好部门间协调,落实下列任务: ——畜牧部门:负责家畜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查治、检疫与处理; ——农业、水利部门:负责消灭螺蛳、虫媒和管好粪便与水源; ——医药、化工、商业部门:负责寄生虫病查治与灭螺、灭虫药物的生产与供售; ——国境卫生检疫部门:负责对出入境人员进行国家规定的寄生虫病检疫工作。 ;( 开展应用性科研工作 ? 组织实施与防制策略、防制新技术有关的应用性科研项目; ? 开展推广应用新防制策略与方案、新防制技术的试点工作。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全国长远的防制规划,指导省、市、自治区落实实施,积极开展 培训、质控、评价。 b( 省级:负责全省防制策略与方案规划制定、组织实施、质量检查;资料汇总与统计,项目评估;新防制策略的研究设计、试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对地级机构的防制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指导解决。 c( 地级:制定本地区分类指导的防制计划,检查、督促和评估措施落实质量和资料处理质量,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以落实各部门任务;开展应用性项目的调查研究,做好辖区内有关资料的汇总、分析、总结。 d( 县级:制定实施计划、落实防制措施、整理资料,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以落实各项任务。 (,) 结果评价 ,( 制订的规划和年度计划。 ,( 规划和计划实施的效果。 c( 年度的工作小结。 ,(, 疫情管理 (,) 目的 掌握寄生虫病的流行动态,预测流行趋势,考核防制效果,并为确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 内容与方法 ,( 疫情报告: ? 阿米巴痢疾、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六种法定传染病,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章的法定程序逐级报告疫情; ? 除上述六种法定寄生虫病外,其它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土源性蠕虫病、绦虫病、囊虫病、旋毛虫病、钩虫病、弓形虫病等,按卫生部的统一报表(说明:需修订) ,每年逐级上报,次,上报时间为次年的1月份,必要时应附专题书面报告; ? 发生新感染病例,不论是当地或外地人口均应报告疫情,外地人口病例应注明; ? 发生寄生虫病暴发或成批急性感染时,乡(镇) 卫生院应及时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暴发流行调查 ,( ? 病例个案调查和对相关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以掌握人群感染率、感染度,感染和发病的季节分布、地理分布,与年龄、职业性别的关系等; ? 发病率与病死率调查:调查人群中的发病人数和近期因该病死亡的人数; ? 保虫宿主调查:摸清所有可能感染的动物种类,其感染率、感染度及其在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媒介或中间宿主调查:摸清媒介或中间宿主的分布区域、感染率、感染度、感染季节、季节消长、环境与传染源的关系等; ? 方法 ——传染源调查:凡是能用病原学确诊的寄生虫,一律用病原学方法调查。如病原学检出率不高或根本无法检出者,可进行血清学检查。对查出的阳性人群,要进一步查清感染度和症状、体征出现率,近期病者的死亡率。 ——媒介或中间宿主调查:方法见寄生虫传播媒介或中间宿主的具体调查方法。 ;( 漏报调查 ? 现场走访调查: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统一标准对调查点内的当地居民逐户进行发病史调查; ? 医疗机构调查:对调查点内所有医疗机构或人员(包括各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或村医) 的门诊登记、治疗处方和发热病人血检记录进行调查; ?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对调查区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或寄生虫病防治制专业机构的疫情报告、发热病人血检统计资料进行调查; ? 方法:采取走访与询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必要时进行病原学调查。 d( 疫情管理 县级和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除按《传染病防治法》按时向上级疾病控制机构报告外, 还应同时抄报上级寄生虫病防制专业机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还需抄送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每年的监测统计数据,应在次年,月份逐级上报。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定期进行疫情的汇总,将疫情动态和防制对策及时向卫生部汇报,并反馈至省、市、自治。 b. 县、地、省三级均应定期收集整理辖区内的疫情报告资料,每年做一次统计分析,提出年度疫情分析报告并逐级上报。 (,) 结果与评价 ,( 按规定上报疫情内容完整,年终有疫情分析和总结; ,( 各类报表及时、准确、完整。 ,(, 监测管理 (,) 目的 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为修订防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内容与方法 ,( 传染源监测 包括本地传染源与外地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 主动监测:即通过流行病学筛查,查出感染者; ? ? 被动监测:即通过门诊诊治而查出的感染者; ? 个案调查:对确诊的传染源必要时需作个案调查,以确定感染方式、感染地点及可能传播的范围。 ,( 传播媒介或中间宿主监测 在流行季节,定期开展传播媒介或中间宿主的监测。监测的方法按持续时间分定期和连续两类,按观察地点分为纵向(固定) 监测和横向(流动) 监测。 ;( 特殊人群监测 采用不定期的高危人群监测与定期的敏感人群(小学生) 监测,监测方法同传染源监测。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全国性的监测方案,承担技术指导、业务培训。 b( 省级机构负责制订全省统一的监测方案和年度监测计划,承担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质量控制。 c( 地级负责适合于本地区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与质量检查。 d( 县级负责监测方案的实施,保质保量地完成监测任务。 (,) 结果与评价 ,( 监测方案制订及时性和可行性。 ,( 实施情况与效果。 ;( 各级各类监测内容的数量和结果。 ,( 年度的工作小结。 ,(, 专题调查 (,) 目的 了解人体寄生虫的种类、分布、感染强度、传播方式、流行特点、媒介或中 间宿主的传播作用,为制定防制措施、尽快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 内容与方法 ,( 寄生虫虫种分布与流行因素调查 ? 分布调查:调查寄生虫的种类、分布、感染率、感染度、发病率、死亡率等。 ? 流行因素调查 ——自然因素调查:包括地理、地貌情况调查,如经纬度、地形、地貌、温度、湿度、雨量,水面与旱地面积、农作物和水生植物种类与面积,家畜、家禽种类、数量、饲养方法及畜禽圈位置等。 ——社会因素调查:包括经济状况、居民住房、卫生条件、生产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流动人口情况等。 ? 方法 ——粪检法:主要检查吸虫、肠道蠕虫、线虫、原虫等的卵或幼虫。 ——痰检法:主要检查并殖吸虫卵。 ——组织活检法:主要检查旋毛虫、猪带囊虫、裂头蚴、并殖吸虫幼虫等。 ——骨髓穿刺检查法:主要检查黑热病原虫。 ——透明胶拭擦法:主要检查蛲虫卵、绦虫卵。 ——皮试法:主要对华支睾吸虫、并殖吸虫、包虫、日本血吸虫、猪带囊虫 等的过筛检查。 ——血液涂片法:主要检查疟原虫、丝虫等。 ——血清学检查:主要对日本血吸虫、疟疾、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包虫、旋毛虫、猪囊虫、丝虫、弓形虫等寄生虫病的检查。 ——,超法:主要检查包虫病的包囊。 ——,线法:主要检查包虫病的包囊。 b( 抽样调查 ? 传染源调查:包括人群、动物(保虫宿主) 的发病情况、感染情况的调查。调查项目有:感染率、感染度、发病体征、征状、病例个案调查等。 ? 传播媒介或中间宿主的调查:包括分布范围、密度以及感染率。 ? 流行因素调查:详见寄生虫虫种与流行因素调查。 ? 方法:一般以村为样本单位进行抽样调查,按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样,样本量按最近记录的发病(或感染) 率来推算确定。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全国性的专题调查的方案,承担骨干培训、技术指导、资料汇总分析和反馈。 b( 省级:确定各专题调查的题目并制订计划,负责调查的培训、技术指导及质量控制,以及资料汇总与统计工作。 c( 地级:参与各项调查工作,并把好质量关及资料统计质量关。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指导解决。 d( 县级:具体负责各项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与资料汇总表的上报。 (,) 结果与评价 ,( 各种调查的完成情况、质量、应用效果。 ,( 工作小结。 ,(, 特殊寄生虫病的诊疗 (,) 目的 协助临床医师确诊,治疗特殊寄生虫病。 (,) 内容与方法 ,( 食源性寄生虫病:布氏姜片虫病、肝吸虫病、棘口吸虫病、异形吸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裂头蚴病、和阔节裂头绦虫病等。 ,( 免疫功能低下病人机会性感染:卡氏肺孢子虫病和隐孢子虫病等。 ;( 新发现的寄生虫病:比氏肠胞虫病、脑胞内原虫病、巴贝虫病等。 ,( 其他寄生虫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膜壳绦虫病、粪类圆线虫病和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等。 (,) 职责与分工 ,( 省级:开设特殊寄生虫病诊疗中心,并指导下一级诊疗中心。 ,( 地(市) 级:开设特殊寄生虫病诊疗中心。 ;( 县(区) 级:一旦发现特殊寄生虫病病例及时送专科诊疗中心。 (,) 结果与评价 ,( 各种寄生虫病不同病种的诊疗数量。 ,( 不同病种的治愈率。 ,(, 血吸虫病 ,(,(, 流行情况的调查 (,) 目的 掌握血吸虫病流行范围与流行程度,推算现有病人、病畜数;掌握钉螺分布范围、面积,为考评防制效果、掌握病情、螺情变化规律以及制定防制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内容与方法 ,( 抽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不同类型地区(湖沼型、水网型、山丘型)和不同流行程度(感染率) 的流行村中抽取,,流行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 查病:对样本村,,,,岁居民采用血清学方法过筛,阳性者作粪检检查,粪检阳性者作虫卵计数,统计居民感染率,感染度;对有症状的病人进行体检分型,晚血病人作个案调查。在抽样村中,对耕牛、猪、羊的粪便样本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查病,统计感染率。 ;( 查螺:对样本村所辖区域内的历史有螺环境进行全面查螺,捕获活螺全部解剖,计算有螺面积、密度和活螺感染率。 ,( 流行因素调查:同,( ,。 ,( 统计分析:计算感染率、发病率、血吸虫病人晚期转归率、钉螺面积数、钉螺感染率及感染螺密度,并推算管辖地区血吸虫病感染人数、病人数、病畜数。 (,) 频度和数量: ,( 在未控制地区,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流行病学抽样调查,以了解和掌握流行现状。 ,( 在传播控制地区,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流行病学抽样调查,以防疫情出现反复。 ;( 在传播阻断地区,则按《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监测巩固方案》开展常年的监测工作。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不同流行区血吸虫病防制方案,组织业务培训、工作指导、经验交流、情况反馈。 b( 省级: ? 确定全省流行情况调查计划。 ? 负责全省的抽样工作,并负责调查人员的培训及质量控制,以及资料汇总与统计工作。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指导解决。 c( 地级:参与病情、螺情的调查工作,把好资料统计质量关。 d( 县级:具体负责病情、螺情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与病情、螺情报表的上报。 (,) 结果与评价 ,( 抽样是否达到计划要求。 ,( 抽样村查病的完成率。 ;( 抽样村查病对象的受检率。 ,( 抽样村家畜查病受检率。 ,( 抽样村的螺情调查情况和查螺完成率。 ,( 病情、螺情资料统计情况。 ,(,(, 专题调查 (,) 目的 通过对高危人群、水体感染性的测定、野生动物等专题调查,及时掌握血吸 虫病流行动态,为制定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 内容与方法 ,( 高危人群调查 每年对接触疫水频繁、流动性大、与血吸虫病传播密切相关的人群用血清学诊断方法进行调查,血清学阳性者作粪检确诊并及时治疗。 ,( 水体感染性测定调查 对可疑有阳性钉螺分布的附近水域可选用粘取法、网捞法、小白鼠感染法(哨鼠法) 、,,,膜粘附法进行水体感染性测定调查。 ;( 野生动物(鼠类)调查 野生动物的调查主要采用解剖方法,杀死动物,解剖其肝肠部分,肉眼观察有无虫卵结节,并用灌冲法冲洗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观察有无血吸虫成虫寄生,也可用粪检法确诊。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全国血吸虫病专题调查的规划,按不同流行区进行分类指导。 b( 省级:负责全省调查计划制定,并负责调查的培训及质量控制,以及资料汇总与统计工作。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指导解决。 c( 地级:参与组织调查,并把好调查及资料统计质量关。 d( 县级:每年流行季节期间,具体负责调查的组织实施与资料的上报。 (,) 结果与评价 ,( 高危人群调查 ? 高危人群查病的覆盖率及受检率; ? 查病阳性者治疗率; ? 每年开展高危人群调查的频次数; ? 病情资料上报符合率。 ,( 水体感染性测定调查 ? 水体感染性的测定; ? 水体感染性测定调查的地点数及频次数。 ;( 野生动物调查 ? 野生动物感染率; ? 野生动物感染调查的地点数及频次数。 ,(,(, 传染源管理和控制 (,) 目的 及时查出病人、病畜和钉螺分布范围、面积,为治病、灭螺提供依据,并考评防制效果。 (,) 内容与方法 ,( 一类地区(居民粪检阳性率?,,,) 每年对,,,,岁居民采用询检法调查,治疗询检阳性者;对重点人群(如渔、船民,下同) 每年进行,,,次群体化疗。经过,年防制后,每个行政村以改良加藤法查,,,,,,,个居民,以了解居民感染率变化情况。 每年对耕牛感染率?,,,地区的家畜实施普治;感染率?,,,,,,,的地区每年对在有螺滩地放养的家畜以血清学方法或粪检法筛查,治疗或处理(宰杀) 阳性家畜;对感染率?,,,,,,的地区隔年用上述方法调查一次,治疗或处理(宰杀) 阳性家畜;对感染率,, ,地区,每,年查治一次。 ,( 二类地区(居民粪检阳性率?,,,,,,,) 每,,,年用有效的血清学方法(如,,,、,,,,和,,,,,等,下同) 对疫区,,,,岁居民查病,次,对血清学阳性者进行治疗,或先以询检法过筛, 阳性者再作血清学检查;对重点人群每年可进行,,,次群体化疗。 家畜查治同一类地区。 ;( 三类地区(居民粪检阳性率?,,,,,,) 每,,,年用血清学方法对疫区,,,,岁人群查病,次,血清学阳性者须进行粪便检查,对重点人群每年查治,次。家畜查治同一类地区。 ,( 四类地区即传播控制地区(居民粪检阳性率,,,) 每,年用血清学方法对疫区,,,,岁人群查病,次,对血清学阳性者进行粪便检查;对血清学高滴度者和/或粪便检查阳性者进行治疗。对,,,,岁人群每年进行血清学方法抽样调查,每个行政村随机抽查,,,,,,,人,对阳性者粪检,了解新感染情况;对重点人群和流动人群每年查治,次。每,,,年检查放牧家畜,次,方法同上。 ,( 五类地区即传播阻断地区(连续,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畜,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按《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监测巩固方案》实施。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了解和掌握全国不同流行区的查治动态,进行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 b( 省级:每年对,种类型不同地区(市) 各抽查,个县,每县抽查,,,个村,考核其查治病质量。 c( 地级:每年至少抽查,,,的县,每县各类村抽查,,,个村,考核其查治病质量。 d( 县级:具体负责查治病情工作的组织实施及病情报表的上报。 (,) 结果评价 a( 查治病完成率; b( 查治病受检率; ;( 人、畜感染率、感染度与阳性对象漏报率; ,( 人畜粪检阳性率下降情况; ,( 阳性病人的治疗率; ,( 以上各率,上级抽查的结果与自报结果的符合情况。 ,(,(, 钉螺调查和控制 (,) 目的 通过对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进行查螺,掌握钉螺分布范围、面积及钉螺感染率,为确定易感地带、制定灭螺规划、考核灭螺效果及制定因地制宜的防制策略提供依据。 (,) 内容和方法 ,( 查螺 ? 钉螺分布调查:每年查螺季节(,,,月、,,,,月) 在历史有螺环境和周围钉螺孳生可疑环境等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查螺。具体方法参考《血吸虫病防治手册》。 ? 积极发动群众识螺报螺,及时发现钉螺孳生点。 ? 钉螺感染情况的调查:在螺情调查的基础上,对捕获的活螺解剖检查螺 体内有无血吸虫子胞蚴和尾蚴存在。解剖方法参考《血吸虫病防治手册》。 ? 查螺资料的管理:查螺以村为单位进行,查螺前参照乡地形图绘制各村的应查环境地图,由专业队逐条逐块有计划地检查,并把检查结果登入有螺环境登记卡。每半年汇总上报一次。 灭螺 ,( ? 灭螺方式:结合生产灭螺或药物灭螺,具体方法参考《血吸虫病防治手册》。 ? 灭螺原则:要全面规划,因时因地制宜,根据钉螺分布及感染程度,按水系先上游后下游,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的原则,做到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灭螺前,要做好调查研究,掌握螺情,做到心中有数;灭螺过程中,要严格掌握技术规范,注意质量;灭螺后进行效果考核,发现钉螺及时扑灭。 ? 组织领导:在政府领导下,建立由血防、农业、水利及有关部门参加的灭螺工程指挥部,统一规划,全面把关。 ? 验收:灭螺工程结束后,应严格按设计要求组织专家或专业人员验收,并写出验收报告。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不同流行地区的查灭螺方案,组织和协调各部门间共同参与查灭螺工作。 b( 省级:每年至少对,,,的流行县进行查灭螺质量检查,每县抽查,,,个村。 c( 地级:每年对,,,以上的查灭螺村进行质量检查,并负责汇总、上报有关资料。 d( 县级:每年按流行类型要求开展钉螺普查或监测性查螺,查出钉螺面积除特大面积外,应当年予以消灭;当年未能开展灭螺的区域,应先对易感地带钉螺进行处理。每年按期上报 查灭螺统计报表。 (,) 结果与评价 ,( 查螺完成率; ,( 螺情资料统计情况; ;( 灭螺的组织领导和发动情况; ,( 灭螺的复盖率和效果。 ,(,(, 预防 〖HT〗 (,) 目的 通过各项预防措施的开展,切断血吸虫病流行环节,控制或阻断传播血吸虫病。 (,) 内容与方法 ,( 健康教育:以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血吸虫病防制知识水平、改变不良卫生的行为、自愿接受血吸虫病查治,进一步降低血吸虫病感染率。 ,( 粪便管理:流行区应做好粪便管理,采取河边粪缸迁移、粪缸加盖等措施,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推广“小三格无害化粪池”,防止粪便虫卵污染水源。 ;( 安全用水,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疫水,杀灭水中尾蚴。 具体方法参考《血吸虫病防治手册》。 职责与分工 (,) a. 国家级:及时制定不同流行区的预防措施,指导省、市自治区开展预防措施的实施。 b( 省级:每年至少对,,,的流行县,进行预防措施质量检查,每县抽查,,,个村。 c( 地级:每年对,,,以上的防制村,进行预防措施质量检查。负责汇总与上报有关资料。 d( 县级:每年至少有,,,的有螺、有病村开展健康教育和粪管工作。每年至少在,,,的阳性螺发现村开展安全用水与个人防护。负责上报有关防制措施及效果的资料。 (,) 结果与评价 ,( 健康教育复盖率,当地居民防病知识、不良行为及接受查治态度的变化情况; ,( 有螺有病村开展粪便无害化粪池建造率; ;( 有阳性钉螺村开展安全用水率; ,( 有阳性钉螺村开展个人防护率; ,( 以上各率,上级抽查的结果与自报结果的符合情况。 ,(,(, 急性血吸虫病的预防与暴发流行的处理 (,) 目的 控制新的感染,降低人群感染率,减少新发病例和抢救危重病人,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防止疫区扩大蔓延。 (,) 内容与方法 ,( 接触疫水人员调查:对因生产、生活、防洪抢险而接触疫水的人进行登记,记录接触疫水的时间、方式、频次数、原因等。 ,( 预防性服药:选用吡喹酮、蒿甲醚、青蒿琥酯对接触疫水人员进行预 防服药或早期治疗。服药时间与方法参考《血吸虫病防治手册》。 ;( 易感地带灭螺:对明确为易感地带、有极高可能性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的区域,进行应急性药物灭螺。灭螺方法参考《血吸虫病防治手册》。 ,( 疫水处理与个人防护:参见《血吸虫病防治手册》。 ,( 暴发流行处理:对短期内出现成批急性血吸虫病的疫情应及时上报,同时开展就地救治病人,做好病例个案调查、接触疫水调查,提出进一步控制疫情的预防性服药、易感地带灭螺、疫水处理等措施。参见《血吸虫病防治手册》。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不同流行地区急性血吸虫病感染的预防方案,指导省、市、自治区开展急性血吸虫病的措施,监督爆发流行地区开展疫点处理。 b( 省级:负责预防急性血吸虫感染的预案制定,流行季节前布置、流行季节期间检查预防措施落实情况,每年对抽查,,,的县,每县抽查不同地(市) 的,,,个村。指导并组织实施重大暴发流行的处理。 c( 地级:负责布置和检查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每年流行季节至少抽查,,,的县,每县抽查各类村,,,个村。指导并组织实施较大范围暴发流行的处理。 d( 县级:具体负责各项预防措施、抢救措施的组织实施及重大疫情上报。 结果与评价 (,) ,( 接触疫水人员登记复盖率; ,( 预防性服药复盖率; ;( 急性血吸虫病人漏报率; ,( 暴发流行处理的及时性及措施落实情况; ,( 调查资料的完整性及符合情况。 ,(,(, 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治疗与管理 (,) 目的 通过对晚期血吸虫病人的杀虫治疗和对症治疗,以减少传染源、减轻晚期血吸虫病人的症状与体征、恢复病人劳动力、提高生命质量。 (,) 内容与方法 ,( 对新发生的晚期血吸虫病进行个案调查,建立晚期血吸虫病人个案卡,年度整理一次,归档保存。 ,( 对晚期血吸虫病人在杀虫治疗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症治疗。 ;( 根据个案卡线索,至少每,年随防一次,视病人恢复程度而确定继续保留或去除病人个案卡。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全国性晚期血吸虫病治疗和管理方案和原则,推荐晚期血吸虫病治疗方案和用药原则。 b( 省级:负责布置,年一次的随访计划,并抽查部分县进行资料的复核。 c( 地级:每年至少抽查,,的晚期血吸虫病人复核(各县都应有) 。负责汇总、上报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的资料。 d( 县级:具体负责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的诊治、个案卡登记与归档保存、随访。上报有关晚期血吸虫病防制资料。 (,) 结果与评价 ,( 晚期血吸虫病病人个案卡符合率; ,( 晚期血吸虫病病人随防率; ;( 晚期血吸虫病病人资料的完整性及符合情况。 ,(,(, 血吸虫病监测 (,) 目的 及时发现残存的钉螺和传染源或外地疫区的输入性钉螺和传染源,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扩散,巩固已取得的防治制成果。 (,) 内容与方法 ,( 钉螺监测 ? 历史螺区监测 ——如环境已彻底改变,无钉螺孳生条件,不管上次查到钉螺的年份,不再查螺; ——,年内查出钉螺的村,每年查螺,次;,,,年未查出钉螺的村,每,年查螺,次; ——,,,,,年未查出钉螺的村,每,年查螺,次; ——,,年以上未查出钉螺的村,原则上可不再定期查螺。 ? 输入性钉螺监测:与有螺水系直接相通的地区,饲养繁殖来自有螺区的水生动物、植物的场所以及来往有螺区的船舶停靠码头、船坞等要认真进行钉螺检查。 传染源监测 ,( ? 人、畜查病:当年查出钉螺或重点可疑地区,应对,岁以上居民和全部耕牛进行查病。如发现阳性者,对人群给予扩大治疗,耕牛进行治疗或处理。 ? 流动人群、家畜监测:对从疫区回来的人群,或来自疫区的流动人群,从疫区迁(嫁) 入的居民,均开展血清学检测,血清学阳性者进行粪便检查,对血清学和/或粪检阳性者,给予治疗。从疫区购进的牛、种猪等,每年造册登记,及时开展检测,查出病原者,应予以治疗或处理。 ? 疑似病人调查:原疫区及与这相毗邻地区的乡(镇) 以上各级医院,凡是发现疑似血吸虫病人均应进行病原学检查。发现病原者及时报告并予以治疗。 ;( 流行区毗邻地区的监测:包括钉螺监测和病人监测。 具体方法见《血吸虫病防治手册》。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的方案,指导省市自治区开展结合实际 的监测措施。b( 省级:每年抽查,,,的流行县,进行钉螺、传染源、新 感染监测的质量考核,每县考核,,,个村。 c( 地级:每年抽查,,,的县,考核钉螺、传染源与新感染的监测质量。负责汇总与上报有关监测资料。 d( 县级:每年负责完成历史螺区查螺监测和,,,历史螺区四邻的自然村和外来钉螺可能输入地点的查螺监测任务。每年负责完成原疫区传染源、外来传染源、新感染者监测与治疗任务。负责上报监测结果资料。 (,) 结果评价 ,( 上级专业防治制机构对下级专业防治制机构每年考核,次。 ,( 评价指标: ? 各类钉螺监测村人群血吸虫病的受查率; ? 各类钉螺监测村的钉螺查出率; ? 原疫区应监测村的传染源受检率与应监测对象的受检率; ? 应监测村的外来传染源受检率与应监测对象的受检率; ? 对于新感染地区,应监测村的受检率与应监测对象的受检率; ? 以上各率,上报抽查的结果与自报结果的符合情况。 ,(, 疟疾 ,(,(, 流行情况调查 (,) 目的 了解流行区范围、类型、强度和媒介传播的作用,确定防制阶段,为制定防制策略和方案、评价防制措施实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 内容和方法 ,( 确定流行区范围和流行强度 ? 通过被动监测系统报病,统计就诊病人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详见,(,(, 急性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 通过发热病人血检,统计血检阳性率和年带虫发病率(详见《疟疾防治手册》); ? 通过对居民的走访调查,统计居民疟史率; ? 通过对居民和小学生的带虫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统计原虫带虫率和抗体阳性率。 确定流行区的疟原虫虫种和主要传播媒介 ,( ? 通过对发热病人血检和带虫调查,确定流行区的疟原虫虫种; ? 通过对按蚊密度、种群比例、生态习性、叮人率和自然感染率调查,确定流行区的主要传播媒介。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全国性的调查方案,提供业务培训和技术咨询,汇总调查和分析结果,划分不同的流行地区界限。 b( 省级:负责调查方案的制定、调查结果的分析并提供技术指导。 c( 地级:负责调查方案的组织实施,参与调查结果的分析和部分调查项目。 d( 县级:承担具体的调查项目,参与调查结果的分析。 (,) 频度 依据流行区范围和流行强度的不同,每,,,,年进行一次。调查范围、调查点数以及调查人数参照《疟疾防治手册》。 (,) 结果与评价 ,( 就诊病人、发热病人、一般人群的带虫率; ,( 主要传播媒介的种类、密度、叮人率、带虫率、虫种。 ,(,(, 专题调查 (,) 目的 根据疟疾防制工作中的特殊需要,对特定项目或特定人群进行专项调查,为有针对性地调整或加强疟疾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内容和方法 ,( 疫情漏报调查:详见,(,(,);漏报调查。 ,( 流动人口疟疾调查 ? 低疟区的流动人口疟疾调查:主要对来自国内外高疟区和恶性疟流行区 的外来流动人 口和从上述地区返回人员进行疟史调查、带虫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等; ? 高疟区的流动人口疟疾调查:主要对来自低疟区或无疟区的外来集体流动人口的数量、进入和停留时间、工作和居住条件、防蚊设施等进行调查,并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发病率、带虫率以及抗体阳性率调查。 ;( 血传疟疾的调查 ? 调查受血者的输血与疟疾发病间隔时间、输血来源以及献血者的疟史情况,对献血员进行疟疾病原、免疫或病原基因检测。 (,) 职责与分工 同,(,(,流行情况调查。 (,) 频度 疫情漏报调查,每,,,年进行一次。其他依据专题调查的种类和需要,不定期进行。调查范围、调查点数以及调查人数参照《疟疾防治手册》。 (,) 结果与评价 ,( 疫情漏报率、人群带虫率; ,( 血传疟疾发病率和个案调查率; c( 外来人口受检率。 ,(,(, 传染源控制和管理 (,) 目的 防止症状复发,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减少传染源的数量,控制疟疾传播和流行。 (,) 内容和方法 ,( 发热病人血检和管理 疟疾流行区的各级医院门诊、寄生虫病门诊都要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并按月向当地县级疾病控制机构报告发热病人血检数、血检阳性数和阳性率(详见《疟疾防治手册》。 b( 发热病人血检的对象 ? 以中华按蚊为单一媒介的疟疾地区以“二热"病人(疟疾和疑似疟疾的发热) 为主; ? 其他疟疾流行区以“三热"病人(疟疾、疑似疟疾及原因不明的发热) 为主。 c( 疫情报告和管理 法定责任报告单位或报告人,除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及时向当地县级疾病控制机构报告疟疾疫情(详见,(,(,急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外,还需同时向寄生虫病防治制专业机构报告疫情及疫情处理情况。 d( 病例治疗 ? 现症病例治疗: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给予全程、足量的抗疟药治疗; ? 假定性治疗:对可疑疟疾病人,在确诊之前先给予一剂抗疟药口服; ? 抗复发治疗:在流行季节前,对上一年内有疟史者用抗疟药进行根治; ? 预防服药:对进入疟疾流行区的无免疫力人群可采取个人预防服药;对疟疾严重流行或暴发地区可采取集体预防服药。方法详见国家标准《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e( 疫点调查 ? 发现现症病人一周内对病家及其周围居民进行疟史调查,对有发热史者采血进行疟原虫镜检,并确定病例的分类和疫点类型; ? 对已发生疟疾传播的疫点还需进行按蚊种群比例和密度等调查。 f( 疫点的处理 ? 对现症病人在传播季节每月访视,次(访视期限间日疟为,年,恶性疟为,年) ,并于第二年春季进行根治; ? 依据疫点类型和媒介情况对病家及其周围居民或全村居民进行集体服药,必要时对病家及其周围居民或全村进行药物灭蚊(详见《疟疾防治手册》) 。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管理规范、开展技术培训、汇总检测数据、组织经验交流。 b( 省级:负责每年对措施实施效果进行考核和对地(市) 、县两级的技术培训,流行季节对血检质量进行抽查复核;按时向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防制专业机构报告疟疾疫情、发热病人血检以及病例治疗情况。 c( 地级:负责每年对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流行季节每月对血检质量进行抽查;按时向上级法定疫情报告单位报告疟疾疫情并同时向上级寄生虫病防制专业机构报告疫情、发热病人血检以及病例治疗情况。 d( 县级:负责疟疾传染源控制和管理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提供技术指导;流行季节每月对疫情报告、血检和病例治疗的质量进行检查;每月按时向上级法定疫情报告单位报告疫情并 同时向上级寄生虫病防制专业机构报告疫情、发热病人血检以及病例治疗情况。 结果与评价 (,) ,( 发热病人血检数、血检率、血检村复盖率、原虫阳性率、疫情漏报率; ,( 现症病人规范化治疗率、抗复发治疗率; ;( 疫点调查及时处理率、预防性服药率。 ,(,(, 媒介按蚊的调查和防制 (,) 目的 查明当地传疟蚊种、分布范围、种群比例、密度及其生态习性;制定媒介防制策略,实施媒介控制措施,减少媒介种群数量或降低按蚊对人的叮咬频率以控制疟疾的传播。 (,) 内容和方法 ,( 按蚊调查:包括蚊种、种群比例、密度及季节消长、叮人率;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进行嗜血习性、栖息习性、孳生地以及寿命和自然感染率等项调查,每,,,年进行一次。调查范围、方法和数量参阅《疟疾防治手册》。 ,( 按蚊防制 ? 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大劣按蚊媒介区:采取以滞留喷洒或药物浸泡蚊帐等灭蚊措施。至少每年流行季节前进行一次,方法参阅《疟疾防治手册》; ? 中华按蚊媒介区:采取以减少人蚊接触为主的防蚊灭蚊措施。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提供技术参谋和业务指导。 b( 省级:负责制订调查和灭蚊方案、承担蚊媒对杀虫剂抗药性的测定、检查媒 介调查和灭蚊质量、考核和评价灭蚊效果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 c( 地级:参与方案的制订、负责措施的组织实施并参与部分具体项目。 d( 县级:承担媒介调查和灭蚊措施的具体实施和灭蚊效果的评估。 (,) 结果与评价 ,( 媒介按蚊生态、习性、自然感染情况等调查总结。 ,( 媒介按蚊防制措施和防制效果评价。 ,(,(, 暴发的处理 (,) 目的 迅速查明暴发的范围、强度、原因和传播特征及虫种、媒介按蚊的传播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迅速扑灭疫情。 (,) 内容和方法 ,( 暴发的范围、强度、原因和传播特征调查 ? 在疫区进行居民疟史、人群带虫调查和发热病人血检,查明居民发病率、原虫率和原虫虫种; ? 在疫区重点村组捕捉人、畜房的按蚊,调查蚊种、种群比例和密度、自然感染率,判明传疟媒介蚊种; ? 通过疟原虫虫种、媒介按蚊、患者的个案调查,结合社会、自然因素的分析,确定暴发的因素。调查范围和数量参阅《疟疾防治手册》。 ,( 控制暴发策略和措施 中华按蚊媒介区:采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措施。根据暴发的程度 ? 和范围,可进行全面或重点地区的全民治疗和预防服药; ? 嗜人按蚊或微小按蚊媒介区:采取以媒介防制和传染源控制并重的综合措施。可根据不同蚊种采取人、畜房的滞留喷洒或药物浸泡蚊帐等灭蚊措施并采取与中华按蚊媒介地区相同的传染源控制措施(详见《疟疾防治手册》) ;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负责制定处理方案,提供技术指导,汇总处理情况并反馈至各省、市、自治区。 b( 省级:负责制订调查和控制方案,提供技术指导,检查实施情况和进行效果评价。 c( 地级:负责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并参与部分调查和控制的具体项目。 d( 县级:承担暴发流行的调查和控制方案中各项措施的具体实施。 (,) 结果与评价 ,( 病原学指标:发病率、病死率、原虫率等; ,( 免疫学指标:抗体阳性率等; ;( 昆虫学指标:按蚊种群比例、密度、自然感染率等; ,( 传染源和媒介控制措施落实的指标:服药率、全程率、喷洒覆盖率、浸帐率等。 ,(,(, 特殊人群的疟疾防制 (,) 目的 加强对某些特殊人群(疟疾的易感者或传播者) 的疟疾防制,以减少传染源,降低传播 和制疟疾流行。 (,) 内容和方法 ,( 流动人口的疟疾防制 ? 进入高疟区和恶性疟流行区的集中流动人群:每年流行季节前进行一次药物浸帐; ? 居住地:每年在按蚊高峰季节进行,,,次杀虫剂滞留喷洒; ? 进入或来自高疟区和恶性疟流行区的集中流动人群:对“三热"病人进行血检和假定性治疗,对现症和疟史病人进行治疗和根治,每年疟疾流行季节开展集体人群预防服药(参阅《疟疾防治制技术方案》) 。 ,( 献血员疟疾防治制:献血员的疟原虫检测和疟疾抗体检测作为献血员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防制方案,提供技术指导,汇总检测数据、评价防制效果。 b( 省级:指导防制方案制订和落实技术措施;考核和评价防制方案的实施效果。 c( 地级:制订防制方案,检查具体防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参与部分具体项目。 d( 县级:承担各项防制措施的具体实施。 (,) 评价指标 ,( 发病率、死亡率、血检率、血检阳性率、抗体阳性率等; 服药率、全程率、喷洒覆盖率、浸帐率等。 ,( ,(,(, 疟疾监测 (,) 目的 及时发现和治疗残存病例及输入病例,控制新的传播和流行;为分析疫情、预测疟疾流行趋势和评价防制效果提供依据。 (,) 内容和方法 ,( 疟疾病例的监测 ? 被动病例监测:通过医院门诊全年进行,对可疑的发热病人采制血涂片,检查疟原虫(详见《疟疾防治手册》,下同); ? 主动病例监测:每年在流行季节定期进行。由专业人员对检测点逐户进行走访,对发现可疑发热病人采制血片并检查疟原虫。 ,( 蚊情监测 ? 按蚊密度监测:按地区、媒介种类和疟疾流行程度设立纵向观察点,每年在流行季节每旬一次进行按蚊种群比例、密度监测; ? 按蚊吸血习性和抗性监测:在纵向观察点每,,,,年一次采集按蚊进行人血指数和对杀虫剂抗性的测定。 ;( 血清学监测:在纵向观察点,每年于流行季节末采集一定数量的小学生或居民滤纸血进行疟疾抗体测定。 ,( 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监测:在恶性疟的地区监测点,每,,,年进行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的检测。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监测计划,提供技术指导,汇总监测数据,评价流行状况。 b( 省级:负责制订监测计划与技术方案,负责考核评价并参与部分重点地区的监测项目。 c( 地级:负责技术指导,参与流行病学效果考核评价和部分监测项目。 d( 县级:负责各项监测措施的组织实施。 (,) 结果与评价 ,( 年血检率、血检覆盖率、发病率、带虫率、输入性疟疾继发病例数和疟疾抗体阳性率; ,( 按蚊种群比例、密度、吸血习性和对杀虫剂抗性; ;( 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抗性程度。 ,(, 丝虫病 ,(,(, 监测 (,) 目的 通过对残存传染源的监测和管理,巩固防制成果,及时发现传染源并加以管理,以最终达到阻断丝虫病传播的目的。 (,) 内容与方法 ,( 流行得到控制地区 ? 纵向监测:原则上每个丝虫病流行地(市)设,个纵向监测点。 ——病原学监测:包括,,,年进行一次对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血检追踪和每,年进行一次对纵向监测点,周岁以上居民的血检普查。 ——媒介监测:每,,,年于蚊媒密度高峰季节捕蚊,解剖镜检,观察蚊媒体内幼丝虫感染率。 ——血清学监测:在人群血检普查时,同步进行抗丝虫抗体检测。 ?横向监测:每个原丝虫病流行县都要开展横向监测。流行得到控制,,年以上,微丝蚴为零后,病原学监测覆盖流行区总人口的,,和,,,流行乡(镇);如在流行得到控制,,年内病原学监测已达到上述要求的地区,则应于,,年后再监测流行区人口的,,和,,,流行乡(镇)。对发现的疫点和微丝蚴阳性者,按《丝虫病防治手册》规定进行处理。 ,( 丝虫病传播阻断地区 ? 残存传染源的搜索 ——搜索地区:边远贫困及防制、监测薄弱地区,以往未开展丝虫病防制和监测的地区,临近国外丝虫病流行区的边境地区以及外来流动人口聚集地区。 ——监测方法:以病原学监测为主。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每个调查点监测,,,,,,,,人,用厚血膜双片法检查微丝蚴。 ? 原微丝蚴血症者的追踪观察 ——监测地区:原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原则上每个丝虫病流行地(市)设,个纵向监测点。 ——监测方法:每,年进行一次,连续进行三次。每次监测原微丝蚴血症者,,,,,,,人,方法见《丝虫病防治手册》。 ? 遗留慢性丝虫病患者的管理 ——遗留的慢性丝虫病患者进行调查和建档。 ——在县、地级寄生虫病门诊设置治疗点进行治疗和处理。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监测计划,提供技术指导,汇总监测数据,评价流行状况。 b( 省级:负责丝虫病监测方案的制订并进行抽查考核 c( 地级:对丝虫病监测提供技术指导并参与检查和慢性丝虫病患者的治疗 和处理。完成本地纵向监测点的任务。 d( 县级:负责丝虫病监测的具体实施。 (,) 结果与评价 ,( 流行控制地区 ? 线索调查覆盖率(以行政村为单位); ? 线索追踪调查完成率; ? 血检普查的居民受检率。 ,( 丝虫病传播阻断的审评 ? 监测点血检率、阳性率; ? 病原学监测工作覆盖率(人口和乡镇覆盖率、微丝蚴率、蚊媒自然感染率)。 ,(,(, 丝虫病传播阻断的审评 (,) 目的 检查规划措施落实情况,找出工作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修正规划内容,使整体防制工作得到提高。 (,) 审评内容 ,( 审评丝虫病的流行得到控制后监测工作和丝虫病传播阻断的规划、组织领导、专业技术队伍、技术方案和工作总结等。 ,( 检查监测工作和丝虫病传播阻断各项措施的原始记录。 现场走访,必要时进行血检抽查。 ;( (,) 审评步骤 a. 国家级:制定评审标准,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检查,评价检查结果。 b( 省级:负责对地级各项监测措施实施记录和工作总结等资料的核查,并抽取,,,个县进行检查。 c( 地级:负责对申报县的各项监测措施实施记录的核查。 d( 县级:负责丝虫病流行控制后监测工作各项措施的实施,原始记录和工作总结等的归档并提出申报。 ,(,, 黑热病 ,(,,(, 黑热病的监测和病人的调查 (,) 目的 通过监测和线索调查、因症就诊等方法发现新病人,掌握疫情动态,为评价防治效果和调整防治制对策提供依据。 (,)内容和方法 ,( 监测 ? 横向监测区:对原存在黑热病流行的省,选择原存在黑热病流行、因素较复杂的县作为横向监测区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监测。存在黑热病流行的省每年设,个横向监测区。 ? 纵向监测点:在横向监测区内选择病例比较集中的自然村,总人口在,,,,人左右作为纵向监测点。参考《黑热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有关部分,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病原学、血清学和媒介白蛉等项监测。在黑热病流行省建立一个纵向监测点。 ,( 病人调查 ? 通过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发现病人,由医院预防保健组织及时向当地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 通过疫情监测(见本章,(,)发现病人。 ? 发现疫点,及时家访,搜寻新病人。见《黑热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监测方案,提供技术指导,现场简单检查,汇总监测数据。 b( 省级:负责制订监测方案和每年一次督导检查。 c( 地级:协助和指导县级进行调查,并进行质量控制。 d( 县级 ? 在监测区范围内的各级医疗、预防、保健单位,常年负责临床病例的搜查; ? 负责组织实施黑热病人调查和疫情报告; ? 在纵向监测点,组织和实施每,年一次的血清学和媒介白蛉监测。 (,) 结果与评价 ,( 监测:年度工作报告、专题监测报告和各项监测报告数据。 ,( 病人调查 ? 考核内容:每,,,年考核,次。重点考核调查工作质量和对疫情报告的管理。 ? 评价指标:应查人数和漏查率;查出疑似病人数与漏报率。 目的 (,) 及时、正规地治疗查出的新病人,防止黑热病的扩散。 (,) 内容和方法 ,( 黑热病病人的治疗 ? 病人治疗:由省、地级专业机构的寄生虫病门诊收治。 ? 出院病人复查:由地级专业机构按《黑热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要求进行复查。 ,( 疫点处理 ? 由县级疾病控制机构按《黑热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要求,实施对辖区内的病家的疫点处理。 ? 在白蛉季节发现的病人,应及时家访,搜寻新的传染源及疑似病人、病犬;同时对病家及四邻进行药物喷洒,方法见《黑热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在白蛉季节后发现的病人,除及时家访外,应在次年白蛉季节开始时,对病家及四邻进行药物喷洒灭蛉。 ;( 病犬处理 ? 凡确诊的病死犬作火化或深埋。 ? 犬源型地区:对全部家犬定期进行检查,发现病犬及早杀死,作火化或深埋。 ,( 由省级负责对新病人治疗质量和疫点处理质量进行考核。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病人治疗和疫点处理的规范,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及时开展业务培训。 b( 省级:病人的治疗,对下级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质量控制。 c( 地级:病人的治疗,指导县级机构开展疫点的处理。 d( 县级:在上级业务机构的指导下,实施病家处理、媒介控制和病犬的处理。 (4) 结果与评价 ? 病人受治率和治愈率; ? 查出病犬数和灭犬数; ? 疫点处理合格率。 ,(,, 包虫病 ,(,,(, 病情调查 (,) 目的 确定疫区分布范围,查清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为制定防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内容和方法 ,( 确定疫区分布范围 ? 线索收集:县、乡、镇医院提供病人线索;屠宰场提供牛、羊感染动物线索;省、市、县寄生虫专业机构解剖狗、狐发现成虫等。 ? 实地调查:对发现线索的牧区或自然村,通过抽查一定数量的牛、羊、狗和牧民或居民,以确定是否为疫区。牛、羊通过宰场剖检,逐只检查肝、肺有无棘球蚴囊包;狗通过驱虫粪检,直接查找棘球绦虫;牧民或居民先用包虫皮内试验过筛,阳性者再结合血清学检查、,线、,超检查确诊(参见《包虫病诊断及处理原则》)。如发现牛、羊、狗、人均有感染,即可确定为疫区。 ,( 疫区流行病学调查:凡流行较重的疫区,均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 人群感染率调查:查清感染人数。采用抽样调查方法。 ? 牛、羊感染率调查:对象为屠宰场的牛、羊,统计肝、肺有棘球蚴囊包的阳性只数。 ? 狗感染率调查:对象为所有的狗。查的方法为粪检查卵或解剖找成虫。有条件地区,可检查一定数量的狼、狐和野生牛、羊的感染情况,以证实当地是否存在自然疫源地。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全国性的调查计划,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b( 地和省级: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调查计划、提供调查的技术指导并进行调查工作质量的检查。 c( 县级:负责线索收集,实地调查,并对重疫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 结果与评价 ,( 线索收集与实地调查数量; ,( 疫区已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村的比例; ;( 居民感染率、发病率; ,( 牛、羊、狗等宿主感染率。 ,(,,(, 防制措施的实施 (,) 目的 控制传染源、降低发病和减轻危害,以逐步控制和阻断包虫病的传播。 (,) 内容和方法 ,( 病人治疗:治疗对象包括血清学阳性、临床体征与超声检查确诊的病人。 ,( 病牛、羊处理:凡是内脏发现棘球蚴囊包的牛、羊,其内脏一律要深 埋或焚烧,绝对禁止将内脏做饲料。 ;( 病狗治疗或处理:病狗采用药物治疗或捕杀后将其内脏深埋或焚烧。 ,( 重疫区狗的普治:狗感染率超过,,,的牧区或自然村,家养犬需用药物治进行普治。 ,( 开展卫生宣教:做到有病及时查治,饭前便后洗手,不用有病的牛、羊内脏喂狗。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防制规划,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反馈各地防制进程,组织交流防制经验。 b( 省级:负责制定防制计划和方案并提供技术指导。每年抽查,,,个地区,每地区抽查,个县,每县抽查,,,个牧区或自然村进行防制工作质量检查。 c( 地级:负责制定当地的防制计划和措施并提供技术指导。负责各项防制措施的组织实施和检查。 d( 县级:负责各项防制措施的具体实和,对病人、家畜的治疗。 (,) 结果与评价 ,( 病人受治率; ,(病狗治疗或处理率,重疫区狗的普治率; ;(病牛、羊内脏处理情况。 ,(,, 其它寄生虫病 ,(,,(, 华支睾吸虫病 〖HT〗 (,) 目的 通过确定疫区范围,查清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实施对病人、带虫者和动物保虫宿主的治疗(或处理)和预防,以降低发病,减少危害和控制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 (,) 内容和方法 ,( 疫区范围和流行情况 ? 线索收集:县、乡医院提供确诊病人;了解有生吃鱼、虾习惯并可能流行本病的乡村;以及群众报告杀狗、猪等发现胆道有虫的等线索。 ? 线索核实:对上述线索进行逐个核实,再抽查确诊传染源所在村的,,,居民和一定数量的狗、猫、猪等保虫宿主及鱼、螺等中间宿主了解感染情况。 ? 流行病学调查:在居民感染率超过,,以上的自然村,对全体居民进行居民感染率、物保虫宿主的种类、感染率和感染度调查、第一中间宿主螺类的种类、感染率、感染方式、分布特点调查和第二中间宿主鱼类的种类、感染率、感染度。 ,( 病人、保虫宿主的治疗(或处理)和预防 ? 病人普治:对粪检和血清学阳性者以及居民感染率,,以上自然村有病史人群采取集中与送药上门方法进行治疗。 ? 保虫宿主处理:对感染的狗、猫等进行药物治疗,对于失去作用的狗、猫以及鼠类,予以捕杀。 ? 预防:开展卫生宣教工作,宣传不吃未煮熟鱼、虾,不用未煮熟鱼、虾喂动物,禁止在池塘上建厕所。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防制方案,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汇总监测数据,通报防制信息。 b( 省级:负责防制方案和年度计划的制订和防制效果的考核;每年抽查,个地(市),每地(市)抽查,个县,每县抽查,,,个村,复核流行病学调查、病人和保虫宿主的治疗(或处理)以及预防工作的质量。数据资料的汇总和整理。 c( 地级:负责每年抽查复核,,,个县的病人治疗、保虫宿主处理和预防的情况。数据的汇总整理,每半年报上级机构一次。 d( 县级:负责线索收集、核实和每年,,,,个疫区村的流行病学调查;负责治疗和处理当年查出的病人和保虫宿主;负责重疫区有病史人群的普治。监测检测数据的及时上报。 (,) 结果与评价 ,( 线索收集、核实数量、疫区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率; ,( 疫区居民感染率、感染度、发病率、受治率、治愈率; ;( 疫区狗、猫、鼠等保虫宿主感染率、感染度、治疗率或处理率; ,( 疫区第一、二中间宿主种类与感染率、感染度。 ,(,,(, 囊虫病 (,) 目的 通过调查确定疫区范围、流行情况、危害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对人群的危害。 (,) 内容 ,( 病情调查:人群感染率、发病率,猪的饲养方式、感染率、猪肉检疫情况调查。 ,( 防制措施 ? 患者驱虫治疗; ? 加强卫生宣教,改厕和改变猪的饲养方式; ? 加强猪肉检疫,规范猪肉的市售。 (,)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级:制定调查和监测方案,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b( 省、地级:负责制订调查和防制规划,患者治疗,提供技术指导,每,年对县级防治制措施进行一次考核。 c( 县级:负责调查和防制措施的具体实施。 (,) 结果与评价 ,( 规划及技术指导、实施记录; ,( 考核质控记录。 ,(,,(, 其他需加强防治制的寄生虫病 (,) 弓形虫病防治制。通过加强卫生宣教,加强对孕妇急性弓形虫病感染的监测和患者的早期治疗,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孕妇急性弓形虫病给优生优育带来的危害和弓形虫病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危害。 (,) 感染率较高的寄生虫病如土源性线虫(蛔虫、钩虫和鞭虫等)和蛲虫等。 (,) 危害较重的寄生虫病如并殖吸虫病、旋毛虫病、阿米巴病、兰氏贾第鞭毛虫病等。 ,(,, 不同防制阶段的达标考核和评审 ,(,,(, 县级自我考核 (,) 目的 按照标准,全面考核不同防制阶段的防制工作质量和效果,总结经验,进一步推进防制工作,为申报省级考核验收作准备。 (,) 内容和方法 ,( 系统整理全县历年防制资料,绘制防制前后的流行图,以乡、行政村为单位,将查治的登记、统计资料装订成册。 ,( 根据全国统一考核方案的内容,在每个流行乡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查,具体方法见各病种的防治手册。 ;( 抽查的重点是过去防制措施落实较差和一些边远村屯。 ,( 通过自我考核,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若已达到流行控制或传播阻断标准可申请省级考核验收。 ,( 县级考核的要求 ? 县级自我考核一般要求在防制后期进行。 ? 县级自我考核的范围,应大于全国统一考核方案所要求范围。 d( 县级考核的程序 在地级指导参与下由县级组织乡、村卫生人员共同实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具体方法参阅各有关病的考核验收方案,考核结束向上级提出书面考核报告。 (,) 结果与评价 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 ,( ,( 考核的样本大小、项目内容、技术质量控制等是否符合要求; ;( 考核的结论、书面报告。 ,(,,(, 省级考核验收 (,) 目的 通过考核验收,对申报达标考核验收县的防制工作和达标水平作出评价;对全省已经考核验收县的防制达标水平作整体的综合评价,为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到达流行控制或传播阻断标准的复核审评提供依据。 (,) 内容和方法 ,( 听取县的工作汇报。并了解全县防制工作的组织状况。 ,( 查阅全县历年各项防制和监测资料。 ;( 选点进行现场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检查考核,以及媒介(中间宿主)和居民发病情况调查。 ,( 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的书面考核报告。 ,. 通过考核验收各流行县如均已达标,即应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部级复核审评。 (,) 职责与分工 ,( 省级考核验收,一般是在各流行县均已完成自我考核之后进行。 ,( 抽查复核范围和数量:每个被考核的县,抽查,,,个乡,每乡抽查,,,个行政村。各项调查检测的数量见各病考核方法要求。 ;( 考核验收工作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考核组,疾病控制机构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具体组织实施考核。 (,) 结果与评价 参见本章,(,,(,。 ,(,,(, 部级复核审评 (,) 目的 考核各省寄生虫病防制的阶段或最终效果,为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各省的达到流行控制或传播阻断标准提供依据。 (,)内容和方法 ,( 被复核省向国家级复核组作防制工作汇报。 ,( 系统整理全省历年各县防制和监测资料,建立系统图、帐、册、供国家级复核组查阅。 ;( 选点进行现场检测。 ,( 写好复核审评工作报告。 (,) 职责与分工 根据国家级复核组的要求组织省内技术骨干配合部复核组工作。 ,(,, 法规文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卫生部,,,, (,)《疟疾防治技术方案》卫生部疾控司,,,, (,)国家标准,,,,,,,,,,,,《我国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国家技术监督局,卫生部,,,,。 (,)国家标准,,,,,,,,,,,,《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国家技术监督局,卫生部,,,,。 (,)国家标准,,,,,,,,,,,,《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国家技术监督局,卫生部,,,,。 (,)国家标准,,,,,,,,,,,,《丝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国家技术监督局,卫生部,,,, (,),,,,,,,,,,,,《黑热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国家技术监督局,卫生部,,,,〖 (,)国家标准,,,,,,,,,,,,《包虫病诊断及处理原则》国家技术监督局,卫生部,,,,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 ,(, 应急组织的管理 ,(, 应急技术、信息和物资管理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 应急处理程序 ,(, 用语解释 ,(, 法规文件〖LM〗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 ,(, 应急组织的管理 (1) 目的 建立组织健全、反应灵敏的应急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为各类应急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2) 内容与分工 a.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明确分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领导和职能科室,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应急工作。 b.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应准备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验所需的仪器设备、采样和实验器材、培养基、诊断试剂、标准品等。 c. 组建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领导直接负责、相关人员参加的应急队伍,各级机构要根据需要至少组成两个应急队伍。 ? 负责人:单位领导或高年资公共卫生专家。 ? 专业要求:流行病、消毒杀虫、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放射防护等有关专业人员;理化、微生物检验人员;司机等后勤人员。 ? 职称要求:中级以上人员不少于,,,。 d. 各专业科(所、室)应主动完成专业职能范围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后续调查工作。相关科室应积极主动予以配合。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自然灾害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视情况组织有关科室人员参与处理。 e. 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在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下,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会同临床等方面专家共同调查处理。 (3) 结果与评价 a. 应急组织建设有关文件、活动记录; , 应急调查处理组织及其职责分工等落实情况。 ,(, 应急技术、信息和物资管理 (1) 目的 加强应急工作的技术支持、信息管理和物资准备,不断提高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和业务技术水平。 (2) 内容与分工 a. 国家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b. 严格执行法律程序、法定权限和应急预案、技术规范、工作程序。 c. 熟练掌握现场采样、检测技术,做到快速准确。应配备现场快速检测有毒气体、食物中毒、饮水污染及常见化学毒物的设备,并保证检测仪器处于良好状态。 d. 参加应急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演练,考核合格,明确职责。每年至少组织集体演练一次。 e. 加强对下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并定期组织考核。 f. 开展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信息,并做好汇总、统计、分析和反馈。 g.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全国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应急处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对收到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处理、报告和反馈。 ,(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国内有毒化学品数据库,向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有关部门提供毒物的毒性、诊断、临床救治、现场处理以及法规等相关信息,指导对事件的处理。 ,(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库。 ,( 配备必需的交通、通讯和检测设备,并安排药品等储备 ? 交通工具和通讯系统( ? 现场设备 ——个体防护装备; ——现场便携式检测仪器; ——现场处理设备; ——消毒杀虫器材。 ? 药品储备 ——消毒药品; ——控制病媒生物的药品; ——预防性药品和预防用生物制品。 ? 其它后勤支持用品的储备。 (3) 结果与评价 应急预案及执行情况记录; a. b. 培训、考核、演练方案和记录; c. 信息网络健全; d. 监测、报告资料完整; e. 仪器设备、物资储备种类、数量及完好状况。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1) 目的 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及时、准确地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防治决策时提供参考信息,以快速对事件做出反应和及时处理。 (2) 内容与方法 a. 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范围 ? 每年各省出现的鼠疫、霍乱和肺炭疽首发病例;连续出现,例以上的鼠疫和肺炭疽疫情;霍乱的暴发疫情。 ? 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多例死亡,或在以往非流行地区发生法定传染病疫情。 ? 罕见传染病; ? 新出现的传染病; ?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重大疫情。 b. 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 ? 食源性、水源性疾病暴发; ? 职业中毒和农药、鼠药或其它有毒化学品引起危害严重的急性中毒事件; ?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 重大的医院内感染; ? 群体性的或出现死亡病例的免疫接种事故; ? 造成危害健康的水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等事件; ? 自然灾害引发的疫情和中毒事件; ?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c. 报告主要项目 事件发生地点、时间、主要病征、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年龄、性别和职业、可能原因、采取措施、现状和趋势等。按《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软件的要求执行。 d. 报告方法 ? 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当事单位,均应以最快的方式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 初步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应做好记录,核实后按《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软件的要求录入有关内容,并立即从疫情网络系统报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应迅速采取措施,并按规定进行报告。 ? 进程报告:根据现场调查和采取措施情况,及时做出进程报告;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按上级要求,增加进程报告频次。 ? 结案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做出结案报告。 e. 报告工作流程(见下图) 图 19 3 突发事件报告流程图〖TS)〗 (3) 结果与评价 a. 突发事件的报告率、完整率、及时率; b. 进程和结案报告情况。 ,(, 应急处理程序 (1) 目的 完善工作程序,规范应急处理工作,有效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消除影响,保护公众健康、安全。 (2) 内容与方法 a.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应建立昼夜值班制度。 b.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要详细询问疫情和事故发生的情况以及报告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等,填写专用记录表格。立即向应急管理职能科室或分管领导报告。 c. 应急管理职能科室和分管领导确认必须启动应急程序的,应立即派出小分队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 初步调查,提出假设。到达现场后同时开展下列工作: ? 核实情况:对事件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核实,对所有患者进行个案调查,了解病史、接触史、进食史、体征和检验结果,找出共同特征。 ?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可能引起疾病、中毒、污染等发生的因素,并采样送检。 ? 综合分析,提出初步假设。 e. 采取控制措施。下列工作应同时进行。 ? 对原因比较明确的,可在进行上述调查的同时,对现场采取应急控制和消除致病、中毒、污染因素的措施。 ? 特大及影响范围广的疫情或污染中毒事故应视情况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区封锁、人员疏散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 根据初步调查结果,针对性地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和污染物清除。 ? 怀疑为传染病时,应对尚未隔离的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严密观察。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服药、接种,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 ? 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争取配合和支持。 f. 深入调查,验证假设。 ? 核实全部个案调查资料; ? 事件发生地区自然、社会等情况的调查; ? 实验室检验证实; ? 事件发生因素和特征的补充调查。 g. 突发事件处理全过程,都应及时报告处理工作进展情况。 ,( 无续发病例或继发污染、泄漏时,可解除控制措施。 ,( 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报事件处理结果,并根据情况向有关部门通报。写出业务总结和处理报告。 ,( 资料整理、归档 ? 报告记录; ? 组织形式及成员名单; ? 调查处理方案; ? 调查及检验、诊断记录和结果; ? 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 ? 总结及其他调查结案材料。 (3) 结果与评价 a. 突发事件处理及时率、合格率; b. 各类原始记录、处理报告及业务总结质量; c. 调查资料收集归档情况。 ,(, 用语解释 〖HT〗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的、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危害严重的中毒事件、影响公共安全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自然灾害引发的疫情和中毒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等。 (2) 危害严重的急性中毒事件:短期内接触有毒物质,出现脏器结构或功能的异常,一次发生三人以上或死亡一人的中毒事件。 (3)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在一定的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相继出现多个有共同临床表现患者,但暂时又不能明确诊断的。 (4) 泄漏事件:有毒有害物在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中非正常地泄漏到环境中。 (5) 自然灾害引发的疫情和中毒事件:在地震、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中或灾害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和灾害的出现有联系的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 ,(, 法规文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卫生部,,,, (3) 《救灾防病技术方案》国家救灾防病领导小组办公室,,,, (4) 《食品卫生监督程序》卫生部,,,, , 科研培训指导管理 ,(, 科研管理 ,(, 继续教育与人才培养 ,(,(1 继续教育 ,(,(2 大学生规范化培训 ,(, 指导基层 ,(, 法规文件 , 科研培训指导管理 ,(, 科研管理 (1) 目的 根据当地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和业务建设发展的需要,制订科研工作计划,对课题研究过程实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充分利用有限的科研资源,保证重点,提高科研水平,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内容与方法 a. 计划管理 ? 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科研管理部门,地级以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置科研管理部门或专兼职科研管理人员。 ? 根据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制定中长期科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 制定科研专项管理计划,并督促检查科研进度及经费使用情况。 b. 课题管理 ? 课题申报:课题申报人应严格按照科研设计要求填写课题,并经科(室)审查后,报科研管理部门。 ? 课题论证:由课题负责人向学术委员会报告。内容包括: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动态、进展、学术价值、社会经济效益、查新报告,以及开题的基础工作条件(包括调研、预试验、初步结果)等。重大项目、与外单位合作项目需签订协议书。 ? 日常管理:课题经批准立项后,即纳入本单位科研工作计划。课题承担部门要按计划内容、要求认真组织实施;跨年度课题需要写出阶段性总结,并报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要督促检查课题进度,及时写出总结报告。研究工作中遇到特殊情况,需要修改时需请示分管领导同意后方能改变。重大课题的变更或撤消,需经单位领导审定。 c. 成果管理 ? 对成果、论文进行审核。 ? 按照国家科委科研成果鉴定管理办法组织实施科研成果申报。 ? 依据国家及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的科研成果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对获奖项目进行奖励。实行双奖制的单位,按照本单位的有关规定奖励。 ? 对当年获奖科研成果应及时登记。 ? 重大成果应按有关要求做好保密工作。 ? 有实用价值的项目,应及时将其纳入推广应用计划,组织成果转让、合作开发,使其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有条件的应按有关规定申请专利,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d. 论文管理 科技论文的投稿,应先由本人填写论文投送登记表,经科(所)负责人审核后,由科研管理部门登记并出具学术论文推荐信。(理由:投稿登记应由个人填写更恰当,个人对本人的科研情况最了解,而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出具推荐信) ? 凡涉及保密或合作发表的文章等应由主管领导审批。 ? 刊登后的文章(或学术交流的论文及证书)由作者向单位管理部门交发表文章原文或复印件一份,归入本人业务技术档案。 ? 定期评选优秀论文,召开学术年会交流优秀论文。 (3) 结果与评价 a. 科研工作计划的内容完整清楚,切实可行; b. 科研计划执行情况,开题报告书及学术委员会记录,资料完整; c. 科研课题数、成果数、成果鉴定数、推广应用数、发表论文数; d. 科研成果档案资料完整; e. 论文审核登记制度及内容。业务人员的学术论文发表和归档情况。 ,(, 继续教育与人才培养 ,(,(, 继续教育 (1) 目的 以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对职工进行培训,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培养业务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适应预防医学事业的需要和发展。 (2) 内容与方法 a. 地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继续教育管理组织,县级应有专人负责继续教育工作。 b. 组织、审核本单位申请上报的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组织参加经有关部门认可的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c. d. 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 e. 根据本单位各类业务人员实际情况,制订各类人员继续教育或培训计划,建立人员培训档案。 (3) 结果与评价 a. 继续教育、培训规划、计划和总结等资料; b. 业务人员继续教育或培训档案。 ,(,(, 大学生规范化培训 (1) 目的 对新毕业的大学、专科毕业生,通过规范化培训,使其达到主管医(技、检)师的基本条件。 (2) 内容与方法 a. 制定大学、专科毕业生规范化的培训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 b. 毕业生所在科室负责专业理论、技能的培训及日常考核。 c. 单位教育主管部门定期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并组织阶段考核。 (3) 结果与评价 a. 规范化培训规划、计划、总结; b. 培训对象登记资料包括培训内容、考试成绩、证书; c. 规范化培训工作检查和考核记录。 ,(, 指导基层 〖HT〗 (1) 目的 通过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工作的培训、指导,提高下级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人员业务素质和水平。 (2) 内容与方法 a. 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要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计划下发年度专业工作计划,召开专业例会。 b. 指导和协助处理重大灾害、事故、事件、疫情等。 c. 指导基层单位建立新技术、新方法,帮助基层解决疑难问题。 d. 结合重点工作和新的工作项目,培训基层工作人员。 e. 编发各种信息资料。 f. 组织综合性的业务工作考核。国家级对省级每,年一次,省级对地级每,年一次,地级对县级、县级对基层预防保健机构每年一次。 (3) 结果与评价 a. 检查内容与方法中所列的相关资料; b. 对基层单位检查、考核资料; c. 基层单位满意度调查的结果。 ,(, 法规文件 (1) 《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卫生部,,,, (2)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人事部,,,, (3) 《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家教育委员会等 六部委,,,, , 信息管理 ,(, 业务信息管理 ,(,(1 基础信息的管理 ,(,(2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管理 ,(,(3 图书情报资料的管理 ,( 2 信息的开发与利用 ,( 3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 信息管理 ,(, 业务信息管理 ,(,(1 基础信息的管理 (1) 目的 通过掌握基本情况、卫生资源及动态变化,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2) 内容与方法 a. 基本情况(见附表,(,(,,,(,(,)。 b. 卫生服务能力、卫生资源基本情况(见附表,(,(,,,(,(,,)。 c. 病媒生物基本情况 ? 种名、种群数量; ? 地理分布、季节分布、活动规律、重要习性; ? 宿主动物、孳生或,和栖息场所; ? 医学重要性、危害方式、危害场所、危害季节; ? 抗药性。 主要传染病、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资料 d. ? 历史发病与流行情况; ? 目前发病情况; ? 时间分布、地理分布、人群分布; ? 发病序位、发病构成、流行特征。 e. 免疫接种情况 ? ,,,,年以来麻疹、百白破、脊灰、流脑、乙脑、乙肝等疫苗每年的应种数、接种数、接种率; ? ,,,,年以来其他疫苗的接种数。 f. 历史上主要灾害及传染病与寄生虫病流行情况 ? 灾害发生年代、时间、类型,受灾面积、受灾人口、伤亡情况等; ? 灾害期间及灾后疾病流行情况、流行特征、因素调查分析、防治措施、效果评价、经验教训等。 (3) 分工 a. 国家级以省级为信息收集的最基本单位; b. 省、地级以县级为信息收集的最基本单位; c. 县级以乡级为信息收集的最基本单位; d. 信息管理职能科室负责数据的收集、处理、再加工、分发与共享等全过程。 (4) 结果与评价 a. 填报的基础信息的种类齐全; b. 填报各类基础信息及时; c. 各类基础信息无缺项、漏项、涂改、逻辑错误等现象。 ,(,(,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管理 (1) 目的 通过及时掌握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信息,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制订干预措施及评价干预效果提供客观依据。 (2) 内容与方法 a. 生命统计信息。设立监测区(点)开展生命统计工作,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增设监测区(点)。 ? 监测区(点)人口基本情况。 ? 监测区(点)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 ? 相关统计指标:人群粗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不同死因死亡率、人口期望寿命等。 b. 传染病疫情报告统计信息 ? 甲、乙类传染病 ——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卡资料: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核实和管理,有条件的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分级进行报告卡信息收集; ——甲、乙类传染病分行政区划发病、死亡月(年)报资料; ——甲、乙类传染病分年龄、性别发病、死亡年报资料。 ? 丙类传染病:设立监测区(点)开展丙类传染病监测工作,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增设监测区(点)。 ——监测区(点)人口基本情况; ——丙类传染病监测区(点)分行政区划发病、死亡月(年)报资料; ——丙类传染病监测区(点)分年龄、性别发病、死亡年报资料。 ?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业务机构要求定期上报的各类信息,如传染病监测报表及信息等。 重大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 c. 计划免疫信息:免疫接种和管理信息。 d.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资料。 e. 消毒、杀虫、灭鼠工作信息 ? 医疗保健单位消毒、灭菌、医院内感染情况; ? 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管理、产品质量检测资料; ? 疫源地消毒、杀虫、灭鼠工作信息资料; ? 病媒昆虫种群密度和消长调查资料; ? 鼠种群密度和消长调查资料。 f. 寄生虫病信息 ? 丝虫病监测工作信息; ? 包虫病防治工作信息; ? 疟疾防治工作信息 ——按疟疾发病率分组县数; ——发热病人疟原虫检查情况; ——居民疟原虫检查情况; ——抗疟措施执行情况。 ?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信息 ——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及防治工作情况; ——血吸虫病查治工作情况; ——查、灭螺工作情况; ——急性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机构及人员情况。 ? 其他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信息。 g. 地方病防治工作信息 ? 鼠疫监测及防制情况; ? 布鲁氏杆菌病监测及防制情况; ? 克山病监测及防制情况; ? 大骨节病监测及防制情况; ? 碘缺乏病监测及防制情况; ? 地方性氟中毒分类监测及防制情况; ? 地方性砷中毒分类监测及防制情况。 ,( 卫生监测综合信息 ? 卫生监测人员组成情况。 ? 食品卫生统计资料 ——生产经营单位基本情况; ——食物中毒报告统计资料; ——食品卫生监测资料。 ? 环境卫生(含化妆品卫生)统计资料 ——生产经营单位及场所基本情况; ——公共场所卫生监测资料; ——化妆品卫生监测资料; ——生活饮用水(涉水产品)卫生监测资料; ——事故性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个案报告卡。 ,( 学校卫生监测统计信息 ? 学校基本情况; ? 学生预防保健情况; ? 学生常见病防治情况。 ,(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信息 ? 职业危害企业及接触有害因素作业人员基本信息; ? 有害作业工人健康检查信息; ? 生产环境有害因素测定信息; ? 职业病统计信息; ? 职业中毒(急、慢性)报告统计信息; ? 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报告信息。 ,( 放射卫生信息 ? 放射工作场所及工作人员监测信息; ? 放射卫生监测统计信息; ? 放射产品监测信息; ? 放射性事故报告信息。 ,( 健康教育信息 ? 有关卫生日宣传组织情况; ? 特殊人群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情况; ? 疾病重点人群行为干预的宣传教育情况。 (3) 分工 a. 上述各专业信息的数据收集、处理、解释、结果输出由各专业科室承担(参见,相关专业章节)。 b. 信息管理职能科室负责各专业信息的汇总、分析处理、再加工以及分发、共享等工作。 (4) 结果与评价 a. 业务信息的种类齐全; b. 各类业务信息统计、报告及时; c. 各类业务信息的填报程序正确; d. 各类业务信息中无缺项、漏项、涂改、逻辑错误等现象; e. 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评价意见。 ,(,(, 图书情报资料的管理 (1) 目的 对图书情报资料实行规范化管理,防止图书情报资料的浪费和流失,提高图书情报资料的利用率。 (2) 内容与方法 a. 图书情报资料的购置与搜集 ? 每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每年的经费预算中设立图书情报资料购置专用经费,每年均有增长。其中购置专业书刊的费用不应低于图书专用经费的,,,。 ? 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逐步开展和完善医学情报搜集及服务工作,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有关的法规、标准和国内外疾病预防控制情报信息。 图书资料的管理 b. ? 制订资料的登记、造册、建卡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 有条件的单位应逐步建立电子阅览室,或实行图书资料的计算机管理,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献资料查询、检索。 ? 登记、造册、建卡要帐物相符。 ? 定期公布新图书资料的情况,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 (3) 结果与评价 a. 有关的规章制度及执行情况; b. 图书经费预算及支出情况; c. 每年定购的图书、期刊的种类和数量; d. 图书资料登记、造册、建卡的有关情况; e. 图书资料的借阅、利用情况。 ,(, 信息的开发与利用 (1) 目的 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标准的、规范的共享数据库,加强信息的交流和分析利用,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效能,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2) 内容与方法 a. 信息的共享:采用开放式接口,建立可共享的标准信息库,补充完善历史数据,提供不同权限的信息查询系统。 b. 信息的传播 ? 按专业要求及时将审核无误的各类报表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及时将汇总报表反馈给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定期收集、整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信息,以及国内外有关医学情报信息最新动态等,以信息、简报形式发送。 ? 编制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年鉴,主要内容为:单位上年度的重要会议报告、政策法规、重要文件、工作进展、疾病预防控制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党群和学术团体、人事与干部、卫生工作大记事和常规的卫生统计资料。 ? 省级以上机构有公开出版物,包括杂志(学报)、报纸、多媒体等不同载体,报道预防医学最新研究、应用方面的成果,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科普宣传。 c. 信息的综合分析与利用 ? 利用历史信息数据进行趋势分析、预测预报等。 ? 综合各专业的信息进行横向分析。 ? 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信息分析讨论会。 (3) 分工 a. 共享数据库建设要求国家级和省级数据库覆盖到县级,有条件的省级数据库覆盖到乡,地级数据库覆盖到乡。 b. 各级要建立信息分析的例会制度。 c. 由负责信息管理的职能科室承担。 (4) 结果与评价 a. 共享数据库的结构、内容、覆盖范围; b. 信息综合分析利用报告或论文材料; c. 提供动态信息简报全年不少于,,期; d. 年鉴内容全面,符合编制格式,每年一册; e. 例会会议记录。 ,(,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HT〗 (1) 目的 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标准、规范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现代化的信息存储、管理、传输技术与服务。 (2) 内容与方法 a. 网络硬件建设与维护 ? 根据全国卫生信息网建设的原则与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从国家——省——地——县——乡镇卫生防疫信息网络及其后备网络,提供安全、保密、实时、经济、操作简单的多种通讯技术与服务。 ? 国家、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与卫生防疫信息网络相适应的内部局域网,实现信息资源和硬件资源的共享。逐步使网络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办公网络化、自动化等现代科学管理需求。 ? 国家、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网络服务、国家数据库、数据备份和安全等功能的硬件设施。 ? 国家、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投入专项经费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转、硬件更新与日常维护。 b. 应用软件开发 ? 制定国家卫生防疫信息网络软件开发工作平台的标准。 ?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各专业计算机网络业务需求,开发研制各专业应用软件。 ? 国家提供各专业计算机网络基本需求软件和数据接口,各省级根据国家数据接口 协议拓展开发适合特殊业务需求的模块软件,在实际应用中逐步完善,成为国家级标准。 ? 组织、协调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软件研制的业务需求、系统需求、系统设计、编程、调试和试点工作等环节中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共同开发应用性强、拓展性能好的应用软件。 c. 系统的安全与保密,以及有关信息的储存、传输和访视授权必须遵循国家有关的保密规定。 (3) 职责与分工 a. 国家、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充实、培养网络管理与维护的技术人员。 b.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计算机网络系统有关标准、规范的制定,组织、协调软件的开发,评审、鉴定可供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推广应用的软件,培训、指导省级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 省级协助国家制定计算机网络系统标准、规范,根据国家软件数据接 c. 口协议拓展开发适合特殊业务需求的模块软件,培训下级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 d. 地级根据上级开发的网络软件组织推广应用,并根据软件对数据的采集要求,指导下级业务人员的应用。 (4) 结果与评价 a. 纳入机构目标责任制; b. 硬件和软件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c. 数据库建设和利用情况; d. 通讯日志的完整性; e.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和特殊疫情报告的及时率和准确率; f.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数据的报告率、及时率; g. 数据的反馈应答情况; ,( 信息更新频次(次,每周)等。 附表: 表, 1.1 行政区划情况报表 地区名称: 省(直辖市、自治区) 市(地、州、盟) 县(市、区、旗) 国标码: ???????? 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地级 地区(州、盟)数 地级市数 县级 县(旗)数 县级市数 乡级 街道数 乡镇数 村级 居委会数 行政村数 总户数 其中农业户数 注:行政区划情况报表,为省、地、县、乡各级报表,表中乡级以下数据项由乡级填写;乡级及乡级以上数据项由常规疫情系统生成,总户数和农业户数由本系统统计生成。遵循逐级上报的原则。 表8.1.2 人口基本情况报表 地区名称: 省(直辖市、自治区) 市(地、州、盟) 县(市、区、旗) 国标码: ???????? 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总人口 其中:农业人口 户籍人口 暂住人口 男性人口 女性人口 出生数 出生率(?) 死亡数 死亡率(?) 注:人口基本情况报表,以乡级为单位收集、填写,逐级汇总上报。 表 8.1.3 人口年龄构成报表 地区名称: 省(直辖市、自治区) 市(地、州、盟) 县(市、区、旗) 国标码: ???????? 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年龄组 男 女 合计 0- 1- 2- 3- 4- 5- 10- 15- 20- 25 30- „„ 合计 注:人口年龄构成报表,以乡级为单位全面收集表达至乡级的人口年龄构成资料,县级及其以上单位由本系统自动统计。合计栏要与表1.2一致。 表 8 1.4 辖区内少数民族人口报表 地区名称: 省(直辖市、自治区) 市(地、州、盟) 县(市、区、旗) 国标码: ???????? 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少数民族人口数 少数民族名称 人口数 少数民族名称 人口数 „„ „„ „„ „„ 注:辖区内少数民族人口报表,以乡级为单位全面收集、填写,逐级汇总上报,县级及其以上单位由本系统自动统计。 表 8.1.5 地理特征情况报表 地区名称: 省(直辖市、自治区) 市(地、州、盟) 县(市、区、旗) 国标码: ???????? 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2地理特征 面积(Km ) 构成比(%) 总面积 山地 丘陵 草原 沙漠 盆地 湖泊 湿地 其它 注:地理特征情况报表,以县级为单位全面收集、填写,逐级汇总报告。 表 8.1.6 气候特征情况报表 地区名称: 省(直辖市、自治区) 市(地、州、盟) 县(市、区、旗) 国标码: ???? ???? 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气候类型 年均降水量(mm) 降水情况 高峰季节(mm) 年平均气温(?) 气温情况 最高温度(?) 月份 最低温度 月份 水位极端干旱 年份 (m) 水位极端洪涝 年份 (m) 注:气候特征情况报表,县级、地级、省级为单位分别收集、填写各级资料,并逐级报表。 表 8 1.7 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报表 地区名称: 省(直辖市、自治区) 市(地、州、盟) 县(市、区、旗) 国标码: ???????? 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工农业总产值(万元) 财政收入(万元) 财政支出(万元) 城镇年人均收入(月) 农村年人均收入(元) 通公路乡数 通公路村数 改水受益人口 改水受益率(%) 自来水覆盖人口 其中农村自来水覆盖率(%) 其中农村自来水覆盖人 其中农村自来水覆盖率(%) 口 注: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报表,以乡级单位收集、填写上表。县级及其以上单位由本系统自动统计。 表 8.2.1 卫生机构、床位及人员情况报表 地区名称: 省(直辖市、自治区) 市(地、州、盟) 县(市、区、旗) 国标码: ???????? 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人员数 机床卫生技术人员 工 构位管理 勤 总数 数 数 合计 高级 中级 初级 人员 人 员 医院 其县及以 中 上 中医院 乡卫生 院 其它医 院 疗养院所 门诊部所 专科防治站 所 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 卫生监督机 -- 构 妇幼保健站 所 医学研究机 -- 构 医学卫生院 校 其他卫生机 构 私人开业 注:卫生机构、床位及人员情况报表,以县级为单位全面收集辖区内各级卫生机构、床位及人员有关资料。 表 8.2.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基本情况原始表 地区名称: 省(直辖市、自治区) 市(地、州、盟) 县(市、区、旗) 国标码: ???????? 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隶属级别(1:国家,2:省级,3:地级,4:县级) ? 出生参加工所学专从事业务属性编序号 姓名 性别 学历 职称 年月 作年月 业 业务 号 注:业务属性编号:1.卫生技术人员、2.其它技术人员、3.管理人员和4.工勤人员 表 8.2.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综合情况报表 地区名称: 省(直辖市、自治区) 市(地、州、盟) 县(市、区、旗) 国标码: ???????? 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隶属级别(1:国家,2:省级,3:地级,4:县级) ? 人员总数 卫生技术人员 其它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 工勤人员 表 8.2.4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技术人员年龄构成报表 地区名称: 省(直辖市、自治区) 市(地、州、盟) 县(市、区、旗) 国标码: ???????? 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隶属级别(1:国家,2:省级,3:地级,4:县级) ? 卫生技术人员 其它技术人员 年龄高级中级初级无职高级中级初级无职构成 合计 合计 职称 职称 职称 称 职称 职称 职称 称 20- 25- 30- 35- 40- „„ 表 8.2.5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技术人员学历构成报表 地区名称: 省(直辖市、自治区) 市(地、州、盟) 县(市、区、旗) 国标码: ???????? 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隶属级别(1:国家,2:省级,3:地级,4:县级) ? 卫生技术人员 其它技术人员 学历高级中级初级无职高级中级初级无职构成 合计 合计 职称 职称 职称 称 职称 职称 职称 称 博士 生 研究 生 本科 大专 中专 高中 初中 及以 下 合计 表 8.2.6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技术人员专业构成报表 地区名称: 省(直辖市、自治区) 市(地、州、盟) 县(市、区、旗) 国标码: ???????? 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专业构成 合计 高级职称 中级职称 初级职称 无职称 公共卫生 医疗 检验 护理 管理 信息管理 其它 合计 表 8.2.7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技术人员从事业务分布报表 地区名称: 省(直辖市、自治区) 市(地、州、盟) 县(市、区、旗) 国标码: ???????? 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隶属级别(1:国家,2:省级,3:地级,4:县级) ? 卫生技术人员 其它技术人员 从事业合高级中级初级合高级中级初级无职务分布 无职称 计 职称 职称 职称 计 职称 职称 职称 称 急性传 染病控 制 性病、 艾滋病 慢性传 染病 消杀灭 计划免 疫 地方病 防治 寄生虫 防治 慢性非 传染性 疾病防 治 食品卫 生 劳动卫 生 环境卫 生 放射卫 生 学校卫 生 微生物 检验 理化检 验 信息 健康教 育 预防医 学门诊 其它 合计 表 8.2.8 房屋基本建设情况报表 地区名称: 省(直辖市、自治区) 市(地、州、盟) 县(市、区、旗) 国标码: ???????? 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隶属级别(1:国家,2:省级,3:地级,4:县级) ? 2占地面积(m) 2总建筑面积(m) 其中:实验室用房 2(m) 注:房屋基本建设情况报表,以县级和县级以上单位分别收集,辖区总数由本系统自动汇总。 表 8.2.9 房屋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情况报表 地区名称: 省(直辖市、自治区) 市(地、州、盟) 县(市、区、旗) 国标码: ???????? 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隶属级别(1:国家,2:省级,3:地级,4:县级) ? 其房屋(万元) 固定资产总额(万 元) 中 设备(万元) 千元至万元内设 价值(万元) 备数 万元以上设备数 价值(万元) 注:固定资产情况报表,以县级和县级以上单位分别收集,辖区总数由本系统自动汇总。 表 8.2.10 可使用主要设备和仪器的情况报表 地区名称: 省(直辖市、自治区) 市(地、州、盟) 县(市、 区、旗) 国标码: ???????? 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隶属级别(1:国家,2:省级,3:地级,4:县级) ? 设备名称 台、件数 设备名称 台、件数 1.可见分光光度计 2.气相色谱仪 3.极谱仪 4.多功能恒温箱 5厌氧培养箱 6. 生化培养箱 7.隔水式恒温培养箱 8.酶标仪 9.真空干燥箱 10.分式恒温振荡器 11.恒温水浴振荡器 12.电子天平 13.测汞仪 14.生物显微镜 15.台式离心机 16.解剖显微镜 17.暗视野显微镜 18.倒置显微镜 19.荧光显微镜 20.风速计 21.照度计 22.一氧化碳测定仪 23.二氧化碳测定仪 24.水质快速测定仪 25.可吸入粉尘采样器 26.声级计 27.空气微生物采样器 28.放射免疫测定仪 29.紫外线强度仪 30.X线计量仪 31.肺功能测定仪 32.普通冰箱 33.低温冰箱 34.低温冷库 35.普通冷库 36.心电图机 37.X光机 38.彩色监视器 39.录像机 40.摄像机 41.照相机 42.台式计算机 43.便携式计算机 44.复印机 45.防疫车 46.疫苗运输车 47.卫生监测车 48.冷藏车 49.摩托车 50.其它机动车 5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52.荧光分光光度计 计 53.色谱——质谱联用 54.高压液相色谱仪 仪 55.二氧化碳培养箱 56.超声波发生器 57.水质快速检测仪 58.超静工作台 59.自动生化分析仪 60.自动细菌测定仪 61.酶标仪,洗板机 注:主要设备和仪器的情况报表,以县级和县级以上单位分别收集,辖区总 数由本系统自动汇总。 表 8.2 1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能力报表 地区名称: 省(直辖市、自治区) 市(地、州、盟) 县(市、区、旗) 国标码: ???????? 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隶属级别(1:国家,2:省级,3:地级,4:县级) ? 检验项目 能否开展 检验项目 能否开展 1.色度 2.浊度 3.氧化物 4.总硬度 5.铁 6.钼 7.总磷 8.氟化物 9.氨氮 10.亚硝酸盐氮 11.余氯 12.悬浮物固体 13.总固体 14.碱度 15.粉尘 16.甲醇 17.杂醇油 18.黄曲霉素 19.蛋白质 20.氨基酸 21.细菌总数测定 22.大肠菌群测定 23.沙门氏菌分离 24.志贺氏菌分离 25. 02病疫源检索 26.链球菌分离 27.结核杆菌培养 28.伤寒杆菌培养 29.绿脓杆菌培养 30.金黄色葡萄球菌培 养 31.查疟原虫血片 32.血沉 33.大便常规 34.小便常规 35.尿蛋白测定 36.隐血实验 37.血红蛋白测定 38.血小板记数 39. HbsAg测定 40.肥达氏试验 41.外裴氏试验 42.轮状病毒分离 43.致病性大肠杆菌检 测 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能力报表以县级和县级以上单位分别收集。 9 档案管理 9(, 档案工作基础建设 9(, 档案业务建设 9(,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及指导工作 9(, 法规文件 9 档案管理 9(, 档案工作基础建设 (1) 目的 完善档案工作的机构、设施和制度建设,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2) 内容与方法 a. 组织机构 ? 成立综合档案室,统一管理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全面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统计、鉴定和销毁等工作。 ? 综合档案室设专职档案员。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室负责人应具有大专以上水平。档案人员须经档案专业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并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培训。 ? 各部门设兼职档案员,协助综合档案室负责本部门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预立卷工作以及综合档案室交付的其他工作。 b. 设施要求 ? 配备与档案工作相适应面积的档案办公室、阅览室及专用库房,档案库房应不少于,,年的容量。 库房内相应设施齐全,有防潮、防晒(光)、防高温、防鼠、防虫(蛀)、 ? 防盗、防尘等设施,有适应档案工作的较充裕的档案装具和柜架,有条件的单位应选用密集架等较为先进的档案保管设备。 ? 配备计算机、复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 c. 制度建设 ? 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 ? 科室预立卷制度; ? 文件材料的归档与不归档范围; ? 档案分类方案; ? 保管期限表; ? 档案接收、整理、保管、借阅、统计、保密、鉴定销毁、库房保管等制度。 (3) 结果与评价 a. 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 ? 档案室及档案管理人员的配备; ? 档案管理网络建设及活动资料; ? 档案机构、人员工作职责及档案人员学历水平、培训等方面的证明材料。 b. 档案设施符合要求,与本单位现代化建设同步。 c. 各项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 ? 档案管理制度汇编; ? 执行的记录材料; ? 库房温湿度记录及实地考核。 9(, 档案业务建设 (1) 目的 加强档案业务建设,提高档案工作业务水平,确保档案的系统、完整、安全。 (2) 内容与方法 a. 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 党政管理类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按《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执行。 ? 综合业务类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各种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卫生及职业病防治方案、计划、总结,流行趋势预测,暴发流行调查处理,首例末例及重要病例的个案调查,疫源检索,防治效果评价等材料; ——计划免疫接种基本情况,有关规划、计划和总结,免疫水平监测及效果评价,异常反应、事故调查处理,计免保偿,生物制品计划,冷链设备及管理材料; ——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总结分析材料; ——各类疾病、卫生监测结果及总结材料; ——实验室质量控制及各类认可、认证、许可申报及批复材料; ——建立、引进或验证新技术、新方法的技术资料及总结; ——预防性体检计划、总结及有关新开展项目专题材料; ——病媒、医学昆虫监测及控制材料; ——暴发疫情调查处理及总结; ——中毒、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及救灾防病材料; ——食品与营养卫生调查、环境卫生学调查、学生常见病防治及生长发育调查、职业卫生及职业病调查等专题调查方案、统计分析及总结等材料;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及行为干预等规划、计划、方案及总结等材料; ——各类专业统计报表。 ? 科研类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按《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 基建类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按《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及《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 外事类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外事任务批件; ——外事活动计划、总结; ——外事合作项目文本及协议; ——外事接待记录。 ? 教育类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继续教育、大学生规范化培训及其他培训规划、计划、总结等材料; ——各类培训班教学计划、参加人员、教材、考核及反馈; ——各类办学形式的教学计划、总结、教学大纲、教案、学生成绩等材料。 ? 仪器设备类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申请仪器设备(含车辆)购置的文件、合同、订货卡; ——随机的全部技术文件(装箱单、合格证、使用操作维修说明书、结构图纸和线路图、备件规格、验收清单等); ——安装调试记录、验收报告; ——运行使用过程中,定期检修记录、更换主要零部件记录,重大故障及处理记录等; ——设备转让、报废的技术鉴定材料、报告和主管部门批准的文件。 ? 会计类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及其它有关文件执行。 ? 声像类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本单位召开的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形成的声像材料; ——本单位开展各项疾病预防与控制、各类监测、健康教育、疫情处理、重大中毒、事故应急处理及救灾防病中形成的声像材料; ——本单位在外事活动中形成的声像材料; ——本单位获国家、部、省级奖励的声像材料; ——本单位重大建筑工程基地的原貌、奠基仪式;竣工落成典礼及实施过程中解决重大问题形成的声像材料; ——本单位主要职能活动和其他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声像材料。 ? 实物类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各类奖状、荣誉证书、奖牌等荣誉类材料; ——重大活动的纪念品及其有保存价值的赠品; ——本单位的房屋所有权证、土地使用权证、法人证书、法人代码证书等重要证明类材料; ——本单位及各部门所获业务等级的证明类材料及各类资质证书; ——各类标本、菌、毒种目录; ——其他有保存价值的实物。 ? 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 ——电子文件归档,其内容依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关的归档范围执行; ——有关的衍生信息,即电子文件签署、审核、加密及软硬件环境等信息记录; ——必要的相关的支持软件及有关元数据等。 b. 文件材料立卷归档 ?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积累、整理在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预立卷后向档案室移交。 ? 凡归档的文件材料应经过整理和编目,做到材料完整、系统,字迹清楚,不用铅笔和圆珠笔书写。 ? 编制归档移交清单,交接双方签字,各留一份,以备查考。 ? 档案室应认真检查案卷质量,按本单位档案分类编号办法,对档案进行分类、编号、登记、上架。 c. 档案保管 ? 执行档案库房保管制度,对库房定期施药,记录温湿度并进行有效调控。 ? 档案柜架排列有序,统一编号。建立档案存放地点索引。 ? 定期进行库藏档案的清理核对工作,对破损或载体变质的档案,要及时进行修补和复制。 d. 档案鉴定 ? 成立本单位档案鉴定小组,负责审核批准过期档案的销毁以及审核本 单位档案进馆(当地档案馆)目录。 ? 档案室应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已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进行鉴定并向鉴定小组提出工作报告,对确无保存价值的档案进行登记造册,经鉴定小组审核批准后销毁。 ? 销毁档案,应指定两人负责监销,防止档案遗失和泄密,监销人要在销毁清册上签字。 ? 档案室依据当地档案馆入馆要求,对入馆档案进行筛选并整理,编制入馆档案移交目录,提交鉴定小组审核后,办理移交手续。其移交目录一份归档保存,一份放入全宗卷。 (3) 结果与评价 a. 对照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检查文件材料归档情况; b. 部门预立卷执行情况; c. 各类档案归档的交接、验收的记录及档案移交目录; d. 案卷内容的完整性、规范性、安全性,库房保管情况; e. 鉴定和移交记录。. 9(3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及指导工作 (1) 目的 积极开发与利用档案信息,开展档案工作指导和目标管理认定,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为疾病预防控制各项工作服务。 (2) 内容与方法 a.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 ? 提供档案阅览、外借、电话调卷、复制、出据档案证明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 执行档案借阅制度。借阅档案必须严格履行登记手续,点交清楚。归还时要进行检查,及时注销。借阅人因公差、出国、调动、离退休等离开本单位前,必须将所借档案归还。 ? 编制案卷目录、专题目录、计算机等各种检索工具,编制全宗介绍,积极主动开展档案利用工作,为各项工作服务,逐步提高档案利用效果。 ? 开展档案编研工作 ——编制和续写《大事记》、《组织沿革》; ——编制文件汇编; ——编制单位基础数据汇集; ——与各业务部门配合,开发深层次的编研材料。如进行各项监测数据统计及分析,中毒、事故的统计及分析等。 ? 加强本单位档案利用效果反馈,编制档案利用效果典型事例汇编。 b. 开展档案指导工作 ? 定期对各部门科室进行档案业务培训,并具体指导其收集整理和立卷工作。 ? 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管理工作及档案目标管理工作。 ? 制订对科室的立卷归档以及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工作的考核项目及内容,定期进行检查与考核。参加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目标管理认 定。 c. 按照《科学技术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升级办法》要求,开展档案工作目标管理活动。 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达到本级以上档案管理标准,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档案管理标准。 (3) 结果与评价 a. 档案检索工具; b. 档案借阅利用记录及利用效果反馈,典型事例的收集整理; c. 编研材料数量和质量; d. 档案指导、培训记录等; e. 档案目标管理认定证书和标准执行情况。 9(, 法规文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2) 《医药卫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卫生部、国家档案局,,,, (3)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规划》国家档案局,,,, (4)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档案局,,,, (5) 《档案工作基本术语》,,,,,,,,, (,) 〖ZK(〗《关于印发〈科学技术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升级办法〉的通知》国家档案局、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建设部,,,, (,) 《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国务院,,,, (,) 《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档案局,,,, (,) 《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国家档案局,,,, 下面内容为赠送的工作总结范文,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可以编辑 删除!!!! 工作总结怎么写:医院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一年里,我在院领导、科室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不帮劣下圆满的宋成了各项工作,在思想觉悟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本年度的工 作总结主要有以下几项: 1、工作质量成绩、效益和贡献。在开展工作之前做好个人工作计划,有主次的 先后及时的宋成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保质保量的宋成工作,工作效率高, 同时在工作中学习了很多东西,也锻炼了自己,经过不懈的劤力,使工作水平有 了长足的进步,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为医院及部门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思想政治表现、品德素质修养及职业道德。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 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医学教,育网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坚持“以病人中心”的临床服务理念,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 义精神,立足本职岗位,踏踏实实做好医疗服务工作。向各位局领导以及全体教职工进行述职,请予批评指正。 一、工作目标宋成情况 我校一年来,秉承“质量是生命,师德是灵魂,公平是民心, 安全是保障”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突破口,以“让教育接地气,创建新学校”为学校发展目标,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大打翻身仗,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实现了“质”的飞越。 在全体教职工的劤力下,我们基本宋成了《XX年目标管理责仸状》中的德育管理、教学管理、两基、师训、标准化学校建设、特色学校建设、艺体卫、财务管理、捐资劣学、组织工作、信访监督、工会及团队、行风建设、安全、政务等xx项工作仸务。3、与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具体工作。能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刻苦严谨,视病人为上帝,始终把他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能及时准 确的宋成病历、病程录的书写,对一些常见疾病能独立诊断、治疗。较好的宋成 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遇到问题能在查阅相关书籍仍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虚心的向 上级医生请教,自觉的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从而提高了自己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亮点 1、确定和生成了“让教育接地气,创建新学校”的学校发展 目标。让教育接“地气”,创建“新”学校,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规律,脚踏实地,摒弃功利思想,拆掉空中楼阁,不折腾。劤力让学校教育贴着“地面”,接受地中之气。更多的关注学校教育不师生愿望、诉求、发展的最佳契合点,使教育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润土壤,根植于新中国教育的优秀经验,根植于中国的国情,根植于不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全体师生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快乐成长、并福成长、茁壮成长,创建一个全“新”的学校。 2、在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中,全校上下戮力同心,攻坚克难,目前,已经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幵被评为市级先进,推荐省级先进。我们正在积极准备,迎接近期到来的省教育督导室的复检。在九月二十一日是的检查验收中,验收组的袁主仸用感劢、惊奇来形容他的心情,给予我校有内涵、有特色、有发展的高度评价,当场决定推荐我校为省级先进学校。 3、德育工作我们重点抓住“诵弟子规 孝行天下”德育主题 教育活劢,开展“孝道”教育,传递“正能量”。“一周一行”已经成为我校的一个传统,一大特色。学生为父母长辈洗脚洗头、端茶倒水,做家务等,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感恩,幵带劢父母及全社会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促进社会风 气的好转,学校收到家长反馈信息四百余件。我们编写了《诵弟子规 做小孝星》校本教材,已经投入使用。学校自编了“孝亲操”,得到市督导室领导的首肯。(述职报告 )我们把感恩教育延伸到了校外,全校师生长期照顼无儿无女的抗美援朝老军人卢爷卢、卢奶奶,定期看望,送去生活用品,全体男教师为其捆玉米秸秆等,老人给学校送来了锦旗。主题读书活劢成果显著,我校吴彥川同学被选为我县唯一一名优秀学生进京领奖。学校设立朵朵爱心基金,全体师生每年募捐一次,用于救劣校内外的弱势群体。 4、劤力构建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构建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埻”教改活劢,一年来,丼行了上下学期各两个月的教改展示课活劢,天天展示,天天评课,使我们的教改取得了可喜欢的成果。曹红军的快乐课埻、王玉荣的自信课埻、周杰的高效课埻、宊永亮的激情课埻已经形成了鲜明教学风格。教学管理上,我们强化“规范”这一主旨,越是常规的工作,我们越是强制规范。学校实行查课制度,一年来,仅我参不的查课就进行了五次。 4、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方面。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投入,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劢纪律,保证按时出勤,出勤 率高,全年没有请假现象,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需要加班宋成工作按 时加班加点,保证工作能按时宋成。 总结一年的工作,尽管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比 如有创造性的工作思路还不是很多,个别工作做的还不够宋善,这有待于在今后 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在新的一年里,我将认真学习各项政策规章制度,劤力使思想觉悟和工作效率全面进入一个新水平,为医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这些基本工作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进步,虽然质变还是没 有发生,不过相信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我就会迎来自己的质变和升华。我在不 断的提升我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我相信只要我做到了这一切,我就会迎来一 个美好的未来!
/
本文档为【防疫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目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