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小学数学说课稿示例

小学数学说课稿示例

2020-03-08 21页 doc 41KB 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1650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学数学说课稿示例小学数学说课稿示例 《比的意义》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比的意义”是小学五年级第十册教材中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
小学数学说课稿示例
小学数学示例 《比的意义》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比的意义”是小学五年级第十册教材中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义”教学。 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男生和女生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传递,轻松快乐。)第三步,出示#格#(填表)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2、比的读法与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能够写出几个比的实例,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通过引导学生看板,合作交流能够比较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填写出表格,再通过“相当于”这一词的理解,明确他们的区别。 (三)、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学习感受。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四)、多层次练习,巩固新知识。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简便计算》 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 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卡片) 12=4×()25=100÷() 32=4×()125=1000÷() 2×5 50×2 25×4 8×125 125×80 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 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 69×125×8 4×39×25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虽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知识得以加深认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为新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创设: 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拍,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⑴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12个. ⑵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并记录. 请小组长汇报.(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2.解答第三个问题: 你能用两种简便方法解答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解法一:12×25 =(3×4)×25 = 3×(4×25) = 3×100 = 300(个) 【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哪种方法简便,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就用哪种.】 解法二:12×25 =12×100÷4 =1200÷4 =300 (个) 【解法二是一个难点,它就是用100÷4来代替了25,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25盒看成100盒,问学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怎样才能使积不变扩大了4倍,再除以4,使积不变这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 3. 用简便方法解答其余的几个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解 答后请人汇报并核对自己的简便算法是否正确.第五,六两个问题较简单,可以课后去做.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的解法与上一题的解法类似. 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30÷5÷2 = 330÷(5*2) = 330÷10 = 33(元) 【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选取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我注意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建立联系,】 (三)练习: 1.进行简便计算. 24×25 8×7×25 43×25×4 88×125 2.连线: 25×57×4 90×(125×8) 90+(125×8) 90×125×8 25×4+57 (25×4)×57 15×(1 6×a) (15×16)×a (15×16)+ a 3.下面等式中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请在括号内打"√". 4×(15×3)=(4×15)×3 ( ) (3×4)×5×6=3×(4×5)×6 ( ) 6×(3×a)=6×(a×3) ( ) 【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整节课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结束了 一节课的学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大家以后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四年级第七册四单元的内容。 2、教材简析:分数是我们四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的新内容,它又是学生对分数理解的关键,本课的学习还为以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让学生通过课件中的动画操作演示,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的算理,并且明白只有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分子才能相加、相减的道理。使学生通过操作明白算理,在“动”中思、在“动”中悟。 3、教学目标:经过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思想目标: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4、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计算简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以游戏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大胆利用课件让学生自学,使全体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4、在学生的反馈中,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三、说学法: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件中的动画演示自己归纳、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概括的同时,自己尝试对分数加法的计算,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将分数加法的算理初步理出一条思路。 3、充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增强合作学习的合作精神。 4、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充当老师的角色,自己出题,学生自己解答。 四、说教学过程: 1、为了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在复习中,设计了一个“过关游戏”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计算回答的同时,也将分数的含义理解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加深,为新课内容打下基础。 2、在新课以前,我出示一个探索实验的动画图,让学生直接根据演示列出算式,然后告诉学生知道为什么:+=,接着就揭示课题: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这样可以使课题很自然地渗透到学生脑海。 3、在例1的教学中,我决定采取让学生读懂题目以后,自己分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再试着进行计算,并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告诉自己的小伙伴。我想通过这种方法,一定可以使学生人人动手、动脑,体现出自主探索学习的优越性。 4、就课标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并在具体的生活情意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因此在例2的教学中,由于有例1的基础,我让一个学生直接列出算式,算出结果以后,再特别指出:“”这个分数有何特点,然后利用课件演示,使学生明白实际就是一个单位:“1” 可以直接等于“1”,并且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等于1的分数,请学生举例,同时使学生明白等于1的分数有无限多个。 5、在分数减法的教学中,由于有了加法的基础,所以我决定大胆的让学生自学,通过学生 自己的讨论、探索、推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将分数减法的算理记在心中。尤其在例4的教学中,让学生积极思考,明白为什么要把“1”看作“”,而不看作其他分母的分数的原因。 6、在分数加减法教学过程完成后,我准备引导学生完整的归纳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且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以利用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强学生的记忆。 7、课堂练习是一堂课的关键部份,所以我在学生完成了课本相应的做一做以后,鼓励学生自己上黑板出分数加减法的题目,再请其他学生来完成,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我想学生一定具有极强的课堂兴趣。 8、最后,我还安排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记、在欢快的气氛中,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刻入学生大脑。 五、板书设计: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我特将板书设计如下: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以新课标为准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一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愉悦、兴奋的氛围中自然接受所学的知识内容,并让学习内容能在实践中得到升华,为后面的学习分数打下基础。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在以上教学设计中,肯定会出现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们批评指正,欢迎多提宝贵意见。非常感谢! 《直角的初步认识》 我说课的内容是《直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是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八单元《直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课时。 教材先让学生认识角,再让学生认识直角。 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材,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如三角板、红领巾、扇子来认识角,然后再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对直角的初步认识就是以这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做基础。 本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14~11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做做画画”,第116~117页练习二十二第5~9题。教材的第一项内容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接着通过让学生观察课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然后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在“做做画画”中安排了对位置变化的图形作判断,以及用纸折直角和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等练习,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练习二十二第5题是“做做 画画”第1题的模仿练习,练习二十二第7题是“做做画画”第3题的模仿练习,练习二十二第6题是画直角标记,练习二十二第8题是让学生找直角,练习二十二第9题是让学生指出各个角。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使学生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难点是使学生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判断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其次,让学生举例说明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角。再次,让学生指出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这部分的教学通过对前一节课认识的角的复习为认识本课的直角作铺垫。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刚刚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提出疑问:“看了这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个相同的角。教师追问:“你知道像这样的角叫什么名字吗?”然后说明什么是直角,抽象出直角的图形,并说明表示直角的标记。接着让学生举例说说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直角。这儿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先出示“做做画画”第一题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争论。那么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大组交流、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接着再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这儿的教学让学生在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利用发现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 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让学生试着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一边示范,一边小结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并让学生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画两个直角,即“做做画画”第三题。这儿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实践应用。 首先,完成“做做画画”第二题,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动手折出一个直角来,折好后交流自己折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进一步巩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通过画直角标记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直角的判断能力,而且为以后的识图做了一个铺垫。 接着,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9题,通过找直角与找隐藏着的角,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对全课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完成第7题。 通过以上的三大步骤的教学活动,基本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 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 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列方程解应用题》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两步应用题的方法。2、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3、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理关系的能力。教学重点: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难点: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教具准备:小黑板、写好题目的纸条等。这节课在学生已有的解方程、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更深入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热爱自然科学的品质。 二、教学教法: 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采用了下面几种方法进行教学:讲授法、对比法、分组讨论法。在准备阶段,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可以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此题,从而为今天学习较复杂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在新课阶段,应用讲授法和对比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例1和准备题的内在联系,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从而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同时也能理解掌握本课的难点。在小结阶段,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得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在练习阶段,教师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巩固练习。 三、教学步骤。 在教学步骤上,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准备。 教师出示复习题,学生读题后说:“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题。”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1,请学生思考:这道题和上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想: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X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X千克5千克7袋40千克 解:设原有X千克。 X-5X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教师:“用方程解答应用题也要检查答案对不对。检验时,要先检查方程是不是符合题意,然后再把解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解得对不对。请你用上面的方法检验例1的答案对不对。” 教师出示例2: 小青买4节五号电池,付出8.5元,找回了0.1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想:付出的钱数-4节电池的钱数=找回的钱数 8.5元4X0.1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0.1 4X=8.5-0.1 4X=8.4 X=8.4 X=2.1 答: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想一想:这道题还可以怎样想?列出方程来。 教师:从上面的例题可以看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答出来。 三、小结。 教师:大家分组来总结列出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再写出答案。 把例1中的前两个条件改写成“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问题改成“每袋饺子粉重多少千克”,该怎样解? 四、练习。 1、下面两题,先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把每个方程补充完整。 (1)小明买4支铅笔,每支X元,付给营业员3.5元,找回0.1元。 —————————————=0.1 (2)建筑工地运来5车水泥,每车X吨,用去13吨以后还剩7吨。 —————————————=7 2、图书小组原来有一些故事书,借给3个班,每班18本,还剩35本。原来有故事书多少本? 五、布置作业。 这节课就此结束了,还望在座的各位老师同行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
/
本文档为【小学数学说课稿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