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新时期党的农村方针、政策

2017-09-17 39页 doc 62KB 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新时期党的农村方针、政策新时期党的农村方针、政策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 法律基础知识、历史、时事政治、省情和新时期党在农村(社区)的方针、政策、法规等方 面的内容 新时期党的农村方针、政策 一.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 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 原则,按照调高...
新时期党的农村方针、政策
新时期党的农村方针、政策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 法律基础知识、历史、时事政治、省情和新时期党在农村(社区)的方针、政策、法规等方 面的内容 新时期党的农村方针、政策 一.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 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 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 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 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 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 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 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 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 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 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 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 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 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产品 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多年的实践证明,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难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 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 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 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 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 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 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 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 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 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 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 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服务,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田水 利基本建设,重点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 治理,依法有偿合理有序开发水资源。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村村通电话”工程。 抓好农村基础设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推进以特色种养和龙头企业带动为主的产业化扶贫 开发,改善贫困村群众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全面整合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 提高培训能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 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 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 区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鼓励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拓展经营网络和销售空间。实施能人带动 战略,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保障农业生产和 农产品安全。 5、协调发展,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生育、保护环 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 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 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 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 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 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 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 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 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 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 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 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 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 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 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 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 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 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 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 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 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 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 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实际上,建国初期这种发展的理念的产生有着主客观背景 简单地说,这些背景有,在市场没有得到 充分发育时只能依靠非市场主体来整体地配置社会经济资源,这就在客观上非常需要制定宏观经济计划;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宏观经济 运行的管理基本上都坚持了“凯恩斯主义”,强调了国有化和计划化,这就使还没有多少管理 经验的中国政府坚信找到了“治国之策”;前苏联实行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在当 时的社会主义“孤岛”上取得了比资本主义增长速度快得多的发展成就,这更使得中国政府 认为计划经济在动员一切经济资源以尽快壮大其民族经济方面具有很好的功能;工业化最为 明显的标志是民族工业的发展,这样,为尽快的发展民族工业,一方面需要或者被迫放弃或 牺牲农业的发展,而从农业中吸取—切可以被利用的资源想方设法加快资本形成;另一方面, 当时的拉丁美洲国家均采取了所谓的“进口替代战略”。于是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一个 共识:资本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或者说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资本资源的严重缺乏)。于 是,作为发展经济学先驱者之一的罗森斯坦———罗丹在20世纪40年代中前期就提出了“大 推进理论”,该理论旨在实施极端的“平衡增长战略”,试图在只具有很少国内资源的客观约 束条件下,通过放弃农业,在工业体系内部利用“市场需求的互补性”和社会分摊资本的高 效能,普遍投资,以实现工业经济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工业化目标,这些理论的广泛传播 使“三论”成了20世纪中期最为时髦、最为流行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就其所产生的影响效果来看,实践证明,以拉丁美洲为例,它们实施高税率、货币贬值和过多的管制,深信把 更多的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会刺激发展。但并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相反,它们导致了由于 农业的大衰退和大破坏而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高利率、政治不稳定、贫穷以及资金和人才 从该地区的流失。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了重视市场机制作用 的“出口导向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通过对农村工业化的改造,从而将“新兴工业 化国家和地区”的“光荣称号”从拉美国家转移到自己头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奇迹。 因此,我们可以说,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 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 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伟大的历史性实 践的确需要发展理念的大变迁作为正确的先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要 有更加先进的思想理念。党中央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几十年来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问 题经验教训后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决策,坚决摒弃失去根基的没有依托的供 少数人欣赏和享乐的现代化的简单发展理念,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 新发展,是对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的全新概括,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理念。 三.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前提 没有人会否认,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备的物质前提。自从经济学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以来,财富的增长就一直是经济学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作为经济科学的奠 基人,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把如何增加国民财富这一 论题作为主要研究目的可以被理解为经济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通用的经济增 长衡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它就是一个财富指标。“生产发展”是指推 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其内容包括: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 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没有较高速度的生产发展,新农村也是无法实 现的。 首先,众所周知,新农村建设回避不了罗斯托在《经济增长阶段》中所描述的经 济“起飞”阶段,“起飞”阶段的显著特征就在于财富的较高速增长。在这里,财富增加既可 能是生产发展的原因,也可能是生产发展的结果或表现。但总的说来,有意义的财富增加是 肯定与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变化相关联的,而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变化的核心前提则是生产发展。其次,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就存量而言, 存在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现象,剩余劳动力急需得到安置;就增量而言,其人口自然增 长率仍然较高,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加入就业大军。因此,发展中的我国就业压力 显得十分严重,要使劳动力的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都能够得到妥善安置,政府在选择发展战 略时就往往不得不采用以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为表征的中国式稳定型发展道路。第三, 从国际比较来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现代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赶超”的任务,这就是 说,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完成发达国家早就实现了的工业化的目标,而且要向发达国家看齐, 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尽快地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无疑,没有 比发达国家更快的生产发展,尽管在未来的某—时期,中国实现了工业化,但相对于发达国 家而言,我们仍然还将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结论是:生产发展仅仅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 提,它远远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毫无疑问,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义是要生产发展,离开生产发展, 就没有生活宽裕,从而就不可能出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解决中国新农村问题 的关键是要靠农村的生产发展。 制度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 世界范围内的长期的大量的经济发展实践已经表明,制度创新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 保障力量。反过来说,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最为普遍的来自于其内部的深层障碍被证 明是制度创新乏力,而那些显而易见的诸如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和自然地理状况等方面的 制约因素并非是主要障碍。长期以来,在经济理论中有一种倾向是不重视对经济发展的制度 因素的研究。经济学在其早期的结构主义时代,正确地指出了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市场结构 僵化以及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等事实。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结构僵化的内在原因除了低下的经济 发展水平本身之外,从其内部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僵化。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强调制度创新 实际上,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概括为“多予少取放活”就是要在 农业税费制度、土地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乡村两极政权、农村金融组织、农村协会等 方面作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令人们感到欣慰的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已经深入人心。 我们说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力量,这句话还不够分量,严格说来,以市场经济制度的 创设、实施和完善为核心的制度创新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的保障力量。“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在具体理论的支撑下,提出农村的教育培训、卫生、文化、科技和基本建设相关 联的投融资等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并发出了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 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 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 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五.福利递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目的 五.福利递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目的 生产发展本身永远只能是手段,手段是不能代替目的的。生产发展不是为了发展全部, 生产发展的目的只能是增进社会福利,改善和提高社会公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要实现 “生活宽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 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加强扶贫开发工作。“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 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 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 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村容整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 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 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 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民主”———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 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 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最根本体现,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又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 性跨越。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成果没有被农民普遍分享,城乡差距越发拉大,最明显的表现 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没有较快富裕起来,有的农民甚至陷入绝对贫困的地步。加上农村 改革滞后及民主化进程缓慢,使得由贫富悬殊、经济落后、农民负担重、权益受侵犯、干群 关系紧张等引发的一系列矛盾,成为影响农村乃至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务必要做好工业技术去武装农业,从而使农业由传统迈向现代化的 快车道;财政转移支付去支持农村的现代文明,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生 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 对现代化内在规律性的全新概括。一方面反映了党中央审时度势,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准确 把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党中央为避免出现许多国家曾经面对但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所作 出的重要努力。其实质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局限,把“三农”问题的解决放在更宽的 领域、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视角上,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农村促进城市,实现城乡互动、共 同发展。 六.共产党对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31年,毛泽东制度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 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 制。(历史课本31页) 2.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就减轻了地 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 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44页) 3.1947年,中共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革命,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 配土地。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58页) 4.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 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孤立地主阶级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09年12月31日)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 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 响,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巩固和发展了农 业农村好形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6年实现增产;农民工就业快速回升,农民收入连 续6年较快增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体制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农村水电路气 房建设继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变;农村教育、医疗、社保制度不断健全,农村 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巩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这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 共克时艰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 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 战也在叠加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的任务越来越重。全党务必居安思危,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 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必须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 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 组织,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 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 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 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 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作出新的贡献。 [1] [2] [3] [4] [5] [6] [7] 一、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1.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 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 资要继续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 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对各地土地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各项资 金征收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 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启动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 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落实和完善农资 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存量不动、增量倾斜的原则,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逐步完善适合牧区、林区、垦区特点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对农业补 贴对象、种类、资金结算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不准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 民交费。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扩大销区粮食储备规模。适 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 卖机制,做好棉花、食糖、猪肉调控预案,保持农产品市场稳定和价格合理水平。 3.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 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 贷款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 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农业银行、农 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 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 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抓紧制定对偏远地区新设农村 金融机构费用补贴等办法,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针对农业农村特点,创 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监管。建立农业产业 发展基金。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 保费补贴力度。鼓励各地对特色农业、农房等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健全 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 4.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各部门各行业要主动服务“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村倾斜。大中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各种 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 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或者设立专项的农村公益基金会,用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 目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有关部门 要抓紧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下乡支农制度,通过完善精神物质奖励、职务职称晋 升、定向免费培养等措施,引导更多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城市文化和科研机构到农村拓展服 务、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 务“三农”的重要作用。 5.大力开拓农村市场。针对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 高限价,对现行限价内的产品继续实行13%的补贴,超出限价的实行定额补贴,允许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 林场(区)职工。改善售后服务,加强市场监管,严禁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大力发展物 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商贸、邮政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建 设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经营网点,继续支持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 程建设,提升“万村千乡”超市和农家店服务功能质量。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 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加大对兴办农家店的信贷投放。 [1] [2] [3] [4] [5] [6] [7] 二、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6.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基础上,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尽快形成生产能力。 加快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 力水平。有关扶持政策要向商品粮调出量大、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突出的产粮大县(农场) 倾斜。继续减少直至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资金配套。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加快优质 油菜、花生生产基地县建设,积极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支持优势产区发展棉花、糖 料生产。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实施规模,年内覆盖全国所有 农业县(农场)。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支持垦区率先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建设大型农产品基地,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7.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化。支持建设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园艺作物标准生产 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支持畜禽良 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完善扑杀补贴政策,推进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健 全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增加渔政、渔港、渔船安全设施等建设投入,搞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 支持发展远洋渔业。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 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8.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逐步推进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搞好 蓄滞洪区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末级渠系建 设。按期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统筹安排其余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科学规划 论证基础上,启动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快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拓宽水利建设基 金筹资渠道。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新增一 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支持山丘区建设雨水集蓄等小微型水 利设施。通过一事一议、财政补助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 设施建设。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加大财政对农民用 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强基层抗旱排涝和农村水利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9.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 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把800个产粮大县的基本 农田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 投入,有计划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和范围。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对应用旱作农业技术给予补助。 10.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 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 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与 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发展农业 产学研联盟,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农村科技 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 设。抓紧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 范县范围。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启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 划,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推进农用工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 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整地,支持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农机作业。创建国家现 代农业示范区。 [1] [2] [3] [4] [5] [6] [7] 11.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统筹制定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规划,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 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等扶持政策,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加 大力度建设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大型涉农 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逐步拓展交易品种,鼓励生产经 营者运用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市场风险。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支持农产品营销。全面推进双百 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学校及大企业等产销对接, 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 特色农业发展。加强市场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12.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位,结合扶贫开发和库区移民,适当增加安排退耕还林。延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期限,抓 紧制定实施办法。继续推进三北、沿海、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和京津风沙源治理、湿地保护与 恢复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统筹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力度筹集森林、 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从2010年起提高中央财政对属集体林的国家级公 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开展造林苗木、 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中央财政对林木良种生产使用、中幼林和低产林抚育给予补贴。编制林 地保护利用规划,启动森林经营工程,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林地综合产出能力。大 力增加森林碳汇。切实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延长实施年限, 适当提高补贴标准。落实草畜平衡制度,继续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发展舍饲圈养,搞好人工 饲草地和牧区水利建设。推进西藏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 度。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强化草原执法监督。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加快岩 溶地区石漠化和南方崩岗治理,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搞好清洁小流域建设。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三、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13.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 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林下种养业,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推进乡镇企业结构 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 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 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切实维护农 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工伤保 险全覆盖行动,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 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抓紧落实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接续办法。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政策,关心农 村留守儿童。 14.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落实好教师培训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农村学校布局要符合实际,方便学生上学,保证学生安全。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绩效工资和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逐步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搞好农村地区妇幼卫生工作和疾病防治,加强农村食品和药品监管。积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继续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和少生快富工程,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持制度,加强和创新农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 15.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 保障水平。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衔接。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积极引导试点地区适龄农村居民参保,确保符合规定条件的老年居民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落实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健全临时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搞好农村养老院建设,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探索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有效办法。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农村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优先覆盖残疾人。做好农村防灾减灾工作。 [1] [2] [3] [4] [5] [6] [7] 16.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加强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和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如期完成规划任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城乡区域供水。适应农村用电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结合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继续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加强沼气技术创新、维护管理和配套服务。支持农村开发利用新能源,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化利用。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垦区棚户区改造,继续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加强村镇规划,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安全节能环保型住房。实行以奖促治政策,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排水、河道疏浚等试点,搞好垃圾、污水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17.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扩大扶 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地制宜加大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以工代赈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 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稳妥实行扶贫易地搬迁,妥善解决移民后 续发展问题。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治理。扩大贫困村互助资金、连片开发以及彩票 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建设等试点。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积 极开展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研究制定未来10年扶贫开发纲要和相关规划。 四、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8.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继续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 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证书“四到户”,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保 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 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 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要求, 继续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稳定渔民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 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19.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落实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上级审计、监察、组织 等部门参与考核。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 记颁证工作,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力争用3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 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严格限 定在试点范围内,周转指标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一管理,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 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确保复垦耕地质量,确保维护 农民利益。按照严格审批、局部试点、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原则,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改革试点。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 20.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 系的方向转变。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为农民提供多种有效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 合作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各级政 府扶持的贷款担保公司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服务范围,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 金互助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发展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 织,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各种专业服务。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增 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推进“一村一 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 [1] [2] [3] [4] [5] [6] [7] 21.积极推进林业改革。健全林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深化以明晰产 权、承包到户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配套改革。规范集体林权流转,支持发 展林农专业合作社。深化集体林采伐管理改革,建立森林采伐管理新机制和森林可持续经营 新体系。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和评估师制度。逐步扩大政策 性森林保险试点范围。扶持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启动国有林场改革,支持国 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和国有森林资源统一管理改革试点。 22.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水平,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按相关规划和要求, 中央和省级财政继续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的清理化解,推进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 化解试点,防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坚持政府引导、分级负责、农民自愿、上限控制、财政 补助的原则,探索建立新形势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认真总结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试点经验,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扩大试点范围。继续开展农民负担重点治理,坚决防止农民 负担反弹。加快落实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基层社建设,强化县联合社 服务功能。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新形势下 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指导。 23.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 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 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 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有针对性 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 点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 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要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农村宅 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补充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在县域内按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使用,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主要用于产业集聚发展,方便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继续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推动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 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下放管理权限,合理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 24.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支持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提供出口通关、检验检疫便利和优惠。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支持建设出口基地。推动农产品出口信贷创新, 探索建立出口信用保险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支持行 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维护自身权益。充分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保税加工物流等措施,发展 农产品加工贸易。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和农业资源开发合作,制定鼓励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 业“走出去”。引导外资投向鼓励类产业,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 实行灵活高效的农产品进出口政策,建立健全农产品和农用物资进出口监测预警机制,严厉 打击农产品走私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加强进出口农产品质量监督。 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5.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扩大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新型组织的覆盖面,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 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选好配强乡镇党委班子。提高村党组织 带头人队伍素质,注重从转业退伍军人、务工回乡青年、致富能手等党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 记。以明确责任、考核监督、保障服务为重点,加强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管理,及时调整 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抓紧落实对长期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干部、长期担 任县乡党政领导职务的干部实行工资福利倾斜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 推进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建立稳定规范的农村基层组 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加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继续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完善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不断深化农 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完善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制 度,切实加强农民工中党的工作。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26.进一步完善符合国情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 制,规范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因地制 宜推广本村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提议、支委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全村党员大会审议、 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以及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等做法。加强对村党支部、村 委会换届选举的领导和指导,严肃查处拉票、贿选等行为,确保选举平稳有序,防范和制止 利用宗教、宗族等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推进村务 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创建活动,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发 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综 合服务平台,有条件的乡镇要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村设立代办点,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27.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解决好农 村征地、环境污染、移民安置、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农村法 制教育,畅通农村信访渠道,引导农民群众依法理性表达合理诉求、维护自身权益。推进农 业综合执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创建活动,坚持群防群治、依靠群众,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推进农村警务建设,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农 村消防工作,健全农村应急反应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 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和 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巩固农村基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建立党员干部 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农民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按照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 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的要求,指导地方细化考核指标,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 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等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 机制,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落实到领导分工、机构设置、干部配备上,不断提高农村工作领导 水平。切实加大农村政策落实力度,及时组织专项督查。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党的优良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创造性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工商企业的作 用,形成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做好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 的党中央周围,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
本文档为【新时期党的农村方针、政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