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琵琶行教案

2017-09-05 10页 doc 24KB 7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琵琶行教案一、故事导入 《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钟子期 二、作家作品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诗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稹合称“元白”,与诗人刘禹锡合称 “刘白”。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 喻诗;二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 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 造。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创作历程: (1) ...
琵琶行教案
一、故事导入 《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钟子期 二、作家作品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诗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稹合称“元白”,与诗人刘禹锡合称 “刘白”。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 喻诗;二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 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 造。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创作历程: (1) 前期(从入仕到被贬江州司马) 居易少年得志,官至左拾遗。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针砭时弊。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 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 俗流丽著称。《卖炭翁》《观刈麦》等 (2) 后期(从被贬到死)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自己明哲 保身的法宝,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以闲适感伤为主。有《长恨歌》、《琵琶行》。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 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 手。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是其被贬期间创作的千古名篇。 三、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 (略) : 诗前小序写了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略) 四、整体感知 (听朗读带) 诵读感悟 1、文章结构 诗人 琵琶女 秋江夜送客 寂寞守空船 月夜听琵琶 月夜弹琵琶 闻之长叹息 凄凉诉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感伤话谪居 感怀良久立 司马青衫湿 却坐促弦急 琵琶女身世为明线,作者的感受为暗线 2.思考、讨论、回答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点拨: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 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五、合作探究 ?、寻找思路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点拨: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暗写),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明写),第三次演奏在文章 最后一节(明写)(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点拨: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让学生在文中找)。 ?、分析“三奏” 1.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拟设置如下问题:(投影显示) (1)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暗写、略写) 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 (2)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点拨: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此二句在写什么?有何作用?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 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2.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拟设 置以下几个问题:(投影显示) (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音乐无形,诗人是借助什么手法表现无无形音乐的? 1、借助双音节词、象声词、叠词,如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 2、双声、叠韵词的使用。间关、幽咽、呕哑、嘲哳(效果:直接模拟声音,或者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 节奏感,加强了音乐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感) 3、直接议论,为乐曲作解说;直接妙语点睛,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揭示乐曲的无穷含蕴。如:“未 成曲调先有情”。 4、侧面烘托,写艺术效果。通过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 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 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 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 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 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 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 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的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 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 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 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润,诉说着琵琶 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 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啊。是 啊,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第四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 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 恨。为何?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 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 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碎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 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衰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 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 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 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何艺术效果?(略) 提示:与“喝彩”,“经久不息的掌声”等比较,哪种效果更好? 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全诗描写重 点,最精彩的地方) 3.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略) 司马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 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分析“三感” 1.在第一次感悟中拟设置以下问题:(投影显示) (1)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2)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3)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2.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联系琵琶女的身世 来感知文章)。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 (1)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明确:第四节 (2)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 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识”的主题。 (3)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3.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让学生回答: 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 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六、整合评价 总结课文 ?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 点拨:白居易是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再 加时值秋天,且“醉不成欢惨将别”,以致心情落寞。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 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 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呼应课堂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在课堂结构上首尾呼应。)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 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 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 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七、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明湖居听书》片断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 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 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 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 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 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 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 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 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 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 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 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的绘声艺术 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怎样描绘才能使之形象、可感呢? 唐代白居易的《琵 琶行》与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 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小说,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分 析如下: 二者对声音的描写都可分为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两部分,从两方面写出了琵琶女及王小玉说书技艺 的高超、绝伦。先来看正面描绘: 八、布置作业
/
本文档为【琵琶行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