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陈涉世家

2017-09-20 14页 doc 45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8870

暂无简介

举报
陈涉世家21、《陈涉世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过程与方法 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
陈涉世家
21、《陈涉世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过程与方法 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而司马迁却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题】:《陈涉世家》 二、资料交流: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也是著名思想家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 “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三、介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读 2、译(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感悟(把握内容、挖掘内涵) 4、掌握古汉语知识与古文化常识 四、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大意 五、新课讲授: 1、全班朗读第一段 2、自读自译:辍耕之垄上:辍,停止;之,到、往若为佣耕:若,你; 3、提问理解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明确:“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 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4、全班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这样的高压统治还妄言千秋万代,真如痴人说梦一般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可谓是拥有造反的本钱了 【作业布置】: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回讲到,九百谪戍之徒,因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此时到了性命攸关之际,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时正是这一场大雨,引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泽乡暴动 二、新课讲授: (一)、学生疏通文意,理解大意 (二)、分析课文内容: 1、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 明确: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兵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一次征发就有900人,可见摇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 2、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明确: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 3、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明确: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减众” 4、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课堂小结:第2自然段作者交代了起义地点、有利条件等起义背景,又进一步描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过程,最后达到了“威众”的目的,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特点 三、熟读背诵 【作业布置】:熟读背诵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陈胜吴广大泽乡率九百戍卒起义,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命运会如何发展呢?要知道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一支虎狼之师 秦灭六国靠的就是这支战无不胜的大军自商鞅变法以来,强大的秦军通过一次次战争消耗东方列强的军事力量在130年的时间里,秦军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到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再也没有对手能够与秦军抗衡,秦王嬴政就此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十年统一战争期间,六国军队的伤亡总数超过了2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公元前221年,最后的齐国不战而降,秦军挺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至此,战国时代结束,秦帝国诞生了 二、新课讲授: (一)、疏通文意 (二)、讲析课文: 1、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三方面内容,A并杀两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 2、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有何用意? 明确: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3、课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 4、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三、品读、拓展: 1、背诵下面句子,并理解在文中的作用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起义的直接原因) (2)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根本原因) (3)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起义的舆论准备) 2、试从课文内容归纳分析陈胜的性格 【作业布置】:配套练习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原因  直接  失期,法皆斩 根本  天下苦秦久矣 策略  楚人怜楚将项燕 立公子扶苏 舆论  篝火狐鸣 鱼腹藏书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 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 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 一、导入     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 二、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四、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大意 第一段: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重点字词, 使:派遣    以:用,拿,把,介词  易:交换    其:加重语气,一定 加惠:给予恩惠      大:大片土地,形容词作名词  虽:转折连词,即使      然:代词,这样  于:从      弗:不  使:派遣,动词    使:出使 ,动词      于:到 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清醒、不悲不亢) 评析: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第二段: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重点字词: 以:用,拿      听:听从  何也:是什么原因呢?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忙  以:凭借      以:因为,介词  错意:置意错,通“措”  广:使……扩充,形容词使动用法逆:违背        轻:轻视,看不起 与:通“欤”          若:像  是:这样,如此        虽:即使,让步连词  直:只,仅仅 2、品读第二段对话 (1)安陵君不愿易地,秦王态度如何?哪句话课看出?   “不悦” “……轻寡人与?”(咄咄逼人) (2)面对秦王的咄咄逼人与“不悦”,唐雎如何应对?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坚定立场、不卑不亢、沉着应对)                评析: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三段:秦王怫(fǘ)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重点词语解释 怫然:盛怒的样子        谓:对    公”先生    尝:曾经    伏、流:使……伏;使……流      布衣:平民  免:脱去      徒:光着  抢:撞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仓:通“苍”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详  若:如果  必:一定    缟素:穿丧父    是:这样 2、品读第三段对话 (1)唐雎坚定的立场——不易地,秦王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 怫然怒”“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骄横狂妄) (2)唐雎如何应付?有什么行动?“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机智、正气凛然、针锋相对)“挺剑而起”(勇敢)    评析:唐雎跟秦王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对于秦王的淫威,唐雎毫不畏惧,用排比句式列出史上有名的刺客,表明自己的立场,让秦王感到恐惧表现出维护国土的誓死决心 第四段: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重点字词解释 挠:屈服      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谕:明白,懂得                      以:凭着  徒:指          以:因为 2、品读第四段对话   面对唐雎的“挺剑而起”,秦王作何反应?“长跪而谢之”    评析:写斗争结果,秦王被唐雎折服唐雎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五:整体感知课文,探讨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A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也”   B“秦王不说”,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解释为“因此,于是”,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国之弱   C秦王羸政当时未统一全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小结: 通过课文分析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安放】 轻寡人与    【“与”通“欤”,语气词“吗”】 仓鹰击于殿上  【“仓”同“苍”,青色】 寡人谕矣  【“谕”同“喻”,明白,懂得】 2、词类活用 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活用动词,“扩大,补充”】 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活用动词,“轻视,看不起”】 天下缟素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伏尸百万  【伏、流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且秦灭韩亡魏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3、一词多义 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 虽: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转折连词)        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假设连词) 徒:  免冠徒跣(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夫:  此庸夫之怒也(fū 成年男子名词)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fú 发语词无义) 以:  以头抢地耳(以:介词“用”)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介词“凭借”)        徒以有先生也(以介词“因为”) 4、古今异义 岂直五百里哉    直:【古:只,只是;  今:不弯曲】 休祲降于天      休:【古:吉祥;      今:休息】 长跪而谢之曰    谢:【古:道歉;      今:感谢】 课堂练习: 课后巩固:   隆中对 教学目标: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难点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陇亩(long3)倾颓(tui2)猖蹶(chang1jue2)存恤(xu4) 夷越(yi2)胄(Zhou4)殆(dai4)沔(mian3)诣(yi4)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L一 作者陈寿233—297字示祚zuo4 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 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 国的历史。 2.时代背景简介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 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一黄 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 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 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 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 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 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因此,他十分希望 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 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 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三、正课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音,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5.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6.请一生翻译全文。 7.再次朗读全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四、小结 1.一词多义 谓 认为 调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日 已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信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用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2.古今词义 顾 古义 拜访 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 照顾 凡 古义 总共 凡三往 今义 平凡 孤 古义 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 今义 孤立 殆 古义 大概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 危险 日 古义 一天天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 太阳 3.词性活用 箪 用革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4.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5.句式 1)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 君与俱来。 (3)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 4)递进复句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五、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看拼音写出汉字。 (long3)亩 倾(tui2) 存(xu4) 猖(jue2)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谓为信然2.将军宜枉驾顾之 3.凡三往4.欲信大义于天下 5.遂用猖厥6.汉室顾颓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全文,质疑。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0]已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这节课,我0]将深入探究课 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2.提问: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提问: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调为信然”? 讨论并归纳: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 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4.提问: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讨论并归纳: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做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5.提问: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 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 理想。 6.提问: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提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讨论并归纳: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 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 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8.提问: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讨论并归纳;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 而不可图也。 3)荆州是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 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5)刘备是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9.提问:课后练习三。 讨论并归纳: 1)文中“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 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这句介 绍诸葛亮生平与(隆中对)相似,不同在于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本文 是“时人异焉”,课文是“时人莫之许也”,只有诸葛亮的朋友“谓为信 然” 文中“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与(隆中 对比较为简略。课文先写徐庶的介绍,再写先主三顾茅庐问计。 文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关于对策的具 体内容本文省略。课文最后还加上关、张对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的 反应,从侧面写出刘备如鱼得水的感受。本文则没有这情节。 2)诸葛亮“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孙权“遣军三万以助 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 益 四、小结 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诸葛亮在对策中 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 能和军事才能。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8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 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 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 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琼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27,乃建奇策,身使别、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 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 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 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各狙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毕 专之。于是刘、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当J匕之时,亮 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凌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 无身之日,则未能有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戢,屡耀其 武。……青龙二年春,亮率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 年,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霖 之味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躬耕于野 2)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3)身使孙权 4)备得用与武帝交做 2.下面句子的“以”解释为“认为”的一项是() A.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显 B.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C.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D.以亮为军师将军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亮少有选群之才,英霸之器*诸葛亮年轻时有超过一般人的 才能,英雄争强的本事。 B.[亮深谓备雄姿杰出]诸葛亮深深地感到刘备相貌不凡品德超 过一般。 C.[遂解带写诚]于是解下腰带写了一封诚挚的信。 D.[而备失势众寡]而刘备失去依靠兵力很少。 4。文中写刘备去世后,诸葛亮采取怎样的政策管理国家? 答:
/
本文档为【陈涉世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