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可惜沧海难追鲁仲连

2017-09-02 43页 doc 76KB 6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可惜沧海难追鲁仲连[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可 惜沧海难追鲁仲连 篇一 :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可惜沧海难追鲁仲连 鲁仲连 晋人左思在《咏史》诗中说:“吾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诗仙”李白在其《古风》里面也写道:“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鲁仲连是何许人也,竟让2大文豪如此折腰钦佩?他又有什么样的功业让后人敬仰呢? 鲁仲连,齐国人,又叫鲁连子、鲁仲子或者鲁连,是战国稷下学派后...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可惜沧海难追鲁仲连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可 惜沧海难追鲁仲连 篇一 :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可惜沧海难追鲁仲连 鲁仲连 晋人左思在《咏史》诗中说:“吾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诗仙”李白在其《古风》里面也写道:“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鲁仲连是何许人也,竟让2大文豪如此折腰钦佩?他又有什么样的功业让后人敬仰呢? 鲁仲连,齐国人,又叫鲁连子、鲁仲子或者鲁连,是战国稷下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此人善出奇谋而又持高节,不肯入仕当官,喜欢四处游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很有侠士风范。 幼时的鲁仲连在稷下学宫师从徐劫,专攻“势数”之学,因为勤学善思,博闻强识,所以颇受老师喜爱。他思维敏捷,很小即以辩才闻名遐迩,当时的齐国人都津津乐道于他12岁驳倒田巴以及三次责难孟尝君。 田巴是稷下学宫赫赫有名的辩士,曾“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白,异,一日服千人”,但12岁的鲁仲连却以“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的例子阐明了“人应该先急后缓”的道理,告诫他“急者不救,则缓者非务”,“夫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提醒他国家危机四伏,形势紧急,那种为辩而辩,脱离实际的辩论毫无意义。最后,田巴心悦诚服,不但当着徐劫的面夸鲁仲连“乃飞兔也,岂直千里驹”,而且终生闭嘴,不复辩论。 孟尝君在齐国当丞相的时候,久闻鲁仲连大名,想要得到他。孟尝君很爱端架子,只是派了1个人去请召鲁仲连,结果被鲁仲连一口回绝。孟尝君不甘心,又派这人去,还对他说:“你告诉鲁仲连,他来之后我将奉他为上宾。”鲁仲连想,这个孟尝君实在不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干脆去一趟把话说明白,好让他死了这份心,省得老是纠缠不清。于是,他就跟来人一起来到孟尝君的相府。 事也凑巧,这会儿孟尝君正打算撵走一些在他看来没什么本事的食客。这件事还没宣布,消息却已经走漏了,门客们觉得受到侮辱,都聚在门下大闹,叫嚷着要走一块走。这下孟尝君着了慌,心想:“如果食客们都走了,我孟尝君的一世英名可就只能扫地了。” 正手足无措的时候,鲁仲连到了。孟尝君连忙出迎,没料到迎头便遭到鲁仲连的严词指责。鲁仲连认为孟尝君驱逐合人是很不对的事情,他告诉孟尝君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用人的关键在于用其长而不用其短;自己不会用人,反而说人家无才并遗弃之,这是“不肖” 和“拙”,并指出遗弃人才会有树敌招祸的危害。孟尝君听了很惭愧,不再考虑驱逐门客。鲁仲连接着又向他陈明了自己不愿为门客的想法,并趁机讥讽他并不是真的“好士”,批评孟尝君薄士、贱士的做法,提醒孟尝君应该平等真诚的对待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贤才。他的一席话说的孟尝君哑口无言,孟尝君见鲁仲连实在没有投奔之心,也就只好放弃了。 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又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 长平战役结束后,秦军乘胜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魏国的安厘王差将军晋鄙去解围。但由于惧怕秦军,晋鄙走到汤阴就按兵不进了。魏王又派客籍将军辛垣衍化装后从小路偷偷地进入邯郸城,通过平原君向赵王传达意见说:“秦国之所以要急迫地围困赵国,是因为以前和齐闵王争僭皇帝的称号,后来秦国取消了皇帝称号实因齐国的缘故,本心是不愿取消的。现在齐国更加虚弱了,天下只有秦国实力最强。我看秦王不一定是贪图贵国的邯郸,他的意思是想做皇帝呢。赵国如果真能派使者去秦国,尊秦昭王为皇帝,他一定高兴,就会把军队撤回去了。”平原君听了,很是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候,鲁仲连正巧在赵国游历,他听到消息后急忙来见平原君,问道:“这件事怎么样了?”平原君焦躁地说:“咳,我还敢说什么事呢!百万大军折损在国外,现在邯郸也被人包围了,魏王派了辛垣衍来,要叫赵国去尊奉秦王做皇帝,这个人到现在都还在这里没走。我还敢说什么事呢!”鲁仲连责备平原君说:“我起初还以为您是天下的贤公子昵,到 现在才知道您并不是!辛垣衍现在在哪儿?我请求代替您斥责他,把他打发回去。” 鲁仲连见到辛垣衍后向他痛陈秦国称帝的危害,说将来不但赵国会灭亡,魏国以及辛垣衍所在的梁国都会被秦国所灭,到那时后悔都来不及了。说得辛垣衍面红耳赤,不敢再劝说秦国称帝的事情。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遂引而退去。 赵国得救后,平原君欲封赏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后来平原君大摆酒席,在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起身走到鲁仲连面前,用千金祝鲁仲连长寿。鲁仲连笑着说:“所谓的贤士,为人排除忧患,消除灾难,解开纷乱而不收报酬,假如要报酬的,则是商人。我不忍做那种人。”说罢即辞别平原君离开了,二人终身没有再见面。 鲁仲连尤为世人称道的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从不把爱国挂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的斗争实践中。 燕昭王命上将军乐毅率军攻打齐国,侵占72城。后来,燕王听信谗言把乐毅罢官回乡。齐将田单趁机反攻,以火牛阵取胜,一口气收复71城。当最后反攻到燕国侵占的齐国西界聊城时,燕将乐英防守甚严,负隅顽抗,齐国损兵折将,耗时一年多也没能收复。而此时城中也粮草断绝,大街小巷饿殍遍地,乞丐成群。 无奈之下,齐将田单请来周游列国的鲁仲连商讨对策,鲁仲连分析道:“守城将领乐英是乐毅的侄儿,自幼跟叔叔长大,骁勇善战,但燕王昏庸,乐英不受燕王信任,也不敢回燕国,想投降齐国,又怕 落个不忠之名。齐军以武力相逼他一定不服,若修书一封,射入城中,晓以利害,说不定能使他三思而行。”田单依计而行,书信一封说:“我听说聪明的人不背时而弃利,勇敢的人不怕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考虑自己而后考虑国君。但现在您逞一时的气愤,不顾念燕王,是不忠;身亡于聊城而威名不扬,功败名灭,后世无所称颂,是不智。还是请您好好想想吧。”乐英收到信后再三阅读,回帐大哭,三天不能决断,因而仰天叹息道:“大丈夫处世实在难呀!与其人杀我,不如自杀。”说完他大吼一声,拔剑自刎而死。因守城燕兵失帅,齐军很快收复了聊城。 一箭书救下聊城,齐王要封鲁仲连官爵,鲁仲连婉言谢绝。他为何辞封让爵呢?原来田单攻破聊城之后大肆屠杀平民,鲁仲连对人说:“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于是他“逃隐于海上”,泛舟垂钓,甚是逍遥。然而正当鲁仲连远离朝市,自得其乐的时候,时局骤变。一日,鲁仲连邀好友颜镯在湖中青丘饮酒,家人忽报秦兵攻破京城临淄,齐王降秦。鲁仲连听后老泪纵横,不由得仰天长叹:“苍天啊苍天,你为何善恶不分让暴秦得势!”说罢纵身跳入湖中,颜镯想急救却已经来不及了。 鲁仲连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之即倒,功成身退,销声匿迹,其“侠隐”人生实在是潇洒之极!他深邃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超人的智慧,组成了1个富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鲁仲连,无怪乎像李白这样既爱行侠仗义,又喜隐居石泉之人对其崇拜不已。 篇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平原君欲封鲁仲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下列各项中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辞:鲁仲连辞让再三 停数日,辞去 B、以:以千金为鲁仲连寿皆以美于徐公 C(为:仲连不忍为也 故不为苟得也 D(终:终不肯受 终身不复见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中的仲连有哪些品质让人敬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考点: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文言文: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 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文体分类: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奏议 书论 铭诔 诗赋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朝: 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 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论辨 序跋 奏议 书说 赠序 诏令 传状 碑志 杂记 箴铭 颂赞 辞赋 哀祭 现代: 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 标准: 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 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 成一类 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 说理文 杂记文 应用文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文言文与现代文比较: 比较文言文现代文长短言简意赅较长篇出处用法书面语为主“我手写我口”为主,亦经修饰语感古雅精炼通俗易明文法词组词序弹性较大词序明确用词1单字已有独立意思两字词为主用词2一字多用异字异用用词3之的句末助语词已、矣、乎、也...了、吧、啊、吗...标点标点少而简逗句为主标点繁多例《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庖丁解牛》《出师表》《六国论》鲁迅《呐喊》自序 朱自清《绿》冰心《纸船》舒乙《香港最贵的一棵树》流传限于曾学习文言的人,须有一定传统文学修养一般小学生也看得懂,广传于华文世界习法背诵为主,辅以字词拆解字词析解为主,辅以文法分析 考点名称:文言实词文言实词: 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文言实词特点: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一词多义; 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虚词与实词: 虚词是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虚词包 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文言文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反之则为实词,也就是考试时经常考到的那些,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推敲实词含义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 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 否顺畅。 文言实词释义九法: 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 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1. 从字形推词义。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2. 从通假字推字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 例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武器还很锋利而胜 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 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词义。 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 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 5. 凭对文推词义。 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 6. 凭上下文推词义。 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 例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 7. 随文引申推词义。 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 例如:“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 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 9. 用析句法推词义。 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 词类去推求词义。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 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 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实词和虚词: 从功能上看: 实词能够充任主语、宾语或谓语,虚词不能充任这些成份。 从意义上看: 实词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处所、时间等等,虚词有的只起语法作用,本身没什么具体的意义, 如“的、把、被、所、呢、吧”,有的表示某种逻辑概念,如“因为、而且、和、或”等等。 除此以外,实词和虚词还有以下一些区别: 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虚词绝大部分是粘着的。 绝大部分实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 例如“有”可以组成“我有”“都有”,也可以组成“有人”“有进步”“有吗”。 绝大部分虚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固定的。 例如“吗”“的”总是后置的,“被”“也”总是前置的。 实词是开放类,虚词是封闭类。 所谓开放类,指是的难于在语法书里一一列举成员的大类。 所谓封闭类,是指可以穷尽地列举其成员的不很大的类。考点名称:文言虚词文言虚词: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 主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初中常用文言虚词及用法: 一、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 表示并列关系。如: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表示并列时 ,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表示递进关系。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表示承接关系。如: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表示转折关系。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表示假设关系。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表示修饰关系。如: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表示因果关系。如: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表示目的关系。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吾恂恂而起。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 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何 1.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 大王来何操,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徐公何能及君也, 2.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徐公何能及君也,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 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何以战, 三、乎 1.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欲安所归乎,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介词,相当于”于”。 在。 出,跳梁乎井干之上。 对、对于。 吾尝疑乎是。 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四、乃 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反而”、”才”等; 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进行翻译。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臣乃敢上璧。 项王乃复引兵而乐,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五、其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 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的”。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 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 其孰能讥之乎。 汝其勿悲~。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 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 人之过哉, 吾其还也。 六、且 1.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河水清且涟猗。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七、然 1.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可是……”。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是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2.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輮使之然也。 不然,籍何以至此, 3.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大石……森然欲搏人…… 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 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 成然之。 文言虚词的使用技巧: 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 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 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 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 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 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的虚词的用法。 4、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如“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 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 等。 文言虚词小故事: 1(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众应之。既而,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 ;其行,乃巾帼英杰而。 注释: 连词,表并列。 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连词,表假设。 代词,通“尔”。你,你的。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递进。 连词,表修饰。 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连词,表承接。 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2(何 “徐公何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也,其所据何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其大也~然何人能忘情耶,何以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 注释: 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代词,做宾语,什么。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3(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而王胡为乎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 注释: 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介词,相当于“于”,“在”。 语气词,表感叹。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 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句末语气 助词,表疑问。 4(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读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大为感佩,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无乃自高耳。 注释: 副词,表承接,于是。 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 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 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 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 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考点名称:一词多义一词多义: 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 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 几十个义项。如 故: 1、旧知识 2、特意 3、原来 4、所以 初中常见一词多义举例: 一、安:怎么 二、卑:身份低微 三、备: ?周全、详尽。 ?具备。 ?准备。 四、被:同”披”,穿 五、鄙: ?鄙陋、目光短浅 ?出身鄙野 六、毕:全部 七、薄: ?迫近,接近。 ?轻视。 八、策: ?马鞭。 ?鞭打、驱使。 ?记录。 九、长: cháng ?长度。 ?与”短”相对。 ?长久,健康。 ?永远。 ?排行最大 十、称: ?相当、配合 ?称赞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 使用现代汉语写出文言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主要考察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如: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是不会容纳你的。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洁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 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例如: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及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文言文翻译题易混易错: 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 以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做到“字词一一对映,句式应有体现, 句子没有语病, 句意没有改变”。 但是, 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学生在答题时常在一些易错易混点上出错, 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失分, 主要的易错易混点有: 一、专有名词, 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 遇到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 可不作翻译, 把它保留下来。 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 也不用翻译, 但有的同学 偏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错误译文:永乐人在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参考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错因分析:句中犯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永乐”是年号名词。 二、该译不译, 文白掺杂 在翻译句子时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 导致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 例: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错误译文:当时陶侃为闲官,周访举荐他为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以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为妻。 错因分析:本句犯了该译不译,文白掺杂的毛病。句中“为”是动词,应译为“担任”,“以”为介词,应译为“把”。 参考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三、今古异义, 以今义解古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已扩大, 有的已缩小,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 有的词义已经转移。 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 切忌盲目替代。 例: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错误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夫人的弟弟,况且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错因分析:此句中的“夫人”是古今异义,应为“众人”。 参考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错误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就见到了自己的亲信。 错因分析:“亲信”应为“亲近信任”,犯了盲目地以含义替代古义的毛病。 参考译文: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皇帝亲近信任。 四、脱离语境, 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以免误译词语。 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错误译文:谥号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原因是,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错因分析:“所以”在文言文中可以译为“用来做什么”,也可译为“因为”。本句结合语境应为“用来做什么”。 参考译文: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 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五、该补不补, 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才完整, 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 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错误译文:我喜爱他,不会背叛。让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 错因分析:句子中省略了成分,翻译时没有补出,造成句子不通顺。 参考译文:我喜爱他,不会背叛。让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 六、该调不调, 语序混乱 在古汉语中常用倒装句, 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 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 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 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 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错误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向刘尚靠拢转移到江的南岸,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错因分析: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就要调整 语序。 参考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句子翻译点拨: 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 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一是意译,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 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 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 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 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 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 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 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 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 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 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 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篇三 : 鲁仲连:鲁仲连-生平,鲁仲连-简介 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善于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公元前260年,秦军围困赵都邯郸,他以利害劝阻赵、魏大臣尊秦为帝。赵、魏两国接受他的建议,联合燕、齐、楚等国共同抗秦,邯郸解围。公元前249年,齐国派军收复被燕占据的聊城,年余不下,百姓灾难沉重,他以亲笔书信劝说燕将撤守,齐复得聊城。《汉书?艺文志》有《鲁仲连子》14篇,今佚。有清马国翰辑本。 仲_鲁仲连 -生平 鲁仲连 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人,又称做鲁仲连子、鲁连子和鲁连。鲁仲连生卒年代不详,根据专家们的推算大约是公元前300一前250年。史记记载“鲁仲连者,齐人也。”,并没有说清鲁仲连具体 是哪里人。因此只有根据地名进行推测,王士桢在《池北偶谈》中说:“新城东北锦秋湖上,有鲁仲连陂,传为鲁仲连所居。”,而又在《皇华纪闻》中说;“茌平县有鲁连村。吾邑之北近古狄城,亦有鲁仲连陂,鲁仲连冢。”。为什么会有2个地方有鲁仲连陂呢,我们可以从史记得知鲁仲连最后是归隐于东海。东海,又叫少海,即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境内的锦秋湖。湖南岸有个华沟村,古称鲁连陂,就是当年鲁仲连隐居的地方。由此可以推断,鲁仲连是生于茌平县,卒于归隐之处新城。 (,仲_鲁仲连 -简单介绍 鲁仲连鲁仲连战国时名士。亦称鲁连。今茌平人。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为其排难解纷。赵孝王九年,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20余年后,燕将攻占齐国的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言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一一推辞,退而隐居。《汉书?艺文志》载有《鲁仲连子》14篇,今佚,仅有清朝马国翰辑本。 幼时的鲁仲连在稷下学宫曾从师徐劫,专攻“势数”之学。因为他勤学善思,博闻强记,所以颇为老师喜爱。尤其是他思维敏捷,口若悬 河,很小即以辩才闻名遐迩,为时人青睐。当时的齐国人都津津乐道于他十二岁驳倒田巴以及三次责难盂尝君的故事。田已是稷下学宫赫赫有名的辩士,曾“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但十二岁的鲁仲连却以“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的例子阐明了“人应该先急后缓”的道理,告诫他“急者不救,则缓者非务”,“夫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提醒他国家危机四伏,形势紧急,那种为辩而辩,脱离实际的辩论是毫无意义的,“有似枭鸣”,和夜猫子叫没什么区别。最后田巴在鲁仲连强有力的驳斥下心悦诚服,不但当着徐劫的面夸鲁仲连是“飞兔骠袅”似的绝世英才,而且杜口易业,终身不复谈。 鲁仲连鲁仲连在临淄稷下学宫期间,与盂尝君田文过从甚密。《战国策》和《太平御览》里记载了他与盂尝君言语交锋的3个故事。一是在《齐策三》,鲁仲连规劝孟尝君勿逐舍人。鲁仲连先是举了在一定情况下猿猴不如鱼鳖,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不如农夫的例子,然后阐明“故物舍其所长,亡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的道理,告诉孟尝君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用人的关键在于用其长而不用其短。自己不会用人,反而说人家无才并遗弃人家,这叫“不肖”和“拙”,并且指出了遗弃人才会树敌招祸的危害。最后,孟尝君听从了鲁仲连的劝告,没有驱逐舍人。二是在《齐策四》,鲁仲连讥讽孟尝君非好士。鲁仲连先用“雍门养椒亦,阳得子养”的例子反衬孟尝君养土的虚伪和吝啬,批评孟尝君薄上、贱士的做法,待孟尝君狡辩不是自己薄士,而是士今不如古之机,又用孟尝君厚待所有的马结果终得良马,厚待所 有的妃子结果终得美女的事实,类比出“应该厚待所有的士以求贤才”的观点,提醒孟尝君应该普遍提高士的待遇,平等真诚的对待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象古士那样的贤才。三是在《太平御览卷184》,鲁仲连与孟尝君谈论“势数”之学,鲁仲连深得徐劫势数真传,不但理论上炉火纯青,而且实践上运用自如。他在跟孟尝君讲势数时,没有从理论到理论,而是深入浅出,形象直观的用“关门”这一日常行为做例子。 鲁仲连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稷下学宫中的“天口骈”田骈、“谈天衍”邹衍等人大多务虚谈玄,斗嘴诡辩,将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到尽致,而鲁仲连则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把爱国挂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的斗争实践中。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横扫齐国,半年内攻下齐七十余城,除莒和即墨两城外,齐国广大地区惨遭沦陷。五年后,即墨守将田单率军民众志成城,顽强抵抗,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并乘势以摧枯拉朽之势进行了战略大反攻,“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就在复国形势一片大好之机,距鲁仲连居住地不远的狄邑成了田单难啃的硬骨头。在攻打狄邑之前,鲁仲连断言田单短期内攻不下狄邑,结果鲁仲连的话不幸言中,狄邑三月不克。田单既苦恼又奇怪,就去向鲁仲连请教。鲁仲连直言相告田单,过去在即墨时是“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 之气”,上下一心,同仇敌;而现在呢,随着地位、境遇的变化,田单“黄金横带”,只顾养尊处优,“有生之乐,无死之心”,不再身先士卒,不再不怕牺牲了,所以小小狄邑就成了“拦路虎”,久攻不下。田单听了鲁仲连切中要害的分析后,恍然大悟,回去后亲临战阵,挥旗擂鼓,一举就攻克了狄城。过了不久,田单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鲁仲连的故乡——聊城城下。由于燕国大将负隅顽抗,垂死挣扎,田单攻城很不顺利。正一筹莫展之机,鲁仲连来了。因为鲁仲连精通势数,对当时齐、燕两国的局势和燕将的性格、心理分析透彻,把握准确,所以鲁仲连提笔给燕国大将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以“攻心为上”,“擒贼先擒王”。在这封信中,鲁仲连先是结合齐、燕两国的局势,谆谆告诫燕将死守孤城是非忠、勇非智;又站在燕将的角度上,分析归燕、降齐的不同好处;最后又用曹沫和管仲的例子指出“行小节,死小耻”是不明智的做法,劝诱燕将以“小节”而成“终身之名”,以“小耻”而立“累世之功”,放弃聊城。 鲁仲连鲁仲连说到心坎里的一番话令燕将心服口服,罢兵而去。就这样,鲁仲连用语言攻下了聊城,一箭书退敌百万兵,创造了中国军事史和论辩史上的奇迹。从鲁仲连帮助田单攻狄、复聊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出,鲁仲连不仅仅是聪慧过人、才智非凡的语言大师,不仅仅是善于排患解难、解人缔结的及时雨和热心肠,而且更是1个急公好义、有着强烈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救民于水火的平民爱国者。他 生于聊,居于狄,对聊城人民和狄邑人民感情深厚;他生逢国家败亡、山河破碎的乱世,对光复祖国充满期望;是他两次出山,助田单一臂之力的心理内因。 仲_鲁仲连 -影响 鲁仲连鲁仲连不仅在破燕复齐的进程中出奇谋,立奇功,为光复祖国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当时的国际外交舞台上,也能时刻以齐国利益为重,扶危济困,仗义直言,一展齐国高士的风采。其中“痛斥辛垣衍,义不帝秦”的事迹广为后世传颂。据《战国策?赵策三》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周赦王五十七年,秦为了达到称帝的目的,扩张疆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安王得到这个消息后急忙派大将晋鄙火速驰援赵国。秦昭襄王得知魏出兵救赵,写信恐吓魏王,扬言谁救赵先攻击谁。魏王收信后救赵决心发生动摇,命令晋鄙留兵于邺。既摆出救赵的姿态,又不敢贸然采取行动。他还派魏将辛垣衍秘密潜入邯郸,想通过赵相平原君赵胜说服赵孝成王一起尊秦为帝,以屈辱换和平,以解邯郸燃眉之急。平原君在内忧外患灾祸频仍的情况下,乱了方寸。正在这紧急关头,在赵国游学的鲁仲连出现了。 鲁仲连做为1个齐国人在强秦围困下的邯郸城中出现,并非历史的偶然。因为强秦围困邯郸的目的是为了称帝,而秦称帝对齐国的国际地位极为不利。如果秦称帝,其他五国再一归附,齐国的灭亡之日就屈指可数了。鲁仲连通晓“势数”,深谙国际力量的变化给齐国带来的后果,于是他挺身而出,为了齐国的利益拼死一辩。在平原君赵胜的引荐下,他见到了辛垣衍。首先,他直接了当、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 虎狼之邦的本质:“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声明自己宁可“赴东海而死”也决不为之民,在魏国人面前显示了齐国人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继而具体指明了救赵的策略——迅速组建魏燕齐楚同盟,联合起来救赵击秦。当辛垣衍声称魏国不想救赵时,鲁仲连举了“齐威王生而朝周,死则叱之”的例子力陈秦称帝之害。周天子活着之际,齐威王年年朝拜,不管周“贫且微”,也不管“诸侯莫朝”,可谓是忠诚之至,尽了臣子之礼;可周天子死之际,仅仅因为齐国的使臣去晚了点,周的使臣就亲赴齐地,扬言要斩威王。 鲁仲连可见,帝和臣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帝对臣的要求是苛刻严厉的,帝是“反复无常”的。鲁仲连的言外之意是,魏一旦尊秦为帝,必然要丧失国家自主权,必然要受秦的摆布和苛责,尊秦为帝,对魏国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接着,当辛垣衍说畏秦,并恬不知耻的大放厥词说秦和魏是主仆关系时,鲁仲连先是用归谬法得出“秦王烹醢梁王”的假设性结论来激怒辛垣衍,后又用纣虐三公、王轻视邹鲁的例子来警示辛垣衍,尊秦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鲁仲连说,鬼侯、鄂侯、文王,是纣王的3个诸侯,对纣王是极端忠诚,毕恭毕敬的。可是鬼候把女儿献给纣王,纣王因为嫌他女儿丑就把他剁成了肉酱;鄂侯替鬼侯说情,讲了几句公道话,结果被纣王晒成了肉干;文王听到鬼侯鄂侯的遭遇,仅仅表示了一下同情,叹了口气,纣王就把他关进里一百天,想趁适当的机会杀死他,可见,“帝”从来都是残暴专横,蛮不讲理的。不管你赤胆忠心也好,不忠诚也罢,只要稍微违 背了他的意愿,惹他不高兴,他就会对你横加杀戮,视你为草芥。鲁仲连向辛垣衍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告诉辛垣衍,即使就如辛垣衍所言,魏国甘愿臣服秦国,秦国也不会放过魏国。你越软他就越欺负你,直至把你灭亡。 鲁仲连又说,乐毅破齐后遑遑如丧家之犬的齐王,就因为有过“东帝”的称号,便不把鲁国和邹国放在眼里。明明是亡国之君,到人家国家里避难,却偏要摆出帝王的威严,三喝四,要这要那。鲁国人准备用猪、牛、羊各十头的太牢招待他他都嗤之以鼻,竟然要求鲁国国君避开正朝住在外面,交出钥匙、撩起衣襟、端着几案在堂下侍候他进餐。邹国国君刚刚去世,齐王吊唁时,竟让邹国人把国君的灵枢从北面移向南面,让他坐北朝南吊唁。鲁仲连通过这个例子提醒辛垣衍,魏国假如尊秦为帝,秦就会以帝的身份来苛求、命令魏做这做那,不会再把魏当成平等的诸侯来看待。到那时,魏将不会有尊严可言,只能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秦为刀俎,魏为鱼肉”。最后,鲁仲连又从魏王和辛垣衍的个人角度有针对性的分析了他们尊秦为帝的下场。如果尊秦为帝,秦国会越来越野心膨胀,肆无忌惮。秦王会安排他的人,如大臣、子女呀进入魏国的宫廷,会慢慢的让梁王成为他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傀儡,会架空梁王,使他成为有名无实、完全听命于秦的“买办”。而那时的辛垣衍,也会因为他是魏王的心腹而被秦想方设法排挤出朝臣的行列,不再有现在的尊位和荣华富贵。由于鲁仲连在连续重复述说尊秦为帝的危害的基础上,切入了辛垣衍的要害,所以,辛垣衍听了坐立不安,最后改变了主张,声称自己再也不敢妄谈尊秦为帝的事了。因而鲁仲连的一番既慷慨激昂又含蓄深 刻的说辞取得了效果,大获成功。 鲁仲连说服辛垣衍后,秦将为之震惊,后撤50里。再后来,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坚辞不受;又赠给鲁仲连千金,鲁仲连仍是坚辞不受。最后,弃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的鲁仲连,甩下一句:“对于天下人来说,最可贵的品质,是为人排患解难,却从不索取回报。如果有所取,那就是商人的勾当,我不愿做。”飘然而去。应该说,从整个事件来看,鲁仲连表现出了齐之高士的爱国、清廉、仗义的高尚德操,显示了自己过人的胆识、高超的智慧和鞭辟入里、简洁含蓄的论辩艺术,真可谓智勇双全、德才兼备。 仲_鲁仲连 -解析 鲁仲连总而言之,从鲁仲连的七事,特别是义不帝秦的壮举,可以归纳出鲁仲连在思想上、人品上、辩术上异于并超出同时代人的地方。在思想方面,鲁仲连是1个融汇贯通、多元并存的综合体,是稷下学宫百家争鸣所结出的硕果和奇果。在他的身上,有纵横家的影子,但他的爱国主义立场,毫不利己专门利他的作风,又与苏秦、张仪背信弃义、贪图富贵截然相反;他受名家辩士辩术的熏染,而又能跳出“为辩而辩”的泥沼,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他有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但他的“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平民参政意识和彻底摒弃富贵金钱的高土作风又与孔孟之道决不苟同;他受墨家影响,有很明 显的“兼爱”、“非攻”行为,但行动又远比墨家大气、积极;他隐居海上,有道家遁世之风,但又不完全归隐,决不肯老死山林,常常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积极行动。在人品方面,鲁仲连的爱国爱民、排患解难、淡泊名利的精神,令人敬佩、感奋;在辩术方面,鲁仲连善用譬喻,善于举例,善于分析形势和说话人心理,语言环环相扣,逻辑缜密,给我们留下了很珍贵的语言财富。可以这样说,深遂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超人的智慧,组成了1个富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鲁仲连。 英雄永垂不朽,高士光照千秋。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的人们推崇鲁仲连的精神,学习模仿鲁仲连的作风,继承发扬鲁仲连的浩然正气。晋代的左思曾以“功成不受赏,高节卓不群”的诗句,赞美鲁仲连;唐代的李白在《古风十九首之十》中极力推崇鲁仲连“却秦振英声”的壮举;周恩来总理也在《大江歌罢掉头东》中借用“难酬蹈海亦英雄”的鲁仲连遗事,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豪情。可以这样说,一代又一代的“鲁仲连”们,承袭“鲁仲连”的精神,把我们这个勤劳勇敢,善良聪敏的民族,不断的推向繁荣富强,不断的推向幸福和光明。 仲_鲁仲连 -评价 鲁仲连,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是战国末年齐国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鲁仲连的生卒年月不见史籍,据钱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鲁仲连的籍贯亦不可考,司马迁在其《史记》中仅记为“齐人”。据后人考证,鲁仲连是今天聊城市荏平县王老乡望鲁店人。根据《史记》《战国策》《太平御览》等史籍中关于鲁仲连事迹记 载综合考察,鲁仲连一生的活动轨迹大致是这样的:生于聊城,学于临淄,隐居于今桓台、高青锦秋湖附近,游于赵,死于今高青县高城镇。 仲_鲁仲连 -姓氏 关于鲁姓的姓源,《姓篡》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周公子伯禽封鲁,顷王34代900余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望出扶风,新蔡、”当时鲁国所拥有的封地非常广大,包括现在山东省滋阳县东南,到江苏省沛县,安微省泗县的一带地方。 鲁姓的始祖伯禽,跟他的爸爸周公旦一样,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杰出人物,据传他以爸爸的余荫被封为鲁侯之后,淮夷和徐戎同时反叛,伯禽就率师将他们平定,而奠定了鲁国的富强基础。 一开始便光彩夺人的鲁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了两位迄今仍备受国人敬仰的了不起人物,那就是被后世奉为土木工匠祖师的鲁班,和以义不帝秦而被传诵千古的鲁仲连。 “德化为治”,是中国1个传统的崇高政治理想,数千年来人人向而往之,却极少有人能够做到,而在大约2000年以前的东汉时期,有人却办到了,那就是东汉肃宗时的中牟令鲁恭。据史书记载,鲁恭当中牟令之际,以德化为治,结果出现了“三异”,那就是“虫不入境,化及禽兽,童子有仁心。”象这样的政治境界,岂不是中外古今所一致追求的,而鲁恭办到了,这真是鲁姓人士最值得自夸的一项莫大的殊荣。 仲_鲁仲连 -五贤祠 五贤祠五贤祠位于桓台县华沟村北约1.5公里处青丘,在原“三贤祠”旧址上建成。“三贤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中有鲁仲连、诸葛亮、苏东坡三位贤士塑像。祠堂抱厦木柱上刻联为:“异姓三贤,卧龙谪仙天下士;数代一堂,汉相宋儒战国才。”大门坐北面南,门联为:“异姓结同心之侣,一堂萃三代之英。”门前有石狮一对。门东侧为钟楼,高约8米,悬吊大钟。 1985年,华沟村民在青丘上重修祠宇,请山东艺术学院张昆仑教授为鲁仲连、苏东坡、诸葛亮、颜、辕固五位先贤塑像,以示纪念,按前人遗愿变三贤祠为五贤祠。建成后的五贤祠是一组四合院式仿古建筑群,占地面积2475平方米。大门南向,东南、西南两角分别高筑角亭。由大门向里,左右两侧为厢房,正面为大殿。大殿五间,高9米,台厦廊檐,雄伟壮观。“五贤”中诸葛亮、苏东坡曾到过马踏湖;鲁仲连、颜在此隐居;辕固是桓台人,现田庄镇辕固村是他的故里,辕固冢尚存。 仲_鲁仲连 -参考资料
/
本文档为【[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可惜沧海难追鲁仲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