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杭州市江干区十二五规划建议

杭州市江干区十二五规划建议

2017-12-20 18页 doc 39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77

暂无简介

举报
杭州市江干区十二五规划建议杭州市江干区十二五规划建议 中共江干区委关于制定江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杭州市江干区第八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 过) 江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推动江干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跨越的战略性规划。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深入实施“城市东扩”“决战东部”战略,全面推进“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建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具有十分...
杭州市江干区十二五规划建议
杭州市江干区十二五规划建议 中共江干区委关于制定江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杭州市江干区第八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 过) 江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推动江干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跨越的战略性规划。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深入实施“城市东扩”“决战东部”战略,全面推进“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建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建设“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 (1)“十二五”时期江干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十一五”时期,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和市委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等决策部署,坚持以“打造杭州中心区、构建和谐新江干”为总目标,以“创业创新、联网成片、三线并进、品质为先”为总要求,抢抓“城市东扩”机遇,大力实施“决战东部”三年行动,积极构筑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产业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推进转型中的江干加快迈入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经过五年奋斗,我们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经济发展历史性突破,城市空间迅速打开,区域协调性不断加强,社会矛盾积极化解,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协调并进、快速发展,发展的内外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党的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成功创建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平安畅通区、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区、浙江省平安城区等。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影响深远,为今后五年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十二五”时期江干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尽管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但总体平稳向好将是基本趋势,尤其是金融危机所催生的科技创新将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从国内看,我国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国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路径更加清晰、目标任务更加明确、政策措施更加有力,有利于我们认清形势、找准动力。从区域环境看,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杭州定位“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大力构建都市经济圈,将给我们带来重大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区将进入进一步打开发展空间,加快城区成型、功能提升的新阶段,“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带来的集聚、辐射、带动优势加快显现,转变发展方式具备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空间,加强经济社会各项建设的基础条件更加扎实。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城市化持续深入推进,我区社会转型进入关键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面临重大任务,建设、发展和管理方面一定程 度上存在不协调问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转型过程中的各类新情况新矛盾仍将集中突显。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切实增强转变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超前谋划、全力以赴,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3)“十二五”时期江干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委战略部署,继续牢牢把握“决战东部”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为战略目标,以“枢纽城区、创新城区、低碳城区、人文城区”为导向定位,持续健康推进城市化,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上走在全市前列,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加快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立足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更加注重城市建设品质、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保障、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有力推动经济社会进入科学发展轨道。具体要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率先发展。把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作为检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效的重要,立足杭州大都市新中心发展定位,进一步转变理念,拉高标杆,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全区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全市领先行列。 ——坚持转型发展。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保增长、促转型和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并重,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构筑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持招商引资与招商引智并举,坚持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并重,不断完善机制体制,推动创业创新,促进富民强区,进一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水平。 ——坚持统筹发展。把区域协调发展、各项事业提升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坚持城市化推进与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社会和谐有机统一,优化城区发展空间,统筹协调内外环境,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均等、经济社会平稳转型、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推进生态建设由硬件改善向软件提升转变,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和生产生活各领域,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和谐发展。把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富民惠民安民”导向,加强社会建设,优化管理服务,强化依法治区,促进公平正义,进一步增强各类社会群体的幸福感。 围绕建设“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战略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定位是: ——“枢纽城区”。立足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的跨越,依托钱江新城行政服务、商业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发挥城东新城交通枢纽中心的辐射力,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各类要素集聚,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中心,打造辐射杭州都市圈、服务长三角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 ——“创新城区”。立足于“打开空间、谋划布局”向“加快建设、形成功能”的跨越,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创新机制体制,培育创新载体,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引进新人才的有机结合,打造创新引领发展、人才支撑转型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 ——“低碳城区”。以低碳发展为主要特征,以改善“水、气”质量为重点,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低碳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区,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打造低碳环保、绿色宜居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 ——“人文城区”。大力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着力培育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区文明水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完善居民需求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优化城区发展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打造富民惠民、文明和谐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 (4)“十二五”时期江干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围绕“十二五”末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构筑现代化特征比较明显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战略目标,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区综合发展水平在全省、全市中持续稳步提升,城区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决战东部”重大项目基本建设完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成型,城市管理有序衔接,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提升。钱江新城商业商务高度繁荣,新东站交通枢纽及城东新城功能全面升级,东翼、北翼两大区块主体功能形成、活力显现,老城区、农村地区功能加快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城区功能品位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明显突破。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首位产业、新兴产业为重要支撑、传统优势产业为基本依托的现代产业体系,商品、服务消费能力明显提升,人才支撑作用、创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环境明显优化。以排污配水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基本覆盖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省、市有关标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低碳建设有效推进,单位人均绿地拥有率大幅提高,“水、气”质量加快改善。 ——民生保障明显改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进,基本实现城区充分就业,社会基本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品牌教育资源、大型文体设施均衡布局,公共卫生主要指标达到全市前列,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均等发展。 ——城区文明明显进步。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农民市民化迈出实质性步伐,新杭州人加快融入城市,居民自治能力不断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具有江干特色的城市人文精神加快形成。社会管理体系完善,公共安全不断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和谐的社会关系不断巩固。 优化城区发展格局 加快城市功能提升 坚持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协同并进,深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全面推进“决战东部”建设大项目,加快新一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区块开发,同步提升公共服务和管理功能,加快各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城市品位。 (5)加快城区格局成型。按照“区分能级、错位发展、协同融合”的思路,优化调整功能布局,加快形成以钱江新城功能区、城东新城功能区为核心,以九堡、丁桥功能区为两翼,“双核两翼”互为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钱江新城功能区。以钱江新城建设范围为主,辐射采荷街道、凯旋街道等区域。增强中央商务区金融服务、行政服务、高端商业商务的核心功能,提升庆春综合商业区的辐射能级,优化沿江、沿河、沿街业态布局,强化整体功能,形成错位、协同发展之势,合力打造“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商业商务中心”。 ——城东新城功能区。以城东新城建设范围为主,辐射闸弄口街道、艮北新城等区域。以东站交通枢纽核心区为龙头,依托地铁、快速路、运河等立体交通条件,有效带动天城、新塘、艮北等区块发展,借助杭城新门户优势,形成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一体化发展、全方位辐射的格局,打造“长三角南翼枢纽经济中心”。 ——东翼功能区。包括九堡镇、江干科技经济园和彭埠镇普福等区域范围。充分发挥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增强科技经济园创业创新功能,谋划建设新型专业市场集群,提升现代物流功能,优化德胜路、地铁沿线的业态布局,加强与下沙高教园区的互动能力,合力打造“杭州东部创业创新示范区”。 ——北翼功能区。包括丁桥镇和笕桥镇北部区域。依托皋亭山风景区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有效整合商业用地和10%留用地资源,以生态居住、绿色消费理念为引领,加快建设城北新城核心区,积极拓展商业商务、科技信息、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业态,打造“杭州都市圈的生态科技文化新城”。 (6)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以“决战东部”三年行动计划及新增项目为抓手,加快实施新一轮重大项目,继续全力保障两大新城建设,有力推进艮北新城、笕桥历史文化街区、夏衍影视文化特色街区及九堡、丁桥等重点区块建设,基本实现城市化覆盖全区。全方位推进枢纽型、网络化交通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秋石高架、东湖快速路、德胜东路东延高架、艮山快速路等“两纵两横”快速路网建设,加快同协路、丁桥东路、沿江大道等120公里主次干道建设,推进支小路和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基本形成区域一体、内外衔接、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积极整合资源,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标志性、具有区域辐射功能的教育、卫生、文体设施,完善各片区设施功能,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社会效 益明显、适应群众需求的社会公共设施体系。高度重视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停车系统改造,多渠道、全方位拓展停车资源,有效化解“停车难”。 (7)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城市化为总路径,保持征地拆迁速度、力度不减,联片推进“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决战东部”重大项目拆迁,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高度重视城市化未覆盖农村地区发展问题,科学谋划环机场周边等地区整体改造,实现环境面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与城区的接轨;继续实施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城市功能,加强配套衔接,提升整体形象,形成新老城区联网成片、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8)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适应城市建设进入功能提升阶段的新要求,更加注重建管衔接,更加注重方法创新,更加注重拉高标杆,以“机械化、信息化、精细化、市场化”为方向,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有力促进城市功能发挥。坚持重心下移、力量整合,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强化综合管理职能,高度重视、有序实施小区物业管理,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直运等方式,切实加强防违拆违控违管理,全方位促进城市的洁化、绿化、亮化、序化,全面提升现代化城市新中心的环境竞争力。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打造楼宇经济、现代商贸、新兴产业、现代物流、城市工业为重点的“五大经济板块”,构筑以现代服务业为首位产业、新兴产业为重要支撑、传统优势产业为基本依托的现代产业体系。 (9)打造以金融、总部、中介、科技型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楼宇经济板块。立足资源禀赋,把发展楼宇经济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抓手,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培育研发、销售、咨询、投资、外包等业态,大力引进成长型、科技型企业,加快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区域性总部,继续推进搬迁企业留总部,打造特色楼宇品牌,有力推进产业集聚。 (10)打造依托城市综合体发展的现代商贸业板块。以公建用地、10%留用地、地铁上盖物业为主要依托,以城市综合体为主要载体,按照区分能级、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快引进和培育大型购物、休闲娱乐、品牌酒店等产业,推进总部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以钱江新城和城东新城市级商业中心为主导、以丁桥和九堡区域商业中心为支撑、以社区商业中心为基础的现代商业新格局。 (11)打造以信息服务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板块。着眼于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和拓展市场新领域,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以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经济为导向,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新传媒、软件制作和服务外包、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创业投资、投资管理和担保、小额贷款等金融衍生产业;鼓励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培育发展设计服务、文化旅游及会展、教育培训、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 (12)打造以专业市场集群发展为特征的现代物流板块。依托杭州物流空间布局和九堡区块便利的交通条件,推进城区专业市场和汽车后服务市场整合搬迁集聚,以“造城、建街”为模式,打造新型专业市场集群,发展以区域性物流为主、城市物流为辅的现代物流产业。利用交通枢纽优势,积极引进知名物流企业总部,运用信息、传感等新技术手段,完善仓储、配送模式,与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合力打造引领全省、辐射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产业。 (13)打造以研发、销售总部、核心工厂为特征的城市工业板块。立足于集聚集约,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引导企业实施“资本运作+技术掌控”的新路子,形成以研发、销售总部和核心工厂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工业。加快推进江干科技经济园新一轮建设,打造省市领先的城市工业示范园区。 (14)加快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着力强化政府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主导力,创新运作模式,集中投入引导资金,加快商务楼宇、10%留用地等资源整合,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楼宇、城市综合体、新兴产业园、创业创新载体,打造引领经济发展的大平台。以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转型发展传统产业为导向,大力实施新一轮经济发展政策,加快形成以“五大经济板块”为重点的优势产业集群。推进一次招商与二次招商有机结合,谋划建设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园、总部经济综合体、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有效推进结构调整。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强化引导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融资环境,大力推进企业上市,进一步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升级的有力支撑。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坚持环境保护与建设、硬件改善与软件提升并重,以低碳发展为明显特征,以加快改善以“水、气”质量为重点,不断强化市民生态环保意识,切实增强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15)加快生态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污水管网建设、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形成健全完备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突出重点、分片推进艮北等五大区域污水管网和泵站建设,确保主管贯通、泵站建成,联网成片、功能发挥,基本形成排污处理系统框架。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河道综保整治,着力解决配引水、通道流向等关键问题,确保水系联网畅通、水质达标,着力提升生态功能。发挥大面积建设新区的优势,高标准推进城区绿化建设,建成一批城区公共绿地,不断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化面积,营造生态宜居的发展环境。 (16)积极推进低碳建设。积极推广低碳建筑,在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中融入低碳理念,依托新材料、新技术,实施“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和城市“绿屋顶”计划,鼓励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打造低碳社区、绿色建筑。倡导低碳出行,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优势,提高交通组织能力,推进地铁、公交、出租、免费单车等交通“零换乘”,优化居民出行条件。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综合运用法律、环保和必要行政手段,加大对建筑工地、违法建筑、污染源的监管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气、噪声污染。 (17)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推进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途径,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低碳化,推进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升核心竞争力。大 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培育行业龙头,鼓励农业企业外拓基地,积极拓展碳汇交易、易货交易等产业新领域,打造具有江干特色的环保产业链。加大重点用能单位监管,推广清洁生产,创建绿色企业,探索节能市场化运行机制和用能管理,实现节能方式向全方位、多途径转变,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重心转移。 (18)努力促进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生态社区建设为基本载体,以文明城区、健康城区、低碳社区等创建活动为动力,多层次、多领域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细胞工程。推进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增强市民生态环保意识。注重舆论宣传引导,组织开展各类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市民低碳生活习惯,使生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付诸于行动,塑造文明、清洁、有序的城区形象,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城区建设 提升城区软实力 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深入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发挥先进文化和价值理念引领发展、教育市民、提升素质的作用,加大高端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着力增强企业创新力、人才支撑力、市民创造力、文明感召力,全面提升城区软实力。 (19)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大院名所的战略合作,鼓励用人单位引进和共建创新载体,支持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建设,着力构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注重发挥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字号”金名片的影响力、号召力,联合在杭高校,打造杭城东部创业创新示范区。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品牌和标准化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促进专利成果转化,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钱江时代债权基金、种子基金等作用,集聚银行、投资机构等各类社会资本,强化融资支持,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20)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优化引才环境,着力构筑人才高地。树立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理念,强化政府主导,大力实施海内外优秀创业创新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建设以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重点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园,支持各级各类创业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引进一批引领产业转型的科技型、领军型高端人才,以及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为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坚持政企联动,支持企业多渠道引进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紧缺岗位的高端人才,鼓励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载体,引导企业由资本带动型向人才支撑型转变。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体制,加强人才服务,统筹抓好“六支队伍”建设,推进各类人才培养和使用,共同打造富有创新精神、充满创造活力、各类人才向往的现代化都市新中心。 (21)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继续深化教育发展改革,深入推进 “名校(名园)集团化”战略,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努力实现“上好学”。强化政府在学前教育中的公共服务职能,优化布局、扩大规模、打造品牌,保障适龄儿童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努力实现学前教育跨越发展。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建设,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导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善教育联动机制,推进高中教育,注重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加快发展特殊教育事 业,全面构筑与现代化都市新中心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构建多层次优秀教师梯队,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22)发挥文化引领作用。针对社会结构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事业和产业,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文体设施,提升社区文体设施功能,提高管理运作能力,有效保障群众需求。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为主要途径,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广泛开展“一社一品”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引进和培育一批企业和中介组织,促进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培育本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创新,着力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相互融合的中心城区主导型文化形态,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 (23)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全面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区党员服务中心、文化中心、青少年中心等各类载体和信息网络平台作用,加快建立多层次、开放性、全民共享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建设活动,加大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围绕加快培育城市新市民,重点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和引导,倡导奋发进取、自强自信的价值取向,推动被征地农民就业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全面融入城市,真正实现人的城市化。进一步弘扬和深化“敢于负责、甘于奉献、干字当头、敢为人先”的江干精神,不断加强城市新中心的人文积淀,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增强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江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营造和谐安定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利民,强化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高标准发展。 (24)提高居民生活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提升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整合资源,建设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的区级医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合理布局,完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提升医技队伍水平,满足群众对多样化优质医疗的需求。贯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药物供应质优、价廉、安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重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急体系。深化爱国卫生工作,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健康城区建设水平。顺应人口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特点,积极把握人口集中导入和老龄化发展等趋势,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健康产业和相关服务产业。坚持计划生育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 (25)完善创业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实施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大力开展充分就业城区、街道(镇)、社区(村)创建,以引导市场化就业为主要途径,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有效解决被征地农民、“8090”人员、高校毕业生、新杭州人等重点群体的创业就业问题。继续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深化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工资集体协商、工资联动增长等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大行政推动力和政策引导力,继续大力推进城乡 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扩面和提质工作,推动撤村建居和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与城市接轨,率先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政府托底力度,深化“春风行动”,完善“四级救助圈”,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完备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提高困难群众、新杭州人等重点群体的生活水平。 (26)构建安置房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以建设高品质、具有江干特色的精品安置房为目标,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又好又快推进安置房建设。不断创新建设体制,提升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健全安置房建设质量、配套、功能等标准,同步推进基础设施、交通、生活等配套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安置房小区物业管理,妥善做好回迁安置工作,确保被征地农民共享品质生活。落实相关要求,统筹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人才专项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建设,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有重点、分层次、多渠道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 (27)提升社区建设水平。立足新形势下社区类型的多样化和差异性特点,坚持适度超前、分类管理、优势互补、整体提升,加快形成符合居民生活需求、符合大都市新中心定位的社区管理体系,确保社区建设始终走在前列。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发挥社区公共服务站作用,提高居民社区意识,强化社区自治功能。支持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居家养老等社区服务,健全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构建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志愿服务、邻里互助“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整合城管、综治、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等社区工作力量,深化“网组片”民情联系服务机制,强化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的责任社工考评机制,发挥社区服务群众功能,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社会和谐的基层基础。 (28)着力营造社会和谐。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机制,夯实管理基础,全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不断深化城区平安建设。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分析、社会矛盾调处化解、重大项目和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机制,坚持正常信访制度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途径有机结合,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高化解各类矛盾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打防控一体化网络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人口服务管理,夯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层基础,提高社会化程度和动员组织能力。加强生产、消防、交通、防潮、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安全管理力度,健全预警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切实建立公正有序、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理顺管理服务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内外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29)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积极推进政府机构、社会事业体制等领域改革,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能作用。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打造阳光政府、高效政府。适应城市功能形成和社会结构变化要求,科学设置管理幅度,适时稳步推进街道、镇行政区划调整,积极探索建立 与之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机制。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理清区、街道(镇)、社区(村)职责关系,理顺各行政区域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30)深化社区(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根据城市化推进的阶段性特点和要求,积极推动撤村建居社区居委会与股份经济合作社逐步分离、独立运行,逐步强化撤村建居社区服务和管理的各项功能,加快与城市社区接轨。深化社区(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股权处置,完善股份收益分配和股权流转机制。理顺集体经济发展与保障失地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关系,引导集体经济向提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增强社会化就业能力、解决社区困难群众生活等方面倾斜,着力提高农转居居民的就业意愿、文化素质和市民意识,逐步减轻对集体经济的依赖程度,实现农民向居民的顺利过渡。 (31)推进区县(市)合作。全面落实市委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战略部署,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做好与建德市的对口协作工作,完善区县(市)协作机制,科学谋划两地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构筑产业集聚平台,推进协作项目建设,深化基层街道(镇)合作,全面推进两地经济、社会、管理、干部等全方位交流合作,互取所长、共谋发展、实现共赢。 (32)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大对外开放和合作力度,充分发挥新门户新中心优势,主动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接轨长三角,在产业、经贸、科教、文化、人才等方面加强深度交流合作,实现协同发展。继续加强与友好区县(市)的交流合作,促进互动发展。不断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完善有针对性的服务体系,着力推动利用外资结构、模式转型,加大力度引进支撑转型发展的新兴产业和高端人才。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在外投资创业企业的服务,实现内外环境的优化提升。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为“十二五”规划实施提供强大保障 实现“十二五”时期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汇聚全区人民智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形成推进“十二五”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33)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引领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水平。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各级班子、广大党员和基层干部的学习教育,增强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强化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培育一批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增强整体战斗力和执行力,提高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能力。 (34)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支持人大依法行使各项权力,支持政协依法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推动审判、检察机关依法开展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增进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界人士的合作共事。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台侨等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努力建设法治先进区。积极开展“六五”普法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形成全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气。 (35)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增强党的宗旨意识,始终坚持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核心,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民情联系机制,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上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和先锋模范作用,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深化“勤廉江干”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突出关键环节,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全体党员干部要严守纪律、严于律己,不断巩固勤政为民、干净干事的良好风气,夯实党风廉政建设基层基础。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各项规定,倡导勤俭办事,提高工作效率,以优良的党风和政风凝聚人心、带动发展。 (36)不断凝聚发展合力。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加强调查研究和联系沟通,依靠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使党的主张、决策部署深入人心,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坚持党管武装,积极支持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民营企业武装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各团体组织的作用,广泛调动老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和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凝聚成共同推进“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建设和我区“十二五”发展的强大合力。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江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
本文档为【杭州市江干区十二五规划建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