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药物的用法用量

2017-09-06 12页 doc 27KB 1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7433

暂无简介

举报
药物的用法用量药物口服后,可经过胃肠吸收而作用于全身,或留在胃肠道行效于胃肠局部。口服是 最安全方便的用药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但遇到以下情形不便采用:病人昏迷不醒或不 能烟下;因胃肠有病,不能吸收;由于药物的本身性质不容易在胃肠中吸收或能被胃肠的酸 性、碱性所破坏(如青霉素、胰岛素);口服不能达到药物的某种作用(如硫酸镁口服,只 能引起泻下,如需镇痉、镇静必须注射)。在这些情况下,都须采用其他用药方法。对胃有 刺激或容易被胃酸所破坏的药品,如必须采用口服,应加以特殊处理,一般是把药品制成肠 溶片(如胰酶),或制成肠溶胶囊,或制成一种不溶...
药物的用法用量
药物口服后,可经过胃肠吸收而作用于全身,或留在胃肠道行效于胃肠局部。口服是 最安全方便的用药,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但遇到以下情形不便采用:病人昏迷不醒或不 能烟下;因胃肠有病,不能吸收;由于药物的本身性质不容易在胃肠中吸收或能被胃肠的酸 性、碱性所破坏(如青霉素、胰岛素);口服不能达到药物的某种作用(如硫酸镁口服,只 能引起泻下,如需镇痉、镇静必须注射)。在这些情况下,都须采用其他用药方法。对胃有 刺激或容易被胃酸所破坏的药品,如必须采用口服,应加以特殊处理,一般是把药品制成肠 溶片(如胰酶),或制成肠溶胶囊,或制成一种不溶于胃酸而到碱性肠液内能溶的化合物(如 把鞣酸制成鞣酸蛋白),入肠后发生作用。 二、 注射 注射也是一种重要的给药途径。注射方法主要有皮下、肌内、静脉、鞘内等数种。皮 下注射,即将药液注射在皮下结缔组织内,只适用于少量药液(一般1~2ml),同时可能引起一定程度的疼痛及刺激,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肌内注射是将药液注于肌肉内,由于肌肉 的血管丰富,药物吸收较皮下快,疼痛程序也较皮下注射轻。注射量一般为1~2ml,但可用至10ml。油剂及混悬剂均以采用肌内注射为宜,刺激性药物也宜用肌注,因肌肉对疼痛刺 激性敏感性较小。至于静脉注射(静注),一次注射量可较大,且奏效迅速,常用于某些急 救情况。但危险性也较大,也有可能引起剧烈反应,甚至形成血栓,而且药液如漏出静脉血 管之外,常可引起肿痛,因此需加注意。静脉注射液一般要求澄明,无浑浊、沉淀,无异物 及热原;凡混悬溶液、油溶液及不能与血液混合的其他溶液,因血液可使之稀释,不大可能 引起刺激反应,则可用静脉注射。药液量如果更大,可采用输液方法(静脉滴注)。在药物 不能进入脊髓液或不能很快达到所需浓度时,可采用鞘内注射:注射前先抽取适量的脊髓液, 然后将药液徐徐注入蛛网膜下隙的脊髓液中。 三、 局部用药 目的主要是引起局部作用,如涂擦、撒粉、喷雾、含漱、湿敷、洗涤、滴入等都属于 此类。其他尚有灌肠、吸入、植入、舌下给药、肛门塞入、阴道给药等方法,虽用于局部, 目的是起全身作用。 为了使药物服用后获得治疗效果,并不产生或较少生产副作用,就需要注意服药时间 和次数。大多数药物是1日3次。对于在体内消除快的药物(半衷期短的药物),给药次数 可略增,对于在体内消除慢的药物(半衰期长的药物),给药次数可略减。 至于药物的服用时间需根据具体药物而定。有的药物如驱虫药,要求在半空腹或空腹 时服下,若在饭后服,药物被食物隔住,就难以达到治疗目的。抗酸药、胃肠解痉药多数在 饭前服用效果好(但胃得乐、甲溴贝那替秦,一般在饭后服),这两类药也可在症状发作时 服。平喘药、镇痛药也可在症状发作时服。 一般说来,除苦味健胃药、收敛药、抗酸药、胃肠解痉药、肠道抗感染药、利胆药(以 上多为饭前服)、驱虫药、盐类泻药(空腹或半空腹时服)、催眠药、缓泻药(睡前服)以外, 其余均可在饭后服,特别是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更需在饭后服。饭后服因食物会影响药 物的吸收,一服务网吸收较慢,出现疗效也慢。 5-1 现把一般服药时间列于表5-1,供参考。 服药时间 药物举例 说明 1、 驱虫药,如甲硝唑(灭滴灵)、槟榔、南瓜子 1、 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 2、 盐类泻药,如硫酸钠、硫酸镁等(服用后应多2、 使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服用后4~5空腹(清晨) 饮水) 小时致泻 3、 青霉胺 3、 食物可减少吸收 1、 泻药,如大黄、酚酞等 1、 服后8-12小时见效,故可在睡前服下,2、 催眠药,(如睡快的如水合氯醛在临睡时服;睡前(一般指睡第二天上午排便 入睡慢的如苯巴比妥,服用后半小时至1小时前15-30分钟) 2、 使适时入睡 起作用,应提早服) 3、 便于药物发挥作用 3、 肛门或阴道用药 1、 苦味药,如龙胆,宜于饭前10分钟左右服 1、 可增加食欲和胃液分泌 2、 收敛药,如鞣酸蛋白 2、 使药较快通过胃入小肠,遇碱性肠液分3、 胃壁保护药,如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碱式碳解,起止泻作用 (硝)酸铋等 3、 使药充分作用于胃壁 4、 吸附药,如药用炭 饭前(一般指食4、 胃内食物少,便于发挥吸附胃肠道有害5、 胃肠解痉药,如阿托品及其合成代用品;止吐前30-60分钟) 物质及气体的作用 药如甲氧氯普胺、内服局麻药苯佐卡因等 5、 使药物保持有效浓度,发挥作用快 6、 利胆药,如硫酸镁(小剂量)、胆盐等 6、 使药物通过胃时不致过分稀释 7、 肠溶丸剂 7、 使较快通过胃入肠,不为食物所阻 8、 人参酊、鹿茸精等以及其他一些对胃无刺激的8、 使吸收更快 药物 消化药,稀盐酸合剂、胃蛋白酶、淀粉酶(饭前片饭 时 使及时发挥药效 刻服亦可) 饭后(一般指食大部分药物可在饭后服用,特别是: 后15-30分钟) 1、 刺激性药物,如阿司匹林、水杨酸钠、保泰松、 吲哚美辛、硫酸亚铁、盐酸奎宁、金属卤化物1、 避免对胃产生刺激 (如碘化钾、氯化铵、溴化钠等)呋喃丙胺、2、 因食物可使其生物利用度增加 小檗碱、亚砷酸钾溶液、醋酸钾、多西环素等 3、 随食物缓慢进入小肠,以利吸收 2、 呋喃妥因、普萘洛尔、苯妥英钠、螺内酯、氢 氯噻嗪等 3、 维生素B2 1、 系指刚产生有效作用的最小剂量。 2、 系指能产生明显作用的剂量,在最小有效量至极量之间的一个 剂量范围,是临床上经常用于防治疾病的剂量,在一般情况下,常用量既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又比较安全。此量在药典和药物学籍中都有明确。 3、 系指治疗剂量的最大极限,超过该量就有中毒的危险,很少使用。中国药典 对作用强烈、毒性较大的药物规定了极量,可视为用药的极限,超过极量而又无科学依据致 医疗事故者应负法律责任。 4、 系指能够使人中毒的最小剂量。 婴幼儿(包括新生儿、早产儿)的胃肠道处于发育阶段,口服吸收率与成人不同,例 如新生儿口服氨苄西林比成人吸收率高,而对磺胺类药物的吸收又较成人慢。新生儿的体表 面积与体重之比较成人为大,而且皮肤黏膜较薄,药物的局部外用可因较多的吸收而引起严 重反应。新生儿血浆蛋白含量较低,故游离型药物浓度较成年人高;其血-脑脊液屏障功能较差,使某些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在脑脊液中分布较多;新生儿的药物代谢功能低,参与 药物代谢的酶活性低。不仅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活性低,肝脏的结合作用、分泌功能和 还原反应亦较差。因此药物代谢缓慢、半衰期延长、尿中排泄的多为药物原形,如水杨酸、 保泰松、地西泮等。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血流量仅为成人的30%~40%,故药物排泄慢而半衰期延长。所以小儿用药绝不是单纯的将成人剂量缩减,而且在很多方面有其特殊性, 因此小儿用药剂量是一个既重要又复杂的问题。 1 5-2 表5-2 小儿剂量及体重的计算 年龄 按年龄换算剂量(折合成人剂量) 按年龄推算体重(kg) 新生儿 1/10~1/8 2~4 6个月 1/8~1/6 4~7 1岁 1/6~1/4 7~10 4岁 1/3 一岁以上体重按下式计算:实足 年龄×2+8=体重(kg) 8岁 1/2 12岁 2/3 2、 根据年龄用下列公式求得 1岁以内用量=0.01×(月龄+3)×成人剂量 1岁以上用量=0.05×(年龄+2)×成人剂量 3、 根据体表面积计算 按体表面积计算剂量:此方法比较合理,不仅适用于小儿,也适用于成人。 1) 体重30kg以下的小儿:小儿体表面积=体重×0.035+0.1 小儿用量=成人剂量×某体重小儿体表面积/1.7(其中1.7?为成人70kg的体表面积) 2)体重30kg以上的儿童,其体表面积按下法推算,即体重每增加5kg,体表面积增加0.1 ?。如35kg体表面积为1.1+0.1=1.2?,40kg为1.3?,45kg为1.4?,但60kg为1.6?,70kg为1.7?。 4、根据体重计算 小儿用量=小儿体重×成人剂量/60。小儿体重的推算见表5-2。 三、 老年人的用药剂量 老年人(尤其65岁以上)胃肠活动减弱,胃酸缺乏,吸收能力降低、胃肠及肝脏血流 量降低,从而使游离型药物增加。肝肾功能降低,使药物半衰期延长,甚至发生药物蓄积性 中毒。同时老年人脑细胞逐年减少,脑血流量下降,脑血管阻力增加;以及免疫功能下降, 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随之增加,所以在治疗用药时如抗高血压药,一般老年人耐受性较差, 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对强心苷类药物由于敏感性增加,小剂量即可引起老年人恶心。为此 一般给予老年人为成人常用量的3/4。 一、中药的剂量 (一) 含义 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也有指在方剂中 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二) 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 中药的计量单位,历代相异,古今有别。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两=160钱。现今我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方便处方和配方,特别 是古方剂量的换算,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1两(16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单味中药的成人每日内服常用剂量,除峻烈药、毒性药和某些精制品外,一般干品药为 3~9g,部分为15~30g.饮片处方中稳中有各单味药后所标用量即此。 1) 药材质量:质优力强者,用量宜小些;质次力不足者,用量可大些。 2) 药材质地:花叶类质轻之品用量宜轻,金石、贝壳质重之品用量宜重;干品用 量宜轻,鲜品用量宜重。 3) 药物气味:气味平淡作用缓和的药,用量宜重;气味浓厚作用峻猛的药,用量 宜轻。 4) 有毒无毒:有毒药,应严格控制剂量,不得超出安全范围;无毒药,剂量变化 幅度较大,可适当增加用量。 1) 方药配伍:单味应用时剂量宜大,复方应用时剂量宜小;在方中作主药时用量宜 稍大,而作辅药则用量宜小些。 2) 剂型:入汤剂时用量宜大;入丸、散剂时用量宜小。 3) 使用目的:某些药因用量不同可出现不同作用,故可根据不同使用目的增减用量。 如以槟榔行气消积用6~15g即可,而驱绦虫则须用60~120g。 1) 体质:在以祛邪为主时,体强者用量宜重,体弱者用量宜轻。以补虚为主时,脾 胃强健者,用量宜稍大;脾胃虚弱者,用量宜小。 2) 年龄:小儿发育未全,老人气血渐衰,对药物耐受力均较弱,故用量宜减小;而 青壮年气血旺盛,对药物耐受力较强,故用量宜大些。小儿5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 一,5~6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 3) 性别:一般说男女用量差别不大,但在妇女月经期、妊娠期,投用活血化瘀药则 用量宜减小。 4) 病程:新病正气损伤较轻,用量可稍重;久病正气损伤较重,用量宜轻些。 5) 病势:病急病得者用量宜得,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 6) 生活习惯与职业:如以辛热药疗疾,平时不喜食辛辣热物或常处高温下作业的人 用量宜轻,反之则用量宜重。 依据气候的冷暖和地域的干燥或潮湿增减用量等。 二、 中药的用法 口服,是中医临床主要给药方法。口服给药的效果不单受剂型、服药时间等因素 影响,还受服药次数及冷热所影响。 (一) 汤剂的用法 1、 一般汤药多宜温服。如治寒证用热服;特别是以辛温发表药治风寒表 实证,不仅宜热服,服后还需温覆取汗。至少热病用寒药,如热在胃肠,患者欲饮冷者可凉 服;如热在其他脏腑,患者不欲饮冷者仍以温服为宜。此外,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凉服, 或凉药热服者。 2、 :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1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时,可每隔4 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顿挫病势;病情缓轻者,亦可间日服或煎汤代 茶饮,以图缓治。 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如药力较强,一般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 损伤正气。呕吐病人宜小量频服,以免因量大再致吐。 每剂药物一般煎药汗二次,分头煎,二煎,有些滋补药也可以煎三次。可将头煎,二煎 通经络、活血止痛、止痒以及康复健身等作用。有些外治的疗效还优于内服。常见的方法有 熏蒸法,药物加水煎汤利用“蒸气”来熏蒸局部或肌体。洗浸法则用适当药物煎液或浸液来 洗浸。洗浸是传统的“药浴”方法,如皮肤病的疥疮湿癣,可用苦参、地肤子、野菊花、豨 莶草等药物煎洗患处,从而达到除湿止痒,杀虫解毒的目的。 中成药的用法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1、 内服法 对于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一般宜用温开水送服。一般中成药均以温开水送 服,但有的中成药用配伍适当的“药引”送服。中成药用“药引”送服多为取其增强疗效或 起协同作用。 黄酒因其酒性辛辣,具有温通经络,活血散瘀的作用,常被作为“药引”,如活络丹、 醒消丸、跌打丸、七厘散等可用黄酒送服,黄酒用量为15~20g。生姜具有散寒、温胃止呕 作用,可用生姜切片煎汤作为“药引”,如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等可用姜汤送服以增强 疗效。还有用盐水作为“药引”,如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可用淡盐水送服,取其引药入 肾,增强滋阴补肾的作用,食盐一般用量1.5g,并加开水半杯深化成淡盐汤送服。清热导滞 的至宝锭用焦三仙煎汤送服,以增强消导之功。治疗风热感冒的银翘解毒丸用鲜芦根煎汤送 服,取其清热生津透表的协同作用。川芎茶调散用清茶送服,取其清热之效。四神丸、更衣 丸用米汤送服,取其保护胃气等。 有的中成药需要含化,将中成药含于口中约1分钟,使其缓缓溶解和发挥疗效,然后再 咽下,此法多用于咽喉肿痛患者,如六神丸、西瓜霜片等,以便迅速发挥消肿止痛之效。 医师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将中成药入汤剂煎煮以增强疗效。如六一散、益元散、左金丸、 越鞠丸等。 2、 外用法 (1) 调敷患处:是将药物用行当的液体调成糊状,敷布于患外,使药物直接接触患 处,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液体辅料有白酒、醋、香油、茶水等。如用于跌打外伤的七厘散、 五虎丹用白酒调成糊状,敷于患处。用于痈肿疮毒的紫金锭、蟾酥锭,用醋研成糊状敷于患 处。此外用香油调敷的如黄水疮药。药椒油调敷的如四圣散。茶水调敷的如意金黄散。蛋清 调敷的武力拔寒散等。 (2) 涂患处:外用油膏、水剂多用此法。一般先洗净患处后直接涂沫,如獾油、癣 药水等。 (3) 贴患处:多为硬质膏药,如狗皮膏,将膏药加热软化后贴于患处。以及橡皮膏 制剂如伤湿止痛膏,均直接贴于患处。 (4) 撒布患处:外用散剂多采用此法。如生肌散,珍珠散等,将药粉直接撒布于患 处。 (5) 吹布患处:多为散剂,用小纸筒将少许药粉,吹之使其散布于患处,如吹耳的 红棉散,吹咽喉的锡类散、珠黄散,吹牙龈的冰硼散等。 总之,中成药的品种繁多,用法各异。一般外用药不可内服,特别是含有毒性药物的外 用药,更应注意,以免发生事故;即使有的中成药既可内服,又可外用,但在临床使用时, 必须注意其用法和用量,以确保安全用药。 三、 中药的服药时间 适时服药也是保证药效的重要方面,具体服药时间应据肠胃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 来确定。服药时间一般有饭前,饭后和早晚的区别。 1. 空腹服。清晨胃及十二指肠均无食物,此时服药避免与食物相混合,能迅速进入肠 中充分发挥药效,故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驱虫药均宜空腹服。 2. 饭前服。饭前胃腑空虚,有利于药物迅速进入小肠消化吸收,故多数药特别是补虚 药宜饭前服。 3. 饭后服。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故消食健胃药或对胃肠 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 4. 睡前服。为了顺应人体生理节律而充分发挥药效,有些药宜睡前服。如安神药用于 安眠时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以便安眠;涩精止遗药宜在临睡时服,以使治疗梦遗 滑精;缓下剂宜在睡前服,以便翌日清晨排便。 5. 定时服。有些病定时而发,只有在发病前某时服才能见效。如截疟药应在疟发前2小时服,否则无效。 6. 不拘时服。病情急险,则当不拘时服,以便为挽狂澜。 无论饭前或饭后服药,均应略有间隔,以免影响疗效。总之,应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 能确定不同的服药时间,以便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
本文档为【药物的用法用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