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017-09-19 50页 doc 94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 教学分析: 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一些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其它电的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3个部分: 1.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 教学分析: 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一些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其它电的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3个部分: 1.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静电现象,除了让学生说以外,教师也要补充一些静电现象,让学生能感受到静电现象存在于我们周围,也让学生明白身边遇到的这些现象就是静电现象。在这部分内容中,还要让学生体验身边的现象,通过这种体验,进一步加强静电就在我们身边的认识。 2.研究不一样的电荷:使学生从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除了要理解为所有物体带静电,不显示带电是因为物体中的正、负电荷相等,还要理解产生静电现象是由于电荷的转移,至使电荷不平均,最终产生了静电现象这一原理。最后要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一原理。 3.让电荷流动起来: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生电流,教材中的缆车图是对电流的一个比喻:“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而要使电荷持续流动必须有供电荷流动的通道——电路和提供电荷持续流动动力的电源。 ,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 教学重点: 运用逻辑推理,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解释不一样电荷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关系。 ,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气球,3~5厘米长的皱纸片,木尺,气球、铁架台、缝纫的细线。 2.学具准备:梳子、气球、橡胶棒、玻璃棒、玻璃丝、尺、毛皮、丝绸、泡沫粒或小纸片、铁架台、缝纫的细线、小木棒。 ,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出示一个带笑脸的气球,教师讲述:这里有一个气球宝宝,它很漂亮,可是总觉得自己和我们常人缺了点什么,后来他发现自己是个光头,没有一根头发,现在他想有一头自己的头发,老师想帮助他(教师出示3~5厘米长的皱纸片)你有办法让这些纸片做的头发长到汽球宝宝的头上吗, 2.教师与学生交流后,用学生头发摩擦气球,使气球带上静电,然后用静电吸引纸屑,使气球就像长上了头发。 3.揭,其实刚才的游戏老师是用科学知识让气球“长”上头发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体验静电现象 1.动态展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像梳过头的梳子吸引小纸片、塑料纸粘在手上这样的现象就是静电现象。 2.静电现象在我们身边是非常常见的,请你说说在平常的生活中还见过或亲自感受过哪些静 电现象呢, 3.学生交流汇报。 4.教师问:你能解释一下这些现象吗,(这是静电现象) 5.怎样会让物体带上静电呢,(摩擦) 6.那我们也来试一试,教师出示梳子、气球、橡胶棒、玻璃棒、尺、毛皮、丝绸等实验材料问:你有什么办法使这些物体带上静电呢, 7.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8.那怎么显示这些物体是带上了静电呢,(去吸引小纸片或泡沫粒等轻小物体) 9.教师要求学生用皮毛摩擦梳子、橡胶棒、尺子等物品,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去吸引小纸片或塑料泡沫粒,体验静电现象。 10(教师用多媒体拓展静电现象。 11(小结:生活中物体相互摩擦后,会出现发麻、吸引轻小物体、发光、嗒嗒响等静电现象。当大家遇到这些现象时就说明物体显示带上了静电。这样的现象,我们都遇到过,静电就在我们周围。不过静电其实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的,包括人类和其它的生物、非生物。那为什么平时这些物体不显示带静电呢, 三、不一样的电荷 1.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的手指不能吸起泡沫粒呢,没有摩擦过的气球、梳子也不能吸起泡沫粒呢, 2.在这里要向大家介绍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用“+”表示,负电荷用“,”表示,平时物体中所带的这两种电荷数量是相等的,这样正负相互抵消,物体就不显示带电了,但是当发生物体受到外界影响的时候,如:摩擦,情况就会发生变化,物体表面的电荷会转移,正负电荷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失去正电荷就会显示带负电,得到正电荷就会显示带正电。 3.实验:我们来试一试,用一块皮毛反复摩擦气球的一个侧面,然后靠近头发,观察看到了什么现象, 4.师提问,为什么气球和皮毛摩擦后,气球会显示带电呢,(电荷发生了转移,气球就显示带电了) 5.问:这时气球显示带的是什么电呢,(负电) 6.那毛皮摩擦了两个气球以后,它们都带上了电,它们相互接近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7.学生进行预测。 8.要检验你们的预测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实验)那我们现在来检验一下,到底哪个预测是正确的。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出示木尺,分别将两个气球绑在木尺上,两个气球分开二到三厘米。并挂在铁架台上,摩擦两个气球后松开双手,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9.我用毛皮摩擦了两个气球,他们所带的都是负电,当两个带负电的其它轻小物体相互靠近时会怎么样呢, 10.那如果两个带正电的呢,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的呢, 11.学生进行预测。 12(教师出示讲解:吸管和皮毛,吸管和皮毛摩擦后会显示带负电。再出示小玻璃棒和丝绸,教师讲解:这两样东西摩擦后,玻璃丝就会带负电,你怎样来检验你的预测呢, 13学生设计实验后进行操作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14.交流汇报你的发现,说说这和我们哪一种物体间的互作用相似呢,(和磁铁的相互作用相似,电荷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15.师小结:我们发现摩擦后带负电的两根纸吸管之间互相排斥,带正电的玻璃丝之间相互排斥,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那如果让带正电的玻璃丝和带负电的吸管相互靠近会怎样呢, 五、让电荷流动起来 1.我们已经知道了毛皮摩擦吸管后,吸管带有静电,我这里有个小灯泡,你能用带电的橡胶棒让它发亮吗,(请一个学生上台摩擦吸管靠近小灯泡)为什么点不亮呢,(学生自由发言:电量不够。师:我给你们再大的电量也点不亮灯泡。) 2(讲解:看来要使小灯泡发亮,必须要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电荷就像这里的缆车,持续不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的时候,才能让这个灯泡发光。要让电荷流动起来必须要有一个电 源给电荷提供动力,同时还要导线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小灯泡就亮起来了,电荷就能持久 的流动了。我们把这个就叫做电流的通路。 五、总结 学了这节课后,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六、课后作业 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 使用反思及建议: 2、点亮小灯泡 ,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点亮小灯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四册“电”单元第二个课题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充分感知了电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基础上,真实触摸和运用电的一次尝试活动,是为下一步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奠定的基础工程。 教材在设计上安排了二个主要活动:一则是“让小灯泡发亮”,在这个活动中内设了“观察小灯泡、连接小灯泡、猜测电流路线、画电路装置图”4个小活动,期间引发出电流、电路等科学概念。二则是讨论电路的4种接法来认识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从而深刻理解电路的概念和外延。 因此,本课将围绕“观察小灯泡”,“尝试接亮小灯泡”,“讨论电流、电路概念”三大主要活动展开。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这个环节包括两个部分:调查家里的用电器和用电安全教育。调查家里的用电器的部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调查和统计能力,丰富学生关于电的认识,另一方面还为学生发现电的更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如电不仅仅可以用来发光、发热,还有能使电器播放音乐、产生图像等多种功能,这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电的兴趣。 ,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2.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的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 教学重点: 正确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亮。 , 教学难点: 1.认识小灯泡的结构。 2.探究点亮小灯泡的规律,并能找出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 教学准备: 1.分组: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两根电线。 2.演示: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多媒体。 , 教学过程: 一、唤起前知,导入新课 欣赏一幅由灯光组成的绚丽夜景图。 师提问:这么美丽炫目的景色是如何形成的呢, (预设回答:灯泡发出了五色的亮光。) 二、观察材料,认识构造 1(同学们都见过小灯泡,那么你们有仔细观察过么, 老师给每小组都发了2个小灯泡,仔细观察一下。 2(请你们组来汇报。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3(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其实小灯泡的每个部分都有它规定的名称。 强调两个连接点分别连接到电源的两极,才能让灯泡正常工作。 4(要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还需要什么材料, 5(观察导线:起传输电流的作用。 (导线的里面是有许多细小的铜丝,外面有塑料胶包着。) 观察电池:起提供电流的作用 (电池是一种便携式的电源。电池的一端是铜帽,称为正极;另一端是锌壳,称为负极。) 6(材料准备齐全了,那么,就让我们来试试点亮小灯泡吧。(板题:点亮小灯泡) 7(老师先来点亮一盏小灯泡。电流是怎样在电路里流经的,单击演示。补充说明:把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连接到电池的两极,让电流形成一个回路是点亮小灯泡的关键。 各小组有信心点亮小灯泡么, 三、合作尝试,点亮灯泡 1(老师还有一些事项要提醒各小组。温馨提示介绍。 2(小组进行实验,材料员领取材料,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方法:好了,请找到3种以上方法成功点亮灯泡的小组举手。上台展示方法。 4、看来点亮小灯泡对大家来说已经不是难事了,那老师考考你们,这些连接方法都能点亮小灯泡么, 三、交流讨论,探索规律 1.我们仔细观察这些连接方法,它们都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学生交流。 3.小结:这些连接方法都是把灯泡接上电池的正负极,形成一个回路,使得我们手中的小灯泡成功点亮。 4.电流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呢,用手比一比(电流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才能使灯泡发光。) 四、分析原因,丰富概念 1.刚才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一开始不成功的小组,说说你们是怎么连的,(上台展示) 2.让我们再去看看这些小灯泡不亮的连接图,你能发现它们为什么不亮吗, 集体交流。小结:电流没有回到电池的负极形成回路,而是断开了,这种现象叫断路。(板书:断路) ( 集体交流。小结:用导线直接把干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这种现象叫短路。板书:短3 路,单击短路时,电池和导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发烫,不仅小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很快就会被破坏。 4,重要提醒: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要防止短路现象的发生。 5, 判断:这种连接方式有没有断路,有没有短路,能亮吗, 五、学以致用,巩固已知 1(大家果然学了不少本领,你能用所学知识判断下面的小灯泡能发光吗?(用多媒体展现课本四幅图) 2.请你说出理由。 六、总结收获,课外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的问题, 2(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外行动,对家中使用的电器做个调查:家中有哪些常用电器,有哪些电器是用电池作电源的,家中每月的最高用电量是多少,最低用电量是多少,我们能提出家庭节约用电的建议么, 七、课后作业 完成相关配套作业。 , 板书设计: 点亮小灯泡 断路 短路 通路 , 教学反思: 3、简单电路 ,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简单电路》是教科版科学四下课程第一单元的第三节课。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通 过自己的动手实验,已经学会了用1根导线和1节干电池点亮小灯泡,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感知了电流在一个完整电路中的路径。这一课将在学生已有感知的基础上,利用小灯座和电池盒分别点亮1个和2个小灯泡,进一步了解电流的路径,并感知串并联的不同特点。 学生已经可以自己建立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简单电路。在这一课中,他们将学会使用新的装置——小灯座和电池盒,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装置建立电路和探索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建立电路的经验。 ,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干电池是能给一个简单电路提供持续电源的装置。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使用一节电池、2个小灯泡和几根导线,用不同的连接方法点亮。 (2)观察、描述和记录小灯泡的连接方法和小灯泡被点亮的情况。 (3)学会用简易的电器符号画简单电路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体会小灯泡被点亮时的快乐。 (2)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 教学重点: 1(使用一节电池、2个小灯泡和几根导线,用不同的连接方法点亮。 2(用简易符号表示电路中的电池、小灯泡和导线。 3(完整电路的电流流向。 , 教学难点: 1(使用一节电池、2个小灯泡和几根导线,用不同的连接方法点亮。 2(完整电路的电流流向。 ,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 2.教师准备:与学生相同及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ppt2] 用1根导线和1节干电池点亮小灯泡。 教师:同学们,认识桌上的材料吗,都有什么,(导线、干电池和小灯泡) 能用1根导线、1节干电池把小灯泡点亮吗,看哪组速度快。 (生小组内点亮小灯泡,没有点亮的教师指导点亮) 教师:好了吗,请一个同学上来为我们点亮小灯泡。(教师提供材料) (生上台点亮小灯泡) 教师:做得很好。电在这里是怎么流动的呢, (多媒体出示实物的连接图,并演示电流的流动方向。) 生说,教师补充。 教师小结:电是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过小灯泡的1个连接点、金属架、灯丝,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再经过导线流回到电池的负极。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目的有3个:第一,复习用1根导线和1节干电池点亮小灯泡;第二,强调电流在完整电路中的流动路径,让学生再次感知电流的存在,也为后面画出简单电路中的电流路径做好铺垫;第三,通过用手按住点亮小灯泡的麻烦,来引出本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连接带灯座的电路。 【注意事项】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明白电流的路径,这既是对本节课后面内容的铺垫,更是为《电》单元后面几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带灯座的电路 1.了解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和安装。 教师: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位新朋友——小灯座(出示小灯座),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位新朋友——电池盒。 请同学们从课桌里取出它们,边观察边讨论一下,小灯座和电池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分别有什么用, (小组讨论两到三分钟) 教师:哪个小组先来说一下,请两三位同学说说它们的构造。 【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小灯座要选择工具箱里下面有连接片的那种,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小灯泡和小灯座连接时,灯座下面的连接片是和小灯泡的连接点互相接触的,从而更直观底了解电流的路径。而电池盒要选择连接导线的两端是弹簧的那种。】 (小灯座是用来固定小灯泡的,电池盒是用来放干电池的。) 教师:怎么固定小灯泡呢,(旋到槽中)旋到什么时候可以停了呢,请一位学生上来做一下。(不太容易旋动就可以停了)老师发现小灯座两边还各有1个可以旋的部件,这又是做什么用的呢,(连接导线的) 教师:怎么连呢,是把导线的任意一部分连接吗,谁来演示连接一下 (一位学生上台连接) 教师:小灯座的使用问题解决了,谁能帮我们解决电池盒的使用问题呢, (生讲方法并上台演示:提醒导线要固定牢,电池的正负极要分别和铜片接触,并且要根据电池盒中两个铜片的凹凸情况放置干电池。一般,凹进去的一端连接干电池的正极,凸出来的一端则连接负极。) 【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方法并不难,因此这个环节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树立细致观察的意识,对于实验和观察中的细节问题不放松,从而培养严谨的科学习惯。】 教师:我们知道了小灯座和电池盒的用途,接下来就请各小组看看上面的安装说明。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好的两根导线的一端接触小灯泡,确认小灯泡能够发光。 (师边介绍边示范) 教师:想一想,为什么要先确认小灯泡能够发光呢,确保小灯泡没有坏。 (3)把小灯泡安装在小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 看看,你们的小灯泡亮了吗, 2.连接带灯座的电路。 教师:现在,就请大家利用小灯座和电池盒来点亮小灯泡吧。比比谁连得最快。 (生实验点亮小灯泡,师指导每组都点亮小灯泡) 教师:都点亮了吗,表扬第几小组,做完实验后,取出了干电池。各小组都把小灯泡点亮了。(强调及时取出干电池,节约用电) 3.画简单的电路图。 教师:老师把同学们的连接实物图画了下来,请大家也来画一画自己小组的连接图吧。画在记录表1的方框中。 教师:差不多了吗,同学们都画得很认真。你们觉得这样的画法方便吗, (这里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时间画,画的好坏是其次,感知这样画很麻烦才是重点。) 如生:方便。师:老师还有一种更方便的画法,那就是画简单电路图。 如生:不方便。师:我也这样觉得。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画简单电路图。 教师:这里就有简单电路图中的一些电器元件符号,,猜猜看,分别表示什么呢, 【简单电路图中的小灯泡表示符号要和书中P7的简单电路中的一致,不要画成初中时出现那种?内一个叉叉的,因为书中的画法能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电在电路中的流动路径。】 教师:在画简单电路图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把小灯泡、干电池用导线连接起来就可以了。 【提醒学生画导线时要做到直角、直线,用尺来画。】 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表2中画出自己的简单电路图。 (生画,师巡视。) 教师:和刚才的实物图比起来,哪个更简单呢,(简单电路图) 教师:能看着简单电路图,来说一说电是怎么在这个电路中流动的吗, 生描述,比划,师生小结。 【利用简单电路图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电流路径的概念】 教师:1个小灯泡我们是点亮了,那么如果是2个小灯泡呢,能同时点亮吗,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教师:看大家这么有信心,我相信一定能成功,那还需要其他材料吗, (1个小灯座,2根导线) 教师:在大家做实验前,老师有几个要求: 1.请把成功的连接方法用简单电路图画在记录纸的表3中。 2.画图时,导线尽量不要交叉。 3.试一试,有没有第二种方法可以同时点亮两个小灯泡, 教师:现在请各小组组长再来领取1份材料(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和几根导线),然后开始分组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教师在巡视时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通过电流的路径来连接出2种方法】 连接完请小组上台实物投影展示:说说这个连接方法中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小结: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电流路径。 (通俗讲:本课中的串联是1条路,并联是2条路) 【选择的展示小组要有代表性,既要有串联的连接方法,同时也要有并联的连接方法。并且最终要通过比划电流的路径来让学生初步建构串联和并联这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四、延伸拓展 教师:我们不但点亮了一个小灯泡,还用多种方法让两个小灯泡同时亮了起来,真厉害。那么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你能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我前不久也连接了一个电路,不过,小灯泡并没有亮。大家能帮我想想原因吗,可能是哪里出了问题,(电池没电了,小灯泡坏了) 【对下一节课的电路出故障了的铺垫。】 教师:下次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小灯泡不亮的真正原因。 五、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作业相关作业。 , 教学反思: 4、电路出故障了 ,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电路出故障了》是教科版科学四下课程第一单元的第四节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 1.什么地方出故障: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些电路出故障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查明电路出故障的 原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做个电路检测器:指导学生对电路进行检测,学生将学习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时问题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创造出一些新的事物,但重要的是要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在这一课中,强调的就是问题的解决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单元的教学就是从“电和我们的生活”课题开始的。在一次次看到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中,学生们开始认识了电、电流、电路。渐渐地他们就不满足于只点亮一个小灯泡,于是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中,由于用几根电线连接好几个灯泡和灯座,一个地方的连接或一个器材出了问题,灯泡就不会亮了。经历了以上三节课的活动,学生对“电”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本节课中活动完成已不是问题。 ,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电路;电路有时会出故障,我们可以用替换法、检查法或做一个电路检测器来检查电路出故障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一个故障电路进行有根据的猜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出故障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和在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的兴趣,进一步激发探究电的欲望。 , 教学重点: 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培养有根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查故障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正确、科学地检测电池、电池盒、灯座与灯泡等元件。 ,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分组材料:(1)每组一套坏的电路元件(一个电池、一个电池盒、一个灯座、一个电灯泡、二条不同颜色的电线);(2)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元件(一个电池、一个电池盒、一个灯座、一个小灯泡、三条电线);(3)好的备用电池、电线、小灯泡若干(以备找出原因后代换)。 2.教师准备:与学生相同一套,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在展示台上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的串联电路。提问:谁能说说小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电流在这个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 2.小结: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就会发光。 3.老师为各组也准备了一个这样的电路,请你们把断开的电线连上。(小组连接一个有故障的串联电路。) 4.提问:小灯泡亮了吗,小灯泡没亮说明什么,(板书:电路出故障了。) 二、分析故障原因 1.电路出了故障,说明灯泡中没有电流通过。哪一部分出了故障,使电流中断,灯泡不亮呢,(生讨论后汇报。) 2.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找出了这么多可能存在的故障,但这些毕竟还是我们的猜测。 3(那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查找出电路中的故障呢, 三、制作电路检测器 1(讨论,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一般有下面几种方法: (1)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电池盒两端弹簧夹上的导线有没有夹紧;电池是否放好了;小灯泡拧紧了吗„„) (2)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 2、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按教科书中的提示做一个电路检测器。(电路检测器做法:把上节课连接过的简单电路中的小灯座上的一根导线头拆下来,另外再连上一根导线,这就是我们的电路检测器。) 四、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 1.我们该怎样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师演示: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和一根电线的两端相连接,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电线没有故障;如果不亮,则说明这根电线有故障。 提问:如果电路检测器不灵怎么办,为什么先要把检测头接触一下呢,检测仅仅做一次就够吗,为什么要重复检测呢, 2.整理电路检测器使用方法。 (1)先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碰一下,看检测器的灯泡是不是发光。 (2)把可能出故障的元件串到电路里,看检测器的灯泡是否发光。 (3)重复检测一次。 3.用刚才的方法查出电路出故障的地方。你们能用电路检测器把故障找出来吗, (1)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尽量放低声音。 (2)边实验边记录。 (3)把检测出来的故障元件放在一边,然后在材料盒中换取好的元件。 (4)重新连接电路,排除故障,使故障电路中的灯泡亮起来。灯泡亮起来,说明你已经排除故障,成功了。(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4.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电路中有几处故障,是在什么地方出的故障呢, (生汇报。) 5.如果家里的日光灯不亮了,能不能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为什么, 强调安全事项: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五、总结 说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能用其他方法查找电路中的故障吗, 六、作业 完成配套作业相关作业。 , 板书设计: 电路出故障了 猜 测 : 电线 灯泡 电池 电路检测器 实 验 验证 : , 教学反思: 5、导体与绝缘体 ,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上节课,学生对电路检测器的工作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一课中,他们会发现将身边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导体是一种允许电流通过它们的物质,绝缘体是电流不 容易通过的物质。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课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一部分: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导体与绝缘体是组成电路的重要材料。导线外面包着塑料,导线里面是铜丝,铜丝能让电流通过,而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教科书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样的事实,并运用前面学习到的关于电的知识,让学生明确,我们身边的物体中,有些物体能够导电,而有些物体是不能够导电的。 教科书以检测一块橡皮的导电性作为研究的开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是简单的,这里的编写意图显然不在于对一块橡皮的检测结果,而在于展开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教科书描述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明确知道这一检测过程和这样做的意义,是教学的重点。 接下来学生开始研究我们周围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在对这些物体进行的检测中,应要求学生们按上面的检测过程开展活动。提供的材料,应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找到的。在检测过程中,要强调材料从右边的盒子内拿出,待检测完毕后,应放到左边的盒子里,形成严谨、有序的操作习惯。 整理检测记录,这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思维的过程。让学生看着自己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发表见解。 活动的最后部分是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并结合记录单整理出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并说说导体与绝缘体各自的特点。 第二部分:教室里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 教科书第二部分设计的活动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是对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可以让学生们讨论,教室和家里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哪些地方用到了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教科书插图中的学生正在讨论::“不要用湿布擦拭,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要好好保护这些绝缘材料。”强调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同时也强化了学生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2.过程与方法: 根据同学演示后的评价与教师提示,实施科学检测的严谨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进一步构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 , 教学难点: 猜测的落实,运用科学的检测方法。 , 教学准备: 1.为每组学生准备:干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布、丝绸、皮毛、玻璃、铅笔芯、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刀片、硬币、回形针、16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4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2.教师准备插头、生活用水、安培表(可以用电子贺卡电路代替,贺卡中的声音模块只需要很弱的电流就可以发声)。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人 1(从已知导入。 简单电路里藏在电池里的电是怎样传到电灯泡里的, 生:有电流通过,或表述电路路径。 师:在我们身边,有的物体能让电流通过,有的物体不能让电流通过。来看这根电线哪部分能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能让电流通过呢, 师:我们把像铜丝一样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导体,像塑料一样不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板书:导体 绝缘体) 2(师:老师手里有16个物体,到底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呢,我已经把这些物体的名称印在记录纸上了。请大家来看一看,你认为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认为是导体的在导体下打勾,是绝缘体的在它的下面打勾,有疑问的打个问号。(师示范) 3(请一个同学汇报。(有不同意见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导体的一类,绝缘体的一类,有疑问的中间打,号。师根据汇报的内容把有争议的物体的名称写在黑板上。 4(师:我们的猜测正确吗,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检测它们是否能让电流通过呢, 生:电路检测器。 随即出示 师:大家猜橡皮能不能让电流通过。真的是这样吗,教师记录预测。请一个同学来检测。(师问:这样算完成了吗,检测完橡皮就这样放吗,) 师:大家都同意这样的检测方法吗, 二、学习检测一块橡皮方法 1(有个小组是按照这样的过程来检测的: 小组读一读。同时思考一下这样做与刚才的小朋友操作相比,有什么更科学的地方, 2(评价这样检测的科学性: 自检的必要性,重复检测的必要性,记录的必要性等。 3(请一个同学按科学的方法再来检测一次。 4(师:明确了检测方法,要检测16个物体,要保证每个人都能检测,小组内怎么分工呢, (用图片提示检测头摆放的方法) 小组讨论——全体交流。 建议:我们正好每人测4样。4样都测好后第2个同学接上。同时做好记录。 5(出示记录表。 师:这里还有张合作评价表,实验完毕之后小组评价。(师介绍记录表的有关内容) 特别说明:后面的四个空格,在检测完老师提供的材料之后,每位同学填写一个最想检测的物品名称,然后照前面一样的方法检测,并记录。 6(我们再来熟悉一下几个物体:亮闪闪的是锡箔纸,黄色的是铜片,银白色的两块中软的是铝片,硬的是铁片。(必要的说明,扫除认识障碍。) 三、检测20种物品 1(师:下面我们来检测16个物体。老师给大家12分钟时间完成实验。时间一到,组长立刻就把材料收起来上交,明白吗,看哪组实验最安静,速度快,完成的质量又高。 16件物体检测完毕后,每个同学挑选身边最想检测的物品一件,进行科学检测,并记录检测结果。 2(小组领材料,开始实验。 调控手段:(1)这组同学做实验真安静,老师奖励每个同学一件小礼物。 (2)有几个组的同学已经完成实验了,真不错。完成的小组把材料收起来放到讲台上。思考:刚才预测时有出错的地方吗,为什么会出错了, 四、交流汇报,丰富概念 1(师:(给出停止信号)我们检测已经结束,现在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拿着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到实物投影机上进行汇报,哪些物体是容易导电的,哪些物体是不容易导电的。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拿好不同颜色的笔做好记录。等他们汇报完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对不同意见的让学生再次实验) 师:我们把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什么,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什么, 导体有许多都是( ), 生:金属。(师板书)。 师:除了金属还有什么也是导体呢, 生:铅笔芯。(师板书)。 你们预测对了吗,如果预测错误了,现在你认为它究竟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看来大家已经自觉修正自己的想法了。 2(黑板上的争议物体,现在还有争议吗,看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啊~ 3(对自行检测的物体的导电性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 1(师:找找教室里电器设备的绝缘体部件 生: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表达完(预测)后,可以让他检测验证一下。 2(出示插头。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总结: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3(师:人体是导体吗, 用我们的电路检测器检测,检测不出。那是否说人体是绝缘体了呢,我们用灵敏度更高的电表来试试。如果是导体,指针会动;如果是绝缘体,指针不会动。我们一起来测测电线: 先自检——检测铜丝,发现是导体——检测外面的塑料皮,发现是绝缘体——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测测人体,发现是导体——测生活中的水,发现是导体。 板书:人体、生活中的水也是导体。 师:人体是导体,那么我们在使用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一起来认识用电安全标志。 六、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作业相关作业。 , 板书设计: 导体 绝缘体 金属 铅笔芯 人体 生活用水 , 教学反思: 6、做个小开关 ,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观察手电筒。 大多数学生都有用手电筒的经历,但是可能大多数学生没有仔细观察过手电筒。为此,教科书首先安排了手电筒的观察活动,这是有一定教学意义的。 首先观察手电筒各部分使用的材料,在这些材料中,哪部分是导体做的,哪部分是绝缘 体做的。最好提供外壳透明的手电筒,这样容易观察到它的内部结构。 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手电筒里电池和小灯泡的安装方法,分析电流的路径,并试着画出手电筒的电路图,并同前面学过的接亮小灯泡的电路进行比较。这时学生可能会开始关注到手电筒上的开关。 观察手电筒的开关,是教学活动的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对开关的操作,体验开关对手电筒内小灯泡的亮与灭所起的作用。这个活动要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感受开关的功能。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能够了解开关的“开”和“关”与小灯泡的“亮”和“灭”之间的关系。在电路图上标出开关。教科书提供了一张手电筒内部构造的电路图,图中表示的是电路断开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手电筒的电路是通的,图上的开关该怎样表示?画一画电流是如何从电池的一端通过开关和小灯泡回到电池另一端的。 第二部分:做个小开关。 明白了手电筒的开关原理之后,为自己制造的电路设计一个开关来自由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是学生们感兴趣的。 教科书上的插图展示了学生可以制作的小开关的样子,并提示利用回形针可以做成扣式开关和按压式开关。当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完成小开关后,可让他们把小开关连接到一个简单电路中检验自制的小开关能否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 红绿灯装置的研究充满了趣味。让学生尝试组装一组红绿灯装置,并要求能用一个开关来控制红绿灯的亮与灭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在装好红绿灯后,要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在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中间亮起一盏黄灯的话,应该怎么办?这实际上是要再增加一个电路,用一个开关控制三个电路。 第三部分:各种各样的开关。 提供几种不同类型的开关图片,让学生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人们使用方便,也为了满足一些用电器的工作需要,现在的开关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布置学生调查家里用电器的开关是什么样的,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通断的。 ,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手电筒构造,理解开关工作原理,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提升激发探究电的兴趣与乐趣,培养自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 教学重点: 观察手电筒的开关,理解开关的工作原理。 , 教学难点: 理解一刀多掷开关是怎样控制红绿灯的。 , 教学准备: 1.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只手电筒和相应的干电池,软木块(橡皮)一块、图钉两个、回形针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一个、电池一节。 2.续材料:装在灯座上带一长一短导线的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安装了电池的电池盒一个,短导线一根,回形针一枚,图钉3+1枚。 ,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引入 1(教师:请大家推测这个简单电路,电池里的电很快会怎样,单击课件引入:如果想把这个简单电路改装成一个手电筒,为了有效利用电池的电源,还缺什么部件, 生:开关 。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会做一个控制电器工作与否的关键部件“开关”。 教师板书课题:做个小开关 二、首先我们通过观察手电筒,了解开关的工作原理 师:手电筒大家都用过,你对它了解了多少呢, 各小组领取一个,观察手电筒材料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开关是怎样控制灯泡亮灭的,两节电池是怎样安装的,生:分组观察手电筒。 观察完毕,材料员收回手电筒。把你的观察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吧,简单介绍手电筒 的构造后,重点关注开关原理。 1.不按下,开关小灯泡能亮吗,为什么, 2(按下开关,电路中的电流的路径是怎样的,交流后单击课件演示。 总结:开关是怎样工作的? 据学生交流,评价。板书:连接或断开电路 明白了它的工作原理,我们就可以自己动手来做一个简易开关了。 三、做一个小开关 1(师:我们来看这个电路里在哪个位置上可以做一个小开关呢,这个底座是绝缘体,板书:绝缘体我们做开关还需要什么材料呢,据回答板书:导体怎样控制灯泡的亮灭呢, 2(学生小组交流后,请一小组代表汇报。 是这样么, 3(给你小木板,两枚图钉,两根导线,一枚回形针这些材料,有信心做成一个简易的控制开关吗,材料员领材料,各小组制作小开关。做好的举手示意 4(选择有代表性的两组,交流制作方法。单击课件 扣压式、按压式均可。 5(单击课件 究竟咱们的开关灵不灵,得经过实际应用的检验。各小组拿出桌底储物箱里的材料,试一试~ 看看能不能像大屏幕显示的那样控制灯泡的亮灭, 6、请出色小组展示制作成果(2个小组)。把材料全部放回储物箱。 四、一刀多掷开关,控制红绿灯 师:开关不仅仅能节约电源,有时它还能充当指挥员呢~来看红绿灯模拟图 1(这种状况下哪一盏灯会亮,要使红灯亮开关怎么操作,绿灯亮又得怎么操作。你知道红绿灯可以怎样切换的嘛, 2(想不想来做一做红绿灯? 3(领取补充材料做红绿灯。调控:合作好又快又安静的小组可以有机会加做一盏黄灯。 4(师:请几个小组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提醒材料员把材料收回到讲台。 五、各种各样的开关 1(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人们使用方便,也为了满足一些用电器的工作需要,现在的开关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2(你知道这些开关的名称吗, 3(拓展活动,调查家里的开关,了解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寻找合适的材料,自制手电筒。做成的奖励~ 六、作业 1.调查家中开关,自制手电筒。 2.完成配套作业相关作业。 , 板书设计: 做个小开关 连接或断开电路 导体 绝缘体 , 教学反思: 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第7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继续让学生探究有关电路的知识,是简单电路知识的延伸与拓展。目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第一部分: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教材首先安排了观察有4个接线头的盒子。让学生看清楚盒子里面只有一根电线,如果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盒盖上哪几个线头是通的,哪几个是不通的,非常简单,不需要推测。这项活动主要为让学生明白盒子里面与外面的关系,同时为后面的检测活动打下基础。需要重点研究的是第2个盒子,里面有几根电线连着。教师为每一组准备的暗盒里面的连接方式可以分几种:?2-3通,2-4通,3-4通;?2-3不通,2-4通,3-4通;?2-3通,2-4不通,3-4通;?2-3通,2-4通,3-4不通。????四种情况用检测器检测出来的通断情况是一样的,但是连接方式却不一样。教学时可以先要求学生在不打开的情况下检测暗盒线柱间的通断情况,然后依据获得的信息推断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在前面的基础上,绝大多数学生会认为只有第?种连接。教师可以追问下去:还有其他连接可能吗,思维超前的学生或许会想到另外三种也有可能。如果没有学生想到可以让他们打开盒子以后再来分析为什么这样的连接也可以。例如?2-3没有导线连接为什么也会通路。不管学生哪种情况教师都要引导学生体验:同样的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连接。 第二部分: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第一部分让学生体验到同样的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连接方式,第二部分让学生体验的是不同的连接方式会有不同的现象产生。串联与并联小灯泡,本单元第3课第2个活动(点亮更多小灯泡)时已经有涉及,但没有对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不同点进行探究。本人认为这里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对串联、并联电路有更深入一步的了解。这部分内容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两节电池的串联、并联操作。理解电源串联电压增加;电源并联,电压不变。第二层次是对灯泡的串并联操作,理解串联与并联的基本特征。至于为何灯泡串联后会暗而电池串联后灯泡会亮,可以留作拓展思考的问题。两个层面各有侧重,介于学生的发展水平,个人认为两个层面都应当扶着学生走。 ,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2.过程与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认真推断的科学态度,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 教学重点: 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并作出自己的推测。 , 教学难点: 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 教学准备: 1.为小组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两个四个接线头的盒子、作业本中的实验记录单;一节电池(配电池盒)、一个小灯泡(带灯座)、导线几根。 2.教师准备,一团导线,课件等。 , 教学过程: 看门见山板书课题“电路连接”指向本课学习内容。 一、学会用检测器探寻内部连接 1(出示一团解不开的导线,扯出四个线头,其中的红色线头只与另外三个线头中的一个是联通的通路,与另外两个是没有接通的,称为断路。(板书,通路 断路)请学生思考如何检测, (预设回答: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 2(教师出示电路检测器,示范使用方法。 3(请一个学生在投影仪下检测,找出与红色线头连接的那一路线。 二、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活动一:探究第一个接线盒 1(出示第一个接线盒:看一看接线盒图片(接线盒的外面有ABCD四个接线柱)。 从外面看不出有什么秘密。从里面看用一根导线将接线盒的A连接点和D连接点连接起来了。 2(思考“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出哪两个线柱之间是通路,哪两个之间是断路,” 学生口述检测方法,检测器灯泡亮说明是通路,不亮说明是断路。 示意图说明:检测时,两个检测头的操作方法。 3(怎样才能做到检测不遗漏,又不重复呢, (预设学生回答:有顺序地检测。) 师:按怎样的顺序,学生表述后单击课件明确检测顺序。 为什么不用再检测D-A?生:与A-D重复了。 学生领取材料分组按顺序检测,教师单击课件,记录检测结果。得出结论 活动二:探究第二个接线盒 1(出示第二个接线盒。 师: 想知道里面是怎么连接的吗,不能打开盒子,有什么办法, (预设学生回答:用电路检测器分别连接两个接线柱,如果灯泡亮了,说明是通路,这样一个一个试下来。)出示 2(与学生交换接线盒开始实验。 提醒:请同学们边实验,边把实验结果记录在书本17页的表格中, 实验结果交流:(发给学生的第2个暗盒连接方法,参见教材分析) 通路有: 、2与4、3与4 2与3 断路有:1与2、1与3、1与4 3(根据实验结果,画出里面的连接。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里面的连接。 学生上台展示画法(若学生想不到,可以让他们打开暗盒) 师:为什么2-3之间没有导线连接,也是通路,(电流先通过4,再到3。) 师:一共有几种可能的连接方法。 1种实验结果,却推断出4种连接情况,都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板书:补充课题“不一样的” 提醒整理好实验材料,交回。 三、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活动一: 两节电池的不同连接方式 1(师:大屏幕上有两幅图,各小组就按照这两幅图把同一批元件用不同的方式连接。 2(所用到的材料有:师单击课件,学生齐读。 3(思考:这两种连接方式有什么不同,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 4(提示学生电池的正负极连接方法,并联时要正极同侧。 5(领取材料,连接开始。 6(发出信号,整理好材料后,交流汇报。 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表述后单击课件( 一种电池串联,一种电池并联) 两种连接方法哪一种灯泡更亮,为什么电池串联灯泡更亮, 活动二:两个小灯泡的不同连接方式 两个小灯泡也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式,看看左右两边哪种方式是串联,哪种方式是并联,据学生回答单击2下课件,显示2个小灯泡串联与2个小灯泡并联。 师:看来电器元件有两种基本的连接方式:板书 串联 并联 看图思考:串联电路里电流是怎么流的,并联电路里电流又是怎么流的, (预设:学生说不清楚并联电流路径,引导学生看一起看动画演示。) 教师旁白:串联,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第一个灯泡,再经过第二个灯泡,回到电源的负极,形成一条回路,点亮了两个灯泡。 旁白:并联,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分成两路分别经过2个灯泡后,回到电源的负极,形成了两条回路,也点亮了两个灯泡。 请两个同学看着连接图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电流在两种电路里的流经过程。师:把两种电路里的其中一个灯泡拿掉,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学生猜测后,提醒学生一会儿连接的时候可以试试看。 1.连接两个灯泡需要什么材料,单击出示。 2.单击显示要求:两种连接完成后,注意观察哪种连接方式灯泡更亮, 3.请材料员拿好刚才连接过的一节电池与一个电池盒,到老师这里换一个灯泡与一个小灯座,开始连接。学生连接中教师巡视指导。 4.发出指令,整理好材料,交流汇报。表扬表现好的小组。 (1)两种电路各自拿掉一个灯泡后有什么发现, (2)哪一种连接方式灯泡更亮,与刚才电池并联相反。 (3)单击为什么两个灯泡并联比串联要亮呢, 四、拓展 把这一个问题留给大家,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去解开谜团,也可以选择跟老师交流。 五、课后作业 1.用喜欢的方式解答拓展问题。 2.完成配套作业相关作业。 , 板书设计: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通路 串联 断路 并联 , 教学反思: 2.1 油菜花开了 ,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油菜花开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下“新的生命”单元的第一课。 这课的活动从观察一棵油菜开始。观察一棵油菜,能区别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吗,学生也会自觉地与凤仙花进行比较。对“植物的一生”概念又增加了新的外延。 观察了油菜的完整植株后,学生自然会对油菜花的产生观察兴趣。教材中油菜花的观察活动由两部分内容组成——“观察一朵油菜花”和“观察一棵油菜花”。 观察一朵油菜花的主要活动是解剖油菜花,了解油菜花的构造。教材插图中有一个孩子在用放大镜观察油菜花。可以把这视作解剖活动的引入——油菜花很小,可以用放大镜观察。但即使用放大镜也无法观察到花朵里面的情况。怎么观察了解油菜花里面的构造呢,解剖是一种可以采用的方法。但是学生可能会提出异议,在三年级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要爱护生命、保护生命,可是今天怎么要我们解剖一朵油菜花呢,真能出现这种现象是一种好现象,事实上教材设计者也并不希望孩子们在解剖了油菜花后去积极地解剖观察周围的花。如果学生自身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孩子们作个比较:油菜花虽然小,可一朵小小的、普通的油菜花却是那么的美丽。我们解剖了它,一朵完整的油菜花的美丽不复存在了。可以想像,孩子们会因此而更加小心翼翼地解剖一朵油菜花,把它们排列在纸上,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油菜花的四部分的构造:萼片、花瓣、雄蕊、雌蕊也很容易通过观察获得认识。 观察一棵油菜的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这里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花,什么是花蕾,什么是果实,数数开了几朵花,数数有几个花蕾,这本不难。有十几朵或几十朵吧。问题是那些谢了的、掉了的算不算,那刚开始裂开的算是花蕾还是花,几乎只这一个问题就把这棵油菜所有的“花”都列入观察范围了。画一个花蕾也不难。那么“推想花蕾将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呢,推想的依据是什么呢,能画出“花蕾未来的变化连续图”吗,当然,最方便的办法是观察已经发生变化的花蕾:那些刚开的、盛开的、快要谢了的和已经谢了的油菜花,以及一个个成长中的角果荚。它们不正是从花蕾变化来的吗,这也是孩子们能想出来的办法。不要小看了这个办法。这可是一个用几分钟时间解决了原本需要几天时间来解决的问题的办法。 ,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认识油菜花的基本结构,知道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观察一株油菜花的变化过程,并通过在油菜上找证据的方式,理解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珍爱生命,产生探究油菜花的浓厚兴趣。 , 教学重点: 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 教学难点: 花到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 教学准备: 1.每组学生准备:开花的油菜植株,一朵完整的油菜花、盘子、镊子、放大镜、观察记录表(贴了双面胶的记录纸)。 2.教师准备:小组准备材料一份,课件。 ,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出示凤仙花图片)师: 凤仙花是有几部分组成的吗, 2(师:你们对凤仙花还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 二、新课引入 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新的植物,(油菜花田) 认识它吗,(板书:油菜花)现在正是油菜花盛开的时节,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生1:春天开放。 生2:是金黄色的。 生3:能打出菜油。学生的回答最好能到油菜的构造上来。)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油菜花,好好来研究一下。(板书:开了) 三、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分别在课件里出示名称。 (2)油菜花也是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吗, 示图:指名说 (3)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油菜也是由这几部分组成的, (4)小结:其实绿色开花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是这六部分满足了植物的生存需要。 2(观察一朵油菜花。 在油菜的这六部分中,最吸引我们的应该就是这——(油菜花)每一小组的盘子里都放了一朵盛开的完整的油菜花。 (1)一朵完整的油菜花,可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它, (看、摸、闻) (2)对于细小的部分,可用放大镜观察,把观察结果在小组里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观察结果。 师:接下来请各小组仔细观察整朵油菜花,对于细小的部分可用放大镜观察。 (引导出油菜花的四个组成部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师:我从大家的交流中发现,对油菜花中藏得很深部分,像雄蕊、雌蕊观察不清楚。确实要想很透彻地了解油菜花的构造,我们就要用一种常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剖。 (4)解剖油菜花,更深入了解花的结构。 师:油菜花虽小,却是油菜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解剖了它,是为了学习的需要,但同时一朵完整油菜花的美丽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我们解剖它同时要小心翼翼,格外细致。 ?师示范解剖油菜花(实物投影仪上操作或看课件视频的方式) ?各小组解剖,记录。 (3)投影检查交流,逐个小组反馈表格。 (5)小结: 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 油菜花有四个萼片,四个花瓣,六个雄蕊,一个雌蕊。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 师:刚才我们认真观察了一朵完整的油菜花,接下来请每一小组数一数,一棵油菜上共有几朵花,现在开始~ 小组利用组内的整株油菜数花朵数~(在数的时候肯定会出现问题,对于没开的花,谢了的花到底算不算一朵呢,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认识什么是花蕾,什么是果实,) (2) 在学生解决矛盾后,数一数这棵油菜花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再板书:花蕾) (3)花蕾发生了什么变化,才成为果实呢,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指名说自己的推测,并说说自己的依据。) 师:能利用手中的实物非常好,能看出油菜上已经发生变化的花蕾,那么现在谁能从这株油菜上找出证据来。(指名拿实物到投影上排) (4)看图片,排顺序。(指名在投影上排)。 (5)小结:有的花谢了后会不会留下果实,成熟后成为种子,使其物种得以延续,这说明,开花植物的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四、课外活动作业 去找找春天里盛开的花。 , 板书设计:课件 , 教学反思: 2.2各种各样的花 ,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各种各样的花》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下“新的生命”单元的第二课。 课文分“花的专题观察”、“花的观察报告会”、“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三部分。其中,“花的专题观察”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观察到各种花的特点,归纳出花的相同地方。“花的观察报告会”是第 一部分教学活动的延续,重点在于学生们的交流,以报告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雌花和雄花以及单性花和两性花的概念,为进一步认识花如何孕育成果实埋下了伏笔。 学生对花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见过很多花,经历过许多花开花落;陌生是因为对花的结构、作用等可能了解不多。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上一课《油菜花开了》的学习已经完成了对一朵油菜花的构造认识: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个部分。从四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来看,对于观察也有了一些方法。但是,要让学生自己完成一项“花的观察”专题研究活动,并以报告会的形式大胆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适时指导。 本课在课堂中关注学生观察、合作与交流,引导学生经历对花的专题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表格或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在教学设计中,我根据科学课程的论述,让我们的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在情感态度上让学生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能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基于这些在教学设计中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并让学生观察花,而不损伤花。 ,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花可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能区分 “单性花”和“两性花”,“雌花”和“雄花”;明白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2.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完成花的专题研究活动,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图示或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并以报告会的形式大胆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通过交流发现问题,掌握“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活动中,自觉养成珍爱生命、保护花草、保护环境的的良好情感。在课外有继续研究的兴趣。 ,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己设计“花的观察”研究活动,并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图示、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 ,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让学生发现花的哪些部分与植物繁殖活动相关。 , 教学准备: 1.每组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花若干,镊子,放大镜,观察记录表。 2.教师准备:牵牛花、百合花、杜鹃花、油菜花、杨树花、柳树花、南瓜花;观察记录表。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多彩的季节,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因此有人说春天是个百花仙子,今天它带着各种各样的花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PPT1-5】:欣赏各种花的图片) 教师: 有什么感受吗,今天这节课咱们一起继续学习各种各样的花。 板书课题:各种各样的花 二、复习旧知,和谐衔接 1.上节课我们观察了一朵油菜花,并从外到内进行了解剖,我们发现它是哪几部分组成的。(由4片萼片、4片花瓣、6根雄蕊、1根雌蕊四部分组成。) 那这朵百合花呢也能指出它的各部分吗, 2.我们还用了哪些方法进行研究, 三、花的专题观察研讨 1.研讨研究内容: (1)面对教室里这么多美丽的花,你们想研究它们哪方面的内容呢, 重点引导:与油菜花的构造相比较,以研究萼片、花瓣、花蕊为主。 (2)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统计),确定可研究、值得研究的问题。 2.交流研究方法: 讨论怎样来研究,怎样把研究成果展现给大家看, (针对自己小组的研究内容,交流研究方法、手段。) 重点指导:观察油菜花的方法,哪些可以用,哪些需要改进,需要什么器具, 3.提醒注意事项。 (1)学生交流时注意事项。 (2)今天和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等会我们要举行一个花的观察报告会,看哪个研究小组观察得最仔细,内容最丰富,观点最吸引人。老师这儿有一张记录表,请大家认真地记录,现在我们开始花的研究。 4.各组领取有关器材,进行观察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四、花的观察报告会 1.过渡:通过刚才的研究活动,同学们兴趣盎然。现在就让我们来汇报一下各小组的成果吧。 2.学生幻灯展示观察记录表,并汇报研究成果。 (1)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2)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推测一下花的哪些部分与果实和种子有关, 五、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1.比较说说哪些花在构造上与油菜花相同,哪些花与油菜花不同,揭示并板书“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2.比较部分“不完全花”,观察南瓜的两种花有什么不同,揭示并板书“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 3.观察其他的花,判断属于哪一类。 4.查阅资料:像这样的雄花和雌花,将来会发生什么变化, 六、课堂总结,课后拓展 1.这节课我们对花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对于花你还想知道什么, 3.希望大家在课后继续对花进行观察和研究,写一篇关于花的观察日记或活动体会。 提示:到大自然里去观察研究花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2.3花、果实和种子 ,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对各种各样花的观察基础上进行的。在对花的形态结构观察和分类之后,自然而然发展到了对花的雄蕊、雌蕊进行更细致的观察上来。本课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雄蕊和雌蕊,这一部分要观察几种花的雄蕊和雄蕊,发现雄蕊和雌蕊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和不同;二、给花传粉,这一部分是推测雄蕊和雌蕊可能具有的功能,观察雄蕊花药里的花 粉是否容易抖落,雌蕊的柱头上是否有黏性,以及了解自然界中花的传粉和受精过程;三、油菜的果实和种子,这一部分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油菜果实发育过程的进一步探讨。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花、果实、种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植物繁殖过程中的作用。理解绿色开花植物种子繁殖特点对今后动物繁殖过程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节课的内容不但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且还能为今后生命科学的学习提供帮助。 ,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实和种子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构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长成果实和种子。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发展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 (2)按一定顺序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结构进行专题观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 教学重点: 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 教学难点: 理解花、果实和种子三者之间的关系 ,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植物传粉、受精、花的生长顺序等为内容的课件。 2.学具准备: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百合花、松花粉(教学工具箱中有)。 ,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在家里的小花园种了几株南瓜,可我发现同一株南瓜上开出的花却是不同的(大屏幕出示南花雄花和雌花的图片[PPT 2]),后来我查资料发现这是南瓜的雄花和雌花,请问这两朵都能结出果实来吗,(学生回答)事实上,南瓜的雄花在开花之后就谢掉了,是结不出果实来的。我后来经过观察发现,南瓜的雌花也不一定能结出果实来。 2.植物有的开花后会结果实,有的开花后却不会结果,这是什么原因呢,要知道这个原因,我们要了解,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以及果实与花又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花、果实和种子》,一起来探索植物结果的奥秘。 二、探究过程 1.观察雄蕊和雌蕊。 (1)分辨百合花的雄蕊和雌蕊。 ?上次,大家观察过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在观察过程中,大家发现,有时碰一下雄蕊的顶端黄色部分,手上会留下一点点黄色的粉末,这些是什么呢, ?是从哪种花蕊上掉下来的呢, ?油菜花的雌蕊和雄蕊太小了,不方便大家观察,这节课中,我们用更容易观察的百合花来代替油菜花,好好地研究一下花的雄蕊和雌蕊。教师顺势下发百合花。 ?请找一找百合花的花蕊,分辨一下哪些是雄蕊哪些是雌蕊,随后教师出示[PPT3]雄蕊和雌蕊的图片。 (2)观察雄蕊。 ?教师根据幻灯片[PPT4]的提示,逐一介绍雄蕊的结构(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花丝托举花药,把花药举到较高的地方,花药较大,里面可以藏比较多的花粉)。 ?仔细观察雄蕊,看看雄蕊是怎么样的,并且把它画在作业本的活动记录中。 ?用放大镜观察雄蕊和花药,说说有什么发现,花粉藏在哪里呢,(根据学生回答在幻灯片[PPT4]中指出藏花粉的地方) ?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说说你看到的花粉是怎样的。 ?下发松树的花粉,用放大镜观察,比较百合花的花粉和松树的花粉有什么不同。(大 小、粗细、颜色等) ?大屏幕观察在显微镜下的不同花粉(出示[PPT5])。这些花粉离开雄蕊之后会到哪里去呢, (3)观察雌蕊。 ?多媒体出示百合花的雌蕊,根据多媒体提示,逐一介绍雌蕊的结构(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子房里面有胚珠。顶端有一个突出的部分,那是雌蕊的柱头,底部是一个膨大的部分,那是雌蕊的子房,连接子房与花柱的部分是花柱[PPT6])。 ?仔细观察雌蕊,看看雌蕊是怎么样的,并且把它画在作业本的活动记录中。 ?用手轻轻触碰雌蕊的柱头,说说有什么发现,(教师出示[PPT7]) ?根据对雄蕊的花药和雌蕊柱头的发现,猜测一下雌蕊柱头上的这些黏液,起到什么作用, ?让我们来试一试,看看是不是真的能粘上花粉。(学生实验汇报后出示[PPT 8]) 2.给花传粉。 (1)模拟自然界的传粉验验。 ?我们现在来验证一下这些黏液的作用,进行一次人工授粉。我们先用棉签轻触雄蕊的花药,看看棉签上有什么,然后用这根带了花粉的棉签在雌蕊的柱头上轻涂,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柱头,看看柱头上是否沾上了花粉。(出示[PPT 9]) ?这些花粉后来又会去向哪里呢,请大家猜猜看。 ?我们来看看花粉的最后去向,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花粉到达胚珠,使胚珠受精的过程。(出示[PPT10]) ?花粉到达胚珠后,胚珠就受精,花朵逐渐凋谢,受精的胚珠开始发育形成种子,同时子房也会膨大,形成果实。 (2)讨论花的传粉方式。 ?在课堂上面,我们进行的是人工授粉,在自然界中花粉又是怎么传到雌蕊的柱头上的呢,看这蜜蜂在采蜜的同时,对于花来说,还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出示[PPT11]) ?植物除了通过昆虫传播花粉外,还有什么办法也可以传播花粉呢, ?阅读作业本P17页资料《给花传粉》。 (3)讨论有的花不能结出果实的原因。 ?自然界中用这样方式进行传播花粉,是不是可以保证每一朵花的雌蕊都能得到花粉呢, ?那些得不到花粉的花,会怎么样呢,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有的花可以结出果实来,有的却不能结出果实的原因了吧~ 3.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1)观察一束油菜花,把油菜花的果实按照生长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教师问,油菜花后来哪几个部分是真正凋谢了,哪部分还在继续生长,(在学生排列完成后出示[PPT12]) (2)选几个快要成熟的油菜花果实,剥开它,观察果荚里的种子是怎样排列的。 (3)教师出示[PPT13],根据屏幕提示,要求学生数一数不同果荚里的种子的数量,然后进行汇报。 (4)在交流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四(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又有哪些收获呢,(学生汇报) 五、拓展 1. 你觉得通过风传播的花粉和通过昆虫传播的花粉它们会有什么区别呢,(风传播的更小、更细、更轻、数量更多)大家去查一查资料吧。 2.油菜花果荚里的果实数量不一定相同,这是为什么呢,(有的胚珠得不到花粉,有种子的雏形但形不成种子) 六、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 板书设计: 花、果实和种子 雄蕊(花丝和花药) 雌蕊(子房、花柱和柱头) 受精 :子房发育形成果实 胚珠发育形成种子 , 反思及建议: 2.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植物的果实成熟之后就开始种子的传播。植物必须把种子散布到各处才能扩大后代植株的生长领域。如果种子不散播出去,势必会挤在有限的空间内争夺阳光、水分和养份,从而影响物种繁衍数量和速度。所以,植物的繁衍是本课的基点,从而去观察植物种子和果实的特点。本课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一是观察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要在捏油菜果荚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其特点,推测出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从而了解油菜花的果实干燥后容易开裂这一果实特点,知道像油菜花这样传播种子的方式叫做自体传播,自体传播的距离是 有限的;二是观察其它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特点,发现各自特殊构造,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在这部分内容中要了解动物传播(动物吞食和动物携带)、风传播和水传播三种传播方式的种子结构和特点。 ,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2.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亲历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 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 教学难点: 了解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视频《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水槽、椰子、莲蓬。 1. 2学生准备:凤仙花、大豆、苍耳、鬼针草、蒲公英、槭树、葡萄的果实和种子,棉花或衣物。 ,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最近我们在观察植物的花,老师有一个意外的发现:有时在围墙上面、屋顶上面、石头缝中,居然也有一些小草或大树长了出来,这是有人特意栽种上去的吗,大家有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吗, 2.你们猜猜,是谁把种子散播在那里的呢,(学生讨论交流) 3.讨论后教师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植物是如何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板书课题: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二、探究过程 1.探究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1)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油菜的果实,这是一棵成熟的油菜果荚,观察它的果荚外壳,有什么特点,教师请组长领取成熟但未裂开的油菜果荚,并观察油菜果荚特点。(观察提示: A.观察成熟的油菜果实的果皮有什么特点,B.轻捏油菜果皮,你发现了什么现象,C.观察油菜的种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后汇报观察到的特点。 ?教师提问:油菜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呢,你为什么会这样推测。(小组讨论,汇报) A.学生推测油菜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 B.说说这样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请验证一下你的推测。 A.如果要验证一下你的推测,你准备怎样验证。 B.交流后,学生分组进行验证,说说发现。 C.小结:像油菜花这样的植物果实成熟后,干燥而坚硬的果皮在阳光的烘烤下,常常会自动爆裂,或是稍遇外力就会炸裂。果荚里面的种子就会像飞出枪膛的子弹,被射到远处,这种靠植物本身传播的,并不依赖其他媒介的传播方式,叫自体传播,也叫弹射传僠。所以,是油菜果实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传播方式。 D.在教师指导下填写作业本中活动记录的第一个记录(油菜、果荚成熟后会自动爆裂、自体传播。) ?自体传播的不足之处: A.像油菜那样,果实成熟后会自动爆裂的果实你还看到过哪些,(如:凤仙花,学生回 答之后教师出示) B.靠自体传播植物的种子能弹射到刚才图中那样的屋顶上吗, C.在观察了油菜果荚爆裂后,你发现油菜这样传播种子的方式有什么缺点呢,(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D.小结:像油菜那样靠自体传播种子的植物,虽然让种子散播开来了,但它的种子散播距离有限,成熟后很多会聚集在植物附近,种子大量集中,更容易被动物发现和吃掉;另外,种子集中密度太大,发芽后植株聚在一起,在有限的空间内挤在一起,相互争夺阳光、水份和养份,容易降低存活的机会。 (2)其他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像油菜花这样的自体传播是无法把种子弹射到屋顶上去的。看来一定还有其它能把种子传播得更高更远的方法。 ?教师出示苍耳、鬼针草、蒲公英、槭树、葡萄的果实和种子,我们现在来认识一下这些种子。认识种子后,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点。 A.观察、小组讨论、在作业本活动记录中记录“植物名称”、“构造特点”这两项内容。 B.汇报交流(预设:苍耳和鬼针草:外表带钩、刺;蒲公英:种子轻、羽毛状;槭树:带翅;葡萄:味美多汁,动物爱吃)。 ?根据你们观察的果实和种子的特点,推测种子是如何传播的,并记录在作业本的活动记录中。 A.苍耳和鬼针草有钩或刺,你推测是怎么传播种子的, B.蒲公英有绒毛,你推测是怎么传播种子的, C.槭树果实带翅,你推测是怎么传播种子的, D.葡萄的果实和种子味美多汁,你推测它又是怎么来传播种子的,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在[PPT7],单击学生汇报的植物名称,会出现照片,单击照片则出现表格),清晰地展示这些果实或种子的特点,便于学生建立它们的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的联系。 ?学生回答完成后展示整理结果,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动物携带传播和风力传播种子,看看是不是能用这样的方法把种子传播出去。 ?流水传播种子的植物(没条件的可以选用莲蓬,教学方法可以适当改变。) A.教师讲述一个荒岛求生的故事(教师边讲故事边展示 [PPT9] ):有一艘船在一次航行中遇到了暴风雨,船被打翻了,有个人随海流漂流到了一座荒岛上,岛上长满了椰子树,这个人靠椰子解渴充饥(教师出示椰子果实),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最终获救了。问题是这些椰子树是谁种下的呢, B.学生讨论交流。 C.你准备怎么来验证一下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将椰子放在水里。 D.除了椰子会浮在水上这个特点之外,它的果实和种子又应该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PPT10])(种子外面包裹了一层椰棕,果实能浮在水上,种皮坚硬不易腐烂,耐海水的浸泡。) E.出示莲蓬的图片(出示[PPT 11]),请问你觉得它又是怎么来传播种子的,为什么你会这样推测(在学生完成推测和说明理由之后教师出示[PPT12]) 2.知识运用。 (1)学习了本课之后,那么你觉得那些屋顶上、墙缝里、树洞里的植物最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 (2)教师出示多种植物的果实或种子 (出示[PPT13],[PPT16]),请学生根据这些果实或种子的特点来判断种子的传播方式。 三、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对植物种子的传播,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后作业 完成作业本P18页中作业。 , 板书设计: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植物名称 果皮、种子的特点 传播方式 凤仙花、油菜、大豆 果皮干裂,有弹性 自体传播 苍耳 鬼针草 李 动物爱吃或者外表动物传播 蒺藜 葡萄 番茄 带钩、刺 蒲公英 蓟 槭树 种子轻、有翅膀或羽风力传播 毛状 椰子 莲蓬 能浮在水上,果皮不水流传播 易腐烂 , 教学反思:
/
本文档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