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读书报告

2019-01-14 22页 doc 62KB 1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读书报告《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 麦克思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 【作者简介】 麦克斯维尔·麦库姆斯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奠基人之一。1967年至1973年,到北卡罗来纳州大学任教,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做教堂山实验——第一个议程设置研究。30多年之后他将议程设置相关的主要观点和实证发现整合在一起,完成《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公共舆论》一书,于2004年底在英国、2005年初在美国出版。 【写作背景】    传播学诞生初期,美国学者为研究政治宣传效果,对大众传媒的效果进行多项研究,“魔弹论”等无限效果论盛极一时...
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读书报告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 麦克思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 【作者简介】 麦克斯维尔·麦库姆斯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奠基人之一。1967年至1973年,到北卡罗来纳州大学任教,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做教堂山实验——第一个议程设置研究。30多年之后他将议程设置相关的主要观点和实证发现整合在一起,完成《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公共舆论》一书,于2004年底在英国、2005年初在美国出版。 【写作背景】    传播学诞生初期,美国学者为研究政治宣传效果,对大众传媒的效果进行多项研究,“魔弹论”等无限效果论盛极一时。 →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扎斯菲尔德在1944年进行“伊里调查”中发现,大众传媒对受众的传播效果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是有限的,之后最小效果论盛行。 → 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68年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教堂山对一部分选民进行调查时,提出了一个假设,并将它取名为“议程设置”,以强大效果论打破最小效果论。 →以后的几十年间,议程设置研究发展演变成了三个阶段诸多方面,麦库姆斯将这些研究成果汇总,写成此书。 【内容概述】 麦库姆斯将议程设置理论图谱的演变过程描述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释了大众媒介与舆论过程的五个阶段。这一阶段一直以来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这一阶段也成为了本书讲述的重点。这五个阶段分别是:①从教堂山研究开始,主要关注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媒介议程设置公众议程;(第一章、第二章)②详细阐述这种影响,探讨了强化或限制在公众中议程设置效果的各种偶发条件;(第三章、第四章)③扩展了媒介议程的影响范围,将效果从对客体议程的关注扩展到对属性议程的理解;(第五章、第六章)④探讨了媒介议程的起源,塑造媒介议程的力量;(第七章)⑤议程设置的后果。(第八章) 第二部分:超越公共事务与大众传播,进入新的领域。例如商业与金融、文化规范、职业体育、大学教育、组织化宗教等。(第九章) 第三部分:阐释基本的理论概念。包括显要性、导向需求、属性和框架等。(散见于第五章、第六章等)另外,议程设置理论还吸纳和增添了其他的传播学概念,如刻板印象、形象建构、地位赋予、把关、沉默的螺旋、涵化分析等。(第六章) 【详细内容】 第1章 影响舆论 提出什么是议程设置:通过日复一日的新闻筛选与编排,编辑与新闻主管影响我们对当前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件的认识。这种影响各种话在公众议程上显要性的能力被称为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作用。 我们关于世界的图画 这个思想的学术先祖可以追溯到李普曼。《舆论学》中虽然没有提出“议程设置”这个词,但总结了议程设置思想:作为超越我们直接经验认识广阔世界的窗户,新闻媒介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地图。舆论的反应并不是针对环境的,而是针对新闻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的。“不管我们对居住环境的认识有多么间接……只要我们相信关于环境的图画是真实的,我们便将它当做环境本身来对待。” 当代的经验证据 关于大众传播对舆论的系统分始于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研究美国总统选举中的民意:并没发现大众传播影响人们态度与观点的证据。但证明了人民从大众媒介获取信息。之后,“最小效果论”开始盛行。但社会科学家仍然怀疑重大的媒介效果并非没有,只是尚未得到发掘或测量。此时,在媒介效果研究方面,范式转换:关注点从“说服”到“告知”。 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做教堂山实验: 提出假设:大众媒介通过影响议题在选民中的显要性来为政治竞选设置议题议程。 研究:采用民意调查和内容分析方法相结合。一方面,选定100名投票意向不明确的选民,要他们指出当前他们认为最重要的议题,按照提及次数从高到低,这些议题被排列成公众议题。另一方面,对九种主要新闻来源的媒介进行内容分析,按照一段时间关于各个议题的新闻条数,将议题从高到低排列成媒介议程。 发现:选民对议题的排列顺序与这些议题在新闻媒介上的排列顺序几乎完全相同。即“议题在选民心中的重要性”与“议题在新闻中的显著性”一致,这两个变量间相关性高。 最小媒介效果论关键的“选择性理解概念”支持的是,在竞选中,选民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他们偏爱的政党所强调的议题上。那么,公众议程到底是支持议程设置理论假设还是选择性理解理论假设呢?以上这个实验没有回答,便了一个补充实验。 补充实验:将犹豫未决但又有所倾向的选民分成三个小组:民主党、共和党以及华莱士的支持者。对于每一组,做两项对比:“选民小组的议题议程”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新闻报道”对比;“选民小组的议题议程”和“CBS新闻中跟本组所偏爱政党有关新闻”对比。然后将CBS替换成NBC、《纽约时报》和一家日报重复这种形式的对比。这样共形成12组(三个小组、四个媒体)对比。最后看在每对议程中,哪一个相关性更高,第一项对比相关性高,则支持“议程设置假设”,第二项对比相关性高。结果:在12对比较关系中,8对支持议程设置假设、1对没有差异、3对支持选择性理解假设。 结论:议程设置假设成立,新闻报道模式最突出的议题会成为公众认为最重要的议题,“强大媒介效果”胜于“最小媒介效果”。 积累的证据 之后产生了大量新闻媒介议程设置影响的实证调查,提供了各种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的时间顺序与因果关系的证据。 夏洛特1972年美国总统选举:排除了公众议程影响报纸议程。 1976年美国三个地区的总统选举:议程设置影响在春天预选时最大;报纸相较于电视是更有力的议程设置者;排除公众议程影响了报纸议程; 对于公民权利的全国范围关注:在27次民意测验中,公民权利议题的显要性起落规律与新闻报道非常吻合,媒介议程早于公众议程。 英国与美国对外国事务的关注:外国事务显要性随媒介关注程度的差异有规律的起落。 德国的舆论:在特定议题上议程设置效果强,但有些议题上没有体现效果。 在其他议题上的重复验证:研究美国23年来有关公民权利议题,得出议程设置效果并不完全对所有议题成立,所以还要关注巩固或限制大众媒介影响程度的因素。 路易斯维尔市的舆论:在部分地方公众议题上,体现的是反向议程设置,而有些则没有发现任何方向的议程设置影响。 西班牙的地方舆论:公众议程与地方主导媒体议程高度匹配 日本的地方选举:地方层面议程设置效果较低(第四章解释原因) 阿根廷的地方选举:地方层面议程设置效果极强 原因与结果 “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的因果关系的证实: 条件一: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高度相关 √ 条件二:媒介议程发生在公众议程之前 √ 但因果关系的证明仍存在争议:许多未受控制的因素可能影响到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的测量。所以之后引入实验室控制实验。议程设置效果的完整证据既需要实验的内在效度,又需要内容分析与现场调查中的外在效度。方法上,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作用得到了很好支持。 小结 本章用大量例子描述了在不同议题上、不同时代、不同地方背景中的议程设置效果。阐释了议题显要性从媒介议程向公众议程的转移。 第2章 现实与新闻  议程设置理论遭遇批评:媒介与公众都是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反应。 而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概念,与真实环境进行区分,他认为:公众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而不是对真实环境的反应。 怪异的图画 以美国居民的心理地图和真实地理地图之间的差距作比,通过一些例子看新闻媒介如何刻画“世界地图”并以此影响受众对世界的看法。 美国舆论的十年:对议程设置理论的批判: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都各自与现实世界存在高度相关性,媒介议程与公共议程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仅仅是上述相关性的一种假象。 反驳:芬克豪泽研究发现,60年代的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在保持高度相关的同时,都与这个时期的历史趋势存在一定的距离。同样的,还有其他例子可以反驳质疑: 制造危机:1973年秋季德国报纸对本国石油供给能力的负面报道都超过了正面报道,甚至描述为“危机”。怪异的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石油危机,引起这些新闻报道的仅仅是阿拉伯国家针对美国与荷兰在秋季早期采取的抬高油价和联合抵制措施,而实际上石油进口量并没有降低。但由于新闻报道,石油紧缺议题的显要性在德国公众中产生了强烈行为反应,购买行为急剧增长,反而导致了“供需危机”。 新闻媒介“制造”了现实中没有的“危机”,议程设置效果产生重大后果。 全国对毒品问题的关注:美国80年代,全美报纸对毒品报道猛增,而这段时间并没有毒品使用的任何实际变化。毒品之所以出现在全国议程之上,原因《纽约时报》记者对某种情况的主观发现,而非源自对现实情况的变化做出反应。但是公众对毒品问题关注随之增长,1989年,竟有63%的公众认为毒品是国家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犯罪恐惧:公众对犯罪行为的恐惧以及对犯罪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媒介议程之间的联系,远远超过了与地方街区、市区或者国家中现实存在的犯罪活动的联系。 发现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在公众议程上的显要性和针对空气与水污染进行的三项“现实”测试的统计趋势间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和报纸对环境报道的长度、显著性之间存在极大联系。 惊觉:以上讨论的媒介对各种议题的呈现可称作“惊觉”,当新闻开始强调某个议题时,现实世界中根本没有发生什么异常情况,而公众对议题产生了强烈反应。 这些在现实世界中的自然实验,为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影响提供了强有力的因果证据。 议程设置效果的角度 Acapulco模型分类系统描述了议程设置效果的各种角度。 Acapulco模型:议程设置的四种角度   公众显要性的测量 总体数据 个体数据 关 注 点 整体议程 角度一 竞争 角度二 自动 议程上的单个项目 角度三 自然历史 角度四 认知画像         角度一命名为“竞争”,因为它研究了为获得议程上的位置而进行竞争的一系列议题。教堂山实验、日本和西班牙的地方舆论等例子采用的就是这个角度。 角度二命名为“自动”,因为这种假设对人类行为的看法在本质上是媒介效果皮下注射论的回归,这种观点不再受宠。因为媒介的整体议程极少被完整的复制到个体中去。 角度三命名为“自然历史”,因为它的重点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单个议题的显要性在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上的吻合程度。美国23年来公民权利议题的检视、对路易斯威市八年来八个不同议题及对一年内德国十六个议题的集中检视都是这类。 角度四命名为“认知画像”,这个角度体现在议程设置的实验研究中,在受试者接触新闻节目之前与之后,测量单个议题对某个个体的显要性。 角度一、三、四的大量证据,有助于我们阐释议程设置的动态。 更早年代的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现象的历史证据: 18世纪殖民地报纸的地理议程奠定了一个新国家的文化与政治身份,表明报纸在争取政治共识方面的议程设置作用; 19世纪晚期,报纸报道的议题能爆发成公众议题,最终导致这个议题主导地方选举。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著名编辑怀特利用报纸《恩波利亚公报》推行反民粹主义议程。 历史证明,报纸议程能成为舆论的向导。 小 结 第2章用更多的证据表明,世界上发生的事件与新闻媒介对这些事件的展示之间在很大程度上不相干。而媒介及其对这个世界的描绘设定了公众议程。 第3章 议程设置如何起作用 议程设置是一个强烈而广泛的效果,但是在不同的地理与文化背景之间,发生的效果存在差异。议程设置效果主要发生在相对开放的政治系统和传媒系统。之后,这一章对议程设置如何起作用对其进行了大致的介绍。 议题议程的演化 公众议程容量存在有限性,因此议程设置是零和博弈,各种议题为了获得媒介和公众注意力要激烈竞争,导致只有几个问题在美国舆论中长期占据中心地位。而教育扩展了公众议程的广度,使公众议程多样性增长,但公众议程容量仍保持不变,因此加快了公众议程更替的速度。另一方面,教育也使议程设置效果更显著。 效果的时限 议程效果理论不会立刻发生,但相对来说还是短期的。研究证明,从自然历史角度看,议题显要性从媒介议程到公众议程的转移通常在四到八周之内。从竞争角度看,最佳匹配时间范围由一周到八周不等,平均时限为三周。而议程设置的减弱需要八到二十六周的时间。此外,电子公告板使个人高度介入新闻,这使议程设置效果发生作用的间隔明显短于传统新闻媒介。 报纸与电视新闻 各种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孰强孰弱?——“视情况而定” 宏观的概括:报纸更强大,因为其拥有更大容量,并且在一些国家,报纸属于私有,受政府控制程度低;实证证据:报纸与电视的效果混杂不清。 视什么情况而定?实际是要考虑不同的人在关注新闻媒介的频率与质量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第四章会详细阐述。 小 结 议程设置效果发生存在时滞,且议题不稳定。通常是大众传播是受众中的单个成员与媒介信息之间的交易,个体差异非常重要,在所有个体差异中,最重要的差异构成了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议程设置效果的基础,下一章将讨论。 第4章 议程设置为什么发生 那么,议程设置为什么会发生呢?谈到议程设置效果发生的条件,就必须涉及到一个心理学名词——导向需求,它描述的是个体在需要引导与寻求背景信息方面的差异。本章介绍了导向需求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描述了人们尝试提取意义的努力,为显要性从媒介议程向公众议程的转移提供了一个心理学解释。 关联性与不确定性 导向需求可以通过两个次级导向需求来界定:关联性(Relevance)与不确定(Uncertainty)。 议程设置效果的发生 议程设置的效果随着导向需求的增长而增长,个人的导向需求越高(如那些个体没有或拥有很少亲身经验的抽象议题),他就越可能关注大众媒介议程。 导向需求概念还能解释第三章中教育与接触大众媒介议程间的重要关系,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可能产生较高的导向需求,从而越可能收看辩论。 导向需求越高,对具体信息的兴趣水平越高,这证明了导向需求概念的有效性。 议题在公众中的显要性并不仅仅表现为认知的可得性。比如莱温斯基-克林顿丑闻在当时占据了整个媒介议程,但公众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公众议题。因此要掌握公众的导向需求,才能准确预测公众议程。公众显要性是信息可得性与个人关联性联合作用的结果。 公众议题的亲身经验 议程设置效果对于具体议题和抽象议题的影响不同:具体议题是一定会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议题,个人经验能提供指导,额外的导向需求低,所以,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间相关性低。而抽象议题上,缺乏亲身经验,导向需求高,人们更依赖媒介议程。 个体差异、媒介使用和议程设置 抽象议题                  具体议题  √ 抽象议题        or      具体议题  ×  大众媒介  ←  导向需求 → 亲身接触 大众媒介 +  亲身经验 → 公众议题 小  结 导向需求概念回答了媒介议程在何种情况下更能影响公共议程。导向需求是产生议程效果的偶发性条件中的最重要一个,这类偶发类别能够强化或者限制议程设置效果的强度。它们可以归入两个类别:受众特点,例如导向需求;媒介特点,例如报纸与电视的不同。 第5章 我们头脑中的图画 媒介议程                        公众议程 显要性转移 客体            客体显要性  第一层面效果:传统议程设置 属性            属性显要性 第二层面效果:属性议程设置 媒介对候选人形象的影响 媒介对政治候选人公众形象的影响是属性议程设置的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70年代的研究者最早记录了这些影响的存在。在各种地理与政治背景中还有大量测量: 全国候选人例子:1976年美国总统竞选:将纽约州北部民主党人对候选人的描述与《新闻周刊》1月早期对候选人的描述作比较,高度一致性;1996年西班牙大选:测量选民对候选人的描述,使用了五个实质属性:政治立场、资历、个性、感觉到的资格与、诚实;以及选民在描述时的三种语气:正面、负面、中性;合并成5X3的描述矩阵。之后再与7家大众媒介对候选人的描述作比较。证实了属性议程设置效果并发现大众媒介信息还克服了选择性理解。 地方候选人例子:1995年西班牙帕姆帕拉地方选举、1994年中国台湾台北市市长选举。 实验室证据补充证明了属性议程设置与公众心中候选人形象间存在因果关系。 媒介对议题属性的影响 媒介通过强调议题的某些属性,决定人们如何思考某个议题并评价其价值,以此构建公众议程。有不同国家不同议题上的证据: 1993年日本大选:媒体议程里,提及改革的体制属性的次数是提及道德属性次数的两倍。公众议程里,体制属性显要性与人们对政治新闻的关注程度正相关,道德属性显要性与人们对政治新闻的关注度没有明显关系。由此证实效果。在非选举背景的全球环境问题上,媒介与公众在议题各属性的显要性完全吻合。 设置关于某个议题的属性议程是政治权利的体现,能引导公众关注某个具体角度或者某个优先解决途径,控制在某个议题上的政治辩论角度就是对舆论的最终影响。 显要性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对议题显要性的传统方法来自盖洛普民意调查,询问美国公众“什么是国家今天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在沿用此类的基础上,方法也有的多样化与精确化的进步: 对《纽约时报》网络版与纸质版的比较实验使用了另外两种测量方法:要求受试者识别并回忆报纸上出现的新闻报道以及排列各类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另外,基于对新量表的分析,归纳三种基本维度:社会显要性维度——使用“无关的/有关的、不重要的/重要”的量表测量;个人显要性维度——“对我重要的/对我不重要的、与我有关的/与我无关的;以及情感激发维度——“无聊的/有趣的、刺激的/不刺激的”。纽约州雪城用行为测量地方犯罪议题在舆论中的显要性:你对自己成为犯罪受害人的担心程度如何?你根本不担心、有点担心、还是非常担心?美国中西部关于人工湖开发项目中关于环境议题在属性显要性测量:两个开放性问题“哪些方面最感兴趣”和“哪个方面讨论最多”,加上成对比较方式。1976年美国总统选举研究用开放性问题:“如果你的一些朋友在很长时间里都在外地,并不熟悉这些总统候选人,那么你将如何向他们介绍?”用无反应来反向测量:对于一个公众议题的某个方面没有任何观点人数越多,那么这个议题属性在公众中的显要性就越低。 小  结 属性议程设置效果被广泛证实,大众媒介的显著属性成为公众头脑中的议程属性。在议程设置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属性议程设置是第三个阶段,是对第一与第二个阶段的重要扩展。 第6章 属性议程设置与框架 议程设置理论吸纳了一些概念:授予地位、刻板印象、建构形象以及把关。授予地位(status conferral)是指在受到媒介大量关注之后个人显要性的增长,属于一层设置第一层面;刻板印象(stereotyping)与建构形象(image building)涉及属性的显要性,属于议程设置的第二个层面;把关(gate keeping)概念描述并解释新闻如何从一个媒介机构向另一个媒介机构流通,这个概念在80年代早期与议程设置理论建立了联系,即提出“谁设置了议程?”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拓展了把关概念,并将其重新定义为媒介间的议程设置。第七章就将详细讨论这个方面。涵化分析和沉默的螺旋是对议程设置的理论补充。涵化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考察了大众媒介所产生的各种视角的显要性。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与议程设置理论看起来是在研究不同行为,但都存在一个心理基础:个人对其环境的监测。这种监测一种结果是公众议题议程,另一种结果是与别人谈论当今议题的多少。 另一个社会学概念也被引入大众传播研究中,来解释议程设置的第二层面,即框架建构(framing),它指在媒介议程上谈论某个客体时对一些具体属性的选择与强调。属性议程设置明确地将议程设置与框架建构概念结合在一起。 属性与框架 媒介对客体的描述是由各种属性组成的、从微观到宏观的连续体。但不是所有属性都是框架,框架是属性中的一个特例。框架(vt.)具有格式塔的特点,具有组织和构建思想的能力,能够塑造我们思考新闻中的公众议题、政治候选人和其他客体的方式,以此将某个客体的框架与其他属性区分开来。框架被描述为“阐释图式”(schemata of interpretation)。属性议程设置关注媒介塑造人们心中的客体图画方面的能力,框架要求我们注意这些图像的主导角度,这种主导角度不仅暗示我们什么是相关的以及什么不是,而且具有“针对所描述事项提倡对问题的某种界定、因果解释、道德评估或处理意见”功能。 界  线 将框架定义为一种主导角度,利用这个角度可以区分两种属性:中心话题(central themes)与方面(aspects),框架就是一种特殊属性,这并不是忽视“方面”,因为议程设置第二层面会确认这些方面的影响。 雄辩证据 属性之间具有内在差异,某些属性可能成为增强客体显要性的雄辩证据,这个观点为议程设置图谱带来了一个新的链接,进一步整合了框架构建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 显要性从媒介议程向公众议程转移的第三条路线 举例:德克萨斯90年代早期犯罪报道导致公众对犯罪问题的高度关注。但德克萨斯的闻报道中包括能增加犯罪议题显要性的雄辩证据呢?考察新闻中对犯罪各种框架的构建方式,发现“对普通人构成威胁”与“发生在本地”这两个角度超过了犯罪报道对公众的总体影响。这两个框架是导致犯罪议题显要性的雄辩证据。 其他雄辩证据 雄辩证据可以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不仅有议程强化也有议程缩减效果:1990年德国全国选举,媒介虽然报道前东德存在的问题,但前东德问题在选民中的显要性大幅下降,原因是它在德国统一的报道中使用了高度乐观的词汇,这就是这一议题的雄辩证据,这个属性反而降低了议题在公众议程上的显要性。 某个议题的特定属性可能是针对某个社会群体的雄辩证据。比如在空气污染方面,美国报纸报道的框架是:产业界被暗示为肇事者,而政府是负责纠正的,这样的属性模式对美国中上层人士加入环保组织是雄辩论据,但对于工人阶级反而是促使他们回避加入环保组织的雄辩论据。 小    结 属性议程设置与框架构建的结合,让我们重新认识新闻中各属性对公众如何思考议题的的影响,包括刻画客体各种方面的宏观属性、建构主导框架的单一属性以及作为雄辩论据的单一属性。这些影响又将我们带回到大众媒介对人们态度与观点的影响上,回应了“有限效果论”。 第7章 塑造议程设置 既然媒介议程设置了公众议程,那么又是谁设置了媒介议程呢?对这一理论的探索,媒介议程成为了因变量,成为了被解释的对象。这一章就重点介绍了塑造媒介议程的因素。      麦库姆斯给出的答案: 媒介议程设置之剥洋葱比喻——三个层面的影响因素 第一个层面:新闻来源 美国总统:通过研究总统的国情咨文报告发现总统考虑的议题对媒介议程产生了影响,但反过来媒介议程也影响了总统议程。 公共信息官员以及其他代表重要信息来源的公关人员:这种信息补助在所有媒介议程的日常构建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政治宣传活动:竞选宣传不遗余力地影响新闻媒介的议题,因为媒介方面的信息比政治广告看起来更容易获得受众信任。 谁是真正的议程设置者?是候选人议程还是媒介议程?实证证明,如果将候选人议程、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同时考虑,是媒介议程而非候选人议程,对公众议程影响最大。 第二个层面:媒介间设置议程 表现:精英新闻媒介经常对其他新闻媒介的议程施加较大影响。关键记者能够影响新闻的报道框架,通讯社新闻对地方新闻议程的重要影响。新闻机构会互相观察各自议程,日常的连续的观察及其形成的媒介间影响最终产生了一个高度重复的新闻议程。 第三个层面:新闻规范与传统 新闻规范与传统影响媒介议程的体现:建立基本规范过滤新闻来源的影响;导致媒介系统高度重复现象;把关功能。 小  结 本章讨论了塑造媒介议程的其他各种因素,尽管有此转变,但议程设置理论的总体关注点仍然完全以媒介为中心。塑造媒介议程影响来源的这些研究开启了议程设置理论的第四个阶段,并标志着对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关系的一种重要超越。 第8章 议程设置的后果 这是议程设置的第五个阶段,后果包括两个方面:意见与可以观察到的行为。 议程设置的后果 铺垫舆论:铺垫的心理学基础是选择性注意,大众媒介设置的议程决定了公众形成某种意见的。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议程设置铺垫了美国人用来评判总统总体执政业绩的影响。香港、德国的例子也给出了证明。铺垫是议程设置的重要延伸,是大众媒介塑造态度与意见的途径。 属性铺垫:媒介中报道的某个议题的因素(属性议程)塑造了我们的视角与意见。新闻报道之前强调某个属性,会让受众在之后判断议题时更强调那个属性;语调的议程设置也会影响公众对政治的态度和意见,公众对经济健康状况的感觉。 意见形成:随着公众人物在新闻中显要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些人产生看法。 态度、意见、与行为:事故报道会使大众产生风险规避行为;对政党的有利报道能促使选民支持;商业新闻的正面报道导致股票增长。有分析得出,媒介议程上客体显要性造成了三种详细后果:讨论、思考与获得更多信息的愿望、注意与兴趣。 小  结 这章阐述了议程设置研究第五个阶段的问题:议程设置的后果。即媒介不仅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画,还能影响态度、意见甚至行为。 第9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 议程设置过程对达成这大众传播的三种社会作用有重要意义:监视环境(由于媒体的监视作用,公众得以形成关于环境中重要部分的图画);达成社会各方面共识(随着媒介接触行为的增加,不同人口群体间达成共识的可能性越大);传播文化(媒介议程同时也传达着关于公民文化的重要信息,是对于民主与社会的基本信念) 议程设置的新领域 议程设置研究超越公共事务与大众传播,进入新的领域: 宗教议程:对信徒的个人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对公共事务产生影响 集体记忆:占据着更广泛的文化领域,集体记忆是对过去事件与情境的高度选择的议程,主导着公众对他们历史身份的认识。个人的深刻记忆、大众媒介、学校都是集体记忆的重要议程设置者。 文化议程:电视议程影响职业体育的显要性;外貌特征的显要性。 议程融合 在当代社会中,个人必须通过加入某个群体来降低认知不协调,获得安全感和确定性,为了融入自己想要加入的群体,个人必须接触与该群体相关的媒体,使自己的议程与这一群体的议程一致。该理论强调个体的个人议程与社会、群体议程之间的归属关系。 议程设置理论的地图 【对于议程设置的批评】 1、理论和测量之间出现差距:不能用测试“认知”来代表“显著性”。大家都知道问题并不代表这个问题是重要的。以及 2、分类的不同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论:比如某个问题的报道都应该属于同个议题下,却将这个问题的报道分别放入了不同的议题,数据统计时,这个议题的显著性就会因分散而减弱。 3、“议题(issue)”的定义存疑:在议程设置理论中,由于没有清晰定义,议程能包括所有定义,但实际上就是没有意义了。比如可以包含:关注点、对于关键问题的认知、政策选择、公共争议和政府分歧的决定因素。“issue”根据语境不同意思不同,但在考虑媒体的作用时,清楚议题的界限很重要。 4、议程设置和铺垫作用的关系是怎样?麦库姆斯将铺垫当做议程设置的后果,但许多研究认为它们的心理机制相同,甚至认为议程设置只是铺垫效果的一种表现。 5、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没有考虑社会环境、政治环境。 【思考问题】 1、在研究媒体议程来源时,分析出新闻媒介在议题议程上的同质化?在属性议程上是否也有这样的同质化现象呢? 2、许多学者提出,在互联网时代,受众自主性增强,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的关系已经变成一种“双向互动、螺旋式前进的辩证运动过程”,议题从受众议程到媒介议程,再由媒介议程产生更进一步的受众议程的过程?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3、新媒体形态多样,信息海量,新闻发布时间不固定,议题的显著性和属性的显著性又如何测量? 4、传统媒体环境中,议程同质化程度高。而新媒体发展,海量的网络新闻渠道使受众几乎都拥有一个媒介之外的独特议程,这些异质化的个人议程会让公众议程变得多元化、公众注意力会分散吗? 5、在西方民主制国家,媒体独立与政府,能独立引导舆论。而中国“党管媒体”环境下,媒体报道的人为干预作用大。议程设置在中国是否有特殊表现?
/
本文档为【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读书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