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洗髓经

洗髓经

2019-07-20 16页 doc 32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洗髓经《洗髓经》 《洗髓经》是昔日道家不传之秘典,其实就是呼吸导引之术。我只见到常奉之先生的明代抄本,为“洗髓”、“伐毛”两部,但其内容虚玄不易理解。《洗髓经》我最初受业于清末癸卯科 进士普照老人,以后悟彻大法师赠我辽宁千山抄本,二者式子不等。我根据多年的实践和 生理活动的需要,去伪存真,删繁就简,并改变了原来的一些神秘的名称,整理编制为这套 二十三式的洗髓金经。 《洗髓金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相传为达摩所授。 宋代苏拭和沈括的《苏沈良方》中讲的叩齿、咽津、摩两足心、摩熨眼耳面项、按捏鼻 梁、梳头等等,书中称为养生...
洗髓经
《洗髓经》 《洗髓经》是昔日道家不传之秘典,其实就是呼吸导引之术。我只见到常奉之先生的明代抄本,为“洗髓”、“伐毛”两部,但其内容虚玄不易理解。《洗髓经》我最初受业于清末癸卯科 进士普照老人,以后悟彻大法师赠我辽宁千山抄本,二者式子不等。我根据多年的实践和 生理活动的需要,去伪存真,删繁就简,并改变了原来的一些神秘的名称,整理编制为这套 二十三式的洗髓金经。 《洗髓金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相传为达摩所授。 宋代苏拭和沈括的《苏沈良方》中讲的叩齿、咽津、摩两足心、摩熨眼耳面项、按捏鼻 梁、梳头等等,书中称为养生诀。我认为这就是今天的洗髓金经。 宋人司议郎蒲虔贯在《保生要灵》中谈到肢体时说:“故手足欲其屈伸,两臂欲左挽右 挽如挽弓法,或两手双拓如拓头法,或两拳筑空,或两手臂左右前后轻摆,或头项左右顾, 或腰胯左右转,时俯时仰,或两手相捉细细捩(注:扭转)如洗手法,或两手掌相摩令热, 掩目摩面,事闲随意用之,各十数过而已。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体中小不佳,快为之即解。”上述内容同我学的洗髓经有许多相似之处。 明代医师冷谦的《修龄要指》中“十六宜”讲的“面宜多擦,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 常凝,齿宜常叩”等等,也同我学的洗髓经相仿。 洗髓金经特点: 洗髓金经的特点,在于它把调整呼吸、按摩穴位和活动筋骨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 肢体的活动导引气血的流行,来清除潜藏在筋肌骨缝中的病邪,进而使大气运行于全身各个 组织器官中。具有调整阴阳、修残补缺的作用,气感快而去病易。六字诀着重于吐纳,先呼 后吸,通调脏腑气血;而洗髓金经则注重导引,先吸后呼。二者相辅相成,构成养气功的 基本内容。 通过洗髓金经的锻炼,加强某一局部的动作,可以治某一局部的病变。它的气有的按经 络的通路走,大多数不是按经络的通路走,而是活动某一地方,意念就注意某一地方。 洗髓金经治病机理: 洗髓金经是通过穴位按摩,肢体扭转屈伸,调整呼吸,来清除潜藏在筋肌骨缝中的病邪。 骨头里最重要的是髓,是骨头的精液,髓在机体里有很重要的作用。髓养骨,髓竭则骨枯。 脑为髓之海,髓充足则脑健壮。髓藏于骨内,少有活动的机会,洗髓金经配合气血运行之轨道,用肢体屈伸扭转,以加强生理活动机能,上下左右,阴阳转化,使全身所有骨节无一处 不得到洗刷,所以谓之“洗髓”。关节活动于外,髓液活动于内,筋肉气血都应之而动,从 而使气血畅流于各组织器官中。经络之末梢得以疏通,可收到骨健筋柔、髓健脑充之宏效。 功法: 预备式:两脚平站与肩同宽,头正项直,百会朝天,内视小腹,轻合嘴唇,舌抵上腭, 沉肩坠肘,两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时微屈,含胸拔背,松腰塌胯,两膝微屈,全身放松, 头脑清空,站立至呼吸自然平稳(图1)。每节动作均起于预备式。 呼吸法:顺腹式呼吸,先吸后呼,鼻吸鼻呼。吸气有意,小腹隆起;呼气自然。 动作要点:在清静的情况下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导引动作之快慢受呼吸节律支配,体 现“气为元帅,手足为兵丁”之深义,现出“中和”之气。每做完一节可调息一次(动作同六 字诀中的凋息),放松,恢复自然。 意念活动:意念不可没有,但又不可过于用意,要做到似有若无。肢体活动随呼吸节律 自然进行,不要强加意识。为了更好地保持静的状态,可以让意念指挥动作,以动作导引气 血循经络运行。 图1 图2 图3 图4 百会运转: 1 动作:两手重叠,内外劳官穴相对(男子左手在下,右手压左手,女子右手在下)置 于头顶,劳宫穴对准百会穴(图2)推动头皮旋转,一吸一呼为一息,一息转一圈。逆时针 转八圈,吸气时由右向左转前半圈,呼气时由左向右转后半圈。如此再顺时针转八圈。然后在百会穴上按3 次,按时吸,抬时呼,做时,不要低头,头尽量向上顶;吸气时吸天阳下 降入井;呼气时引地阴之气徐徐上升,由督脉而升入泥丸宫。这是道家小周天之要求。如十二正经、奇经八脉通透之后,可领气还原。百会运转时,下丹田随之转动,百会穴逆时针旋则丹田亦然,百会顺时针旋则丹田顺时针转。 功理:百会穴与各脏腑经络相通,与脑部中枢神经相连,故百会运转有调整阴阳整体治疗之大用。 神经系统的疾病,如神经性头痛、失眠、健忘、目眩等症,都可以通过这种功法的锻炼 得到治疗,针灸歌说:“头痛晕眩百会转”。 我们临床经验,揉按百会,可以调整阴阳,血压高者减低,血压低者升高,头昏迷者能 清醒,儿童痴呆者可逐渐灵活,休克者能苏醒。历史上的名医扁鹊为虢太子治病,取百会 穴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 百会,为督脉之要穴,是诸阳集会之处。在后发际直上7 寸,前发际直上5 寸,印堂直 上8 寸处,当头顶旋发窝中。简便定位法为头顶正中。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不语、脱肛、阴挺、癫狂精神病。 循按鼻梁 动作:随吸气之势,两手如托球之状,由腹部经胸前自然抬起,至前顶距发际4 寸之通 天穴上(图3),以剑指在穴上揉按。吸气尽呼气时,两手剑指循鼻梁两侧向下按摩(图4),经迎香穴、嘴角、锁骨至胸部肺、腹部大肠部位,上下揉按三次,尔后两手垂于体侧。 功理:鼻与肺有直接关系,鼻为肺之窍,外感内侵鼻先受之,风寒感冒鼻声重。百会穴向 前旁开一寸五分为通天穴,通天穴是膀胱经的穴,但跟肺经有关系。可治鼻内无闻之苦, 鼻孔旁五分处为手阳明大肠经之迎香穴,有不闻香臭取迎香之说,此两穴通则肺火得清,嗅觉灵敏,止痰嗽,增强肺脏之抗病力量,而顺经按摩可排除外感之邪气。 肺与大肠相表里,此动作还可以驱逐大肠中之外邪。此动作至少8 次,可多至64 次。 通天,是膀胱经头顶上之要穴,又名天臼。在督脉旁1.5 寸,前发际直上4 寸。内气由 此穴上通于天,外气由此穴下入于肺,故名之为通天。揉按此处可以泻肺火,通肺气。 主治:喘息难,不能仰俯,颈项难转侧。能解表外邪、治感冒伤风、鼻塞语重或鼻流清 涕、鼻痔、鼻渊、鼻息肉。 揉按迎香 动作:两手提至面部,以剑指置于迎香穴,做旋转揉搓(图5)。鼻吸口呼。吸气时向外、 向上揉按,呼气时向里、向下,连做8 次,多可64 次,如伤风感冒、鼻流清涕或鼻塞不通,尽可多做。 功理:迎香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终结穴,与胃经相衔接。做这种揉按可以泻肺火,治鼻炎 和上呼吸道感染,还可以缓解阑尾炎的疼痛,以及治疗热症引起的头痛、眼睛痛。迎香穴有上下之分。上迎香为经外奇穴,鼻唇沟上端尽处,能治鼻病及眼病。下迎香穴是大肠经之终结处,为手足阳明之会。在鼻翼旁5 分处、鼻唇沟中。所以说“鼻旁五分号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面痒、鼻流清涕;也可以缓解盲肠炎、面浮肿、唇肿、 喘息不利、鼻息肉等疾患。针灸歌云:“不闻香臭取迎香”。 图5 图6 图7 揉按眼部 动作:用两手的掌根骨按在下眼眶上,指根骨按在上眼眶上,吸气时向外、向上揉搓; 呼气时向里、向下揉搓,连转8 次,多可64 次。以眼部发热、轻松为宜。若肝有实证眼有火,应再反方向旋转8 次(图6) 功理:眼部周围有很多穴位。《黄帝内经》中说:“肝受血而能视”。眼为肝之窍,并与五脏都有关系。例如:瞳仁属肾,肾气充则有神,肾气衰则无光;角膜属肝,肝实病则角膜虹膜 胀痛,肝虚病则内陷而困乏;球结膜属肺,肺热则变红,肺虚则发干并无光泽;内外眦(上下眼睑结合处)角属心,心气虚则眼角酸痛,心气实热则眼角发红肿胀;下眼泡属脾,脾虚则浮肿,脾实热则肿胀而疼痛。由此可见,眼部周围的穴位通达五脏。五脏六腑的外感内伤,可在眼部的穴位进行补泻法。通过经络穴位之揉按,使潜藏在骨缝筋肌中之病邪消声匿迹。气血畅通,不但提高视力且有利于脏腑功能的改善。 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与眼球之间、目下7 分直瞳髎中,为足阳明胃经与 阳蹻脉、任脉之会穴。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眼睑瞤动、口眼歪斜、远视恍恍、口不能言、耳鸣 耳聋等疾患。 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目下1 寸,当眼下孔凹陷中。 主治:目赤、痛痒、目出云翟、头痛、目眩、口眼歪斜、不能说话。 球后:眶下缘1/4 与内3/4 交界处。为经外奇穴。 主治:目疾。 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 寸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疾,治头痛有显效。 上明:眉弓中点、眶上缘下。 主治: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视神经萎缩。 鱼腰:眉毛的中心。 主治;眉棱骨痛、眼睑瞤动、睑下垂、目翳、目赤、肿、痛。 攒竹:眼眉头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眩、视物不明、迎风流泪、眉棱骨痛、目赤肿、眼睑瞤动。 晴明:在目内眦、赤白肉际(目内眦外1 分宛宛中),是手足太阳、足阳明、二蹻五脉 之会穴。为膀胱经之始点。 主治:目远视、白内障、迎风流泪、鱼肉攀睛、小儿眼痒、老人气眼流泪。 瞳子髎:目外眦5 分处,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三经之会穴,又名鱼尾。 主治:青光眼、夜盲不能视、远视恍恍、赤痛流泪、头痛喉闭。 丝竹空:为三焦经之终结穴,在眉梢处凹中,为手足少阳之会穴。 主治:偏头痛、目赤头眩、视物恍恍不明、眼眉倒下、目戴上。 揉按瞳子髎、太阳穴 动作:两手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于瞳子髎穴和太阳穴上(图7),随吸气之势向上、 向前揉按;呼气时向下、向后揉按。如此旋转揉按至少8 次,多可64 次,最好至头脑清醒、眼内发热清亮、舒适为宜。 功理:瞳子髎为胆经之首穴,分布着颧眶动、静脉,并有颧面神经与颧颞神经,胆经盘桓 于上下。胆为阳木,木盛则生风而为偏头痛之患,或颜面神经麻痹。肝与胆相表里,治肝先治胆是由表及里的方法。所以,这个功法可以熄肝风而解晕眩,还能治疗偏头痛,颜面神经麻痹、视神经萎缩、角膜炎、青光眼、远视,青年近视、视网膜出血以及夜盲症、屈光不正等眼病。 瞳子髎:目外眦5 分处、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三经之会穴,又名鱼尾。 主治:青光眼、夜盲不能视、远视恍恍、赤痛流泪、头痛喉闭。 太阳:为经外奇穴,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 寸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疾、治头痛有显效。 干擦脸 动作:随吸气之势,两手心向上如托球状经腹胸徐徐抬起(图8)举至额角,劳宫穴对 准头维穴(图9),轻轻揉按至吸气尽。呼气时,两手下行,经面部循胃经向下抚摩,中指 经胃经的第一个穴位承泣(图10),五指舒开抚于面部如擦脸之形,下行经口角旁之地仓,拇指经颊车穴下按,直至劳宫穴对准乳中穴时,两手指尖转而向下,拇指相对经胃部用力下推(图11)食指经不容、承满、梁门、天枢、水道、归来、直至气冲(图12),引气至次 趾尖端之厉兑穴内。连续做8 次,多可64 次,以胸腹舒适为宜。 功理:手三阳经荣于面,冒经的脉络布满面部,本动作可使荣于面之三阳都活动起来,其 主流则为多气多血之胃经。胃经的气血旺,则可疏通胃部的郁闷胀满而增进食欲。所以,保健中宫(胃)是治病的重要方法。劳宫穴是心包经,属火,胃经属土,火能生土。所以,练此式可以通调脾胃,对胸满腹痛、便血便秘、疝气及头痛、眼痛、妇科病也有疗效;还可以治局部疾患——颜面神经麻痹。孙思邈卫生歌云:“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头维: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在额角发际直上5 分。针灸甲乙经:在额角发际,夹本神 穴两旁各1.5 寸。 主治:目眩、头痛、目痛、流泪、限睑瞤动。 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眼睑瞤动、口眼歪斜、远视恍恍,口不能言、耳 鸣耳聋等疾患。 劳宫:在手掌心横纹中。第二、三掌骨之间、中指尖下。为心包经之荥穴。 主治:心痛、狂癫、痫症、呕吐、口疮、口臭。 乳中:在乳头中央。不能针灸,揉按可治乳腺癌。 地仓:在角旁4 分。 主治:口角喎斜、流涎、眼睑瞤动。 颊车:下颔角斜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合口有孔、开口即闭。 主治:口喎、齿痛、颊面肿、口噤难言。 不容:脐上6 寸、旁开2 寸。 主治:呕吐、腹胀、胃痛、食欲不振。 承满:脐上5 寸,旁开2 寸。 主治:胃痛、吐血、胁下坚痛、肠鸣腹胀、食欲不振。 梁门:脐上4 寸、旁开2 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食欲不振。 天枢:脐旁2 寸。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是大肠经之“募”穴。 水道:脐下3 寸、旁开2 寸。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通、月经痛、不孕。 归来:脐下4 寸、旁开2 寸。 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阴冷痛。 气冲:脐下5 寸、旁开2 寸。 主治:腹痛肠鸣、疝气、阴肿、阳痿、月经不凋、不孕。 干梳头 动作:两手随吸气之势上抬,手心向上,以小指尖置于睛明穴上,轻轻揉按3 至5 次(图13)。吸气尽,随呼气之势五指舒开,指尖用力循膀胱经之攒竹、眉冲、曲差、五处、通天(图14),胆经之阳白、头临泣、风池,由头部向下循按(图15),经渊腋穴(图16),指端向胸腹按至日月穴,渐转向下,继续按至环跳穴,两手自然垂于体侧引气下行,直至胆经之足窍阴、膀胱经之至阴穴内。 功理:干梳头可以活动头部的经络,引气下行,用来泻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的邪火,通调肝胆的气血,降低血压,对脑动脉硬化、脑血栓症都有疗效。两手沿着胆经按摩的时候,手宜稍重,气宜和缓,头悬,顶竖,松腰塌胯,提肛缩肾,这样可收到水火相济的良好功效。名医孙思邈、李东垣都主张“发宜常梳”。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睛明:在目眦、赤白肉际(目内眦外1 分宛宛中),是手足太阳、足阳明、二蹻五脉之 会穴。为膀胱经之始点。 主治:目远视、白内障、迎风流泪、鱼肉攀睛、小儿眼痒、老人气眼流泪。 攒竹:眼眉头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眩、视物不明,迎风流泪,眉棱骨痛、目赤肿、眼睑瞤动。 阳白:目上视、瞳孔直上、眉上1 寸。 主治:头痛、目痛、目昏、眼睑瞤动。 头临泣:阳白穴直上、入发际5 分。 主治:目翳多泪、头痛、鼻塞、小儿惊风反视。 眉冲:眉尖直上、神庭穴旁。 主治:头痛、晕眩、鼻塞、痫症。 曲差:神庭穴旁开1.5 寸。针灸《甲乙经》:挟神庭两旁各1.5 寸,在发际。 主治:头痛、鼻塞、鼻衄、目视不明。 五处:上星旁开1.5 寸。 主治:目眩、头痛、癫痫、瘈疭。 通天:是膀胱经头顶上之要穴,又名天臼。在督脉旁1.5 寸,前发际直上4 寸。内气由 此穴上通于天,外气由此穴下入于肺,故名之为通天。揉按此处可以泻肺火、通肺气。 主治:喘息难、不能仰俯、颈项难转侧。能解表外邪。治感冒伤风、鼻塞语重或鼻流清 涕、鼻痔、鼻渊、鼻息肉。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与风府穴平行。 主治:头项强硬、目赤肿痛、鼻衄、耳鸣、癫痫。 渊腋:举臂、腋中线上、第四肋间隙。 主治:胸满、腋肿、胁痛、臂痛不能举。 日月:期门直下一肋、乳头直下七肋间隙。是胆经之“募”穴。 主治:吞酸、呕吐、胁肋痛、呃逆、黄疸。 环跳:股骨大转子与骶骨裂孔连线的1/3 与内2/3 交界处。当提肛敛臀时塌陷。 主治:风湿痹痛、下肢瘫痪、腰胯痛、膝胫痛、站立不稳。 足窍阴:第四趾外侧指甲角旁1 分。 主治:头痛心烦、耳鸣耳聋、喉痹舌强、胁痛咳逆、月经不凋。 至阴:足小趾外侧指甲角旁约1 分处。 主治: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胞衣不下。 揉按风池 动作:两手剑指(食指和中指)置于风池穴上(图17),随呼吸之动作在穴位上揉按, 吸气时向外向上,呼气时向里向下。针灸大成云:按之引于耳中。因此穴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穴,揉按时目内有清凉感、热感,耳中有气冲感。连做8 次,热胀感达到前额阳白穴 为佳。如果气感不明显可增至64 次。 功理:风池乃风邪之聚处,故以风池名之。外感内侵,此处反应极快。风池穴为胆经之要 穴又称热腑穴,其附近有枕动脉和枕静脉,又分布着枕大、小神经,为三焦、胆与阳维脉之交会穴。颈项强直,揉按之则邪散而气通。所以这个动作对治偏头痛、中风感冒,头顶强直、目眦奇肿、泪易出、鼻出血、热病汗不出、中风不语、肩背压痛、肝气怒发、突然耳聋、神经衰弱、失眠等症均有疗效。 图17 风池:位置与主治疾患见干梳头。 拿玉枕 动作:先将左掌放在大椎穴之上、五指朝同一个方向(图19),随吸气之势,全掌如 抓物之状用力紧握颈部,并向脑后上提。呼气时,手放松。连续做8 次,再换右手,重复上述动作。如此左右转换,多可64 次,应感到热气由督脉上冲直达头顶,然后到印堂穴下至 任脉沉于丹田。以头脑感到清爽为宜。动作要任其自然,用力抓拿不可矜持。 图19
/
本文档为【洗髓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