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布洛陀文化体系述论

2019-03-11 12页 doc 30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1618

暂无简介

举报
布洛陀文化体系述论覃乃昌:布洛陀文化体系述论 〖编者按〗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布洛陀的神话传说、歌谣、民间宗教经等的收集整理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几经周折目前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1991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组织编纂出版了《布洛陀经诗译注》;2003年,《壮学丛学》编委会组织编纂出版了集选壮族民间宗教麽经抄本29种、原诗47500行、500万字的《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注》8卷本,为布洛陀文化研究提供了扎实而丰富的基础材料。2002年,在广西田阳县敢壮山发现历史悠久的祭祀布洛陀的区域性跃遗址,至今每年仍有数万群众自发举行祭祀布洛...
布洛陀文化体系述论
覃乃昌:布洛陀文化体系述论 〖编者按〗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布洛陀的神话传说、歌谣、民间宗教经等的收集整理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几经周折目前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1991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组织编纂出版了《布洛陀经诗译注》;2003年,《壮学丛学》编委会组织编纂出版了集选壮族民间宗教麽经抄本29种、原诗47500行、500万字的《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注》8卷本,为布洛陀文化研究提供了扎实而丰富的基础材料。2002年,在广西田阳县敢壮山发现历史悠久的祭祀布洛陀的区域性跃遗址,至今每年仍有数万群众自发举行祭祀布洛陀活动。2003年初,一批从事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研究和古籍整理的专家学深入敢壮山及周边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在此基础撰写了一批论文,本刊从本期起将陆续发表。 【摘要】本文认为,布洛陀文化是一个体系,它包括布洛陀神话文化、布洛陀史诗文化、布洛陀民间宗教文化、布洛陀人文始祖文化、布洛陀歌谣文化等,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结构上的联系,并且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布洛陀文化体系概念的提出,对我们誝和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正确认识和了解壮族及壮侗民族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布洛陀;神话文化;史诗文化;民间宗教文化;始祖文化 【作者】覃乃昌,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布洛陀在壮族神话传说中是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老人,是壮族的智慧祖神。自古以来,布洛陀在壮族及其先民的心目中是一座丰碑,他超越时空,顶天立地屹立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在壮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祭祀、歌谣谚语、风俗礼仪中,都有颂扬布洛陀神威和功绩的专题和形式。布洛陀形象浸透于壮族生活的许多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布洛陀文化现象。布洛陀文化,就是壮族及其先民崇奉布洛陀为创世神、始祖神、宗教神和道德神,并遵从其旨意调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观念性体系。布洛陀文化是一个体系,它包括布洛陀神话文化、布洛陀史诗文化、布洛陀宗教文化、布洛陀始祖文化、布洛陀歌谣文化等,其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和学术价值。 “布洛陀”为壮语的译音,壮族民间手抄本《麽经布洛陀》中常写成“公+甫碌途”、“布渌托”、“公+甫洛图”,20世纪80年代初收集整理并公开出版的资料中,开始用“布洛陀”,以后在出版物上也普遍采用“布洛陀”三字。 布洛陀〔pau5 lo4 to2〕按壮语有几种解法:一是通晓法术并善于施法的祖神。其中“布”〔pau5〕是指地位崇高的祖公;〔lo4〕即通晓、会做;〔to2〕意为法术、施法。二是指知道事理多的祖公。神话传说称其为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创世神,这里“布”即祖公,“洛”即通晓,“陀”即全部、足够的意思。三是身为孤儿的祖公。这里“布”即祖公,洛(成lwk8,即孩子),“陀”(念tok8,即单独,独自),“洛陀”〔lwk8 tok8〕即孤儿。神话传说中布洛陀没有父母,是从石蛋里爆出来的,为世界上的第一个孤儿。我们最近到田阳县百育镇敢壮山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玉凤镇进行布洛陀文化考察,进一步了解民间善于“布洛”称谓的读音及其含义,发现“洛”有两种读法和两种含义,一是读“笼”〔luong2〕,其意为山间弄(原字为山+弄)场;二是读“洛”〔ok8〕,即有溪河的山间谷地。两者之区别在于:前者多指石山地区,后者多指土山坡岭地区;前者多为干旱地区,后者有溪河水源的地方;前者多为旱地作物地区,后者多为水稻地区。因此,我们认为,“布洛陀”的解释应是居住在山间弄(原字为山+弄)场的通晓并会施法术的祖公或居住在岭坡谷地中的通晓并会施法术的祖公。根据考古学资料,壮族地区的古人类最早是“以岩穴为居址”,以后才逐步到山间平地定居的。至今壮族地区仍分布有大量带“六”、“碌”、“渌”、“洛”、“雒”、 “骆”、“鹿”、“陆”、“罗”(均用汉语柳州方言读音)的地名,这些地名都是壮族称有溪河的谷地的汉字记音,都是耕作稻田的地方。这些地的稻田,就是史书上记载的“骆田”,而耕种这些“骆”田的越人,就是“骆越”。因此,神话传说中的布洛陀可以解释为早期居住在山间弄(原字为山+弄)场,后来居住在岭坡谷地间的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会施法术的骆越人的祖公。 布洛陀最初是作为民间故事传说整理发表的。1958年,《壮族文学史》编写组收集到民间故事“陆陀公公”。1964年,由覃建真收集整理的《通天晓的故事》在《民间文学》上发表。1977年,覃承勤等收集整理了《布洛陀史诗》(油印本),1986年,出版的欧阳若修等编著的《壮族文学史》①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和。1982年,农冠品、曹廷伟编的《壮族民间故事选》②(第一集)收入了20世纪60年代初由覃建才收集的神话《保洛陀》。同年,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编印的《广西民间文学丛刊》(第五集)刊登20世纪80年代搜集到的《布碌陀》神话,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编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一集)也刊登了当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布洛陀的传说》。 对《壮族麽经布洛陀》的整理和研究是从1986年开始的。1978年,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采风中收集到招谷魂、招牛魂唱本,1980年又收集到两个内容较完整的唱本。1986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确定《布洛陀经诗》为广西民族古籍整理重要项目并上报列入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重要项目。经过广泛的收集,得到《布洛陀经诗》手抄本22本,译出8万多行,经过壮族古文字、民族历史、宗教、民间文学、壮文等方面的专家学者4年的努力,整理出版了120万字的《布洛陀经诗译注》,初步展示了布洛陀文化的风貌。 2000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壮学丛书》编纂项目。为了让世人更全面了解布洛陀文化,并为壮学研究提供丰富而扎实的基础资料,丛书编委会将《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列入项目并作为重点课题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攻关,目前该书稿已经完成并将于年内出版。全书共8卷500多万字,收入不同地区29个版本的手抄本《麽经布洛陀》,通过影印直译供人们欣赏和研究。该书的出版,将会在国内外产生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时国家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对布洛陀文化的整理、研究工作得以深入开展,布洛陀这一与壮族乃至壮侗语民族的历史文化关系十分密切的神话人物引起人们的关注。2002年6月,一批学者到右江河谷考察,在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的敢壮山发现被称为祖公庙的祭祀布洛陀的遗址,当地和周边各县的壮族群众每年都在这里举行祭祀布洛陀的歌圩活动,规模达五六万人。这一消息通过报纸等传媒公布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首先是一批从事民族历史和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先后到田阳考察,并就田阳敢壮山与布洛陀神话及其与壮族文化渊博的关系等问题举行学术研讨会。为了推进布洛陀文化的研究和开发,2003年2月,广西壮学学会与田阳县布洛陀文化研究会联合组织了一批从事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语言文化学研究和古籍整理专家学者就敢壮山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周边的考古学文化、敢壮山祭祀布洛陀活动的历史成因、敢壮山歌圩的源流及其影响、敢壮山布洛陀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布洛陀神格的演化、《麽经布洛陀》的历史文化价值等问题,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的,深入田阳的乡村、农户,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并结合神话学、考古学和历史文献资料分析认为,布洛陀可能是远古时代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的首领,由于他在文化创造上的贡献而被人们崇敬并加以神化,变成了一位具有创世性、始祖性的神话人物,成为壮族的人文始祖。壮族与同属壮侗语民族的布依、侗、水、仫佬、毛南等民族是珠江流域的原住居民,他们是同源异流的民族,根据这些民族的文化英雄神话,布洛陀神话在这些民族中各有共同性、创世性、始祖性等特征,因而布洛陀可能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田阳敢壮山历史上可能曾经是祭祀布洛陀的区域性中心,所以布洛陀在这一地 区的人民群众中留下了更加深刻的记忆,敢壮山自然就成为布洛陀文化的圣地。作为这项调查成果的《广西田阳县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考察与研究》一书也将于年内出版。在广西田阳县敢壮山,正在建设以纪念布洛陀和展示壮族原生态文化的大型旅游景区,布洛陀文化的保护、开放和利用工作正逐步展开。 这里说的布洛陀民间宗教文化,是指以布洛陀为主神的壮族麽教文化。 人类学资料表明,除世界三大宗教外,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宗教体系,只是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因而各民族宗教表现的形式也就不同。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宗教体系,“事实上表现了信仰它们的不同民族和不同集团为了解决人的存在问题和命运问题而采取的不同方式。在神的神性里集中了信仰者的人性要求;在宗教观念、信条和崇拜行为中,倾述着各民族信仰者对自己命运的焦虑和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也包含了他对周围世界的理解。”⑥壮族麽教虽然不是现代意义的宗教,也没有成为全民族统一的宗教,但是它同样表现了壮族及其先民“为了解决人的存在问题和命运问题而采取的不同方式”,包含了壮族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它是一种由多神教向一神教演变过程中具备了一神教雏型的宗教形态。 首先,麽教已具有半宗教职业者布麽,并开始形成最高神只。麽就是因为宗教职业者称布麽而得名。无论居住何地,属何教派,均尊奉布洛陀为开山祖师。布洛陀也就被酋为麽教的教主或主神,而布麽则是布洛陀的代言人和化身。在壮族民间麽教中,布洛陀被赋予了非凡的才能,他能洞察宇宙万物,对他来说,沿有任何办不到的事,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可以想见,如果其相适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发生变故,报陆陀(布洛陀)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一位至上神。”⑦ 其次,麽教有较系统的经典――《麽经》。《麽经》是壮族麽教经文,是麽教神职人员布麽在做法事时念诵的经书。在壮语中,麽经叫“司麽〔θw mo〕,“司”即书,经书,麽经是沟通神灵的符号,喃诵麽经成为布麽沟通神灵的手段。这样,麽教经文客观上就成为人神交感的桥梁,使从教者具有了修炼成麽的手段,镇妖驱邪的工具。麽教法事中大凡消灾解难赐福和超渡亡灵时,布麽都要请出布洛陀、麽渌甲来指点、引路,愿望才能实现。因此,这一类的麽经都属于布洛陀麽经,按壮语习惯就叫“麽经布洛陀”。《麽经布洛陀》全部都用古壮字抄写,以壮族民歌中最常见的五言排歌为基本形式,偶尔插有七言或九言句式,上、下句互押脚韵或头脚韵。由于上古时期壮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加以记录,历代汉族典籍也没有任何记载,再加上壮族麽教过早衰落等原因,唯有历代壮族布麽传承保存下来的麽经手抄本,还可以作为麽教存在的历史证明和后人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但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致使本来只残存在偏僻地区壮族民间的麽经手抄本也一概被视为“四旧”而屡遭搜缴焚烧,在“左”的思想禁锢下,民族民间宗教研究一直被视为禁区,所以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壮族民间麽教始终未给予正视。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麽经布洛陀》的搜集、整理、出版和对壮族民间麽教的研究工作才得以进行。 原始宗教一般没有经典,即使有也是零星不成系统的。壮族麽教不仅有较为系统的经书,而且各地壮族麽经内容大体相同,功能基本一致,数量也十分丰富。所有经书都是古壮字记录,抄录于民间制的细纱纸上,以浸泡过桐油的纱纸或麻布做土封面封底,手工线装成册,由布麽一代一代地珍藏、保存、传承。布麽喃诵经文时,不能翻看经书,只能背诵,而每喃诵某一内容的经文又发布从头到尾念完,不能中途停止。做大型法事时,还要求“三顺三逆”,即顺着念完三遍,然后又倒着念完三遍。这就要求布麽对每一部经文倒背如流,烂熟于心,而且还要经常温习。正因为这样,布麽把麽教经书视为传家宝物,有些老布麽去世时还要将经文放进棺材陪葬。 第三,麽教已形成固定和的宗教仪式:古麽〔kumo〕.麽教仪式可分为“麽口+ 兵”〔mo1pe:ong1〕、“麽呷”〔mo1kjap7〕、“麽叭”〔mo1pja:it〕三大类。“麽口+兵”是驱除生活中不吉利的事像和不祥之兆。“麽呷”是驱赶清除东南西北中各路冤鬼殃怪。“麽叭”是灾难发生后举行的驱赶剥离砍断的仪式。 从以上可以看出,壮族麽教已具备了一神教的雏形,是一种向人为宗教过渡的民间宗教形态。与人为宗教相比,它有以下特点:一是原始多神崇拜还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布洛陀虽有被尊为至上神的倾向,但众多的神只仍处于游离和分散状态,没有被纳入一个严密的神灵体系之中。二是没有较正式的宗教活动场所和严密的宗教组织。三是世俗性,主要表现为宗教活动的民间性和信仰的实用性,没有官方的倡导和参与,完全是民间自发、分散地进行;宗教活动主要解决人的生老病死及与人的生活相关的问题。 各民族宗教都是在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它的观念、仪式、戒律以及有关的神话传说,特别是宗教圣典,都充分利用了各民族的文化材料,积淀了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各种宗教活动还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艺术。我们不应该把宗教仅仅看作是一种世界观,而且应该把它看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加以研究。 始祖是指最初得姓的祖先⑧。《仪礼?;丧服》说:“诸候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以后称一个世系的人的最早的祖先为始祖。就一个宗族来说,世系可考的最早的祖先就是始祖。这里一般是指血缘上的始祖,是历史上实实在在的一个人,而不是神话或传说中的人物,是一群有血缘关系的人们的共同祖先。 而人文始祖,是指人们在观念上认同的最早的祖先。他有几个特点:一是他可以是有世系可考的,也可以是无世系可考的。二是认同他的人可以有血缘上的联系,也可以没有血缘上的联系,一般是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族群。三是人文始祖一般是神话人物,或者是一个传说人物,在历史上为认同他的民族群体做出过重大贡献,特别是在文明和文化创造上的贡献。因此,人文始祖实际上是人们在文化上认同的祖先。《易?;;贲》说:“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民族是以文化划分的,一个民族或族群认同的最早的祖先,即人文始祖。 人文始祖一般是神话人物,越是大的人们共同体的人文始祖越是这样。人们把本民族或族群文化创造上的重大业绩,本民族或族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加在他的身上,将他神化,并形成大量的人文始祖神话传说。 我们考察壮族的文化英雄神话,在所有的神话人物中,布洛陀最具有人文始祖特征。 首先是的创世性。自然界对初民虽然是严酷的,但原始人类在艰难的生存的环境中,不仅逃脱了毁灭,而且在生存竞争中逐渐积累着文化创造,在与自然的抗争中逐渐取得了主动权。那些在这场斗争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从此步入了过去自然神一统天下的万神殿,成为神话舞台上生气勃勃的主人公。布洛陀就是这样一位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具有创世性文化创造的英雄,他是初民集体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原始文化成果的集中代表。布洛陀神话叙说的是布洛陀如何创造天地、造人、造火、造干栏、造稻谷、造牛等,集中反映了壮族先民的物质文化创造。在史诗《布洛陀》中,叙述了种植的粮食作物包括粳米、灿米、糯米、旱谷、黑糯谷、小米、高梁等,还叙述开田造地、犁田、耙田、播种、移秧、灌溉、耘田、施肥、收割等一整套的耕作方法。在《麽经布洛陀》中,特别叙述了布洛陀教人们到山上找野生稻种,加工山石做犁、制作木耙来耕作等,反映了原始时代人类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创造了稻作农业以及人类最早使用石犁这些重大的发明创造。在精神文化方面,布洛陀神话叙述布洛陀创造了氏族部落社会的和习俗、伦理道德观念、原始宗教观念等,其中有议事、风俗习惯、爱情和如何处理好父子、婆媳、兄弟关系等生动的描写。所有这些,都表现出浓郁的创世性的特征。 其次是始祖性。在布洛陀神话中,是布洛陀与姆六甲一起造出人类,所以人们尊他为人类的始祖。在壮族语中,“布洛陀”的“布”读“保”或“报”,是受人尊敬的地位很高的 老祖公的意思,也可以引伸为“始祖公”。从历史上看,人们自觉认同布洛陀是自己的始祖和始祖神。从现实看,布洛陀神话仍在红水河及其上游南北盘江流域、左江流域、右江及其上游驮娘江、西洋江流域、柳江上游龙江流域、红河上游普梅河流域流传,民间仍把布洛陀当作始祖神加以崇拜,每年农历三月各地仍举行祭祀布洛陀活动,其中尤其是传说为布洛陀居住过的田阳县敢壮山,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日,仍有周边各县的数万群众汇集这里举行祭祀布洛陀和歌圩盛会。在人们的观念中,布洛陀是自己的始祖,是一位始祖神。这就是布洛陀文化的始祖性。 第三是它的宗教性。如前所述,壮族的民间宗教――麽教是一种由多神教向一神教演变过程中具备了一神教雏型的宗教形态,它是一种准人为宗教。这个“一神”就是布洛陀。麽教的司职人员布麽均尊奉布洛陀为开山祖师。布麽从事祈福消灾超度亡灵等法事活动,都必须先祷请布洛陀和女祖神麽渌甲降临以获得神助,经文中必有“去问布洛陀,去问麽渌甲,布洛陀就答,麽渌甲就说”的训导。在布麽的观念中,只要遵从布洛陀和麽渌甲的意旨去做,所遇的灾难即可应验化解,人们就可以脱离厄运,达其所愿。《麽经布洛陀》是壮族民间麽教的经典。而麽经中布洛陀的形象,布洛陀宗教神的身份和地位,又是由他的创世神、祖先神身份演变而来的。这又说明了布洛陀的创世神、始祖神、宗教神三种身份是统一的。 根据民族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研究,壮族和与其同源的布依、侗、水、仫佬、毛南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住居民,这些民族中除侗族外,都有布洛陀及相关的传说。其中壮族、布依族、水族都把布洛陀当作本民族的创世神、始祖神和宗教神。因此,布洛陀可能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另有专文论述。 布洛陀作为壮民族神话传说中的文化英雄、人文始祖,历经数千年,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并有较大影响,说明了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快,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今天,随着国家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政策的深入贯彻执行,布洛陀这一民族文化遗产还将继续传承下去,其精华部分将会继续得到弘扬,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应该指出的是,布洛陀文化是民间文化,布洛陀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宗教神,都是民间的神,是原生态的民族历史文化的遗存。我们说布洛陀神话文化影响的广泛性、延续性,都是指在民间影响的广泛性和延续性,不带有政治色彩和官方意义。 六、布洛陀歌谣文化 在壮族及其先民心目中,布洛陀是民族文化的创始者,是创世神同时又是始祖神,具有崇高的地位。千百年来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歌颂他、祭拜他、纪念他,在活动中形成丰富多彩的歌谣文化。 1、布洛陀创世古歌布洛陀创世古歌是以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万物、造歌造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古事民歌。每年参加田阳敢壮山歌圩的壮族群众,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先登山到祖公庙和姆娘岩祭拜祖公布洛陀和祖母麽渌甲,然后中才下山对唱山歌。对歌时,开篇一般都要先唱布洛陀造人类万物、造山歌等内容的古歌,然后才开唱其他内容的山歌。布洛陀创世古歌有完整的套路,歌唱的形式有独唱的叙事排歌,有男女对唱的问答歌;歌唱的内容有开头歌,岩洞歌,造天地、造万物歌,造火,造水、造稻谷歌,造牛,造猪、造鸡、造狗歌,收尾歌等。 2、祭祀歌祭祀歌是布洛陀古歌的组成部分,包括巫调、经调和唐皇调,是祭祀布洛陀时由布麽和各村长老演唱的歌。 3、麽经唱本《麽经布洛陀》为手抄本,全部用古壮字抄写,为壮族五言体民歌,押腰脚韵。在内容上,融壮族神话、宗教、伦理、民俗为一体。在形式上由于千百来的传唱加工,语言精美工整,有韵律,朗朗上口。 4、布洛陀歌圩的山歌在右江河谷有一种歌圩叫“欢敢”,汉意为岩洞歌圩或岩洞山歌,其 中最典型的是田阳县敢壮山歌圩所唱的歌。敢壮山周边的壮族群众都把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到三月初九参加敢壮山歌叫“很敢”,即上岩洞。传说敢壮山上的岩洞是始祖神布洛陀和麽渌甲居住的地方,所以歌圩期间,凡是赶歌圩的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先上到山上的岩洞烧香祭供布洛陀和麽渌甲,然后才能参加歌圩对歌。敢壮山歌圩是右江流域几十个歌圩中规模是最大的,参加人数达五六万,2003年更达到10万人以上。田阳敢壮山歌圩除了唱本县的排歌、古美山歌、巴别山歌等地方歌种外,还唱周边各县的山歌,如凌云排歌、田东嘹歌、德保山歌等。对歌时,开篇要先唱布洛陀造人类万物等内容的古歌,然后唱其他内容的歌,其中主要是对唱情歌。敢壮山布洛陀歌圩的情歌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⑴赞歌(探路、赞村、赞公婆、赞巷、赞屋、谢凳歌、赞酒、赞菜、谢席歌);⑵邀对歌(问名、邀对);⑶猜谜歌;⑷相逢歌;⑸孤儿歌;⑹花歌(育花歌、红花白花歌);⑺求巾歌;⑻连情歌;⑼钟情歌;⑽槟榔歌;⑾离弃歌;⑿轻重彩礼歌;⒀嫁娶歌;⒁贼歌;⒂逃婚歌;⒃离别歌;⒄孝义歌;⒅上殿歌。 布洛陀神话同其他神话一样,是人类祖先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⑨布洛陀神话是整个布洛陀文化体系的基础。布洛陀创世史诗是在布洛陀神话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宗教神布洛陀的形象又是从创世神布洛陀那里发展而来的,两者相辅相成。布洛陀作为祖先神和人文始祖是在他的创世性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就是布洛陀文化体系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并成为一定的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表征。 我们提出布洛陀文化体系的概念,不仅因为它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还因为这个概念有利于我们整体认识和把握布洛陀文化,并通过这个楰,进而深入认识和了解华南――珠江流域和壮族及壮侗语民族的文化。我们研究布洛陀文化,是因为布洛陀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布洛陀文化所体现的创造、各谐和开放的精神,对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布洛陀文化遗产的发掘和整理,对研究珠江流域文明起源及历史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②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③岑隆业、杨荣杰、金稼民收集整理,见农冠品、曹廷伟:《壮族民间故事选》第1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13页。 ⑤吴重阳:《〈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序》,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出版。 ⑥吕大吉:《<比较宗教学史〉译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⑦周国茂:《摩教与摩教文化》第22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⑧《辞海》第110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3页。 摘自《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三期
/
本文档为【布洛陀文化体系述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