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唐詩里的情 羁旅的愁

2017-11-18 17页 doc 36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4457

暂无简介

举报
唐詩里的情 羁旅的愁唐詩里的情 羁旅的愁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唐代的诗人无论是当官还是平民,都喜欢游历,大概那个时代出门去旅游不需要很多的钱,自己骑马,乘船价钱也不贵,那些景点是不要门票的。最大的开销就是喝酒吃饭;不像现在吃饭还在其次,最贵的是住宿,差一点的宾馆住一夜要一百多元,去一个景点买门票也要五十一百地掏,想出门玩玩非得准备五千一万不行。所以,我总是在闲暇之时读书看电视,尺幅之内看万里山河,做心灵的旅游。 孟浩然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家庭经济条件也一定不错的,他先后去江苏、浙江这一带文人荟萃之地漫游。写过些思乡的诗篇,如...
唐詩里的情  羁旅的愁
唐詩里的情 羁旅的愁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唐代的诗人无论是当官还是平民,都喜欢游历,大概那个时代出门去旅游不需要很多的钱,自己骑马,乘船价钱也不贵,那些景点是不要门票的。最大的开销就是喝酒吃饭;不像现在吃饭还在其次,最贵的是住宿,差一点的宾馆住一夜要一百多元,去一个景点买门票也要五十一百地掏,想出门玩玩非得准备五千一万不行。所以,我总是在闲暇之时读书看电视,尺幅之内看万里山河,做心灵的旅游。 孟浩然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家庭经济条件也一定不错的,他先后去江苏、浙江这一带文人荟萃之地漫游。写过些思乡的诗篇,如《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正是秋季,树叶飘落,大雁南飞,北风吹着江面,波浪滚滚,坐在船里更加感到寒冷。看那滔滔长江,永远奔流,不禁使诗人想起自己家乡弯弯曲曲的襄水,也是这样日夜流淌,但在这里怎么能够看到呢,它遥遥的,似乎隔着云端一样。遥遥地看那航向故乡的船只,似乎在遥远的天际。现在我们到了哪里啊。江面上烟波浩淼,似乎已经迷失了方向。偌大的长江,波浪翻滚,暮色苍茫,怎么能够问途呢, 在家想出门游玩,作客在外却如此强烈地思念故乡,想到家乡泫然流涕。这是多么奇怪的心理啊~其实,在孟浩然的心里,一直存在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既想做官,显露自己的才能,光耀门楣;又想远离世俗之扰,做个高洁之士。这正与他想出门游历而又思乡强烈的感情相吻合。 虽然,我的青年时代没有机会去游历名山大川,但也走过不少的崎岖之路,为了生存。每每在黄昏里,独自望着浩淼的夜空那一颗颗的星星,心儿就会飞回家里,想到老父,想到弱弟时,那不值钱的眼泪就掉下来了,情不自禁地唱起“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人啊,谁能够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虽然节日的到来会使人分外思念故乡,即使独自飘泊,在他乡流浪,甚至在异乡为官作宦,也会因某一特殊情况而滋生思乡的情怀。王维的《杂诗》就是写的就是见到同乡的情景下产生的思乡情怀: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大唐的人物最风流,在王维的笔下,一切事物都是那样充满画意,富有诗情,甚至带着音乐的美感。我们读他的诗,就是欣赏艺术,欣赏一幅幅国画,一首首乐曲。这首小诗虽然没有生动形象的画面,但可诵可唱。仔细推敲其内涵,实是风雅至极。 《集异记》载王维未冠之时,便文章得名,妙能琵琶。16岁就出远门,到京都求仕。16岁还是小孩子啊,今天我们许多孩子十六岁还没有“断乳”呢~可他十七岁就写出了《九日忆山东弟兄》,以后便在官场里沉浮大半辈子,但对故乡的情愫,一直永存于心灵深处。 每个久别家乡的人都渴望知道故乡的变化,哪怕是一草一木,可以问好多好多,说上大半天。一般最迫切要问的往往是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和自己往昔生活有很大关系的事物。而王维却迥然不同,但当家乡人到来时,他不问家里的其他,却别出心裁,竟然问梅花是否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开花。看起来实在有些不着边际,但细细吟诵体味,则大有深意。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种植的花草,养的小动物都格外关心,即使离开几天也念念不忘。王维家的那株寒梅,也许是他和弟弟妹妹们一起栽种的,或者是在父母的带领下种植的,甚至可能是他生日那天种植的纪念树。他曾经和弟妹们为它浇过水,施过肥,除过草,捉过虫,一天天看着小树苗渐渐长高,但是没有等到梅树开花,诗人就要离家走了,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谋生,为自己,为家庭。从此以后,无论他走到哪里,这棵寒梅永远生长在他的内心深处,连接着他和弟弟妹妹们的血脉情谊。他常常念叨,梅树应该长高了长粗了,应该开花了,我的弟妹们也应该长大了。所以,当家乡人来后,他首先要问的就是这棵梅树开花了没有。看似平淡的家常话,实质是以物代人,反映了他对故乡对亲人们强烈的思念。 这首小诗写得特别蕴藉悠远,耐人寻味,具有唐人所特具的胸怀和唐诗独具的情韵。可以受得起司空图所言的“不着一字,全得风流”的褒奖~除了盛唐诗人,其他时代的诗人是无法写出这样清新明快而又茹永含蓄的好诗。 这里我想起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杜牧有诗《赤壁》云: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南宋许顗在《彦周诗话》里说: 杜牧之作《赤壁詩》云:“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將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谓赤壁不能 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此公之说实在很荒谬。杜牧之诗。妙就妙在不直接说没有东风,东吴政权有可能灭亡;而是借大小乔的可能被捉来说明问。试想,大乔是孙策之妻,是吴主孙权之嫂子,小乔是东吴的水军都督、三军总司令周瑜的夫人,她们的安全是绝对保证的,假若她们被捉了,哪里还有东吴的存在呢,杜牧正是以小见大,含蓄地写出了赤壁一战中东风之重要~ 说这一故事,目的是让读者清楚诗人问同乡家里的寒梅是否已经开的意义。既然寒梅也很急迫地问,那么,故乡的亲人、朋友、邻居……甚至家里的小鸡小狗长得怎么样,岂有不问之理~说到底,还是讲究蕴藉含蓄,令人读起来如品名茶,口角生香;如嚼橄榄,余味不尽~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写诗是一种雅事,入诗的事物也应该品位高雅,诗拒绝粗俗的事物,拒绝低俗的情操。梅是一种姿质高雅的植物,作者问梅,也反映了他高雅脱俗的情怀~如果,你今后也在异乡,看到家乡的亲人或者朋友,你想问的是什么呢,是父母的身体情况,还是家乡的经济发展,或者是你曾经养的宠物小狗小猫, 晚唐诗人赵嘏为了求仕去长安,长安是大唐的首都,经济繁荣,人才辐辏,酒楼舞馆遍布,红灯区更多,夜生活十分丰富,照例说赵嘏应该乐不思蜀了吧。我们读着他的《长安秋望》,穿过时光隧道,跟随他在长安做一次深秋的漫游,就知道他身在首都心在哪里了: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那天早晨,赵嘏带着我们去看看长安的繁华景象。跟着他爬上高大的城楼,放眼望去,哦,灰蒙蒙的天宇上,云雾正在慢慢地在飘动,让人感到有点凄清。夜色慢慢褪去,东方的曙光渐渐地显现,不是很晴朗,但巍峨的皇宫轮廓越发鲜明了。远处天边还残留着几颗星星,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忽然,北方飞来一群排着“人”字向南避寒的大雁,飞得好整齐,飞得好快。当我们双眼盯住这群大雁,看它们飞向何方时,突然飘过来笛子的乐声,悠扬而凄凉,像远处传来的歌声那样渺茫,循声望去,噢,原来是在西边高高的城头那边,一个人正靠在栏杆上吹笛。这凄凉的笛声唤起了我们内心潜在的悲秋情绪。刚才还是晨光未启,晓色朦胧,现在已是红霞万朵,天宇大明了。看哪,人家篱边的菊花正含苞欲放,那紫红的艳丽色彩已经露出。旁边河塘里荷花已经凋零,只留得枯杆败叶。这时,我们猛然想起李商隐的“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心儿被揪了一下。赵嘏笑着问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江南鲈鱼应该很肥美了吧,”晋代吴中张翰看到秋风吹起,想到故乡鲈鱼正肥,官也不做了,挂冠回家去吃鲈鱼了。赵嘏问我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看我们有些费解,便又说了,你们看我戴着一顶官帽,像不像囚犯,先秦时的钟仪被囚时,就戴着高帽,后人称之为“楚囚”,所戴之帽又称“南冠”。这下子,我们恍然了,原来赵嘏把自己留在长安为官看作是失去自由,是囚犯,他渴望像张翰那样回去,过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我们笑着对他说:原来你是身在长安心在家乡,但又怕别人说你不安心工作,落得撤职查办,所以才把诗写得这样含蓄的吧,赵嘏回答:“那倒不是,诗要隐秀,不宜显豁。其实我的心就像陶渊明那样,'池鱼思故渊,羁鸟恋旧林’,深深地眷恋着自己的家乡啊。” 确实,这首诗的乡思尽在最后两句,“长笛一声人倚楼”是一幅富有意境的动人画面。倚楼的,是翩翩书生,正在旭日楼头思念故国而吹笛抒怨;还是红袖女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归而不改其志,清晨起来就倚楼翘望,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读者可以尽情地想象。赵嘏因此句而获得“赵倚楼”的美称。 既然乡思难除,人们最多的是写封家信报平安,以宽慰家人。特别是同乡的到来或者正要回去,一般都喜欢写一封家书托他带回。除开战乱年代,中唐时,张籍的一个朋友要回去了,张籍知道家里老婆不知道盼望他多少时间了,自己因公务缠身,总不能如期而归,与是,他托这位朋友带封信回。《秋风》叙述了他写家书的整个过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西风吹来满眼秋,这正是最想念远方亲人的时候,张籍已经好久没有写信给家里报平安了,知道朋友要回去,可以为他带信,当然高兴;但时间很紧,不容许他在信上多下工夫。张籍就匆匆回到府里,展纸磨墨,挥笔疾书,很快地把家信写好了,送到老朋友那里,朋友正等他准备出发。张籍又打开信来,读一遍,可怕有什么话遗漏。 最值得欣赏的是那个“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以前,人们与家里联系,总是以写信为主。在信寄出时总要再三地看看,想想有没有什么遗漏的话需要补。当然,现在的青年人不需要写信来联系了,电话、邮件、QQ聊天等等众多形式可以联系,所以不能体味张籍诗里这一细节的真实、形象、具体、生动。但我想不轮何时,写信仍然是最虔诚最能够留作纪念的达感情的形式。而古代,除了写信,托人带回,再也没有其它的形式可供联系。于是在匆匆之下写了一封信,准备交给行人带走。但是,纸短情长,薄薄的几页纸怎么能够写尽自己心中对亲人的无限想念,写完了,却又舍不得马上交给对方,在他准备走的时候又打开了信封看了一遍,最后才恋恋地交给行人带走。 张籍是韩愈的门生,也是写诗的大家,有一个秀才叫朱庆余到京城来赶考,心里底气不足,有些缺乏自信,十年寒窗,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否合乎主考大人的胃口,于是他先写了一首诗投石问路,含蓄地问张籍自己写的诗是否合乎现在社会的风气,合乎主考的口味。诗名为《近试上张水部》(时张籍为水部郎中): 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通篇都用比喻,把自己比作新娘,张籍为新郎,考官为舅姑,自己的文章是新娘刚化好的妆,问张,我这样的文章行吗,张籍答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已觉明艳自沉吟。 齐纨不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一位越地的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我们知道,越地盛产美女,最著名的美女西施就是越国诸暨人。诗写这位才菱姑娘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她虽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总觉得自己有所不足,因此又沉吟起来,想采取什么办法来补救。此时对着镜湖水顾影自怜。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 “入时无”,点明朱的担心。后半进一步肯定她与为朱诗的“画眉”作注,“更沉吟”解释朱诗的 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衣服是齐地的丝绸制成,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而这采菱姑娘的甜润歌喉,才价值万金。为了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这两首诗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张籍擅长用比喻,那是出了名的。当时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就非常赏识他的才华,聘请张籍去他幕府任职。李当时割据一方,与朝廷分庭抗礼,是一个权势熏天炙手可热的人物。张籍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但又不能得罪李师道,就写了首《节妇吟》送给李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把自己比为女子,李师道为钟情于己的男人。先指出对方明指自己有夫而赠送礼物,显然动机不纯,但情意难却,故系在“红罗襦”言下既感激其意,又谴责其用心。接着写自己的丈夫非等闲之人,高楼连苑,身属朝廷。再后两句是既感谢对方一片真心,又表示自己义无返顾地忠于丈夫,别无他想。最后作结,既然不能爱你,那就把你送给我的礼物还给你吧,只是遗憾我们没有在成家之前相逢。似乎是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语气委婉极了,动人极了。张籍不是果断地决绝李师道的邀请,而是一诗三曲折,先是接受对方礼物,感激其缠绵情意;再写自己丈夫情况,道出对方目的和自己的打算;最后还珠,感慨唏嘘,令李师道读后也无法指斥他。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张籍是个大诗人,但《秋风》这首诗却明白如话,根本没有引用比喻这种诗人最常用也用得最得心应手的修辞艺术,这是为什么, 诗歌的艺术处理要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与人交流思想必须婉转和谐,而写自己的生活却不一定要这样。同时,诗歌语言的最高境界是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正如一个女人,最美的不是在她浓妆艳抹之后,而是那种淡扫蛾眉所具有的天然风韵。竭力化修饰妆只是为了让别人欣赏那种虚假的美,并不是真正的本色的自我,过读的修饰有时会遭到人们的鄙弃。诗人迫切地想把自己的情况告知家人,在写完家信后再三看几遍,惟恐遗漏什么事情,这是非常普遍平常的现象,诗人正是扣紧这一细节,写出自己对家人真切深沉的思念。有这样经历的读者如果读到这样的诗,只觉得情真意切,仿佛诗是从自己心底里流出来似的,非常的自然和真实~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一般有两种情况最会惹起思乡的情绪。一是孤身漂泊,二是被贬在外,唐人最典型的迁客是柳宗元,既是大诗人,又是被贬在外十几年,先在永州,后调柳州。这些地方,在唐代被人们视为蛮荒之地,风俗迥异,物质匮乏,生活艰苦。白居易谪居江州时感叹“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比较而言,江州要比永州柳州条件好得多;更何况白居易遭贬主要是写了那些针砭时弊的乐府诗,得罪了当时的那些权贵;而柳宗元是参加革新集团,直接触动了统治秩序和一些上层人物的利益,革新失败而被放逐。白居易是降职后还比较自由,柳宗元先在永州被监视,过着罪人的生活,后在柳州,情况好些,但远离家乡和京城,郁郁而终。可想而知,在这十多年里,柳宗元的心情是非常糟糕的。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故劳苦倦极,人穷则反本,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柳宗元身处逆境之中,满目尽是他乡之人,萍水相逢,有话不能和人说,因此,他经常地思念自己的亲友和故乡。试读其在柳州写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一诗: 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登高望远,会使人心胸开阔。唐代的诗人们尤其喜欢登高。情因景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悟得人生的真谛。也许是那位浩初上人看到柳宗元这位刺史大人长期愁眉不展,想拉他到外面走一走,欣赏欣赏秋天柳州的风光。因为柳州地处西南滨海,许多“尖山”正在“海畔”,登山可以看辽阔无垠的大海,可以极目万里云天,让思绪浩然。一扫蒙在心上的愁云,岂不美哉~ 一般地说,古代的诗人们在登高望远的时候,往往有各种情思从心中流出,从而挥毫泼墨,写出优美作品~记得家乡南通狼山顶峰上广教寺前有一副对联道: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游客走到这里,跃入视帘的是滔滔东流长江水,氤氲之中,富庶的江南在望,想到孔夫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想到苏轼《念奴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看那长江亿万斯年,奔流不息,总会引起我们对人生的深深思考,当然,心情愉快时一股豪情会油然弥漫全身。 但是,秋天季节,草木变衰,自然界一片荒凉,一个远贬他乡的迁客登山临水,总会触目伤怀,百端交感,愁肠欲断。柳宗元本来就满怀愤懑不平,现在登上高山,见到那耸峙在四周围的崇山峻岭,巉削陡峭的山峰,像千万支剑锋插进他的胸膛。登高本是解闷,却平添新愁,这是为什么,诗人家乡在河东(今天的山西),远在柳州的北方,你想,一个远离故土的迁客登上高处望北,怎么会想不到自己的家乡呢,那可爱的家乡正在那遥远的北方啊~一股思乡情绪飞快地涌上心头。古乐府《悲歌行》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希冀通过远望得到某种满足。于是,他尽情的向北望去,北方莽莽一片,看到的是树木森林、田地庄稼、农家炊烟,哪里望得见他的家乡呢,我们的诗人又痴想,人们说,站得高,望得 “尖山”之巅,也许可以望见自己的故乡了,既然这样,那么远,假如我站在这像“剑鋩”似的 山山都可以望故乡,可是自己只有一个身子一双眼睛啊,怎么办呢,于是天真的诗人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法。佛经中不是有“化身”的说法吗,而和自己一同看山的浩初上人不正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吗,在他的帮助下,也许能够“化得身千亿”~这样,就可以让我尽情地眺望故乡了。他不禁想入非非起来。 《新唐书》本传里说柳宗元“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这诗里一连串的奇异的想象,正是他那“堙厄感郁”心情而无法排遣的写照,但诗人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尽管非常思念故乡,却没有流露多少悲观的情绪,而是神思飞越,作天开异想,来表达自己思念之情。 究竟是坎坷的人生造就了诗人的天才,还是诗人的天才遭致了上天的妒忌,数百年后,六一老人在小笺上题下“诗穷而后工”的时候,体会到的可是柳侯式的伤感, 这种写作艺术,被宋代大诗人陆游化用了。他在《梅花绝句》一诗里就学了柳宗元的技巧: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两首诗所要表现的形象和感情绝然不同。柳宗元所描写的是一个急切渴望见到家乡的迁客,表达的是忧愁无奈的心情,而放翁战争梅花前心里的愉悦的,快乐的。他说,有什么方法能够使自己化身千亿,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我欣赏,力图阅尽人间春色,这正的放翁此时的愿望。 人也有一种奇怪的心理,住在一个地方心里想着家乡,而等到离开的时候,却又舍不得这个地方了。贾岛的《渡桑乾》即是如此: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诗人客居并州近十载了,在这十年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渴望着能够归去。但现在又莫名其妙地再渡过桑乾河,去更远的地方,离开的时候,望着并州渐渐远了,心里却依依不舍。这是怎样的矛盾心理啊~难道他真的喜爱这个地方而忘记自己的家乡了吗,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虽然远离家乡,但住在一个地方时间长了,对这个地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熟悉了,就会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也就自然会产生感情,甚至把它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即使人到晚年,这个地方所留给人的美好记忆也不会磨灭,反而更值得回味咀嚼。朋友,你有过这首诗里的那样经历,那种感情吗,笔者曾经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的时间,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总想着家乡,想着妻子儿女,回来后,眼前却时时浮现我所居住之所的画面,那楼房,那花草,特别是在春日傍晚路边海棠花盛开的时候,许多农民出来卖菜的情景老是扎根在我的心里,怎么也不能驱除,几次应学生之邀,重回故地,就想好好看一下旧居。 能够反映人类的普遍心理的诗就是好诗。贾岛是著名的苦吟诗人,喜欢对每个字每句话细细斟酌,这首诗应该是贾岛诗里最素朴的一首,没有斧凿的痕迹。我读这首诗,总会想起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来。那个皮货匠的妻子。开始被丈夫典给秀才,走的时候一步三回头,舍不得春宝——自己的孩子。在秀才家里一年后生了个秋宝,断奶后就要回到原来自己的家里,照例说做奴隶的生活结束了,应该高兴才是,可她却又舍不得秋宝了,泪流满面,也是一步三回头。这就是母亲的心~前不久何琳出演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电影中的女主角,摘取了第33届国际艾美奖最佳女演员桂冠。大概她能够很好地把握母亲这种特有的心理吧, 人,真是感情的动物~ 杜牧《南陵道中》也是写思念家乡故土的。但写法真是别出心裁。其诗曰: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诗人乘着的小舟在水面上航行,放眼望去,水容天光,上下一色,水缓缓地流动着,显得很从容,江面一片空寂。过了一会,风吹云淡,天空变得格外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凉意。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动不宁。为什么,秋天就要来临,一年行将过去,而自己还在途中漂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归去。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独,思念远方亲人之时,忽见江边的一座楼上有个红袖女子正在悠闲地凭栏遥眺。本来就心绪不宁的诗人,现在看到了这个倚楼女子,很自然地想到了家里美貌多情的妻子,此时她会不会也守在楼头,凝望着远方,希望我早些归家,杜牧知道,妻子的心是苦的,它不像面前这个倚楼女子那样浪漫和悠闲。这样,他有些责怪这个无端出现的倚楼红袖:你为什么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映入我的眼帘,触碰我这颗脆弱心灵的伤痕呢, 苏轼《蝶恋花》下阕云:“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正可移释“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两句。对方的悠闲欢乐正好与自己的客心孤迥相照,触痛了自己的那根脆弱的神经。其事无理,其言有情~ 这样,他心中的乡思更加浓重了,浓重得无法排遣,内心一片落寞。 诗中有画,这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末句“谁家红袖凭江楼”,就是一幅美妙的江南女子秋思图,含蓄蕴藉,颇有回甘的味儿。读起来令人遐想联翩,会想起江南水乡的一派明媚风光,会想起江浙女子的如水温柔,会想起有关江南的许多美丽的诗篇……明代大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江山秋思图》就是把杜牧的这首诗入画。除董之外,亦有多人为此诗写意作画,足见杜牧此诗的艺术价值和影响之大。 无论是人在旅途,还是身在外地工作、求学、守卫疆土,人们思乡的情绪永远存在~乡情,这是我们民族所具有的最美好的感情之一。读那些关于乡情的古诗词,我的耳边常常响起这样的歌声:“……故乡的月亮,你那弯弯的忧伤,穿透了我的心房”。古今人心相同,乡思,永远是唱不尽的曲儿~正如诗人美学家宗白华早年所吟诵的: 今夜明月的流光, 映在我的心花上, 我悄立海边, 仰听星天的清响。 一朵孤花在我的身旁睡了, 我挹着她梦里的芬芳。 啊,梦呀~梦呀~ 明月的梦呀~ 她在寻梦里的情人, 我在思念月下的故乡~ 唐代卫边扩边战争频仍,征人远离家乡几年甚至十几年,久别父母及妻子儿女,那种思念是刻骨的,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灵深处的的感情,并且不是常人所能够体味的。所以在边塞诗中,思念故乡的内容占很大的比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深秋季节,傍晚时分,在边塞的烽火城头,一个征人独自坐在那了望台上,凝视远方,但能够看到什么呢,青海湖边的风吹来,他的心中泛起阵阵涟漪。环顾四野,一片苍茫,看到“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景象,“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孤寂之感油然而生,这时候,家里的亲人一定也在思量我吧,仰望悠悠苍天,想到自己牢落不偶,长久沦落边塞,阵阵思乡之情袭上心头,忽然听到有人吹起的《关山月》这令人伤心的离别曲,他想起了离别时妻子的再三叮咛和期望。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虽然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觉得“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但这又不是出自他的本意。他不禁仰天叹息:爱妻啊,我实在愧疚,让你用羸弱的双肩,独自支撑这个家。但愿万岁爷什么时候能够大发慈悲,让我们早一些回去,到时我再好好补偿你吧。 王昌龄的边塞诗能够多角度地刻画边塞将士的内心世界,七首《从军行》都值得鉴赏~ 中唐的李益有几首诗也是写边塞战士的乡思。如《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大雪之后,朔风凛冽,在这极北苦寒之地里,大部队在月光下行军。不知道是谁吹起了笛子,而吹的不是李白在洛城听到的“折杨柳”,而是“行路难”这首曲。在雪里行军当然极端困难,将士们听到这乐曲,一齐回首。为什么,传来什么口令啦,不是~要,知道这些将士来自全国各个地方,经历各自不同,但现在走在同一条路上,一样地戍守着边关,一 样的在大雪之后冒着寒风走在这渺无人烟的路上,艰难地行军。他们的心里,也许什么都想,什么都不想。但就是这一笛声,唤醒了他们早已麻木的回归意念:啊,这里是哪里呀,离家乡该有几千里路吧,他们突然回头,看什么呢,也许是看笛声传来的方向,更可能是回首看永远回不去的家乡。家乡本来就望不见,更何况在月夜里,但他们还是回望了几下~回首是一片茫茫无边的世界,心里更是空空落落~ 我猜想,这样的夜,这样的行军,听到这样的曲声,队伍里一定有不少的人掉泪。日日在最艰苦的情况急行军,能不产生思乡的情绪吗,读这首诗,特别欣赏它的月下景物描写,这是将士们乡思产生的触媒,那笛声便是点燃乡思的火焰。有了这景物描写,抒情也就十分自然得宜,景与情融会一体,构成了阔大悲凉动人心魄的意境,也就有了更加感人的力量。 这些戍边军人走啊走,终于来到了目的地——靠近突厥的边塞之城——一个叫受降城的地方,暂时驻扎在那里。严防敌人的侵犯。在防御、战斗、对峙、缓和这些不断变化的形势里度过了一年又一年。也许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吧,朝廷始终没有换防,他们一直在那里戍守。宁静的月夜里,不甘寂寞的战士们总想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一些活泼的内容,于是,有人又吹起了那支长长的芦笛,这支芦笛还是他从军时从故乡带在身上的,已经很多年月了,他依旧吹着那些古老的吹不尽的思乡曲,乐声传得很远很远,几乎将士们都能够听到,那些将士们一听顿时思绪万千: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名篇,写的就是这样的内容。如果说前面那首诗的题旨比较含蓄的话,那么,这首的主题就十分显豁了。还是这样的月夜,还是在极北的一望无际的沙漠,还是那样的寒冷,所不同的是战士们驻守在这个小城里,而不是行军了。但是,他们长时间的驻守在这里,无人顾问,鱼书不达,鸿雁难通,似乎朝廷早就将他们遗忘了,但是,故乡和亲人依旧令他们魂牵梦绕,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心情益发强烈,而唯一的宣泄方法就是对着明月倾诉。现在,月亮又是那样的圆,那样的亮。站在城头,守在城下,许多人都在在望月,都在思念:月亮啊,今晚我的故乡也能沐浴你的光辉吗,我的父母还是对着你的光辉苦苦思念我吗,我的娇妻,我的儿女,他们都好吗,请你把我对他们的思念,传递给远隔千万里的亲人们,好吗, 听,这笛声,还在我们的耳边响着,似乎是“折杨柳”,又像是“梅花落”,但已经不是“行路难”了,这些都是久违的中原歌曲啊~这怎能不使征人的心里,燃起一团团思念家乡的火焰~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
本文档为【唐詩里的情 羁旅的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