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2017-12-10 30页 doc 58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5706

暂无简介

举报
学校体育学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一.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1.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发展 2.学校体育目标向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向发展 3.学校体育目标向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4.学校体育目标向竞技性进一步加强 5.学校体育目标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6.学校体育管理逐渐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由体育课的教学,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组成。 第二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地位和目标 一. 学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一.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1.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发展 2.学校体育目标向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向发展 3.学校体育目标向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4.学校体育目标向竞技性进一步加强 5.学校体育目标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6.学校体育管理逐渐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由体育课的教学,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组成。 第二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地位和目标 一. 学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身体形态发育;身体机能发育;身体素质发展 二. 学生心理发展主要特征:认识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 三.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目标:条件目标;过程目标;效果目标 1.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们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学校体育工作: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 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 一. 1990年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二. 1987年试行.1991年实施《中学生体育合格实施方法》 1990年《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方法》 1992年《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方法》 第四章 体育教学的目标、过程和原则 一. 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体育教学包括: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和体育技术、技能教学。 二. 体育教学目标: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和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传播媒介。 四. 体育教学原则:仅映了体育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一大期教学经验的总结,是体育 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自觉性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4.身体全面发展原则 5.合理安排负荷原则 6.循序渐进原则 7.巩固和提高原则 1..自觉积极性原则:是指在教师主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发展学生们主体 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变成自 觉的行动。 2.直观性原则: 是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主观方式和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学生们 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极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获得 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莫定基础。 3.因材施教原则: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不同 班级和学生们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 学生们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4.身体全面发展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要全面多样,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 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 5.合理安排负荷原则: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个方面。合理安排生理和心理负荷就是在 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承受适当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并使练习与休息合理 交替、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的发展。 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负荷的安排顺序,必须遵循系统性和连贯 性是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特征使学生按照一定客观规律的顺序,逐 步得到提高与发展。 7.巩固提高原则:是指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 不断地发展体能增强体质,并逐步有所提高。 第五章 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 一. 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卫生保健基本知识和各种运动动 作。 二. 体育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颁发的教学计划中有失课程设置的规定与要求而制定的体育 教学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成体育教学内容的方向、目标、教材范围、 体系安排,教材比重以及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等。 三. 编达体育教学内容是原则:1.教育性原则 2.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3.符合学生生 理特征的原则 4.适应学生心理特征是原则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6.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7.教材内容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 的原则。 第六章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授法 一. 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平 3.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莫定良好的基础 特点:1.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过程,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更加强调将感知、思维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3.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途径与手段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4.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更加重视整体的高效性 方法:1.语言法 2.直观法 3.完整法 4.分解法 5.矫正法 一. 语言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 内容和指导学生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1.讲解 2.口令和指示 3.口头评定成绩 4.问答法 5.默念和自我暗示 1.讲解: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名称、要领、做法及其要求,以指 导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要求;a. 目的明确,并具有教育意义 b. 要通俗易懂,精炼生动 c要富有启发性 d要注意讲解的时机和效果 2口令和指示 口令:是指用最简明是语言,以命令的方式,指挥与组织学生完成 集体活动与练习的一种方式 指示:是运用较简明的语言,用比较平和而区别于口令的一种指令 性方式指导教学的方法 3.口头评定成绩: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和动作的规范标准,教师以简短的语言,以口头方式及时评价学生成绩的一种方式。 4.默念和自我暗示:是通过学生们无声语言来控制与强化身体练习的一种特殊方法 二. 直观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借助视觉、听觉、触觉和肌肉体感觉等感觉器官来感知动作形象、结构、要领完成方法、以及时间与空间特征等、从而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的一种方法。 1.动作示范:动作示范是教师以具体的动作和范例,使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动作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 要求:a.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 b.示范要正确 c.要选择好示范的位置和方向 d.示范与讲解相结合 三. 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段落和部分,完整地传授动作技术的一种方法。 其优点是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不致破坏动作技术的结构和动作技术之间 的内在联系。缺点是不易很快地掌握动作技术中较为困难的要素和环节。 四. 分解法:是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按部分逐次进行学习,最后 完整地掌握动作技术的一种方法。分解法的运用可以简化教学过程、缩短教学 时间、提高学习信心,从而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动作技术。它的缺点是容易割烈 动作技术,破坏动作技术的结构、因而影响动作技能的形成。 五. 矫正法: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选择最有效的手段,及时矫正 错误动作的一种方法。错误动作如果不及时矫正,就易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和技能,甚至会产生伤害事故,影响学生健 康。 发展体能的方法 体能一般包含两个方面: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身体素质: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各器官系统表现出的各种机能能力。它包括速度、力量、 耐力、灵敏、柔韧等。 基本活动能力一般指学生指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机体能力即走、跑、跳、投、攀爬、悬重、 支撑、搬运、负重、平衡、滚翻等。 发展体能的特点:1.发展体能是以运动动作的实践为基础 2.发展体能必须科学地安排生理负荷 3.发展体能将选择的内容与方法要具有全面性、多样性 4.发展体能效果的渐进性、迟效性 发展体能的方法:负重法、持续法、间歇法、游戏法、综合法和比赛法 一. 负重法:1.物体负重练习:杠铃、哑铃、沙袋、实心球 2.克服自身体重练习:引体向上、倒之推起、亚卧撑、俯卧撑、双腿下蹲 注意要求:1.少年儿童的骨骼弹性好、不易骨折,但易变形,因此对少年儿童,特别是 低年级学生应避免大负重量的练习,可以多做些克服自身体重的各种练习。 2.小学、初中阶段应发展动力性的小肌肉群的力量为主、高中阶段可逐步运 用静力性的力量练习。 3.应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力特征,将动力与静力、大肌群和小肌群、 快速力量和慢速力量相互结合、交替进行、综合利用。 4.负荷的重量一般以学生本人最大的绝对力量的2/3训练较为有效,科学实验 证明,力量素质隔日练习优于每天练习,一般中小学生每次练习5~10分钟为 宜(包括间歇、时间、练习的内容不宜太多)。 5.进行较大强度的负重练习时,要特别注意肌肉的放松调整把力量练习与其 他性质的练习应交替进行,防止肌肉僵化提高肌肉弹性。 二. 持续法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强度、不间歇地连续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持续的目的在于控制生理负荷保持一定水平上,使学生的身体充分地得到锻炼,持续 法练习的时间相对较长,也就是一次持续练习的两比较大,但强度不太大。 注意要求:1.要考虑学生不同体质、不同项目,以及不同季节气候对学生的影响, 坚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 2.控制好负荷强度、练习强度较大时,联系时间就不能太长。练习时间 延长,强度不能太大。 3.在运用持续法锻炼中,教师应善于观察持续法练习所产生的生理与心 理仅应,及时进行调整。 4.持续法多用于周期性项目,以发展学生的一般耐力、对少年儿童内脏 器官以及心血管系统的机能要求较高,因此应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量与强度不宜太大。 5.持续法的练习一般比较单调枯燥,在体育课上应广泛运用交换的方 式,多采用游戏与比赛的方法组织练习,以便提高学生兴趣。 6.体育教学中,应向学生传授持续法的基本知识为控制了调节运动负荷 的方法,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去练习,提高自练、自控的能力。 三. 间歇法:是根据对象、锻炼、项目的特点和生理负荷的大小、调整了控制各练习之 间的间歇时间,以提高发展体能效果的一种方法。 四. 游戏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 达到预定任务的一种方法。 五. 综合法:是指上述各种发展体能的方法在教学中结合起来加以运用的一种方法。它 可以依据教学与发展体能的需要组成多种练习的。 六. 巡回法:是根据教学要求,选择若干练习成动作分设若干作业点,要求学生在每个 作业点上完成规定的练习和负荷,一个接一个进行作业点的轮换,循环 往复地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七. 比赛法:是指组织学生在比赛的条件下,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的意义: 1. 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3. 在体育教学中有利于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发展学生个性。 常用方法和要求 (说服法、榜样法、评比法、表扬法、批评法) 1. 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认识,因此影响学生言行的一种方法。通常有(讲 解、座谈、谈话等) 讲解:是比较系统地分析说明思想品德各种问题运用这种方法时,要联系实 际、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观点明确。 座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们讨论和争辩,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行自 我教育的一种方式。运用这种方式时,应鼓励发言,各抒己见。最后教 师应正确引导进行总结。 谈话:是教师就某一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便学生明白某一道理的方式,运 用这种方式既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进行,还可采用集体或个别方式进 行,但较多运用于个别教育。 2. 榜样法:是教师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和典型事迹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 3. 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思想品德的行为和作风进行比较评价,用以表彰 先进,激动后进的一种方法。 4. 表扬法:是对学生的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用以巩固与强化教育效 果的一种方法。 5. 批评法:是对学生不良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个性表现出否定的评价,用以克服和改正他 们的缺点和错误的一种方法。 第七章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练法 一. 学练法:是指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师指导中,按照一定的计划,独立地 进行自学和自练的方法。 作用:1. 有利于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地学练。 3. 有利于教师改革教学方法。 4. 有利于课外与校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 分类: 自学法、自练法、自评法、创新法、自我养护法 1. 自学法:是指学生学习有关体育基础知识、领会掌握动作要领、技 术环节与特征的一种方法(阅读法、观察法、比较法、讨 论法) 2. 自练法::是以学生自身的独立活动为主,有目的地反复进行某一 运动动作的一种方法,它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 能最基本的实践操作活动和方法。 (模仿练习法,适合练习法反馈练习法强化) 3. 自评法:也称自我评价法,是指个体在练习过程中,对自己学练 行为价值标准的掌握和判断,进而采取控制与调节可能性 的一种方法。 (目标评价、动作评价、负荷评价、效果评价) 4. 创新法:是个体通过思维活动和体力活动产生出独特、新颖,并 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的体育知识、技术以及学练的方 法。 (运动动作创新法、动作偏排创新法、发展体能创新法、优异成绩创新法) 5.自我养护法:以养身,健身为目的自我保养和自我监督的卫生保 健的一种方法。 (安全防范法、保护帮助法、量力适度法、卫生监督法) 第八章 体育课 一. 理论课:主要指在教室里讲授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的课,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 知识不仅是指导学生体育实践所必需的,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 注意:1. 要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需求和本校的具体情况系统安排,做好充分准备。 2. 教学内容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突出。 3. 要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 4. 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准 确把握教学进度,严格课堂纪律,确保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二. 实践课: 是指在体育场馆(室外操场、体育馆或健身房)实际从事运动动作练习的课, 根据一节课所要实现的具体教学目标,实践课可分为: 1. 新授课 2. 复习课 3. 综合课 4. 考核课 1. 新授课:是指以学习新教材为主的课;其具体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和初步掌握 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再学习一些新的知识与技能。 注意事项:1. 要注意激发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并注意揭示新学 内容与以前学习过的内容的内在联系。 2. 要使学生对新学内容有正确、完整的概念正确地运用讲解、示 范及练习过程中的各种教法措施,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新动 作。 3. 要根据教材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科学安排教学步骤,在学生 体力充沛、精力集中的条件下学习新内容来提高学习的效果。 4. 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动作的基本环节,抓住关键、着重解决学 生普遍存在的错误。 5. 要有适宜的练习次数和生理负荷,为了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新 学动作适当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思考是必要的,但同时应注意 精讲多练。 2. 复习课:是复习、改进和提高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的课,其具体教学目标是通过反 复练习,逐渐提高动作的质量。 注意:1. 应根据学生已经掌握动作的实际情况对复习教材提出明确而具体的 教学目标与要求。 2. 在统一指导的基础上要加强区别对待,在复习课中学生在掌握动作 方面的差异已经比较明显教师应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 的要求,对于掌握较好的同学应适当提高要求:对于掌握较差的 同学应导取相应的措施。 3. 合理加大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为了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发展学 生身体可以适当增加练习的重复次数和合理地增大课的生理负 荷。 3. 综合课:是指一节课既学习新内容,不复习已学过的内容的课。其具体的教学目标 是既要学习和初步掌握部分内容,又要改进和提高部分内容。这种综合可 以是同一教材的新复结合,也可以是不同教材的新复结合。 注意:1. 要合理地搭配新授与复习的内容,以有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巩固。 2. 要合理安排新授与复习内容是教学顺序。如果统一教材,通常是先 复习后新授;如果是不同教材,通常先新授后复习。 3. 根据新授才复习内容的特点及本深具体教学目标,要合理地安排练习 次数与生理负荷。 4. 考核课:是指以检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的课。其具体教学目标是给予学生学习某一 教材的情况以总结性评价。通常安排在某一单项教学的最后,或学期结束 前进行;有时为了解学生的基础,在教学之前,进行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的测验。 注意:1. 要向学生讲明考核的目的,端正学生对考核的态度、积极认真地参加 考核。 2. 要根据考核项目和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同时应 该注意加强安全和保护措施。 3. 要明确宣布和严格执行考核的要求、标准、次数、防止投机取巧和 利弊现象。 4. 要注意加强教学因素在正式考核之前适当地安排复习改进,可以取 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5. 要认真做好考核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培养助于布置场地器材等。 三. 体育课结构:一般是指一节课教与学内容的合理顺序、各练习之间的有机联系及时间 分配。课的结构的空顶是对这堂课教学活动模式的框架设计。 包括:1. 准备部分 2. 基本部分 3. 结束部分 四. 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是指为了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所采取 的各种保证措施与手段。 包括:体育课堂常规、安排学生队形与调动队伍、布置场地器材、 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五. 体育课密度:是指一节课中,有效利用的各项教学活动教学辅助活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 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的时间比例。 专项密度:某项活动运用时间与总课时间比例为该项活动的专项密度。 练习密度:学生实际从事练习的时间与总课时的比例为练习密度。 六. 体育课的负荷:是学生在课中练习的强度和量所受到的身心刺激及其应激的值,体育课 的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 注意:1. 要根据不同课的类型和教学目标安排生理负荷。 2. 要根据教材的性质与数理安排生理负荷。 3. 生理负荷的强度与过程的安排应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展水平。 4. 要根据课的不同教学组织形成。 5. 考虑作息制度。 6. 要考虑季节性气候和场地器材条件。 检查与判断体育课的生理负荷的方法: 1. 教育观察法 2. 自我感觉法 3. 生理测总法 第九章 体育教学与考核 一.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是根据国家规定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的。 它是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校体育教学工作 顺利进行不可少的教学文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包括: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单元教学工作计划;课时计划。 1. 全年教学工作计划:也称为学年计划或年度计划。它是以年级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 体育教学大纲,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针对学生的特点,将大纲所 规定的全年教材和时数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去,并确定每学期 的考核项目与标准。 判定要求:1. 教材的安排要考虑全面性。 2. 教材的安排要考虑针对性。 3. 教材的安排要考虑系统性。 4. 教材的安排要考虑可接受性。 步骤方法:1. 确立学年体育教学目标 2. 确定本学年教学的总时数以及教材内容 3. 确定本学年以及每个学期的考核项目与标准 4. 确定各类教材的教学时数和各项教材的教学时数 5. 把全年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时数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 2.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也称教学进度,它是把全年教学工作计划中所规定的每个学期的各 项教材和时数,按照一定的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并 提出考核项目的考核时间。 要求:1. 每次课教材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2. 每次课教材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身体承受能力 3. 一学期教材的安排应注意其系统性与连贯性,处理好教材的先后顺序 4. 各项教材的安排应考虑季节性 5. 正确地确定各项教材的排列方法 步骤与方法:1. 确定学期体育教学目标 2. 将全年教学工作计划中某个学期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时数,抄录到 进度表的相应栏目 3. 根据全年教学工作计划中所规定的本学期各项教材的时数,计算 出各项教材在本学期出现的次数 4. 根据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将本学期的考核项目和重点 教材,把教材出现的课次,系统地安排到每次课中去 5. 依据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将本学期的其他教材,按教材 出现的课次系统地搭配与安排到每次课中去 3. 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可称单项教学工作计划,它是把每个年级某项主要教材,按照学期 教学工作计划中确定的课次顺序,安排出每次课的目标、要求、 重点、难点,以及教与学手段的计划 要求:1. 要认真钻研大纲教材,把握住该项教材和不同年级的斜街与联系。把握 住该项教材的技术结构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以及要解决的主要问 题。 2. 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分析学生的体能基础,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兴 趣爱好,身体素质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使计划的安排有的放矢 3. 教学手段的选择针对性要强、实效性要好、趣味性要浓、要充分利用学 校的场地器材 4. 单元计划中所确定的课次,必须与教学进度、所规定的课次相符合否则 计划难以实现 步骤与方法:1. 在钻研教材,全面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某项主要教材的教 学目标、教学重点和要求 2. 根据某项主要教材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课次,确定每次课的 教学目标和要求 3. 根据每次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确立每次课的重点与难点 4. 根据每次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特点和学 校的教学条件选择每次课主要的教与学手段 5. 根据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考核方法与 评分标准 4. 课时计划:又称,它是根据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和单元教学工作,针对班级具体情 况而编写的每次课的具体执行计划 步骤、方法与要求:1. 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2. 安排课的内容、组织教法与学练法 3. 合理安排的各部分时间 4. 预计课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 5. 计划本课所需的场地、器材和用具 6. 课后小结 二. 1. 学生体育课成绩考核的种类: 1. 预先考核 2. 平时考核 3. 定期考核 4. 总成绩评定 2. 学生体育课成绩考核的内容与方法 1.体育课的出勤率与课堂表现 2. 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 3.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4. 运技、技能、技巧 第十章 课外体育锻炼 一. 课外体育:是指体育课以外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体育活动。它包 括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等几个方面。 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1. 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2. 为终身体育莫定良好基础 3.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丰富课余生活 4. 培养社交能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5. 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1. 规定与自愿相结合 2. 课余性与计划性结合 3. 自主性与指导性相结合 4. 多样性与制宜性相结合 5. 扩展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6. 独立性与补偿性相结合 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1. 自觉性原则 2. 全面性原则 3. 适量性原则 4. 渐进性原则 5. 经常性原则 6. 针对性原则 第十一章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一.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教练员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才能的学生进 行系统的训练,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体,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培 养体育骨干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 二. 课余体育训练原则:1.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 2. 系统性原则 3. 周期性原则 4. 合理安排负荷原则 5. 区别对待原则 三. 课余体育训练的方法:1. 重复训练法 2. 变换训练法 3. 持续训练法 4. 循环训练法 5. 竞赛训练法 6. 心理训练法 7. 智能训练法 教 育 学 “四书” 即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 即 《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一.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 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 二.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异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 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是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 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广义的教育——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 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 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 影响人们发展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 遗传素质是人们身心发展的胜利前提,为人们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簪的规模和速度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 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最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 教学组织形成的发展与改革。 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首先 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其次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第三 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的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 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普通中小学教育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 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普通中小学教育必须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项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 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 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 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3. 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 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 还要吸取原有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及其小学教育的街接 2.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 的国民教育。 第六章 课程 课程——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 种活动总和;狭义指某一门学科。 学科课程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教材组成不同学科,分科 进行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特点:1. 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2. 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 3. 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各国课程改革特点:1. 重视课程的理论化、综合化 2. 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3. 重视智力开发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4. 重视个别差异 主义国课程编订的原则: 1. 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2. 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3. 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4. 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三种形式 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 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计划组成: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 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 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 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2. 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3.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七章 教学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教学, 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 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及 个性。 教学的意义: 1. 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任务: 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莫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识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 象力和思维力 创造才能——指能够运用自己己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尚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五步教学法——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阴暗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 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困难、问题、假设、 验证、结论)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 1. 引起求知欲 2. 感知教材 3. 理解教材 4. 巩固知识 5. 运用知识 6. 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 1.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2.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3. 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4.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5. 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 直接经验——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间接经验——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 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 智力活动——指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面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非智力活动——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怎样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3. 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老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 1.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 直观性原则 4. 启发性原则 5. 循序渐进原则 6. 巩固性原则 7. 可接受原则 8. 因材施教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启动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发扬教学民主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 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1.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 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 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努力的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 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组合:1. 传授——接受教学 2. 问题——发现教学 3. 程序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 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和分组教学制及特朗普制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学生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序编成固 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 上课。 课的分类:1. 根据教学任务来分: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2. 根据教学方法来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教导、评价 备好课必须: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上课:注意要求 1. 明确教学目的 2.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需思想性 3. 调动学生的学 积极性 4.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5. 组织好教学活动 6. 布置 好课外作业。 教学评价的种类:1.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 价、总结性评价。 2. 根据评价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以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1. 客观性原则 2. 发展性原则 3. 指导性原则 评教的要求:1. 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 2. 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3. 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电化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 以实现教学的优化。 电化教学作用:1. 提高教学质量 2. 增进教学效率 3. 扩大教学规模 4. 促进教学改革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 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 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学校德育包括: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德育的功能:1. 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2. 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3. 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德育的任务:1.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2. 培养学生竖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德语的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 2. 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 3. 集体主义教育 4. 劳动教育 5. 民族纪律与法制教育 6.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7. 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德育的原则:1.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2. 疏导原则 3.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 因材施教原则 6.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7.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培养集体的方法:1. 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 2. 健全组织,提高干部的形成集体核心 3. 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4.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
本文档为【学校体育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