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

2017-09-27 28页 doc 519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7433

暂无简介

举报
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二、脑神经 脑神经是连于脑的周围神经,共12对,其排列顺序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现列表如下: 脑神经的纤维成分较脊神经复杂,主要根据胚胎发生、功能等诸方面的特点划分为4种纤维成分: 1(躯体感觉纤维 将来自头面部皮肤、肌、肌腱和眶内、口、鼻大部分粘膜及前庭蜗器的感觉冲动,传入脑内的躯体感觉核。。 2(内脏感觉纤维 将来自头、颈、胸、腹部脏器、味蕾和嗅觉的冲动,传入脑内的内脏感觉核。分布于头、颈、胸、腹的脏器。 3. 躯体运动纤维 分布于中胚层衍化来的眼球外肌、舌肌等横纹肌。 4. 内脏运动纤维 分布...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二、脑神经 脑神经是连于脑的周围神经,共12对,其排列顺序一般用罗马数字示,:现列表如下: 脑神经的纤维成分较脊神经复杂,主要根据胚胎发生、功能等诸方面的特点划分为4种纤维成分: 1(躯体感觉纤维 将来自头面部皮肤、肌、肌腱和眶内、口、鼻大部分粘膜及前庭蜗器的感觉冲动,传入脑内的躯体感觉核。。 2(内脏感觉纤维 将来自头、颈、胸、腹部脏器、味蕾和嗅觉的冲动,传入脑内的内脏感觉核。分布于头、颈、胸、腹的脏器。 3. 躯体运动纤维 分布于中胚层衍化来的眼球外肌、舌肌等横纹肌。 4. 内脏运动纤维 分布于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脑神经虽然总体上包括4种纤维成分。但每一对脑神经所包含的纤维成分种类多少不同,因此,脑神经并不像每对脊神经一样都是混合性的,而是分成感觉性神经,如I、?、?对脑神经;运动性神经,如?、?、?、?、?对脑神经;其余的V、?、?、X对脑神经中既含感觉纤维,又含运动纤维则为混合性神经。 (一)嗅神经 嗅神经(图 )为感觉脑神经。嗅神经起自鼻腔黏膜的嗅区的嗅细胞,嗅细胞的周围突分布于嗅黏膜上皮,嗅细胞中枢突聚集成20多条嗅丝,嗅神经穿过筛孔入颅前窝,连于嗅球传导嗅觉冲动。颅前窝骨折累及筛板时,可撕脱嗅丝和脑膜,造成嗅觉障碍,同时脑脊液也可流人鼻腔。鼻炎时,炎症延至鼻上部粘膜,也可造成一时性嗅觉迟钝。 (二)视神经 视神经为躯体感觉性神经,传导视觉冲动。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聚集,后形成视神经。视神经在眶内长2(5,3cm,行向后内,穿经视神经管人颅中窝,颅内段长约1.0一1(2cm,向后内走行至垂体前方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束连于间脑。 (三)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 为运动性神经,含有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两种纤维。躯体运动纤维起于中脑上丘平面的动眼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中脑的动眼神经副核(E—W核)。两种纤维合成动眼神经后,自中脑腹侧脚间窝出脑,紧贴小脑幕切迹缘和蝶鞍后床突侧面前行,穿海绵窦外侧壁上部,经眶上裂入眶,躯体运动纤维支配上睑提肌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下斜肌;动眼神经中的内脏运动纤维进入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进人眼球,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兴奋时使瞳孔缩小、晶状体的曲度加大。 睫状神经节 为扁椭圆形的副交感神经节,位于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约2mmx2mm大小,一般习惯将外形上与神经节相连的一些神经小支称为神经节的根。睫状神经节有来自动眼神经中的内脏运动纤维在此节交换神经元。自节内神经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进入眼球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一侧动眼神经损伤后,可致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瘫痪;出现上睑下垂、瞳孔斜向外下方斜视及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等症状。 (四)滑车神经 滑车神经(图 )为躯体运动性脑神经。起于中脑下丘平面背侧的滑车神经核,自中脑背侧下丘下方出脑,是脑神经中最细者,自脑发出后,绕过大脑脚外侧前行,也穿经海绵窦外侧壁向前,经眶上裂入眶,支配上斜肌。 (五)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图 )为最粗大的混合性脑神经,含有躯体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其运动纤维起于脑桥中段的三叉神经运动核,纤维组成细小的三叉神经运动根,躯体感觉纤维起自三叉神经感觉核,两根由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出入脑。三叉神经的感觉根上有三叉神经节,该神经节位于颅中窝颞骨岩部尖端前面的三叉神经压迹处。三叉神经节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其三叉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三大分支,即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三叉神经的三个分支及其分布如下: 1.眼神经 眼神经(图 ) 含躯体感觉纤 维,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穿行海绵窦 外侧壁,位于伴行的动眼神经、滑车神 经的下方,经眶上裂入眶,分支分布于 眶内、眼球、泪器、结膜、硬脑膜、部 分鼻和鼻旁窦粘膜、额顶部及上睑和鼻 背皮肤。眼神经分支如下: (1) (1) 额神经 是眼神经分支中最上 面的一支,较粗大,在眶顶骨膜与上睑 提肌之间前行,分2-3支,其中经眶上 切迹伴眶上血管穿出眶,称眶上神经, 分布于额顶、上睑部皮肤。另一支向内 前方经滑车上方出眶称滑车上神经分布 于鼻背及内眦附近皮肤(图 )。 (2)泪腺神经 沿眶外侧壁、外直肌上方行向前外,除分支支配于泪腺外,还分出细支,穿外眦达面部,分布于上睑、外眦部皮肤,接受上述区域和泪腺的感觉。 (3)鼻睫神经 在上直肌和视神经之间向前内行达眶内侧壁,分布于鼻背、眼睑皮肤及泪囊、筛窦、鼻腔粘膜及硬脑膜、眼球壁。 2.上颌神经 为躯体感觉神经。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穿海绵窦外侧壁,经圆孔出颅,进人翼腭窝上部、继续前行经眶下裂人眶。上颌神经主要分布于上颌牙和牙龈、口腔顶和鼻腔及上颌窦粘膜、部分硬脑膜及睑裂与口裂之间的皮肤,接受其感觉。主要分支如下: (1)眶下神经:为上颌神经主干的终末支,经眶下裂人眶,贴眶下壁向前,经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分布于下睑、鼻翼、上唇的皮肤和粘膜。临床作上颌部手术时,常经眶下孔进行麻醉。 (2)上牙槽神经 分为上牙槽后、中、前三支,其中上牙槽后神经自翼腭窝内的上颌神经本干发出,在上颌骨体后方穿入骨质;上牙槽中、前支分别在眶下沟和眶下管内自眶下神经分出,三支在上颌骨内相互吻合形成上牙槽神经丛,由丛发支分布于上颌牙、牙龈及上颌窦粘膜。 (3)颧神经 较细小,在翼腭窝处分出,经眶下裂人眶后分两支,穿过眶外 侧壁分布于颧、颞部皮肤。颧神经还借交通支将来源于面神经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导入泪腺神经内,控制泪腺分泌。 (4)翼腭神经 为2—3条细小神经,至翼腭窝处,向下连于翼腭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穿过神经节后,分布于腭、鼻腔的粘膜及 腭扁桃体,传导这些区域的感觉冲动。 3.下颌神经 是三叉神经3大分支中最粗大的一支,是既含躯体感觉纤维又含躯体运动纤维的混合性神经。经卵圆孔出颅后,除发出肌支分布于咀嚼肌、鼓膜张肌和腭帆张肌外,其感觉支分支如下: (1)耳颞神经 此神经与颞浅动脉伴行,以两根夹持脑膜中动脉后合成一支,经下颌颈内侧转向上行,与颞浅血管伴行穿出腮腺,经耳前向上分布于颞区皮肤、腮腺、耳屏、外耳道,传导感觉冲动。 (2)颊神经 发出后沿颊肌外面向前下行,分布于颊部皮肤及口腔侧壁粘膜。 (3)舌神经 分出后在下颌支深面下降,越过下颌下腺上方进入舌内,分布于口腔底及舌前2,3粘膜,传导一般感觉(图—)。 (4)下牙槽神经 穿下颌孔入下颌管,在管内分支分布于下颌牙及牙龈,其终支自下颌骨颏孔穿出,称颏神经,分布于颏部及下唇皮肤及黏膜。 三叉神经在头、面部皮肤的分布范围是有规律的,大致以睑裂和口裂为界。眼神经分布于睑裂以上至矢状缝中点外侧区域的皮肤及鼻背中部的皮肤;上颌神经分布于鼻背外侧,睑裂于口裂之间,向后至翼点处的狭长区域的皮肤;下颌神经分布于口裂与下颌底之间及耳前上方一带的皮肤。 当一侧三叉神经损伤时,出现同侧面部皮肤及眼、口和鼻牯膜一般感觉丧失;角膜反射因角膜感觉丧失而消失;一侧咀嚼肌瘫痪和萎缩,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临床上常见的三叉神经痛可以波及三叉神经任何分支,此时,疼痛部位与三叉神经3大支的皮肤分区完全一致,而且压迫眶上孔、眶下孔或颏孔时,可以诱发患支分布区的疼痛。借此有助于诊断。 (六)展神经 展神经 属躯体运动神经(图 )。起于脑桥的展神经核,纤维向腹侧自延髓脑桥沟中线两侧出脑,前行穿人海绵窦,在窦内沿颈内动脉外下方前行,经眶上裂入眶,分布于外直肌。展神经损伤可引起外直肌瘫痪,眼球不能转向外侧,出现内斜视。 (七)面神经 面神经 (图 )为混合性神经,含内脏运动、内脏感觉及躯体运动3种纤维成分。面神经在展神经外侧出延髓脑桥沟后,进入内耳门,经内耳道入面神经管,最后经茎乳孔出颅,向前穿腮腺到达面部。面神经的分支如下: 1.面神经管内的分支 (1)鼓索: 面神经的重要分支,在面神经管内距茎乳孔约6mm处发出,经鼓室,穿岩鼓裂至颞下窝,向前下并入三叉神经的分支舌神经中,并随其分布。鼓索含两种纤维:味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传导味觉冲动;副交感神经纤维进入舌神经下方的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支配腺体分泌。 } (2)岩大神经: 也称岩浅大神经,含内脏运动纤维。于面神经管起始部自面神经分出,经颞骨岩部前面的岩大神经裂孔穿出前行,穿破裂孔至颅底,与来自颈内动脉丛的岩深神经合成翼管神经,穿翼管前行至翼腭窝,进入翼腭神经节,副交感纤维在此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的分布于泪腺、腭及鼻粘膜的腺体,支配其分泌。 (3)镫骨肌神经:支配鼓室内的镫骨肌。 2.面神经的颅外分支 面神经出茎乳孔后,面神经主干前行进入腮腺实质,在腺内分支组成腮腺内丛,由丛发分支至腮腺前缘呈辐射状穿出5支,分布于面部诸表情肌,具体分支如下: (l)颞支;常为3支,支配枕额肌额腹和眼轮匝肌等。 (2)颧支:3-4支,支配眼轮匝肌及颧肌。 (3)颊支: 3~4支,分布至颊肌、口轮匝肌及其他口周围肌。 (4)下颌缘支:沿下颌缘向前,分布于下唇诸肌。 (5)颈支:在下颌角附近下行于颈阔肌深面,支配该肌。 3. 与面神经有关的副交感神经节 (1)翼腭神经节 也称蝶腭神经节,位于翼腭窝上部,上颌神经的下方,为一不规则扁平小结,来自面神经的岩大神经,在节内换元;副交感纤维在此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随神经节的一些分支及三叉神经的分支到达泪腺、腭及鼻粘膜的腺体,支配其分泌。 (2)下颌下神经节:位于下颌下腺与舌神经之间,呈椭圆形,来自面神经鼓索的副交感纤维伴舌神经到达此节内交换神经元;自节发出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管理腺体分泌。 面神经的行程复杂,损伤可发生在脑桥小脑三角处、鼓室附近的面神经管及腮腺区等处。 在面神经管内和管外,面神经损伤的表现不同。 面神经管外损伤:主要表现为患侧表情肌瘫痪,如笑时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鼓腮;说话时唾液从口角流出;患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平坦;眼轮匝肌瘫瘫使闭眼困难、角膜反射消失等症状。 面神经管内损伤:除上述面肌瘫痪症状外,还出现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障碍、泪腺和唾液腺的分泌障碍等症状。 (八)前庭蜗神经 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为躯体感觉性神经。包括前庭神经和蜗神经两部分。 1.前庭神经:传导平衡觉。其双极感觉神经元胞体在内耳道底聚集成前庭神经节,其周围突穿内耳道底分布于内耳球囊斑、椭圆囊斑和壶腹嵴中的毛细胞,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与蜗神经伴行,经内耳门人颅,经延髓脑桥沟外侧部入脑,终于前庭神经核群和小脑等部。 2.蜗神经:蜗神经 传导听觉。其双极感觉神经元胞体在耳蜗的蜗轴内蜗神经节(螺旋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螺旋器上的毛细胞,中枢突集成蜗神经,经内耳门人颅,与前庭神经伴行入脑干。 前庭蜗神经损伤后表现为伤侧耳聋和平衡功能障碍;由于前庭刺激可出现眩晕和眼球震颤,又因为前庭与网状结构和植物性神经的联系,所以多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九)舌咽神经 舌咽神经 为混合性脑神经。含有4种纤维成分:?躯体运动纤维,起于疑核,支配茎突咽肌;?内脏运动纤维,起于下泌涎核,在耳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后分布于腮腺,支配腮腺分泌。?内脏感觉纤维,其神经元胞体位于颈静脉孔处的舌咽神经的下神经节,周围突分布于咽、舌后1,3、咽鼓管和鼓室等处粘膜,以及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中枢突终止于孤束核下部,传导一般内脏感觉。?躯体感觉纤维,很少,周围突分布于耳后皮肤,中枢突人脑后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舌咽神经根在橄榄后沟上部连于延髓,与迷走神经、副神经同穿颈静脉孔出颅,在孔内神经干上有膨大的上神经节,出孔时又形成稍大的下神经节,分别由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神经元组成。舌咽神经出颅后,先在颈内动、静脉间下降,继而呈弓形向前,经舌骨舌肌内侧达舌根。其主要分支如下: 1.舌支:为舌咽神经终支,经舌骨舌肌深面分布于舌后1,3粘膜和味蕾,传导一般内脏感觉和味觉。 2.咽支:为3,4条细支,分布于咽壁,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交织成丛,由丛发出分支分布于咽肌及咽粘膜,接受咽粘膜的感觉传人,与咽反射直接有关。 3.鼓室神经:发自舌咽神经下神经节,入鼓室,参与鼓室丛,发小支分布于鼓室、乳突小房和咽鼓管粘膜。其来自下泌涎核的副交感纤维,出鼓室终于耳神经节,换元后,其节后纤维随三叉神经的分支耳颞神经,分布于腮腺,支配其分泌(图 ); 4.颈动脉窦支:1-2支,在颈静脉孔下方发出,分布于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将动脉压力变化和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刺激传人中枢,反射性的调节血压和呼吸。此外舌咽神经还发出扁桃体支和茎突咽肌支等(图 )。 舌咽神经的副交感神经节为耳神经节,位于卵圆孔下方,贴附于下颌神经内侧,来自岩小神经的内脏运动纤维,在节内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随耳颞神经至腮腺,支配腺体分泌。 舌咽神经损伤时 表现为患侧舌后1,3味觉消失,舌根及咽峡区痛觉消失,同侧 咽肌无力。 (十)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 (图 )为混合性脑神经。是脑神经中行程最长、分布最广的脑神经。含有4种纤维成分:?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属于副交感节前纤维,随迷走神经分支分布于颈、胸、腹部多个器官,并在器官旁或器官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控制这些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躯体运动纤维,起于延髓的疑核,随迷走神经分支支配咽喉部肌;?内脏感觉纤维,其神经元胞体位于颈静脉孔下方的迷走神经下神经节(结状神经节)inferior ganglion内,中枢突终于孤束核,周围突随迷走神经分支分布于颈、胸、腹部的多个器官,传导一般内脏感觉冲动;?躯体感觉纤维,其感觉神经元胞体位于迷走神经的上神经节内,其中枢突入脑后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周围突随迷走神经分支分布于硬脑膜、耳郭及外耳道皮肤,传导一般感觉。 迷走神经根自橄榄后沟的中部出延髓,经颈静脉孔出颅,在此处有膨大的迷走神经上、下神经节。迷走神经干出颅后,在颈部下行于颈动脉鞘内,位于颈内静脉与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之间的后方至颈根部,经胸廓上口入胸腔。向下左、右迷走神经的行程略有不同。左迷走神经在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下行,越过主动脉弓的前方,经左肺根的后方下行至食管前面分成许多细支,构成左肺丛和食管前丛,行于食管下段又逐渐集中延续为迷走神经前干。右迷走神经越过右锁骨下动脉前方,沿气管右侧下行,经右肺根后方达食管后面,分支构成右肺丛和食管后丛,继续下行又集中构成迷走神经后干。迷走神经前、后干伴食管一起穿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分布于胃前、后壁,其终支参加主要由内脏运动神经构成的腹腔丛。迷走神经较重要的分支如下: 1.颈部的分支 (1)喉上神经:起于迷走神经出颅处,在颈内动脉内侧行向下内方,在舌骨大角水平分成内、外支。外支细小,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伴甲状腺上动脉下行,支配环甲肌;内支为感觉支,伴喉上动脉穿甲状舌骨膜人喉腔,分布于咽、会厌、舌根及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传导一般内脏感觉及味觉。 (2)颈心支:有颈上心支和颈下心支。在喉和气管两侧下行人胸腔,与颈交感节发出的颈心神经交织构成心丛,调节心脏活动。颈上心支有一分支称主动脉神经或减压神经,分布于主动脉弓壁内,感受血压变化和化学刺激。 2.胸部的分支 (1)喉返神经:左、右喉返神经的起始和行程有所不同。右喉返神经在迷走神经干经右锁骨下动脉前方处发出,向下后方勾绕此动脉上行,返回颈部。左喉返神经起始点稍低,在左迷走神经干跨过主动脉弓前方时发出,勾绕主动脉弓下后方上行,返回颈部。在颈部左、右喉返神经均走行于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至甲状腺侧叶深面、环甲关节后方进入喉内,终支称喉下神经,分数支分布于喉。其中运动纤维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喉返神经在行程中还发出心支、气管支和食管支,分别参加心丛、肺丛和食管丛。 喉返神经是支配大多数喉肌的运动神经,在入喉以前与甲状腺下动脉及其分支相互交叉。在甲状腺手术中,钳夹或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避免损伤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若两侧喉返神经同时受损,可引起失音、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2)支气管支:是左、右迷走神经在胸部发出的若干小支,与交感神经的分支共同构成肺丛,自丛再发细支分布于气管、支气管、肺。主要含内脏感觉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传导脏器和胸膜的感觉同时支配器官的平滑肌及腺体(图 )。 图18-41 迷走神经纤维成分及其分布 3.腹部的分支 全部由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和一般内脏感觉纤维构成。 (1)胃前支:在贲门附近发自迷走神经前于。胃前支沿胃小弯向右,沿途发出4—6个小支,分布于胃前壁,其终支以“鸦爪”形分支分布于幽门部前壁。 (2)肝支:也由迷走神经前干在贲门附近分出,向右行于小网膜内,参加构成肝丛,随肝固有动脉分支分布于肝、胆囊等处(图18—42)。 (3)胃后支:由迷走神经后干在贲门附近发出,沿胃小弯后面走行,沿途分支分布于胃后壁。终支与胃前支相似,也以“鸦爪”形分支分布于幽门窦及幽门管后壁。 (4)腹腔支:为迷走神经后干的终支,向右行至腹腔干附近,与交感神经一 起构成腹腔丛,伴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肾动脉等血管分支分布于肝、胆、胰、脾、 肾及结肠左曲以上的腹部消化管(图 )。耳廓、外耳道、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心、 肺、肝、胆、胰、脾、肾及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等众多器官,是副交感神经的主要 组成部分(图 )。 迷走神经主干损伤后,内脏活动障碍表现为脉速、心悸、恶心、呕吐、呼吸深慢和窒息等症状。由于咽喉感觉障碍和肌肉瘫痪,可出现声音嘶哑、语言和吞咽困难,腭垂偏向一侧等症状。 (十一)副神经 副神经 躯体运动性神经。(图 )由脑根和脊髓根两部分组成。脑根起自延髓的疑核,出颅后加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脊髓根起自脊髓颈段的副神经核,自前、后根之间出脊髓,上行经枕骨大孔入颅,和脑根一起经颈静脉孔出颅。布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副神经脊髓根损伤时,由于胸锁乳突肌瘫痪使头不能向患侧侧屈,也不能使面部转向对侧。由于斜方肌瘫痪,患侧肩胛骨下垂。 (十二)舌下神经 舌下神经 为躯体运动纤维组成(图 )。该神经自延髓的舌下神经核发出,以若干根丝自延髓前外侧沟出脑,经舌下神经管出颅,继而在颈内动、静脉之间弓形向前下走行,达舌骨舌肌浅面,在舌神经和下颌下腺管下方穿颏舌肌人舌内,支配全部舌内肌和大部分舌外肌。 一侧舌下神经完全损伤时,患侧半舌肌瘫痪(伸舌时,由于患侧半颏舌肌瘫痪不能伸舌,而健侧半颏舌肌收缩使健侧半舌强力伸出(致使舌尖偏向患侧;舌肌瘫痪时问过长时,则造成舌肌萎缩。 脑神经简表 三.内脏神经 内脏神经 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是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一样,含有运动和感觉两种纤维成分。其中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识控制故又称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将内脏和心血管等处的感受器的感觉传递到各级中枢,在中枢整合后,通过内脏神经调节各个器官的活动,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和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一)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一样,都接受大脑皮质的控制和调节。但二者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明显差别,现比较如下: (1)支配器官不同: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一般受意识的控制;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不受意识的控制。 (2)自低级中枢发出后在周围部的内脏运动神经节(植物性神经节)交换神经元,由节内神经元再发出纤维到达效应器。因此,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须经过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其轴突称节前纤维。第二个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周围部的植物性神经节内,其轴突称节后纤维。节后神经元的数目较多,一个节前神经元可以和多个节后神经元构成突触(图 )。 (3)纤维成分不同:躯体运动神经只有一种纤维成分,而内脏运动神经则有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多数内脏器官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4)节后纤维分布形式不同:内脏运动神经节后纤维的分布形式和躯体运动神经亦有不 同,躯体运动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而内脏运动神经节后纤维常攀附脏器或血管形成神经丛,由丛再分支至效应器(图 )。 根据形态、功能和药理学的特点,内脏运动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分别介绍如下: 1.交感神经 (1)交感神经中枢部(图 ):其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腰3节段的灰质侧柱的中间外侧核。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自此核的细胞。 (2)交感神经的周围部 包括交感干、交感神经节,以及由节发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经丛等,根据交感神经节所在位置不同,又可分为椎旁节 和椎前节。 1)椎旁神经节:即交感干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借节间支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两侧交感干沿脊柱两侧走行,上至颅底;下至尾骨,于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交感干全长可分颈、胸、腰、骶、尾5部。每侧有19-24个交感干的神经节,其中颈部 有3,4个,胸部10。12个。腰部4个,骶部2-3个,尾部两侧合成1个奇节。交感干神经节由多极神经元组成,大小不等。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即起自这些细胞(图 ),余部则起自椎前神经节。 2)椎前神经节:呈不规则的节状团块,位于脊柱前方,腹主动脉脏支的根部,故称椎前节(图 );椎前节包括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 肠系膜下神经节及主动脉肾神经节等。 3)交通支:每个交感干神经节与相应的脊神经之间都有交通支相连,分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两种。白交通支主要由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成,呈白色,故称白交通支;节前神经元的细胞体仅存在于脊髓T1,T12和L,L3节段的脊髓侧角,白交通支也只存在于T1-L3各脊神经的前支与相应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灰交通支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神经前支之间,由交感干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多无髓鞘,色灰暗,故称灰交通支(图18—46、47)。 4)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有3种去向:?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穿过椎旁节后,至椎前节换神经元。 5)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也有3种去向:1.发自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至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等。3l对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都有灰交通支联系,脊神经的分支一般都含有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攀附动脉走行,在动脉外膜形成相应的神经丛(如颈内、外动脉丛,腹腔丛,肠系膜上丛等),并随动脉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脏器。 2(交感神经的分布的概况 自脊髓胸1-胸5节段中间外侧核发出的节前纤维经脊神经、白交通支至交感干,分别在颈上、中、下节和胸1-胸5椎旁节换元,其节后纤维分布于头、颈、胸腔脏器,瞳孔开大肌及上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等;自脊髓胸5-胸12节段中间外侧核发出的节前纤维经脊神经、白交通支至交感干的胸节换元,或穿过交干感组成内脏大神经和内脏小神经,到达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换节,节后纤维分布于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来自脊髓腰1--腰3节段中间外侧核的节前纤维,经脊神经、白交通支至交感干的腰、骶节换元,或穿越交感干组成腰内脏神经,肠系膜下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结肠左曲以下的消 化管、盆腔脏器及下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2.副交感神经 (1)低级中枢 位于脑干的内脏运动核和脊髓骶部第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由这些核的细胞发出的纤维即节前纤维。 (2)周围部 副交感神经节位于器官的周围或器官的壁内,称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节内的细胞即为节后神经元,位于颅部的副交感神经节较大,肉眼可见,计有睫状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翼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等。颅部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即在这些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然后发出节后纤维随相应脑神经到达所支配的器官。 颅部副交感神经 其节前纤维行于第?、?、?、X对脑神经内,已于脑神经中详述,现概括介绍如下(图 )。 ?随动眼神经走行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中脑的动眼神经副核发出,进入眶腔后到达睫状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进入眼球壁,分布于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随面神经走行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脑桥的上泌涎核发出,一部分节前纤维经岩大神经至翼腭窝内的翼腭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鼻腔、LI腔以及腭粘膜的腺体。另一部分节前纤维经鼓索,加入舌神经布于舌下腺和下颌下腺。 ?随舌咽神经走行的副交感节前纤维,由延髓的下泌涎核发出,经鼓室神经至鼓室丛,由丛发出岩小神经至卵圆孔下方的耳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经耳颞神经分布于腮腺。?随迷走神经走行的副交感节前纤维,由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发出,随迷走神经的分支到达胸、腹腔脏器附近或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于胸、腹腔脏器(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盆腔脏器等除外)。 骶部副交感神经 节前纤维由脊髓骶部第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发出,随骶神经出骶 前孔,而后从骶神经分出组成盆内脏神经,加入盆丛,随盆丛分支分布到盆腔脏器,在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和盆腔脏器(图 )。 3.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内脏运动神经,常共同支配一个器官,形成对内脏器官的双重神经支配。但在神经来源、形态结构、分布范围和功能上,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又有明显的区别。 1中枢的部位不同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腰部灰质的中间带外侧核,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则位于脑干一般内脏运动核和脊髓骶部的骶副交感核。 2 周围部神经节的位置不同 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椎旁神经节)和脊柱前方(椎 前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位于所支配的器官附近称为器官旁节,或位于器官壁内称为器官内节。因此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比交感神经长,而其节后纤维则较短。 3(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 一个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可与许多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而一个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则与较少的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所以交感神经的作用范围较广泛,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较局限。 4(分布范围不同 交感神经在周围的分布范围较广,除至头颈部、胸、腹腔脏器外,尚 遍及全身血管、腺体、竖毛肌等。副交感神经的分布则不如交感神经广泛,一般认为大部分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均无副交感神经支配。 5(对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同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即是互相拮抗又是互相统一的。例如:当机体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减弱、相对抑制,于是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支气管扩张、瞳孔开大、消化活动 受抑制等现象。这表明,此时机体的代谢加强,能量消耗加快,以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而当机体处于安静或睡眠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加强,交感神经相对抑制,因而出现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支气管收缩、瞳孔缩小、消化活动增强等现象,这有利于体力的恢复和能量的储存。可见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互相拮抗、相互统一的协调作用下,机体才得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 3.内脏神经丛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在到达所支配的脏器的行程中,常互相交织共同构成内脏神经丛(自主神经丛或植物神经丛)(图 )。这些神经丛,主要攀附于头、颈部和胸、腹腔内动脉的周围,或分布于脏器附近和器官之内。除颈内动脉丛、颈外动脉丛、锁骨下动脉丛和椎动脉丛等没有副交感神经参加外,其余的内脏神经丛均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另外,在这些丛内也有内脏感觉纤维。由这些神经丛发出分支,分布于胸、腹及盆腔的内脏器官。 (1)心丛 由两侧交感干的颈上、中、下神经节和1~4或5胸神经节发出的心支以及迷走神经的心支共同组成。心丛又可分为心浅丛和心深丛,浅丛位于主动脉弓下方右肺动脉前方,深丛位于主动脉弓和气管权之间。心丛内有心神经节(副交感节),来自迷走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在此交换神经元。心丛的分支组成心房丛和左、右冠状动脉丛,随动脉分支分布于心肌(图 )。 (2)肺丛 位于肺根的前、后方,与心丛互相连续,丛内亦有小的神经节为迷走神经节后神经元。肺丛由迷走神经的支气管支和交感干的2,5胸神经节的分支组成,也有心丛的分支加入,其分支随支气管和肺血管的分支人肺。 (3)腹腔丛 是最大的内脏神经丛,位于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周围。丛内主要含有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等。此丛由来自两侧的胸交感干的内脏大、小神经和迷走神经后于的腹腔支以及腰上部交感神经节的分支共同构成。 (4)腹主动脉丛 位于腹主动脉前面及两侧,是腹腔丛在腹主动脉表面向下延续部分,接受第1~2腰交感神经节的分支。此丛分出肠系膜下丛,沿同名动脉分支分布于结肠左曲至直肠上段的肠管。腹主动脉丛的一部分纤维下行入盆腔,参加腹下丛的组成;另一部分纤维沿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组成与动脉同名的神经丛,随动脉分布于下肢血管、汗腺、竖毛肌(图48_49)。 (5)腹下丛 可分为上腹下丛和下腹下丛。 1)上腹下丛:位于第5腰椎体前面,腹主动脉末端及两髂总动脉之间,是腹主动脉丛向下的延续部分,两侧接受下位2腰神经节发出的腰内脏神经,在肠系膜下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2)下腹下丛:即盆丛,由上腹下丛延续到直肠两侧,并接受骶部交感干的节后纤维和第2—4骶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此丛伴随髂内动脉的分支组成直肠丛、精索丛、输尿管丛、膀胱丛、前列腺丛、子宫阴道丛等,并随动脉分支分布于盆腔各脏器。 二.内脏感觉神经 人体各内脏器官除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外,也有感觉神经分布。内脏感受器接受来自内脏的刺激,内脏感觉神经将其变成神经冲动,并将内脏感觉性冲动传到中枢,中枢可直接通过内脏运动神经或间接通过体液调节各内脏器官的活动。 1(内脏感觉神经的特点 (1)内脏感觉纤维的数目少,其中细纤维占多数,痛阈较高,对正常的内脏活动一般不引起主观感觉。但在较强烈的内脏活动时可引起一定的感觉,如胃在饥饿时收缩所产生的饥饿感觉;直肠、膀胱充盈时引起的膨胀感觉。 (2)内脏对切割等刺激不敏感,但对牵拉、膨胀、冷热、缺血等刺激十分敏感。例如,在外科手术时,病人对挤压、切割和烧灼内脏并不感觉疼痛;但对牵拉肠管或平滑肌发生痉挛会产生内脏痛。 (3)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一个脏器的感觉纤维经过多个脊神经节段传 入中枢,一条脊神经含有来自多个脏器的感觉纤维。因此,内脏痛是弥散的,位置亦不准确。 2(内脏感觉神经的传入途径 内脏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亦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也是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是粗细不等的有髓或无髓纤维。随同面、舌咽、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骶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中枢突随同面、舌咽、迷走神经进入脑干,终止于孤束核。脊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随同交感神经和骶部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中枢突随同交感神经和盆内脏神经进入脊髓,终于灰质后角。在中枢内,内脏感觉纤维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经中间神经元与内脏运动神经元相联系,以完成内脏一内脏反射;或与躯体运动神经元联系,形成内脏一躯体反射;另方面则可经过较复杂的传导途径,将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形成内脏感觉。
/
本文档为【周围神经系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