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军人职业倦怠量表的研制

2017-10-15 50页 doc 233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军人职业倦怠量表的研制军人职业倦怠量表的研制 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人职业倦怠量表的研制姓名:张金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应用心理学指导教师:张理义2011-05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摘 要 本文试图从大处着眼,粗线条地检视了儒家文化传统,在承认其对当代生命伦理发展作用有限的基础上,积极汲取我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伦理的精髓,并加以归纳、概括和提升,从儒家伦理的视角,并结合当代生命伦理的操作性问题,探索我国儒家伦理中所包含的的生命伦理意蕴,分析其对当代生命伦理发展的价值,探讨儒家伦理如何才能对当代生命伦理的建构和发...
军人职业倦怠量表的研制
军人职业倦怠量表的研制 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人职业倦怠量表的研制姓名:张金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应用心理学指导教师:张理义2011-05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摘 要 本文试图从大处着眼,粗线条地检视了儒家文化传统,在承认其对当代生命伦理发展作用有限的基础上,积极汲取我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伦理的精髓,并加以归纳、概括和提升,从儒家伦理的视角,并结合当代生命伦理的操作性问,探索我国儒家伦理中所包含的的生命伦理意蕴,其对当代生命伦理发展的价值,探讨儒家伦理如何才能对当代生命伦理的建构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以达到发展儒家伦理和当代生命伦理“双赢”的目的。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缘起,概括阐明论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考察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在综合分析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设立本文研究的方向与目标,然后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解析,同时简要说明了论文的研究及框架; 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论题的前提,即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阐明传承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从而为论题奠定基本的逻辑前提。同时从儒家伦理中挖掘当代生命伦理的底蕴,理清两者之间的相承关系,寻找构建我国生命伦理的强有力的儒家文化根基。 学术界普遍关注中国传统伦理是否具有价值、价值有多大以及能否实现其价值。其实有特定的中国传统伦理,就有着中国传统伦理的特定的价?导凹壑凳迪致肪叮蝗绾渭芷鸫秤胂执涞那帕海?尤逖г谌粘,松械淖饔茫收呷衔谟谕诰蛉逖奚淼哪诤 ?咏逃埽茉煜执怂哂械钠分屎托睦淼人刂省,匀寮衣桌碇型瞥缛拾颉?康魅思屎托场?髡乓砸宓祭?康髯鸬轮匦小??厝寺准壑档人枷氡憔哂械贝桌淼自獭?第三部分主要从是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仅从生命伦理学超出传统儒学视野的角度说明儒家伦理对当代生命伦理学发展的价值的局限性,并从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冲突、儒家学说是一种基于心性修养的伦理道德哲学两个方面进行宏观上的原因考量;最后从儒家的生死智慧与当代生命伦理的生死态度、儒家重社会责任与当代生命认知的市场导向、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人发展的多样化走向、儒家的人生秩序和原则与当代生殖方式的改变、儒家见利思义与当代生命伦理技术的商用价值等方面,探讨儒家伦理文化与当下生命伦理的冲突与分歧。 第四部分主要是探讨用儒家伦理思想疏解当前最突出的伦理问题,并阐明传统儒家伦理对生命伦理的构建作用。 传统儒家伦理在本来意义上较多地重视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价值,而对于人生各阶段中的具体问题关注的并不是很多。在实际操作中,其目的理性明显强于工具理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促使儒家伦理必须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儒家的发展己经 - 1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开始关注现实人生中每一发展阶段和发展中的每一问题。 论文主要从儒家人际和谐相爱原则与医患关系的宏观调节、儒家崇德重义的价值认同与医疗体系中义利冲突的缓和、儒家慎独内省的个人修养与医学主体道德建设的理性回归、孔子克己复礼的意志约束与对商业化消极因素的抵制等方面阐述传统儒家伦理利用自身价值资源疏解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困惑。 诉诸中国传统的伦理资源来回应生命问题,进行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探索,既是儒学的价值所在,又是其生命力延续所系。儒学在回应生命问题时,必须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儒学,实现儒学自身的现代化。 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时代语境中,仅仅因为技术革命对人类的负面影响,或者引发了当下严重的义利冲突而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应该将其置于以人为本的时代发展大背景下,全盘考虑生命问题。 儒学如果仅仅以人文价值去回应生命问题,势必会造成科学与人 文两种视野的相互拒斥,从而带来儒学对现实人生问题回应的乏力。儒学要想解决 生命问题,必然要融合科学知识,承认并肯定科技成果对于人类生存的作用。只有 这样,儒学才能正确回应生命问题。 总之,生命伦理的发展既给儒学带来了挑战, 也为它的振兴带来了契机。儒学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价值资源回应生命伦理中急需规 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从回应现实人生中,提高自身的生命力,实现儒学的现代化。 本论文共分4章,约3.3万字,附参考文献90篇。 关键词:儒家伦理文化,伦理意 蕴,生命伦理,理论建构,价值分析 - 2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 建的价值研究 ABSTRACT Viewing the important points,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culture with admitting that it had been contributed limitedly to the developing function of contemporary bioethics. This study absorbed the essence of Chinese mainstream culture — Confucianism ethics, generalized, summarized and promo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anism ethics, combining with the operability of contemporary bioethics to explore the bioethics implication in the Chinese Confucianism ethics, analyzed the its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bioethics, and discussed the question of how can the Confucianism contribute mor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bioethics. Part one mainly introduced the reason of choosing this subject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e current study on this subject had been reviewed before the direction and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set based on the research fruits. Then the basic concepts were explained and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the frame of the paper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Part two analyzed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subject, i.e. the value of Confucianism ethics culture, and explicated the reality and possibility of inheritance so as to set the logical condition for the subject. And the implication of the Confucianism ethics was explored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construct the Confucianism cultur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bioethics.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has been commonly concerned about whether it bore value, to what extent and whether the value could be realized. Actually, as soon as there is specific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there should be the specific value and the path to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To bridge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 life with the function of Confucianism in daily life, the author held that the internal implication of mental building should be explored to function as an education device to form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which modern people should have. Therefore, the thought in Confucianism show its contemporary bioethical meaning with the love principle, harmonious human relationship, interests after justice mind, goodness respect, and human ethics value. Part three explicated the limitation of Confucianism ethic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bioeth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yond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based on the objective analysis. And this part explored the macro reasons from two aspects, including the clash between the natural economy and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ethical philosophy of Confucianism based on the mental building. Then this part discussed the crash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fucianism ethical cul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fucian attitude toward life, death, wisdom and the contemporary bioethics, the Confucian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oughts and the market oriented contemporary life cognition, human and nature maintain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nd the diversity of human development, the confusion life order and principles 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the way of contemporary reproduction, and the Confucian interests after justice thought and the commercial value of bioethics technology. Part four discussed how to solve the most important ethical problem with the Confucianism ethics and explicated the constructive function of Confucianism ethics on bioethics.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paid more attention on the goal and value of life than on the - 3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oncret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its purpose sense was obviously stronger than its tool sense. Yet with advance of the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had to change into a modern one and the Confucianism has developed to focus on the stages and problems in the human life. This paper explicated how to utilize the value of Confucianism ethics to solve the bioethics problem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fucian human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principle and the macro adjustment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Confucianism thought of value and the easement of clash between interest and the justice in medical system, Confucianism retrospective individual mental building and the reasonable regression of medical subjective moral construction, and Confucianism self-restrain and the resistance of commercial negative element. It is of Confucianism value and life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with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swer the life question resorting to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al resource. When responding to life question, the Confucianism should surpass the traditional one to realize its own modernization instead of remaining in the traditional context to simple deny itself only because of the negative affect of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on human being, or the clash between the interests and justice.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the human-oriented era into account to explore the question of life. Responding to the life question only with Confucianism human-oriented value, it will lead to the mutual disagreement between science and humanity, and the answer will be weak. To solve the life problem, Confucianism needs to absorb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admit 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ical fruit for human survival. Only in this way can Confucianism respond to the life question correctly. To sum up, the development of bioethics has brought the Confucianism challenging as well as the chance of thriving. Confucianism should take full advantage of its value resource to respond to the urgent problems which needed to standardize and solve in bioethics and should realize its own modernization by responding to real life and improving its own strength. KEYWORDS:Confucian ethics and cultural, Ethical Implications, Bioethic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Value Analysis - 4 - 独创性 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除了文中 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 谢意。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第二军医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第二军医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第二军医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 全文或部分内容编入《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第一章 导 论 一、选题缘起 与依据 (一)选题来源 当代生命伦理学,就是在医学面临新的难题并对传统的伦理观念提出新的挑战的1背景下,为了解决这类难题和应对这种挑战而产生的。相对于西方而言,中国如何回应复杂的生命伦理问题,在众多的路径选择中,诉诸中国传统的伦理资源来应对挑战,进行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探索,不失为良策。 中国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其伦理思想内容丰富,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中国医学伦理思想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医学伦理思想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千百年来的历史实践证明,儒家伦理对社会成员行为的调控是富有成效的。它积极推崇仁爱、强调人际和谐、主张以义导利、强调尊德重行、注重人伦价值等核心思想对于构建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厘定问题的观念背景,分析问题的主要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核心价值。儒家伦理学作为一种传统伦理学,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生命伦理学的建构提供一种观念背景、分析工具和价2值选择。”同时,鉴于医学伦理发展的现实要求及其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儒家伦理对生命伦理构建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儒家伦理可以为当代生命伦理的制定及实施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将其看作是儒家伦理的延3伸或时代表现。从传统伦理文化遗产中挖掘、找寻对现代社会人的品质塑造的途径、方法,是本人学习当中的认知,经过资料查阅,发现目前学界在此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成果不多。由此,经过与导师探讨后,确定论文选题为“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二)选题依据 生命伦理学的产生使伦理学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更加凸显出来。它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老、病、死问题,对人的关怀具体化,直接化,实现了伦理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规范学科的生命伦理学,重点在于探究行为的规范,通过“规范”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如何做。可以说生命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就在于追问究竟什么是对生命的正确态度。 1 甘绍平:《伦理智慧》[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2 程新宇:《儒家伦理对当代生命伦理学发展的价值及其局限》,伦理学研究[J],2009,(3)。 3 汤丽芳、刘玮玮:《儒家生命伦理思想探析》,文史博览(理论)[J],2009,(8)。 - 5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众所周知,儒学作为对人类终极关切的人文价值目标,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1以“仁”为核心的人生理想模式,其特点就是追求人格的自我实现与完善。当代生命伦理学虽然肇始于生物学、医学领域,但是它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却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范围,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依靠人文科学。因为由生命伦理引发的困惑所?婕暗牟唤鼋鍪抢砺鄣牟忝妫蚁质挡僮髦幸渤鱿至诵矶嗬Щ螅馔笔沟萌宋睦砺郾匦胱叱銎渥陨淼氖右埃ソ饩鲇煽蒲Ъ际跻?睦砺劾Щ蟆?质道Щ螅踔劣谌松庖宀忝嫔系睦Щ蟆?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伦理是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结晶。随着现代化浪潮的推进,儒家伦理作为我们的传统伦理,正在许多领域以新的面貌出现。儒学在保持其血统正脉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会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形成了以伦理价值为中心,以社会国家为本位,以义务至上为准则,以民本主义为依据,以完美人格为理想,以世界大同为归宿的普遍理念,具有很高的现代价值,是现代道德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例如,在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指导下,我国传统医学形成了儒与医相结合的“儒医”阶层,而且形成了以“医乃仁术”为基本 内涵的传统医学道德传统,这些传统现在仍然适用,现代体制中的劣势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因此这个层面上二者可以达到高度的互补。 时下,与当今中国社会有关的生物医学研究、医疗卫生保健以及公共政策相联系的领域,有各种不正之风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大量存在。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医学伦理的传统文化根基探讨不足,割断了医学伦理与传统伦理的内在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由生物学、医学等引发的当代生命伦理问题迫切需要儒学这样的人文科学对其进行价值规范,当然,并不是说儒家文化的应用是解决当代生命伦理问题的唯一方式或最佳方式,只是说儒学的振兴也需要其对当下现实人生问题的关注,从现实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品味,丰富自身体系,延续生命力。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伦理学研究成果显著,从CNKI期刊网搜索可以发现,以“伦理”为题名关键词时,从1979—2008年可以查询到21986条相关信息,而从2000—2008年便可查询到16703条相关信息,(提取数据的时间区间一般为1979—2008年或2000—2008年。)也就是说最近8年间的成果占到过去30年成果的76%,这基本上可以从一个方面来说明学界对伦理学研究越来越重视。研究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行政伦理、家族伦理、公务员伦理法、法官职业伦理等等,关乎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2000年以来 1 潘新丽:《论孔子的健康伦理思想》,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5,(6)。 - 6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生命伦理(“克隆”技术、器官移植、基因技术、安乐死等)、生态伦理等。 对于当代生命伦理问题的研究,在我国还是处于起步阶段。1987年,邱仁宗先生的《生命伦理学》出版,向国人介绍了西方生命伦理学的问题和论证。1999年,李瑞全先生的《儒家生命伦理学》在台湾问世,反映了港台新儒家对一些生命伦理学问题的回应。2011年,范瑞平先生的《当代儒家生命伦理学》出版,以期能够带来重构主义儒家生命伦理学研究的反响。 虽然20世纪80年代后有许多关于生命伦理方面的专著和文章相继问世,但是这些成果却呈现人文与科学分野的趋向。科学工作者大都从医学、生物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从而淡化了生命伦理学的人文价值取向,使其失去了人文根基。而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于生命伦理问题的探讨,大都注重的是人文价值取向而忽略了其科学取向,将生命伦理问题视为科技带来的问题加以否定。近几年来,无论是科学工作者还是人文学者都开始注重用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角度来探讨生命伦理学领域的问题,如李瑞全、邱仁宗等学者就非常注意生命伦理学研究中的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会通与融合。将生命伦理问题纳入儒学视野虽然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是它一经被纳入,就成了儒学和生命伦理学最紧迫的也是最现实的课题。李瑞全先生就用儒家伦理分析人工生殖、复制人和无性生殖、人类基因研究等方面的生命伦理问题,并得出了儒家的结论。不仅如此,1他还构建了一种儒家生命伦理学。其理论框架如下:以“不忍人之心”作为道德根源和动力;在此基础上阐发出以“仁”为核心的自律(自主)、不伤害、仁爱(有利)、公义(公正)四个基本原则;由以具体化为咨询同意(知情同意)、保护主义、保密、隐私权、诚实、忠诚等规则;当原则或规则在具体情境中发生冲突时,以儒家的“经权原则”来寻求反思的平衡,做出道德判断。 需要指出的是,把儒家伦理与当代医生职业伦理关联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明显。在《中国医学伦理学研究》与《医学伦理研究》这两本杂志中的4124篇文章中(1979—2008年),真正涉及伦理学理论研究的仅有799篇,其中生命伦理121篇, 生态伦理7篇,科技伦理10篇,涉及“医德”研究的有347篇,其中,涉及“传统伦理”的有30篇,当然这样的数据不能绝对地说明每篇文章的具体内容,但至少能说明一个事实:从儒家伦理文化的视角审视当代医生职业伦理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基于以上的分析,有了论文的写作构想。 (二)研究价值 生命伦理从发端后就成为现实生活中普遍让人感到困惑的紧迫问题,迫切需要儒学对其进行价值规范。 1 李瑞全:《儒家生命伦理学》[M],台湾鹅湖出版社,1999年版。 - 7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历史实践证明,儒家伦理对社会成员行为的调控也是富有成效的。而且随着历史的进步,儒家伦理作为历史概念,正以新的面貌出现。所以,儒家伦理可以提供一种研究生命伦理的进路,能够对当代生命伦理的发展做出许多有益的贡献。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其独具特色的伦理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成为我们当代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这一伦理文化遗产中挖掘、找寻现代社会人品质塑造的途径、方法,对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祖国优良的伦理传统,加强新时期医学伦理建设,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伦理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因而,从传统伦理的视角来探讨其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的疏解与构建作用是本文区别于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特别之处。 三、核心概念 概念的界定是研究的起点,因此在进入问题探讨之前,有必要对本文涉及的若干基本概念做出简要的阐释和界定。 (一)传统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1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 1 人们常常认为,在“文化”前如有“传统”二字为定语,便断言传统文化即是指“过去之文化”。其实不然。传统文化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观念之流;不是静态的积淀物,而是动态的价值取向。所谓传统文化不仅仅意味着“过去存在过的一切”,其更深层含义在于: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之流,是一种价值取向,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 - 8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如果认为传统文化与儒家文化可以等量齐观,就显得有些片面。传统文化的外延显然要比儒家文化宽泛得多,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而儒家文化则仅仅是民族思想文化形态中的一种而已。传统文化除儒 家文化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名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样一种事实,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还是儒家文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很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阶级社会的,“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母族二,妻族二)观念深入人心,为了维护人伦次序和人伦关系的宗法式伦理道德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更是根深蒂固,在宗法制土壤里孕育出来的中国文化因而带上了很浓厚的伦理文化色彩,而文化自身也以严格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作为其发挥社会功能的主要体现。因此,1在一定意义上,传统文化可以界定为一种伦理文化。 梁漱溟先生曾指出:“举整个社会各种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务使其情益亲,其义益厚。由是乃使居此社会中者,每一个人对于其四面八方的伦理关系,各负有其相当义务;同时,其四面八方与他有伦理关系之人,亦各对他负有义务。全社会之人,2不期而辗转互相联锁起来,无形中成为一种组织。”这种结论可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本位”的基本特点。那么,传统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文化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在本文中我们选取了传统伦理文化的宏大背景,侧重于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但不排除对于其他伦理文化的借鉴与吸收,为了表述方便,本文中使用“儒家伦理文化”作为特定的概念进行研究。 (二)道德与伦理 1、关于“道德”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儒家著作中,对“道”有多种解释,但主要涵义则指一种客观的普遍而根本性的道理。如《论语??卫灵公》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而就其伦理学的意义来说, 1 侯外庐先生等几位学者在1947年出版的《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中,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古代之所以形成丰富的伦理思想,是因为中国从氏族社会迈向文明社会时,尚未使用铁器生产工具,这与埃及、希腊以及两河流域在使用铁器条件下进入文明社会不同,它保留了旧有氏族组织的残余,国家组织是建立在氏族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度,以及封建社会的宗族力量就是从氏族血缘关系演变而来。因此,中国古代思想将亲情的伦理化,以及对于家庭伦理观念的极其重视,与中国的社会历史特点有关。 2 《梁漱溟全集》[M],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5月版。 - 9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则指一种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如《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这里的“道”可释作做人的志向、准则。又如《论语??里仁》:“朝闻道,夕可死矣”的“道”,也可释作“人的最高准则”。 儒家对“德”的解释,有两种基本的涵义。一指在实行“道”的过程中人心有所得,如《论语??颜渊》所谓“主忠信,徙义,崇德也。”一个人坚持忠、信、义这些道德信念,就能提高内心的道德境界。《论语??述而》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提出修“德”,说明“德”属于人内心的情操,是主观的东西。二指人的本性及其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如《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这里的“德”,即指体现内心情操的行为准则,是一种行为原则的实际体现。又如《中庸》“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这里的“德”,可释作“德行”,一方面有道德境界、思想情操之意,一方面亦有体现这种情操、境界的实际的行为准则。“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目前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定义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1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它来源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文自觉,但它在实践中又具有不能回避的尴尬境遇,因为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而就人文而言,我们不能强制要求人们都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 今天,我们认为道德是作为人自我约束和规范人在社会环境与工作生活中的人为标准,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行为准则。社会的发展需要道德的支撑,人类的进步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的支撑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言行建立于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之中的。它不同于法律,但它和法律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2、关于“伦理” 儒家所谓的“伦理”也有多重涵义。“伦”者类也,序也,“理”者道理、常理、规律、义理之谓。“伦理”合起来,既指自然界固有的秩序、规律,也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准则与秩序,即所谓的“人伦”。《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的“伦理”尚泛指一切的伦类条理。《孟子??公孙丑下》“内则 1 对“道德”的概念界定有多种,行为规范意义上的道德就可以定义为: 1:道德就是脱离人的自然属性而适应人的社会属性。(这里说的人的自然属性,实质就是动物性。)道德应该是合于天理的行为规范。由于人类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动态规律,来主导天理动态层面的提高,因此,随着天理动态层面的提高,道德的标准即随之提高。2: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3: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赖拢莆缁峁隆,虼吮收咴诖舜龆浴暗赖隆弊鞲乓牟汀? - 10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的“伦”,则完全是指人际关系的秩序与准则。又如《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孟子叙述帝舜的事迹时说:“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所言“人伦”亦完全指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应遵守的秩序、原则,或者简言之人际关系准则。 1通常谈到伦理,就会与道德一同联想在一起。我们一般认为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道德意识现象(如个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动现象(如道德行为等)以及道德规范现象等。伦理学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2生活态度等问题。 所以“伦理”与“道德” 在一般使用上,二者经常被视为同义词,有时更被连用为“伦理道德”一词。伦理道德专属于人文世界的范围,它表现人类加诸于彼此及自身的规范与评价;非人文的自然世界及动物世界均用不上这类概念。唯有人类能够为自身订定一些应然的标准,并且同时具有达到这些标准的能力以及违反这些标准的能力。 伦理道德即以某些应然的规范及标准为基础,人们由此而展开对于彼此及自身的要求与评价,其中涉及社会层面的责任问题、赏罚问题,也涉及个人层面的德性发展历程。 其实二者有一定的区别。当代“伦理”概念蕴含着西?轿幕睦硇浴?蒲А?惨庵镜仁粜裕 暗赖隆备拍钤毯鸥嗟亩轿幕那樾浴?宋摹?鋈诵扪壬省~拔餮ァ币岳矗形鳌奥桌怼庇搿暗赖隆备拍罹鲎病?赫腿诤希壳岸呋缬敕冻肴找媲逦础奥桌怼笔锹桌硌е械囊患陡拍睿暗赖隆笔恰奥桌怼备?念下的二级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 伦理是一种自然法则,是有关人类关系(尤其以姻亲关系为重心)的自然法则,这也是与道德的绝对分界线。道德是人类对于人类关系和行为的柔性规定,这种柔性 1 尧新瑜在《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4期撰文指出,“伦理”与“道德”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但二者长期处于概念模糊和逻辑混乱状态,导致伦理学和道德教育“名不正而言不顺”。作者通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以词源学为基础的三重比较:汉语言文化中的比较、英语文化中的比较、中西文化中的比较,进而得出结论。 2 从对“伦理”的某些定义中可以看出区别二者的困难:1( 所谓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所以,伦理也就是道德(所谓伦理学,也就是讲道德的定义,道德的形成,道德的作用,道德的原则以及道德规范等伦理思想的学说;2( 英国《韦氏大辞典》对于伦理的定义是:一门探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以及讨论道德责任与义务的学科; 3( 伦理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4( 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5(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和次序以及事物的规矩和准则;等等。 3 先秦儒家的伦理,是指一种秩序性道德,属于道德的一部分,它并不包括那些纯粹是成就个人德性与人格的道德原则,如孔子提出的“克己”与“修己”,《中庸》提出的“慎独”与“诚者”,孟子提出的“思诚”、“求放心”等,都是自律性的道德修养原则,不是他律性的伦理原则。道德与伦理这两个概念,在先秦儒家思想体系中既有涵义相同或重叠之处,又有各自独立的涵义。但就其人文意义而言,其所言“道德”较之于“伦理”更带根本性、广泛性,更能反映先秦儒学的全貌和本质。我们可以说道德涵盖了全部伦理,却不能说伦理涵盖了全部道德。 - 11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规定是以伦理为大致范本,但又不同于伦理这种自然法则,甚至经常与伦理相悖。何智炫在《伦理与道德的辨证探讨》中认为伦理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性、爱、以及普遍自然法则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不便明文规定,而是约定俗成的,并且随着道德标准的普遍上升而呈上升趋势。若是严格加以区分,则伦理偏重于社会的层面,道德偏重于个人的层面。 伦理范畴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道德范畴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应当;伦理是客观法,是他律的,道德是主观法,是自律的。 四、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进行理论分析,获取正确结论的基本前提,而多种方法的采用则是深化研究的途径。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论,力求汲取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传统伦理文化在我国生命伦理构建中的价值进行多角度透视。在具体研究中主要运用了: 1、文献研究法:是指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是就文献的内容及字面意义,进行系统、客观的叙述性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有关研究文献,做出关于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价值的一般性结论。在这里要摒弃妖魔化的儒学,把儒家的仁义道德描绘 成“吃人的礼教”,全盘否定,以便“破旧立新”的做法,现在看来是浅薄、无聊的行为。近几年来儒学研究中不适当地1过多应用西方的理论、学说和概念,所以同时也要告别殖民化的儒学。这绝不是说不应该借鉴西方学术资源来展开自己的论述,但借鉴不能不以儒学的根本理念、义理和目的为基础,也不能替换儒学的关键词。 2、比较研究法:是通过确定彼此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相关事物的异同点,从而达到正确认识与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逻辑方法。当代儒学研究我们不采取“中国2本土文化主义”的态度,诉诸一些合适的西方理论和概念,可以对儒学思想做出更清楚、甚至更深刻的的解说,关键在于用得是否合适、贴切、有没有改变或歪曲儒家的核心思想。本文希望借助传统文化的资源,以及它的观念、理论架构来帮助我们了 1 20世纪中叶以来,港台新儒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守儒家的名号,发挥儒家的思想,表现出令人敬佩的非凡气度。然而,出于种种原因,他们大体上是用现代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诸如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置换了儒学的中心理念,使传统儒学在很大程度上被现代西方思想所殖民化了。参见范瑞平:《当代儒家生命伦理学》[M],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2 “中国本土文化主义”似乎要求当代儒学教学和研究不要借用任何西方的理论和概念,而是用儒学“自身的语言”来说话:我只管背诵经典、解释经典,而不管它们同诸如“自由、平等、民主”甚至“科学”等西方概念有什么关系,也不要受它们的“污染”。 参见范瑞平:《当代儒家生命伦理学》[M],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 12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解所面临的困难和出路。 (二)论文框架 全文共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缘起,概括阐明论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考察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在综合分析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设立本文研究的方向与目标,然后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解析,同时简要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框架; 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论题的前提,即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阐明传承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从而为论题奠定基本的逻辑前提;同时从儒家伦理中挖掘当代生命伦理的底蕴,理清两者之间的相承关系,寻找构建我国生命伦理的强有力的儒家文化根基; 第三部分主要从是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阐明儒家伦理对当代生命伦理学发展的价值局限性,并进行宏观上的原因考量;进而从儒家的生死智慧与当代生命伦理的生死态度、儒家重社会责任与当代生命认知的市场导向、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人发展的多样化走向、儒家的人生秩序和原则与当代生殖方式的改变、儒家见利思义与当代生命伦理技术的商用价值等方面,探讨儒家伦理文化与当下生命伦理的冲突与分歧。 第四部分主要是探讨用儒家伦理思想疏解当前最突出的伦理问题,并阐明传统儒家伦理对生命伦理的构建作用。 - 13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第二章 儒家伦理文化的当代生命伦理底蕴 于丹在《论语》中说:“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儒家伦理作为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的一种伦理资源,对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儒家伦理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于理解和解决当代生命伦理问题是有裨益的。 一、儒家伦理文化传承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学术界一直以来比较关注中国传统伦理是否具有价值、价值有多大的问题,有价值1则有传承的可能,无价值则会被适应时代要求的伦理取而代之。然而,价值总是因为人的参与才具有价值,马克思指出“人们只是给予这些 物以专门的(种类的)名称,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这些物能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为他们有能力通过多多少少时常重复的活动来握有它们,从而也保持对它们的占有……他们在实际地利用这些产品,这些产品2对他们有用。”可以看出,价值产生或起源于主体对对象的实际作用即“物的人化”,而不是对象的存在本身。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如果只把中国传统伦理当成是一种客体体现或一种规矩的话,它将毫无价值;但如果这种规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被承继下来,逐渐转化为集体无意识,并深刻地影响着行为者的选择及其行动时,它的价值自3然就会彰显出来。” 4所以说,“价值实现从来就是一个主体性问题,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客体问题。”循着这样的逻辑,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难的:在特定的条件下,就中国传统伦理有着特定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仅仅对历史的解释和考证,而应该是与时俱进,与普通大众相结合,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以现代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才能使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重焕新颜。 (一)当代医学伦理是儒家伦理的延伸和时代表现 在中国历史上,医儒同道是古代医学文化一大特点。许多论述医德的文献,都可以5看出儒家伦理思想的痕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当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文中“精”“诚”二字把中国传统医德原则规范概括到极致。例如,早在《素问??著至教论》中要求医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历代名医也纷纷从“精”“博” 1 胡炼:《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境遇》,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2006,(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M],人民出版社,1965:405-406。 3 王浩斌、王飞南:《中国传统伦理及其价值实现的本体论解释》,理论与现代化[J],2008,(5)。 4 程新宇:《儒家伦理对当代生命伦理学发展的价值及其局限》,伦理学研究[J],2009,(3)。 5 孙绍崇,张忠,陈刚:《传统医德和儒家伦理思想》,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1)。 - 15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去要求自己。为医要“精”,精勤不倦、博极医源。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医术的高明源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医要“多闻博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为医医术要“精”。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言:“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明代医家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说:“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浅。” 晋朝时期的杨泉在其《物理论??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医者必须是“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强调医者要有“恻隐之心”,对待患者“皆如至亲之想”。明代的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中第一要就开宗明义主张“先1明儒理,然后方知医理”,等等。 另外,作为一个医生,为医要诚对病患,还要诚对同道。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要求:“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宋代佚名《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医工论》中指出:“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仍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批评褒己贬人的庸医:“吾道中有等无行之徒,专一夸已之长,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问疾疴,惟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陈实功在《外科正宗》提出要尊重同道:“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 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和深 受其影响的传统医学伦理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医务人员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无疑会深刻影响我国当代医务人员的医德的形成,其中积极的成分也应当为当代医学伦理所继承和发扬。 (二)儒家伦理为理解当代生命伦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著名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说“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西方人士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纷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的源泉、精神的乐园和管理的真谛。只有通过修身、培育人文情怀、提高管理和领导才干、体会博大精深的伟人智慧、修炼广阔的胸襟,方可成就伟业。” 2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没有传统伦理学,就没有应用伦理学。传统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厘定问题的观念背景,分析问题的主要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核心价值。“儒家伦理学作为一种传统伦理学,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生命伦理学的建构提供一种观念背3景、分析工具和价值选择。” 1 卢启华等:《医学伦理学》(附录)[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任剑涛:《伦理王国的构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7。 3 唐凯麟,曹刚著:《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8。 - 16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有的学者已经在应用儒家伦理来审视和解决当代生命伦理问题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台湾学者李瑞全用儒家伦理分析人工生殖、复制人和无性生殖、人类基因研究等方面的生命伦理问题,并得出了儒家的结论。不仅如此,他还构建了一种儒1家生命伦理学。其理论框架如下:以“不忍人之心”作为道德根源和动力;在此基础上阐发出以“仁”为核心的自律(自主)、不伤害、仁爱(有利)、公义(公正)四个基本原则;由以具体化为咨询同意(知情同意)、保护主义、保密、隐私权、诚实、忠诚等规则;当原则或规则在具体情境中发生冲突时,以儒家的“经权原则”来寻求反思的平衡,做出道德判断。由此可见,儒家伦理可以提供一种研究生命伦理的进路,能够对当代生命伦理的发展做出许多有益的贡献。 二、儒家伦理的当代生命伦理意蕴要述 任何一种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是与那个时代相联系的,是时代的要求和反映。而传统的东西是打在人身上的最深的文化烙印,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从个人和家庭伦理到国家的典章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受儒家思想原则的影响。 但是如何架起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发挥儒学在日常人生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在于挖掘儒学修身的内涵,发挥教育之功能,塑造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品质和心理等素质。2儒学思想被称为“修齐治平之学,内圣外王之道”,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3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孟子也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4本在身。”这都说明儒家之精神重在对人自身的独立改造,强调人文关怀的价值,培养人的品格。如能通过修身、修己,在道德上和知识上具备一定程度的修养,通过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那将必然是儒学对社会的现代贡献。 (一)推崇仁爱原则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 “博爱之谓仁”。朱熹也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仁的核心是爱人,那么怎么去实行呢,“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5人。”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替他人着想。在人与人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也强调“仁者自爱”;墨子则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仁爱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对于“仁”的本质含义,孔子多有阐发。《论语》中或释为“忠”,或释为“恕”。但携其要旨,则为“爱人”。樊迟问 仁,子曰:“爱 1 李瑞全:《儒家生命伦理学》[M],台湾鹅湖出版社,1999年版。 2 吕灼明:《儒学与中国封建政治》,新华文摘[J],1995,(12)。 3 《论语??述而》,《诸子集成》第1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136。 4 《孟子??离娄上》,《诸子集成》第1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290。 5 《论语??卫灵公》 - 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人。”其后孟子说“仁者爱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反映氏族血亲的“仁者爱人”扩大到整个社会人际关系中,血亲3之爱扩大、延伸,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普遍原则。即孔子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4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原本是血亲之爱的兄弟亦5被阐释为“四海之内皆兄弟”。而毫无血缘关系的朋友之间,则用“信”的道德规范去要求,使之成为“仁”的重要内容之一,赋予了“爱人”的含义。 遵循儒家的仁爱原则,并不意味着无条件无差别地爱所有人。孔子主张有所爱,也6要有所恶,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真正的仁者,就要既能“好仁者”,又能“恶不仁者”,即爱憎分明、除恶扬善。同时主张天下一家,天人一体,和而不同,通畅无碍,看重和爱护生命,提倡修己成物向往大同。 7对医家来讲即对内主要行仁道,要求对待所属人员要像对待血缘亲情那样,要时刻仁爱关心,以增强团体的凝聚力,营造机构内部有序关系与和谐氛围;对待病员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常怀仁慈之心,苦其所苦,痛其所痛,乐其所乐,一切为患者着想。蒙、坑、骗便是不“仁”,就会失去患者的信任,毁坏医者的神圣形象。 在现实中,医护人员如果不能以主人翁的平和心态投入治病救人的工作;不注重给患者以温暖的就医环境,不注重患者的心理感受;不注重承担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等,这些均是“不仁”的表现,都是有悖于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 (二)强调人际和谐 儒家文化是以“仁”为核心而进行道德规范的文化,其方法论是中正平和,儒家文化最后所达到的效果是和谐。所以儒家文化即是一种以仁爱为核心,以中庸为方法,以和谐为目的的文化。 孔子把人分为五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朋友。其目的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处理好这五种关系。所以也可以说儒家文化就是告诉我们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文化。其实从仁爱精神出发,中国传统文化在人际关系中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中国人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中华各民族始终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形成了 1 《论语??颜渊》 2 《孟子??离娄下》 3 《论语??学而》 4 《孟子??粱惠王上》 5 《论语??颜渊》 6 《论语??里人》 7 此外所称的“医”主要是指医疗单位及其医务工作者。不仅包括各级各类医院、乡镇卫生院、疗养院和门诊部,还包括各种诊所、卫生所、医务所等。医务工作者也是一个广义的概述。其中主要是指各级各科医生,由于医生的服务态度、医术水平、负责精神等方面因素引起的医疗纠纷最为常见。其次常涉及医疗纠纷的是护士,她们负责治疗的具体操作和护理工作,如果粗心大意、操作失误、擅离职守也易导致医疗纠纷。此外,医疗单位的管理人员有时也会成为医疗纠纷的“肇事者”,常见的有管理工作未尽职尽责,使医疗环节脱档而给病人造成损害;或者医疗单位的领导瞎指挥,硬性要求主治医生使用或不使用某种药物及诊疗措施,导致不应有的危害后果。 - 18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在人际关系上,儒家伦理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人亲其亲”。 中国传统 伦理思想,即要求人们替别人着想,同情人,敬重人,相信人,关心人,帮助人,待人以诚,施人以惠。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道德精神。人类的“仁爱”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健康的道德信念,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起着协调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的“仁爱”,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助、互爱,与人为友,与天地万物为友,和谐共处。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经济竞争等等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因此,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发扬中国人传统的“仁爱”精神,倡导“仁者爱人”、“厚德载物”的道德,有益于创造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情弱者、互助友爱、帮穷济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宪问》中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修炼自己,安顿他人的态度,有助于对维护社会稳定,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孔子在《易传》中说:“先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兄弟,有兄弟然后有朋友。”足见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礼记??中庸》提出“天人合一”。1董仲舒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周易大传??坤??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世人应效法大地的胸怀,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维护生态平衡,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注重人伦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提倡人伦价值,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尽的道德责任,强调践行,强调每个人都应当以自己的行动去实践社会所提倡的各种行为规则、规范。孟子提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尚书》提出“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礼记?礼运》主张“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些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的糟粕无疑应当予以批判和剔除,但其中的积极因素,只要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涵义,对于改善当今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2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的人伦思想强调个人在不同的关系中应当遵守相应的道德义务。儒家特别重视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有序。对长辈的“孝”即尊敬、善待,对下辈的“悌”即关心、 1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2 王玉楼:《中华传统伦理与现代人的素质培养》,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J],2002,(3)。 - 19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爱护,被认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不仅如此,儒家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还要敬重其他的老人;不但要悌爱自己的幼小之辈,而且还要关怀其他人的幼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现代家庭与社会、人伦关系中,我们应当大力倡导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夫妇有情、朋友有信等美德,使中国人传统道德中一切有价值的人伦道德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发扬。 (四)主张以义导利 所谓义利关系,实际上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利益与道德之间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把利和义对立起来是不正确的,有害的。只讲利不讲义不行,只讲义不讲利也不行,因为“天生人有义与利”,义与利都是人和人类社会的生存所必须的。只讲“义”不讲“利”,人和社会都将失去生存的基础,也就无“义”可言了;相反,如果只讲“利”不讲“义”,那将是人欲横流,人与人相残相害,社会也不能生存,所以“见利思义”、义利合一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儒 家思想中,利义问题是一个被高度关注的问题。儒家十分重视道德理想的追求,重视道德价值。于是,一般把儒家的利益观归为“重利轻义”。因此,国人把道德理想看作比个人生命还重要,时时以道德原则为其行为准则,孟子说:“尊德乐义,则可以1嚣嚣矣。……”“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成了体现人的价值的千古信条,而“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更是儒家尚义、尚德的反映。 但事实上,孔子重视义,但并不否定利,准确的说儒家的利益观是“以义导利”。主张义利双行。如“以义生利,利以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利益是被肯定的。因此,儒家认为“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是君子行为。 2他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不义之财不可取。可见,儒家思想的利益观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利轻义”,而是“以义导利”。通过“义”来约束“利”的取得方式和途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争取仁义的美好境界,要见利思义,取之有道。义利二者之间,尤其以义为先,但更应重视义利相随。 “义者,利也”。在“君子喻於义,小人喻于利”中,“义”已经包含着“利”了。3墨子将此义加以引伸,明确揭示出:“义,利也。”把“义”定义为“利”。在《周易》中,“利”作为乾卦的四德之一,“乾,元、亨、利、贞”。利者,利物也。天有善、美、利物、贞正之四德。《彖传》:“保合太和,乃利贞”,天保持太和的景象,普利万物。《象传》说:“利者,义之合也。”和,相应也。有义而后有利。还说:“利物足以和义。”利物即利人,利人完全合于义。《国语》也说:“言义必及利。”可见,以“利”释“义”是儒家的的一贯思想。 1 《孟子??尽心上》,见《诸子集成》第1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525。 2 《论语??述而》 3 《墨子??经上》 - 20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12孔子主张的“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以义导利的义利观,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有助于树立合乎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1 《中庸》 2 《论语??季氏》 - 21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儒家伦理与当下生命伦理发展的冲突及分歧 一、儒家伦理对当代生命伦理学的价值局限性 尽管儒家伦理对生命伦理的发展有许多积极意义,但是,这并不表明,只要将儒家伦理应用于生命伦理学的具体问题,就可使得困境得以疏解。事实上,对于生命伦理学发展而言,儒家伦理是存在价值局限的,原因也是明显的。 儒家伦理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的文化和时代处境中,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了时代局限性和文化相对性。这由近年来学界的一些争论可以充分体现体1现出来,比如围绕“亲亲互隐”的广泛争论。本文对此不做赘述,仅从生命伦理学超出传统儒学视野的角度说明其对当代生命伦理发展的价值局限性。 生命伦理学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都是历史上儒家伦理从未遇到的新问题,例如卫生资源的分配、基因增强、干细胞研究、人兽嵌合体、克隆人等方面的伦理问题,等等。今天解决此类伦理问题所涉及到的制度伦理、行政伦理、责任伦理、对后代的义务、人2格同一性、个人的独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是儒家的弱项。传统儒学所走的义务论和美德论的路线、其道德内修的方法,尚不能应对和解决当今生命伦理学中的所有问题。因而,儒家伦理不能代替生命伦理,也不能代替儒家生命伦理,它只是为其构建提供了一种资源。如何从儒家伦理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至少需要首先对 3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诠释”或“儒学创新”。 二、儒家伦理与当代生 命伦理的冲突呈现及可能回路 (一)儒家的生死智慧与当代生死问题 儒家认为既然人的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就不如注重今世,把对永生的痴心妄想转移到对今生不懈追求。通过不断的追求,提高道德境界,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安身立命的根基。并在追求不朽境界的过程中产生强大的人生动力,使人类在面对无限之茫茫宇宙时,能够超越有限,超然于生死,精神勃发地存在着,表现了儒家化解生死问题的伟大智慧。 人的生死现象虽有别于植物之生死,但归根到底也要与植物一样遵守相同的自然规律。之所以说生死问题是人类存在与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人们在临终时,肉体上的极大痛苦、心灵中深深的忧惧,包括放不下生前种种持有的痛惜,等等。否定 1 郭齐勇:《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 许明惠、李昌满:《生命伦理难题及对策》,长江师范学院学报[J],2002,(3)。 3 对于儒学经典的诠释一般要坚持历史的观点。然而,假如在以往的诠释中没有得出这种结论,而现代的诠释却能逻辑的得出符合当代民主政治和当代法理学的结论,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那么,我们将这种方法视之为“儒学创新”或“儒学的现代诠释”。 - 22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死亡、追求不朽成为人类自古以来最强烈的一种冲动,它是人类对生存无限眷恋的最高表现,是爱生恶死的极致。然而“儒家关注的是当下的现实人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 1注是一种终极的人文关注”,它不关注人的生死时间和生存寿命,而是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人的价值。儒家多从“生”来观“死”,追求的是“死”作为人生“盖棺之论”的那个终点的价值评判。也就是说,“死”的任何意义都是由其生前所作所为而定的,故理?氲拇κ乐绞恰疤煨薪。右宰郧坎幌?保淅硐氲娜松淌恰靶奁胫纹健保涮岢纳捞仍蚴恰袄痔熘保?由此可见,儒家对人的生死的衡量采取的是价值标准,它重在关注和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的价值。人生活于现实世界之中,固然需要保护身体不受皮肉之类的痛苦,提高生命的物质生活质量,但是同时也需要不断超越自身的肉欲,提升自己的精神品位,使人的生命最终获得价值和意义的存在。 当今生命伦理学中的生死问题,主要源自于对生命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回应,它关注的主要是身体本身,即生命的物质生存质量问题,而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却重视得不2够。用儒家关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思想,补充生命伦理学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就显得很有必要。 目前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改变自然与社会,展现出空前的伟力,似乎已达到了绝对自由的境界:随心所欲地将人的意志刻在自然物之上,部分甚至全部改变自然之物的形态与性质;近来,随着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的不断完善,人类似乎已经拥有了“上帝之手”,可以对最最隐秘最最深奥的生命现象加以改变;而人生中的各种状况,也都能在智慧及金钱的运用下方便地改变之。过去人们对生死问题完全无法自主,但依靠胎儿诊断、器官移植、克隆、安乐死等医学技术,人类得以越来越深地介入生死过程,替代上帝之手既改变“生”的状态,也改变“死”的状态,人之生死过程越来越不成其为自然的过程,而成为人为之事。 然而儒家认为,人的生命存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生生死死是自然的,不是人力所3能改变的,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生命的过程和结果,任何手段也无法更改人的生死。所以在生命这个自然的过程中,人的物质生命并不重要,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追求仁、义等精神生命,人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人的精神价值,相对于人的精神追求而言,人的生命的物质存在虽然也是首要的、必要的,但它不是人生所追求的方向。 我 们必须建构这样一种生死智慧:死是人之“生活的中止,但生命可以永存”。也就是说,人之肉体生命一定会死亡,不可能有什么“再生”,所以,不要试图去追求“肉体生命”的永久存在,关键在求得自我之人文生命的永恒。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生命的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唯有“立德、立功、立言”才是不朽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取 1 刘魁、许小峰:《中西生死观的文化比较与生命伦理反思》,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2007,(2)。 2 肖东、曹长华:《对生命伦理的探讨》,福州师专学报[J],2002,(2)。 3 许建良:《庄子的生命哲学》,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8,(3)。 - 23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决于人之一生的内涵如何,人努力使自我的生命更起伏更丰富更有滋味,也就不必悲叹人生的短暂。 (二)儒家的人伦秩序原则与当代生殖问题 儒家虽然把人的生死看作是自然的过程,但是儒家对于人类的生死交替却也不是完全放任的。儒家认为,人之生与自然万物之生是一样的,是自然万物生生灭灭的一个过程。中国儒家文化对人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给予了肯定。《孝经?圣治》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老子亦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基因技术对生命观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剔除了生命的自然本性,使之成为人为的产物和技术干预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人类需要重新审视生命的进程。按照儒家对待人之生的态度来考量生命伦理问题,当代生命伦理学中的生殖方式的改变,就其初始意义而言,目的是想帮助因先天缺陷无法生育子女的人实现生育子女的愿望,应该说这与儒学1所主张的“生生之谓大德”、参赞天道原则是一致的,但是把自然生殖的过程改变,代2之以试管生育、体外受孕等生殖方式,把人当作一种机械,这是儒家直接反对的。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人类可以运用不断获得的新知识为人类造福。然而,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人是在自然界中具有特殊尊严和地位的实体,不是一个简单的物,从生命伦理的角度看,人的价值与地位是与天地等同的。然而,在生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并获得突破时,人类生命的价值和伦理意义却面临着滑坡的危险。因为把人简单的归结为用基因技术拼接出来的物,是对生命的神圣性的侵犯。 生殖方式的改变,还带来家庭伦理关系的变化。家庭主要是通过婚姻或血缘关系缔结而成的,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家庭内部就会有父子、母女、兄弟姐妹等关系的形成,这种关系是严格而分明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的人伦关系是不可侵犯的。“君君、臣臣、夫夫、子子”是儒家一再提倡的社会和家庭的人伦关系,它在两千多年来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稳定社会和家庭的作用。 而克隆人作为无性繁殖复制出的人体将彻底搅乱世代的概念,使人们固有的对亲缘、人伦关系的划分变得模糊不清。这将在伦理道德上对他们在家庭中的关系难以定位,从而造成“长幼无序”的混乱局面。特别在中国的伦理观中,以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家庭基本结构形式是相当分明和相对稳定的。所以,生殖方式的改变将使人们对原来根深蒂固的家庭关系的认识变得模糊不清。 当然,我们要看到,在当代,文化的发展正呈现多元化走向,单纯用一种理论来解3决现实生殖问题似乎不可能了。文化的民族性和观念的多样性造成了人文理论与具体操作层面的分崩离析,某一种人文理论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只有相对意义或地域意义, 1 徐庆文:《生命伦理与儒学的现代化》,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1,(3)。 2 陆树程、夏东民:《生命伦理发展与当代伦理共同体的重建》,社会科学[J],2004,(12)。 3 陆树程、夏东民:《生命伦理发展与当代伦理共同体的 重建》,社会科学[J],2004,(12)。 - 24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而不具备全局意义。儒家对于生殖问题的各种观点,也必须依据时代的特征而进行一定的调整。 (三)儒家的天人整体观与人类发展问题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中国传统医学就确立了“天,地,人三才”的医学整体观。《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举痛论》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地、人三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彼此不可分割。《灵枢??逆顺肥瘦论》说:“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儒家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天”、“地”、“人”三方组成。天、地、人,它是世界最重要的三大要素:人、社会、自然。儒学认为,这1三者并不是并列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天、地、人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任何一方的破坏都会破坏宇宙的生命与完美。因此,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既要“尽人之性”,又要“尽物之性”。在儒家看来,“尽人之性”与“尽物之性”是密切相关,不可偏废的。《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周易乾卦文言》中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提出“事物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在自然之天面前,人与天浑然一体,天2道即是人道,天道生生,不息不止。“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天道生生过程中,人应该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来成己、成人、成物,来“参天地之化育”,最终达到“与天地参”。这些思想中蕴含着对人的多样化进程的肯定,对生物由简单到复杂发展过程的赞同。传统儒家的这一系列思想也要求自然界的发展必须由简单走向复杂,人的发展必须从一元走向多元。儒学承认自然界是生命之源为出发点。即使开发利用自然也要以爱护和尊重自然界为前提。违背这一规律原则,就会带来严重的恶果。 基因技术应用于人类,表面上看,似乎是为人类创造了很大利益,能为人类治病,延长人类寿命等等,但是有了基因技术之后,人类的疾病种类在不断增加而不是减少,人类延长寿命后却又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生命伦理中的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改变人类发展的方向现象,传统儒家是3坚决反对的。传统儒家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天命不可违,天道 1 《序卦传》 2 《论语??阳货》 3 《荀子??天论》.叶绍钧选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73。 - 25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可背,天人合一是儒家最高的理想境界,人类的一切手段都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改变了人与自然由简单到复杂、由一元到多元、由低级到高级这一必然规律发展的方向,这是与基本自然规律背道而驰的,违反天道运行的规律是注定没有好结果的。 (四)儒家见利思义与当代生命伦理技术的商用价值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 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当然, 无论是“重义轻利”,还是“先义后利”,关键是作为原则、标准的“义”必须正确,即符合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否则前提错了,一切就错了。 “义者,正也”。墨子把“义”定义为“正”,完全合乎儒家的思想。所谓“正”就是合于道德,合于善,合于“义”。墨子说:“义者,正也。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1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为正也。” “正”的主体是“我”,“正身”,就正自身。自身正,就合于德合于义。自身的心不正,很难做出合于善德的事情来。 儒家文化强调人本论,它承认人有私心的。但是切不可把私字无限制的膨胀。儒家所说的“柔弱者处上,强大者处下”、“柔之能胜刚,弱之能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就是想强调把自己看的很小则处上位,把自己看得很大则处下位;把自己看得很小,世界就很大;把自己看的很大,世界就很小。所以,有关利益的标准,;儒家文化要求“不妨人而利己,不损人而有益”。人可以为私,有私心,但前提是“见得思义”,《论语??里仁》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也就是说富有与尊贵,这是人人都渴望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办法得到它,君子不会接受;贫穷和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办法解决它,君子不会逃避。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又怎么能成就名声呢,这也就是“仁爱”的核心。 义与利同样是生命伦理学中令人困惑的问题。现代生物学、医学中的每一项技术的应用,又都与人的生存质量甚至于人的生命都直接相连。同时,现代生物学、医学中的每一项技术的发明,又都预示巨大商业利润出现的可能。从科学的理性角度出发,人类运用这些高科技成果必须谨慎,不应该出现丝毫的失误。然而现代生物学、医学的高科技生成的巨大利润是相当诱人的,在巨大的诱惑力面前,如何保证现代技术不会被商业利润锁追求。一旦出现破坏人类生存现象的恶果,那将是人类文明的倒退。 儒家的见利思义原则,无疑为当代生命伦理学中出现的义利困惑指明了一条可以操 1 《墨子??天志下》 - 26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作的途径。按照儒家的见利思义原则,人类的一切行为包括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等,都要以义为准则,也就是说,人的一切行为必须以爱护人类自身为基础。 见利思义原则要求医疗工作者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守“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伦理规范。要求一切生物学、医学的高科技产品的应用,必须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不能1仅仅追求高科技产品的商用价值,而破坏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 1 苗泽华:《弘扬传统伦理精神构筑现代商业道德》,商业研究[J],2008,(11)。 - 27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儒家伦理文化对当代生命伦理的价值规范与构建 众所周知,儒学作为对人类终极关切的人文价值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其目的理性1明显强于工具理性。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人格理想?,剑涮氐憔褪亲非笕烁竦淖晕沂迪钟胪晟疲蚨龆巳逖且恢帜康睦硇浴,钦庋叭逖г谙质档牟僮鞑忝嫔狭粲锌占洌蛊渥陨沓闪烁吒咴谏系男味系乃到蹋湫味碌牟?面缺乏应有的操作技能” 。时至今日,儒学弘扬者们充分意识到理论空泛,他们努力挖掘儒学在现实层面上的可操作性的价值资源,让儒学在回应现实人生问题中不断提高3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生命伦理的兴起和发展为今天的儒学将视角扩大到现实生活领域提供了机会与路径。 生命伦理虽然肇始于生物学、医学领域,但是它所产生的一系列理论层面问题,尤其是现实 操作中也出现了许多困惑,这些都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范围,必须要依靠人文科学来解决,生命伦理的这一特点打破了科学与人文的分野。这使得人文理论必须走出其自身的视野,去解决由科学技术引发的理论困惑、现实困惑,甚至于人生意义层面上的困惑。作为人文科学的儒学,本来它所重视的是人生的目的、方向,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儒学的发展已经开始注重目的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关注现实人生中的每一发展阶段和发展中的每一问题。而生命伦理所要求的一切,恰恰是今天儒学所要追求的一个结果。在儒学苦于高谈心性而无从去过问当下现实人生问题时,生命伦理的兴起和发展,无疑为儒学走向现实生活架起了一座桥梁,给儒学提供了利用自身价值资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机会。儒学也责无旁贷地把解决生命伦理问题视为已任,为生命伦理建立起规范体系。 一、当代生命伦理构建对儒家伦理文化的传承与契接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的文化都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性格,深深融入到社会政治、经济、精神意识等各个领域,积淀为一种文化遗传基因,并以巨大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传统道德就是在这个文化不断生长、不断沉淀、不断淘汰的过程中被强调、被肯定、被沉淀、被固定,并流传到今天的价值观体系,它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社会每个成员身4上不可避免的表现着传统道德的影响,被打上了传统道德的烙印。此外,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对人们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也产生了的某些消极影响。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 1 任剑涛:《简论中国传统伦理的特质》,现代哲学[J],1996,(4)。 2 唐凯麟,曹刚著:《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 3 张舜清:《儒家生命伦理学何以可能,》,道德与文明 [J],2008,(4)。 4 王玉楼:《中华传统伦理与现代人的素质培养》,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J],2002,(3)。 - 28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义、唯利是图、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等腐朽思想滋生膨胀,不少人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公民意识淡化,道德水准滑坡,角色责任失落,甚至人格扭曲。因此,对传统道德文化中反映社会运行一般规律,具有一般理论意义和超时代价值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内容进行发掘、梳理、重新阐释调整以充实和丰富当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各项事业的实践中恰当运用,是立足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对于现代化建设,包含着诸多积极因素,其中许多是西方文化所缺乏的。比如中国传统道德的人格理想设计,往往是与社会理想的构建结合在一起的。儒家所提出的人生修养程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以报效祖国为人生修养最终归宿的思想,对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在公私关系上,强调“公”。要求人们“公家之利,知无12不为”,“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在义利关系上问题上,强调“义”。要求人们“义然后取”,“舍身取义”。为了保持群体和谐,在人己关系问题上,强调“爱人”,“敬人”、“为人”,强调“诚”、“信”等。虽然在现代条件下这种精神需要作重新地阐释和调整,但它对于培养当代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缓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竞争所造成的人们的紧张情绪,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还认为人们都有内在的道德能 力,只要自强不息,努力修养,都可以实现道德理想,达到理想人格。基于这种人性理论,在道德修养上,先哲们特别强调“克己”,强调自我反省,强调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这种充分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鼓舞人们追求理想人格的勇气的思想,世世代代鼓舞着人们自尊、自信、自强、自胜,对于人们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格,从而实现道德自律的境界,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最近几十年医学的巨大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现代高科学技术在医学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使医学领域中的高新诊疗手段不断增多,医学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主要是保健发展到治疗,而发展到现代,还包括预防:这一方面增加了人们诊疗和预防疾病的可靠性,对维护和增进健康,延长生命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现代人更健康,也更长寿了;另一方面现代医学的巨大进步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的冲击无疑是影响深远的,医疗技术的进步伴随着种种令人费解的困惑,在生命伦理道德上又产生了许多难题:生殖技术、重组DNA、安乐死、器官移植、生育控制等等。医学科学的进步强烈地冲击着人类社会。 因此,世界一些著名的伦理学家开始强调,现代医学应该把注意力从现在转移到未来,从医患关系中关注个人人格至上转到医学的社会共同责任和关注整个人类社会。 1 《左传??值公九年》 2 《汉书??贾谊传》 - 29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中国古代伦理学中,生命伦理理论占有重要地位,而在历史上影响最大、居于主流地位的,应属于儒家的生命伦理。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儒家伦理是指向未来的,将生命伦理学纳入儒学的视野是人文科学工作者研究当代生命伦理学的一个切入点,也1是解决许多冲突和困惑问题的一剂良方。儒学以其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为价值目标体系深得人心,其天人合一、养心、养德、修身养性的观念,其“仁爱”的人生理想,其2“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等资源正适合于今天。显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迫切需要儒学这样的人文科学对其进行价值规范,以达到现代科学研究与历史研究的有机结合,在二者的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给予关注和回应。 当然,传统儒家伦理在本来意义上较多地重视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价值,而对于人生各阶段中的具体问题关注的并不是很多。在实际操作中,其目的理性明显强于工具理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促使儒家伦理必须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儒家的发展己3经开始关注现实人生中每一发展阶段和发展中的每一问题。而生命伦理所要求的一切,恰恰是今天儒家伦理所要追求的结果。我国当代生命伦理的发展和存在困惑,给儒家伦理提供了利用自身价值资源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的机会,传统儒家伦理也把解决生命伦理问题责无旁贷地承担下来,为生命伦理建立起规范体系。因此儒家伦理有助于确定我国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研究战略,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一)儒家人际和谐相爱原则与医患关系的宏观调节 中国人的思维以整体思维为主,以群体为本位。儒家的价值观念体系最根本之点是重视人际和谐和整体利益,表现为对人生、对人的责任与义务,尤其是人对社会的责任的重视。儒家并不否认人的私利,而是从人性上肯定和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但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则明确主张群体利益优先,甚至还要求为集体、国家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私利,所谓“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概括了这一思想的精义。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当恭敬、宽厚、诚实、信用、谦让、互惠,处理人与人之间4的关系应当本着这样两个基本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5达而达人”,这一原则更是叫人在实现 自己利益的同时,要看重他人的利益,否则,只顾利己而无视利他,其行为则不合“义”的要求,他们认为自我和他人是同类,尊重他人的利益、价值、意志和愿望与尊重自己的利益、价值与愿望是一致的,所以,人们之间应当互帮互爱。这样的人际关系是人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社会目标。 传统儒家提倡积极人世,认为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与整体同忧患,共荣辱。孔 1 温克勤:《略谈儒家的生命哲学》,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8,(3)。 2 刘玮玮、张广森:《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伦理精神》,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J],2009,(9)。 3 陈勇:《儒学与当代生命伦理学》,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4,(1)。 4 《论语??颜渊》,见《诸子集成》第1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263。 5 《论语??雍也》,见《诸子集成》第1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134。 - 30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子强调,个人要肩负社会责任,“鸟兽不可有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1吾不与易也。”荀子也强调,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能群、能分、能辩,正是在群、分、辩的过程中,人才会具有礼、义、法、正等社会属性;在群我关系问题上,传统儒家伦理强调社会和集体本位,以整体至上作为根本价值准则,把个人价值定位在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之上。强调个人要“忍让”,达到“忘我”、“无我”的境界。尽管这种要求个体绝对服从整体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个人的积极性,压制了个人的创造性,忽视了个人的正当利益与合理要求,但这种朴素的整体至上的群体意识,在抑制个2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张扬方面,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医患关系中,更是这样。 医患冲突是医患双方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对某些医疗行为、方法、态度及后果等存在认识、理解上的分歧,以致侵犯对方合法权益的行为。医患冲突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冲突,根结在于我国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深入,不彻底,卫生法制不健全。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有:(1)疗效和患方的期望值反差大。患者对个人健康越来越重视,且对医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2) 医疗成本居高不下,患者不堪负重。(4)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没有很好地考虑中低收入者承受能力,社会上相当多的医疗机构热中于追求高标准、超豪华,“富人保健”、“富人医疗”趋势严重。(4)媒体的片面报道。随着病人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媒体不公正地报道,增加了患者对医生的偏见,(5)部分医生自私自利,医德堕落,放弃了崇高的职业操守,以及泯灭了个体对社会基本的责任与贡献。医院在所谓成本核算、自负盈亏的压力下,追求利润也不择手段。医生救死扶伤的仁术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医疗机构公益性、福利性光环的消失,使人们在心理上难以承受。这成为了影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成为医患双方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催化剂。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一项宏伟的目标,而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上日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伴随社会的发展、法律的完善、制度的健全、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患者认知度的不断提升等多方面共同促进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多方努力,最终才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其中对医务人员包括医疗机构加强“仁爱”、“兼爱”思想教育,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树立服务理念等软性手段对医患关系的宏观调节是迫切需要的。 (二)儒家崇德重义的价值认同与医疗体系中义利冲突的缓和 人是一种道德存在、文化存在。人人重视美德,但是,这并没有能够消解我们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不良现象,相反,随 着社会的转型,种种不良的现象成倍滋长,触目 1 《论语??微子》 2 宋一:《中华和谐人文精神的生命伦理意蕴》,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8,(2)。 - 31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惊心。 1近几年,人们茶余饭后议论较多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医德堕落”现象。医学伦理当然不仅仅只是医德问题,但医疗中,医生服务态度差、收受“红包”现象确实是医学伦理的内伤。医学伦理堕落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反响。 崇德重义,讲求道义气节,是儒家伦理的一个优良传统。在道义气节和利益得失发生冲突时,特别强调要把“仁义”放在首位,做到以义导利,并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先义后利,见利思义。 儒家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认为“仁”这种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远而不可达到的。人们应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视 “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在医疗互动中,德性与利欲的冲突经常发生,能否见利思义、以义为重的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念。崇德重义作为儒家伦理内在生命的逻辑要求和必然归宿,促进了中国文化中重气节、讲操守、负责任的人伦关系的形成,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在我国当代医生职业道德的建设中,应该积极弘扬这种优良传统。也许我们无法达到儒家思想所要求的圣人人格境界和精神境界,但这种崇尚德性,抑制利欲的道义气节,对于治理生命伦理中各种功利主义的“病症”,无疑是一剂良药。 (三)儒家慎独内省的个人修养与医学主体道德建设的理性回归 《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也就是说: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如果不修身,连根本的修身都搞乱了,却想要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身、齐家看得不重要,反而去高谈治国平天下,从来没有这样的道理。 所以注重道德修养,是儒家伦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儒家把“仁”作为修身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特别强调个人道德品质的自我磨练,提出了丰富的修养理论。《大学》里讲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1 医德医风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同情心,接待病人不热情,解释病情不耐心,出言不逊,恶语伤人,给病人以不良刺激等;二是缺乏责任心,接受任务讲价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吃请受礼,见利忘义,对病人不负责任等;三是缺乏纪律观念,劳动纪律松弛,上班聊天干私活,脱岗溜号,迟到早退等;四是缺乏原则性,出具假报告,假证明,拿医疗原则作交易,谋求私利,以医谋私,利用采购药品器械之便,收取非法回扣;五是缺乏法律意识,对相关的政策法规条例了解甚少;六是医疗技术差,经常出现误诊、差错和纠纷等。 - 32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致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这些范畴中,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基础,以“修身”为核心,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根本目的。 儒家的修身理论,所强调的是内省、自 制、反思。如孔子强调:“见贤思齐焉,见1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为?鹑税焓虏还痪?穆穑坑肱笥呀煌还怀鲜德穑坷鲜诘难б挡还皇煜ぢ穑坑纱丝杉寮仪康髟谛奚碇凶晕曳词〉闹匾浴,耸窃诓欢系刈晕曳词?薪降模欢系母纳谱约旱牟蛔悖欢系耐晟谱约骸?2“吾日三省吾身”的主张,既是一种道德修养,又是一种人性涵养。 3儒家还主张身体力行,要求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的和谐一致。马克思也曾经说过: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所以不能只是听,不能只是明白,重要的是要去做。 儒家文化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核心为“仁”字,浸浴在儒家文化中的医学伦理,自然也在此框架之内。孔孟思想中的仁,诸如“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些说法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到医学伦理中。所谓良医,无非一个道德标准,一个技术标准。道德标准就是以儒家的标准。皇甫谧《甲乙经??序》说:若果不精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法救治。仁爱之性,亦无从表达。龚廷贤《万病回春??医家十要》中把“一有仁心”、“博施济众”作为医家根本质量。古代医家强调救人学医,恭行实践。历代大医如唐代孙思邈、宋代唐慎微、元代朱震亨,对于求治者,总是有求必应,做到不避险阻,不顾画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医术精良,不仅是医术问题,亦是仁爱之心能否实践的关键。只有医术精良、医德高尚之医,才能称得上是大医、良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提出欲为大医,要兼及精与诚,精即是医术精益求精。因此,医家的学习,必须谦让,除了遍读医书,亦要向前辈请科。常人则不可轻言医。 在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中,道德作为主体的属性,是人的自觉的活动,也即是说,所谓道德实践是主体自觉的选择,为善为恶不决定于他人,而完全取决于自己(一个人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境界,成就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样,一个人只有以完善的道德修养,才有足够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感染、教化他人。故孔子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1 《论语??里仁》 2 《论语??学而》 3 刘淑霞:《先秦儒家生命伦理的深层意蕴及其对当代生命伦理的启示》,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9,(3)。 - 33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令不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因此,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经世济民的前提条件。 儒家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以自己的道德力量造福于他人和社会。所以它提倡以仁义立身,以仁义行天下,“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3兼善天下”,独善其身是手段、是前提,兼善天下才是道德修养的目的。“道德之价值4性,就在于人的本性及其行为有善,在于它们能够造福于他人,有益于社会。”如果一个人把自身的完善仅仅局限于一己的生活和精神,对他人与社会漠不关心,那么,他就不是一个道德纯粹和完善的人。人的道德完善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社会的发展和完善联系在一起的。德者,得也,不仅要内得于己,也要外施于人,外施于人在一定意义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直正内得于己的标准。 从新医改的本质看,我们必须把原来体制中的“功利性”转化为未来体制中的“公益性”,这种本质的改变,是触及一种社会制度灵魂的改革,不是蜻蜓点水般的制度增删,所以必须找出现有 体制中导致种种弊端的根源,有的放矢,才能解决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才能改出真正的效果。而造成现有体制种种弊端的其中一个重要根源就是在商业化运行的大环境下,医生群体形成的畸形的功利性职业观念,一种背离传统医5生道德的功利观念。所以,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回归,必须从医生道德的回归开始~ 古人云:“医无德者,不堪为医。”,做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护人员,身上的责任是沉甸甸的,他们的道德和作风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而承载了治病救人伟大使命的医院更是应该为建立良好医风医德的大气候而不懈努力~愿“大医精诚”的古训重新成为塑造医者风范的标杆,愿“白衣天使”的称呼再次成为医护人员受之无愧的赞誉。 (四)孔子克己复礼的意志约束与对商业化消极因素的抵制 6传统儒家的伦理要求克己复礼,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语言行动符合礼,这就是“仁”。即使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随时注意提高道德约束力,有效地克制自己的行为。儒家的克己还包括克欲、禁欲、寡欲的意思,要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有非分之想,不要有什么奢望。 另外,儒家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其实追求名利都是人类的本性需要,问题在于,是用什么方式,什么心境去追求它。当追求名利的时候可以把“心”放得远一些,正所谓“心远地自偏”。若是用淡薄的心境去追求它,我们前面讲过,人要有“入世之行,出世之想”这个淡薄就是“出世之想”,并不 1 《论语?子路》 2 《论语?颜渊》 3 《孟子?尽心上》 4 陈飞:《论儒家“慎独”思想的医学伦理价值》,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5,(6)。 5 顾加栋:《医乃仁术:儒家伦理与医学职业道德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8,(6)。 6 《论语??颜渊》 - 34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是排斥名利。入行出想是人生的境界。若是没有淡薄的心境,就不会有仁爱之心,没有快乐的胸襟,也是不可能宁静的。那怎么来用宁静来修养的自己的身心,怎么用勤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医疗服务工作是带有一定社会福利性质的公益事业,直接担负着救死扶伤,救治病人的使命。唐代着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写道;“人命至重,有贵千方。一方济之,德愈至此。”自古以来,医者便十分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在救死扶伤的实践中,把“大医精诚”奉为圭皋,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诸多佳话,散发出世世代代的光芒。但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拜金主义的毒苗不同程度地侵蚀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医疗行业也不能幸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医疗卫生改革,将医疗服务推向市场。在金钱和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医疗机构或个人急功近利,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难题,医德医风也面临着极大的考验。目前,我国的医德医风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医患关系中,双方所处的地位却不平等,掌握医疗卫生技术的医生处于“优越”的地位,1加上医疗卫生行业长期以来缺乏竞争,使得部分医生的服务意识淡薄。据一项上海市的市民道德状况调查显示,医生的职业道德总评分最低,个别医护人员对病人缺乏关爱,一些医护人员对病人及其家属“惜话如金”,对病人及其家属的询问也总是爱理不理,2使病人和家属怨声载道。其次,医疗卫生行业实行的是推向市场,差额补贴的政策。为了谋取更高的经济利益,部分医疗机构和医生不顾医德,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牟取暴利,医院以药养医,医生则在药品招标和营销环节拿回扣,收受病人红包,开大处方拿提成等等,这些直接导致了百姓看病贵,以及医患关系紧张。医德医风的缺失带来了很深远的社会影响,表现在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关注,患者对和医 疗机构的普遍不信任,医疗纠纷事件数量大大增加。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医风医德建设缺失的现象有所发生呢,首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情况很复杂。2007年中央财政的公共卫生投入已经增加很多,但医院资金仍然缺少,很多大医院超负荷运转。其次,部分医疗工作者受到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攻击下,变得唯利是图,单纯的将医患关系理解成契约关系和金钱交易。精神的缺失,导致一些医务工作者收受红包,接受吃请,开大处方拿回扣,甚至公开向病人索要财物,极大地扰乱了医疗卫生秩序,腐蚀了3部分医疗卫生人员的灵魂,严重损害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形象。另外,部分医疗机构疏于内部管理,导致部分丧尽良心的医生有机可乘,于是就出现了部分医生院外揽活,串通医药代表,收取回扣等不道德行为。值得称道的是,最近几年,国家加大了整治医疗卫生行业腐败现象的力度,一大批漠视医德医风的医疗工作者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 1 郑大喜:《儒家伦理思想与医院管理哲学》,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8,(2)。 2 顾加栋:《医乃仁术:儒家伦理与医学职业道德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8,(6)。 3 李振良、李肖峰:《中国传统伦理对医院道德管理之贡献》,医学与哲学[J],2007,(5)。 - 35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年4月到11月底,全国共查处收受“红包”问题300件,229人因收受“红包”受到处罚;查处医药购销中的违法违纪案件526件,涉案金额约2371.4万元, 受党纪政纪处分357人,移送司法机关案件178件。这极大地震慑了部分有违背医风医德行为的不法医务人员的灵魂。 当下社会到处充满了五花八门的消极诱惑,面对社会中泥沙俱下、色彩斑斓的形形色色的陷阱,没有强大的意志自制力,就难以用自己的理性控制情感,从而不能对自己的医疗行为进行有效的调控。我们欣赏传统儒家伦理中以“礼”、“仁”来克制欲望、约束行为的思想,虽然扼杀个性,抑制创造,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提供了合理的价值工具,但这种道德修养的思想与方法,对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们锤炼道德意志、完善道德人格、提升道德境界、抵制消极诱惑,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二、儒家伦理文化对当代生命伦理的构建 根据前面的论述,儒家伦理对当代生命伦理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不仅作为文化基因和道德资源,通过融进传统医学伦理影响当代医务人员,而且它为当代生命伦理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进路。 (一)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儒家伦理文化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无形中影响着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人们不能不面对它的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要发展,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改造利用其合理成分,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淘汰有碍进步的文化糟粕。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犹如一条浩瀚的大河,曲折蜿蜒地日夜流淌。然而江河浩荡奔流万里,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同在。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要传承和保护的,应该是有利于中华民族子孙进一步开拓未来、成就伟大民族复兴的美好精华,而对于其糟粕应予以摒弃。 众所周知,中国在历史上是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 古国,这其中有许多令我们引以自豪的发明创造以及文化传统,在七千多年前,伏羲氏创制的先天八卦,以及周文王时的后天八卦而演绎出的天干地支、阴阳五行文化等,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时时都在用,更不用说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后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仪、孝悌忠信、仁义廉耻等文化了。 - 36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勤劳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灿烂的文明,古代精细的灌溉农耕技术,以及建筑、中医、中药、养生、风水、术数、服饰、诗词、书法、绘画、陶瓷等太多太多的文化需要我们去研究、发扬。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当然在历史长河之中,自然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封建糟粕,比如人分高低贵贱,封建世袭制度下糜烂腐朽的生活制度,皇帝的三宫六院、富人阶层的三妻四妾、封建统治者以掌握文化教育垄断之下而搞的封建迷信,地主对穷苦农民的压迫、剥削等等都属于应该摒弃的糟粕。 (二)儒家伦理对当代医学伦理的价值构建 我国当代生命伦理问题的最终解决,不仅需要借助于医学的事实分析和历史分析,而且需要借助于人文的价值分析和价值评价;不仅需要借助于正确的认识论和历史观,而且需要借助于正确的价值论和价值观。因而强化价值构建,通过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医学科技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加强修养,发扬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美德。 注重人身修养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自律性、反躬修己的性质。孔子提倡:“君子求诸己,小求诸人。”意思是说,有修娜耍,细褚笞约海挥行扪娜耍趴燎蟊鹑恕,运指娼肴嗣牵骸肮院瘢 鸲耍蛟对挂樱 薄肮院瘛保嵌嘧鲎晕遗溃弧氨?鹩谌恕保巧倥辣鹑耍僭鸨副鹑恕,厥尤松扪坏侵泄幕氐悖彩侵谢褡逯赖隆,胀ǖ娜送扪岣咦约旱乃刂剩趴梢匀〉檬乱档某晒泄幕苁前炎鋈恕?扪旁谑滓恢谩? 二、关心国家利益、他人利益,以人民利益为先 孔子的仁学,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墨家的兼爱非攻,都是以爱他人,关心他人利益为重。按照“忠恕之道”,主张“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对人的慈爱之心,也就是“推己及人”,亦即平常所谓“群体和谐”精神。 三、发扬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美德 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有人称中国文化是“孝文化”,这是有道理的。孝敬父母的思想,则是数千年调整、和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成为中华民族历代所认同的传统美德,今天仍然应当继承和发扬。 四、借优秀传统,塑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是具体的、现实的。现代的理想人格,一定是在继承古代理想人格优秀遗产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西方理想人格的可取成分的条件下,融合、转化而成的。这是对古代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完成对古代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才能成就现代的理想人格。 - 37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志士仁人”的人格。“仁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他能够做到“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能够“泛爱?凇薄?安??诿瘛钡娜硕际恰叭嗜恕薄,渲凶钪匾氖恰翱思焊蠢瘛薄?爸宜馈保庑?硐肴烁竦奈幕?赖滤刂剩档梦颐茄敖杓- 38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结束语 生命伦理问题的出现,使人们在生活中增加了更多的无所适从;生命伦理问题的复杂性,使得现有的人文社科理论很多时候也显得苍白乏力。这种困局的出现,使得理论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诉诸中国传统的伦理资源来回应生命问题,进行具有中国文化特 色的探索,既是儒学的价值所在,又是其生命力延续所系。儒学在回应生命问题时,必须超越传统意义1上的儒学,实现儒学自身的现代化。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时代语境中,仅仅因为技术革命对人类的负面影响,或者引发了当下严重的义利冲突而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应该将其置于以人为本的时代发展大背景下,全盘考虑生命问题。 “儒学如果仅仅以人文价值去回应生命问题,势必会造成科学与人文两种视野的2相互拒斥,从而带来儒学对现实人生问题回应的乏力。”儒学要想解决生命问题,必然要融合科学知识,承认并肯定科技成果对于人类生存的作用。只有这样,儒学才能正确回应生命问题。 总之,生命伦理的发展既给儒学带来了挑战,也为它的振兴带来了契机。儒学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价值资源回应生命伦理中急需规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从回应现实人生中,提高自身的生命力,实现儒学的现代化。 1 徐庆文:《生命伦理与儒学的现代化》,山东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1,(3)。 2 乔学斌:《略论儒、道、释的生命伦理观及其实现价值》,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1)。 - 39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经典著作与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专著类 [2] 杜念中、杨君实编:《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89年版. [3] 甘绍平:《伦理智慧》,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4] 国际儒学联合会主编:《儒学现代性探索》,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5] 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 何静韩怀仁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7] 黄光国:《儒家思想与东亚现代化》,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8年版. [8]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 乐爱国:《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中华书局,2002年版. [10] 黎德化:《现代人的精神需要与灵魂拯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 李瑞全:《儒家生命伦理学》,鹅湖出版社,1999年版. [12] 李小娟主编:《文化的反思与重建》,黑龙江出版社,2000年版. [13]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出版社,1936年版. [14]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 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6] 罗国杰:《道德建设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 马克斯(韦伯著 王荣芬译:《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8] 马振铎、徐远和等:《儒家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 孟柯:《孟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0] 全增暇主编:《西方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1]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2] 佘正容:《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诊释与重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3] 四书今译:《论语今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4] 宋惠昌:《现代科技与道德》,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 [25] 唐凯麟、张怀承:《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 唐凯麟主编:《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7] 唐文明:《与命与仁——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性问题》,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 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9] 王逢振等编译:《俗文化透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30] 王前:《技术现代化的文化制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40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31] 王世明:《孔子伦理思想发微》,齐鲁书局,2004年版. [32] 王冶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3] 韦政 通:《儒家与现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4]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5] 谢祥皓:《中国儒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6] 杨国荣:《理性与价值》,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37] 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8] 余谋昌:《高科技挑战道德》,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39] 詹万生主编:《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 [40] 章海山:《当代道德的转型与建构》,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1] 赵吉惠:《21世纪儒学研究的新拓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2] 周立升、颜炳是等:《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译著类 [43] (美)托马斯 A 香农;肖巍:《生命伦理学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4] (美)理查得 A 斯皮内洛:《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刘刚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论文类 [45] 柴文华:《论中国人伦精神的重建》,《求是学刊》,1997(1. [46] 陈立旭:《文化因素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绩效》,《浙江学刊》,2000(2. [47] 陈勇:《儒学与当代生命伦理学》,《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2. [48] 樊浩:《人伦传统与伦理实体的建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3. [49] 范海玲:《儒家伦理本位理念的现代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6. [50] 方克力:《评大陆新儒家“复兴儒家”的纲领》,《晋阳学刊》,1997(7. [51] 高玉林:《从政治伦理到经济伦理—论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中州学刊妙》,,1999(1. [52] 高云梯:《传统文化与21世纪伦理建构》,《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2卷,2000(3. [53] 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6. [54] 何隽:《儒家伦理教化的一个考察与分析》,《浙江学刊》(双月刊),1994(5. [55] 减乐源、徐庆文:《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与儒学的振兴》,《中华文化论坛》2001(3. [56] 焦国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3. [57] 李淑贞:《市场经济条件下儒家伦理文化褒贬境遇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58] 李亚宁:《儒学的哲学的特质及其意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1. [59] 刘清平:《血亲情理与道德理性的鲜明反差:孔子与苏格拉底伦理观之比较》《,孔子研究》,2001(1. [60] 马振铎:《儒家的道德准则及人性基础》《人民日报》,,1999(7(2. - 41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1] 梅焕庭:《儒家道德学说的当今价值》,《齐鲁学刊》1996(6. [62] 潘宇:《强势经济与文化的强势:对国学热和后新儒家时代的思考》,《中国国情国力》,2000(4. [63] 彭炳忠:《论文化视野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技术哲学》2001( 9. [64] 彭恒利:《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型》,《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冬之卷. [65] 钱捷:《传统文化的包摄性和“后学”热的另一面》,《江海学刊》,1999(2. [66] 秦在东:《关于道德管理的儿个理论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67] 秦在东:《社会主义精神质量转换的两大模态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9. [68] 任剑涛:《儒家伦理理论类型学分析》,《广东社会科学》,1996(6. [69] 孙红:《儒家伦理道德文化的沉思》,《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 1994(3. [70] 万明钢:《社会的现代化与现代性人格研究述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第31卷第3期. [71] 汪堂家:《“文化”释义的可能性:与建构主义对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72] 王初根:《论儒家伦理在现代化中的定位》,《江西师范人学学报》(竹学社会科学版),1997(5,第30卷第2期. [73] 王鹿:《儒家思想与现代 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6. [74] 王晓珑:《中华民族近代新文化的产生历程及反思》,《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第28卷. [75] 王泽应:《认识儒家伦理与东亚经济发展的应有视角》,《道德与文明》,1998(1. [76] 吴云:《关于文化传统、文化变迁及文化建设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1997(3. [77] 武东生:《现代新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述评》,《南开学报》,1994(1. [78] 徐庆文:《生命伦理学与儒学的现代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3. [79] 徐少锦:《孔子科技伦理思想探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 (3. [80] 杨澜:《论儒家伦理对商品经济的阻碍作用》,《求是学刊)),1995(2. [81] 叶静怡:《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方法论和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82] 俞金吾 汤勤:《比较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反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83] 俞金吾 曾凡清:《为功利主义伦理观辩护》,《探索与争鸣》,1995(2. [84] 张念书:《论功利主义价值观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冲击》,《东岳论坛》,1994(2. [85] 张书探:《生死问题与价值哲学》,《哲学研究》2002 (4. [86] 张晓明:《中国市场经济的制度整合与伦理道德建设》,《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0(12. [87] 章海山:《中国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88] 赵树勋:《儒家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学术交流》,1998(2. - 42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89] 周志文:《略论儒家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发展趋势》,《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4(4. (5)法规类 [90] 《人体器官移植条例》,2007年5月1日. [91]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1999年5月1日. [9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01年12月1日. [93] 《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1988年1月14日. [94]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2000年1月1日. [95] 《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1999年5月1日. [96] 《咖啡因管理规定》,1991年7月1日. - 43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生命伦理学视野中的儒家伦理及其当代价值,中国医学伦理学[J],2011,24(2),第一作者. - 44 -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代生命伦理构建的价值研究 致 谢 在经历无数个昼夜轮回之后,最终敲下这些文字时,脑海里依然可以清晰地回想起备考时的酸楚与艰辛。一转眼就要毕业了,不免有些伤感。 三年来,最让我感动、庆幸的是师从杨放教授。导师治学严谨、为人谦和,对我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提供了太多的帮助。他严谨求实、善于探究的学术精神给了我远比知识更重要教育。他对学生的鞭策、引导和关怀,更将铭刻我心。 以生命伦理为题来写,对于才疏学浅的我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所以论文是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选题、提纲拟定、论文写作到审阅修改的每个环节,导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因此,我要说一声:谢谢您,导师! 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张晨教授、牛冬梅教授,他们渊博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感谢我的同门,他们在资料收集、论文讨论和编辑中,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感谢我的同学蒋水芳、黄丽娜、肖婕,她们给我提供了太多的照顾和关心。当然,也要感谢我的老公,没有你的关爱,很难想象我自己能坚持下来。 在论文写作中,我参考借鉴了学术界前辈的思想和观点,有的在文中注明,有的列于文末参考书目,在此深表谢意。如有疏漏之处敬请见谅。由于我的愚钝,论文肯定还有很多谬误之处,敬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很快就要离开母校了,心中的留念难以自已,二军大的日子,将会永远流淌在我的记忆中。 我将怀着感恩的心,不断前行~ - 45 -
/
本文档为【军人职业倦怠量表的研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