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人无信不立

2017-09-01 8页 doc 199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886

暂无简介

举报
人无信不立人无信不立 耻、行善:诚信、修身、知 中国传统美德研究笔谈 编者按:中国文化以伦理见长,古代“三不朽”中(首重“立德”。千百年来,层累厚积(彤成了广博深厚的美 德传统(成为我们今天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这里选取诚信、修身、重耻、慈善四十论题,作一初步探讨, 希望引起学界和社套的进一步关注。 “人无信不立”’ 胡发贵 两三分,便是不尽,不得谓之忠。以实是就言上说,有话 过去有海外学者出于偏见,认为中国文化缺乏诚 只据此实物说,无便曰无,有便曰有,若以无为有,以有为 信?;当代本土一些学者,则主张传统诚信道德是片面 无...
人无信不立
人无信不立 耻、行善:诚信、修身、知 中国传统美德研究笔谈 编者按:中国文化以伦理见长,古代“三不朽”中(首重“立德”。千百年来,层累厚积(彤成了广博深厚的美 德传统(成为我们今天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这里选取诚信、修身、重耻、慈善四十论,作一初步探讨, 希望引起学界和社套的进一步关注。 “人无信不立”’ 胡发贵 两三分,便是不尽,不得谓之忠。以实是就言上说,有话 过去有海外学者出于偏见,认为中国文化缺乏诚 只据此实物说,无便曰无,有便曰有,若以无为有,以有为 信?;当代本土一些学者,则主张传统诚信道德是片面 无。便是不以实,不得谓之信。忠信非判然二物,从内面 的(只存在于“熟人”圈子中,超越熟人社会,诚信就不被 发出无一不尽,是忠,发出外来,皆以实,是信。”(《朱子文 重视了固。其实这些看法都不尽符合历史事实,我国古 集》卷十二)四是不忘本,“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 代文化中不仅富有诚信思想,而且诚信一直是一种受到 大力宣扬的主导性的价值观念。 私,忠也;尊君,敏也。”(《左传》成公九年 ) 中国文化根早就重视和论说诚信了(如孔子《论语》 在古代汉语语境中,“诚信”有着丰富的内涵。在语 义上,“诚信”两字是互训的,许慎的《说文解字》就说:“诚, 中就三十八次谈到“信”,若再加上“诚”字,次数就更多了, 信也”;“信,诚也”。在思想内容上,“诚信”概念大致有这 远逾于“义”“敬”,“勇”和“耻”。对诚信的意义,先哲也有 着许多独到的理解。首先如认为城信是世界的本质,也 样几层含意:一是言而有信,说话算数,“言之所以为言 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 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性,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所谓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等,就是说的 追”以及“言必信,行必果”等也是这个意思。二是守约( 这一道理。这类说法或许有些玄奥,但它也充分现出 “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 先哲对诚信的近乎敬畏的崇尚。其次如强调诚信也是人 (《袁氏世范》)三是表里一致,不自欺,不欺人(内心纯正,间的美德。这种美德是淳厚的,“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 诚如宋大儒朱熹所说:“如十分底话,只说得七八分,犹留 ?本文为“国家985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创新基地课题”成果之一。 万方数据 搴海2007( 6 也”;是深沉的,“信,德之固也”;是积极向上的,“忠信,所 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弟子曾子“三省”之论 以进德也”,缺乏减信,修身养性也就失去了动力,朱熹说 也映现了孔子的诚信之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无忠信则如在虚空中行(德何以进”;是普遍的,“夫可与 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同上)可见,说老实话,做老实 中国文化“不宝金人,是传统文化非常看重的做人品德。 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所以 玉,而忠信以为宝。”再次如肯定诚信是 二是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对于以诚待 治理国家的重要政治原则。中国古代文化,不仅认为诚 人,孔子是极为重视的,也不厌其烦地一再予以强调,如 “朋友信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等,曾子“吾日三省 信是社会美德,还强调它也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法宝,所 谓“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正说的这个意思。孔子也 吾身”中,其问一项就是“与人交而不信乎”?孟子在其所 宣扬的“五伦”中,也有意突出了“朋友有信”。后世智者接 深信“民无信不立”。一次子贡曾问孔子如何治国从政, 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 孔孟余绪(反复申论诚信是人际往来的前提与基础,“以 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就说:先去食后去兵(因为 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以信待人,信斯不信。 祸莫大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卫灵公》)“信”比“食” 于无信。无信则不知所亲,不知所亲,则左右尽己之所 和“兵”更重要。可见在孔于看来“信”在治理国家中的关 键作疑。”(《傅子》)显然,缺少诚信,交往是无法进行的。 三是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要求,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 用。值得注意的是,这儿的“信”主要是指为政者,应 取信于民,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社会方能和 征之一。从正面说,人之所以为天地之灵杰,先哲以为恰 谐稳定,“王者体信,而万国以安,诸侯秉信,而境内以 在于人能知礼守信,“人之所以贵者,以其有信有礼。”而 和。”相反,如果统治者缺乏诚信,政令朝秦暮楚,出尔反 从反面来看,人若没有诫信可言,先哲认为则与禽兽无别 尔,就会失去人民的认同和拥护,社会就会出现动荡与不了:“忠者何?不欺之谓也;信者何,不妄之谓也。忠 与信初非有二也。特由其不欺于中而言之,则名之以忠;安,“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 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 由其不妄于外而言之,则名之以信。 人而不忠信,果 (《吕氏春秋?贵信》)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对政府诚信是 何以为人乎哉? 人而不忠信,何以异于禽兽乎!”? 非常注意的,也充分体察到政府诚信在凝聚人心,整合社 由此也足见,在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人的内涵中不可或缺 的道德品质。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诚信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非常重视做人 四是诚信为高尚人格与完美人性的标志。在中国古 代文化中,“成人”是人格完善与升华的圆满境界,这也可 的诚信问题,认为这不仅关系到人的品格和境界,甚至还 谓是古代伦理的终极关怀之一。“成人”的要求是非常严 涉及到人之为人的根本大义(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化 中,役有诚信的人,是不配做人的,诚如朱熹所说,“人道 格的,子路曾问孔子何为“成人”?孔子这样回答道:“若臧 惟在忠信,不诚无物。人若不忠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 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 源,更有甚底,一身都空了。”(《朱子文集》卷十二)具体来 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子路》)知识加克制,再加勇 说(其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敢,再加技艺,再经礼乐的熏陶,方可为“成人”,可以想见 要达到“成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过这么难的“成人”,孔子 一是做人要诚实。一次弟子子张问孔子如何接人待 物,方可修身养性,孔子回答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 有时候以为只要做到“诚信”就算达标了。他说:“见利思 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 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同 卫灵公》)孔子显然是认为,诚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则的 上)由此也足见,孔子对诚信的人格意义的高度评价。孟 做人的道理。孔子下面这个比喻,则更为生动地说明了 子还专门提出了一个“信人”的人格档次和概念:“浩生不 这一意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太车无轺,小车无 害问日: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日:善人也,信人也。 轨,其何以行之哉?”车无轨不可行,人无信则不可立,不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孟子?尽心下》)从文意可 见,所谓“信人”,也就是说到做到、身体力行至善的人,“信 讲诚信,寸步难行,孔子这里所欲强调的无疑是诚信对于 人的安身立命的重要意义。也正因此,孔子对花言巧语, 人”与“善人”并列,可见,“信人”也是达至纯粹高尚境界的 出尔反尔以厦弄虚作假的操行举止,甚为鄙视和痛恨,怒 人。先哲以为,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减信人格却是不朽 斥之为。不仁”:“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所以对弟子,孔 的:。人无百岁之寿,而有千岁之信士。”这也显现出中国 子谆谆告诫要行忠信:“子日: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 文化对诚信的推崇。 73 万方数据 诚信、俘身、知耻、行善:中国传统美德研究笔谈 由上粗浅的叙述可见(中国古代先哲对诚信价值和 信的见解,特别足它所强调的真诚待人、诚实做人的思 意义的认识是深刻的,中国文化是非常重视诚信的,不讲 想,仍不失其现实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目前“信用危机” 的情形下,诚信传统美德实值得我们三思。’唧 事情,可 诚信,弄虚作假,古往今来,一直被视为是可耻和可悲的 以说“耻不信”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另 外,中国古代的诚信,亦并非如有论著所说的那样(是“爱 有差?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馆,1999年。 ?康志杰:《诚信——传统意义与现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 等”的宗法血缘小圈子里的道德要求,相反,它是普适的,也是超越的,并非是熟人的特殊道德;凶为它被认 版社,2004年。 为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内涵之一,也是 ?《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第374页。 人的安身立命的终 极关怀,故就人而言,诚信是无条件的、应绝对遵行的美 作者简介:胡发贵,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德,绝无例外。在此意义上,它近乎康德的“绝对律令”。 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南京,210013 传统文化的诚信道德固然是历史的,但其间许多有J)之诚 “修身”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李宁 “修身”是中华传统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在以墨子、 非外在的强制;“修身”不能一蹴而就,应是持续一生的长 期过程。 孔子、庄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人的论说与实践中占 有重要地位,“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 1(“修身”具有本体和基础性的意义。以儒家思想为 或不去, 代表,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修身”是人求学问道的起归洁其身而已。”也就是说,那些“圣人”们,他们的行为思 点( 想表面上看起来千差万别,但归结起来不过是“洁其身”( 也是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治理国家的基础。作为儒家 思想总纲的《大学》(可以说就是关于“修身”的一部总论, 不使自己的本性蒙上世俗功利的尘污。同时,当人与人 如朱熹所言:“《大学》一书,皆以修身为本。正心、诚意、致 之问关系出现问题时,中国古代思想家也认为首先应做 的是反躬自省:“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 知、格物,皆是修身内事。”(《朱子语类》卷十四)“身修而后 不善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礼之。”(《孟子?离娄上》)在社会交往和社会治理中出现问 记? 题时,首先想到的不应是归咎于他人或外在的环境,而应 大学》) 与古希腊哲人们孜孜于探索外部世界、寻求“普世真 进行自我反省;君子考虑的是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 理”有所区别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多认为“万物皆备 小人则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依赖别人的改变来解决问 于我,反揣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倾向于以自 题。这种重视自身修养、把4修身”看作是人安身立命之 身为根本,做好自身修养的工夫之后,推己及人,“修己以 本的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强调的是“垂范”和“教化”的作 至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从先秦的墨家、儒家、道家,直 用。他们认为社会和谐、天下大治的根本是个体的道德 来的佛家、宋明理学,对于“修身”的意义以及修身的 良心,而不是外在的权威的抽象“真理”或强制性的律则。 方法见解各有不同,但有几点为各思想流派所公认(即: 所以,当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 “修身”具有本体和基础性的意义;“修身”是一种自律,而 ?本文为“国家985工程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创新基地”成果之一。 74 万方数据
/
本文档为【人无信不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