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党的基本路线

2017-09-01 29页 doc 52KB 2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阶段为完成一定的历史任务而制定的指导党和国家全局性活动的总 路线、总方针、总政策。各项具体工作路线、工作方针和政策的制定,必须以此为根本依据并为之服务。 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以邓小平理论为旗帜,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以富 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集中反映了党...
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阶段为完成一定的历史任务而制定的指导党和国家全局性活动的总 路线、总方针、总政策。各项具体工作路线、工作方针和政策的制定,必须以此为根本依据并为之服务。 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 本,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以邓小平理论为旗帜,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以富 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集中反映了党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党和全 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第一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党的十三大做出明确概括和阐述、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 大又进一步肯定和强调的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想结合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正确路线,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条基本路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 我国的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建设,以及其他各项事业指明了正确的航向。要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有必要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历史发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的形成过程等内容。 中国共产党能否制定和贯彻一条正确的基本路线,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一条正确的基本 路线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形成的,要形成正确的基本路线,必须要对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实际 状况以及所要完成的事业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的认识和把握,这就难免要经历曲折的探索、严肃的比较 和深刻的总结。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时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 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80多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 后制定了几条不同的有重大影响的基本路线。 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这是我党制定的第一条基本路线。它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近代 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经历了中国革命的两次高潮 、两次低潮,从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逐渐提炼出来的。毛泽东同志1948年8月,在晋绥干部会议上讲话,对总路线做了科学总结:“新民主主义的 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合乎我国国情实际的基本路线。在它的指导下,党取得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把一百多年来受帝、官、封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 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条基本路线在中国革命史上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二是过度时期的总路线,这是我党制定的第二条基本路线。在1953年,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原 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概括提出了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 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根据 其精神,党在实践中把改造和建设并举,改造和改造人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通过三大改造,消灭了几千年来的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 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使占世 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是1958年党的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条基本路线就强调经济建设来说是正确的,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生产力落后 状况的愿望。但是从总体上说,它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条基本路线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一同导致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严重损失和挫折。 四是1962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重 1 提“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存在着阶级、阶级 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这种认 识对阶级斗争的存在状况作了不切实际的夸大。到1969年,在党的九大上经过完整的概括,被正式确定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严重脱离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在它 的指导下,历时10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人民带来了一场空前的大灾难,使生产 力遭到严重破坏,整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给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留下了许多严重的后遗症。 五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也就是现阶段正在贯彻执行中并得到检验的路线。改革开放 20多年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中国成为现代化建设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巨大的变化不仅振奋了创造奇迹的中国人民,也令世界各国人 士赞叹。中国20多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不仅远远超过了前30年,也为世界各国所少见。英国、美国、日本在其工业化进程中,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分别用了58年、47年和34年的时间,而我国 只用了不到10年。铁的事实说明,党的这条基本路线是正确的,在它的指导下,中国正逐渐昌盛富强, 党的事业正蒸蒸日上。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的十三大形成的。但是,基本路线所规定的党在整个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工作中心,以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总方针的基本思想,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提出。基本路线其他的一些重要观点,在十三大之前也已形成。可以说,党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两个重大成果,一是在全国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大讨论的基础上,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左”的思想和坚持“两个凡是”的“左”的错误倾向,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二是在做出工作重心转移决策的同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和要求。从对我 国社会发展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说,全国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国家最重大的事件。在十 一届三中全会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党立足于新的实践,先后对基本路线作过三次概括,最终形成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党中央召集 的干部会议上说:“要有一条坚定不移的、贯彻始终的政治路线。”又说:“这条路线我们已经制定出来 了。叶剑英同志的国庆讲话,这样表述我们的这个总任务,或者叫总路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 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第一次比 较完整地表述了我们现在的总路线。”这样的表述明显地带有拨乱反正时期的特点,一方面鲜明地表示 “我们的政治路线就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不一样;另一 方面却还明显留有1958年概括总结总路线的痕迹,有必要在实践中继续认识和重新概括。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作出了新的表述:“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 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 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表述消除了1958年总路线的痕迹,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奋斗目标增加了两个高度的内容,表明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根本规律有了 更切实际的认识。但这种新认识还有待深化,还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理论认识,作出新的概括来 完整表述。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的思路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 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1987年1月,党中央在《关于当前反 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的通知》中又明确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有两个基本点,一 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并且强调这两方面必须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对此, 邓小平作了强调,他说:“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 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 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 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 2 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至 此,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完整形成。这条基本路线,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 路。党的十四大重申了党的基本路线,并郑重地正式写入党的章程。党的十五大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郑 重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 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党最可 宝贵的经验,是我们的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他领导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是我们党付出了巨大代价获得的极为珍贵的 精神财富。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 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念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是我 们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以及国际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 剧变,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是邓小平理论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的科学体系,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近20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 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正是在这一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拨乱反正,开 始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积极探索。对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重新认识,对中国国情进行重 新认识,为党的基本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 务,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党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 要内容之一,也成为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同样,如果不是比较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理论,也不可能使党的基本路线得到全面的科学论证和准确完整的概括。可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理论是党制定基本路线的基础,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又是在努力实践基本路线的过 程中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的。以基本路线为指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创造出许多新 鲜的经验和崭新的事物。邓小平理论,是对这些经验和事物进行理论上的升华和总结。随着实践的不断 向前发展,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贯彻基本路线的伟大实践,就没有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已经并还将在贯彻基本路线的实践中得到检验,继续丰富、完善 和发展。基本路线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核。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路线同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可以增强贯彻执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好地推进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住经济建设这 个中心,一百年也不动摇,这是我们几十年来的一条根本的历史经验。我们要牢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 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只有生产力真 正发展了,才能使人民富裕幸福,使国家繁荣富强,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 义的吸引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的政治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障我们的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前进。如果动摇 3 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动摇了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时, 四项基本原则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走适 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广泛的人民民主为基础,又为 人民民主的充分发展提供有效的形式;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注意 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重在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 同当代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要随 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又一次伟大 的革命。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政治、 经济等多个领域都充分显示出来。开放包括对外对内的全面开放,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 的格局。近代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 都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必须继承和发展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 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更多更好地利用外来资金、人才和技术,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 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加快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 势。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伟大事业,没有固定、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应当大胆探索,勇于开 拓,在实践中不断地开创新路子,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它们之间相互贯通,互相依存,统一 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 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我们都要把握好两个基本点的辨证关系,坚持反对僵化和自由化这两种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 防止“左”。右的表现主要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甚至制造动乱。“左”的表现主要 是否定改革开放,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甚至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和 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要探索和开辟新 的道路,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观念,阻力也主要来自“左”。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吸取历史 教训,既要警惕右,更要注意防止“左”,自觉地完整地坚持两个基本点,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一百 年不动摇。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 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 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 丰富和发展,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小康”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邓小平在1979年12月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 时提出的。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 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 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 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84年,他 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1982年9月,党的十 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 4 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实现了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 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小康”概念,并把它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 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同时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取得新的巨大的进展,人民群众将能过上比较殷实 的小康生活,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所 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 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环境的改善。经 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奋斗,到2000年,我国顺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一个十 二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要在 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建设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江泽民同志用六个“更加”概括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内涵更加丰富,既包括实现经济总量 的增长,也包括经济体制的完善;既着眼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着眼于促进人的素质的 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既涉及物质文明的发展,也涉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既强调社会的和谐 与全面进步,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同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相比,水平更 高、内容更广,惠及全体人民。 十六大报告豪迈地宣布: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 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 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对这一重要判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标志着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 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以来, 邓小平同志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从国情出发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即在原来贫穷落后的基础上,依次实现温饱、小 康和中等发达。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在1987年提前三年实现第一步目标的基础上,到1995年,又提前五年实现了第二步目标。在此基础上,“九五”计划提 出的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也已经在1997年底前提前三年实现。此后,又经过三年的奋斗,到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双双超过了800美元,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从此得到了根本解决。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 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57.5%和67.7%下降到39.2%和49.1%,总体低于50%,显示出居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一个显著特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已经从温饱型农产品的消费过度 到小康型工业品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的服务类消费迈进。城乡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3%左右。城市就业渠道拓宽,多种就业形式发展迅速。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逐步推广,对缓解城市贫困起到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小康进程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我国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上个世纪80年代从贫困走向温饱,90年代逐渐迈向小康,上个世纪末全国人 民总体生活水平跨进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短短22年间,一个12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城乡居民总体上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这确实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是人类历 史上的一个奇迹。 第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反映在宏观层次上,突出表现为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终于告别了商品短缺的时代,多少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已经变为现实。小康生活水平包括宏观和微 观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微观的小康水平包括居民生活水平、生活条件、生活质量的改进程度。宏观的 5 小康水平则包括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1978年—200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52%,1989年—2001年,年均增长9.3%,都是全世界最快的。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8.94万亿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相当于1978年的7.4倍。按当年汇率计算,突破1万亿美元。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GDP总量排在仅次于美、日、德、法、英之 后的世界第六位,贸易总量排世界第七位。各种商品供应充足,大多数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大体平衡、 年年有余的新阶段转变。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普 遍紧缺已经转变为相对过剩,城乡市场繁荣,人民得到实惠。中国经济增长已由供给约束为主的阶段转 变为需求约束为主的阶段。一个国力日益强盛、经济体制趋于健全、对外开放不断提高、社会全面进步 而又保持独特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正在世界的东方稳步崛起。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还意味着在新世纪之初,我国将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 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迈进。在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后,我们要用 50年左右的时间,到本世纪中叶,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 家的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要用大体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 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样一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 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更加伟大的里程碑。全党同 志一定要为实现这个更加光荣伟大的目标努力奋斗,建功立业。 十六大报告高度概括地阐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深理解和科学把握这一奋斗目标, 有必要把握好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环 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这个目标大体涵盖了七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从宏观上规定了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 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 逐步扭转。 二是从总体上规定了全社会成员不仅实现温饱,而且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要求在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存性需求的基础上,能够充分享受健康向上、体现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的各种文化娱乐。 四是在促使城乡居民和个人消费水平从初步小康向比较殷实的小康迈进的同时,能够提供足够的、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五是在提高生活消费水平的前提下,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 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 六是在人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 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七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 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 这七个方面的奋斗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执政观,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 相协调的发展观,以及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观。 第二,在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要用大体20年时间,力争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经有关部门测算,实现到2020年翻两番,我国经济需要年均增长7.18%。到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可以达到或有所超过。到2020年翻两番,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前10年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从2010年到2020年有条件保持年 6 均7%的增长速度,到时候,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4.3万亿美元,人口大约在14亿多一点,人均可以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这个预测表明,十六大把新世纪初大体20年时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符合我国在这个期间的发展实际的。 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还蕴含了10项具体的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 到2020年,这10项指标也都可以完成。这10项指标是: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标志。以上已经做过分析, 按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届时可以达到或超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2000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按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三倍的发展速度测算,预计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 到18840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2000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为2253元,过去20年人均收入增长3.5倍。按今后20年增长3.2倍测算,基本达到8000元的标志值,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将 略有缩小。 ——恩格尔系数低于40%。2000年,我国这一系数为46%。近10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到201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将低于40%,2020年将进一步降到35%左右。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2000年为19平方米。近10年年均增加0.5平方米,呈现加快提高趋势。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从满足“吃”和“穿”向满足“住”“行” “用”的需要为主的转变期。到2020年,城镇人均住房将有望超过30平方米。 ——城镇化率超过50%。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6.2%。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一个百 分点。今后20年,我国坚持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化率每年还会持续保持提高一个百分点,带2020年将达到56%。 ——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2000年城镇居民计算机普及率为9.7%。考虑城乡人口分布、城乡家庭户均人口数等因素,全国约为4.2%左右。1997年—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提高了七 个百分点,并且呈加速提高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大学入学率20%。2000年为1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力度加大,高校继续扩招,今后 一个时期,这一指标将快速提高。2005年有望达到15%,2020年有可能达到25%。 ——每千人医生数2.8人。2000年为二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社区医疗服务的加强,2020年将超过三人。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步完善。预计到2010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将可以超过95%。 第四,总起来看,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十六大要求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 实有效的,努力实现这个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十六大还号召全党同志,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 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一个关系到全局的 重要判断,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关于这一判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和进入 小康以后,今后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任 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一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全国近13亿人口,62%在农村,占大多数。农村能否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二是当前农业问题 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农民收入上不去,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民生活就 难以实现。这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紧迫问题,也是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 续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三是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在拉大,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特别是 7 目前农村还有30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缩小城乡差距,不 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进而在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就显得 十分艰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农村的 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 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都深刻地指明了这一点。 第二.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根本的是要靠加快发展经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 加农民收入。这是现阶段在农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经 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 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这些问题是我 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反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反 映。在大多数农民已经跨越温饱、进入小康以后,增加收入成为他们的第一需要。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 小康社会的基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村的建设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都要有赖于农民 收入的增加。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安居乐业,都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因此, 必须根据新阶段新形势的新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确保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这将贯穿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 第三,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必须实行城乡统筹解决问题的正确方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 会经济发展。这个思路跳出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框框,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 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按照这样的思路考虑农业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就要坚持做到:把解 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来考虑,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就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城市要带动农村,积极推进农 村城镇化,鼓励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就要在政策层面 上促进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业差距,而不能扩大这种差距;就要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深化农村改革, 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加农户等形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 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把农村同市场和城市连接起来;就要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和 繁荣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归根到底要依靠亿万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放开农民手脚, 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指导农村工 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今后领导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 阶段,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只有始终不渝的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 水平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保证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健康发展。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认清形势,明确方向,以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的发展要求。 首先,要有政治意识。要不断学习,及时掌握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的新知识、新本领。认真 学习十六大文件,全面把握十六大精神。十六大报告是新时期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新突 破。既要从总体上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又要系统钻研和理解贯穿其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 新论断。特别要牢牢把握“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 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这一主题,深刻理解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要牢牢把 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灵魂和主线,深刻领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 指导思想,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指导作用,认真领会“关 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的深刻内涵;要牢牢把握十六大确 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刻认识确定这一目标的重大意义;牢牢 把握报告中关于党的建设的新认识、新要求,进一步增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自觉性。从而, 8 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其次,要有忧患意识。十六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深刻分析了我们面临的 突出问题和困难,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必须长期艰苦奋斗的要求。所以,作为共产党员和要求 入党的积极分子,要清醒的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的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第三.要有改革意识。要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要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新时期党员和要求入党的积极 分子要学有专长,不断用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要有与时代特点相符合的专业能力,在行动上发挥先 锋模范作用;要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汲取事物的教训;要立足本职,大胆实践,锐意创新,努力提出 和贯彻新的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带领周围群众共同前进;在实践中不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用实际行 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的生命源泉,中国共产党 人应该也必须成为当代中华民族开拓创新的中流砥柱和主体力量。 第四.要有大局意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面对的一项艰苦而繁重 的任务。全党同志要顾全大局,珍惜团结,维护稳定。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思想和言行都要在 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去思考、去推动,时刻牢记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下迎接新挑战、 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要立足于全国工作大局,即始终牢记抓住机遇、深化 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 终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把中央的精神与本岗位的工作实际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以新的精 神面貌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取得新成绩。 9
/
本文档为【党的基本路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